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事业品

此品讲述无上菩提的殊胜事业。由于获得不可思议的法身、色身功德,以此妙力自然任运成就相续不间断的如来事业,就象太阳的大光明自然能照明万物,故科判是“觉他行之事业义”。

戊四、觉他行之事业义分二:

一、显示任运相续不间断;

二、以比喻了知。

己一、显示任运相续不间断分二:

一、略说;

二、广说。

庚一、略说分二:

一、略说任运;

二、略说相续不间断。

辛一、略说任运:

所化界与调方便,所化界之调伏事,

随所化处应时行,遍主恒时任运转。

此颂从四个方面描述佛陀的殊胜事业恒时任运而转:随所化界;显示调伏方便;遍主所化界调伏的事业;随所化处应时行,说明了“遍主恒时任运转”的内容。“遍主”是指佛陀,因其遍及一切时处,遍入一切所化界,遍主一切调化事业,故尊为遍主。

一、随所化界遍主恒时任运转:在行持利益众生的事业时,佛陀虽然了知一切所化界的根性、意乐、随眠等,但并无此彼分别和勤作,而是恒时任运自在而转。

二、显示调伏方便遍主恒时任运转:相应所化意乐显示摄受折伏等各种各样的调伏方便,一切都是在无勤作中任运而成,无论是威猛、寂静、赞叹、呵斥、微笑、泣泪等诸相,都是随机而现、应时而现的调伏方便。《妙臂请问经》云:“何者自性离贪嗔,于贪有情示贪相,所化狰狞显怒姿,顶礼安住胜菩提。”

三、作所化界调服事业遍主恒时任运转:把所化众生安安置于增上生与决定胜的调伏事业,无有勤作任运而转。

四、随所化处应时行,遍主恒时任运转:意即在无边的世界中何处有所化众生,佛就应时前往彼处作化度事业,恒时无勤任运而转。

辛二、略说相续不间断:

具足功德胜宝聚,智慧水海福慧日,

诸乘无余定成就,广无中边如空遍。

佛性功德无垢藏,已见众生无别具,

烦恼所知云罗网,诸佛大悲风令散。

此处分三段来解释。

首先前三句“具足功德胜宝聚,智慧水海福慧日,诸乘无余定成就,”“智慧水海”指出离因,“福慧日”指显示因。意即:具足了陀罗尼三摩地等种种功德三宝聚,且以无垢智慧水充满菩萨十地大海,象阳光一样能成熟有情的福慧二资。“诸乘无余定成就” 意即:由于出离因和显示因而令众生成就无余涅槃乘的因圆满具足。

第二段“广无中边如空遍”讲两因之果,圆满获得如虚空般广阔无垠无有中边周遍一切的大菩提果。

第三段后四句“佛性功德无垢藏,已见众生无别具,烦恼所知云罗网,诸佛大悲风令散”。意即:获得无上殊胜的菩提时,现见具有十力等无垢功德胜义如来藏在一切众生相续中无有差别平等安住,由此恒时不间断而作摄受彼等种种殊胜的事业,因为众生自性清净佛性如同虚空,需要遣除客尘烦恼所知障能障的巨大云网,能断的缘就是以诸佛巨风般的大悲吹散云层般的垢障,所以如来的事业相续不会间断。

庚二、广说分二:

一、宣说任运;

二、宣说相续不间断。

辛一、宣说任运:

何者依于何方便,调所化业何处时,

于彼不生分别念,是故能仁恒任运。

何者种种所化界,彼彼诸多调方便,

所化种种之事业,何处何时任运行。

前一颂讲:佛陀遍知一切所化众生,当依何种方便调伏以何种调伏的事业以及于何处何时调伏等无所不知,且于此调伏事业不会产生分别念无有勤作动摇,所以能仁佛陀的殊胜事业恒时任运而转。

后一颂讲:为了何者种种意乐的所化界,相应所化各自的信解,以声闻乘、缘觉乘、大乘之三乘法门等,安置其于暂时增上生与究竟决定胜作诸多调伏众生的事业都是任运自成的,无论何时何处随所应化利益众生皆无分别勤作任运而行。

辛二、宣说相续不间断分五:

一、以名宣说分类;

二、宣说义之本体;

三、以比喻表示彼等;

四、广说喻义;

五、相续不间断之摄义。

壬一、以名宣说分类:

出离以及彼显示,彼果以及摄受彼,

彼障以及断障缘,于此无有分别故。

“出离”指出生佛陀事业的出离因。“彼显示”指彼此显示的助缘,“彼果”指彼出离因和助缘因成就的果相之无上菩提,“摄受彼”指摄受彼果事业的行境,即“彼”一切众生,“彼障”指应当断除彼所行境的障碍,“断障”指能断彼障碍的事业,“缘”指所缘。颂词“于此无有分别故,”指对于这些所缘佛无有任何分别念自然而转。

壬二、宣说义之本体:

所谓出离即十地,二种资粮是彼因,

彼果乃为大菩提,菩提摄受诸有情,

彼障无边诸烦恼,及随烦恼与习气,

一切时中断障缘,彼者乃为大悲心。

以六种根据的意义成立佛陀事业恒时相续不断:出离因;显示因;无上菩提果;摄受众生;能障客尘需要遣除;恒时具足断障助缘。此六者可摄为三类:第一和第二属一类;第三属第二类;第四、五、六属第三类。

前二句“所谓出离即十地,二种资粮是彼因,”是讲第一类的根据:所出离、能出离、究竟出离位三方面。所出离是客尘法,能出离是十地,究竟出离位是佛位。义即达到究竟出离位的出离是菩萨于十地渐次修行福慧二资,然后以此令十地功德辗转增长是显示因。由此二因成就之果是如来事业,因圆满无量相续不断,如是由相应因而成就相续不间断的功德。

第三句“彼果乃为大菩提,”讲第二类根据:指彼等因的究竟果就是无上正等觉的大菩提,因为果的体性是不住轮涅二边的无住大涅槃,所以无上菩提所作的事业一定是相续永不间断的。

后五句“菩提摄受诸有情,彼障无边诸烦恼,及随烦恼与习气,一切时中断障缘,彼者乃为大悲心。”讲第三类根据,可从后向前次第解释:由于所断的客尘需要断除,以及能断恒时具足的这两种根据完全可以成立如来摄受一切众生且由摄受成立如来事业相续不间断。摄受众生的根据是:众生的如来藏上有无边烦恼和随烦恼的习气,以及所知障等微细习气,这些能障的客尘必须要遣除。佛成就无上菩提后见到一切众生都具有如来藏,这样于一切时中,佛陀相续恒时具足能断障碍的助缘:就是以大悲开示解脱正道,令众生远离客尘障垢。假如众生远离了客尘就无需摄受,或诸佛没有现前大悲周遍也无法摄受,两者是相互观待的。既然众生还在客尘中显不出如来藏的面目还需佛的摄受与帮助,另外佛见众生和自己一样具有法界如来藏,以同体大悲也不会舍弃一切众生,这样就成立了佛恒时摄受众生,由此而成立如来事业相续不间断。

壬三、以比喻表示彼等:

应知此等之六处,如其次第而宣说,

犹如大海与日轮,虚空宝藏及云风。

此比喻宣说以上六处根据。菩萨十地犹如大海,福慧二资犹如日轮,由此成就的无上菩提犹如虚空,无上大菩提所摄受的众生界犹如宝藏,众生的垢障烦恼犹如云聚,能断除彼等之大悲犹如猛风。以下广说比喻对应的实际意义。

壬四、广说喻义:

智水功德宝具故,诸地犹如广大海,

为诸众生资生故,二种资粮如日轮,

无有中边广大故,菩提犹如虚空界,

正等正觉法性故,众生界如珍宝藏;

客尘周遍无体故,彼障烦恼如云聚;

具能散尽彼障故,大悲犹如猛烈风。

此以六事比喻的根据宣说六种意义,每两句讲一种比喻的根据。

一、“智水功德宝具故,诸地犹如广大海,”由于具有无垢智慧的海水以及神通等功德的宝珠故诸地犹如大海般。

二、“为诸众生资生故,二种资粮如日轮,”因为能做一切众生利乐受用以及资生根本,故福慧二种资粮犹如日轮。

三、“无有中边广大故,菩提犹如虚空界,”因为周遍一切而广大,无边无中且甚深,故无上菩提犹如虚空界。

四、“正等正觉法性故,众生界如珍宝藏;”因为一切众生本来任运自成具足正等觉的法性无尽功德财,故众生犹如珍宝藏一样。

五、“客尘周遍无体故,彼障烦恼如云聚;”因为所断法是客尘能周遍的自性,以及胜义中不成谛实的缘故,以此三种根据成立自性清净佛性的诸烦恼障碍,犹如云聚一样,因为云雾也是客尘周遍虚空且无有堪忍实体的缘故。

六、“具能散尽彼障故,大悲犹如猛烈风。”因为大悲是开示能够散尽彼等障碍的邻近道,故断障助缘的大悲犹如无尽的猛烈风一样。

壬五、相续不间断之摄义:

由于他因得出离,自与有情见平等,

事业尚未圆满故,轮回未空业不息。

以三种理由总摄佛的利生事业,乃至轮回未空之间相续不会间断。

一、“由于他因得出离,”往昔在十地修积二种资粮时,立下誓愿要救度一切有情,由此利他因而得出离的缘故。

二、“自身有情见平等”指获得无上菩提时现见自己所得的大菩提和众生界的自性清净无有丝毫差别,从而了知利生事业确实有义,因为从实相胜义的角度讲,众生本来自性清净的相续中安住有殊胜法界如来藏,只不过在现相上具有客尘障垢而已,大彻大悟的佛陀以无碍智慧眼照见自他自性清净无有丝毫差别的大平等法界实相,故而任运成就利他事业相续不断。

三、“事断尚未圆满故”,指以大悲能断世间无边众生的障碍之事业尚未圆满,故而 “轮回未空业不息。”由于以上三因,乃至所化的轮回众生没有空尽之前如来利生的事业相续绝对不会中断。

己二、以比喻了知分四:

一、总标以比喻分类;

二、对应意义别别宣说;

三、宣说必要并摄该处之义;

四、又复归摄而说差别。

庚一、总标以比喻分类:

譬如帝释法鼓支,亦如梵天及日轮,

摩尼宝王与谷响,以及虚空与大地。

此乃总标能表佛事业的九种比喻,所表是佛事业,能表是九喻。不可思议的大无为法佛的希有事业,任运自成且相续不断,在佛的境界中,于无生灭中示现生灭相,于无分别中任运而转,能表的九种比喻是帝释喻、妙鼓喻、云喻、梵天喻、日轮喻、摩尼宝王喻、谷响喻、虚空喻、大地喻。这里只是举出了九种比喻的名相,下面科判分别宣说九种比喻对应的的意义:

庚二、对应意义别别宣说分九:

一、应以帝释喻说显示种种神变之理;

二、应以妙法鼓喻了知宣说教诫之理;

三、应以云喻了知智悲周遍之理;

四、应以梵天喻了知种种幻化相之理;

五、应以日轮喻了知智慧照射之理;

六、应以如意宝喻了知意之秘密;

七、应以谷响喻了知语之秘密;

八、应以虚空喻了知身之秘密;

九、应大地喻了知遍入之理。

辛一、应以帝释喻说显示种种神变之理分三:

一、虽无分别成就他利;

二、与彼者善加对应宣说;

三、摄义而说无生灭相。

壬一、虽无分别成就他利分二;

一、能表比喻;

二、所表之义。

癸一、能表比喻分四:

一、净地基中现影像;

二、由此安置善业中;

三、以彼善业获得所欲果;

四、无勤成办利益之理。

子一、净地基现影像:

犹如自性净无垢,琉璃所成大地基,

以其清净故映现,天主帝释天女众,

以及胜利妙宫殿,此外其余诸宫殿,

帝释无量宫种种,天界诸物皆现见。

此从能现之地基清净,所现之种种形象说明。前三句讲能现,后五句讲所现。

首先前三句“犹如自性净无垢,琉璃所成大地基,以其清净故映现,”以清净无垢之琉璃所构成的南赡部洲大地基因其光洁清净明亮,故可以清晰映现种种像,就象镜子不清净时不能现影像,当镜子清净时可现出影像一样,后五句“天主帝释天女众,以及胜利妙宫殿,此外其余诸宫殿,帝释无量宫种种,天界诸物皆现见。”在清净的地基中可以现出须弥山上住有三十三天的一切境界,如天主、天女等无量的天尊、天主及其住处,非常庄严的胜利妙宫,还有其余的悦意城市,帝释天的无量宫,天界如意树花鸟等,各种天物等等明晰的影像。

子二、由此安置善业中:

此后地上所居住,善男善女诸群众,

已见彼等诸显现,心中能发如是愿,

我亦无须极久远,即与帝释成同等,

为获彼者真实持,白净善法而安住。

科判中说:“由此安置善业中”,指由于见善像而发善愿,由发善愿而行持善法,这样可以把地居的男女安置在善业当中。意在南瞻部洲地居的男女见到显现三十三天中无量圆满的境界,以此生起很大的欢喜心和希求心,因而发起“我亦无须极久远,即与帝释成同等”的誓愿。意即我们也不需要很长时间就能与帝释天一样受用如此圆满的福乐果位,如是从此安住于真实修持善法,守持清净戒律,以期获得帝释天的善果。

子三、以彼善业获得所欲果:

彼等由于白善法,仅见此等影像显,

虽不如实而了知,地上命终升天界。

意思那些地居的男女,虽然只是由于持戒等白净的善法见到帝释天等的影像,并非真实降临人间,误以为其真实降临人间而诚心发愿,但由于见影像发愿而行持戒律等白净善法的善缘力,因此在地上命终之后圆满其愿而上升天界。

子四、无勤成办利益之理:

显现影像彼等者,虽极无念无动摇,

然而于此地基上,成就大义而安住。

此颂总结比喻的意义。帝释喻说明在无分别勤作中绝对可以成办他利事业。在清净琉璃地上显现的帝释天影像虽然无有一刹那要把人类安置于善法的分别念和任何勤作的动摇,也无有任何身口意的功用,但是有强大的妙用力可以把地居的人们直接安置到善法中,间接可以安置到所欲的果位中,所以是“成就大义而安住”,并不是没有利益而安住。

癸二、所表之义分四:

一、于净心中现色身;

二、以彼成就所欲果;

三、无勤成就利益;

四、渐次得究竟法身。

子一、于净心中现色身:

如是无垢信心等,修持信心等功德,

自心中现正等觉,具有妙相及随好,

从容行步及站立,端然而坐与卧息,

作诸威仪妙姿态,有时宣说寂灭法,

有时默然入禅定,显示种种神变相,

具大威光极晃耀,有缘众生能见此。

前三句讲能现之心地清净,后九句讲所现之色身影像。

前三句讲,如果远离怀疑、懈怠等垢障而在自相续中逐渐培养修持信心、精进等功德,这样在清净的心地中自然能显现正等觉的色身影相。后九句讲,所现的正等觉佛陀具有三十二妙相八十种随好,或于行住、或于站立、或于端座、或于卧息,有各种威仪的善妙姿态,有时对于所化众生宣说寂灭涅槃法,有时不说法默然入定,有时也会示现各种神变相,示现具广大威势的晃耀圆光等,这些色身的显现,有缘的清净众生都能真实见到。

子二、以彼成就所欲果:

见已发起愿求心,为能成佛善修习,

真实受持成佛因,所欲之果能获得。

这一偈颂讲:由见色身而发菩提心,由发菩提心而修菩提行,由修而证果。见到佛的色身之后,众生发起欲求佛果的菩提心,为此而加行修持善法,正式受持布施六度等,以此为因之后便能获得自己所欲的无上菩提果。

子三、无勤成就利益:

净心显现之佛陀,虽极无念无动摇,

然而于此世间中,成就大义而安住。

色身虽无分别勤作但能成办利益,在清净心中显现的佛陀,虽然无有丝毫对众生想作利益的此种彼种分别念,也无有任何勤作动摇等,但还是会任运利益众生。在世间通过见佛,所化众生能够直接趋入广大善法中,间接被安置于一切智智之果位中,所以具有“成就大义而安住”之功德。

子四、渐次得究竟法身:

此乃自心所显现,虽诸异生不能了,

然由现见色身相,亦于彼等有义利,

依见色身亦逐渐,安住大乘诸士夫,

以智慧眼能照见,内具胜义法性身。

以见胜义如来的影象“渐次能得究竟法身”。由此增上信心的缘故。

解释第一颂:讲无量幻化的色身仅是自清净心中所显的胜义如来的影像,是自心清净后的所见境,并非如来的真实面目,对此虽然诸凡夫不能如是了知,但由于现见如来的色身影相,也有很大利益。

解释第二颂:讲见色身的利益。依靠见色身后修持佛果而逐渐安住大乘甚深修证的有缘士夫,通过各别自证入定无分别智慧眼真实可见胜义法性光明的法身佛境界,即以见色身为助缘最后现前自性清净的法身佛,成究竟佛果之义。

壬二、与彼者善加对应而宣说:

犹如诸地离险难,具摩尼德光严净。

如是无垢琉璃成,地面平正清净故,

映现天主诸住处,天主及天眷属像,

净地功德渐离故,则此不复再显现,

为得彼者而修持,近住禁戒布施等,

男女诸众发愿心,向空抛散妙花等。

为能获得如琉璃,净心中现能仁果,

具极欢喜诸佛子,善能发起如是心。

解释前二颂:说比喻,就象大地远离了沙泥等险难之后,具有摩尼宝般德光庄严,离垢清净的琉璃所成的地面平坦而清净,由此缘起,在大地中显现出帝释天、天女、天宫等三十三天一切器情世界的影像,当地之光明清净的功德逐渐远离时,就不会再显现帝释天等影像。如同地基不清净而不显影像一样,如镜面有了垢染则不能透显影相,同样无缘者不能见到如来。

解释后二颂:见到帝释天等以后,为了获得此同样的果位而修持八关斋戒、上供下施等的善男信女大众,发起想得到帝释天果位而向空中抛散妙花、供养种种妙香等愿行。以此对应说明,修出世间解脱法者为了能获得清净琉璃的心地中所显的能仁果,对于佛具有极大欢喜的佛子也象那些人们为了得到天主果位而行持善法一样,善能发起欲得佛果的菩提心。

壬三、摄义说无生灭相:

犹如清净琉璃地,映现天主身影像,

如是众生净心地,亦现能仁身影像,

犹如帝释现不现,由地净与不净故,

众生现不现影像,由心浊与不浊故,

佛影虽现生与灭,然不能作生灭观。

以喻义对应分三段说明。

第一段“犹如清净琉璃地,映现天主身影像,如是众生净心地,亦现能仁身影像。”就象在人间远离尘垢的清净琉璃地面映现帝释天的影像般,在众生远离怀疑等的清净心地上能显现具有相好的能仁身像。

第二段“犹如帝释现不现,由地净不与不净,众生现不现影像,由心浊与不浊故。”如同帝释天的影像是显现还是隐没取决于大地是否清净一样,在众生面前显不显现如来色身影像,完全取决于心地是清净还是污染。

第三段“佛影虽现生与灭,然不能作生灭观。”就象由于大地清净和不清净,天主影象虽有显现和隐没,但实际上天主本身无有生灭,其住所也无丝毫动摇般,由于所化众生心地清净和污染,如来的色身虽有生灭显现,但不能认为如来的胜义法身有生灭之相。

辛二、应以妙法鼓喻了知宣说教诫之理分三:

一、以天鼓妙音宣说圣法;

二、亦超此等诸喻;

三、彼等由缘而入。

壬一、以天鼓妙音宣说圣法分二:

一、广说喻义相同之根据;

二、又复善加对应摄义。

癸一、广说喻义相同之根据分三;

一、无勤作;

二、由业出生;

三、由此成就寂灭。

子一、无勤作:

如天界中由诸天,往昔白法善业力,

法鼓无勤无生处,亦无意色与分别,

同时能说无常苦,无我寂静之法音,

依此数数作警策,令诸天人不放逸,

如是遍主虽远离,勤等然于诸有情,

如来法音能周遍,于诸有缘宣说法。

第一颂讲天鼓无有任何分别勤作的内容;第二颂讲虽无分别勤作但同时能说法且有说法的作用,第三颂讲如来无分别勤作而周遍说法的意义。

首先解释第一颂:在天界中有一种法鼓可以无勤自然宣说妙法,即“天鼓妙音”,这是由于天人往昔积累白法善业的共同福德力所感现的。天鼓说法时,无有任何功用勤作或疲惫感,也无任何发音的生处,以及意色和分别念的存在,意色指有情第六分别意前的总相,分别指第六分别意识。在观现世量凡夫分别心的境界中,有情说话必然是有勤作分别和生处的。首先,说话要有勤作:譬如,要想我要说什么话,如何说等等。其次,说话要有功用且消耗能量,说得多或说得久了会很累,特别损耗精力。然后,说话要有生处、意色分别。譬如,发音的生处要有舌头、上鄂、声带等的振动,说话时要有各器官的运动,并且一切言语都是由分别和意色所引发,连带发音气管的运转而起,这一切都是有勤作功用的,与比喻中的天鼓说法截然不同。

解释第二颂:天鼓于无分别勤作中能够宣说四法印:诸行无常,有漏皆苦,诸法无我,涅槃寂静。其作用是数数提醒警策沉溺在欲妙享乐中散乱的天人慎勿放逸,不要执迷不悟。欲界天人整日纵情放逸、醉生梦死没有行持善法的机会,尔时,天鼓就演说无常、苦、空、无我等善法,发出悲哀之音诉说轮回的苦患,将天人从迷茫中唤醒,令其迷余知返,能勤修解脱正法。

第三颂是讲意义。如是遍主佛陀虽已远离了一切分别勤作,但于所化众生面前,如来法音能够周遍一切所闻。佛在三乘种性有缘者前随顺众生各自语言、意乐、根性等,同一圆音可以流现出无量音声海,若是中国人听到的是中国话;美国人听到的是英语;龙族听到的是龙语;天人听的是天语;小乘根性人听到的是小乘法;大乘根性人听到的是讲大乘法,这是佛陀不共的妙音而成就。《维摩诘经》云:“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这是说法的一种殊胜境界,也就是音声周遍的一种境界。三藏法师鸠摩罗什云:“佛一圆音,平等无二,无思普应,机闻自殊。”意即:佛是一音说法,且是平等无二,无分别而能普遍顺应有情界,众生随自己根机会听到与自己相应的不同音声,所以是“无思普应,机闻自殊,”与本颂异曲同声。

子二、由业出生:

犹如天界妙法鼓,其音依于自业生,

如是世间佛说法,其音众生自业生。

如同天鼓妙音是由诸天人自己的业报所感现一样,佛陀妙音也是由众生自业所感,于世间众生面前,佛相应所化意乐根器,演说种种法门。

子三、由此成就寂灭:

如离勤作处身心,妙音令天得寂静,

如是离勤等法音,令诸众生得寂静。

此讲妙音的作用就象天鼓妙音远离了勤作、发音处、意色以及分别念的动机,而能够让天人远离放逸且得到身心的寂静。同样,远离了这些的佛陀,能让所化众生心获得寂静涅槃的果位。

癸二、又复善加对应摄义:

譬如天城妙鼓声,彼因产生无畏施,

烦恼心起战斗时,破诸修罗与嬉戏。

如是由佛于世间,说法四禅四无色,

彼因摧毁烦恼苦,开示无上寂静道。

此以喻义对应方式,从遣除怖畏和令得寂静这两方面来具体解释妙音的作用。

解释第一颂:首先讲比喻,欲界天人有嗔恚和贪欲两种烦恼。以嗔恚而发动对阿修罗的战争;以贪心而耽著五欲妙乐。当天人与阿修罗打仗时,天界妙鼓就会自然发出“诸天人,你们不要畏怖”等无畏的声音。以此声音加持,天人就会打败阿修罗,远离一切怖畏。当天人耽著欲妙放逸时,天鼓会自然宣说四法印妙音,由此令天人远离放逸,获得寂静,因而天鼓妙音有遣除怖畏和令得寂静的两种作用。

第二颂讲意义:同样,佛在世间说法也有二种作用:

一、佛之法音,可令众生相续中产生并且增长四禅、四无色定等善根,逐渐远离烦恼和怖畏的痛苦之殊胜妙用。众生所闻到佛的法音就会增长禅定和智慧的功德,逐渐会解脱身心的种种痛苦与烦恼。

二、由于佛的妙音,可以显示无上寂静涅槃妙道,让众生远离散乱趋入寂静道,获得寂灭果。由此不但远离三界以及小乘作意的散乱,也远离了缘六尘外境以及我执的散乱,乃至一切戏论之散乱,如是以佛音的加持众生就可获得寂灭殊胜之果。《入中论》云:“百福所感受用身,化身虚空及余物,彼力发音而说法,世间由彼亦了真”。意思百福所感的诸佛报身及报身所加持的化身,乃至其他的虚空、草木、墙壁等法,虽然没有心和心所,但是以妙力也能发出显示诸佛真实义的音声,有缘的世间众生,通过听闻这种妙音就能不颠倒地了解真如的自性。

壬二、亦超此等诸喻分二:

一、略说;

二、广说。

癸一、略说:

由于能遍众生界,具有利乐三神变,

是故如来妙语声,超胜天界铙钹等。

这里略说由于四种原因,如来的妙音超胜天界的铙钹等。

1“能遍众生界”:意即佛的音声能周遍一切众生界;

2“具有利”:究竟而言,以佛语能令众生获得究竟决定胜解脱的利益。

3具有“乐”:暂时而言,佛语能令众生获得暂时的增上生安乐,并令众生后世获得悦意之果。总之,佛语加持教化的众生,令得暂时人天之“乐”以及究竟解脱之“乐”。

4具有“三神变”:指具有佛的身神变、意神变、语神变。过去的大译师们翻译成“三轮”,神通轮:由佛的身业显现各种神变,让众生生起真实信心。记心轮:以佛的意业识别众生心态的差别。教诫轮:以佛的语业教诫所化,令其趋入真实修行。三神变依次是:首先身神变,以神通引导所化众生生起信心,然后意神变以记心分别根机,后语神变以相应的教诫令其趋入正道,故教化众生的次第作用是令生信心、识别根机以及契机说法。《杂集论》云:“神通,记心教诫变现等无量调伏方便,等引所化有情,令心界清净”。《光明文句》云:“身业现化,名神通轮,口业说法,名正教轮;意业鑑机,名记心轮。三皆摧碾,众生惑业,故名轮”。意即三种神变比喻为“轮”,因为能让众生碾碎烦恼和业,且具有出离的功德。

归纳而言,具有以上四种功德的缘故,如来殊胜妙音超胜普通的铙钹等,因为铙钹等无法成办让众生直接获得出离或暂时获得增上生的安乐利益。

下文进一步从具有周遍、利、乐、出离并以对比的方式进行广说。

癸二、广说:

天界妙鼓发巨响,地居众生耳不闻,

佛鼓妙音能遍行,轮回下界诸世间;

天界乐器百千万,为增欲火而演奏,

大悲诸佛仅一音,亦令息灭痛苦火;

天界美妙铙钹声,唯增心之掉举因,

大悲自性如来音,能令心入三摩地。

总之宣说尽世间,天及地住安乐因,

此等无余皆依靠,普世遍现佛圆音。

第一颂讲佛音以周遍而超胜;第二颂讲佛音具有利而超胜;第三颂讲佛音以具乐而超胜;第四颂讲佛音以出离而超胜。

解释第一颂:是从周遍角度比较的,天界妙鼓发出巨响,虽然可以周遍整个天界,但地居众生却听不到,所以此妙音的范围有局限,而佛之妙音,可以周遍一切应化世间乃至轮回下界世间,整个大千世界无不周遍,因周遍的缘故佛陀的法音比天鼓妙音更为超胜。

解释第二颂:是从具利角度比较的。天界中有百千万种不同的乐器,都是为增盛欲火而演奏,当天乐响起时,只会引发增盛天人的贪欲,毫无解脱的利益。相反,自性大悲的佛陀仅一句音声也具有极为殊胜的加持,能让听闻的众生息灭苦火和苦因,得到解脱涅槃的利益。世间的音声各不相同:有的令人烦噪不安,有的令让人紧张恐惧,有的令人撩动情欲,有的令让人心性平静,有的令人满怀喜悦,有的令人止息忧苦等。在所有的音声当中,唯有佛音是最为清净具足殊胜加持的利乐,也是最能令众生解脱的音声。故而从具利的角度讲,没有任何一种世间音声,能比得上佛音的加持力。

解释第三颂:是从具乐角度比较的。天界演奏各种铙钹的美妙音声,听似悦耳令人欢喜,但实际并非真正的安乐妙音,不能让天人得到增上胜的安乐,反而增长对于愚嗔的贪执习气,制造内心的掉举和散乱的因缘。在人间也有很多人的生活如同天人一样,乘座的是豪华轿车,居住的是洋房楼阁等,看似欢喜富贵豪华享乐,实际上只是堕落的因缘,只有清净的善业,才会有真实的安乐生起。而佛音能令众生远离散乱,入于安定的三摩地中,内心平和安宁,散发出真正的安乐,因此佛语所具有的安乐,远远超胜一般世间的音声。

解释第四颂:从出离角度比较。总的来说,天界铙钹等不能够令众生获得出离,相反整个世间中一切人天所有安乐的来源都是依靠普于世间周遍流现的如来圆音,故颂曰“尽世间天及地住”。讲一切世间人天众生等,因为佛的所化主要是人天,所以用天和地住作代表,其安乐因就是佛陀圆音,故“安乐因,此等无余皆依靠”。意即:一切断除苦因苦果而增长无漏大安乐的因,没有一种不依靠佛大悲说法而来,所以佛语是一切世间无量安乐的来源。用“普世遍现”修饰“佛圆音”,是说依靠具足三神变普以一切世间周遍显现的如来音声叫真实圆音。《谛者品》云:“若诸有情于一时,发多定语而请问,一刹那心遍证知,由一音酬各各问,由是应知胜导师,宣说梵音于世间,此能善转正法轮,尽诸人天苦边际。”

壬三、彼等由缘而入:

犹如远离耳根故,不能听闻细音声,

亦如具有天耳者,亦非遍闻一切声。

如是微妙胜法音,微细智慧之境界,

若心无有烦恼垢,彼人耳中方闻受。

此“由缘而入”即由清净缘才能听到如来妙音,与前所讲由心地清净才能见佛的色身影像一样。

前二句“犹如远离耳根故,不能听闻细音声”讲第一段 若离耳根很远时微细的音声便无法听闻到,以此比喻无缘份之人听不到佛陀妙音,故说“佛不度无缘之人,”释迦佛来到娑婆世间,在舍卫城等处为众生传讲佛法,舍卫国有三分之一的人从未见过佛陀,何况听佛说法。

“且如具有天耳者,亦非遍闻一切声。如是微妙胜法音,微细智慧之境界,若心无有烦恼垢,彼人耳中方闻受。”此讲第二段:具有天耳之人即使能够听到微细的声音也不能听闻一切差别音声。同样,佛的微细智慧境界流现出的甚深微妙法音并非一切所化众生都能闻受,仅是无有烦恼垢染的所化耳根才能闻受。所化众生有很大差别,虽然同时听佛宣说甚深妙法,有些心不清净根器陋劣无法理解领受奥义,有些则智慧超胜信心清净,不但能理解且能领受微妙法义,每一众生相续的受益都不尽相同,故是“由缘而入”。上面两个比喻分别讲述了佛陀身神变及佛语神变的教诫。

辛三、应以云喻了知智悲周遍之理分四:

一、与生长庄稼相似而对应;

二、相似而对应;

三、与不观待相似而对应;

四、与寂灭诸火相似而对应。

壬一、与生长庄稼相似而对应分二:

一、略说无勤作之理;

二、说由缘而入。

癸一、略说无勤作之理:

犹如夏季之云聚,庄稼茂盛圆满因,

水蕴丝毫无勤作,自然降澍于大地。

如是依于大悲云,佛陀圣教妙法雨,

众生善根庄稼因,无有分别自然降。

前一颂讲比喻后一颂讲意义。

首先第一颂“犹如夏季之云聚,庄稼茂盛圆满因,水蕴丝毫无勤作,自然降澍于大地。”以大云、水蕴、庄稼、大地四法宣说比喻。意即:犹如炎热的夏季,若天空中聚云,便能产生水蕴,然后无有勤作自然能普降雨水滋润大地万物,养育大地上的庄稼,因而雨水是令庄稼茂盛圆满之因。

第二颂“如是依于大悲云,佛陀圣教妙法雨,众生善根庄稼因,无有分别自然降。”以大悲、妙法、善根、心地四法宣说意义。“大云集聚”比喻“无量大悲云聚”;“水蕴”比喻“佛语圣教妙法”;“庄稼”比喻“众生相续中的善根”;“大地”比喻“众生心地”;“依靠大云集聚水蕴无勤作而降”比喻“依靠无量的大悲佛语无分别勤作而宣说”;“雨水普降大地”比喻“佛法甘露普遍融入无量众生心相续中”;“以雨水滋润大地令庄稼增长茂盛”比喻“妙法滋润众生心地,使其善根不断生长并坚固圆满”。

同样,依靠佛陀无量的大悲云聚,佛之圣教甘露法雨无有分别勤作任运普降于众生热恼中久已干涸的心地,滋养其慧命苗芽渐令茁壮成长,是众生善根庄稼增上之因。

癸二、说由缘而入:

犹如世间行善时,风起云涌降雨霖,

如是慈风为增善,佛云降澍圣法雨。

于彼三有依智悲,不染轮涅住虚空,

三昧总持净水藏,佛云善根庄稼因。

第一颂讲“由缘而入”的含义,第二颂讲佛语和云相同的根据。

首先第一颂“犹如世间行善时,风起云涌降雨霖,如是慈风为增善,佛云降澍圣法雨。”前两句讲比喻:就象世间人都认真奉行善法时,以其善业所感,诸天让风发起,且搅动大云降下雨水。这也是讲感应之理,如果人们普行十善,就会感得雨水充沛庄稼丰收,即所谓的风调雨顺。如果皆造恶业,则会大地干旱、颗粒无收,招来不欲的天灾人祸。后两句讲意义:同样,由于所化众生的信心和精进善根等增长所感,为令其进一步增长,在佛的慈悲风搅动的云聚中,自然降下圣法的甘露妙雨,以此来滋润众生的心田。

以清净善根能感得诸佛法雨加持,是无有丝毫虚妄的感应之理。如果所化众生对佛法不生信心,整天三门放逸行不善业,因愚痴顽昧自行障蔽,虽然佛的大悲周遍,但对此类众生也无缘入,因而在其前佛也示现不降法雨。相反,如果所化众生具有信心精进等善缘,佛自然以慈悲风搅动妙法云雨融入其心相续。虽然我们都具有成佛的自性住种性如来藏,但是需要依靠大悲佛陀无上菩提的功德事业之助缘,并且修行要和诸佛所化事业相应,求得诸佛加持,不断增长善根,使得信心、菩提心越来越清净,与诸佛感应道交,最终才会彻底现前法身本来面目。

第二颂“于彼三有依智悲,不染轮涅住虚空,三昧总持净水藏,佛云善根庄稼因”。从三方面来宣说佛的智悲如同大云周遍法界的根据:安住于离边虚空;具足无量二门(三摩地门和陀罗尼门);增上众生善根。与大云住于虚空,具有无量水蕴、能让庄稼生长的三方面相似:首先,由于佛陀彻证无我智慧故无有执著轮回的过失;佛以大悲不舍一切有情,故无有染著偏堕涅槃的过失。这样以智悲不堕轮涅二边,安住于离一切边戏的法身虚空中央,大云安住在天空中一样。然后,犹如大云如同雨水之库藏蕴含着无量清净水汽,同样在佛之大智和慈悲中具有无量无漏三摩地门和陀罗尼门。其次,犹如以大云降雨融入大地,能让万物得到滋润生长发育;同样,从佛的智悲云聚中普降甘露法雨融入众生的心田之后,就会令无尽善根的庄稼增长,故以此三种根据表明,佛意智悲周遍如同大云。

壬二、相似而对应分二:

一、宣说比喻;

二、宣说其义;

癸一、宣说比喻:

犹如云聚中普降,清凉甘甜轻软水,

由合地层盐咸等,遂成种种诸异味。

比喻要点:大云聚中“降一味水”合盐咸等而“成种种味”,下面分别解释。

首先“犹如云聚中普降,清凉甘美轻软水。”按照大小乘《俱舍论》讲法就是具有甘甜、清凉、软、轻、清净、不臭、饮时不伤喉、饮后不伤肠之八功德的“一味水”。本颂举出了前四种功德“清凉甘甜轻软水”。然后,“由合地层盐咸等”,即地层品质有盐咸碱淡不同差别,一味八功德水降落地面就与不同的地层品质相合。其次讲结果——“遂成种种诸异味”,一味的雨水和盐咸等相合就成了甘苦咸淡等不同味道。

癸二、宣说其义:

如是广阔慈悲云,普降八支圣道雨,

由合众生分类处,遂成种种异解味。

意义要点:由广大慈悲说一味法,相合界根等生种种解。意从佛陀广大的慈悲云聚中普降具有八圣道支一味真如的法雨,落入到无量众生相续中,和其种种差别界、根、意乐等相合,就变成了三乘等种种不同异解味。譬如与小乘根器相合产生小乘见解,与大乘根性相合产生大乘见解,相合众生的八万四千种根机意乐,就会有八万四千种不同见解。

壬三、与不观待相似而对应分三:

一、以三喻略说;

二、广说其义;

三、无观待而入。

癸一、以三喻略说:

于此最胜大乘法,具信中等及嗔者,

此等三聚似三类,人类孔雀与饿鬼。

“三聚”指具有信心众生、具有嗔法众生及中品众生三类,分别以人类、孔雀和饿鬼作比喻。对于诸佛降下真如一味大乘法雨,三聚众生表现的意乐截然不同,就象夏季下雨的时候,人类欢喜接受,旃达嘎鸟(孔雀)不喜也不嗔,饿鬼很不欢喜一样。

癸二、广说其义:

犹如夏季无云雨,人苦孔雀住舍受,

夏季地上降澍雨,令诸饿鬼受灼苦。

诸佛大悲云聚中,法雨世间降不降,

于法具信及嗔者,世间之中此譬喻。

解释第一颂时首先讲比喻:以前两句说明炎热夏季无雨时,三类众生的感受:酷热的夏季天空无云不下雨时,人类很痛苦,旃达嘎鸟不需要观待水,住于舍受中,饿鬼很欢喜。当雨水降落地面时,人类很高兴,旃达嘎鸟不喜也不忧,而饿鬼由于业障出现热沙则很痛苦。

解释第二颂时讲意义:同样诸佛于大悲云聚中降下法雨,这时具信之人很欢喜,中品之人住于舍受中,而嗔法之人很不欢喜;相反佛不降法雨时,具信心者不欢喜,中品者仍住于舍受中,谤法者却很高兴,如波旬魔王。

癸三、无观待而入:

犹如空中降大雨,冰雹石类金刚火,

微细含生入谷人,云于彼等无分别。

善巧方便智悲云,普降细广妙法雨,

惑净我见随眠众,佛于彼等无分别。

颂词中“金刚火”是指霹雳,“我见随眠众”是指具有嗔恚我见随眠的顽固不化者。颂词主要讲到,虽缘佛之法雨,众生因信心、嗔恚而有利害不同的感应,然于佛本身是无有任何分别的。

第一颂讲比喻:天空降下大雨时,有些地方会降下冰雹、石砾和金刚火等,这些对地上微细的含生有害,对入于山谷的人不会有任何伤害,虽然对于不同有情会产生不同利害,但是云聚本身是无有任何分别的,不观待而降雨。

第二颂讲意义:与比喻相似,于诸佛善巧方便的智悲云聚中,普降微细深广的妙法雨,对于清净了烦恼的有缘众生会产生很大的利益,而于具嗔恚我见随眠坚固的无缘者暂无利益,但是佛于彼等恒时无有任何分别。

佛经中有这样一段经文可以对应上面第一科判、第二科判、第三科判的内容来了解。《度诸佛境界智光严经》亦云:“文殊师利,犹如大云普覆大地,于一切种降一味雨,令诸草木成种种味,种种色,云不作意思惟分别。文殊师利,如来应正遍知,于十方世界,以佛身云,普覆众生种种善根,种种诸愿、种种心解脱、种种住解脱,降大法雨,令种种善根,种种诸愿、种种心解脱、种种住解脱悉得增长。如来亦不作意思惟:‘我令增长此众生闻善根,我令增长此众生缘觉善根,我令增长此众生佛智慧善根,我令增长此众生四天王生善根,我令增长此众生三十三天生善根,乃至我令增长此众生人生善根,我令增长此众生富贵生善根。’文殊师利,如来虽不作意分别,利益事成,如其愿、如其意、如其乐善根成就,于一切处恒行舍心、无有思惟、无有分别。”

由此经文与科判内容相互对照,可令具体了知佛陀身口意之离边虚空无有任何勤作分别,利生事业任运自成之理。

壬四、寂灭诸火相似而对应分三:

一、能寂灭苦火聚;

二、次第生起能寂灭之智慧;

三、依照了知取舍而修行。

癸一、能寂灭苦火聚:

轮回生死无始际,众生流转于五道,

犹如粪秽无香气,五道之中无安乐,

轮回痛苦恒如触,烈火利刃盐生苦,

大悲云降圣法雨,善能平息此诸苦。

颂词前六句讲“轮回痛苦”,后两句“讲大悲云降圣法雨”能灭除轮回痛苦的功德。

首先前六句“轮回生死无始际,众生流转于五道,犹如粪秽无香气,五道之中无安乐,轮回痛苦恒如触,烈火利刃盐生苦,”轮回生死流转无有初际,对于不修行解脱的众生来讲,也无有后际,众生从无始以来不断转生于三恶趣和人天善趣,在这五道轮回中何时何处都无有真正的安乐,就象不净粪中无有香气一样。因为一直都被三苦、八苦所缠缚,所以三界轮回的痛苦恒时都象烈火烧身、利刃割截、新伤口上撒盐一样痛苦难忍,轮回就是这样一个痛苦的本性。

后两句“大悲云降圣法雨,善能平息此诸苦。”以云聚作比喻讲圣法本具之作用:从佛的大悲云聚中流现并降下圣法甘露的妙雨,最极善巧能寂灭止息诸轮回的痛苦之火。这是从大悲心所流现的圣法,于能息灭苦火的角度,把佛的大悲比喻成云聚。

癸二、次第生起能寂灭之智慧:

已知天中死堕苦,人中亦有寻求苦,

是故具有智慧者,人天殊胜亦不求,

智慧以及随佛语,生起信解此是苦,

此等业惑是苦因,此灭由智所见故。

此讲佛陀妙法雨融入所化心田,令“次第生起能寂灭之智慧”的殊胜作用。第一颂讲知苦就会出离,第二颂讲出离的原因。

第一颂是讲:通过听闻佛的圣法,就会了知轮回周遍痛苦的本性,以人天善趣的痛苦显示六道皆苦的真相,因为上界天人都有死后堕落的坏苦,人间亦有寻求、守护等痛苦,没有的时候就有寻求的痛苦,拥有的时候就有守护的痛苦,既然人天都不离痛苦的本性,那更不用说三恶趣的难忍痛苦。若了知轮回的痛苦自性,具有智慧的人就不会再希求人天中殊胜果位如转轮王、梵天、帝释等富乐。

第二颂讲:因为真正对苦谛、集谛、灭谛等产生了坚固的信解,就会生起无伪的出离心,从而厌离轮回,真实寻求涅槃。

从能生和所生的角度来分析:能生是“智慧以及随佛语”;所生是对于四谛的“信解”。以下具体解释:

能生:“智慧以及随佛语”。有两种补特伽罗针对四谛法生起信解且不退:“智慧”指随法的慧根人有俱生智慧善解法义,“随佛语”指随佛的信根人对佛陀有清净信心,随佛语而闻思信受。

所生:“生起信解此是苦,此等业惑是苦因,此灭由智所见故。”“此是苦”指此等有漏果报决定是痛苦的本性之苦谛;“此等业惑是苦因”指此等业惑烦恼都是痛苦的根源之集谛;“此灭”指此等苦因、苦果的寂灭就是涅槃之灭谛;“由智所见故”指对于苦谛、集谛、灭谛等产生信解是由于闻思等智慧所决定的缘故。如果我们或者通过自己俱生的智慧或者随顺佛语如理如量地闻思,就一定会对四谛法生起定解,了知轮回是苦的本性,根本就不会寻求人天之福,只会一心希求彻底寂灭轮回苦。这样依赖于生起无伪的出离心,如理如法地修行甘露佛法,相续中信心智慧可以不断地增长,由此可知佛陀圣法是摆脱生死轮回的唯一对治法。

癸三、依照了知取舍而修行:

如病应知因须断,乐住当得药当依,

苦因苦灭如是道,应知应断应触修。

此讲“了知取舍”后要修行:知、断、触、修。“应”字是令修义。前两句讲比喻,后两句讲意义。

前两句“如病应知因须断,乐住当得药当依,”对于想远离病苦得到健康的智者来讲,他应该明白四个问题:病症、病因、结果、疗法。

首先应了知病的自性然后找到病因,然后断除病痛,之后要明白能得到无病安乐的方便就是依靠药物治疗。

后两句“苦因苦灭如是道,应知应断应触修。”讲对于想远离轮回痛苦获得涅槃安乐的人来讲,也应当了知四个问题:1“知苦”以有漏果所摄的轮回一切诸法都是痛苦的本体。2“断集”以业惑所摄的一切境都是苦因应予以断除。3“触灭”远离苦因苦果的灭谛涅槃安乐是所求,应当现前“触”证。4“修道”应当从资粮道至无学道依次修行,修悟是得到真实安住寂灭无上究竟的方便。

辛四、应以梵天喻了知种种幻化相之理分二:

一、于有缘者示现显现;

二、于无缘者不示现显现。

壬一、于有缘者示现显现分三:

一、宣说无勤作故相似;

二、宣说除过失故相似;

三、宣说对有缘者示现故相似。

癸一、宣说无勤作故相似:

犹如梵天于住处,梵宫不动之同时,

遍于欲天一切处,无勤自然而示现,

如是能仁法身中,毫不动摇之同时,

于世有缘无勤作,自然示现变化等。

如同梵天在其住处初禅无量宫安住不动摇的同时,可以在欲界天一切处无勤作自然示现各种幻化相。同样,能仁佛陀在法身不动摇的同时,在世间无量有缘众生前,以色身无勤自然示现各种调伏所化的神变事业。

癸二、宣说除过失故相似:

如梵恒住无量宫,不动遍现欲界天,

诸天见彼妙色相,由此遣除五欲乐。

如是佛于法身中,不动示现诸世间,

有缘众生见欢喜,由此恒能净诸障。

此从有“除过失”之作用方面说明喻义相似之处。

第一颂是讲:就象梵天恒时安住在无量宫中不动摇,同时以种种幻化身遍现在欲界天前,欲界天人看到梵天的微妙色相,就会发现自己耽著的境界很不圆满,与梵天相差甚远。因此对于欲天五欲不再自满,且会为了求得梵天的果位放下贪着,尽力遣除五欲的过患。

第二颂是讲:同样,佛于法身中不动摇的同时,以化身周遍示现整个世间界,有缘众生见到佛不可思议的幻化,就会生起信心和欢喜心和对佛果的希求心,因此会恒时精进修行,断除各种障碍及习气。佛之所以用色身在众生前示现各种幻化,是因为众生都有自性住佛性(如来藏),只要在众生前显现,自然就会激发众生希求佛果的善心。如第一品中所讲,对轮涅作取舍也是取决于如来藏的种性力所发生的作用,如是对于成熟的有情,只要通过外缘激发,这种善心就会萌动,所以佛就以示现各种幻化作助缘。佛经同样也是佛色身的文字幻化,现在大多数人以此为缘触动佛性种子,产生出希求佛果精进向上的殊胜作用,这种作用是从众生佛性中流露出来的一种妙力。虽然世界上有很多众生不信佛,但只是暂时的,在其业障减轻时,必定会苏醒佛性发起菩提心,既然一切众生都有佛性,佛的大悲也恒时周遍,因而众生一定都会成佛,只不过时间上有早晚差别而已。

癸三、宣说对有缘者示现故相似:

如依梵天昔誓愿,及与诸天善业力,

梵天无勤而显现,佛陀化身亦复然。

此讲由往昔善愿力而示现方面说明喻义有相似之处。

就象依靠梵天往昔所发的利益诸天的誓愿力,以及诸天共同积累的能见梵天的善根力两者和合,故梵天无勤作而在欲界天现前。同理,自生诸佛的化身也是因为往昔的殊胜愿力和所化众生的善根力和合,而无勤在众生面前示现调伏的色身。《入中论》中云:“如是佛住法性身,现前虽然无功用,由众生善与愿力,事业恒转不思议”。

壬二、于无缘者不示现显现:

降入胎诞往父国,嬉乐苦行降魔军,

证大菩提转法轮,涅槃无缘者不见。

“降”指从兜率天降下;“入胎”指入于摩耶夫人的母胎;“诞”指在蓝毗尼花园中诞生;“往父国”指前往父国迦毗罗卫城;“嬉乐”指与八万妃眷嬉乐;“苦行”指出家后在寂静处苦修;“降魔军”指在菩提树下以不可思议大慈悲的三摩地境界降伏魔军;“证大菩提”指依靠金刚喻定获得无上殊胜大菩提果;“转法轮”是指对有情开示能入涅槃的妙道等;“涅槃”指度生事业圆满之后,佛陀化身示现涅槃;“无缘者不见”指以上所说的稀有化身的十二成相事业于无缘之人面前不显现。

辛五、应以日轮喻了知智慧照射之理分四:

一、于利害无分别;

二、无分别而利他;

三、由缘分差异而次第显现;

四、超胜比喻之理;

壬一、于利害无分别:

如日普照诸莲花,有花闭合有花绽,

日于功过无分别,佛陀日轮亦复然。

犹如阳光普照莲池,莲花对阳光反应有多种差别:有的莲花如白邬波罗花接触到阳光时马上闭合,有的莲花如水莲则一经阳光照射就马上绽放。虽然莲花对于光照有不同反应,但太阳本身无有任何功过等分别。佛陀的日轮也是如此:佛日放射圣法光明普照一切众生界,众生会有不同的反应。因缘成熟所化一触到佛力加持的圣法阳光,内在智慧的心性水莲如来藏即刻就会开放;相反,暂时被深重业障覆盖的所化众生,无法接受强力圣法阳光的照射,当下就会封闭自心而背弃圣法光明。虽然众生有各种利害差别的反应,但是佛陀恒时无有分别任运而行。

壬二、无分别而利他分三:

一、由无分别利他;

二、由放射光明利他;

三、由一时同现利他。

癸一、由无分别利他:

犹如日轮无分别,光明一时普照射,

能令水花得增长,亦令他物得成熟。

如是如来大日轮,放射圣法无量光,

于诸所化众生莲,无有分别而照入。

此以日轮喻表明“无分别利他”:犹如日轮无分别普放光明照射万物,能令水莲花开敷得以增长,也能够让其他草木万物成熟。同样,如来大智慧示现的种种利他方便也具如是利益,如来的大日轮放射圣法的无量光明,能够增盛所化众生心莲的功德花瓣,并令其善根心地良田真实彻底成熟,如来日轮是无分别而照入众生心田的。全知麦彭仁波切云:“譬如日光照射,并没有照明此方彼方的分别;同样,如来智慧饶益一切所化时,没有我和我所执,虽无分别,任运能照。”

癸二、由放射光明利他:

依靠法身及色身,菩提精藏虚空中,

显现遍知大日轮,智慧光芒照群生。

此说“由放射光明而利他”之理。就象虚空中日轮放射光明能够遣除黑暗般。同样,依靠自利法身和他利色身而现前的菩提精藏极为清净虚空中,显现的遍知法王日轮,对所化众生放射种种圣法光明,由此遣除众生相续中的无明黑暗等。《度诸佛境界智慧光明庄严经》云:“文殊师利,如日初出,放无量百千万亿那由他光,除阎浮提一切诸暗,光不作意‘我令暗灭’。虽无思维,日用得成。文殊师利,佛日初出,放无量百千万亿那由他智慧光明,灭邪见暗。文殊师利,如来亦不作意分别,我灭众生邪见烦恼,不以功用,如来事成”。《大乘庄严经论》云:“譬如日轮出,流光照一切,净界亦如是,流说化群生”。

癸三、由一时同现利他:

由于所化清净故,于彼一切水器中,

如来日轮之影像,无量一时皆显现。

此以日轮比喻“由一时同现利他”。首先前两句“由于所化清净故,于彼一切水器中,”讲一时同现的比喻:在一个净水器里注满清水便可显出日轮的影子,若有一千一万乃至无量个净水器充满清水,亦会在同时显出千个万个乃至无量个日影。后两句“如来日轮之影像,无量一时皆显现。”讲意义:同样,在所有如清净水器般众生的清净心相续中,可“一时同现”无量如来色身日轮的影像作圆满利他事业。比如十方世界皆一心希求往生极乐的无量信心众生同时命根断尽,此时就会有无量阿弥陀佛的化身影像分别现于其前,接迎其往生西方极乐净土。《华严经》云:“佛身充遍于法界,普现一切众生前,随缘赴感靡不周,而恒处此菩提座。”

壬三、由缘分差异而次第显现分二:

一、略说;

二、广说。

癸一、略说:

恒时周遍于一切,法界虚空之中央,

升起佛陀大日轮,应所化山次第照。

“恒时周遍于一切,法界”指恒时无分别周遍一切有情的法界。恒时周遍于一切有为法的自性清净法界虚空中央,生起佛陀极清净法界无二的一切智智大日轮,相应所化根机高低之山次第照入,依次成熟有情。

癸二、广说:

如具千光日初升,照亮一切世间已,

高中低山次第照,佛日次第照众生。

前三句是讲:具有千光的日轮在虚空中最初升起时,首先照亮一切四洲世间,然后依次照亮高山、中山、低山。

后一句是讲:同样,佛陀一切智智的日轮在法界的虚空中显现,也是次第照射所化,首先照射具有殊胜缘份之人,然后照射中品后是下品,这样作依次成熟所化相续的事业。

既然佛光平等普照,为何会有前后次第呢?从真实义而言,佛日照射本身无有任何偏袒和不平等,但由于众生的机缘有上中下三品差别,故而显现有别。譬如日轮在高高的虚空中放射光明,并没有偏袒和不平等,但高山首先会被照到,最后才照到低山。同样,佛陀也是平等周遍的,但上品者首先会接受到佛日的照射,中品者需进一步成熟根器相续中才能照入,下品者更是如此。

壬四、超胜比喻之理分二:

一、由光明超胜之理;

二、以作用超胜之理。

癸一、由光明超胜之理:

一切国土虚空中,日轮不能普照射,

无力破除无明暗,亦不能示所知境。

大悲体性遍放射,种种彩色光明网,

能为众生照明了,真实微妙所知境。

此从周遍和具大义两方面说明佛光超胜日光。

第一颂是讲:日光一方面只可照射局部区域,不能普照一切虚空。另外,虽然可以破除黑暗显明色法,但无力破除众生内相续之无明黑暗,也不能显示所知胜义实相义,故日光不具周遍以及破无明显实相大义的特点。

第二颂是讲:“种种彩色光明网”指具有三乘种种色彩的无量善说光明,“彩色”指不同乘,“光线”表善说。从大悲体性佛口中放射具有三乘等种种色彩善说光明(法日光明),能周遍十方世界,破除有情心相续中的无明黑暗,照明微妙所知义,开示究竟心的本性。故佛日具有光明周遍且具大义而超胜日光。

癸二、以作用超胜之理:

佛陀进入聚落时,无目盲人重得目,

远离无义诸恶法,见佛获利而觉受,

无明瞎却溺有海,邪见暗覆诸有情,

依于佛日光明照,慧光当见不见处。

此从佛日的作用讲超胜之理。

第一颂是讲:日轮虽然显现在世间,但无力让盲人见到色法,也不能拔除轮回的痛苦,显现甚深法性等。但是佛陀的日轮照入所化的聚落时,可以让盲人见到色法,让聋子听到声音,让精神不正常的恢复正常等,在见佛时当下就会感受到所希求的安乐,而且能够令其断除种种不善业,远离恶趣之道,得到究竟利乐。

第二颂是讲:由于无明而失去智慧眼目,沉溺在三有大海中且被邪见黑暗覆蔽的一切有情,依靠佛日显现世间事业光明,以及智慧光明次第照明究竟微妙所知境,以此凡夫也能现量见到从前从未见过的法界真如,因此在作用方面佛光超胜日光。虽然从某些方面可用日轮相似比喻佛陀智慧照射的事业,但无情法的日轮毕竟无法代表佛日不可思议的稀有境界,他利圆满唯有依靠佛陀的功德才能任运成就。

辛六、应以如意宝喻了知意之秘密分二:

一、成就所欲故说相似;

二、难得故说相似。

壬一、成就所欲故说相似分二:

一、无分别成就一切所求;

二、无勤作恒时安住之理。

癸一、无分别成就一切所求:

犹如如意宝珠王,虽无分别然一时,

一时同处诸有情,亦随所愿皆能满。

如是依佛如意宝,种种意乐诸有情,

虽闻种种差别法,然佛于彼无分别。

第一颂讲比喻,第二颂讲意义。主要是讲,在无分别同时能够成就一切所求方面,比喻和意义有相似之处。意即:犹如如意宝珠,虽然无有任何分别,但是在同时可以满足很多有情各自欲求而安住。比如有十个人,各自心愿不一,有的想要衣服,有的想要食物,有的想要药物等等,他们在同时祈祷如意宝,如意宝就可在无分别的同时满足十个人所有的愿望。同理,依靠佛陀如意宝王,三乘种性等各自意乐不同的有情虽然都各自听到了相应其意乐的声闻乘、缘觉乘、大乘深广法等,但是佛陀说法时并无有任何勤作分别,并不是要对这个人说声闻法,对那个人说显宗大乘法,或对另人宣说金刚密乘法等等诸多彼此分别,根本没有此种彼种的分别。

癸二、无勤作恒时安住之理:

如如意宝无分别,无勤赐予所求物,

能仁无勤应众机,利他恒住三有中。

如同如意宝无有分别,同时对于祈求者能够无勤赐予所求,同样,能仁佛陀在无勤作同时可行持相应众生根机宣说妙法等利生事业,且乃至轮回未空之际恒时住于三有中——“无勤作恒时安住”。

壬二、难得故说相似:

蕴藏深海地下住,于彼心虽有欲求,

然彼善妙如意宝,薄福众生难获得。

如是劣缘诸有情,为诸烦恼所执持,

当知于彼垢心前,极难亲睹于善逝。

此以难得方面比喻佛身和如意宝有相似之处。第一颂讲比喻,第二颂讲意义。

主要宣说:如同福德浅薄的众生极难获得如意宝一样,若自心不清净难见善逝如来。

第一颂是讲:如意宝蕴藏在深海中的地层下面,虽然人们都想要求得,但如此能够赐予一切所欲的善妙珍稀之宝,只有具足极大福德之人才可能获得,对于福报浅薄的人来说极其难得。

第二颂讲:同样,不具胜缘之众生,其相续暂时完全被烦恼所缠缚控制,不净分别心前全然是杂染的境界,因而极难亲见到善逝色身的殊妙显现。

善根福德非常重要,若没有就根本无法遇到真正的导师以及清净的圣法,所以我们应从多方面培植善根积累资粮。不要执著于外境,追求耽著今生的世间八法,应该彻底以出离心和菩提心,在佛法甚深的智慧摄持下勤修福善就可见到善逝殊胜色身显现。如果今生乃至往昔劫中没有积累深厚的善根福德资粮,则见佛、闻法、往生净土等遥不可及。我们现在真正遇到佛法,遇到大彻大悟的大恩上师如意宝等,应从心底深深认识到:此机会极其稀有难得,是难得中之极为难得,是千百万劫中持守净戒积累福慧二资,与上师诸佛之大悲相融而感得的。故当倍加忆念上师恩德,珍惜守护此如意宝般殊胜缘份。因为我们娑婆世界刚强难化的众生,于此五浊恶世能够见到如此清净殊胜的导师,听闻到清净的正法,比世间人求得如意宝更为难得。

辛七、应以谷响喻了知语之秘密分二:

一、比喻;

二、意义。

壬一、比喻:

犹如一切谷响声,依于他缘而得起,

无有分别无造作,不住外亦不住内。

此以谷响喻义对应说明佛语之秘密。意即犹如一切空谷声响皆依靠他缘而现起,是相应于说者,于其耳识中而产生显现的。山谷本身无有分别念,也无有要重复某人说话的造作,而且观察空谷声的里里外外,声音的自体不住于山谷外,也不住于山谷内,遍寻了不可得。

壬二、意义:

如是如来声亦然,依于他心而生起,

无有分别无造作,不住外亦不住内。

如是如来种种妙法音也是如此,是相应于听法者的意乐在其心中生起显现而已,佛自身无有任何对此人彼人说法的分别,也无有任何造作,而且佛音既不存在佛身之外,也不住于佛身内,所以佛说法音声犹如空谷回音一样无有丝毫自性,但是又可分别显现于所化耳识前。

此殊胜境界非凡夫所为,因为其所作所行都是由分别心伺察作意,通过造作才生成的。所以我们只能自言自语自听自闻,无法随所闻令他闻,更何况于不同耳识中随缘显现宣说各种妙法?但是佛陀法身不可思议境界确实非常稀有,虽无有丝毫分别勤作功用加行等,但于所化众生前显现色身宣说种种妙法,同时妙法音了不可得显而无自性,这就是佛陀语的甚深秘密境界。《度一切诸佛境界智严经》云:“文殊师利,如因声生响,非内非外,亦非中间,不生不灭,不断不常。文殊师利,如来亦尔,非内非外,亦非中间,不生不灭,无名无相,随诸众生种种示现”。意即:就像因为声音而产生的回响,不在外不在内不在中间;同理,佛陀的声音也是外内、中间等都不存在,因本来安住于无生无灭法性境界中,所以根本无有生灭等相状,但是佛陀于不可思议的大慈大悲中示现色身,随众生各自缘份显现种种身相,宣说八万四千法门教化众生。

辛八、应以虚空喻了知身之秘密分二:

一、比喻;

二、意义。

壬一、比喻:

譬如无物无显现,无有所缘无所依,

超过眼识之境界,无色不可示虚空,

纵然于彼见高下,而彼虚空非如是。

此以虚空喻义对应说明佛身之秘密。

首先,前两句“譬如无物不可见,无有所观无所依”。此总讲虚空体相。“无物”指无有丝毫自体,“不可见”指于根识前不显现,由于“无物”故“无所依”,由于“不可见”故“无所观”。意是由于虚空毫无自体所以找不到其依处,因为法有自体才可能有依处,无物无依也就不可见,既然不可见也就无有所观之相,无法用眼识看、用耳识闻,乃至用身识触,看不见也摸不着。下面特别从眼识角度来作说明。

后四句“超过眼识之境界,无色不可示虚空,纵然于彼见高下,而彼虚空非如是”。意是虚空超过了眼识的境界,因为不存在色法质碍的自性,故无法在人眼识前指示。虽然世间人们以错觉性见到虚空是中间隆起、四周下垂的形状而且认为虚空是蓝色灰色的等等,然其真实并非如此。譬如我们喇荣圣地,东山和西山的虚空感觉下垂稍低,中间大经堂上面虚空感觉隆起稍高,但是虚空无形无相无碍根本无有高下差别相,只是相对于观者有此方虚空彼方虚空的颠倒错觉,实际上,虚空并非按照世间人们错觉前的显现那样存在。

壬二、意义:

如是于佛见一切,然而其义非如是。

同理,各种不同种性所化众生见到佛安住在各种不同刹土,且有入胎、出胎、涅槃、行走、站立,以及各种显现等游舞相。但是胜义如来并非真正像所显现的那样生生灭灭来来去去,因为没有迁变的缘故。《金刚经》云:“须菩提,若有人言,如来若来若去,若坐若卧,是人不解我所说义,何以故?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胜义如来是不来不去、不生不灭的不可思议殊胜法身境界,有形色之色身完全是观待清净和不清净的眷属而显现的。相对佛自身境界,一切万法都是一真法界,是真如圆成本性完全彻底显露,无有丝毫客尘障垢的清净自性,恒时安住于此离戏境界中度化法界一切有情,也是佛陀不可思议非常稀奇的功德。《度一切诸佛境界智严经》云:“文殊师利,如虚空平等无下中上,如来平等亦复如是,众生自见有下中上”,故应明白,如来境界一味平等无有高下所有分别相完全是观待众生的境界而安立的。

辛九、应以大地喻了知遍入之理分二:

一、比喻;

二、意义。

壬一、比喻:

譬如种种诸草木,依止大地得生起,

大地无有分别心,亦令增固及成就。

意是世间各种各样的花草树木都依止大地而生长,大地本身没有任何分别念,它不会分别取舍这是我喜爱的就让它生起,这是我不喜欢的就不让它生,并且大地在无分别勤作的同时可让没有的得到增长,让已有的更加坚固乃至成熟,所以大地可以作为万物的受用处。

壬二、意义:

如是众生诸善根,依止佛地得生起,

佛陀无有分别心,亦令增固及成就。

同样,诸佛就象大地一样,无量众生善根的庄稼都依止佛地而生起。佛陀虽然没有作此种彼种利益的分别,以及种种加行勤作,但是能够让众生的善根得以增长、坚固、广大乃至彻底成就,所以诸佛能作一切众生的受用。

《度诸佛境界智光严经》云:“文殊师利,如地安住一切诸种种草木药树,悉得增长,地不作意思维分别。文殊师利,如来安住一切众生善根增长,如来亦不作意思维、心无功用”。《大乘庄严经论》云:“不起分别意,成熟去来今,处处化众生,三门常示现”。一切心心所彻底消于法界的佛陀,安住于空性大悲藏全体显露的不可思议胜义如来境界,以无缘大悲观照一切,一切万事万物唯一现前如来藏的面目。众生相续中种种善根的生起、坚固、广大乃至成就,甚至刹那善念都是依赖佛陀的直接间接加持而成,除佛以外的加持在世间和出世间中根本不会获得,甚至不可思议的高僧大德、传承上师都是诸佛加持的化身。

庚三、宣说必要并归摄该处之义分二:

一、宣说必要并以喻义分类;

二、别说以比喻表示之理。

辛一、宣说必要并以喻义分类分四:

一、成就必要与必要之必要之理:

二、摄彼等喻义而说;

三、所立等三义之对应;

四、该处无勤作之理。

壬一、成就必要与必要之必要之理:

由于未见无勤作,而能成办事业故,

为除所化之疑惑,宣说此等九譬喻。

于彼修多罗教中,广说此等九譬喻,

经名佛境智庄严,亦示此等之必要。

由闻此等所生智,广大光明所庄严,

具足智慧之菩萨,速入佛陀诸境界。

此宣说九种比喻的必要是断除疑惑,必要之必要是入于诸佛的境界。以下次第解释:

第一颂讲:在凡夫心识境界中,仅只见过有分别功用而作事业的情况,从来没见过无任何勤作分别功用而任运成办事业的境界。认为越是有分别、有功用、作种种加行,才能成办轰轰烈烈的大事业,假如看到某人不停地干这干那忙上忙下:又是生意又是应酬又是接见又是谈判,甚至于争分夺秒日理万机……会认为这个人真是不了起,又吃苦又能干,事业广大、年轻有为,往往奉为“商界鳌头”、“天之娇子”、“强人”等等,凡夫所感知的境界仅此而已。假使有缘看到佛陀不可思议的甚深难测无法想象的殊胜境界,恐怕会与寓言中的井底之蛙看到大海一样吓得脑袋爆炸猝死过去。以其所知量心然会对佛事业心生疑惑:如果佛没有任何勤作,怎么能够任运成办利益众生的事业?因此,为了遣除所化众生的疑惑,诸佛菩萨善巧宣说了帝释影像等九种比喻,生动、细致、明确地开示了无勤作功用而能任运成办利生事业的道理。所以宣说九种比喻有直接断除疑惑的必要。

第二颂讲:意是在修多罗教契经中,广说九种比喻以及根据的经典是《度一切诸佛境界智光严经》,这部经中也明示了此必要以及必要之必要。

如果听闻到佛陀的殊胜功德能够信解,通过无分别智慧以及大悲双融成熟自相续,可以直接趋入佛陀不可思议任运自成的境界。应当了知发菩提心求佛果,不是为自己摆脱生死求个涅槃的法门,而是为了成就利益一切众生的事业,如此广大周遍、无任何偏袒,任运自成、无任何功用、加行、恒时不断的极其稀有的境界完全需要成就佛果,现前法身的殊胜境界时,才有如此不可思议的功德。故以能入和所入解释第三颂。

第三颂前三句讲:是能入。即由于听闻这部经以及解释经部密意的本论,所产生的清净智慧大光明所庄严的具慧菩萨。因为由清净智慧的广大光明“智光严”,这样才“能入”佛境界。

第四句“速入佛陀诸境界。”是所入佛陀境界。如是智光严具慧菩萨很快入于无勤作任运成就的佛陀事业境界。入的方式是先以了知趋入,后以修行证入,故而“入佛境界”是必要之必要。

壬二、摄彼等喻义而说:

为示无勤事业义,已曾广说琉璃地,

帝释影像等九喻,摄彼要义当了知,

示现言说与周遍,幻化智慧放光芒,

身口意之三秘密,获得大悲自性者。

为了表示无勤作而利他的事业,上面已经广说了琉璃地等所现的帝释影相等九种比喻,其要义归摄为“示现言说与周遍,幻化智慧放光芒,身口意之三秘密,获得大悲自性者。”以下依次说明。

“示现”指以帝释影像喻宣说佛陀相应所化众生的根机、缘份示现各种身的幻化。

“言说”指以天鼓妙音喻宣说随顺机缘的佛语教诫非常殊胜、无勤作分别自然成就的功德。

“周遍”指以云喻宣说佛陀意的智悲周遍一切。

“幻化”指以梵天喻宣说佛陀身语无量事业幻化相,即于无勤无念无自性中任运显现稀有的幻化相利益众生。

佛于法身境界不动摇的同时,显现无量幻化身相,幻化无量的谛实善说,一切都是成办利益众生的事业,即使是行走、站立、微笑,或说话或默然,或说吃饭、穿衣等等,也完全是充满加持的法界谛实语,能令无量众生得到无边利益。虽然众生根机千差万别,但佛之谛实语周遍法界,可于一刹那间同时让所有有缘众生听到其善说义,因此用梵天相似比喻宣说佛陀的身语无量事业幻化相。

“智慧放光芒”指以日轮喻宣说依靠智慧放射深广妙法的光芒。

佛以不可思议智慧来观照一切众生根机,相应宣说了种种了义不了义的法,直接间接令其趋入佛陀不可思议的境界。凡是佛陀宣说的法都没有任何差别,都是佛的智慧光芒的投射幻现。

“身口意之三秘密”指以摩尼宝喻宣说没有分别念是一切所欲的意秘密;以谷响喻宣说虽然没有文字而善巧宣说的语秘密;以虚空喻宣说虽然没有色法而所化能现的身秘密。

“获得大悲自性者”是指以大地喻宣说一切功德成就的所依是转依大悲的自性。

壬三、所立等三义之对应:(“三义”指所立、能立及比喻。)

一切勤作相续灭,无有分别之智慧,

犹如离垢琉璃上,映现帝释影像等,

寂灭勤作是所立,无分别智是能立,

为能成立自性义,喻为帝释影像等。

第一颂是讲:诸佛如来寂灭一切勤作戏论相续,任运入于利他事业。因为无分别具光芒的究竟智慧已经彻底现前的缘故,犹如离垢琉璃地上映现帝释影像般等。

第二颂是讲:以三义对应说明:“显示身的显现等九种义”是宗法,“寂灭一切勤作”是所立,“无分别智慧”是能立。为了能够成立无勤作而成就所化利益的自性理,就以帝释影像等九种比喻作了宣说。以下分别以三相理论列举说明。

一、“显示身的境现”为宗法,“寂灭一切勤作”为所立,“无分别智慧彻底现前”为能立,“犹如帝释影相般”为比喻。

二、“宣说语的教诫”为宗法;“寂灭一切勤作”为所立,“因为无分别智慧彻底现前故”为能立,“如天鼓妙音”为比喻;

三、“佛陀的意的智慧周遍一切”为宗法,“寂灭一切勤作”为所立,“无分别智慧彻底现前故”为能立,“如同云聚”为比喻,其余六种依次类推。

九种比喻是从显现、教诫、周遍等各方面说明佛陀身语意寂灭一切勤作,是由法身无分别智慧彻底现前的缘故,每种功德都有比喻相似说明。

壬四、该处无勤作之理:

此处所表此义者,已说示现等九种,

导师远离生与死,无有勤作任运转。

此处九种比喻表示的是,上面所说的佛陀身示现变化、语言宣说教诫等九种意义。善巧圆满地显示了导师佛陀彻底远离了生生灭灭的有为法,以无分别勤作加行的方式任运转入利他事业,令行人遣除疑惑,增上信心等善根。

辛二、别说以比喻表示之理分二:

一、宣说比喻之分类;

二、宣说喻义对应。

壬一、宣说比喻之分类:

犹如帝释妙鼓云,梵天日轮如意宝,

响空地般尽轮回,无勤利他瑜伽知。

这里表示如来事业的九种比喻是帝释、妙鼓、云、梵天、日轮、如意宝、谷响、虚空与大地;就像这九喻一样,乃至轮回未空之间无勤作任运利他,是殊胜瑜伽士才能了知的境界,凡夫不可能自己真实了知。

壬二、宣说喻义对应:

显身如宝现帝释,善说教诫如天鼓,

遍主智悲广大云,遍至有顶无边众,

如梵不动无漏界,示现种种变化相,

如日智慧放光明,意密如净摩尼宝,

佛语无字犹如响,身遍非色恒如空,

如地众生白法药,一切所依为佛地。

这里通过三颂宣说九种比喻和九种意义的对应。下面次第说明:

“显身如宝现帝释”,犹如清净琉璃地上显现帝释的影像般,同样诸佛安住于法身不动摇的境界在有缘者面前显示无量色身变化。

“善说教诫如天鼓”,犹如天鼓妙音无勤作宣说四法印般,为了让未入道者入道,已入道者彻底解脱,佛陀相应所化无勤作宣说种种教诫。

“遍主智悲广大云”,犹如云聚周遍一切般,遍主佛陀的广大智悲云聚周遍覆盖乃至有顶的无边众生。

“如梵不动无漏界”,犹如梵天在色界不动摇的同时在欲界示现各种幻化身相般,诸佛安住于无漏法界不动摇的同时,相应所化的信解示现各种幻化。

“如日智慧放光明”,犹如日轮放射光明般,从诸佛不可思议的智慧中放射出无量无边的深广圣法光芒。

“意密如净摩尼宝”,犹如离垢的如意宝般,佛陀具有于无分别同时赐予一切所欲的意秘密。

“佛语无字犹如响”,犹如山谷空音般,佛陀具有虽然能听闻但不成文字自性的语秘密。

“身遍非色恒如空”,指佛陀身秘密境界,如虚空般恒时周遍一切世界且虽现形色但了无自性。

“如地众生白法药”,犹如大地为万物生长的所依一样,能令一切众生相续中一切白法妙药增长、坚固以及成熟的所依,唯一是获得具有一切无余转依大悲的如来地才能真实圆满。

综上所述,佛的法身境界功德是彻底远离客尘障垢,本具的大自然如来藏本性全体显露而现前的,同时,无勤任运利生的事业也真正成就圆满。利益一切法界有情必须要成就佛陀法身功德,一切十全十美圆圆满满就是佛的利生事业不可思议的特色性。

庚四、复归纳说差别分二:

一、色身显现生灭而法身无生灭之理;

二、相似故显现相同法然亦超胜彼者。

辛一、色身显现生灭而法身无生灭之理分二:

一、以帝释喻说无生灭;

二、相似故以所有比喻说相续不断。

壬一、以帝释喻说无生灭:(就是从第一个比喻描述佛没有真实生灭的存在)

犹如琉璃净心地,彼为现见佛陀因,

即彼清净心地者,增长不夺之信根。

由自善根生与灭,故佛色身现生灭,

然如帝释天主身,法界之身无生灭。

前一颂讲能见色身的因,后一颂讲色身显现生灭,而法身无有生灭。

第一颂讲:现见佛陀色身的因是相续中培养清净信心,即“犹如琉璃净心地”,就象清净的琉璃地般的清净心能够见真实色身。一般人不知道现见佛陀色身的因,以为会不会是一个奇特的缘起或者随便跑来跑去到处流浪等等,大概会有一个佛陀色身降临到眼前,这只是凡夫的一种颠倒邪执而已。然后,能够清净心地的方便是“不被违品退失地、清净信根得增长”。即让不被违品退失的清净善根不断增长坚固,这就是清净心地的善巧方便。心地存在的客尘垢障可以清净,有了清净心见色身就非常容易。善根可分成五种: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及慧根,当五根增长达到了违品不能胜伏的地步就成为五力,如是以增长五根而净化心地,以清净心地而现见如来色身。若我们要想现见上师阿弥陀佛等,必须要心清净才能见西方三圣等尊者,但是若心相续业障很重,心相续不如没有信心、智慧、精进等清净的善根功德,那就没有办法现见。所以消业障增上信心智慧清净心地是非常重要的。

第二颂讲:就像由于大地有清净和不清净,帝释的影像也随之有显现和隐没的差别;同理,由于所化众生善根的生起和减退,佛陀的色身也依次有显现生灭的差别。当众生具善根时,佛的色身会示现在世间,当众生普遍造恶业时,佛的色身也示现涅槃。《大乘庄严经论》云:“譬如火聚性,或燃或灭尽,如是诸佛化,或出或涅槃”。意即:就像有干柴就可燃起火,无柴火即灭尽,同理,有所化众生时,佛的色身就会示现出生世间,没有所化时,色身也示现涅槃。虽然色身在众生面前示现生死,但是就像帝释天本身在欲界天不动摇一样,如来是法身自性的缘故,所以无有丝毫生灭。

壬二、相似故以所有比喻说相续不断:

如是远离诸勤作,无生无灭法身中,

乃至三有未空时,转入示现等事业。

总之,以九种比喻共同相似说明了:如来无有任何勤作在不生不灭的法身中不动摇的同时乃至三界六道未空之间,示现任运转入、“相续不断”利生的殊胜事业。

辛二、相似故显现相同法然亦超胜彼者分二:

一、略说;

二、广说。

壬一、略说:

以此诸喻摄要义,及其前后之次第,

前喻难表不同分,后喻就同分宣说。

颂词前两句是讲下一科判的内容:一、以表示如来事业的九种比喻归摄要义;二、九种比喻前后次第决定的根据。

后两句“前喻难表不同分,后喻就同分宣说。”讲下面依次宣说的方式:首先说明前面比喻难以完全表达之处,然后以后后比喻进一步表示,以排除喻义不同分之处的方式次第宣说。

壬二、广说:

诸佛如来如影像,非具音故非如彼;

具妙音故如鼓音,非普利故非如彼;

能普利故如大云,非断惑故非如彼,

能除贪故如梵天,非竟熟故非如彼,

能竟熟故如日轮,非常住故非如彼,

能常照故如摩尼,非难得故非如彼;

不可得故如谷响,他缘依故非如彼;

不依缘故如虚空,善非依故非如彼。

如是世间出世间,众生一切之圆满;

乃为彼等所依处,是故犹如大地般;

即依如来大菩提,出生出世间道故,

亦成善法与诸禅,四无量及四空故。

接下来依次从九个方面抉择。

一、诸佛如来示现无量无边身的幻化,就象帝释天影像一样,但由于帝释天影像不具妙音,诸如来具有妙音,故诸佛不完全象帝释天影像而超胜彼。

二、从宣说种种教诫具有利益的角度讲,诸佛就像天鼓宣说四法印一样,但是天鼓只有少分利益,不能普利周遍世间,而诸佛如来能够普利世间一切众生,故诸佛又不象天鼓妙音那样,而是远远超胜于彼。

三、从周遍一切世间界来讲,诸佛以智慧能成熟所化相续,就象大云周遍一切能够成熟庄稼一样,但是大云不能遣除无义的种子,而如来能够遣除一切众生相续中的贪、嗔、痴的无义种子的过患,故诸佛不象大云而超胜彼。

四、从遣除无义的烦恼种子来讲。诸佛显现无量无边的幻化,就象梵天的幻化能够遣除欲天对于五欲的贪心一样,但是梵天不能作毕竟成熟,只能成熟其善根一次,而诸佛能够不断地成熟所化相续,故诸佛不象梵天那样而是远超胜彼。

五、从能毕竟成熟所化的角度来讲,诸佛放射智慧的无量光明,就像日轮光明能够毕竟成熟庄稼一样,但是世间的日轮只是有时候出现,不能恒时破除黑暗,而一切如来可以恒时不间断破除无明黑暗,故诸佛不象日轮那样而超胜彼。

六、从恒时破除黑暗的角度来讲,诸佛身口意中的意秘密,放射无分别智慧的光明,就象如意宝的光明能够恒时破除昼夜一切黑暗一样,但是如意宝毕竟是龙王等旁生也具有,不算特别希有难得,而诸佛如来在无缘者面前极难出现极其罕见,故诸佛不象如意宝那样而超胜彼。

七、从难得的角度来讲,诸佛身口意中的语秘密,就象内外都不可得的谷响一样,但是谷响是依靠他缘而生起的,诸佛如来是自生无为法不依他缘而生,故如来也不象谷响那样而超胜彼。

八、从不依他缘而起的无为法来讲,诸佛的身口意中的身秘密,示现各种幻化就象不依他缘而显现种种的虚空那样,但是在虚空不是善根的根本也非依处,而如来是一切白法的根本和依处,故诸佛也不象虚空那样而超胜彼。

九、佛陀是世间出世间一切圆满的利乐源泉无余所依,和大地能作一切万物的所依相同,那么这个比喻的根据是什么呢?

后一颂“即依如来大菩提,出生出世间道故,亦成善法与诸禅,四无量及四空故”。意即诸佛是出世间一切圆满的所依,因为依靠如来获得大菩提,出生出世间圆满的三乘妙道,另外诸佛也是世间一切圆满的所依,因为依靠大菩提能够成就世间圆满的因。三界中欲界圆满的因是十善业道,色界圆满的因是“四禅”“四无量”等,无色界圆满的因是“四空”定,这些都是依靠大菩提而成就的,所以佛陀是世间和出世间一切圆满的所依。

归纳而言,佛陀获得无上菩提的不可思议弘法利生事业非常圆满稀奇,于相续不间断、无任何分别勤作中,而任运成就一切转法轮利生等的事业。

大乘无上续论辩三宝种性中第四事业品释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