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法法性论讲记 6

壬四、悟入转依之殊胜差别

悟入差别者,谓诸佛菩萨,

严净土差别,及得智法身,

报身并化身,能普见教授,

自在成差别。

论中讲述了诸佛菩萨转依的四种殊胜差别。殊胜差别就是超胜小乘声缘的差别,包括庄严净土和获得三身的差别,后者具体为:能普见的缘故,获得法身的差别;能教授的缘故,获得报身的差别;能自在的缘故,获得化身的差别。对这些殊胜之处通达,就是悟入转依的殊胜差别。

问:为什么诸佛菩萨具有殊胜差别呢?因为诸佛菩萨依靠证悟二无我的无分别智的力量获得究竟转依,一切法都显现为转依自性。这个转依是指已转之依,也可以说是圆觉或涅槃。因为一切法都显现为圆觉或涅槃的自性,所以具有刹土清净和获得三身的殊胜差别。

获得法身能够以智慧普见一切所知,获得报身能够教授深而广的稀有大乘之法,获得化身无碍获得神通等威力,能随欲自在地成办利他。由刹土清净和三身的殊胜差别,成立超胜小乘声缘。

小乘阿罗汉没有庄严佛土的大愿、修炼净土的妙行,更没有现前净土的胜果,而且他们被所知障障蔽,没有现前真如遍一切处的大法身照见一切所知,也没有获得报化二种色身,不能对清净菩萨教授深广妙法,也不能化现千百亿化身任运成办利益众生的事业。所以,大乘转依超胜小乘。

壬五、悟入殊胜转依之所为

悟入所为者,谓宿愿差别,

宣说大乘法,即所缘差别,

十地加行别。

大乘果上具有超胜小乘的转依差别,由果推因,必然在因的“所为”方面具有超胜小乘之处。这个不共所为或者获得大乘转依必须具备的因素,就是宿愿差别、所缘差别和加行差别。我们比较大小乘在这三方面的差别,就会了解是由什么原因造成了大小乘转依的差别。

首先发愿方面,大乘菩萨为了普渡众生而发起求证佛果的大愿,比如普贤十大愿王就是殊胜宿愿。每尊佛都在因地发过大愿,通过发愿而最终获得究竟转依。比如释迦佛发五百大愿,阿弥陀佛发四十八愿,药师佛发十二大愿等等。小乘声缘只求一己了脱生死,并没有发起普度众生的大愿。由发愿下劣、缺乏大悲、舍弃众生的心行,成为显露如来藏获得究竟转依的严重障碍。

所缘方面:大乘菩萨的所缘是宣说大乘道果的深广教法。以此为所缘能对一切所知二谛断除增益和损减。具体从两方面说,对于二我空法界如所有义如实所缘,是以大乘甚深法为所缘;对于以波罗蜜多、地、道、总持、三摩地等安立的尽所有义无误所缘,是以大乘广大法为所缘。

相比之下,小乘声缘只是少分所缘,深的方面只说到人无我,和大空性相比,像芥子内的虚空跟太虚空相比一样。由于所缘法的深度不够,小乘声缘不能断除法我增益,由此无法脱离对无分微尘和刹那的实执,不能获得究竟转依。从世俗广大义来说,声缘的所缘很狭窄,没有讲述广大五道十地的修行、功德,没有显示身、智、力、无畏、相好、净土等等的佛果广大功德,还有时不知因、境不知因、细不知因、多不知因等的许多愚痴。由于尽所有义方面所知狭窄,导致心量狭小,发不起无上菩提心。福德资粮方面,小乘所积的福德如同牛脚印里的水,大乘所积的福德如同大海水。《大乘庄严经论》说:“广大及甚深,成熟无分别,说此二方便,即是无上乘。”所以大乘的所缘具足深广义,远远非小乘可比。

加行殊胜的差别:为了成就究竟断证,大乘菩萨具有在十地中展转升入上上地的殊胜加行。《大乘庄严经论》在讲述胜义菩提心的第六种殊胜——余出殊胜时,讲到菩萨如何由自地升入上地,全知麦彭仁波切解释说:“在一地增胜圆满布施度和见百佛等十二百功德等,对于世俗名言中如何安立地的体相如理作意,由此了知地的体相等除了以自心假立外,别无存在,而且对唯识也不分别执著,安住在无分别智中超越一地升入二地。依此类推,可了知其余地。”圣者菩萨具有殊胜加行,以世间清净智了知世俗万法唯心假立、以无分别智了知离二取法性,因此能分分净除二障,最后断证圆满而获得究竟转依。小乘声闻、独觉不具有这一殊胜加行,所以无法获得究竟转依。

以上由宿愿、所缘、加行三种差别抉择了超胜声缘道的究竟转依之因,也就是抉择了所为的差别。


悟入转依前五科之总义

首先,转依的自性是客尘不现,真如显现,也就是无垢真如。“依”是指真如。为什么真如是“依”呢?因为染净诸法不出于真如,都为真如所摄,所以真如是依。真如假立有垢和无垢二种。有垢真如,就是具有轮回杂染的真如。凡夫范畴里的法,包括处显现——山河大地等的器世界、有境显现——八类识聚和具五根的身体,这些不清净的法本来安住于自性真如界中,但因为有客尘障垢而使真如不显现,这就是未转依时的有垢真如。这时候,自性清净的真如有没有损减呢?没有损减!即使在分别心显现二取时,它也没有减少过一分。如果以出世间的修道智慧使客尘障垢不现而真如现前,则是获得转依。所以,转依是无垢真如,是从已转之依的方面安立。

从实相来说,无漏法界恒时不增不减、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于平等性中没有丝毫动移。从现相看,是否转依相差很大,未转依时,以迷乱因缘,实际无有而显现器界、根身、八识等的不清净显现;转依时,开始显现真如的清净相;究竟转依时,一切都显现真如清净相,这时现相即是实相。所以,一切客尘障垢由道的修行消归法界时,无垢真如全体显露,这就是究竟转依的自性。

转依有事是指不清净的显现每一种都隐没,唯一显现真如的清净相,观待未转依时的种种法,就说“此法真如转依、彼法真如转依,”这就是转依的有事。

下面详细解释。按照大乘来说,从初地到佛地之间,因为悟入大平等性的无分别智辗转增上殊胜,以往以不清净的能所染污时所显现的种种法——器世界、根身、语言、八识等等,都次第转依而获得种种功德。本论把未转依时的显现归纳为三类——共器界识、契经法界和内识,共器界识包括器世界和身体,契经法界包括一切言语、音声,内识包括八识。以这三类统摄了未转依时的有法显现。转依时,一切现有诸法都显现为清净相,转依的有事就是共器界识真如性转依、契经法界真如性转依和不共内识真如性转依。

按《大乘庄严经论》讲述转依有事:

共同器世界和身体的显现获得转依时,能境眼耳等的前五识也必须获得转依(器世界色等五境转依,当然能境前五识也需要转依。)。这样,转依和未转依的境界迥然不同,因为转依时能够随欲受用根识的境界,显现净土,获得不可思议的神通力,以及获得能如愿现前所欲受用的自在,五识所依的五根也会转依,每一根都能够遍入一切境。

未转依时,五根不能遍入,比如眼根只能取色法,不能取声音等。转依之后,以一个眼根就能周遍取色、声等的五境,能够遍见一切所境。像这样,每一根都能获得一千二百功德。这是《陀罗尼自在王经》、《华严经》等中所说的内容。转依之前,以无始以来的二取习气无而显现内外六种生处,这时以根只能取相应的一种境,比如眼根只能取色法而不能取声音等(这是因为二取执著的力量使诸根不自在,以一根固定只能取一种境)。依靠无分别智消除二取障垢而获得转依时,自然在清净心的平等境界中能遍入一切境。同时,还有种种其他转依,比如欲染转依时,安住在无漏安乐中,见女人也不生贪欲而获得自在;空想转依时,能在虚空中显现一切所欲,在山崖中通彻无碍地穿行,在虚空中显现任何色法。以上是器世界和身等的转依。

语言方面,凡夫语言和经藏等显现的声音获得转依时,自在获得圣法妙音恒时相续不断教诫佛法的自在。器情万法都显现殊胜妙音,恒时演说诸法本性。《入中论》说:“百福所感受用身,化身虚空及余物,彼力发音说法性,世间由彼亦了真。”

第六分别意识转依时,获得对于一切所知法恒时无障无碍的智慧,而且对于显现化身等的种种作业没有任何障碍而获得自在。

第七识末那识转依时,自在获得和无漏五根功德相同的受用。未转依时,末那识是我见,恒时随着五根趣入一切根境。转依时,末那识转为平等性智,消除了我执和我所执,由此,平等性智和转依五根的圆满等同而随行。而且第七识转依时,不分别能所的智慧远离二障而极为清净,获得自在。

第八识阿赖耶识是前七识的依处,阿赖耶识转依时,对于无住大涅槃如来地的无垢法界获得自在。

总之,不清净时显现的一切现有诸法,比如器世界、根身、分别识、色声等显现的所知法,在真如法界中本来不是别别体,由此在各自显现转依时,就具有与这些法相应的转依清净显现,或者广大不可思议的转依功德。因此在《大乘庄严经论》中说:“如是无量转,如是无量化,不思议所作,诸佛依无垢。”

无量的不清净诸法本来安住于自性真如中,以迷乱的缘故,实际无有而显现一切根境识的显现,在无分别智亲证真如而觉悟时,一切显现现为无量的清净相,这是一切种唯现真如的转依,全体现为真如自性。所以,全知麦彭仁波切说:“除法界真如之外无有毫许法存在,由此,转依时于无漏法界中具足等同尽有法一切相之边际的不可思议转依功德。”

阿赖耶和八识转依获得五智的功德:

一、阿赖耶转依获得法界体性智,即与法界无二的智慧遍行于一切所知,犹如虚空般无分别而周遍。

二、阿赖耶识转依获得大圆镜智,恒时于法性中不移动,没有我和我所的执著,于一切境都无有偏堕、恒时照见,就像明镜中显现影像般,虽然于一切所知不愚昧而显现,但没有所境能境的分别。大圆镜智也是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及如来智慧施设的根本。

三、末那识转依获得平等性智,入于不住有寂的大平等性,以无缘慈悲随顺众生所欲,示现种种形色的佛身。

四、第六意识转依获得妙观察智,于一切所知恒时无碍,由此成为无量总持和三摩地的来源,犹如大宝藏般。妙观察智的作用是在佛的眷属坛城中显示种种微妙法财,普遍降澍能断除眷属一切疑惑的大法雨。

五、前五识转依获得成所作智,普遍于一切世界示现身口意的无量种种化身,由此能成办众生的种种利益。

综上可知,在究竟转依时具有等同尽有法一切相边际的不可思议功德。转依时现前的一切清净相归摄为身转依、语转依和意转依三种。

问:身语意转依的清净相是新生还是本有?从转依的自性可知转依清净相都是自性本具,并非新生之法。前面说“转依自性是客尘不现,真如现前”,即转依是不现本无的客尘,而现本有的真如。因此佛果身语意的清净显现是在凡夫位也具足的实相。由此也知道,凡夫见闻的种种色声、分别心所认识的种种法,都是实相中本来无有的颠倒相,无而现的迷乱法。就实相而言,一切显现本是清净佛身,一切语言本为密咒真言,一切分别本与佛智无二。因此实相中,凡夫的身语意与佛无二。基于这一深见,金刚乘直接从果起修,直接指示凡夫身口意即是佛的身口意。这样不可思议的真如转依功德,竟然在凡夫份上本来具足,这就是大密宗的不共深见。大恩上师《金刚萨埵修法仪轨》中的吉祥偈说:“诸现清净身庄严,诸声圆满密咒性,诸念成就智慧中,盛德圆满愿吉祥。”明朗伏藏大师说:“一切显现圆满幻网轮,一切声音离说密咒音,一切心念自明无为法,愿证无有离合大安乐。”全知无垢光尊者也说:“自心本来本尊性,身即坛城声密咒,一切本圆大智中,誓慧无二无召入,不须祈送无取舍,本来即是坛城性,了知如是而明观,无所成立无能立。”

转依的超胜差别:

大乘由获得无分别智而获得究竟转依,小乘仅仅证悟人无我,只得到第七识的部分转依,所以大乘转依远远超胜小乘。本论从成就净土和三身的角度显示大乘超胜的差别。

诸佛消除了二障,一切都显现为圆觉自性,由此成就周遍虚空的常寂光净土。《密严法藏疏》说:“今此密严,但于清净如来藏心之所现。”即密严净土唯一是清净如来藏心之所显现。《金刚顶经》也说:“唯此佛刹,尽以金刚自性清净所成。”

我们面前的器世界显现,实际是由阿赖耶识中所具有的器世界习气而似现的,除了分别心执著有二取之外,并没有外在的器世界。在还有器世界显现并且缘它耽著时,堕在二取当中,不能显现净土。阿罗汉没有断除法执,无法消除对器世界相的执著,所以不能成就净土。

三身方面,诸佛以证悟二无我的无分别智力获得真如大平等的法身,声缘只证人无我,所以只能获得小乘道解脱;诸佛和十地菩萨一同,乃至众生界未尽之间,获得圆满受用大乘法的报身,声缘却不具有如是的报身;诸佛以种种身口意幻化游舞,普缘一切众生,尽未来际相续不断地广作利乐众生的事业,声缘不具有这一化身成就。

因为获得一分转依,声闻的功德圆满能映蔽一切世间的二种资粮和仙人神通等的圆满。缘觉圆满映蔽声闻圆满,但不如大乘菩萨圆满的一分。一切菩萨的圆满和佛的十力、四无畏、三身等无量功德相比,又不如佛的一分,有一粒微尘比无边世界那样的差距。所以佛陀的转依圆满不可思议,无法用分别心衡量。《宝性论》说:“一切诸相无数量,无思无垢之功德,无别体相即解脱,解脱彼者为如来。”所以,不仅大乘转依具有超胜小乘转依的差别,而且,在大乘的转依中,从一地到佛地也有极大的差别。

造成大小乘转依差别的原因是因地有所为的差别。大乘菩萨具有殊胜的大愿、所缘和加行,因此能获得超胜小乘的转依。要产生大乘殊胜转依,最根本的所依就是无分别智。

如何才能让身语意真如转依的功德显露呢?唯一需要依靠无分别智使客尘不现而现前。下面讲述这方面的内容:


壬六、悟入转依之依处或所依分二:

一、略说 二、广说

癸一、略说

悟入所依住,谓由六种相,

入无分别智,即悟入所缘,

离相正加行,性相与胜利,

及悟入遍知。

从悟入何者、如何悟入两方面解释:

一、悟入何者?即悟入转依的所依——无分别智。

住和依同义。转依的所依(依处)即无分别智。为什么是转依的所依呢?因为转依就是本来清净的真如义现前,而要使真如现前并对它的自性获得自在,唯一依靠证悟真如的无分别智,在无分别智之外以其它任何法何时也不可能获得,所以无分别智是获得转依的依处。

二、如何悟入无分别智?即由六相悟入。

六相为:㈠“悟入所缘”,即通达产生无分别智的所缘;㈡“悟入离相”,即通达远离无分别智的违品相,也就是了知应当远离哪些和无分别智相违的状态;㈢“悟入正加行”,即通达能生起无分别智的真实加行;㈣“悟入性相”,即通达无分别智的作用,或者了知如何存在的境界的体性之相;㈤“悟入胜利”,即通达依靠无分别智而产生的殊胜利益;㈥“悟入遍知”,即通达无分别智方面所应了知的道理。

癸二、广说分六:

一、悟入所缘 二、悟入离执著相 三、悟入正加行 

四、悟入体相 五、悟入无分别智之胜利 

六、悟入有关无分别智方面的了知之理

子一、悟入所缘

当知有四相,初悟入所缘,

谓于大乘法,说胜解决定,

及圆满资粮。

欲生无分别智,需要以何者为所缘呢?需要以开示大乘深广义的教法为所缘,具体有四相:于大乘法说,于大乘法胜解,于大乘法决定,于大乘法圆满资粮。这四相都是围绕大乘法而说,都是引生无分别智必须依靠、不能远离的关键因素,因此叫产生无分别智的所缘。

于大乘法说:依止大乘上师之后,应当无颠倒谛听大乘教授。这里“说”,不是指我们去说法,而是心缘上师对于大乘深广法的演说。这个听闻正法是引生无分别智的第一种所缘。为了生起无分别智,应当如法依止具相的大乘上师,随从上师多闻教授。

于大乘法胜解:应当通过听闻而对大乘法生起胜解信。希求获得无分别智,首先要在自相续中生起胜解信,以胜解信为因才能获得无分别智,所以胜解信是引生无分别智的第二种所缘。

于大乘法决定:以具有四种道理的思慧缘大乘的甚深和广大义思维,由此心中通达其义,生起没有任何怀疑的定解。不具备对于大乘深广法的定解,则无法安住于定解中积累趣入无分别智的资粮,因此对大乘法的定解是引生无分别智的第三种所缘。

于大乘法圆满资粮:按照前面定解所决定的法义,以如理作意的方式圆满资粮。资粮不圆满也没有势力引生无分别智,因此圆满资粮是引起无分别智的第四种所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