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功德品

本品所描述的唯一是究竟佛果之功德,其功德所指主要是无上大菩提本具的离系果功德与异熟果功德,故科判为“觉之功德义”。佛陀已真正觉悟了如来藏本性,觉悟的本体就是无上菩提,大菩提所具有的种种功德就叫“觉之功德”,故本品主要是抉择无上菩提之果功德。

戊三、觉之功德义分二:

一、对应二身功德之分类;

二、抉择功德之分类。

己一、对应二身功德之分类分二:

一、分别宣说身与功德;

二、彼等各自分类。

庚一、分别宣说身与功德

“身”是指胜义法身与世俗色身,“功德”指离系果之功德和异熟果之功德。

自利他利胜义身,及依彼者世俗身,

离系果与异熟果,功德分类六十四。

颂词前两句讲二身,后两句讲两类功德。前两句“自利他利胜义身,及依彼者世俗身”,即自利胜义法身和他利世俗色身是二身的自性。如同《大乘庄严经论》所说法身和色身是所依和能依的关系。胜义法身是所依,世俗色身是能依。成就了自利究竟的胜义法身,依其自然会流现出他利究竟的报化二种色身。后两句“离系果与异熟果,功德分类六十四”,是法身具有的三十二种离系果之功德以及色身具有的三十二种异熟果之功德,合计就是六十四种功德。二类功德和此二身也是能依和所依的关系。二身是所依,二类功德是能依。依于法身有离系果之功德,依于色身有异熟果之功德,如同依于太阳本体就会有清净和照耀的功德一般。

庚二、彼等各自分类:(就是指身和功德的各自分类)

自利圆满功德处,即一切佛胜义身,

他利圆满功德处,即一切佛世俗身。

初者法身十力等,离系功德皆具足,

二者大丈夫相等,异熟功德皆具足。

第一颂讲身的分类,第二颂讲功德分类。

第一颂“自利圆满功德处,即一切佛胜义身,他利圆满功德处,即一切佛世俗身。”“处”是指依处、根本、源泉。“身”是指胜义法身和世俗色身。以下次第抉择:

什么是胜义身?即成就一切自利圆满的依处。为什么在身前加“胜义”二字?因为唯一是圣者殊胜智慧的所知义,故为胜义身。

为什么胜义法身是自利功德圆满的依处呢?因为一旦现量现前了胜义法身,自性本来圆具的大无为法无量胜义功德完全显露,任运自成无有丝毫缺少,自然成就自利究竟的殊胜境界。实际上修行除了开发本有之外,于外面更不会有什么所谓自利的功德现前,当本有功德完全显露就是自利圆满究竟的殊胜境界,故而现前法身的同时就现前了圆满自利功德,所以胜义法身是自利功德圆满的依处。

什么是世俗身?是指他利圆满的依处。为什么“身”前加“世俗”二字?因为色身在反体上不同于离戏法身,在不清净眷属及清净眷属的心识前有世俗的种种现相可以见到,故为世俗色身。

为什么世俗色身是他利功德圆满的依处呢?因为以佛的报身与化身可以圆满出生一切所化的他体,而且以任运自成的方式在他人的相续前示现而作调化,所以世俗色身是他利功德圆满的依处。

第二颂“初者法身十力等,离系功德皆具足,二者大丈夫相等,异熟功德皆具足。”初者法身无二具足十力、四无畏、十八不共法等离系的功德,仅仅是以智慧资粮远离障垢所安立的功德,故为离系功德;二者色身具足大丈夫的三十二相等异熟功德,因为是以积累福德资粮渐次成熟的功德,故叫异熟功德。

己二、抉择功德之分类分四:

一、总标略说喻义对应;

二、广说各义;

三、以经教了知彼等功德;

四、复说喻义摄义。

庚一、总标略说喻义对应:

力破愚痴如金刚,处众无畏若狮子,

善逝不共类虚空,佛现二身同水月。

颂词中讲到四种法:即十力、四无畏、十八不共法、报化二身;四种比喻:金刚、狮子、虚空、水月;四种意义:十力破除愚痴、处众没有畏惧、不共于其他法、在他方前显现二身。

接下来以比喻和意义对应说明:1以佛的十种智力能够无碍摧毁无明等垢障且不被余者所摧如金刚能摧毁一切,不为一切所摧一样;2佛以四种无畏在无量眷属中宣说深广妙法时毫无畏惧,如同兽王雄狮一样无所畏惧;3无论是凡夫、小乘声缘还是大乘学道菩萨等任何功德法,皆与佛陀不可思议的十八不共法等功德无法比拟,是绝对不共的功德,如虚空与其他四大种不共一样;4佛对于所化众生随缘显现报身和化身的种种行相,但显现的自性并不存在,故如空月和水月般显而无有自性。

庚二、广说各义分二:

一、自利胜义法身具离系功德;

二、他利世俗色身具异熟果功德。

辛一、自利胜义法身具离系功德分三:

一、十力;

二、四无畏;

三、十八不共法。

壬一、十力分二:

一、所表义之本体;

二、依能表比喻了知。

癸一、所表义之本体:

知处非处业异熟,种种根基种种界,

种种信解遍趣行,染净二种静虑等,

忆念自他之宿命,了知生死天眼通,

寂灭烦恼习气智,如是宣说十种力。

这二颂讲佛陀的十力:1处非处智力;2业异熟智力;3根机胜劣智力;4种种界智力;5种种胜解智力;6遍趣行智力;7染净二种静虑智力;8宿命智力;9天眼通智力;10寂灭智力。

接下来每一力都从所境、本体、生成因三方面作抉择:

1处非处智力。“境”是“处非处”,“处”是合理义,“非处”是不合理义。譬如行持善法能生善趣是符合道理的,就称为“处”。相反,造恶业生善趣不合道理,称为“非处”。其“本体”对一切因果合理不合理的相都无碍了达,就是处非处智力的体相。其“生成因”这种智力是由过去坚固勇猛地修行大乘佛法为因而成就的。若我们现在发心对于殊胜的大乘佛法勇猛地修行,将来就会获得这样的智力。月称菩萨的《入中论》云:“彼法定从此因生,智者说此为彼处,违上非处无边境,智无碍著说名力。”

2异熟智力:“境”是业异熟。“业”指善业、恶业、杂染业、无漏业等各种业,“异熟”是指由不同业所产生的种种异熟果报。其“本体”对于一切业和果报以及二者别别决定的规律相无碍了达。“因”是由以前坚固串习因果而成就。若我们现在一切行为中都明白取舍、串习因果,以这种缘起力将来就会现前连最微细业果也能无碍照见的智慧力。《入中论》云:“爱与非爱违上相,尽业及彼种种果,智力无碍别别转,遍三世境是为力”。

3根胜劣智力:“境”是有情的信心等利、钝、中等的根机差别相。“体相”对于有情的种种根器差别相一切都无碍现量了达,就是根胜劣智力的体相。“因”由以前观察众生的根机并契机说法,以此修行为因而成就的。我们若能常常观察众生的根器,知道属于什么根性的人说什么法,这样不断地修习将来就会成就无碍了知众生根机的胜劣差别智。《入中论》云:“遍计等利说名胜,处中钝下说名劣,眼等互生皆了达,种智无碍说名力”。

4种种界智力:“境”是三乘等种种的种性或界的差别相。“体相”对于众生各种不同的种性差别一切都无碍现量了达。“因”是由往昔已经契入所化众生界之修行为因而成就的。

5种种胜解智力:“境”指种种胜解的差别相。胜解也称为信解、意乐、欲等,譬如有些于声闻乘有意乐,有些对于菩萨乘有意乐,对于八万四千法门众生的意乐各有不同,有的欢喜学教,有的欢喜修密,有的欢喜念佛,有的欢喜观想,有的欢喜持咒,所以众生的意乐有无量无边的差别。“体相”对于众生胜解意乐的不同差别都无碍了达就是种种胜解智力。“因”是由以前随顺众生的信解传授妙法为因而成就的。如果我们能够随顺众生的信解传授相应的妙法,将来一定会成就这种殊胜的智慧。相反,若没有随顺信解,很勉强地传法,就得不到很好的效果,就象给别人不合口味的食物一样,食后反而会呕吐一样。如果懂得去随顺众生的信解、意乐,这样与众生接触深入了,就会逐渐生起了知众生信解的观察力,这种观察力达到究竟时就是种种胜解智力。《入中论》云:“贪等生力之所发,有劣中胜种种欲,余法所覆诸胜解,智遍三世名为力”。

6遍趣行智力:“境”是一切行道的差别相,包括欲界、色界、无色界等轮回的行道差别以及声闻菩提、缘觉菩提、佛菩提等涅槃的行道差别。如将来能生成欲界的道就称为欲界道;以某种道将来会到达色界无色界,此道就称为色界或无色界道;将来能成就无上菩提的道称为成佛道。如是诸道就是这里所说的遍趣行。“体相”对于一切行道的差别相都无碍现量了达。“因”是由以前串习一切乘为因而成就的。在世间道方面有三十六行,有黑道、白道等不同的道,将来会有不同的前途。在寻求出世间道的方面,有正道也有邪道,邪道有数不清的差别,正道也有小道大道或浅道、甚深道,或者缓慢道、快速道等,对于所有的道也就是一切乘都能善加观察了解,这种差别智发展到究竟就是佛的遍趣行智力。《入中论》云:“有行趣佛亦有趣,独觉声闻二菩提,天人鬼畜地狱等,智无障碍说名力”。

7染净二种静虑智力:“境”是染净二种静虑的差别相,即杂染世间静虑和清净出世间静虑,包括四禅、四无色定、八解脱、九等至等。“体相”对于这一切无论是轮回所摄的杂染静虑或是出世间的清净静虑差别相都无碍地现量了达,故为染净二种静虑智力。“因”是由以前修习无量三摩地为因而成就,因为修习过无量三摩地,体验过种种三摩地的境界,而观察他相续所安住三摩地的境界,一看就知道处于什么样禅定的层次中。《入中论》云:“无边世界行者别,静虑解脱奢摩他,及九等至诸差别,智无障碍说名力”。(所谓止观双运、才能定慧等持)

8宿命智力:“境”是自他一切的宿世诸行和根据。譬如某一众生一世、二世乃至百千生世或劫初、劫末等时姓是名谁?什么饮食、什么苦乐、多长寿命、什么处所等一切皆尽了知,以及是从何处死、生于何处,又从某处生于此处,都是宿命智力的所知境,完全能无碍了知。“体相”对于自他一切宿世诸行以及他的因缘一切无碍现量了知。“因”是由往昔善根未曾散失以及不放逸为因而成就的。《入中论》云:“过去从痴住三有,自他一一有情生,尽情无边并因处,彼彼智慧说名力”。

9天眼通智力:“境”是一切生死的差别相,就是一切有情从何处死亡,转生于何处,以及中有贤劣的一切差别相。“体相”对一切死生的差别相都无碍现量了知,就是天眼通智力。“因”是由往昔没有令众生恐怖,且以清净心如实宣说妙法,成为众生的光明因而成就的。所以我们在因地修行时不要让众生怖畏,要给予众生光明和安慰,将来就会成就照见十方世界一切有情生死的天眼通智力。《入中论》云:“尽虚空际世界中,一一有情死生时,于彼多境智遍转,清净无碍说名力”。

10寂灭智力:“境”是断尽漏法的相。“体相”对于断尽漏法的一切相都无碍现量了知,故为寂灭智力。“因”是由往昔为了断除有漏法而为众生宣说妙法为因所成就。《入中论》云:“诸佛一切种智力,速断烦恼及习气,弟子等慧灭烦恼,于彼无碍智名力”。

以上宣说了十种力的意义。总之,力的体性就是对所境无碍而转的殊胜智慧。

癸二、依能表比喻了知:

是处非处异熟界,众生种种信解性,

遍趣行与染净定,种种根机忆宿命,

天眼通及漏尽智,无明铠甲墙与林,

能刺能摧能截故,佛力犹如金刚杵。

这两颂分三段解释:前五句是第一段,第六句属于第二段,后两句是第三段。

第一段:“是处非处异熟界,众生种种信解性,遍趣行与染净定,种种根机忆宿命,天眼通及漏尽智,”如是标出了十种力的名称。就是了知因果的处和非处的智力,了知业异熟的智力,了知种种所化界或种性的智力,了知种种众生信解或意乐的智力,了知种种趣行道的智力,了知种种染净禅定智力,了知信心等根机利钝的智力,了知宿命的智力,了知死生智力,了知自他漏法灭尽理的智力。

第二段:“无明铠甲墙与林,”讲十力的违品,十力就是十种无碍的智慧,这十种无碍智的违品就是十种无明,是对于处与非处不了知的无明,对于业异熟不了知的无明,乃至对于漏尽智力不了知的无明。无明就是十力现前的障碍,所以比喻成铠甲、牢墙、稠林。

第三段:“能刺能摧能截故,佛力犹如金刚杵。”佛陀不可思议的十力如同金刚杵的理由,因为对于如同铠甲、牢墙以及稠林一样的违品——无明等的障碍,以这十种智慧力依次能刺穿、摧毁、截断,故说佛的十力犹如金刚杵一样。

壬二、四无畏分二:

一、认定本体之义;

二、以比喻了知彼义。

癸一、认定本体之义分二:

一、认定本体;

二、其作用。

子一、认定本体:

诸法圆满觉菩提,一切诸障能禁止,

宣说道谛及灭谛,如是四种无所畏。

四无畏的本体即:一、切智无所畏;二、漏尽无所畏;三、说障道无所畏;四、尽苦道无所畏。

一、“诸法圆满觉菩提,”讲一切智无所畏惧的功德。因为往昔是以无有悭吝之平等心,对一切众生宣说深广法门,现量证悟了如所有、尽所有的一切法,所以佛陀能够没有一点怖畏而作狮子吼,非常决定地宣说:“我圆满觉悟了无上菩提”。这就是“一切智无所畏”。

二、“遮诸妨碍正道障,”是宣说道障没有怖畏的功德。因为往昔没有依止障碍的法,所以佛能作狮子吼,宣说贪欲等烦恼是障碍解脱的法,必须要断除,这样宣说没有怖畏,心无所虚,非常决定,故“说障道无所畏”。

三、“宣说道谛,”说尽苦道没有畏惧的功德,因为往昔没有依止过障碍法而信解白净的善法,趋入涅槃道;所以佛能作狮子吼,很决定地宣说了能断尽痛苦的一切三乘道”,这样宣说时没有怖畏,且非常决定,这就是说“尽苦道无所畏”。

四、“灭谛”宣说漏尽法没有任何怖畏。因为往昔不傲慢地宣说清净法,所以佛能作狮子吼,一切所断已经断除的灭谛就已获得,这样宣说时毫不畏惧,且非常决定,这就是“漏尽无所畏”。

从自他二利方面分析:1一切智无所畏和漏尽无所畏,是从自利角度宣说证德圆满和断德圆满的;2说障道无所畏和说尽苦道无所畏是从他利角度来宣说道障和证道的。

一般来说,在人天中以苦行而生傲慢者是沙门,以种姓生傲慢者是婆罗门,以受用而生傲慢者是诸天,以势力生傲慢者是魔王,以远离世间贪欲而生傲慢者是梵天。当佛在人天众会中宣说上面四种内容时,沙门、婆罗门、诸天、魔王、梵天等根本没有任何人可以如理反驳,佛在宣说时身体、语言和心的各方面没有丝毫的怯弱、畏惧,而是在具有大福德的尊圣大众当中,佛高声地演说,在眷属大众中作狮子吼,且在梵天等面前转大法轮,没有一点怖畏,这四种无畏的功德是智慧究竟成就的一种殊胜相。如果相续中还有一丝怀疑,还有一丝不通达四谛的无明,还有一分断证功德没有现前的话,就不能有如此的大无畏,会有不敢决定、保证、证明之处,会有不自信不能让他信服之处,所以四种无畏的功德唯一是佛智慧究竟的境界,因为有一分智慧才有一分无畏,有十分智慧才有十分无畏,这样不可思议的不共四无畏唯佛具有。

子二、其作用:

诸法自知令他知,道障自断令他断,

入道自得令他得,说二利谛佛无畏。

颂词前三句说获得四种无畏的作用。

“诸法自知令他知,”就是佛说,所知有事等一切痛苦一切相已完全了知,为令众生了知苦苦、坏苦、行苦等诸苦谛法,佛说:此是苦我已知,此是集我已断,如是可令众生断除集谛;佛又说:此是道我已修,这样可令众生起修道;佛又说:此是灭我已证,这样可令众生证得灭谛。“道障自断令他断,”是佛宣说所断的有事即业惑等集,自己已经彻底断除了,为了让其他的众生断除而宣说一切所断障碍之集谛。“入道自得令他得。”是佛说所依的道自己已经圆满依止,为了让其它的众生依止圣道而宣说一切证道之道谛,以及佛说所得极为清净的无上灭谛自己已经证得,为了让其它众生证得而宣说漏尽的灭谛。总之,佛陀无畏宣称:“所知苦我已知,所断集我已断,所依道我已修,所得灭我已证”。佛成就了圆满自利,为了令他知、令他断、令他修、令他证而宣说了四谛,这就是“说二利谛”。故颂曰“说二利谛佛无畏”。即佛说自己已经善证且为了令他也如是证悟而宣说四谛,何时也无有畏惧。无论在沙门、婆罗门哪一种大众面前需要说此殊胜法,都没有任何障碍,而且不缘邪魔外道,也不缘世间凡夫导师的任何观点,佛陀所宣说的完全是摆脱生死轮回的殊胜解脱道。弥勒菩萨也在《大乘庄严经论》中云:“于智亦于断,于离亦于障,能说自他利,摧邪我顶礼”。

癸二、以比喻了知彼义:

林中兽王常无畏,百兽群中自在行,

佛陀狮王处众中,无畏善住坚势力。

本颂是以兽王雄狮的比喻来了知四无畏的意义,前两句讲比喻,后两句讲意义。

首先解释前两句:说兽王雄狮在大力的老虎、大象等百兽当中无畏自在地游行,且恒时在森林中独自安住无有丝毫畏惧,也不需要依赖任何其它且心意坚固、无有动摇、势力极为圆满。

颂词后两句:是以比喻对应意义。“兽王雄狮”比喻佛陀,“在百兽群中”比喻佛陀在傲慢的沙门、婆罗门等众会当中,无畏自在地游行比喻佛陀毫无恐惧的自在演说妙法,“兽王雄狮独自善住”比喻“佛陀由于自身境界最殊胜的缘故,不共于其它任何有情。”如云:“天上天下,唯我独尊”。“狮王不依赖其它动物”比喻“佛陀没有任何顾虑,故不需观待其它有情,”“狮王心意坚固”比喻“佛陀恒时安住坚固的入定境界,心丝毫不动摇”。“狮王势力极为圆满”比喻“佛陀已经胜伏一切违品,连极微细的所断都已经彻底断尽,故具足圆满势力”,故颂曰:“佛陀狮王处众中,无畏善住坚势力。”由此可知佛陀的四无畏功德是极其不共希有的。正如佛在《大涅槃经》中云:“狮子吼者,名决定说”。《维摩诘经》云:“演法无畏,犹如狮子吼。”成就四无畏的佛陀决定无畏的说法,故为狮子吼。

壬三、十八不共法分二:

一、真实义;

二、喻义对应。

癸一、真实分二:

一、十八不共法各自之分类;

二、复说上义及作用与获得之理。

子一、十八不共法各自之分类分二:

一、广说;

二、摄义并说余义。

一、广说分四:

一、行所摄六法,

二、证所摄六法,

二、事业所摄三法;

四、智慧所摄三法。

寅一、行所摄的六法:

如来无过亦无诤,无有心意失念过。

亦无不定散乱心,及无轮涅种种想。

并无不择而舍置。

行所摄六法即身无失、语无失、念无失、无异想、无不定心、无不择舍。

一、“身无失”对应颂中“无过”。因为往昔学道中修行身体行为的各种善业,如为迷路者无误指示等,最后成佛时身体就远离了以贪嗔痴三毒引发的跳跃等种种过失。身行方面只有佛陀具足这样不共的功德,其它凡圣在身体行为的方面都会有一些粗细不同的失误。

二、“语无失”对应颂中“无诤”。在往昔因地时修习口业,断除妄语、争论、绮语等,最后成佛时就彻底远离了以烦恼引发的争论、绮语等杂乱语的过失,这是佛陀语行方面的不共法。

三、“念无失”对应颂中 “无有心意失念过”。因为往昔修行六中随念,即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舍、念天,这样修习正念的缘故,佛陀不会有任何忘失的过患,连极微细的往事也不会忘记,故佛陀没有忘失任何往昔事情的过失。

四、“无不定心”对应颂中“亦无不定散乱心”。因为往昔修行善护他心相续等,非但不扰乱人心且令心安,故在成佛时无丝毫不定的散乱心,而是彻底的大安乐定。

五、“无异想”对应颂中“及无轮涅种种想”。因为往昔修行断除一切颠倒想的万法大平等境界,故于最后断德究竟而成佛时,没有执著轮涅他体的种种过失。一般执著于轮涅他体,认为轮回是所断苦的自性,涅槃是所求乐的自性,这样的分别心称为“异想”。佛陀已经完全彻悟了显空二谛,达成实相、现相二谛无二一味的境界,对于轮涅无有丝毫取舍的异想,也无任何偏袒执著、不堕二边,故于不可思议无上中观道的究竟境界中没有任何异想。

六、“无不择舍”对应颂中“且无不择而舍置”。因为往昔修行自他平等、轮涅平等,智慧与大悲达成圆满的地步,最终成佛时佛陀没有不经过抉择而舍置根机成熟众生的过失,所以不抉择而舍置所化有情的过失对佛陀来讲根本没有。

以上六种属于身口意行为所摄的清净功德,其中念无生、无异想、无不定心、无不择舍四种是意行方面的四种不共法。完全远离了由迷乱习气所生粗细行为的一切过失,唯是佛陀断证圆满功德成就的殊胜不共法。

寅二、证所摄六法:

志欲精进与正念,以及智慧与解脱,

解脱知见不退失。

证德所摄的六法是佛陀的又一不共法:欲无减、精进无减、念无减、慧无减、解脱无减、解脱知见无减,(无减是不退失的意思。)

欲无减:由于往昔修习求取深广妙法等,佛陀绍隆三宝种性以及利益众生的志欲不会有丝毫的退失。

精进无减:由于往昔在依止上师、成熟众生等方面很精勤地修行,到成佛时,勇悍利他的精进无有退失,连一刹那的懈怠心都不会生起。

念无减:由于往昔常常修习身、受、心、法四念住等,到究竟成佛时,如实照见诸法的正念不会有丝毫的退失,恒时都在正念中安住。

慧无减:由于往昔没有厌足地求证佛法,且生起闻思修三慧,如是到究竟成佛时,能够辨别诸法的智慧无有退失,就像明镜照物般诸法皆无错乱地能刹那辨别了达。

解脱无减:由于往昔因地一心随顺解脱而修行。行为上修习断除身语等一切愦闹、散乱;在处所上一心安住寂静处;在智慧上修习空、无相、无愿三解脱门。这样以身口意清净圆满的方式修行,到成佛时,成就远离障碍的解脱永无退失的境界就会现前。在因地修如是因,果地现前如是果,这也是不可思议的缘起规律。

解脱知见无减:这是智慧的作用,解脱知见是指从障碍中获得解脱,能一时了知一切诸法的智慧,这是佛陀不共殊胜的功德。因为往昔为利他众而通达正法,且于他人宣说妙法,以及通过修行了知缘起的规律,故于成佛时,对一切法皆有自在了知的智慧,就是解脱知见无有退失。

由上可知,于欲、精进、念、智慧、解脱、解脱知见这六法之不共功德,唯有佛陀才能达到究竟不退的境界,其它声闻缘觉以及学道菩萨都有粗大乃至微细的退失,因为彼等未彻底断除客尘障垢,也没有彻底显露智慧,如是在有为法的境界中不可能远离最微细的退失,因此唯有远离客尘障垢的佛陀显露出大无为的自然本智,尔时才能达到究竟不退的境界,自性胜义功德没有任何动摇的相,就是究竟的不退失。

寅三、事业所摄三法:

三门事业随智转。

事业所摄的三法,指佛陀的身语意三业都是随智慧而行。

一、身业随智慧行:由于往昔修行清净梵行,无有谄曲、虚伪、欺诈等行为,故于成佛时,佛陀的身业显示神变等一切都是以智慧为前导,完全是随智慧而转。

二、语业随智慧而行:由于往昔修习清净的口业,彻底断除一切妄语、绮语等杂乱的秽语,且演说清净正法之语,故于成佛时,以语业宣说正法等一切都是以智慧为前导,一切语业完全随智慧而转。

三、意业随智慧而行:由于往昔修习清净意业,彻底断除贪、嗔、痴等烦恼习气,并且修行正见等,故于成佛时意业深入禅定等,一切都是以智慧为前导,完全随智慧而转。

相对佛的境界而言,凡夫一切身口意行为都是以虚妄分别心为前导,完全是随妄心而转的颠倒境界;学道圣者虽然现前部分智慧,但因出入定有差别,不能达到无分别任运而转的境界,只有无余转依的究竟佛位,才已消尽一切虚妄分别,完全安住于法身智慧的境界,一切身口意的事业都是随法身智慧而行,根本不可能产生刹那分别念,故事业所摄的三法也唯一是佛具有的不共功德法。(佛事业的内容在下一品中会有详细讲解。)

寅四、智慧所摄三法:

智慧无碍知三世。

智慧所摄三法,就是以智慧了知过去、现在、未来三世均无著、无碍(三世代表一切所知法)。成就此三种不共法的因是:由于往昔对三世诸佛获得无著、无碍的智慧功德心不起任何怀疑,于自相续中也发起想要获得这种智慧的殊胜意乐,而且为了自利究竟圆满也如是地趋入修行,以此殊胜因缘成佛时就以无著、无碍的智慧了知过去、现在、未来一切所知法,就是佛的一切智智或一切种智或一切相智。

此三不共功德法,除佛以外的有学道和无学道圣者阿罗汉,都有烦恼障之著与所知障之碍,虽然也能了知三世部分的所知法,但不能象佛陀那样无碍通彻三世,故此三法也是唯佛独有。

丑二、摄义并说余义:

如是十八及余法,是为佛陀不共德。

“如是十八”指上面所讲“行所摄六法、证所摄六法、事业所摄三法、智慧所摄三法”共为十八种法。“余法”是指在十八法以外,其余的不共功德法,如化无量身,具无见顶相,以及如善见药树般,众生见到佛陀的殊胜法体,当下就会寂灭种种过患等等,都是佛陀的不共功德法。

子二、复说以上义及获得之理:

佛身语意悉无过,心无动摇无异想,

不择舍置亦远离,志欲精进清净念,

无垢智慧及解脱,解脱知见均不退,

诸业普随智导转,三世无碍广智行,

觉彼不共大菩提,为众无畏转妙轮,

此唯具足大悲者,一切中胜如来得。

这里前两颂是复讲上述意义,后一颂讲获得之理。

首先解释前两颂:是总结十八不共法的内容。首先,佛陀的身无有错乱的过失,语无杂乱的过失,意无忘失正念的过失,心无动摇不定的过失,且无执著轮涅自性他体等种种异想,无有不择所化而一概舍置的过失。再来,佛陀寻求利他的志欲不退,勇悍利他的精进不退,恒时从障碍中出离的解脱不退,现量见一切如所有义和尽所有义的解脱知见不退。再者,佛的身口意三门作业都是以智慧为前导,随智慧而转,且于三世一切所知恒时以无著无碍的广大智慧悟入尽所有义的境界。

解释后一颂:“一切中胜”是指已经胜伏一切四魔(死魔、烦恼魔、无魔、蕴魔)的圣者。本颂是讲,如是依靠现证如来十八不共法之后,对一切众生无畏转动大法轮者,唯一具有想要所有众生出离痛苦的圆满大悲,并且唯由已胜伏四魔的胜者如来获得。这也是诸佛由往昔修持相应正道,远离一切客尘障垢而现量获得的不共殊胜境界,其它的声闻、缘觉、学道菩萨都未能具有,凡夫更是一无所成。弥勒菩萨在《大乘庄严经论》中云:“由行及由得,由智及由业,于一切二乘,最上我顶礼。”

癸二、喻义对应:

地等体相空中无,虚空体相色中无,

然五大种世间共,不共世间尘许无。

本颂以比喻宣说佛陀不共功德法的意义。前两句以“虚空与色法体相之不共”来比喻佛之功德与其它法不共;后两句是说佛之功德法与世间不共,就算是虚空也无法作真实的比喻。

首先颂词前两句是比喻:如地大的坚固相以及等字所摄之水大的湿润相、火大的暖热相、风大的动摇相等有为法的四大体相不是无为法虚空的体相。因为虚空周遍一切而不是一切的体相,它无有生灭等,不共于四大种,因为四大种有质碍、虚空无有质碍,所以虚空的体相与地等四大体相根本不同,这就是虚空的不共喻。比喻的意义是:其余九法界有情所具的生灭法,对于诸漏永尽的佛陀来讲早已彻底远离,故不可能有生灭等差别相;相反,佛所具有的究竟功德,其它有情都不具有,故用虚空来比喻佛之不共法。

后两句“然五大种世间法,不共世间尘许无”。是指佛的不共法已超越了一切世间,故以任何比喻都不能真实的表明,在世间根本找不出能以真实描述佛之不共法的比喻。因为地水火风空五大种都是世间的共许法,有为法地水火风及无为法虚空从大种的侧面可以共许为一种法,所以虚空也无法如实表明佛之不共法。

以上所讲的十力、四无畏、十八不共法,合起来就是三十二种功德法,都是以智慧资粮远离障垢而现前的自性胜义功德。法身的三十二种离系功德唯一是由因缘显发而非造作的有为法功德。由于每种功德都是随顺因缘开发而显露的大无为法,是如来法身无二本具的,也是任运自成的,故为法身离系的殊胜功德。以自证自成获得圆满自利的唯是佛的胜义功德。同时应当了知,这三十二种殊胜功德是从不同反体来描述的,由于其有许多妙力、妙相等,所以从名言上也开出很多种功德相,如是令生信心。实际上法身离戏功德不可思议,分别心无法衡量,语言数量不可诠表,这种大无为法的境界唯佛具有。

辛二、色身异熟果功德分二:

一、所表之三十二相;

二、以能表比喻归摄。

壬一、所表之三十二相:

善住平满轮辐相,足跟广长踝不隆,

手足诸指悉纤长,及如鹅王网缦相,

肌肤柔软且细嫩,身体七处极隆满,

伊尼延鹿王腨相,阴藏犹如大象王,

上身犹如狮子王,肩脖隆满极丰腴,

臂膀浑圆丰腴相,手软浑圆无高下,

正立不俯手过膝,清净之身具圆光,

颈项无垢如海螺,两颊平广似兽王,

齿具四十上下等,亦极清净且密严,

净齿长短粗细匀,大牙极胜洁白性,

难思无边广长舌,品尝诸味得胜味,

迦陵频伽自然声,梵音清澈深远闻,

眼如莲花牛王睫,具净白毫严饰面,

顶有肉髻肤金色,清净细薄众生尊,

一孔生一细柔毛,右旋细轮向上靡,

净发严如琉璃宝,身量端似尼拘树,

普贤无譬大仙人,那罗延力坚固身,

不思议相三十二,佛说此是人王相。

这里三十二相用九颂来说明,以下次第解释每一相及其因。

首先第一颂“善住平满轮辐相,足跟广长趺不隆,手足诸指悉纤长,及如鹅王网缦相,”是讲前五相:一、足平满相;二、千辐轮相;三、足跟广长趺不隆相;四、手足指纤长相;五、手足满相。

下面具体解释每种相:

一、足平满相“善足平满”。即脚掌不凹如龟腹一样平满的相。这是由于往昔学道时立下坚固誓愿,无有任何动摇,最后成就如来色身时就具足如来善足平满的妙相。佛在《无上依经》中讲菩萨应坚固修持持戒、禅定、安忍、舍财及诸烦恼四种因缘。以此因缘会感得足掌平满相,所到之处平如掌,行走平衡稳重。如果我们修此四缘,自心达到坚固稳重就能成就如此妙相。

二、千辐轮相“轮辐相”。是在手掌和脚掌上面具有千辐轮相,这是由于往昔行种种布施而感得的殊胜妙相。佛在《无上依经》中云:如果菩萨对于父母师长作种种供养,对苦难的众生作种种接济,在作供养和接济的时候,来去往返、精勤劳作,以此因缘就会感得足下轮相成就千辐庄严。若欲成就这种殊胜妙相,需要好好上供下施,而且在做善事时精勤往来,不停的反复奔走,都不在意,也不起厌烦心才能感得此大丈夫相。

三、足跟广长趺不隆相“趺”。趺是脚背,意是脚跟广长,脚背渐渐高起而圆满,这是由于往昔不轻视他人而感得的妙相。

四、手足指纤长相“手足诸指悉纤长”。就是手指和脚趾比他人细长。这是因为往昔宣说正法救护众生令其远离过患而成就的一种功德相。佛在《无上依经》中云:不逼恼别人,不作偷盗,见到别人所喜爱的不生贪取,自己不骄慢,对于上师尊长,起立迎送、问讯、侍立、合掌、恭敬,以这种因缘就会感得手指脚趾纤长相。若不扰乱他人、不偷盗,对上师、师长或一切众生都观清净心,且行为尊重,迎送、问讯、合掌恭敬等等,以此种善缘聚集将来就会感得手、足自然纤长的妙相。

五、手足缦相“及如鹅王网缦相”。像鹅王一样手脚各指之间有相互连络的网缦纤维,此殊胜妙相的因是由于往昔没有破坏分裂别人的家庭和眷属,且处处令人和合而感得的。

“肌肤柔软且细嫩,身体七处极隆满,伊尼延鹿王腨相,阴藏犹如大象王”。本颂讲了第六、皮肤细滑相;七、七种隆满相;八、腨如鹿王相;九、马阴藏相。

六、皮肤细滑相“肌肤柔软且细嫩”。指皮肤非常柔软光滑细嫩。龙树菩萨在《大智度论》中云:“这样细滑的皮肤,不会沾尘垢,而且不停蚊子”。这种殊胜妙相的因是往昔布施各种上好柔软精细的妙衣,以此缘起力就会感得皮肤细柔光滑等。佛也在《无上依经》中云:菩萨如果对父母师长,用手扶持承侍、涂膏药、按摩、洗浴等,将来会感得手脚柔软、润泽、细滑。如果我们对父母师长等作种种承侍就会成就如是妙相。

七、七种隆满相“身体七处极隆满”。“七处”指脚背,两手背,两肘以及颈后,即这七处都非常健隆丰满。这是由于往昔广作布施让贫乏者满足而成就的。佛在《无上依经》中云:菩萨布施很好的美食,这样广大无限,令很多众生都得以饱足,以此因缘就能感得七种平满相。若欲得到此大丈夫的妙相,就要尽量上让众生满足,布施时发心要广大圆满,即使自己没有很多的财物,但内心希望能够尽量满足贫者心意,万勿以悭吝恶心不做布施,若以清净心布施等就会成就如此妙相。

八、腨如鹿王相“伊尼延鹿王腨相”。“腨”指腿肚子。这种腨相圆满结实匀称,至脚踝渐渐变细就像鹿王的腨一样。这是由于往昔因地时受持奉行佛法而成就的妙相。《无上依经》云:“如果菩萨修学正法,为别人演说,往来宣扬、教化,不生疲厌心,以此因缘就会感得鹿王腨相”。如果我们弘扬佛法教化众生无有疲厌且以菩提心摄持下受持清净的善根,就会感得如是妙相。

九、马阴藏相(大藏经中很多大译师都译为马阴藏相)

“阴藏犹如大象王”是按藏文直接翻译的。指男根密藏体内,如马王或象王一样不显露在外。这是由于往昔因地时不说淫语并断除了邪淫离贪而成就的妙相。《无上依经》云:“如果菩萨见到怖畏者即救护他,见到无衣无食的人就布施他衣食,恒时怀有惭愧,遮止恶业不起,以这样的缘起就会得到马阴藏相”。

“上身犹如狮子王,双膀隆满极丰腴,臂肘浑圆丰腴相,手软浑圆无高下”。本颂是讲:第十、身犹如狮子相;十一、肩圆满相、十二、臂肘圆腴相;十三、手过膝相共四相。

十、身犹如狮子相“上身犹如狮子王”。指佛陀的上身宽广雄壮如狮王一样。这是由于往昔因地学道位坚持行持广大善业而成就的。如果善业狭小有限就不得此殊胜妙相。

十一、肩圆满相“双膀隆满极丰腴”,指两肩很圆满丰腴。这是由于往昔因地时行持真实善法,做事诚实不虚,以此感得两肩圆满殊胜的妙相。

十二、臂肘圆腴相“臂肘浑圆丰腴相”,指臂肘浑圆丰腴。这是由于往昔因地时予一切众生无畏布施且经常安慰别人,作别人的依靠,以此殊胜因缘感得双臂浑满丰腴的殊胜妙相。

十三、手过膝相“手软浑圆无高下”,指手臂柔软浑圆、手长过膝的殊胜妙相。这是由于往昔常常喜欢主动帮助别人解除困难和贫乏,凡是别人有事都尽心尽力帮助,因为常常伸手助人故而感得手长过膝的妙相。如果我们见人需要帮助,却漠然不理袖手旁观,常以悭吝心束缚自相续,就会感得手臂越来越短,这也是缘起不错乱的规律。

“正立不俯手过膝,清净之身具圆光,颈项无垢如海螺,两颊平广似兽王。”本颂是讲:十四、长广一丈相;十五、颈项无垢相;第十六、脸颊如狮子相共三相。

十四、长广一丈相“清净之身具圆光”,指具圆光的清净身,放光明于四方各一丈相。这是由于往昔行持十善业无厌足而感得的。若是以身造诸恶业,将来所感之身就会非常不清净,不但无有一点光明且是黑暗、污秽之身,所以要以此身体永无疲厌地精进行持光明清净的善业,将来也会感得如此具有圆光的身相。

十五、颈项无垢相“颈项无垢如海螺”,是指颈项如同无垢的海螺一样具有三横纹。这是由于往昔因地时布施病人药物,照看帮助其治疗而感得如是的殊胜妙相。

十六、脸颊如狮子相“两颊平广似兽王”,指两颊很平广隆满如狮子一样非常圆满的殊胜妙相,这是由于往昔因地间圆满修持善法加行,具足各自支分而感得的圆满相。这里关键是“圆满”二字,即做一切善法无论是发心、正行及后行都很圆满,无有欠缺,这样行持圆满善法就能感得如是圆满的妙相。

“齿具四十上下等,亦极清净且密严,净齿长短粗细匀,大牙极胜洁白性”。本颂词讲:十七、四十齿相;十八、清净密齿相;十九、齐整齿相;二十、四牙白净相之四妙相。

十七、四十齿相“齿具四十上下等”,指具有四十颗牙齿且上下二十均等。这是由于往昔因地时,对一切众生恒时都以平等心对待而感得的。若对身份高下不同的一切众生都以清净平等心来慈悲善待的话,就会感得如是大丈夫相。

十八、清净密齿相“亦极清净且密严”,指四十颗牙齿纯白清净无间密实而整齐的相。这是由于往昔因地时,善于平息争斗,让破裂者重新和好,以此和平善事的殊胜缘起力而感得。如果我们在一切时处制造融合顺缘,让人与人之间和平相处,化解一切纷争,将来就会成就佛色身的如此妙相。

十九、齐整齿项“净齿长短相细匀”,指牙齿齐整匀称无有长短粗细参差不齐的相。这是由于往昔因地时,常常布施微妙悦意合适的东西而成就的妙相。

二十、四牙白净相“大牙极胜洁白性”,是指中间四颗大牙洁白无垢的相。这是由于往昔身口意三门一切作业不被过失所染,行持清净善法而感得如此妙相。

佛陀的这种犹如无价之宝的殊胜功德妙相,是于往昔很长时间内,从最初发菩提心开始一直行持殊胜的六度万行,才成就如是不可思议稀有的妙相,能令一切众生一见其相续中当下就能得到安慰,远离疾病、贫乏、痛苦,得到三宝殊胜的温暖加被等。因而如是妙相也可作我们皈依处的佛宝。北京八大处的佛牙舍利是佛四颗大牙之一,有非常殊胜的加持力,若我们在佛牙前发殊胜大愿,与在佛陀前亲自发愿一样有殊胜的功德。

“难思无边广长舌,品尝诸味得胜味,迦陵频伽自然声,梵音清澈深远闻,眼如莲花牛王睫,具净白毫严饰面,”此颂讲:二十一、广长舌相;二十二、得胜味相;二十三、梵音深远音相;二十四、颜色如绀青相;二十五、眼睫如牛王相;二十六、眉间白毫相之六相。

二十一、广长舌相“难思无边广长舌”,就是佛陀的舌相广长、柔软、细薄,伸展出来可以覆面,这是由于是往昔一切时中,不说妄语说诚实语而感得的妙相。如果我们现在能断除语过,不说假话能至诚出言,将来就会感得广长舌相。反之若口业不净、造诸语业,将来可能会成为短舌相,甚至成为哑巴。

二十二、得胜味相“品尝诸味得胜味”,佛的咽喉中常有美妙津液,无论吃什么,都能得到不可思议的上妙美味,即使很下劣恶臭之食,佛吃起来也是美味。这是由于往昔在因地间常常布施贫者乞丐等悦意美食,而成就如此妙相。

二十三、梵音深远相“迦陵频伽自然声,梵音清澈深远闻”,此相具有两种功德,一是“自然声”,二是“深远闻”。其中“自然声”是指不需要观待发心动机自然而产生如同迦陵频伽鸟一样悦耳的妙音。“深远闻”,指佛陀音声清澈幽远,在很远的地方都可听得一清二楚。这是由于往昔因地时断除恶口且语音柔和,让人听闻无不悦意、欢喜,以此修行而成就的妙相。《无上依经》云:如果菩萨恒时说真实语、爱语和美语,演说正法不颠倒,以这种因缘就能获得梵音如迦陵频伽,妙响深远,就像天鼓振动一样。

二十四、眼色如绀青相“眼如莲花”,佛陀眼睛的颜色绀青如青莲叶般修长而黑白分明,这是由于往昔因地时常以慈悲眼照看一切众生而感得的妙相。《无上依经》云:如果菩萨发起慈悲恭敬心,把一切世间有情看作自己的父母,不以三毒烦恼对待众生,就能感得这种妙相。

二十五、眼睫如牛王相“牛王睫”,即象牛王一样厚密、油黑,没有混杂的睫毛相。这是由于往昔因地时,内心正直不谄诳而真实成就的妙相。

二十六、眉间白毫相“具净白毫严饰面”,即在两眉之间具有右旋白毫常发妙光,若抽出来有一肘长,这是佛陀非常稀奇不共的一种妙相。是由于往昔因地时,对应当赞叹之处常常欢喜赞叹而成就的妙相。《无上依经》云:如果菩萨见到众生修学戒、定、慧三学,称赞他们的功德,不讥毁,见到有人诽谤就遮止守护,以此因缘就会感得眉间白毫相。”

“顶有肉髻肤金色,清净细薄众生尊,一孔生一细柔毛,右旋细轮向上靡”。此颂讲:二十七、顶肉髻相;二十八、身金色相;二十九、身毛上靡相三种妙相。

二十七、顶肉髻相“顶有肉髻”,即佛陀的头顶上有肉隆起成发髻的形状,由于一切有情都见不到的缘故,也称为“无见顶相”。这是由于往昔常常恭敬顶礼上师、以清净心恭迎承送而成就的妙相。我们若对一切贤圣,僧众无论心念或是行为都平等恭敬侍奉就会感得“无见顶”的尊贵妙相。反之,如果对尊长不恭敬,就会感得下贱相。

二十八、身金色相“肤金色,清净细薄众生尊”,即身体的肤色金黄微妙无瑕、柔滑、细薄、清净庄严之相,是最尊胜佛陀所具有的一种妙相。这是由于往昔因地时,内心堪能无有悭吝,欢喜恭敬,常常如理如法布施衣食和悦意卧具而成就的妙相。《无上依经》云:如果菩萨欢喜布施很庄严的物品,比如布施很庄严的衣服、很可口的美食、很舒适的车乘、卧具等,心里没有后悔、悭吝,以这种因缘就能感得身金色圆光一丈。

二十九、身毛上靡相“一孔生一细柔毛,右旋细轮向上靡”。“靡”是倒下来的意思。即一毛孔生出一毛,身毛右旋向上,丝毫不乱纤细而柔软。这是由于往昔因地时,远离愦闹散乱,增上善根且平等纳受堪布阿阇黎的教授,以此缘起力感得的一种妙相。因为常求上进增长善根,尊重上师善知识,领受其教诲,且依教奉行,以此向上且随顺的修行就会感得身毛向上右旋的妙相。《无上依经》云:“如果菩萨以善巧方便修习殊胜的善法,不会落于中下品的层次,恒时都会令善法增上,以这种因缘感得身毛上靡,右旋宛转”。若是修行不满足于停留在中下水平上,而常求上进,求得最精、最好,如是功德不断辗转增上,境界不断提高,将来就会感得身毛上靡的妙相功德。

“净发严如琉璃宝,身量端似尼拘树,普贤无譬大仙人,那罗延力坚固身。”此颂讲三种妙相:三十、绀发相;三十一、身纵广相;三十二、那罗延力坚固相。

三十、绀发相“净发严如琉璃宝”,即很清净庄严的绀发犹如摩尼宝一般。这是由于往昔哀悯众生,从不以刀剑、木杖等对众生作伤害,以此业缘感得绀发妙相。

三十一、身纵广相“身量端似尼枸树”,指身体的高度和两手展开的宽度相等,就象尼枸树的长宽相等一样。这是是由于往昔因地时,将自他安置于三摩地境界中而成就的。

三十二、那罗延力坚固相“普贤无譬大仙人,那罗延力坚固身”,意即具有那罗延力般坚固,金刚身正直且是身相形貌庄严俨然无可譬拟的普贤大仙人之妙相。“那罗延”指如金刚般坚固强悍有力的大力士,其身即是“那罗延力坚固相”。这是由于往昔因地时修造佛像佛塔且常行无畏布施,救护一切有情出离怖畏而成就的妙相。

“不思议相三十二,佛说此是人王相。”意即:以上三十二相不可思议,佛说是人王的大丈夫相。

为什么三十二相不可思议?

佛在《无上依经》中云:“阿难,是三十二相,有三因缘不可思议,一者时节不可思议,修行数满三阿僧祗劫;二者心乐不可思议,为安乐利益一切众生故;三者品类不可思议,修一切善、离一切恶,是种类无穷故。是故如来身具相好不可思议”。意即:佛成就色身三十二种大丈夫相是非常不可思议的。其修行时间不可思议,历经了三大阿僧祗劫;而且所作所为是为了利乐一切有情众生,以此发心和行为才成就的殊胜妙相;然后是修善断恶,一切善心修积圆满,一切恶行彻底远离,修行品类无穷无量不可思议,所以如来身具足三十二相的功德,对于凡夫来讲根本无法思议。

佛陀为什么显现三十二种妙相?根据龙树菩萨在《大智度论》中所说:随此间阎浮提中“天竺国人”所说,则为现三十二相。意为:佛本来远离一切相,之所以显现三十二种相是随顺南阎浮提中印度人的世间习俗,故而显现三十二种妙相。《法界次第论》云:“如来应化之体,现此三十二相,以表法身众德圆极,使见者爱敬,知有胜德可崇,人天中尊,众圣之王故为现三十二相。”意为如来的应化身体显现三十二种妙相,表示法身万德,圆满究竟,这样现相使得见到佛身之人,都生起无比的欢喜心和恭敬心,知道确实有这样殊胜的功德,深信确实存在这样的补特伽罗,是人天中尊,一切圣者之王,超越其他一切有情,所以佛陀在众生面前显现色身的三十二种妙相。

壬二、以能表比喻归摄:

犹如无云空月色,秋季湛海水中见,

如是正觉坛城中,佛子能见遍主身。

颂词前两句讲空月和水月的比喻,后两句讲意义。

“犹如无云空月色,秋季湛海水中见,”犹如,在秋夜广阔无云的蔚蓝虚空中可以见到圆满无垢的月轮之色,在秋季宽广清净湛蓝大海中可见到圆满皎洁之水月光影。

后二句“如是正觉坛城中,佛子能见遍主身。”同样,在正等觉坛城中十地诸佛子可以见到遍主佛陀的报身,在世间坛城中平凡众生可见到遍主佛陀的化身。

比喻与意义对应说明:菩萨见报身如同见空月一样,凡夫见化身如同见水月一样。

庚三、以经教了知彼等功德:

如是六十四功德,各自所具成就因,

及其次第当依照,宝女问经而了知。

“六十四功德”指三十二种法身功德及三十二种色身功德。“各自所具成就因”指成就三十二种法身功德的离系因和成就三十二种色身功德的异熟因。以上所说如来六十四种功德及其因是次第依照《宝女所问经》等宣说的。(《宝女所问经》在汉文大藏经中有译本。)

庚四、以喻复摄其义分二:

一、总说喻义相同;

二、彼等各自喻义对应;

辛一、总说喻义相同:

由无坏裂无羸劣,无与伦比无动故,

次第金刚狮子王,虚空水月喻显示。

本颂总说佛陀的四类功德法,由四种根据与四种比喻相同。“由无坏”故佛陀的十力如同“金刚”;由“无羸劣”故佛陀的四无畏如同“狮子”;由“无与伦比”故佛陀的十八不共法如同虚空;由“无动故”,佛陀的色身如同月轮。

1佛陀的十力由于其各自违品之十种无明不能坏的缘故,所以如同金刚杵一样。

2佛陀的四无畏由于辩才无羸劣的缘故,所以如同狮子王一样。

3佛陀的十八不共法由于声闻等无法相比是不共的缘故,所以如同虚空一样。

4佛陀的两种色身由于是在如虚空般法身不动摇的同时于所化前显现的缘故,所以如同月轮一样。

辛二、别说彼等各自喻义对应分二:

一、宣说离系果法身之功德;

二、宣说异熟果色身的功德。

壬一、宣说离系果法身之功德分二:

一、展开以比喻表示;

二、归纳无差别之理。

癸一、展开以比喻表示分三:

一、以金刚喻表示十力;

二、以狮子喻表示无畏;

三、以虚空喻表示不共法。

子一、以金刚喻表示十力分二:

一、别别表示;

二、共同表示。

丑一、别别表示:

初六中三后一力,依此十力之次第,

遣除所知三昧障,以及习气诸障故。

如甲如墙如稠林,刺穿摧毁截断故。

首先从所断方面,三种障碍分别以三种比喻表示:即所知障如坚甲般很牢固,三摩地障如牢墙,习气障如稠林。其次,从能断可以断所断方面分别以三种比喻表示:1佛陀的十力中前六种力(处非处智力、根胜劣智力、业异熟智力、种种界智力、种种信解智、遍趣行智力)可以断除所知障,就象金刚杵能刺穿坚甲一样;2以十力中间的三种力(染净静虑智力和宿命通智力、天眼通智力)可以断除三摩地障,所以如同金刚杵能摧毁牢墙一样。第三以最后一种力(漏尽智力)可以断除习气障,如同金刚杵能截断稠林一样。

壬二、共同表示:

重精坚固不坏故,大仙势力如金刚,

何以沉重由精华,何以精华由坚固,

何以坚固由不坏,不坏是故如金刚。

前两句“重精坚固不坏故,大仙势力如金刚,”由于具足“沉重”、“精华”、“坚固”、“不坏”四种功德法,故佛陀大仙的十力如同金刚一样。后四句“何以沉重由精华,何以精华由坚固,何以坚固由不坏,不坏是故如金刚。”次第说明原因,因为十种智慧力是轮涅一切诸法的精华,故“沉重”;因为十力是非因缘所作具生灭的有为法,而是任远自成、坚固永恒的大无为法,故是“精华”;因为以一切分别执著等违品不可坏,故“坚固”;然后,由于如是摧毁一切所断而自身不为任何所坏,故“不坏”。因此,由“重精坚固不坏故”佛陀的十力犹如金刚杵一样。

子二、以狮子喻表示无畏分二:

一、略说;

二、广说。

丑一、略说:

无畏惧故善住故,坚故势力圆满故,

释迦狮子如狮子,于大众中无畏惧。

由“无畏惧”、“善住”、“坚”固、“势力圆满”四种根据表明,佛陀犹如狮子王一样无所畏惧。意即:对何者也无有畏惧的缘故,对何者也勿需观待而善住的缘故,智慧坚固的缘故以及功德的势力圆满的缘故,人王释迦狮子在大众中就象狮子王一样无所畏惧。

丑二、广说:

正遍知故于何者,无所畏惧而安住,

清净有情与自身,亦见不等故善住,

心于一切诸法中,一缘安住故坚固,

极细无明习气地,彻底越故具势力。

首先解释前两句“正遍知故于何者,无所畏惧而安住,”为什么佛没有畏惧而坦然安住?那是因为现量证悟了一切所知法,所以对于一切的问难佛都能无误解答,故“无所畏惧而安住”。

“清净有情与自身,亦见不等故善住,”为什么佛不需观待而独自善住?因为见到已断除多分障碍的十地清净有情也与自身不等,故而一点不必观待他人而独自“善住”。

“心于一切诸法中,一缘安住故坚固,”为什么佛是坚固?因为佛心和如所有尽所有一切诸法皆无分别,且能一缘安住,故佛陀的三摩地非常“坚固”,无有刹那散动。

后两句“极细无明习气地,彻底越故具势力。”为什么佛陀的势力圆满?因为连极难断的极微细无明习气地也彻底断尽了,具有再不可能以违品胜伏的圆满势力,故曰“彻底断故具势力”。

子三、以虚空喻表示不共法:

凡夫声闻及独觉,具慧菩萨与如来,

愈上智慧愈细微,故以五大喻显示,

一切世间受用处,故如地水火风大,

超越世出世间相,故不共法如空大。

以比喻对应的方式从三方面说明,用四大种及虚空喻表示佛的不共法。

一、从“愈上智慧愈微细”的角度,五类人和“五大”相对应;

二、从“一切世间受用处”的角度,不共功德法和前四大相对应;

三、从“超越世出世间相”的角度,不共功德法和“空大”相对应。

接下来次第解释:

一、“凡夫声闻及独觉,具慧菩萨与如来,愈上智慧愈细微,故以五大喻显示。”指执著我的凡夫、证悟圆满人无我的声闻、证悟人无我和部分法无我的缘觉、证悟圆满二无我的具慧菩萨以及现量遍知一切的如来这五类补特伽罗,愈上其智慧愈微细,就象地、水、火、风、空五大前前粗大后后微细一样,因此这是从极微细的角度表示佛陀不共法之功德。

二、“一切世间受用处,故如地水火风大。”指佛陀的不共功德法是一切世间有情资生受用的殊胜依处,能摄集一切功德,出生种种世出世间的无量安乐受用,能够滋长成熟自身慧命。就象能依靠的坚固地大、能摄集的湿润水大、能成熟的暖热火大、能不腐运动的风大皆为世间的受用处一样。这是从依处的角度来表示佛陀的不共法。

三、“超越世出世间相,故不共法如空大。”因为佛相续中现前的功德法是超越世间凡夫以及出世间声缘等一切功德法的体相,就象虚空超越四大的体相一样。这是从不共的角度来表示不共法。

癸二、归纳无差别之理:

此等三十二功德,依止法身无别异,

如如意宝光色形,彼等三者无别故。

自利胜义法身所具有的三十二种乃至恒河沙数无量的功德,在法身中无别而安住,就象如意宝的光明、色泽和形状三者无有分别无离而存在一样。《佛说无上依经》云:“一切如来恒河沙劫无边功德,在于惑地,及于净地,相摄相应,未曾相离”。意即:一切如来法身的功德就象恒河沙数无量无边,无论在不清净的烦恼地还是在清净佛地都是相摄相应,从未分离过。无著菩萨在《宝性论注释》中云:“如摩尼宝不离光明形色诸相,如来法身无量无边自性清净无垢功德,亦复如是”。如是宣说了法身之功德。

壬二、宣说色身异熟果之功德分二:

一、三十二相依报化二身而住;

二、以月喻表示二色身。

癸一、三十二相依报化二身而往:

见时喜足功德者,所谓妙相三十二,

依二色身即化身,圣法圆满受用身。

圣王佛陀色身在众生面前显现的报身和化身之三十二种妙相,有不可思议的加持力,令所有众生一见而心生欢喜,生起清净信心,这就是所谓三十二种不可思议妙相的异熟果功德。其依止共同所化前显现的化身以及圆满受用大乘深广妙法的报身两种色身。

癸二、以月喻表示二色身:

依于垢净远近众,世间如来坛城中,

见此有情有二种,如现水空月轮色。

此颂讲能见色身的因、人、处,所见的色身及其比喻。

1见色身的因“垢净”,依靠障垢已净之因,才能见到色身;在染污的相续中显现不出色身的妙相。如弥勒菩萨在《大乘庄严经论》中云:“譬如水器坏,月像不现前,如是众生过,佛像亦不现”。如果水器坏了,月影就不会现前;如是众生若有严重过失,佛陀报身也无法真实现前。从清净垢障的方面而言,障垢越清净,所见的色身也就会越微妙。

2见色身的人“远近众”,远的指凡夫、声闻、缘觉、地前菩萨;近的指地上菩萨。

3见色身的处“世间如来坛城中”,在世间坛城不清净的远众生中见化身,在如来坛城中清净的近众生见报身,故曰“见此有情有二种”。

4比喻“如现水空月轮色”,如同在清净水池中见月影以及在虚空中见真月的色相一样。“水清净了尘垢和虚空远离了云层”比喻“相续中清净障垢”,“清净的水池中和远离云雾的虚空中”比喻“世间坛城和如来坛城”,“现水月和现天月”比喻“现报身和现化身”。所以具足清净的缘份才能在清净的相续中现前佛陀清净的两种色身。

大乘无上续论辩三宝种性中第三功德品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