辨法法性论讲记 9

寅四、无误了知作业

最后业遍知,谓离诸分别;

给无上安乐;令远离烦恼,

无所知二障;其后所得智,

而能正悟入,一切所知相;

严净诸佛土,成熟诸有情,

并能令生起,一切相智性。

五种业差别。

论中讲述了无分别智的五种作业(作用)差别,对应五果:“离诸分别”是士用果;“给无上安乐”是增上果;“令远离烦恼,无所知二障”是离系果;“其后所得智,而能正悟入,一切所知相”是等流果;“严净诸佛土,成熟诸有情,并能令生起,一切相智性”是异熟果。

士用果:士即士夫,士用就是如同有力量的人能现前生起作用,无分别智生起时有能力遮止分别念现行,所以远离分别念现行是无分别智的士用果。

增上果:如同依靠眼根能发起眼识,依靠无分别智能获得究竟恒时的安乐,因此给无上安乐是无分别智的增上果。

离系果:系是系缚,烦恼障和所知障系缚有情,无分别智能断除二障的种子及习气,因此令二障远离是无分别智的离系果。

等流果:等流即平等而流。以入定根本智现见诸法如同虚空中央般的大平等性,它的后得是能无碍了知一切所知相的智慧,也就是对性、相、因、果等差别都能如量了知的智慧。由根本智清净的缘故,后得智也清净,所以后得智是根本智的等流果。

异熟果:能严净佛土、能成熟有情、不仅自相续生起也使众生生起一切相智。为什么是异熟果呢?因为这三者不是无分别智初产生时就能圆满,要到三清净地时才能获得四种自在,庄严净土、成熟有情,到二障消尽而成佛时,才能令众生生起一切相智。由异时成熟这一点,对三者假立异熟果的名称。

以上讲述了无分别智的作用。总之,无量断证功德都是由无分别智而成就的。《破相论》中说:“一切诸善以觉为根;因其觉根,遂能显现诸功德树。涅槃之果德,因此而成。”《最上乘论》中有一段问答:“问曰:何知守本真心,是涅槃之根本?答曰:涅槃者体是寂灭,无为安乐,我心既是真心,妄想则断;妄想断故,则具正念;正念具故,寂照智生;寂照智生故,穷达法性;穷达法性故,则得涅槃。故知守本真心,是涅槃之根本。”

为了无误了知无分别智的体相,以下从体相、释词、分类、作用、果五方面比较分别心和无分别智。

⑴ 心的体相:是二取识、三界分别心、阿赖耶识、末那识、意识、五门识。《应成根本续》中说:“心谓迷乱识,体相周遍性,忆念思等基。”

智慧的体相:是如来藏光明相。《应成根本续》中说:“智体非分别,自现心藏义。”

⑵ 心的释词:能分别明了外境者是心。如《入中论》云:“各别了知境。”

智慧的释词:不分别粗细二取,本来安住的殊胜觉知,叫做智。《应成根本续》中说:“释词本住义,如实知明智。”

⑶ 心的分类:心可分为八识。阿赖耶识心明了,无有分别,是无记性,如镜面;眼等前五识对于自境无分别,如同镜中显现影像;第六意识分别自境,或随五根境和根识而转,或缘总相分别境,无体妄现,如同宝瓶先由眼识生起,然后意所取,是意识;缘意识发起贪、嗔、嫉、慢等行相之识,是末那识。

智慧的分类:分为基住智、持相智、遍境智。其中,基住智有体性、自性、大悲三种;持相智有法界体性智、大圆镜智、平等性相、妙观察智、成所作智五种;遍境智有如所有智、尽所有智二种。

⑷ 心的作用:积累各种业。

智慧的作用:能度生死于涅槃。

⑸ 心的果:以心成熟生死轮回相。

智慧的果:法界智慧究竟不分离,获得法身果。

综上所述,无分别智是转依的根本或所依,是能转道的核心。由此,发心求证菩提的诸菩萨所渴求的即是悟入无分别智。那么,欲悟入无分别智,首先应如何作意呢?下面讲述:

壬七、悟入转依之作意

悟入作意者,谓若诸菩萨,

发心欲悟入,无分别智者,

当作如是意:由不知真如,

起虚妄分别,名曰一切种,

为现二取因,依此起异识,

故彼因及果,虽现而实无,

彼现法性隐,彼没法性现,

若如是作意,菩萨即能入,

无分别正智。从缘知唯识,

观识不得境;由境无得故,

亦不得唯识;由此无得故,

入二取无别;二别无所得,

即无分别智,无境无所得,

以是一切相,无得所显故。

这里作意是转依的作意,因为转依的所依是无分别智,所以这一作意也就是悟入无分别智的作意。

如何作意呢?发心欲悟入无分别智的诸菩萨应如是作意:

由不知真如,起虚妄分别,

名曰一切种,为现二取因。

意思说,由于不了知真如,在分别心前有二取显现,这些二取法如何产生呢?“一切种为现二取因”。一切二取法的种子都在阿赖耶识中,以此阿赖耶识也叫一切种,它是无而现二取的因。

依此起异识

依此阿赖耶识生起各自异体的转识,也就是别别持色声等境的前七识依此而产生。

故彼因及果,虽现而实无

此句“因”指阿赖耶,“果”指七识和七识的所境。

由于虚妄分别中无而显现,因此以彼因、果所摄的一切法虽然在迷乱前显现,但实际中无有,犹如阳焰般,仅仅是自己的虚妄分别。

比如以迷乱因缘,干渴的麋鹿看见前方有河流,成群结队地向“河流”奔去,到了近前却一无所有,所以,所谓的河流只是麋鹿内心的虚妄分别。同样,识和识的所境都是无而显现,唯一是虚妄分别。

彼现法性隐,彼没法性现

彼二取显现,法性即不现;彼二取不现,法性即现前。也就是唯一以虚妄分别的力量使众生流转而不见法性。

以上“由不知真如”到“虽现而实无”一段是讲如何作意生死的由来,生死的因和果不是从外而来,唯一是从内的阿赖耶识中显现,所以阿赖耶识是一切有法的现基。而且,这些因果诸法都是现而实际没有,所以唯一是虚妄分别。《辨中边论》中说:“识生变似义,有情我及了,此境实非有,境无故识无。虚妄分别性,由此亦得成。”

上述内容是作意有法的体相,也就是作意轮回诸法的现基和迷乱显现的自性。后两句“彼现法性隐,彼没法性现”是作意转依的自性,二取显现、法性不现时是有垢真如,是未转的依处;二取不现、法性显现时是无垢真如,是已转的依处。

二取的现基是虚妄分别心,不见法性的原因就是有虚妄分别的障蔽,消除妄执才能显现法性,这是修道的关要。

若如是作意,菩萨即能入,

无分别正智。

对于以上生死的由来和转依的自性如实了知而且如理作意,由此就能最初悟入无分别智。为什么能悟入呢?全知麦彭仁波切开示说:“以虚妄分别心显现轮回,此外无有任何其它因故,以这一方法抉择杂染方面最为关要,再无更殊胜者;再者,二取显现并非如是成立故,了知唯一是虚妄分别心后,远离于彼执彼,即悟入无分别智,因此清净方面所修的道之关要也以此极为殊胜故。”

《达摩破相论》说:“问曰:若复有人志求佛道者,当修何法最为省要?答曰:唯观心一法最为省要。问曰:何一法能摄诸法?答曰:心者,万法之根本,一切诸法唯心所生;若能了心,则万法俱备。犹如大树,所有枝条及诸花果皆悉依根。栽树者,存根而始生子;伐树者,去根而树必死。若了心修道,则少力而易成;不了心而修,费功而无益。故知一切善恶皆由自心,心外别求,终无是处。”

《入楞伽经》说:“种种随心转,唯心非余法,心生种种生,心灭种种灭。众生妄分别,无物而见物,无义惟是心,无分别得脱。”

《宗镜录》说:“故知法本不有,因心故生。离忆想而无法可成,除分别而无尘可现。又反观忆想分别,毕竟无生。从三际求,求之不见;向十方觅,觅之无踪。既无能起之心,亦无所灭之迹。起灭俱离,所离亦空,心境豁然,名为见道。”

下面讲缘上述法义作意而悟入无分别智的过程:

从缘知唯识,观识不得境;

由境无得故,亦不得唯识。

从缘一切法了知唯是自己的识,并且持续观唯识,便可悟入外境义不得;由所境义不得故,也就不得对于彼境取此者彼者的能取识。

所以,有所境义,才有缘它取此者彼者的能取识,比如心外有山,才有取山种种相的眼识,如果心外没有山,不观待山的能取识也无法成立,这是“由所取不得,悟入能取识不得”。

由此无得故,入二取无别;

二别无所得,即无分别智。

由能取识无得故,悟入没有别别的能取和所取,由此任何能取和所取的差别也不得,即是无分别智。

“二别无所得”,就是在心的法性中,本来没有能见所见、能闻所闻、能嗅所嗅、能尝所尝、能触所触、能知所知等等的差别。这样证入不二,即是唯一真心显露。

无境无所得,以是一切相,

无得所显故。

这三句是进一步成立无分别智。

“无境”,即无分别智没有任何所缘;“无所得”,即没有任何能境所得到的;“以是一切相,无得所显故”,意思是,由能取、所取、有、无等的一切相任何也无得所安立的缘故,是为无分别智。也就是,分别心所摄的法纵然极微细也没有根据安立,由此称为无分别智。

下面讲悟入转依的加行。转依的所依是无分别智,因此一切转依的加行都是实修无分别智。

壬八、悟入转依之加行

加行悟入地,于四相当知:

由胜解加行,于胜解行地,

是顺抉择位;各别证加行,

即于初地中,是触真实位;

由修习加行,于未净六地,

及三清净地,是为随念位;

由究竟加行,任运佛事业,

相续不断故,此即是达到,

彼智体性位。

这里加行是指从资粮道到佛地之间的一切加行。“悟入加行”,就是通达以何种加行悟入何种地的相。虽然都是围绕无分别智在加功用行,但加行的层次有很多差别,所以要了知由加行悟入地的相状。

下面逐一解释:

由胜解加行,于胜解行地,

是顺抉择位。

“顺抉择”,即顺于法性而抉择。“由胜解加行”,简别不是现证法性,而是依靠闻思修三种智慧以胜解的方式加行。这是哪种加行呢?是修习无分别智的加行,这说明这期间闻思修是围绕修习无分别智这个核心而用功。通过这样的胜解加行,就悟入胜解行地。这时是在顺抉择位。

各别证加行,即于初地中,

是触真实位。

“触真实”:现量触证真实法性。“各别证加行”,简别并非缘法性总相,而是以各别自证的方式加行。由各别证加行悟入初地,这时是安住触证真实法性分位。

由修习加行,于未净六地,

及三清净地,是为随念位。

“随念”即随念法性。“修习加行”即对已证悟的法性数数修行。由修习加行而悟入修道九地——未净六地和三清净地,“未净六地”指二至七地,因为尚未清净行相,所以叫未净地;“三清净地”指八、九、十三地,因为已清净行相,所以叫清净地。另一种讲法,一到七地还没有清净俱生烦恼障的种子,所以叫不清净地;八地以上断尽了烦恼障,所以叫清净地。

按照显宗观点,在一到七地的出定位,器情世界见为不清净相,众生见为充满贪嗔等的不清净相,由出定位现见不清净的器情世界,所以叫不清净地。八地以上的出定位,不清净的世界见为净土,众生见为佛和佛母的相,四大种都见为本尊,比如水见为玛玛格佛母等。这是因为八地以上的出定位,获得无分别智自在,直接行持有寂平等加行,也行持善巧方便的加行,所以不清净世界都显现为净土。

按无上大圆满的观点,凡是现前大圆满智慧的修行,无论凡夫或圣者,都同样现见佛的清净境界,所以完全是清净境界,完全属于佛智现见的,也是基的本性中本来存在的大清净、大平等周遍现前的清净功德,自然会成就,所以不像显宗渐门依次而了知,所以说他的地完全都是清净地。

由究竟加行,任运佛事业,

相续不断故,此即是达到,

彼智体性位。

由究竟加行而入于佛陀事业乃至众生界尽之间任运相续不断,以这一利他究竟成就,可证明是到达无分别智体性分位,即断尽二障、究竟证入法性的究竟转依位。这时现前了法界无二无变的智慧,所以叫“达到彼智体性位”。

以上转依作意中讲到“一切种为现二取因”,转依究竟加行中讲到“此即是到达彼智体性位”,把二者合起来观察,就知道转依是将轮回依处阿赖耶转为涅槃依处法身。《心性休息大车疏》中说:“阿赖耶并不能作为本来清净与净除一切客尘之具二清净的佛陀智慧及如来藏的所依,因为阿赖耶仍然需要转依的缘故。”如《殊胜金光经》中云:“阿赖耶转依为本性法身。”《四大灭尽续》中云:“阿赖耶净乃法界。”

下面从体相、释词等方面解释阿赖耶和法身。

一、阿赖耶

1、体相:为心与心所所摄,是生死和涅槃一切业习气的所依,无明地,无记性。《自现续》中说:“赖耶分别取,种种识所染,赖耶无明事。”

2、释词:梵语阿赖耶,义为普基,因其是无量习气的根本,故名普基。《应成根本续》说:“释词总一切,根本谓积聚。”

3、分类:《应成根本续》说:“分类身加行,种种本来基。”即阿赖耶有四种:习气身阿赖耶,加行义阿赖耶,种种习气阿赖耶,本来义阿赖耶。

习气身阿赖耶:肢节微尘分中现相粗身或澄净光明身或三摩地相似身或别现之身所依的无明分,叫习气身阿赖耶。

加行义阿赖耶:导致生死涅槃的业分,能牵引诸业的根本,具有无记性。

种种习气阿赖耶:能产生心和心所的种种生灭业的随眠分,具有无记性。

本来义阿赖耶:明性上从本以来俱生之分,如黄金与黄金上的垢染,即观待明性的无明,是一切生死法的初基。

是身中习气所依的缘故,从它现起众多身;是心中习气所依的缘故,从它现起诸心所;是种种习气所依的缘故,从它现起现在种种不同的相;有本来基的缘故,当下都与无明相应而起。这四种阿赖耶是无记性的随眠分,犹如地下种子,不可现见,唯一是诸现行法之因;身心显现分的四种无明则如芽,可以现见。四者统称为阿赖耶,是从同一体性而言;又有四种分类,是从所遮不同而分别安立。

4、作用:阿赖耶能作为前后习气的所依,能作为业惑之因,能作为身集聚现起之基,能作为身心及涅槃各别加行的工具。《珍珠鬘续》中说:“赖耶集聚故。”

5、名相:依次宣说“普”、“基”之相,因为能令前后习气相续,能令前后异熟相连,能作黑白因果力各别的所依,故名普或一切;因为是这一切共同合聚之处,故名所依或基。《应成续》中说:“此中且说阿赖耶,为法非法一切基。”

二、法身

1、体相:不被生死染污的光明性,犹如虚空。《珍珠鬘续》说:“法身诸漏尽,明空明周遍,无思染念净,永离诸戏论,如虚空遍空,离一切表相。”

2、释词:法即正道,依正道而成就者为身。《应成续》说:“释为法正道,身由彼所成。”

3、分类:法身、报身、化身。《应成续》说:“由法报化三,三别成分类。”

4、作用:由见修行果功德事业游戏,能成为无垢。

5、名相:在无相身中圆满十力、四无畏、不共法等的诸功德法,故名法身。《自现续》说:“无畏力明显,所作皆圆满,是法身训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