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校量功德品

前四品分释了四种金刚处,本品宣说对于不可思议四种金刚处生起信解的具慧者,依靠信解所获得的殊胜功德利益。

丁三、于四金刚处生起信解之利益分二:

一、以殊胜赞叹之方式宣说;

二、以异门说彼。

戊一、以殊胜赞叹之方式宣说分二:

一、四金刚处难证之理;

二、证悟彼者获益之理。

己一、四金刚处难证之理:

佛种性与佛菩提,佛陀法及佛事业,

清净有情亦难思,此等唯是诸佛境。

“佛种性”指自心清净佛性具有客尘障垢的分位——法界如来藏。

“佛菩提”指如来藏客尘障垢极为清净的分位——无上大菩提。

“佛陀法”指具有和大菩提无二的种种胜义功德法——十力四无畏等。

“佛事业”指以功德力任运成办相续不间断的佛事业。

成就三宝的四金刚处,对于大部份客尘已经清净的诸大菩萨也不能如实思议,其它有情更是不可思议,此四金刚处唯是诸佛导师的行境。《大涅槃经》云:“善男子,佛不可思议,法不可思议,众生佛性不可思议,是佛境界,非诸声闻缘觉所知。”

己二、证悟彼者获益之理分二:

一、超胜其余方便善根;

二、能得殊胜智慧之根据。

庚一、超胜其余方便善根分二:

一、略说;

二、广说。

辛一、略说:

具慧信解佛境界,成佛功德聚之器,

于此不思德聚喜,映蔽一切有情福。

“其余善根”指除了通过听闻对了义法性生起智慧以外其余的方便善根。

首先前两句“具慧信解佛境界,成佛功德聚之器,”具慧者仅仅依靠圣教,对于唯是佛陀智慧境界的四金刚处的意义产生信解,其将成为十力四无畏等无量佛功德聚的法器。原因是以这种信解力从此苏醒大乘殊胜种性,可以很快获得究竟的果位。

后两句“于此不思德聚喜,映蔽一切有情福。”略说对此不可思议功德聚的四金刚处产生欢喜,当下可以映蔽一切有情布施等所有的福德聚。关于这两者功德的校量,将在以下科判中进一步分别广说。

校量的两种功德是“于业不思德聚喜”和“一切有情福”。第一种,指若人对于无法思议具有功德聚的四金刚处听闻后非常欢喜欣乐、深信不疑,以此欢喜心而生的功德。第二种,指不能够和四金刚处相应的其他福德聚如布施、持戒等,虽然以勤作可生很多福德,但是远远比不上对于四金刚处生起欢喜心的功德,因为无有他法能够超过四金刚处的所诠义,所以说对这无上四金刚处生起欢喜,其功德能映蔽一切有情的福德聚。《占察善恶业报经》云:“当知如上一心系念思维诸佛平等法身,一切善根中其业最胜。”意即:对于诸佛的平等法身一心系念思维,就是对于“无上续”系念思维,在一切一切的善根中这种善根作用最为殊胜。

辛二、广说分三:

一、超胜布施供养;

二、亦超胜戒律;

三、亦超胜修行。

壬一、超胜布施供养:

若人为求菩提果,珠宝严饰黄金刹,

佛刹尘数日日中,供养一切诸法王,

余人于此仅闻句,闻已生起胜解信,

依此所生之福德,较前布施德更多。

此比较功德,前一颂讲广大供养的功德,后一颂讲对四金刚处信解的功德超胜前者。

第一颂是讲:若有人发起广大供养:意乐是为求取无上的大菩提果;供物是黄金所成的广大刹土以无量宝珠严饰充满,且是“佛土尘数”即等同于无量佛刹中极微尘数的数量;供养时间是日日相续不间断;对境是无上功德田之一切法王出有坏佛陀。如此供养的意乐、物品、时间、对境四个方面都十分广大,由此所生福德也十分广大。

第二颂是讲:若有人对于四金刚处仅仅听闻后生起胜解信,相信佛绝对是无误如实宣说,同样相信补处弥勒菩萨在本论中也明确无倒宣说的。这样,由此信解所生的善根福德超胜于前颂所讲广大布施的福德。

《度一切诸佛境界智严经》云:“假使诸众生,皆悉生人道,并发菩提心,为求一切智。如是诸菩萨,皆作大施主,以种种供具,供养无数佛,并及诸菩萨,缘觉与声闻,乃至入灭度,各起七宝塔。高至百由旬,种种宝严饰,若人持此经,或说一句偈,出过此功德,无量无有边,以此经所说,无相法身故”。因为此经宣说内容,是远离一切相不可思议法身境界,所以依于此了义经典而生真实信解的功德非常殊胜无量无边,其它一般福德资粮,根本无法相比较。

壬二、亦超胜戒律:

若有具慧为求取,无上菩提经多劫,

身口意业无勤作,能护无垢诸律仪,

余人于此仅闻句,闻已生起胜解信,

依此所生之福德,较前持戒德更多。

若有具慧者作殊胜的持戒:其意乐是“为求取无上菩提”,时间是“经多劫”,体性是依次受持菩萨戒体。

如此身口意三门极力串习,之后可勿需勤作,自然能护持不被微细过失所染污的戒律,由其意乐广大时间长久且体性殊胜,一定会产生极大福德。但是若人对于四金刚处仅仅听闻之后产生信解,其福德胜前福德。

壬三、亦超胜修行:

若人修持能息灭,三有烦恼火静虑,

修持梵天至究竟,菩提无动之方便,

余人于此仅闻句,闻已生起胜解信,

依此所生之福德,较前静虑德更多。

若有人修持世间殊胜静虑:从能断方面,能够息灭三有的烦恼火;从自性方面,所修的诸天四禅和梵住四无量都已达到究竟;从获得方面,是获得不动大菩提果的方便,如是自然可出生广大福德。但是若有人对此四金刚处仅仅是听闻词句后产生胜解信,其福德胜前福德。

庚二、能得殊胜智慧之根据:

何故以施得受用,持戒升天定伏惑,

慧断烦恼所知障,此胜闻彼为慧因。

“何故”是连接上文的提问:为什么听闻四金刚处所生的智慧超过布施、持戒、修行之功德?接下来宣说理由:首先,“施得受用”即以广大布施仅仅可得到受用圆满的果报;然后“持戒升天”即以持戒仅仅可得到善趣身;其次“定伏惑”即修行静虑,仅仅能胜伏三界烦恼而已。但是相比而言“慧断烦恼所知障”,即以殊胜的出世间清净智慧可以断尽一切烦恼障和所知障,故“此胜”——比较的结果是:了知实相真实义的智慧超过布施持戒修定所生的福德资粮。那么,不颠倒听闻彼等四金刚处正是生起殊胜智慧之因——“闻彼为慧田”,由此根据故能成立听闻四金刚处产生信解远远超过前三类福德。

戊二、以异门说彼分二:

一、得究竟利益;

二、得入道利益。

己一、得究竟利益:

自性住与彼转依,彼功德及成就义,

如来智慧之境界,四处如上已宣说,

于彼具慧信解有,力及具足诸功德,

成就速疾能获得,善逝果位之缘分。

第一颂是讲:周遍安住的本来自性住种姓如来藏与彼法界客尘消尽无余转依的殊胜大菩提的本体,以及与殊胜菩提不二的十力等功德,和功德妙力成就的利他事业,——如是如来藏、菩提、功德、事业四金刚处,唯是如来智慧境界,本论已详细地进行了宣说。

第二颂是讲:对于四金刚处产生三种信解,能够获得究竟利益:

“信解有”指对一切有情周遍具有殊胜法界如来藏自性住佛性,无有疑惑且生起胜解信。

“信解力”指对于大乘种性如来藏由远离客尘障垢决定能够获得无上大菩提的妙力,生起欲乐信。

“信解具足诸功德”指对于大菩提不离本具的功德,生起清净信。这样由此三种信解,成就了趣入了无上大菩提的精进修行,速疾能得善逝之果位。

己二、得入道利益分二:

一、生起无上菩提心之利益;

二、入六度加行之利益。

庚一、生起无上菩提心之利益:

如此不可思议境,信有如我亦可得,

得果具足诸功德,于此由信胜解故,

欲勤正念及静虑,智慧等诸功德器,

菩提心于此等中,定当恒时善安住。

第一颂是讲:指三种信心:“信有”对于存在不可思议的四金刚处境界深信不疑。信“如我亦可得”对于自他一切有情皆具如来藏,都能获得无上菩提深信不疑。信“得果具足诸功德”对于无上菩提果具足二利究竟圆满的不可思议无量无边功德,能恒时任运行持普度一切法界有情的无边利生事业深信不疑。

第二颂是讲:“诸功德器”指菩提心。“欲”指对于圣法的欲求;“勤”指对于善法的精进;“正念”指对于所缘不忘失;“静虑”指一缘安住;“智慧”指辨别诸法的智慧。以这五种功德为代表的不可思议诸多功德的源泉所依,就是无上菩提心,所以把菩提心比喻为诸功德之器。

因为相信不可思议境界存在,相信自己也可以获得,相信得果具有圆满的功德,由于具有了如是三种信心而生起了胜解,这样欲、勤、正念静虚、智慧等种种不可思议功德之器——殊胜菩提心,会在菩萨相续中恒时安住,以此很快就会成无上菩提果。

庚二、入六度加行之利益分四:

一、圆满波罗蜜;

二、彼等摄于三类福中;

三、认定违品二障之体相;

四、获殊胜对治之智慧。

辛一、圆满波罗蜜:

彼者恒住菩提心,故彼佛子不退转,

圆满福德波罗蜜,以及诸善得清净,

福德五种波罗蜜,于此无有三轮执,

是故彼等皆圆满,断除违品是清净。

第一颂讲:由于安住菩提心,前五种波罗蜜多圆满并且清净。即菩萨恒时安住在菩提心中,所以会在无上菩提中不会退转,由殊胜发心的推动,以福德聚集所摄的前五种波罗蜜多,能够得到清净圆满。

第二颂讲:圆满清净的善根。“福德”指布施等。由于前五种波罗蜜无有能作、所作、作业的三轮分别,故彼等波罗蜜多可圆满断除布施等违品的悭吝等,远离五种障碍,故而善根得以清净圆满。

辛二、彼等摄于三类福中:

施所生善是施福,戒所生善是戒福,

忍定二种是修福,精进遍行于一切。

在福德分的五种波罗蜜中,布施所生的福德属于施类福;持戒所生的福德属于戒类福;安忍和禅定所生的福德属于修类福;勇悍精进呢通行于施类福和戒类福以及修类福,所以也可以归摄在三类福当中。

辛三、认定违品二障之体相:

三轮虚妄分别心,承许彼为所知障,

悭等虚妄分别心,承许彼为烦恼障。

所知障指对于能作、所作、作业三轮的虚妄分别心,烦恼障指悭吝、贪欲、嗔恚、懈怠、散乱等的虚妄分别心。悭吝是布施度的违品,贪欲是持戒度的违品,嗔恚是安忍度的违品,懈怠是精进度的违品,散乱是禅定度的违品。所以,三轮虚妄的分别是所知障;波罗蜜多的违品是烦恼障。

从大乘对修行波罗蜜多作障碍的角度来认定二障体相:所知障的三轮分别是圆满波罗蜜多的障碍,烦恼障的悭吝、贪欲等是清净波罗蜜多的障碍;即圆满波罗蜜的障碍是所知障,清净波罗蜜的障碍是烦恼障。下面举例说明:

比如作布施,现在我把我的茶杯送给张三,但是心里还有一种不愿意给他的的悭吝,因为在布施中有悭吝烦恼的杂染,导致我布施的心不清净,它是烦恼障,是清净布施波罗蜜多的障碍。如果在布施过程中,心里面分别:能布施的就是我,领受布施的就是张三,我给了他一个杯子,高档的!很多人没有的一个杯子!这样有三轮虚妄的分别念,是三轮分别的所知障。这种三轮分别会导致布施度不能真实圆满,不是真正三轮体空圆满的布施度,所以是圆满布施波罗蜜的障碍。其他持戒度等依此类推。

辛四、获殊胜对治之智慧:

若离智慧无余因,能断烦恼所知障,

是故智慧最第一,慧依闻故闻最胜。

此说明唯有殊胜智慧度才是二障的真实直接的对治法。智慧度超过前五度,而如理听闻四金刚处就是智慧增长的根本,所以对于四金刚处如理听闻超过布施等三类福德。

如果离开证悟真实义的智慧,就没有其它能够彻底断除二障的因,所以离开智慧的布施、持戒等,最多只能压制粗重烦恼,无法断除二障的种子,只有以出世间的智慧度才能断除二障的种子以及习气,“是故智慧最第一。”所以智慧完全超过福德资粮所摄的前五种波罗蜜。接下来“慧依闻故闻最胜,”指能够增长智慧的依处就是如理听闻宣说四金刚处意义的甚深了义经论典,相对于布施、持戒、修持三类福德来讲,此听闻功德最为殊胜。

这一次圆满传讲了《宝性论》。《宝性论》的内容很深,是摄集佛语精要专门阐释四金刚处的无上论典。诸位道友都如理作了听闻,一般没有听闻理解这样甚深的四金刚处意义的人,虽然在很长的时间中,下很大的功夫修积布施等三类福德也没有办法和我们如理讲闻《宝性论》的善根相比,如此不可思议的善根已经种在诸位的八识田中了,此乃诸佛菩萨、传承上师的慈悲加持所致,应深感为念。

乙三、圆满作业分二:

一、广说所讲之义;

二、由讲解之方式摄义而宣说。

丙一、广说所讲之义分三:

一、如何造论之理;

二、断损害正法之理;

三、回向造论善根。

丁一、如何造论之理分五:

一、依何而说;

二、为何而说;

三、依如何宣讲之理而说;

四、所讲经典之体相;

五、恭敬顶受彼之等流。

戊一、依何而说:

如是依于正教理,

这五个科判讲了五个方面的内容:一、造论的依据;二、造论的目的;三、造论的因缘;四、佛经(经典)的体相;五、顶受经典等流的论典。

颂义是讲造论的依据。补处弥勒以上宣说了甚深的观点,那么七种金刚处是依靠什么来宣讲的呢?是依靠正教和正理无误宣说的,不是凭自己的分别念臆造的。

首先正教内容:

本论的七金刚处是依靠《陀罗尼自在王经》、《佛说如来藏经》、《胜鬘经》、《不增不减经》、《度一切诸佛境界智严经》、《法华经》、《华严经》等经。这些都是宣说大乘殊胜如来藏法门的了义中之了义的清净经典,(汉文的大藏经里都有,可以详细对照阅读。)本论内容都有教证依据,且颂词大都是由经典的内容归纳摄集而成,“如是依于正教理”。

依于正理内容:

七金刚处是依靠暂时“因之作用理”、“果之观待理”和“证成理”以及究竟“甚深法性理”这四种理证宣说的,《解深密经》中有非常具体的论述。

戊二、为何而说:

为令自心纯一净,具信善圆之智者,

亦为摄彼宣说此。

此从两个方面宣说造论的目的。其中第一句是从自利的角度讲;后二句是从他利的角度讲。

“为令自心纯一净”即为了获得自利圆满法身的功德。“纯一”指一真法界,“净”指所断障垢极为清净的功德。补处弥勒菩萨说:“我是为了让自己获得纯一法界——所断障垢极为清净的究竟法身涅槃而宣说了这部殊胜论典。”

“具信善圆之智音,亦为摄彼宣说此”即同时也是为了摄受那些具有坚固信解、善根圆满的智者们而宣说的。“具信善圆之智者”是讲具有殊胜缘份的所化者的法相。“具信”指对于极其殊胜的四金刚处具有不可动摇的信解,“善圆”指由于这种殊胜信解能获得极为圆满的善根,这是一种超过布施等三类福德的善根。

总之为了自利法身究竟和他利利生功德究竟的目的,补处弥勒菩萨宣说了这部《宝性论》。魏译本的颂词中很明显地说明了这两种目的:“我此所说法,为自心清净,依诸如来教,修多罗相应,若有智慧人,闻能信受者,我此所说法,亦为摄彼人。”

戊三、依如何宣讲之理而说:

依灯电宝日月光,具眼能见众色法,

如是依佛义词法,乐说光明说此法。

此讲造论的因缘。前二句讲比喻,后二句宣说意义。

首先前两句“依灯电宝日月光,具眼能见众色法,”由内外两种因缘我们能见形形色色的色法:外缘是灯光、电光、摩尼宝光、日光、日光等,内缘是自己无患的眼识。

后二句“如是依佛义词法,乐说光明说此法。”依靠佛陀四无碍解的光明外缘,以及弥勒菩萨相续的智慧眼内缘可照见真如甚深义,由此而宣说了这部甚深的论典。“佛义词法,乐说光明”指佛陀义无碍解、词无碍解、法无碍解以及乐说无碍解的光明。(“乐说无碍解”有的译成“辨无碍解”)。其中无碍了知诸法的自相共相义叫义无碍解;无碍了知一切法的种种不同名称叫法无碍解;无碍了知一切众生的语言叫词无碍解;无碍了知一切法的分类叫辨无碍解。

总之,补处弥勒菩萨说明:依靠佛陀四无碍解之光明以及我之智慧眼照见了七种金刚处的所诠义之后,我以文字诠说了由七种金刚处内容组成的《宝性论》。

戊四、所讲经典之体相:

何者具义相应法,能断三界烦恼语,

显示寂静之利益,即是佛说余翻此。

此讲经典的殊胜四相:所诠相、能诠相、作用相、果相。具足此四相乃佛之善说,相反非佛经,佛经真伪的判断由有四条理据。下面具体解释:

1所诠相“具义”,经典的所诠义具有深广义;

2能诠相“相应法”,经典的清净能诠句和法相应,都在指示万法的真实义;

3作用相“能断三界烦恼”,经典能让修行人断除三界所摄的一切烦恼所知障等;

4果相“显示寂静之利益”,经典最后可以显示寂静涅槃的利益,而非一般的世间境界。

“何者具足”指何者具足此四相就是佛经。相反非佛经,是在真实善说之外的颠倒邪说,不应趋入。

戊五、恭敬顶受彼之等流:

何者唯依佛教法,无散乱心而宣说,

与得解脱道相应,亦如佛经当顶受。

“彼”指经典。经典的等流是指具有四种功德的论典,因为具有四种功德,是佛经的等流。故应当象对待佛经一样恭敬顶受。

殊胜论典的四种功德相分别从所诠、作者、果、方便四个角度安立。下面分别解释:

1所诠的差别“唯依佛教法”,唯一依靠佛陀教法的意义作为所诠义,才属于真正清净的论典。

2作者的差别“无散乱心而宣说”,没有任何希求名闻利养等的散乱心,而且善巧通达法义,属于造清净论的作者身份。一般来讲,真正上品造论的作者是登地以上菩萨,中品是被本尊直接摄受,下品需要通达五明。这里弥勒菩萨主要强调了,不能有任何希求名闻利养等的散乱心,且要善巧通达法义,这样的人才有资格造论或译经等。

3果的差别“得解脱”,通达修学论典可以获得解脱的殊胜果。

4方便的差别“与得解脱道相应”,与得解脱果之道相应,才属于真正的论典的范畴。

因为这样的论典在所诠方面与佛经同等,在作者方面远离了过失。在果方面获得解脱,在方便上和解脱相应,是佛经的等流,是佛经的再著作,与佛经没有任何差别,故应当象佛善说的经典一样,以同等信心顶戴受持。

丁二、断损害正法之理分三:

一、认定清净之方便而教诫依止;

二、认定毁坏之因而教诫断除;

三、断甚深法失坏之果。

戊一、认定清净之方便而教诫依止分二:

一、断自臆造;

二、断偏袒执。

己一、断自臆造:

何故较佛善巧者,于此世间一亦无,

无余真如殊胜者,如理遍知知非他,

是故大仙自安立,如是契经勿错乱,

若坏能仁圣教规,故彼亦损圣教法。

第一颂成立佛是最“善巧者”,第二颂讲不应错乱“圣教规”。

第一颂中“何故”指为什么在一切世间界无有比佛陀更善巧者之提问。弥勒菩萨回答:因为一切所知相的尽所有以及殊胜真如的如所有法,除了佛陀能够如理遍知以外,其它人都不能如理遍知,因为还有遮障的缘故。

第二颂是讲:所以对于大仙佛陀自己安立的各种了义和不了义相的如是契经,千万不要自以为是颠倒错乱,如此会毁坏佛陀圣教法规,会因损坏圣法而造下舍弃正法的极大罪过。此教诫我们应当远离以自己的分别心妄测佛陀密意的过失,唯一应依靠一切智智之圣教量来抉择。

己二、断偏袒执:

烦恼愚痴诸恶人,诽谤圣者并轻蔑,

彼所说法彼皆以,妄计邪见而造作,

是故具执邪见垢,智者与彼勿相合,

犹如净衣可染色,垢腻染色非如是。

[颂词释义]前四句讲邪见的过失,第五、六句讲不应该执著邪见,最后二句以比喻说明。

第一段,邪见有什么过失呢?——“烦恼愚痴诸恶人,诽谤圣者并轻蔑,彼所说法此皆以,妄计邪见而造作,”即邪见有导致诽谤圣者、轻舍圣法的过失。具无明烦恼愚痴蒙昧的恶劣众生,诽谤佛陀等圣者以及轻舍他们所说的圣法,这些都是由于其妄计恶劣的宗派邪见而造成的。邪见的危害极大,一旦相续中染上邪见,以邪执就会诽谤圣者、破坏圣法,因此首先要断除邪见。

第二段“是故具执邪见垢,智者与彼勿相合,”由于邪见过失极其严重,因而补处弥勒菩萨慈悲教诫说:具慧之人何时何地也不要跟妄执邪见垢染之人相合,何时何地也不要接触具邪见者,会影响自己的修行。

第三段“犹如净衣可染色,垢腻染色非如是。”此以比喻说明为什么不能沾上邪见的理由。犹如衣服清净无垢就可在上面染上庄严的色彩,但是如果衣服垢秽不堪,是不可能染上顔色的。

比喻对应的意是:如果相续清净无有邪见垢染,就可和正见、正行很快融合,不断显现功德的庄严。如果相续染上了邪见的油垢,以此障碍会导致内心无法和正见、正行融合。所以,必须要断除邪见的偏执,才能入于正道中。正邪二者相违,执邪就不能入正,断除邪见、远离恶见是相当重要的。

总之,让自心清净的方便就是远离自己分别心的臆测和邪见的偏执,以及损害正法的障垢等,之后就会成为清净的法器,可以和殊胜的圣法相应。那么,认定了清净的方便之后,我们就要依此方便修正自己的内心,故科判为:“认定清净之方便而教诫依止”。

戊二、认定毁坏之因而教诫断除:

慧劣远离白法信,倒慢往昔谤法障,

执不了义为了义,贪著利养恶见制,

亲近诽谤正法者,远离受持正法士,

信解劣故将舍弃,出有坏之诸圣法。

究竟了义的大乘如来藏法门极其殊胜,且具有极大利益,为什么有人会不信解而舍弃呢?

此讲众生之所以会舍弃的十种原因,说明不是法有过失,而是人有过失才导致没有信解而舍弃甚深了义如来藏法门。十种原因是:智慧下劣;不信白法;颠倒傲慢;谤法业障;错执了义;贪著利养;恶见所制;亲近谤法者;离持法者;信解下劣。

下面一一说明:

1智慧下劣“慧劣”,由于辨别甚深法的智慧低劣,无法信受,故会舍弃甚深正法。

2不信白法“远离白法信”,由于还未苏醒增上种性,对于白法无有信解,故也无法信受甚深正法。

3颠倒傲慢“倒慢”,由于把非功德执著为功德的颠倒傲慢作障碍,故不能接受具有真实功德的正法;

4谤法业障“往昔谤法障”,由于往昔造过很严重谤法的罪业,故导致对圣法排斥,根本无法接受;

5错执了义“执不了义为了义”,由于将不了义的教法执著为了义,故会舍弃了义的法门。

6贪著利养:由于内心一直贪著衣食财物等等的利养,导致无法和离欲的圣法相应。

7恶见所制:由于相续被我见等恶见控制,随恶见而转,故无法信受正法。

8亲近谤法者:由于恒时亲近诽谤深广圣法的恶友,且其自心所想、口中所说、身体所行全都是被恶友摄持牵制,故无法信受正法。

9远离持法者:由于远离受持大乘正法具有德相的善知识,故逐渐远离清净正法。

10信解下劣:由于兴趣低劣,只喜欢颠倒的邪法,对于甚深的正法不相信,故是会舍弃佛的甚深正法。

以上认定了舍弃正法之因。弥勒菩萨教诫要努力断除这十种情况,避免造下舍弃正法罪的过患。

戊三、断甚深法失坏之果分二:

一、断恶趣之理;

二、断轮回之理。

己一、断恶趣之理:

如畏诽谤甚深法,如是智者于猛火,

毒蛇仇怨及霹雳,不应极生畏惧心,

火蛇怨敌金刚火,彼等仅能断命根,

不能令人深陷堕,极为可怖阿鼻狱。

颂词释义:若相对于诽谤舍弃甚深法的极大怖畏,智者对于猛火、毒蛇、怨敌以及霹雳之怖畏就不应该再生起极大畏惧心了,因为诽谤正法比猛火烧身等更为可怕——被火烧、被毒蛇咬、被怨敌杀害、被霹雳击穿等,只能断掉今生的命根,一生一世受害而已;但是谤弃正法则会堕入无间地狱,在多个大劫中感受巨烈痛苦,其可怖后果远远超过前者,长劫受苦难以出离。

己二、断轮回之理:

若由数近恶人故,具有恶心出佛血,

杀父杀母杀罗汉,破坏最胜和合僧,

若能思维修法性,此人速疾从此脱,

若人恶心谤圣法,此人焉能有解脱。

此讲谤法业障比五无间罪还要深重。按照大乘的观点来讲,造五无间罪于今生中可由思维、修行法性而得解脱,但是谤法会断绝解脱的因,无法获得解脱的。

所谓的五无间罪是具有恶心出佛血,杀父杀母杀阿罗汉,破坏最胜和合僧,这五种罪业极其严重,因为对无上皈依处的佛陀有杀害的恶心而出佛身血;对于殊胜的恩德田和功德田的父母、阿罗汉作杀害,破坏最殊胜的和合僧所以超过一般的罪业。罪业极重,不经过中有直接堕入地狱,故叫无间罪。

如果有人长期数数亲近恶友,造下了严重的五无间罪,如果其能够决定思维,并且修持大乘出世智悲双融甚深法性之妙道,就会很快从极其深重的业障中解脱。但是,如果有人以恶心诽谤,并且舍弃大乘究竟的如来藏法门,由此断掉解脱的因缘,导致无法解脱的严重过患。弥勒菩萨旨在教诫我们应当遮止谤法,只有在因上断除谤法,才能在果上远离堕落地狱和不得解脱的过患。

丁三、回向造论善根:

三宝以及净种性,无垢菩提功德业,

此七义处如理说,由此我获诸善根,

以此普愿诸有情,面见无量光寿佛,

见已生起净法眼,得证殊胜菩提果。

佛法僧三宝自性清净种性如来藏,远离客尘障垢的无上菩提,离系功德和异熟功德以及成就他利的殊胜事业。以对于此七金刚处进行如理善说而获得的甚多善根,普愿一切有情获得暂时之果,即成为佛的眷属,面见光明、寿命无量的阿弥陀佛,见佛之后从佛闻法,修行而获得见道等清净法眼,最终获得殊胜究竟大菩提之果。

我们也应如是回向,对于一切凡圣的善根至心随喜,且将自他三世一切善根回向给所有众生往生极乐世界。大恩上师法王如意宝以金刚句,讲他老人家圆寂后直接到西方极乐世界,时时刻刻以慈悲观照我们,接引我们往生极乐,我们也应以清净心将此善根回向给一切有情。

丙二、由讲解之方式摄义而宣说:

依于何因何必要,如何宣说何者义,

于彼等流何者说,以四偈颂已显示,

四偈自净之方便,二偈损坏圣法因,

其次依于四偈颂,即为显示诸果报,

由说入佛眷属中,获得法忍菩提法,

总之二种果法依,末后二偈作显示。

此将前面广讲意义最后用摄义的方式再善巧归纳地分别说明。

第一颂讲:依于何义而宣说的内容是由如是依于正教理而显示。

“以何必要”而宣说的内容,由“欲令自心纯一净,具信善圆之智者,亦为摄彼宣说此”三句作显示。

“以何方式”宣说的内容,由“依灯电宝日日光”等一颂作显示。

“何者是所讲义”本体的内容,由“何者具义相应法”等一颂作显示。

“于彼等流的能诠”是何者,由“何者唯依佛教法”等一颂作的显示。以上四偈显示了如何造论之理。

然后,“四偈自净之方便”,由“何故较佛善巧者”等四偈,显示了能令自己清净的方便就是谨慎防止舍弃正法罪。

“二偈损坏圣法因”由“慧劣远离白法信”等二偈,显示了损害正法的十种因。

其次“为示诸果报”,由“如畏诽谤甚深法”等四偈显示了舍弃正法的二种果报——堕落恶趣和不能解脱的过失。

最后一颂讲,宣讲回向暂时成为佛的眷属获得法忍以及究竟获得无上菩提的果法,这两种成就依靠“最后二偈作显示”。

大乘无上续论辨三宝种性中第五校量功德品释终

大乘无上续论怙主弥勒撰著圆满

甲四、善巧翻译此论:

未证邪证及怀疑,一切冥暗能根断,

即此善说日光明,愿此善根除众暗。

吉祥无比城之大智者婆罗门宝珠金刚叔伯班智达萨迦那与释迦比丘具慧译师共译于无比大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