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法法性论讲记 8

悟入无分别智的体相,当知有三种:安住法性自性的体相;安住无显现的体相;安住有显现的体相。

一、安住法性自性的体相

依住无二取,离言法性故。

“无二取”和“离言”都是描述法性。“无二取”是指法性没有能取所取,或者对于法性以分别心无法分别二谛。“离言”指对于法性无法以语言宣说任何边或相,即无法以语言描述它是什么。依于安住无二取、远离言说的法性故,宣说无分别智安住法性的体相。

二、安住无显现的体相

二取及言说,根境识器世,

悉皆不见故,此是此即明,

无所观无表,无住无所现,

无了无依处,无分别智相,

如经所宣说。

“二取”是指无分别根识前显现的二取,如眼和色法,耳和声音等。

“言说”,即对于二取显现执著此者彼者之后,以分别意识按照如何显现那样而言说,也就是内的言说或者以意识分别二取。

“根”指眼等内根。“境”指色等外境。“识”指眼识等内识。“器世”指共同显现的山河大地等器世界。

“悉皆不见故,此是”:二取、言说、根境识、器世界,这一切都隐没不现的缘故,显现无法以二取、言说、根境识等简别的一味真如,此是法性空性中二取隐没的无显现。

“此即明无所观、无表、无住、无所现、无了、无依处无分别智相”:此即是说明无有所观、无有表示、无有所依、无有所现、无有了别、无有依处的无分别智的体相。

“此即明无所观”:不显现二取,说明根识等无所观。

“此即明无表”:不显现内的言说(以意识分别二取),说明无有语言表示。

“此即明无住”:不显现眼等根,说明无有生识的所依。住指所依。

“此即明无所现”:不显现色等外境义,说明无有所境显现。

“此即明无了”:不显现眼等内识,说明无有能境了别识。

“此即明无依处”:不显现器世界,说明无有共同器世界依处。

以上讲述了无分别智安住无显现的体相,这是“如经所宣说”,即按照《大宝积经》宣说,此经说:“迦叶,所谓常是一边,无常是一边,二边之中观是无所观、无所表、无所依、无所现、无了别、无依处。迦叶,是名中道诸法实观。”此后,对于我和无我、轮回和涅槃、有和无等等,都这样说“二边之中观是无所观、无所表、无所依……”

总之,超越这些显现自性的无显现智慧自然光明,如同虚空般,称为无显现的无分别智。

三、安住有显现的体相

由现一切法,见如虚空故,

及一切诸行,见如幻等故。

“由现一切法,见如虚空”,是从入定角度讲有显现,也就是在入定中显现万法一味平等、无有所缘,犹如虚空中央般,显现平等性。

“及一切诸行,见如幻等”,是从后得角度讲有显现,也就是由于入定显现犹如虚空中央般的平等性,后得位无余显现一切有为法现而自性不成立,如同幻化。“等”字包括阳焰、梦等。

通达无分别智安住法性自性、安住无显现、安住有显现的体相,叫做悟入无分别智的体相。

相比而言,分别心不是安住法性自性,分别心处处能缘,独不能缘于法性,所以它缘的是无而现的二取虚妄境界,是可思议的境界。由此可见,只有无分别智能安住法性自性,这是无分别智的不共作用(远离一切分别,以智慧自然契合法性)。所谓安住,只是名言中的假说,胜义中没有能住、所住,智慧和法性本来无二。

后二相是对安住法性自性的体相,再从安住无显现和安住有显现的侧面说明。首先安住无显现的体相,要理解到这和虚妄分别相反。一切有法都是以分别心遍计无自性而显现的,所以在分别心的境界中,有无分别根识前显现的二取,有第六意识对于二取境界的分别,有根境识和器世界,实际上这些都没有,都只是以分别心遍计而自现的,实相中并不是以这样的方式存在。

就像梦心没有息灭时,即使梦境本来没有,也遮止不了迷乱显现,同样,分别心没有寂灭时,无欺有二取、根境识、器世界等等的显现。又像梦心息灭时梦境也随着消失一样,执著二取的分别寂灭时,便获得无二取显现的无分别智。如《智慧品》云:“何时实无实,心前悉不住,无有余相故,无缘最寂灭。”

所以,分别心具有二取显现,无分别智无有二取显现,正好是相反的一对。但也要了知,这里说的无显现并不是把本来实有的法摧毁了而不显现,只是妄心息灭时妄现自然消退;而且,这只是消除了有法显现,并不是像石女儿那样的断空,实际上,在二取隐没的同时显现无法以二取法作简别的一味真如。

所以,虚妄分别的作用是不显现本有的法,反而显现本无的二取;无分别智的作用是让本无的法不显现,让本有的法现前。因此,无分别智有安住法性自性的体相,而且,从“无而不现”的侧面具有安住无显现的体相,从“有而现”的侧面具有安住有显现的体相。

《楞伽经》中说:“三有唯假立,全无自性法,于假立分别,执为法自性。无体无了别,无赖耶无事,凡愚恶分别,如尸妄计度。”(三有有法唯一是由分别心所假立的,其本身并没有丝毫自性,然而凡夫却对这样虚假安立的法妄加分别,执著它有真实的自性。在实相中,既没有色法的实体,也没有种种根识的了别,连阿赖耶也没有,这些以外的三有诸法也统统没有,然而凡愚颠倒地分别,就像尸体那样妄加计度。尸体没有任何能力,以此比喻没有一点观察真实义的智力。既然全无见真实义的智慧,那么全体都只是分别心在妄加计度。)由此可知,有法所摄的二取、根境识、器世界等等,唯一是分别心自现的假相,一旦分别心消失,自然都隐没不现。所以永嘉大师说:“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

像这样超越一切二取显现自性的无现智慧自然光明,就像虚空那样不住任何相,不堕任何边戏中,然而它是自性本然光明,并不是断空。以上讲了入定无相的空性和自然光明无二双融,以及入定无现与有现无违的关要。

全知麦彭仁波切在注释中说:“彼自身的自性是超越分别心的智慧,因为没有包括在有为、无为等的任何界中,因此于彼自性无有以彼等显现偏堕,尔时与法性无二自明。从如所有智的角度恒时不动此境界的同时,以尽所有智产生平等而无错乱地见一切显现,可成立无违双运。”

这段话显示了无分别智的自性(本身的体性)。分别心都有所缘,缘什么就局限在什么上,完全落在二取当中,由这种二取显现的障碍力量致使法性不得显现,这就是分别心有缘而不能普见的狭隘状况。相反,无分别智是超越分别心的智慧,它不为有为、无为等的任何界所摄(就是不会局限在任何一处),所以在它的自性中没有缘取一边的偏堕之相。因为远离二取显现的障碍,无分别智和法性无二自明,这样以如所有智在法性中不移动的同时,以尽所有智产生平等而无错乱地见一切显现,所以能成立有现和无现无违,如所有智和尽所有智双运。

比如,同时弹奏十种乐器,分别心执取一种乐器的声音,就不能听到其余九种乐器的声音,如果心不偏向一个方面执著,就能同时听到十种乐器的声音。这是相似比喻不偏堕所缘的无缘境界,以无所缘而普现一切,普现一切而不堕于所缘。

又比如一面明镜,由明镜不住任何相的缘故,能够平等而不错乱地显现一切相,中国人来现中国人的相,外国人来现外国人的相,一千种人同时来,不杂不乱地一时俱现。如果镜子有偏堕,只现中国人的相,以这种取相执著,就会障碍显示其它相。所以是从不住一切相中现一切相。

全知麦彭仁波切开示:“为何如此呢?譬如从法性真如中一切诸法一味平等未动的同时,唯现一切有法而已,这二者无有相违,同样,见法性的智慧自现中,虽然显现不灭而现,但从无有彼彼所缘的角度圆满具足上述经中所说的无现之义,超越凡夫二取等自性故。”

从出定有显现的角度怎样讲呢?入定中如虚空中央般显现平等性的缘故,入定的后得是显现一切有为法,无论显现什么,都是现而无自性,犹如幻化一样,这就是世间清净智慧有现而无分别的境界。无分别智安住有显现的体相,有入定无分别和后得无分别两种。后得世间清净智慧是入定无分别智的等流果,由于入定见大平等性的作用,后得位虽然以习气力显现二取,但和凡夫不同,虽有显现而不执著,这是后得安住有现的无分别境界。

所以,圣者菩萨入定时以无分别智证悟诸法无缘犹如虚空,后得位具有证悟无边所知法虽显现而如同梦幻的清净世间智慧。在学道位,入定和出定不能无二,是以轮番的方式进行。到达佛地时,入定和出定无二,以一个智慧从如所有性的角度以无分别的方式证悟,从尽所有性的角度以一切相智的方式证悟。所以佛地安住法性不动摇的同时,无勤而能照见一切所知法。《入中论》中说:“如器有异空无别,诸法虽别性无差,是故正智同一味,妙智刹那达所知。”《如来藏大纲狮吼论》也说:“以与法界无别的大智慧周遍一切万法无勤照见,如海中映现星月般,在寂灭分别的境界中观照。”

子五、悟入无分别智之胜利

悟入胜利四:得圆满法身,

得无上安乐,得知见自在,

得说法自在。

悟入无分别智有四种殊胜利益:获得圆满法身;获得无上安乐;获得知见自在;获得说法自在。

获得圆满法身:以无分别智远离二障而获得转依究竟的法身。

获得无上安乐:超越迁变不坚固的有漏安乐及习气而获得无漏恒时不变的无上大安乐。

获得知见自在:对于如所有和尽所有所摄的一切所知法无颠倒知见获得自在,也就是证得如所有智和尽所有智。

获得说法自在:获得对于无量所化相应其根机无勤宣说种种法门深广之相的自在。

无分别智是获得以上四种断证究竟功德之因,所以以这四者显示无分别智的胜利。

子六、悟入有关无分别智方面的了知之理分二:

一、略说 二、广说。

丑一、略说

悟入遍知者,当知有四相,

谓对治遍知,及自相遍知,

诸差别遍知,五作业遍知。

应知由四相悟入有关无分别智方面应当了知的道理。四相是对治遍知、自相遍知、差别遍知、作业遍知。

对治遍知:无分别智能对治违品的遍知。

自相遍知:以远离无分别歧途的方式反显的无分别智自相遍知。

差别遍知:无分别智超胜小乘智慧之差别的遍知。

作业遍知:无分别智作业的遍知。

丑二、广说分四:

一、无误了知能作对治 二、无误了知无分别智之自相 

三、无误了知差别 四、无误了知作业

寅一、无误了知能作对治

其对治遍知,谓无分别智,

对治五妄执,即妄执有法,

数取趣变坏,异及损减性。

这一段宣说无分别智能作对治。

无分别智能对治何者呢?能对治一切增益和损减的边执恶见。

为什么能作对治呢?因为无分别智以远离增益损减的方式真实悟入二谛无二的实相,由此能遣除一切边执恶见。

所对治的边执有哪些?即五种妄执:执著有色等法、执著有数取趣、执著有事有变坏的生灭、执著有法和法性异体、执著单单显现的诸法在名言中也没有。其中,前四种是法我执、人我执、生灭执、异体执,属于增益执,后一种是损减执。比如,小乘一切有部认为一切法实有,是本无自性而妄执实有自性的增益执;外道执著神我等常住不灭的实体,一般人执著常一自在的我,是本无人我而妄执人我的增益执;顺世外道在现相方面毁谤无因果、无三世、无凡圣、无罪福,是损减执。

寅二、无误了知无分别智之自相

自相遍知者,远离不作意,

超寻伺寂静,自性执息念,

五种为自相。

论中以何种方式显示无分别智的自相呢?以远离歧途的方式显示。

为什么不直接宣说自相,而以远离歧途的方式显示呢?因为无分别智的自相在分别心前就像盲人眼前的色法那样,无法从肯定方面以语言显示,而不属于无分别智自相的无分别歧途却可以以语言分析,所以以远离歧途的方式从反面作显示。

虽然无分别智的体性是何者也不分别,但这是证悟法性没有任何戏论所缘义之后,和法性相应而自然不执著任何法的,并不是什么不了知或者压念不起等的无分别。所以无分别智和无分别的歧途有天壤之别。我们辨明无分别的歧途,才不至于认假为真、未证言证。

有哪些无分别的歧途呢?论中列举了五种:不作意、超寻伺、寂静、自性、执息念。

不作意:不生起对于世间名言戏论以音义混合的作意。所谓音义混合的作意,比如当我说宝瓶时,你们心中当下浮现一种鼓腹容器的影像,这是把“宝瓶”的声音和鼓腹容器的事物混在一起,一听到“宝瓶”的声音,心就作意鼓腹的物体(就是在听声音时,把心引向相应的事物);另一方面,比如经堂中放了一个鼓腹容器,你们一见就说:“这里有大宝瓶!”实际上,这个鼓腹的物体上并没有宝瓶的名字,但你们混淆了音和义,一见义就作意它的名字(就是在见事物时,把心引向名字),这就是音义混合的作意。单单没有这种作意,也不是无分别智。比如出生不久的婴儿就没有这种作意,他们还没有开始在语言和意义互相对应的方面串习,不会生起以音取义、以义取名的作意。我们在婴儿身边交谈时,他不生起以音取义的作意。痛苦时,他也不会表达:“我很疼痛。”但他没有无分别智。如果仅仅不作意就是无分别智,那每天都有很多婴儿出生,医院是否成了圣者菩萨的诞生地呢?是否这些菩萨们越长大越退步,等到会说话时,无分别智反而退化成粗大的分别心?所以单以不作意并不成立是无分别智。《定解宝灯论》中说:“盲修无念和尚宗,未察直直而安住,无有胜观之明分,如石沉海平庸住。”

超寻伺:仅仅以超越粗相的寻和细相的伺也不能成立是无分别智,因为色界二禅以上的分别识也超越寻伺,但不是圣者无分别智。

寂静:分别念寂静也不是无分别智。比如连续三天三夜奔走,回到家倒床就睡,沉睡中没有一点分别,但这并不是无分别智。除了沉睡外,处在昏厥、麻醉和安住小乘灭定时,也都是分别念寂静的状态,但都不是无分别智。

自性:无分别的自性义。色法都是无分别的体性。比如石头,对它打骂也好、赞叹也好,它永远不分别,这是无分别的自性,但不是无分别智。

执息念:执著“什么也不想执著”的息念。这也不是无分别智。比如我连吃三个月的糌粑,一天嗅到香喷喷的包子,我心里说“我什么也不想执著”“我什么也不分别”,这是无分别智吗?当然不是。因为心想“我什么也不分别”,本身就是一种执著,落入了以念念显现的方式执著此者、彼者的执著相中。

以上不作意、超寻伺、分别念寂静、无分别自性和执息念都是无分别的歧途。真正的无分别智完全远离这些歧途。弥勒菩萨以反显的方式宣说了无分别智的自相。全知麦彭仁波切开示说:“如果不执著任何边及一切戏论而能对无缘实相胜义远离一切疑网并显露各别自证的光明,当知即是真实的无分别智。”定解宝灯论》中也说:“正修远离四边戏,圣者智慧之面前,现见一切不存在,故自然灭执著相。明空无二之境界,如同目视虚空中。”

总之,一方面,无分别智决定是不作意、超寻伺、分别念寂静和无分别的自性,但另一方面,不能只以不作意、超寻伺、分别念寂静或无分别自性就成立是无分别智,因为如果没有以智慧现见离戏而自然远离此者彼者的分别,则只是虚妄分别的境界。《定解宝灯论》中说:“譬如所谓无所有,中观现见不存在,无色界信无所有,词同义异如天地。”

寅三、无误了知差别

差别遍知者,谓不分别性,

及非少分性,无住与毕竟,

并其无上相,是五种差别。

“差别”是指无分别智超胜声缘智慧的五种差别,即:不分别性、非少分性、无住性、毕竟性、无上性。

不分别性:无分别智对于轮涅取舍不分别,也就是不分别涅槃的功德应取、轮回的过患应舍。小乘声缘的智慧分别轮回的过失、涅槃的功德,所以是有分别性。

非少分性:无分别智圆满证得诸法法性,而且以此能断除二障,所以是圆满断证。小乘声缘智慧只证得法性中的少分——人无我(未证法无我),而且,由此只断除障碍中的少分——烦恼障(未断所知障),所以是少分断证。

无住性:无分别智不住轮涅任何边,不取涅槃、不舍生死,所以是无住性。声缘智慧住于涅槃寂灭边,所以是有住性。

毕竟性:由于法身常恒性,无分别智乃至轮回未空之间恒时安住,在无余涅槃时也相续不断,所以是毕竟性。声缘智慧入无余涅槃时泯灭,所以是非毕竟性。

无上性:没有超胜无分别智的法,无分别智最为第一,所以是无上性。声缘智慧还需要上进,所以是有上性。

以上五种差别是从不同侧面显示无分别智超胜小乘智慧的特性,也就是智体平等方面,有不分别性;智体周遍方面,有非少分性;智体无住方面,有无住性;智体常住方面,有毕竟性;智体无上方面,有无上性。以智体平等、周遍、无住、常住、无上显示了无分别智超越声缘智慧的差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