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彼等宣说之必要

己八、以彼等宣说之必要分二:

一、以问答略说;

二、其义广说。

庚一、以问答略说分二:

一、提问;

二、答复。

辛一、提问:

处处经说诸法空,如云如梦如幻相,

此中如来云何说,众生皆具如来藏?

“处处经说诸法空”,是说第二转般若无相法轮的经教中处处宣说了一切诸法空无自性。具体有广的《般若十万颂》、中的《般若二万五千颂》、略《般若一万八千颂》、极略的《般若摄颂》等。即从色法乃至一切智智之间一切所知法虽现一切相,但都是自性本空的。佛运用比喻善巧方便地宣说“如云、如梦、如幻相等”。即:内外诸法空无自性,如云如梦如幻化。所谓的云是不坚固、没有丝毫自性的相;“梦”虽有种种感受,但仍是一种虚假而毫无自性的相;“幻化”虽有种种显现,但也是无有丝毫自性的相。总之这三种比喻都描述了一切诸法显而无自性的空性相。《中品般若经》中说:“须菩提,一切法如梦如幻,涅槃亦如梦如幻,较涅槃有胜法者,此亦如梦如幻也。”意即:佛对须菩提讲,一切万法如梦如幻,包括涅槃也如梦如幻,如果比涅槃法还有更殊胜的法,也是如幻如梦,这是从二转法轮大空性分的角度来讲的,从三转法轮的如来藏光明分来讲,也是如幻如梦的。如《金刚经》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意即:属于分别心境界的万事万物,皆如梦如幻如泡影般,需要如是观修。又《般若经》说:“复次善现,菩萨摩诃萨,大乘相者,谓内空、外空、内外空、空空、大空、胜义空、有为空、无为空、毕竟空、无际空、无散空、本性空、一切法空、自相空、不可得空、无性自性空。”是从十六种空性来描述一切万法都是平等、本离一切戏论,在离戏的法性中根本不成立虚假的观待法,完全是平等大空性的体相。

如是便引出了两个疑问:

一、既然佛在二转法轮般若经上说一切所知法自性空如云如梦如幻相般,那为什么在此三转法轮了义经中,佛陀又宣说一切众生相续中本来平等任运自成具有法性如来藏?此说是否前无后相违?

二、“如来藏法界自性清净光明、任运自成”这样甚深的法,连十地大自在菩萨都难以证悟,那么对凡夫宣说如来藏法门有什么必要?

关于二转般若法门宣说万法空;三转了义经中宣说一切众生具有如来藏光明,以客尘法而空,自性清净的如来藏以及无量胜义功德法不空,说空和不空这两者是否相违以及对凡夫宣说如来藏有无必要的问题下面第二科判将次第给予答复。

首先第一问:可以肯定的回答,前后一点都不相违,因为万法究竟的本性是明空大双运的,只是在二转法轮中着重抉择法界本体空性的侧面,因而从空性的角度宣说了从色法至一切智智之间一切诸法空性的道理。第三转法轮的了义经教是着重抉择法界如来藏大光明分的侧面,从各别自证智慧光明分的角度来宣说了众生相续具有法界如来藏,并不是说如来藏本体有堪忍谛实。所以二者非但不相违,而且观待大乘初学者的修行来讲,一者是现前另一者的助伴,二者究竟是明空双融、无二不可思议的实相本体,没有任何别别他体的存在,是大空性与大光明无别一味的本体。

复次第二问:虽然如来的本性非凡夫力可以证悟,但对于修学大乘的凡夫来讲,有断除五种过失、产生五种功德、最终获得无上菩提的殊胜必要,所以应当对于大乘凡夫众生宣说如来藏。

以上答复是非常正确可靠的,也非一般人所能宣说的了义观点,也是下面颂词所要讲到的内容。因为导师释迦牟尼佛唯一的补处弥勒菩萨圆满通达了佛的甚深密意,即佛的二转法轮以及三转法轮所诠义——明空大双运、究竟一味的实相本体。因为二转是讲万法空性的侧面,第三转法轮了义经中是宣说智慧自性的大光明分。弥勒菩萨在本论中如实对万法实相的本性作了圆满的宣说,所以二转和三转根本不会相违,也不会有一者了义、另一者不了义的差别。以下解释颂词直接答复的内容:

辛二、答复:

心怯轻慢劣众生,执著虚妄谤正法,

增上我执五过失,为具过者断彼说。

若不了知一切众生本具如来藏,那将会产生五种过失:一是会自心怯弱;二是轻慢下劣众生;三是执著虚妄;四是诽谤真实法;五是增上我执。为令众生断除五种过失的必要,所以佛陀对于大乘的凡夫众生也宣说了如来藏。下面对五种过失具体分析:

一、如果不对大乘有缘的凡夫众生宣说如来藏,他就不会知道自己也本来具有,心里会想:象我这样下劣的人,怎么能修持无上菩提心,行持六度万行,获得无上菩提呢?由于这种想法所至,心力就会很怯弱,导致不能勇悍地趋入不可思议大乘的殊胜正道,对入道形成极大的障碍,成为自相续发菩提心的违品。

二、又会因为不了知其他众生也平等具有胜义如来藏的自性,就会生起轻慢而不恭敬众生,成为利益他众、摄受众生的障碍。

三、又因为不了知自他平等具有不可思议胜义如来种性,以及在法界本性当中迷乱造作的客尘障垢本无实质,由此就会把非真实的虚妄客尘障垢执著为有而产生增益等过失。

四、五、因为不了知本自具足空寂离戏等无为功德,就会执著虚妄客尘为有,以及妄加诽谤真实法为无,这两种过失很难避免。由于会把法界的真实义如来藏执著为无有的损减等过失:认为在胜义中万法一无所成,如石女儿般的断空;把真实了义、本来具足无量胜义功德一味周遍法性的法界如来藏诽谤为没有,而执著于虚妄分别的种种客尘法,并且认为这些分别心前所显现的法不能遮破。这样耽著显现法为实有,和如石女儿般的空性,自然会落入增益分别的网罟之中。

总而言之,若没有宣说如来藏,众生不知道自他平等具有胜义法性如来的本性,就会导致执著无为有、有为无的二边过失,成了证悟实相的严重障碍,即“执著虚妄谤正法。”又因为不了知自己和他人的自性法界平等,又会产生增上我慢贪执自我等过失,成为证悟自他平等的障碍。所以为了断除凡夫相续中的这些过失,产生相反的五种殊胜功德等必要性,佛陀也对大乘凡夫众生宣说了如来藏法门。

颂词直接略讲了五种过失,间接讲到断除后产生殊胜的五种功德:一是生起希求无上菩提的勇悍心;二是生起对一切众生的恭敬心;三是生起客尘法本无的般若;四是生起有自性的智慧;五是生起了知自他平等的无缘大慈。这就是科判略说所摄的内容。

庚二、其义广说分二:

一、二转法轮宣说空性之密意;

二、此无上续典中宣说法界如来藏之功德。

辛一、二转法轮宣说空性之密意:

究竟清净真实际,以诸有为法而空,

烦恼行业果报义,说为犹如浮云等,

一、如果一切众生具有如来藏,那么佛在般若经中处处宣说空性的密意是什么?

其密意就是颂词前两句所讲:“究竟清净真实际,以诸有为法而空。”即是自性“清净真实际”胜义法界大无为法如来藏,是以一切迷乱的世俗有为法之客尘障垢而空的。因此一切世俗迷乱的有为法、客尘障垢等在自性清净真实际、胜义法界大无为法的本性上,完全属于本来无生的大空性。

二、所空的有为法客尘障垢是什么?

就是颂词中讲到:“烦恼行业果报义,说为犹如浮云等。”是说自性本空的有为法是贪等烦恼杂染、不善等业杂染、五蕴等生杂染,此三杂染依次犹如浮云、梦境、幻化一般。

一切烦恼犹如云,行业犹如梦受用,

烦恼行业之果报,五蕴犹如幻变化。

为什么说烦恼、业、果报依次犹如浮云、梦境、幻化呢?

1“烦恼”是周遍障碍有情界,而且是客尘法,有如是两种特点,就象浮云一样周遍障碍虚空,但不安住在虚空中,只是忽生忽灭而已,所以烦恼杂染犹如浮云一般,故曰:“一切烦恼犹如云”。

2 “有漏业”也有两种特点:由颠倒的心识所引发,而且是一种迷乱的境界,就像梦境中的受用,是由颠倒的梦心所显现的迷乱境界,所以有漏业的杂染犹如梦境一般,故曰:“行业犹如梦受用”。

3“果报”由于烦恼和有漏业的异熟果就是五蕴等果报,这种有漏法要观待烦恼杂染和业杂染,才会有此种彼种的显现——生杂染。但以理善加观察时,就象幻相和变化一般,没有一点堪忍的实有自体,毫无自性,所以有漏的五蕴等生杂染犹如幻化一般。

在二转法轮当中,凡是分别心前,无论是六根识或八识聚前的一切所取法,以及能境的心识全是虚妄、欺诳、遍计颠倒的客尘法,这些在万法究竟真如的本性当中是本来无生的,是本离一切戏论的大空性法,但众生没有如实了知反而颠倒执著此者彼者,是因为对迷乱显现的客尘法犹如梦境、幻化、浮云一般的意义一无所知,而产生了种种执著等烦恼而引起种种的有漏业,依业和烦恼的聚合产生种种轮回的境界。为了打破颠倒执著,断除业惑烦恼,彻底摆脱生死轮回的痛苦,必须要证悟本来无生的大空性。小乘也将修习空性作为根本,但在小乘的很多经论中只讲到了人我空性,唯有在大乘二转法轮的经教以及很多自空中观的论典中再再地宣说了圆满法无我的大空性,才能有力的打破一切实有执著,因此佛说三转了义法轮的前提就是要首先打破人我法我的实有执著,令证人法二空的本体,有这样极大的必要性。

辛二、此无上续典中宣说法界如来藏之功德分三:

一、为除过失而说法界如来藏;

二、过失如何产生之理;

三、由遣除过失速得功德之理。

壬一、为除过失而说法界如来藏:

先前如是安立已,复于无上续此中,

为令断除五过失,宣说具有如来藏。

颂词第一句:“先前如是安立己”,指先前在二转法轮中如是安立一切万法显而无自性,之后 “复于无上续此中”又在宣说究竟无上法界相续不间断的此三转法轮了义经教中,“为令断除五过失,宣说具有如来藏。”即是为令众生的相续中能断除五种过失,佛又在三转法轮中以各种比喻和根据,宣说了一切众生都平等具有如来藏。

无等大师释迦牟尼佛在人间分别转了三次法轮。初转法轮中,佛宣说了人无我,又宣说了万法的存在,有轮回、涅槃、五蕴、十八界、十二处、有业因果等法,如是讲了人无我、唯有法的道理,这是应机施教的权巧方便。然后在二转般若法门中,于根器相对成熟的众生,佛宣说了万法显而无有自性的道理。最后在三转法轮中,于根器增上真实成熟的众生,佛又宣说了一切众生本自具有自性清净的如来藏。若能理解佛陀三转法轮的甚深用意,才会通达佛陀次第宣说四谛法、诸法空性、如来藏的真实密意。

佛陀在初转法轮中针对刚入解脱道的初学者首先宣说四谛因果法,讲业和烦恼之苦集为杂染因;三苦、八苦等是杂染果。只有诚信重视因果的道理,才会自觉性地在行为上如理取舍,舍弃轮回的因果,求取涅槃的因果。但如果把轮涅所摄的一切法执著为不清净和清净的实有法,那么相续中就会产生法我的执著,不会真正认识到万法本体空无自性的本义,也不会通达万法本离一切戏论的大空性,因此佛为了开示万法的自性就是离戏大空性就转了第二次无相法轮。在诸般若经中宣说了诸法显而无有自性,这有破除实执的必要性,受此教化的众生,可以真正做到不放逸地精进修行。如经云:“知空即是不放逸。”即了然空性者,就是不放逸,不会在实有执著的分别心中打转转,而且不会舍弃修习般若真实的功德。圣天菩萨在《中观四百论》中说:“若法有自性,见空有何德,虚妄分别缚,彼是此所破。”

如果佛不先讲第二转的无相法轮而一开始就讲佛性如来藏的话,由于众生根机不成熟,就会产生法不契机的过失,因为众生没有大空性的智慧为基础,无法对诸法断除实有的执著,当听闻到如来藏是不空、有不可思议、无量无边的功德时,就会把如来藏执著为实有和外道执著的神我无有任何差别而直接误入歧途。相反,如果在讲如来藏之前,先开示诸法自性空,这样就可以避免让众生落入错误的观念等过失。所以首先通过初转和二转法轮的教化之后,大乘道的众生就可以堪为接受了义如来藏法门的法器,尔时宣说法界如来藏就只有功德无有任何过失,真正具有了断除五种过失、产生五种功德的效果和必要,这就是佛在第三转法轮了义经教中开示如来藏法门的理由。

佛陀又在《大涅槃经》中用比喻详细宣说了此道理。譬如一婴孩得了疾病,母亲很是着急,即刻找医生开药,医生告诉她:“孩子吃药后,暂时没有消化前,千万不要喂奶”。母亲就以苦汁涂在乳房上,并告子曰:“我的乳房涂有毒药,你不能接触。”小孩因为很干渴,欲饮母奶,但闻到毒后就不愿接触。等到孩子所吃的药消化后,母亲就洗净乳房,告诉孩子可以饮奶了,孩子不知毒已洗净,还是不愿靠近。母亲又对他说:“是为了让你好好吃药,我才用涂毒的方便,现在药已消化了,我也洗干净了,你可以随意饮用”。之后,佛讲了实际的意义,即第一转轮、第二转法轮,最终宣说法界如来藏的殊胜必要性。佛在《大涅槃经》中又说:“善男子,如来亦尔,为度一切,教诸众生,修无我法,如是修己,永断我心,入于涅槃。为除世间诸妄见故,示现出过世间法故,复示世间计我,虚妄非真实故,修无我法清净身故,譬如女人为其子故,以苦味涂乳,如来亦尔,为修空故,说言诸法悉无有我。如彼女人净洗乳已,而唤其子,欲令还饮,我今亦尔,说如来藏”。为了度化众生,佛首先讲人我空,令修人我空,断除我执心,趣小乘暂时涅槃;然后又说对万法有执著,未圆证法无我,令修法无我等,这样一层层对人无我、法无我的执著就可以彻底遣除。这样客尘的障垢就会断除,待清净了客尘障垢,就会现前本有的如来藏本体,现前光明本性,所以佛又在二转法轮以后,第三转法轮中宣说了甚深如来藏的道理。孩子比喻与佛陀有缘的弟子,母亲比喻佛陀以大悲对众生,转了三转法轮,最后圆满宣说了义如来藏的本性。佛宣说如来藏有甚深的密意和很大的必要性,主要是为了令众生相续中遣除种种过失、产生种种功德,最后证得圆觉究竟的本性,成就了义法身的菩提果。

壬二、过失如何产生之理:

这是讲到如果佛陀不在第二转法轮的基础上传三转了义殊胜的如来藏法门,那众生就没有机会听闻此了义法,若无听闻,仅以自力也很难了知,那就会产生下面的五种过失。

如是未闻此善法,而以轻视自身过,

心中生起怯弱者,菩提心者不生起。

第一种过失产生之理:是指如果没有听闻到一切众生本来具有法界如来藏,不知道本自具足成佛的自然本智,胜义法身无量无边的功德法,在自己心的本性上本来圆满具足,这样的补特伽罗就会认为自己和佛距离很遥远,轻视自身而生起怯弱心,会认为佛具有十力、四无畏等无量恒河沙的功德以及具足四身五智等成就,而自己是一个全身上下只有贪嗔痴,业障充满相续的凡夫,要获得圆满功德成就佛果根本不可能,就像一个连饭都吃不饱的穷人,从来也不敢妄想自己成为亿万富翁,能吃到两三顿饭、填饱肚子就很满足了。同样,众生不了知自己本来具足法界如来藏,生起怯弱轻舍自己的心,相续中无法生起清净的世俗菩提心和希求胜义菩提心,更无法现前自性胜义如来的菩提果。

何者已生菩提心,由此故生我慢心,

众生未生菩提心,于彼生起下劣想。

第二种过失产生之理:是指如果没有听过一切众生平等具有法界如来藏的道理,就不知道在心的本性上自他完全平等、无有贤劣差别,也不知道自他心性本具无量的胜义功德,也是平等无有差别,由于不了知心、佛、众生三无差别的道理,就会产生对众生的高慢之心,其过失十分严重。

譬如,一个人已生起为利益众生欲求佛果的世俗菩提心。见到其他众生未发心,会因此而生起我慢心,并且对众生起下劣想。一旦在相续中生起这种分别心,就不会对众生生起与佛无别、大清净的平等恭敬心,不会像对佛一样对众生平等尊重。这种初发心人以我慢的心态,对其他众生起下劣想,在内无有恭敬心,表现在语言行动上也不会爱护众生。结果心量变得越来越小,越来越不清净、不平等,就不能普遍包容一切众生,就不能与普贤菩萨等恒顺一切众生的广大行愿相应,不能在在处处恒时地平等摄受利益一切众生,那就无法接近现前自性大平等的境界。

一般初发心的菩萨都很高慢,他看见其他众生都在追求五欲,心里就会想:这些人真是下劣种性,在这个世界上谁能像我这样发起希求佛果的高尚大愿?这些自私自利的可怜众生都徒造恶业,又有谁能像我一样发起了利益众生的心呢?如是把自己看得很高,念念执著自高他劣的分别心,攀上我慢的陡坡自我陶醉。当知,如果没有真正通达,一切众生无论发没发菩提心,身份没有任何差别,都是一味大平等地具有法界如来藏,而且在如来藏的本性中圆满具足无量的胜义功德法。

相续中若生起我慢,在烦恼的推动下时时处处都会自以为很高大,见到众生的行为都会起轻视心,在分别心面前显现的全是不清净的相,身口意三门时时都在不清净的状态中造业。而且每一众生都有自尊,都希望得到别人的恭敬与尊重,如果你心里轻慢他们,他们也会蔑视你,不会觉得你很高尚伟大,不愿接受你的教训,你也会心起反感等等,如此便成为摄受众生的严重障碍。

通过上面分析就会了知,如果佛陀没有在三转法轮中讲法界如来藏周遍一切众生、且平等具足的殊胜缘起法,一般人就无法具有听闻的机会,更不可能凭自力进行了知。由于不了知众生本来具有如来藏,就会生起我慢心或优越感,无法安住在平等恭敬的善心当中,这样不但不会增长功德,也不会开显自己心的究竟本性,反而因我执束缚而生起种种的过患。如云:“我慢高山、不留德水”。就是我慢的高山坡上留不住一滴功德之水,如果自己处在傲慢的状态中,就无法生起任何功德。若于众生起轻慢心,无法得到众生对我们的养育,自性菩提树也就无法真正生长圆满。所以真正的菩萨是恒时恭敬、随顺、饶益、度化一切众生,不懂得恭敬众生的人,就无法成为真实清净的菩萨。《普贤行愿品》讲到:“种种承事,种种供养,如敬父母,如奉师长,及阿罗汉,乃至如来,等无有异。”大乘菩萨对众生是作种种承事及身心的供养,其态度和行为就像恭敬父母、侍奉师长、阿罗汉乃至侍奉如来一样对一切众生平等恭敬,无有高下差别。又云:“于诸痛苦,为作良医;于失道者,示其正路;于暗夜中,为作光明;于贫穷者,令得伏藏。菩萨如是平等饶益一切众生”。实际上只有在平等恭敬一切众生的心态中,才可能全心全意平等地饶益众生,这样才是恒时随顺众生、恒时利益众生的菩萨行。对待一个众生是这样,对待十个、百个、千个、万个也是同样的行为,不会因此减少饶益的发心。对待地位高的众生是这样的行为,对待地位低劣的也是这样的行为和态度,若能如是平等恭敬,就能得到平等恭敬的修行。遇到病苦的众生就尽心尽力作一名良医,就像母亲慈悲孩子一样,想方设法遣除他身心的病苦,遇到迷失道路的众生也是不厌其烦地指示去向的道路,让他们能够走上安稳、快乐之道,这样在在处处慈悲地护持一切众生。在无明黑暗当中,众生因为愚昧无知而一直造诸恶业,菩萨就发出智慧之光来照亮世间,凡与菩萨接触的人,都要令其远离无明痴暗,快速开出心性光明。遇到功德财富贫乏的众生,菩萨总是以善巧方便令其得到无量功德的伏藏。如是行持的菩萨才是真正对众生有平等心敬益一切众生,这就是从正面讲菩萨的功德。同时又讲到,若对众生心不恭敬,且相续中生起我慢心就会有很多的过患。

接下来再讲不知本具如来藏而产生执著虚妄以及不知真实义的过失,第三与第四种过失产生之理:

如是于此思惟者,真实智慧不生起,

是故执著虚妄法,及不能知真实义。

这里首先以比喻说明:譬如,在黑暗中有条花绳,眼识迷乱的人把花绳看成是毒蛇,当下心里生起极大的恐怖。这样在迷乱者的分别心上有两种过失,一是本来没有毒蛇但妄见有毒蛇,把没有的法执著为实有,就是增益的过失;二是本来有花绳见为没有花绳,把本有的法见为没有,就成了损减的过失。见到毒蛇,不见花绳都不符合法的真实实相,若不通达真实实相难以避免堕入增损两边的过失,如是迷乱者颠倒的相续中会增上恐惧,感受无义的痛苦。由于不能以自力见花绳的实相,也无明眼人的开示,这样就不可能自然远离有毒蛇以及无花绳的执著。

再看颂词的意义:颂词前两句讲因,后两句讲果。前两句是说如果没有通达法界如来藏周遍一切众生平等存在之理,这样的人相续中不会生起了知法界的功德,也不会生起远离法界增损二边的清净智慧,因为没有真实智慧的缘故。一种是执著虚妄法的过失,另一种是不能了知真实义的过失。其中前一种是增益的过失,后一种是损减的过失。

什么是执著虚妄的过失呢? 就是把虚妄的世俗客尘法执著为实有,就像花绳上本无蛇的存在,但心里执著有一条实有的毒蛇,这样一直在增益的实有执著中放不下,心结就无法打开,在妄心中感受恐惧等痛苦。同理,在心的自性上根本就没有实有的人我和法我的存在,唯是无明、虚妄分别心引起有我的一种错觉,这是不了知客尘如同空花的众生以非理作意,而不断生起的我执和法执,由此产生种种烦恼,造种种业,感受无量痛苦。

外道、凡夫、小乘声缘都在执著虚妄法,只不过外道和凡夫执著粗大,声缘执著微细。本来虚妄的世俗诸法都是缘起生的,但是外道却执著虚诳的法是真实的,执著万法实有的自生、他生、共生、无因生或将名言中根本不存在的法执著为“神我、自性”或认为大自在天等为万法的作者,其见解修法完全跟解脱背道而驰、徒劳无益。

一般没有入任何宗派的世间凡夫,以颠倒迷乱的分别心执著本来没有的人我和法我,不清净执著为清净,无常执著为常法,无我执著为有我等,因此自性唯一就是痛苦的生死相续,落在妄想执著中始终无法摆脱,三界中的所有凡夫众生唯是安住在自己虚妄分别心执著的迷乱境界当中,就像渴鹿一直追逐阳焰水,执著在远方有流水,心里怀有很大的希望一样,众生因被痴暗障蔽,不了知真实义,对于虚妄颠倒的世俗迷乱法拼命逐求,感受轮回的痛苦。

什么是不能了知真实义的过失?就是不知真实胜义法界本有无量的胜义功德,以任运自成的方式安住在自己心的本性中,反而执著为没有,这就是损减的过失。譬如一个穷人在他破破烂烂的衣服里面,本来有一颗如意宝珠能赐于一切财富,但他一无所知,仍要在外面到处流浪乞讨,无义感受各种痛苦。又如一个人得到了严重的精神病,他以为自己丢失了头卢,就到处寻找,一直发疯似的满世界去找头,到处求别人给自己安一个头,这样岂不是头上安头吗?如此颠倒又可怜。又如一个流浪儿不知自己是转轮王子,他从小就离开了皇宫,长大后为了得到名声和地位做尽种种的坏事,诸如杀生、放火、损害别人,结果被关在监狱里备受痛苦。这些比喻都说明了众生不能了知真实义的过患,因为不知道自己本有却一直向外求取,不知自己本来圆满具足却一直不满足地希取,不知道自己本来是佛,就不懂自尊自爱,反而去做各种下劣的恶事等。

由于改造客尘故,众生过失非实有,

真实此过无有我,功德自性为清净。

颂义是讲在真实义中客尘本无、功德本具,但众生不知反而颠倒。前两句是说若善加观察,所谓的客尘就是以因缘改造的,能够遣除的虚妄法。众生的过失也是客尘障垢,在真实义当中本来不存在,就像花绳上本来没有毒蛇只是以迷乱的因缘暂时显现的假相,一旦觉悟后自然就会消除。同样,本来不存在人我和法我的自性,只是分别心妄执而已,犹如空花一样虚妄,是遍计的所执法,只要生起觉悟的智慧自然就会消尽。这就是前两句“客尘本无”的含义。

后两句说到,在真实义中本无人我与法我的客尘,本来离开二我的同时还有一种二我空的圆成实,就是功德自性清净,也就是说十力、四无畏、四身、五智等功德在自性清净中本来具有,此胜义功德远离一切人我和法我的戏论相,在二无我的空性中不离开不可思议的清净光明,具有恒河沙数的自性功德。这就是明空无二、自性本具的法。法称论师在《释量论》中说:“心自性光明,诸垢是客尘”。

执著虚妄之过失,诽谤真实功德者,

具慧自身与众生,不得现见平等慈。

第五种过失生起之理:颂词前两句是连接上文的句子。一般大乘初学者往往把虚妄的客尘执著为实有而作增益,把真实的功德本来任运安住的心性法界诽谤为空无而成损减,这样就会堕入增损执著当中。

后两句讲过失。由于没有真实理解自性胜义如来藏自他平等的道理,就会认为自己非常特殊,只有自己的事最为重要,唯一为自我解脱痛苦而修行,如是增上我执的过失,会导致不能发起自他平等大慈大悲的严重过失。

什么是平等的大慈心呢?就是像对待自己那样对待一切众生,像爱护自己那样爱护一切众生,象给予自己安乐那样给予一切众生安乐,没有自他的分别,这就是真正平等的大慈,若不了知心的自性如来藏一切众生平等具有,会导致上面所说的无量过失。故为遣除五类所摄一切过失的必要,佛对大乘有缘的凡夫以各种比喻、根据,如实地宣说法界如来藏的深义。

壬三、由遣除过失速得功德之理:

如是依于听闻此,勇悍敬众如导师,

生起般若智大慈,由于生起此五法,

无罪以及观平等,无有过失具功德,

自与有情平等慈,依此疾得如来果。

首先第一颂前三句:是指依闻一切众生都具有法界如来藏之理,令闻者相续中产生五种功德:一是“勇悍”的功德;二是“敬众”的功德,恭敬众生如导师一般;三是相续中生起“般若”的功德;四是生起“智”的功德;五是生起“大慈”的功德。

一、生起勇悍的功德:

为什么可以生起勇悍的功德呢?因为已经了知自己的自性现前就是无上大菩提,所以会生起苦行修道的勇悍心,就像穷人如果知道自己家的地下有宝藏,本来圆满具足一切财富,不需要重新去创造,他知道只要把地层破开就能圆满取受宝藏,故勿须别人的激励,自然生起求取宝藏的勇悍心,而且会不辞劳苦地设法开取宝藏,暂时的一些辛苦根本无法动摇他取宝的强烈意乐。此喻义是说:若一切众生于自性本具的法界如来藏生起了清净的信解,那他不会轻视自已,一定会发起取证菩提的勇悍心。他会想:过去现在一切诸佛都是因为现前了法界如来藏而圆满了一切功德法,历代的传承祖师都是因为现前法界如来藏而获得大成就,在心的胜义如来藏方面我与诸佛没有任何贤劣的差别,我不欠少一分功德,诸佛也不会增多一分功德,既然他们可以成佛,为什么我不能成佛,如是确定我同样也能成佛。我只要按照诸佛菩萨曾经所修之道如理如法地行持,最终一定会得到同等殊胜的大成就,这样就会发起勇悍的菩提心。

大乘有缘的初学者通过闻思殊胜了义的如来藏法门后,其相续中会对发菩提心、行持菩萨六度万行等,生起清净意乐和很高深的见解。虽然轮回中的众生有业惑、有杂染、有痛苦,但这只是现相中的迷乱显现而已,其本性实际并非如此。在实相中一切众生与佛等无差别,相续中都具足殊胜如来藏的自性,只是众生还没有破除客尘的障垢而已。

若于自他具有不可思议法身如来功德的无误了知,以此无上见解的推动下就会发殊胜菩提心,而且勇悍、坚固不退。在金刚密乘中,通过安住众生本来就是正等觉本性的境界中,来培养殊胜的菩提心,故很多密续中有此金刚句:“我与无边诸有情,本来即是正觉尊,了知如是之自性,即发殊胜菩提心。”密宗讲:对治我慢的违品就是生起佛慢的殊胜菩提心,即自己就是本来清净的佛,认识本来清净的佛,于此殊胜的定解中安住修,这就是修佛慢心。由于这种殊胜的菩提心非常清净、坚固,所以相续中自然会生起殊胜勇悍的善心。

二、相续中对众生会生起如导师一般的恭敬心:

因为知道了一切众生的自性就是佛,所以就会产生如导师佛一样恭敬众生的殊胜功德。《法华经》中云:“常不轻菩萨,看到一切众生时都会顶礼,并赞叹说:我不敢轻于汝等,汝等皆当作佛”。意即:因为普观一切众生都平等具足如来法身佛性种子,而且法身周遍在一切众生相续当中,故见一切众生都是未来佛,因而对一切众生都恭敬顶礼。

以理可知,既然我们要恭敬《如来藏经》和《究竟一乘宝性论》等, 那我们同样应当恭敬一切众生。若因为《如来藏经》是诠示如来藏自性的教法文字,认为是应当礼拜、恭敬、赞叹、供养的殊胜对境,那现在以佛性横观一切众生,就知道法身遍在一切众生的相续,可见真正的《如来藏经》、《宝性论》就在众生的相续当中,不仅仅是在文字上,凡是众生所在之处,就是真正值得我们顶礼、赞叹的殊胜对境。如来藏功德以无增减的方式存在一切众生的相续中,只是众生暂时被客尘的迷乱法覆盖而已,一旦遣除了客尘二障,就会现前佛不可思议的功德。其实一切有情的本性就是佛,从未离开过,不但是显宗了义的如来藏法门包括密宗所摄的旧密宗、新密宗都一致认同。《二观察续》云:“有情皆佛性,然为客尘覆,除垢即成佛”。意即:一切有情悉皆具有佛性,但是暂时被客尘覆盖,通过修行大乘正道,清净客尘的障垢以后,当下就会成就殊胜的佛果。若对一切众生恭敬、供养,等于真正对诸佛供养、赞叹无别。《普贤行愿品》:“菩萨若能随顺众生,则为随顺供养诸佛;若于众生尊重承事,则为尊重如来;若令众生生欢喜者,则令一切如来欢喜。”

在实相中众生与如来无二,没有高下差别,并非如来以外另有众生,也非众生以外另有佛陀,如来是从现前实相本性的角度来讲,众生是从以现相迷乱的角度而言,因此佛与众生并非是别别他体的方式存在,一切众生全体就是如来的本性,本具法身圆满功德。显密很多了义的经续论典中,都讲到在实相本性上凡圣平等,都平等本具无量的法身功德。如《金刚经》云:“是法平等,无有高下”。若能认识这一点,就会尊重承待、随顺众生,也就等于尊重、供养了一切诸佛。

三、生起般若的功德:

通过听闻一切众生本具自性清净的如来藏之后,就会生起了知世俗本无自性的般若。譬如黑暗中,有人因将花绳误认为是毒蛇,心中产生极大的恐惧,这时如果听到明眼人对他说,这只是一条绳子,并非毒蛇,他仔细观察后就会了知,原先认为有毒蛇,执著毒蛇而引起种种恐怖的反应,仅仅是自己妄心假立的迷乱状态,没有丝毫的实质。这样认识真相之后,依此所产生的一切恐惧等痛苦烦恼当下就会消除,心也就自然放松下来,变得很平静。同理,若能了知一切客尘本空的真理,一切以非理作意引起的烦恼杂染、业杂染、生杂染,自然可以消除,相续当中就会生起一切客尘法本无的般若境界。

四、相续中生起智的功德:

即相续当中生起对“胜义法界有的自性”了知为“有的智慧”,此与述般若合起来就是,远离增益和损减的实相义智慧。因为“客尘本无”,也如是了知为“本无的自性”,这就是“般若”;“自性本有” 也如是了知为“本有的自性”,这就是“智”。所以两者合起来就是远离了增益和损减二边的实相义智慧。从名言世俗谛现相的角度来讲,众生和佛有很大的差别,因为圣者不迷而凡夫迷乱,众生的境界不相应实相,而圣者的境界相应实相。弥勒菩萨在《大乘庄严经论》云:“覆实见不实,应知是凡夫,见实覆不实,如是名菩萨。”意即:凡夫的特点就是,不见真实反而见不真实的相,而诸佛菩萨却见真实,不见不真实的相,因为凡夫众生具有耽著人我与法我习气的障碍,覆盖了本来清净的自性如来藏,如是就显现了非真实的二取有法,即颠倒迷乱的轮回法。就象眼翳者见毛发和迷乱识误认花绳为毒蛇一样,将本来虚妄的客尘由虚妄分别心增益执著为谛实法,把本来具足的自性如来藏损减为无有的法,这就是凡夫有者不见、无者颠倒妄见的迷乱境界。

从名言世俗的角度来讲,圣者佛菩萨却与凡夫众生相反,圣者所见是非常相应胜义本性的一种境界。如果有缘的凡夫众生,听闻到如来藏法门后生起信解,那么在大乘胜解行地也可以总相的方式来了知,这就是生起总相的般若和智。在大乘出世间见道后,圣者菩萨证悟实相时,真正了知到客尘本无、自性如来本有的含义,故于人法二种没有自体的执著,再一分分断除能所二取显现的客尘障垢后,真正无二的法性如来也开始一分一分地现前。就象眼翳清净之后见到本无毛发,或如眼识不错乱时见到的只是绳子、并无毒蛇一样。所以登地之后的圣者菩萨前不会显现无义的二取客尘相,而是无功用地显现有意义的自性如来。大乘不论是胜解行地的修行人还是出世间的圣者都有殊胜的功德,相对于胜解行地的凡夫来说,最关键的是需要通过听闻如来藏本有、客尘本空的法义,首先引发心相续的总相,此亦说明对于凡夫宣说如来藏的法门有很大的必要性。

五、生起大慈的功德:

为什么相续中生起大慈的功德呢?因为知道了法性如来自他一切平等具足,就会生起想要利益他众的大慈心。如是了解到所有众生都和自己一样具有觉悟的本性,都可以成就佛果,并不是只有自己最特殊,也不是只有自我才能成佛,就不会以颠倒的我慢心去执著自有他无等。如果相续中真正生起这种殊胜的正见,在听闻后思维法义并以安住的方式来修行的话,就会生起大慈的功德。如是了达真相的菩萨会想:我具有如来藏,同样一切众生也具有如来藏;我想成佛得到究竟的安乐,一切众生也是如此。所以我不应该只顾自己,应当关心帮助一切众生,应当和一切众生一起成佛,这样就会消除自爱的执著心,发起平等的大慈心,爱护普天之下的一切众生,也会在心里时时发愿,愿和法界一切众生同证无上菩提果。这种自他平等的大慈心在胜解行地是以分别心造作的方式在相续中生起的,在出世间见道之后,就会通达大平等法界而自然现前。《大乘庄严经论》云:“尔时通法界,他自心平等,平等有五种,五无差别故”。意即:登地以后现量见自他平等具足如来功德,通达了法界大平等性,就会证得五种平等:一是证悟一切有情无我平等;二是有苦平等,即于自他众生的痛苦应平等遣除;三是所作平等,即于自他相续中的痛苦要平等地断除;四是不求平等,即象利己一样,菩萨在大慈悲心的推动下全心全意地利益他众,对于今生来世根本不求回报;五是同德平等,是说一切登地的菩萨都共同会现前这种大平等的境界,产生大慈心的功德。

以上是讲登地菩萨因为开始显露如来藏,所以就会真实现前自他平等的大慈心。若再再地增上证悟了般若的境界,如来藏的光明就会越来越显露,那大慈心、大悲心以及清净的信心等也会越来越增长圆满坚固,现前究竟胜义的功德。但是登地的成就也是从凡夫开始修行而现前的,只有具足殊胜福报的有缘众生,才可闻到如来藏的法门,而且心中生起胜解,以此为因,才会现前出世间证悟的功德。所以对有缘的凡夫众生宣说如来藏法门非常重要,可以引其相续中那自他平等的大慈心功德,不但令其成办自利也直接或间接地利益了所有众生。

接下来再继续解释颂词的意义:“由于生起此五法,无罪以及观平等,无有过失具功德,自与有情平等慈,依此疾得如来果”。由于生起了这五种殊胜的功德法,则心相续中远离了怯弱等五种过失,也会常观一切众生都平等具有法界如来藏,自性清净无有客尘障垢等过失,且本来万德具足,因而生起大慈心等五种殊胜功德。以此渐次修道,无疑很快会获得二利究竟的无上佛果。

以上宣说了佛陀对大乘凡夫宣说如来藏的理由,是为了让众生遣除五种过失,出生五种功德的缘故。佛陀对有缘的凡夫宣说了一切众生平等具有如来藏。同样在本论中,弥勒菩萨也抉择了:一切众生具有法界如来藏,依照三转法轮的了义经,通过殊胜的三大理论、十种意义、九种比喻来作了圆满的宣说。

如此殊胜的论典,具有极大的救护和改造的作用。若能如理如法地听闻熏习就能改变自己的相续。把原来下劣、怯弱的心改造成勇悍、精进的心;把原来的轻舍、不自尊的心改变成自尊、自重的清净心;把原来轻慢众生的恶心改变成恭敬、尊重众生的善心;把原来不善观待众生的心改变成善待、承侍众生的清净心;把原来执著虚妄的心改变成无染无著的心;把原来攀缘客尘追逐幻化的心改变成无愿无求的心;把原来的散乱心,收摄而安住在无愿等持中成为禅定的心;把原来诽谤真实法的恶心改变成诚信真实法的善心;把原来迷失真心的状态改变成处处护念真如的境界;把原来的自爱改变成博爱一切众生;把原先只关心自己的念头改变成关心普天下的一切的含灵。所以学习究竟一乘《宝性论》有非常殊胜的利益,善学者不会只停留在文字上和只局限在书本里,他会以此能诠的文字为方便来通达万事万物的究竟真理。在善学者的眼里,尽世界的一切器情万法都不离《宝性论》的内容,也就是尽世界的一切器情万法都在宣说如来藏的本性,即不离开遣除客尘障垢的法界如来藏。在生活的一切境界中,处处都可以见到《宝性论》的所诠义,处处在散发着真经的光芒,时时能受用到真经的美味,万法彻底消融于法性。对修行密乘的补特伽罗来讲,《宝性论》确实是连接显密的殊胜方便,其所诠义完全成为显密之间的桥梁。学好本论对于进入金刚密乘,生起大清净、大平等的境界是很大的助缘。会对密乘中所讲的一切都是如来本性的幻化,一切众生与普贤王如来无二无别等殊胜观点,都可以真实纳受。这以上讲了自宗无垢了义观点。

雪域后代的中观论师与前代论师对于《宝性论》的内容持有不同的观点。他们讲:由于弥勒菩萨自己宣说有断除五种过失的必要,佛才说众生具有如来藏的法门,所以佛说众生具有如来藏是一种暂时不了义而且有必要的方便说法。其实这种说法才是不了义的,对此观点觉囊巴大德遍知多罗瓦曾在《善法中观了义论》中,以及大法王无垢光尊者也在《宝性论》的注释《宝灯论》中都详细予以了破析。对于雪域后代中观论师等的所说:佛宣说如来藏法门是不了义的法门,因为是有五种必要的缘故,他们仅仅以“有必要”为理由来一概地判为不了义,这不能决定。需要了知凡是佛陀的经教统统都是有必要才宣说的,若无必要的话佛一句也不会讲,故知佛所说经都是有必要的。但是有必要的经典不一定是不了义,因为没有必要的话一般智者都不会说,何况智慧究竟圆满的佛陀?

若以“有必要”来衡量,佛说三转法轮都有殊胜的必要,佛转第二次无相法轮是有断除众生实有执著的必要,如果认为“有必要”即成不了义的话,不但是三转如来藏法门的了义性被否定了,包括第二转般若无相法轮也应成不了义的法,因为都是有必要的缘故,如此一来,佛所说法无一了义可言,一切显密的法门都应成不了义的法门,因都是有必要佛才宣说的缘故,会有这样的过失。故仅以”有必要”不能确定为不了义,也根本不能作为能立的根据,决定不是真正无垢的观点,应成不了义暂时的观点。同时也可以肯定佛所宣说的如来藏法门是决定了义的,对有缘的众生也有决定性的必要。

按照大法王无垢光尊者在《大幻化网根本续广释》中的善说:初转法轮按照大乘宗派的观点来讲,纯粹就是一种不了义的方便说教,二转法轮是了义的,但只是侧重于离戏的大空性方面,没有着重宣说如来藏的光明分。因为二转法轮是为了破除实有执著等戏论法,故宣说了圆满的法无我空性,主要是侧重于空分离戏方面,从离戏上讲是最了义的,不但是显宗,包括密宗也如是承许。全知麦彭仁波切在《定解宝灯论》中说:“探寻本来清净义,必需究竟应成见,由从离戏方面言,已说此二无差别。”对一般下根初学者来讲,为了通达密宗所讲的本来清净等境界,前提必须要通达中观应成派所讲的离戏大空性,从离戏的角度来讲,完全是一致的。因此二转般若法门所诠的大空性,不但是第三转了义法轮的基础,而且也是进入金刚密乘的基础。在三转法轮中宣说名言谛时,抉择了名言现相的本性就是唯识,即三界唯识的观点;宣说胜义谛时,抉择了自性清净的法界如来藏。所以第三转轮所说的如来藏法门决定是了义当中最了义的法门。如大法王无垢光尊者的金刚句说:“二转就是为了破除实有执著等一切戏论,所以宣说了空性的侧面,从空性分讲,完全抉择了空寂离戏的本体,故决定是了义法。但于光明分却尚未着重抉择,没有着重讲到一切众生本具胜义法身的无量功德,唯于第三转法轮中,才如是着重宣说了如来藏的大光明分,所以是更深一步地以了义中最了义的观点做了宣说”。全知麦彭仁波切也说过:“第三转如来藏法门是了义当中的殊胜了义法。” 以下引述其所著《如来藏狮吼论》中的内容进行说明:

如是有情具有本具功德之如来藏,彼为不可思议甚深之处,故佛亦于诸多眷属中说:“当于我所说法生信,必无欺诳,唯以自力难可了知,故为显示甚深究竟。”对此诸少慧寻思者会不断地诤论说,佛与有情应成同体心的过失等,彼等依名言所说的所有过失皆是下劣的。如《解深密经》云:“世俗与胜义,远离一异性,若执一异体,均入于非理。”心的本性如来藏与有法之心二者勿须许为一异体,虽然不离实相法性义,但与现相中有迷乱不仅不相违,否则离此以外应成无有解脱,或应成谁亦不迷乱,有诸如此类的过失。正因为名言中有实相与现相不同,故不仅可以成立迷乱的众生,亦可以成立彼入道后断除迷乱而成就佛果。虽以观察胜义之理成立诸法空性,但以此并不遮遣如来藏的功德;虽有无上功德,然其本体空亦为此宗所许。是故第二转法轮的教义宣说了轮涅诸法是大空性的本体,如是成立如来藏亦是空无自性的。然而空之自性身与智慧显现无离无合,于大空性的基础上进而简别宣说如来藏是第三转法轮了义诸经的密意,故仅此一点较第二转法轮更为殊胜。《解深密经》中对第三转法轮作了殊胜的赞叹,是仅限于宣说如来藏了义的部分经教,并非三转法轮的所有经典。如《陀罗尼自在王经》中以净宝珠等如来藏之喻可以如是明确了知。是故第二转法轮宣说的空性与第三转法轮宣说的身智,因为显空本来就是大双运的本体。故于二转、三转法轮的了义无须取舍,应确定为平等了义法,应如遍知无垢光尊者所许而受持,如来藏作为因续(基续)义即可出生金刚乘窍诀之关要故。对此究竟实义,龙树、无著等诸圣者的密意均完全一致。如阿阇黎龙树在《赞法界颂》中云:“宣说空性经,佛陀说一切,彼等遮烦恼,非坏种姓界。”如是宣说以胜义理论观察后得出究竟实谛无别如金刚之义,是以寻思者的分别心识无法分析的法界,故根本无有依胜义宣说过失之基。”

佛也在《解深密意经》中再再赞叹,第三转法轮是在第二转般若的基础上着重抉择了实相法界如来藏自性本具法身无量之功德分,所以此法轮从显宗来讲是最了义、最深入、最殊胜、最有功德的一种法。

究竟一乘《宝性论》中含摄了第三转法轮一切了义的法,本论的精华第一“如来藏品”无论从每一颂、每一科判还是品中所摄的内容,我们都需要再再地仔细地观察、思考,这样相续中对甚深了义的如来藏法门肯定会产生真实的信解,然后对于修行大乘道的了义法门就比较容易,相续中也会自然生起出世间的无漏功德,达到圣者菩萨的境界,因此很快能获得无上菩提的究竟圣果。如在了义经部中所说一样,获得一地后七日可以成就佛果。这也是依靠对如来藏的了义法门产生殊胜的信解,依此了义法如理起修,最终一定会现前如来藏的本来面目,当远离一切客尘障垢的同时,就能获得断证圆满的佛果。总而言之,依靠断除五种过失、获得五种功德的基础才能成就无上菩提的殊胜圣果。

大乘无上续论辩三宝种性第一如来藏品释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