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来藏大纲狮吼论讲记 3

戊三、抉择现空无二双运

因此,第二转法轮宣说的空性和第三转法轮宣说的身及智慧,彼等显空须双运故,遍知龙钦绕降承许第二第三转法轮的诸了义部分均为了义,无须取此舍彼,应当唯一按照如是而受持,即是彼二者中没有一者了义另一者不了义的矛盾。

以上由教证、理证层层抉择,由于第二转法轮宣说空性与第三转法轮所讲之身智,本来须双运的缘故,遍知龙钦绕降于《如意宝藏论》与其注疏、以及《大幻化网广释》中将二、三转法轮了义部分皆承许为了义,且毕竟现空双运,故无有必要取一舍一,应唯如此受持,两者中无一者了义、另一不了义之矛盾。通达佛所说一切了义经典,悉皆为描述现空双运之法性。

法界本来即为空性与身智功德无二双融,故讲空之离戏为了义;讲身智功德亦为了义。若空性为不了义,则法界应成戏论境;若身智功德为不了义,则应成佛陀无三身五智。而且第二转法轮之空性与第三转法轮之身智功德必须通达为明空双融,如是两者之意义成一味圆融。若仅执空分或仅执明分,则宗派如何诤论亦仅增苦恼而已。

而且双运后如来藏作为因续(即基续)义可出生金刚乘窍决之关要故,须知彼等佛教关要本为一致。

不仅两者之义互不相违,且空性与身智功德双运后,如来藏作为因续之义可出生密宗金刚乘窍决之关要,故诸显密佛教之关要本来一致,亦即下至第三转法轮了义经与《宝性论》等,上至无上大圆满,彼等佛教关要悉皆一致。

于此究竟义,龙树无著等诸圣者的密意一致,因为由《赞法界颂》《心注》《宝性论释》等明显可知故。

于此等究竟义,龙树无著等诸圣者之密义一致,无相违处,因从彼等著作,如《赞法界颂》、《心注》、《宝性论释》等中,可明显了知此点。龙树于《赞法界颂》中以六种比喻六种意义宣说,一切众生本具无为法之如来藏以及与如来藏无离无合之种种胜义功德,且于《心注》的《菩提心释》等中宣说胜义菩提之自性本来存在,无著菩萨亦于《宝性论注释》中介绍远离一切戏论之大空性。故此二大车轨开创者之密意本来一致,虽寻思者将彼等视为相违,密意不尽相同。然此仅为寻思者自己的智慧有限所致之错解,两大车轨本身无相违处。

弥勒菩萨为佛陀亲自交付全部教法之补处大菩萨,不可能不通达大乘教法之密义。龙树菩萨与无著菩萨为佛陀亲自授记之大菩萨,无著还得到弥勒亲传。佛于《楞伽经》中授记龙树菩萨:“南方碑达国,有吉祥比丘,其名呼曰龙,能破有无边,于世宏我教,善说无上乘,证得欢喜地,往生极乐国。”佛于《文殊根本续》中授记:“无著比丘者,善巧诸论义,不了义经,分别为多种。”佛授记龙树菩萨善说无上乘,无著比丘善巧了义与不了义,故彼等于大乘教法之密义,根本不可能有一者通达,一者未通达之差别。

或有人怀疑:龙树菩萨宣说般若观点时,诸法皆抉择为空性,如此肯定会遮止、摧坏其于《赞法界颂》中所宣之如来藏本性。

为破彼等疑惑,麦彭仁波切如是作答:

如是又如阿阇黎龙树(《赞法界颂》)云:“尽其佛所说,显示空性经,皆为灭烦恼,非失坏此界。”如是以胜义理论观察后的结果是究竟二谛无别如金刚之义,此是以寻思者的分别心无法通达的法界故,根本没有依胜义宣说过失的机会。

如是诚如龙树菩萨于《赞法界颂》中说:佛开示空性的所有经典,包括广般若、中般若、略般若此一切中,皆仅灭除业或烦恼,并非失坏此佛性或如来藏。如此以胜义理论观察后所得之结果,仅二谛无别如同金刚般之意义,此是因寻思者无法通达的法界之故,根本无依靠胜义宣说过失之机会,即以胜义是空性,根本未遮止如来藏为光明之机会。

戊四、断除空与谛实相违之疑惑

或有人疑惑:一方面承许如来藏本体空性,而另一方面又承许为谛实,此种说法极不合理,将会让人心生迷乱。

针对此类疑惑,赤诚罗珠堪布释言:仅仅未善加观察者会产生迷乱。实际上,所谓如来藏谛实为佛陀亲口所宣,如《大涅槃经》中云:“佛性雄猛,难可毁坏,是故无有能杀害者。若有杀者,则断佛性。如是佛性终不可断,性若可断,无有是处。如我性者,即是如来秘密之藏。如是秘藏,一切无能毁坏烧灭。”又云:“夫金刚者,所有刀斧不能破坏。善男子,众生佛性亦复如是,一切论者天魔波旬及诸人天所不能坏。五阴之相,即是起作,起作之相,犹如石沙可穿可坏。佛性真我,譬如金刚不可毁坏。”

种性如来藏本体远离一切戏论,是对于无为光明之妙力不灭之显现分安立“我”与“谛实”,此亦是依导师世尊金口所说那样,而作真实宣说,故无任何说法不合理之过失。”

《涅槃经》云:“若言一切法无我,如来秘藏亦无有我。凡夫谓二,智者了达其性无二。无二之性,即是实性。我与无我,性无有二。如来秘藏其义如是,不可称计,无量无边诸佛所赞,我今于是一切功德成就经中,皆悉说已。善男子,我与无我性相无二,汝应如是受持顶戴。”

丁三、如来藏安住之相分五:一、从实相而言安住相 二、从现相而言安住相 三、破他宗妨难 四、于法、非法器宣说此法门之不同结果 五、如何通达修道相之关要

戊一、从实相而言安住相

现在宣说彼如来藏在有情相续中如何安住之相。若以实相自体而言,诸法含摄于法性界中,法性自体没有生灭平等而住,没有轮回涅槃等贤劣,也没有此岸彼岸、自他、大小、前后时位等差别,是无变法界唯一明点。

从实相自体而言,诸法含摄于法性界中,法性之自体无任何生灭,平等而安住,于法性中亦无轮回与涅槃一者低劣一者贤妙之差别;亦无此岸彼岸之别;无自他、大小、前位后位之别,法性为无变法界唯一明点。唯一明点即离戏论无偏袒之胜义明点。

《华手经》云:“一切法如即是如来,如来即是一切法如。”《金刚经》云:“若人言如来若来若去,若坐若卧,是人不解我所说义。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又云:“是法平等,无有高下。”《黄檗传心法要》云:“即此本源清净心,与众生诸佛,世界山河,有相无相,遍十方界,一切平等,无彼我相。

所谓“如来”即远离差别之法界一味大平等,是无变法界之唯一明点,于此平等性中,无佛与众生之异相;无生死与涅槃之异相;无烦恼与菩提之异相。

所谓“藏”即以客尘障垢而令如来不显现,虽不显,然却始终以隐藏之方式安住,故名藏。

此是从实相角度而言,而面对众生宣说现相时应如何解呢?

戊二、从现相而言安住相

尽管实相如此,但是针对迷乱客尘的现相而言,如此三界轮回众生心境现起而不见法性自性时,法性也并非无有,自性中没有少许动摇故。心之法性如是被客尘障垢缠覆而不显,彼以果实或精华方式而安住,称为种性或藏,以地下宝藏等九喻显示而了知。如是宣说。

从迷乱客尘之现相而言,三界轮回之众生现起心与境之对待、不见法性自性时,法性亦未曾失去,于自性中无丝毫动摇故,心之法性是以覆藏之方式安住,亦即为客尘障覆而不显露,而以果实或精华之方式安住,故名“种性”或“藏”,犹如种子为皮壳所裹或如宝藏隐藏于地下,《宝性论》中以地下宝藏等九种比喻来显示此义。《宝性论》云:“萎花中佛蜂中蜜,皮壳中果粪中金,地中宝藏果中芽,破衣之中宝佛像,贫贱丑女腹中王,焦泥模中妙宝像,客尘烦恼所障覆,众生如是佛性住。”论中如来藏之九种比喻,悉皆表示如来藏周遍众生相续之安住相:九种比喻中,前面的“萎中花”等表示能障之客尘,后面的“佛”等表示所障之如来藏,中间皆有一“中”字作连结,表示于客尘烦恼中始终安往自性清净之如来藏,无始不离而安住。

虽然观待客尘障垢于彼安立不净、不净净、极净三种分位,但而如来藏自体上实无差别。《宝性论》云:“佛智入诸有情故,自性无垢彼无二,佛性假立彼果故,说众皆具如来藏。”又云:“此之自性即法身,真如以及种性者。”又云:“不净以及不净净,极为圆满清净者,如是次第而宣说,凡夫菩萨与如来。”如是宣说。

虽然观待客尘障垢而对如来藏安立不同分位,以客尘障垢未净,安立不净位;以一分清净而未全净,安立不净净位;以完全清净,安立极净位,虽安立此等差别,然如来藏自体上无任何净与不净之别,恒时皆为心之自性本来清净。《宝性论》云:“以佛之智入于诸有情的缘故,以自性无垢之法性是轮涅无二平等的缘故,以佛性现前假立彼果佛陀的缘故,宣说众生皆具如来藏。”又云:“如来藏之自性即自生智慧法身,不变之真如。”又云:“仅对客尘障垢未清净位、不净净位、极清净位,依次宣说凡夫、菩萨、如来三种异名,实际于本体上一味无差别,皆为同一如来藏。”

佛于经中告文殊菩萨言:“文殊师利,如来如实知见自身根本清净智,以依自身根本智故,知诸众生有清净身。文殊师利,所谓如来自性清净身,乃至一切众生自性清净身,此二法者无二无别。”

以下宣说不如是了知如来藏安住之情况,以及于法器、非法器宣说如来藏之不同结果。

戊三、破他宗妨难

既不能如是了知心中就执著所谓如来藏如枣依盘般住于五蕴笼的某处,是迷乱心与不迷乱心二者并存如光明与黑暗相邻般之后,若人附合此者而作破立,即是自己全未通达大乘密意的嘶叫而已。

不知如来藏于有情相续中的安住方式,便会执著如来藏是如枣子依于盘之方式安住于五蕴笼某处,枣子依盘之方式即枣子为能依,盘为所依,为能依依于所依、一法住于另一法之安住方式。如此认为有另外之如来藏安住于五蕴笼子某处,犹如有一如意宝放于房间某处般。以此观点推,于五蕴中即存有迷乱之分别心,又存有不迷乱之智慧,此迷乱心与无迷乱心在一起,犹如光明住于黑暗中般,不可能成立,故彼等认为:汝等讲众生心中安住有如来藏,此是不可能成立之观点,因凡夫心如黑暗,如来藏如光明,黑暗与光明怎能同时存在?若具如来藏,则不能具心,若具心则不能具如来藏。

对此等妨难,自宗回曰:此仅为汝等对大乘密意一窍不通之乱叫而已,大乘之密意非如尔等想象般,如来藏与心为别别之能、所依关系,实际上,此二仅分别从实相与现相的角度宣说而已,从现相侧面宣说心,从实相侧面宣说如来藏,两者并非以别别之他体方式存在。诚如冬天之冰,从现相而言为坚硬有障碍之法,然从实相而言皆为湿润之水。

戊四、于法、非法器宣说此法门之不同结果

因此于心未净修大乘的恶寻思者众中宣扬如来藏也无意义。如此甚深教言不是为凡夫和诸外道种性而说的,彼等非是闻此深法的法器。所以对彼当从无我、无常等展开而说法,并且须要以理安立,宣说如来藏无有意义,仅以观现世量不能成立且将成增损处故。

因此,对于未净修大乘之寻思者宣讲如来藏无实义,此甚深之教言所宣之对境非为一般之凡夫以及外道种性者,因彼等非为闻受此等甚深法之法器。于彼等应首宣无我、无常等法,且外道并不信仰佛陀为导师,彼等不会起始便以佛语为圣教量,而需以理证安立,宣说如来藏无意义。因如来藏仅以观现世量无法成立,且将会成为产生增益与损减两种执著之处。观现世量仅为一种于自根识前暂时无欺诳之智慧,以其之作用仅对观现世见之境界断除增益,对于不可思议之究竟实相如来藏无能力作衡量。对于一般凡夫与外道,彼等仅信观现世量,故于彼等前无法成立如来藏。而且,若对此等非法器宣说如来藏,只会产生两种结果:一种人虽信如来藏,然无清净智慧,执如来藏为实有之常法,落入常见,如外道耽著之神我;另一种人以自之境界作为衡量标准,认为于心识之境界中,根本未见三身四智之功德存在,彼等遂以不现见为由,毁谤如来藏存在,此又落入断见,造集极深重之业障,故对恶寻思者宣说如来藏无意义。

如是因对何种法器宣说如来藏?

若人从内道下乘起修而对大空性真实胜义生起殊胜定解后,再对彼宣说如来藏教方能生起不退转信解。

对于初学者,首先让其皈依三宝,受皈依戒,坚固内在皈依之决心,此后宣说四谛法,破除我执,如理取舍因果;复次宣说轮涅之基是心,明了无境唯心之理,遮止向外之散乱;后于心上修习单空,之后遣除空执,于极为不住之离戏中观义生起殊胜之定解,如此方可对其宣说如来藏之教法,彼等对如来藏方能生起不退之信解。

《法华经》云:“有佛子心净,柔软亦利根,无量诸佛所,而行深妙道,为此诸佛子,说是大乘经。我记如是人,来世成佛道,以深心念佛,修持净戒故,此等闻得佛,大喜充遍身,佛知彼心行,故为说大乘。”

戊五、如何通达修道相之关要

因此,有些人认为虽是清净道,然无法以理成立而须以觉悟了知;又有些人认为既非观现世量之道则非正道,应须揭露彼等谬误后通达修道相的关要。

因此,对于一些错谬观点,如有者认为此如来藏法道,虽是清净道,然其无法以正理成立,而需以现量证悟来了知;另有认为如来藏既然非观现世量之道,则即非正道。诸如此类的错误知见,应认清彼等错误处后,通达修道相之关要。

法越殊胜,法之境界越高,一般凡夫遂以自力无法理解,彼等便会执此观点:“此法无法言说,无法以理成立,此不可思议之法以教理亦无法言说,徒增分别而已,唯以修行方可体会。”末法时代,执此观点者大有其人。

虽然如来藏自相必须以现量证悟方能了达,唯佛彻见,然并非是说如来藏不能以教理成立。于前已通过三种理论成立众生皆具如来藏,故此为以理可成立之真实义,不论是由诸佛之现量,抑或由法性究竟之正理,或由诸佛之圣教量,或由依止诸佛现量之比量,皆可证成如来藏之理。故众生皆具如来藏是以事势理成立的法界真理。

虽然如来藏非为观现世量之境界,然此不是说根机成熟之凡夫不能听闻如来藏之教法;亦非说以文字与譬喻等宣说无功德;亦非说凡夫不能随顺修持此法道,不能修持消除客尘、现前如来藏之方便。若因凡夫如盲人般不见如来藏,对其宣说此法无意义,则佛成佛后亦不必宣说有关如来藏之了义经,不必宣讲《华严经》、《法华经》、《涅槃经》、《楞严经》、《圆觉经》等经典,弥勒与龙树亦不必著《宝性论》、《赞法界颂》等论著。

事实恰恰相反,对于根机成熟大心凡夫,宣讲此等经论,令其起信,功德远远超过一般功德。在众多大乘三转如来藏了义经中,佛亲口讲过,听闻信受此等了义经将会产生巨大、不可思议功德,《宝性论》最后一品专门宣讲对此不可思议金刚处生起信解,将会成为不可思议佛功德聚之法器,映蔽一切与此不相应布施、持戒、修定所生之福德聚。而且《宝性论》第一品的最后具体解释了对“大心凡夫”讲解如来藏的五种必要。《宝性论》云:“如是依于听闻此,勇悍敬众如导师,生起般若智大慈,由于生起此五法,无罪以及观平等,无有过失具功德,自与有情平等慈,依此疾得如来果。”而且我等凡夫不是不能随顺如来藏的现前而修行,《宝性论》云:“增上信等四种法,应知是为能净因,信解胜乘为种子,般若为母生佛法,禅乐胎处悲乳母,具足彼等诞佛子。”故于凡夫胜解行地,就能修持对于大乘法之增上信解对治谤法之障碍;修持无我之智对治我执之障碍;修持三摩地对治怖畏轮回之障碍;修持大悲对治舍离利他之障碍。故唯一建立众生皆具如来藏,方能建立大乘基道果之了义观点,方能成立究竟一乘。此如来藏法道方为大乘最了义、最清净之正道。一切大乘修行之相,亦悉皆于一如来藏上展开。《大乘庄严经论》中如此讲大乘修行之八种相:“种性信解法,如是而发心,修行布施等,趣入无过地,成熟诸有情,清净佛国土,得无住涅槃,胜菩提示彼。”其中前四种主要是胜解行地所摄之四种相,皆为凡夫修行之相,第一是种性,即自性住种性如来藏,本来与身智无二之法界觉空双融,自生智慧无为法,此为能入大乘之根本因,亦即现前三宝之根本因。第二是信解,即是以具足信解、智慧、三摩地、大悲对治嗔恨、我见、怖畏轮回、舍弃众生,如此就会由种性苏醒之能力,得到真实修习大乘善根之增上种性,遂对大乘法产生增胜之信解。第三与第四,即是依靠信解,于大乘之佛法僧三宝皈依,依止上师听闻深广双融之教授,并不离如理作意,如此遂可圆满发无上菩提心,可圆满加行,即布施等六波罗蜜可以以信解、回向、随喜等善巧与无分别智双运之方式修持。如此加行圆满之后,遂可入见道之圣者地。

故我等凡夫地之信解与修行皆须围绕如来藏而展开,所谓信解即对诸法实相之如来藏得到越来越增上之信解,修行亦是行持对治客尘障垢、现行如来藏之加行,应如此通达修道相之关要。

乙三、显示功过并回向分四:一、遮遣对如来藏自性之颠倒分别 二、听闻信受之功德 三、著论之缘起 四、回向善根

丙一、遮遣对如来藏自性之颠倒分别分三:一、遮遣不空谛实之见 二、遮遣断灭空无之见 三、遮遣无常有为之执

以下遮遣对如来藏自性的颠倒分别分三:一、遮遣不空谛实之见;二、遮遣断灭空无之见;三、遮遣无常有为之执。

以上以三处理论成立一切众生皆具如来藏之内容已宣讲完毕,此下是遮遣对如来藏自性颠倒之分别,可归纳为三种:

一、将原本为如来一切智现见之如来藏,执为谛实,即将如来藏不说如来藏光明分佛之智衡量而说为谛实之法,为实在堪忍之法。

二、此类人别说如来藏光明,连大空性亦未证悟,然其自认为已证悟了般若大空性,实际上是将单空执为究竟空性。

三、将如来藏完全显露之一切种智执为无常性,有为法。

丁一、遮遣不空谛实之见分三:一、以教证遮遣 二、以理证遮遣 三、辨析

戊一、以教证遮遣

一者、如《楞伽经》云:“大慧问曰:世尊于契经中说如来藏为分别垢之所染污,然是常住、坚固、不变,如来藏与诸外道所说神我有何差别?世尊,诸外道类亦说神我常住、非作、无德、周遍、不坏。”

大慧问世尊:世尊!您于契经中说如来藏为分别垢所染,然如来藏之自性,不可能为客尘所染。(如洗垢衣,若垢染为衣所本有,则无论如何亦无法洗净,然衣垢可净,故非本有。然于名言中,可言衣为垢所染。同理,)名言中可言如来藏为分别所染,然如来藏为常住、坚固、不变之法,如此如来藏与外道所言之神我有何不同?世尊!诸外道亦言我为常法,非所作,远离喜忧暗三德,周遍一切处,以客尘所不能染其自性本性。二者究竟有何不同?

“世尊告曰:大慧,我所宣说如来藏者不同外道所说神我。大慧,如来应正等觉是于三解脱门、涅槃、无生等句义说名如来藏。为除愚夫于无我之恐怖,由如来藏门显示无分别处、无相境界。大慧,现在未来诸菩萨摩诃萨不应执我。”

世尊回曰:大慧,我所言之如来藏与外道之神我不同。大慧,如来说如来藏,是对因无相、体空性、果无愿之三解脱门以及涅槃、无生等句义上安立如来藏之名称,为遣除愚夫对无我之恐怖,就由如来藏门显示无分别处,显示无相境界。大慧,现在未来诸大菩萨们不应将我所说之如来藏执著有自性。

余经亦云:“凡有法想者,无三菩提解脱。”若法自体不空,彼上他法虽空,然非成自性空,经云:“于一法无一法之空性,是一切空性之最下者”等,有诸多教证。

余经指般若经,凡是有实有之法想,则不会有三菩提之解脱。执著如来藏不空实有,同样是具有法想者,如此亦不会获得解脱。

若法自体不空,虽于其上以他法空,然此亦不会成为自性空,经中说:“于法无一法之空性,是一切空性最下劣者”等,有诸多教证。如马上以牛角空,马上本无牛角,以此点根本无法成立马之自体空。

如此如来藏亦为离戏之大空性之本体,否则,取如来藏之名实已堕入戏论,未真正通达如来藏之本体。故如来藏本具无量之功德,且是大无为法离戏之本性,佛陀一切智智现见之殊胜胜义本性。然其非为实有堪忍之法。

另外,《楞伽经》又云:“大慧,如来藏非常非无常,何以故?以此二皆为过失故。”

《楞伽经》又云:大慧,如来藏既非常,亦非无常,何以故?因对如来藏说常说无常皆有过失的缘故。

常与无常皆为观现世量之境界,是观待假立的一对概念,然如来藏为净见量之境界,故讲如来藏是常是无常与净见量不符;或凡认为如来藏是常是无常,实际不符合实相,已堕入常与无常之边执戏论中,与如来藏本身无关系。

经云:“戏论被魔执,有无应舍离。”余经亦云:“设有一法过于涅槃,我亦说如梦幻。”等教义。

前之教证言:“凡有戏论之分别,皆为魔所擒,故有无之戏论悉应舍离”。其他经中亦云:“设若有一法超胜涅槃,我亦说它是如梦如幻。”经中所说超涅槃之法是指如来藏。故超越轮涅之大无为法如来藏亦是如梦如幻,无微尘许堪忍自性。

以上诸教证皆紧扣一关要,即如来藏非观现世量之境界,故其非为分别心之境界,远离常无常之戏论,若堕入戏论,皆为颠倒分别之魔所擒,皆落于法想中,未从中解脱,皆是增损之过,故不应将无相之如来藏执为有自性,彼亦为如梦如幻。

戊二、以理证遮遣

以理观察如来藏本体同样也是空性故,由此方能成为心之法性、遍行一切境、一切时恒常、不可思议及诸功德一切无偏显现,此等均为合理。若彼自体不空谛实,则彼决定恒时不能成为他法的法性等。

此段从正反二方面观察,若如来藏本体为空性,则可由此成立,如来藏为心之法性,如来藏遍行一切境,如来藏一切时恒常,如来藏非语言思维之行境,如来藏的诸功德一切无偏之显现。

反之,若如来藏之自体不空谛实,则其决不可能成为他法之法性,不可能遍行一切境,不可能一切时恒常,非不可思议,不可能诸功德一切无偏显现。

以下以可靠之理论进一步分析此内容,以助我等于相续中树立殊胜正见。

1、若如来藏实有不空,则无法成为心之法性。

若其成为心之法性,则心之法性遂成实有不空之法,一实有之分别心不可能有任何变化。比如,一取红色之眼识,若为实有,则不可能有任何变化,不能取其它色法。且若心为实有,则应有来处、去处、住处,然我等观此心念,根本无法找到其来处、去处及住处。而且,若心为实有,则应成不可分析,然以离一多因分析时,完全可分析此心。故如来藏本体为空性,方可成立是万法本性,成一切心之法性。

2、若如来藏实有不空,则无法遍行一切境。

此一切境即包括一切时,一切处,清净与不清净之显现,若如来藏是一实有法,而一切境是无量无边之差别法,一实有法如何能遍行于无量无边之差别法中?若实有之如来藏遍行于一切境,则一切境应成一法,无种种差别。而且我等以胜义理观察一切染净法时,悉皆无丝毫实质存在,如此一自性实有之法,又如何能遍行于此无自性法中?故实有之如来藏无法遍行于无自性之轮涅诸法中。若能遍行,则应有黑暗遍行于光明中,或炎热遍行于寒冷中等过失。

3、若如来藏实有不空,则不能成立于一切时常住。

若如来藏为实有且常住,则不可能发生任何作用,毕竟常法是观待无常而安立的,无常法才可有种种作用,而观待无常而假立之常法根本无法产生作用,如是根本不可能有任何染净之显现。如此有情不用说产生佛之四种智慧,亦不用说产生厌离轮回,欣乐涅槃之作用,就连贪嗔痴亦无法显现,连吃饭睡觉也不可能存在。

4、若如来藏实有不空,则不可能是不可思议。

因其为有边之法,故可以分别心思维,以语言描述。相反,如来藏本身远离一切分别心之所缘相,远边一切有无生灭、增减、来去、一异、常断、净垢等戏论,我等方可安立其为不可思议。

5、若如来藏实有不空,则不能成立诸功德无偏显现。

若如来藏是成实独立之法,则应成偏堕一方,无法随缘起无边妙用,亦无法成立无量无边恒河沙功德,无偏袒地任运显现。

因此,如来藏本体,必须承认为离戏之大空性。真正抉择三转了义如来藏法门,必须要通达二转般若所诠义,于般若所诠义基础上,方能安立甚深如来藏光明分,若将二转、三转了义法门完全通达,于此基础上,再修金刚密乘,尤其是修无上大圆满,完全可通达甚深大圆满之境界。

因此,应了知如来藏本体远离一切戏论,非为实有之法,亦非偏堕于一方,心之自性清净光明即是如来藏。正因万法中无一法实有,故万法皆可显现,应如是了知缘起性空之观点。麦彭仁波切于《中观庄严论注释》中云:“万法若有一成实,诸所知成永不现,万法无一成实故,无边所知了分明。”《入中论》云:“如是一切法虽空,从空性中亦得生,二谛具非自性故,彼等非断亦非常。”

而且也不可能成为以胜义量观察所得的结果,因为以胜义理论观察诸法无实后却得出一个谛实法,如同从光明产生黑暗般,定无是处故。

如来藏不空谛实不可能成为胜义量观察之结果,因以胜义理论观察之结果是轮涅万法不存在微尘许实有,若观察诸法无实之后,还可得一相违之谛实法,则如同从光明产生黑暗般,决定无法成立。

以名言量也不能成立谛实,因为于此量前虽可成立实有,然而仅凭此点不能成立如来藏何时也不空故。

名言量可分两种:一为观现世量;二是净见量。观现世量只能衡量根识之境界,根本无法衡量各别自证境之如来藏。《三摩地王经》云:“眼耳鼻非量,舌身意亦非,若诸根是量,圣道复益谁。”《入中论》亦云:“若许世间是正量,世见真实圣何为,所修圣道复何用,愚人为量亦非理。”因此,如同饿鬼前现脓血不能决定其他五道众生前见脓血一样,不可能以凡夫根识之境界如是,就决定如来藏本体亦是如此存在。

在净见量前,如来藏虽可成立存在,然净见量仅从光明分作衡量,仅以光明之无欺存在,并不能成立如来藏何时亦不空。因此,以名言量成立一法真实存在,并不能决定此法是以安住有边之方式真实存在。

若以二量都不能成立,则能立的根据如同空花,所以安立彼者只是徒劳无义而已。

一切法之成立除依靠胜义量与名言量外,无第三量。以胜义量与清净名言量均不能成立,如来藏谛实不空,能立之根据如同空花般一无所有,如此安立仅是徒劳无义而已。

戊三、辨析

若人疑惑:虽如上抉择如来藏为非谛实之法,然经论承许如来藏为谛实,有我,不空等,此等又作何解?此与外道所许神我为谛实,不空等以及有事宗之谛实法应如何鉴别?

对此类问题,赤诚罗珠堪布如此辨析:此需分开词句与意义而加以辨析,外道与有事宗承许之谛实与我,自宗是于意义,还是词句上承许?

1、若是于意义上如是承许,则根本无法成立。因所谓谛实与我,除法我与人我外无有第三者,亦即有事宗所说之谛实,于意义上即是法我;外道所许之神我等,于意义是即是人我。然自宗将此两者皆安立为世俗谛,亦即于胜义中,人我与法我各自体性连微尘细者亦不成立,一概承许为自空。如来藏以客尘空,此人我与法我实际仅为分别心假立之遍计法,于名言中皆无自体,唯一是客尘法,而此客尘是实相如来藏中本来无有之法,故于意义上,从未承许过外道遍计之我,亦无未承许过内道有事宗所遍计之实有法。

总之,龙树菩萨《理聚论》中胜义理之所破法,自宗未遮止者无有一个,因排除人我与法我的所破法,在大乘中观宗中不论是自空宗还是他空宗都不可能有。对于此人我与法我,于此亦从微细方面一概遮破,故断定:“一切人我与法我之客尘乃至极微细,皆于实相如来藏中无有,此即如来藏以客尘空之道理。”

遍知多洛瓦于《山法中观了义海》中云:“于甚深法性极为入定时,舍离有无等一切戏论,而是不可言说。……抉择入定甚深时,不能堕于常与无常之戏论边。”如《中论》云:“寂灭相中无,常无常等四,寂灭相中无,边无边等四。”等宣说需远离诸戏论。

《山海中观了义海》又以问答之方式如此宣说:“若想:如来藏与我之界,若是异名,则应成与外道之我无差别;若非异名,则以宣说彼名亦引导不了耽著我执之诸外道。回答:无过失,虽是异名,然此是(以二我空之基)真如之我与清净之我等。遍知佛陀从未宣说过,除彼等之外的我,我等亦不承许。佛陀亦宣说过很多其他的异名,不应仅以名字而迷乱,是由不依义依语如是宣说故。”佛于《涅槃经》明确宣说:“善男子,我者即是如来藏义。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即是我义。”

2、若仅于词句上有谛实与我之说法,则仅以词句相同不决定周遍二者意义相同。因为,若以词句相同周遍决定意义相同,则不得不承认佛经密续以及诸多论典亦是有事宗与外道。

此以举例说明:

(1)龙树与无等阿底峡之宗亦应成不作意之邪宗,以词句相同故。龙树菩萨言:“分别不假立,极为不住意,无念非作意,敬礼无所缘。”

(2)诸外道亦应成内道之观点,以词句相同故。静命菩萨于《中观庄严论》的自释中引用过以下诸外道论典之语句,从词句上与内道悉皆相同。

《密甘露滴论》云:“唯识恒常而清净,如此正等恒解脱,尽知所谓无取舍,梵天无忧常存在。”唯识之自性是指恒常清净,远离无明睡眠之正等觉以及解脱贪欲等束缚,此即胜义。了知一概无有除此以外之取舍,进一步修行遂能得梵天无忧、常住之果位。《五索论》云:“唯名尽超离,断有实无实,生摄定解脱,彼称财神子,实非有实性,无实亦无实,解脱实无实,了彼知吠陀。”吠陀或财神子,连名字亦皆远离,远离了有实与无事,亦远离了生灭。若有实法不成立,则相待之无实法亦不成立,如此了知远离有实与无实之胜我,即见到吠陀之本面。吠陀派之论典中说:“了知吠陀边,视如梦如幻,如乾达婆城,如是见世间,无生亦无灭,无缚无修行,欲解解脱无,此乃胜义性。远离贪畏嗔,究竟吠陀者,见此息戏论,无二无分别。”通达吠陀者,见到如梦如幻、如乾达婆城等,此见到世间无生亦无灭,无束缚亦无修道,无欲求解脱亦无解脱果,此即胜义性。以谁能见胜义性呢?以远离贪嗔、怖畏之吠陀究竟者能见,而且是以远离戏论之无二无别智现见。

由以上三例可知外道亦有唯识,远离有事与无事,无生无灭,无系缚无解脱,一切戏论寂灭,世间见到如梦如幻等之词句。若仅从词句而言,除此等外,内道亦无更多之词语。故若以词句相同决定意义相同,则有外道成内道之过失。

如此了知,虽经论中宣说如来藏时,于词句与数论外道有诸多相同处,比如我、常住、非所作性、不变、周遍、不染污等,然词句所表达之意义,根本不同,故我等应依义不依语。

丁二、遮遣断灭空无之见分二:一、以教、理证遮遣 二、宣说单空之必要与功德

戊一、以教、理证遮遣

二者,若对显空双运法界一无所知,却唯将相似胜义无遮单空执为种性、法界及空性,并对宣说本具功德的经论汇集相违者,极为不佳。

若对现空双运之法界丝毫不认识,唯将相似胜义之无遮单空执为种性,认为种性是遮实有之无遮分单空,法界与空性亦为此单空,并且于宣说本来具足身智功德的第三转了义经与《宝性论》等汇集相违者此极不应理。

如《智印等持经》云:“浊时将生不求法,求利不禁于三门,自言善学菩提者,乐说一切为空性。”

于五浊增胜之浊时,会出现一些人,彼等非希求正法,唯追求世间之财富,对身口意三门亦不防护,还自己说善学菩提,此等众生很喜欢说一切皆为空性。

又云:“空性无生亦无作,无见无来亦无去,吾等缘此学空性,如是说者乃法贼。”

彼等又言:所谓空性即无生、无作、无见、无来亦无去,我等即缘此修学空性。言此者,即为佛教空性妙法之盗贼,盗走真正空性之精华义。

此两颂中所言“乐说空性者”,皆为口头言空性,而实并未通达空性者,前者乐说一切皆空,不取舍因果法,任由自己身口语造恶。后者,即言我等缘此无生无作修空性者,实际彼等放不下空之执著,于心中未真正破执著。

又云:“若执无法时,凡夫妄念缚。”

此中“无法”指遮破生住等无生无住之单空无遮法。若将无遮之单空执为究竟之胜义,则从究竟而言,即被此空执之妄念所束缚,仍旧堕落于执著无边虚妄分别中。

《般若摄颂》云:“亦执蕴空行有相,菩萨未信无生处。”

若执五蕴为空,则仍行于有相之中,于无生大空性甚深处未生起定解。

《三摩地王经》云:“所谓有无均是边,净与不净亦为边,是故寂灭诸二边,智者亦复不住中。”

有无是边,净不净亦是边,故寂灭种种之二边,亦不住中边,是智者行境。《宝积经》中亦云:“我是一边,无我是一边,我无我是中,无色无形无明无知,是名中道诸法实观。”我是一边,无我亦是一边,远离我与无我之中观,并无一种所观、所分别之境,亦无能分别之识,故远离了一切虚妄分别。此经还说:有是一边,无是一边,有无中间,无色无形无明无知,是名中道诸法实现。因此,心缘一单空,并非真正之中观道。

《饶益指鬘经》云:“呜呼!于此世间,有二士夫能坏正法。一者执毕竟空无,二者妄谓世间有实我,彼二毁坏正法,隐没正法。”

此世间有两种人能毁坏正法。一者执著毕竟空无,何者皆无,此将破坏正法,落入断灭当中;一者妄计世间有谛实之人与法,在此等邪说增胜之时,人们遂会将空性之正法抛于脑后,弃而不顾。诚如当今,人类普遍皆陷于深重之我执中,谁都认为有实在之我,此空性正法,逐渐为人所弃,无人提倡,无人接受,无人修学,如此正法于此世间遂会隐没。

诸经论中数数宣说,若对能断尽一切见的空性对治法执为实有或不实,则是不可救药之见,

此即龙树菩萨之教言,《中论》云:“大圣说空法,为离诸见故,若复见于空,诸佛所不化。”本来佛陀宣讲空性之法,其目的是为让众生远离一切见,若将此能离一切见之空性法执著为实有,则应成再无对治法之不可救药之见,连诸佛亦难以教化,无救护之法。

以及空与不空任何也没超越所缘,当须平等断除。

《文殊安住经》中云:“无有戏论,诸法寂灭,因为非有、非无、非非有、非非无。”《说菩萨行经》云:“生与无生唯戏论,此二皆是分别意。”《摧毁业障经》云:“对空性产生实有相,即为障碍。”《涅槃经》中佛告弥勒菩萨:“善男子!弥勒,诸声闻缘觉无法测度远离有无之义。”《楞伽经》云:“怙主所宣圣法,为自证智所缘境,非分别心所缘,声闻亦不能通达,唯远离有无的圣者方能通达。”

《金刚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无法相,亦无非法相。……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般若摄颂》云:“有无二者乃无法,菩萨知此将出离。”以上引用所属经典中所宣之含义,诸论著中亦如是抉择此等义。《中论》云:“浅慧见诸法,若有若无相,是则不能见,灭见安隐法。……定有则著常,定无则著断,是故诸智者,不应著有无。若人见有无,见自性他性,如是则不见,佛法真实义。”《入行论》云:“以空性串习,将断实有习,由习何者无,彼亦后将断。”

如是诸多论典已宣说了:空与不空何者亦未超越所缘,从究竟而言,必须平等断除。因此,单是一个有,或单是一个空,并非是现空双运。此不仅是宁玛巴自宗麦彭仁波切对此发太过,确实亦为释迦佛于经典中所说之义,亦为龙树菩萨等圣者于众多论著中所宣之义。如此宣讲,远离宗派之偏执,未偏堕于自宗或他宗。密宗所讲之大圆满,非有亦非无。《定解宝灯论》云:“非有非无大圆满,远离一切四边戏。”因此,大圆满是远离有无诸戏论之本来清净。

若也以理论观察彼遮除谛实的无遮反体,除了是以执著遮破所破的分别心假立外,显然根本未至远离增益的实相故,此处无须繁述。

若以理证观察,所谓单空仅仅是遮破谛实无遮之反体,除以分别心假立外,根本未达远离增益之实相,因此不能承许诸法实相如来藏为单空之体性,否则如来藏将成如石女儿般之无实法,永远不可能起任何作用,遂失殊胜种性之意义。

虽究竟上须远离单空之执,或必须超越单空之戏论,然于初学者而言,暂时修习单空,不但无过,反有功德。且宣说单空亦有其必要性。

戊二、宣说单空之必要与功德

仅实空无遮分虽非真实法界及实相,然而也应可作为初机趣入实相的门径。如经云:“文殊菩萨,若有菩萨于天界千年中,供奉三宝所需资具,若复有余菩萨于弹指顷,观察一切诸行无常,一切诸行皆苦,一切诸行皆空,一切诸行无我,其福胜彼无量。”如是所说。

此段宣讲修单空之必要与功德,究竟无遮单空虽非究竟真实胜义,然其可作为初学者趣入正道实相的修行方便。经典中亦赞叹观察诸行无我之功德,远远超胜一般有漏功德。一菩萨于天界一千年漫长岁月中,供奉三宝所需资具,不如其他菩萨于一弹指间,观察无我之功德,后者功德超胜前者无量倍。

故对中下根机,对初学者而言,首先为打破实执,着重抉择单空有很大必要。比如,印度清辨论师、智藏论师,或雪域宗喀巴大师等,着重抉择单空。或按自续派观点而言,着重抉择单空对初学者有很大利益。《定解宝灯论》云:“照见本义诸大德,极其郑重而宣说,必须通达修无我,方可根除我执见,此乃一切初学者,无有错谬之入门。”

对于初学者,若起始便让其放松不作意,舒服安住,则对遣除实执无任何利益与作用。反之,修此单空极其应机,因空执是与实执直接相违之对治法,初学者以分别心容易修持,故修单空,修无我才可对治我执,此为初学者正确入门之法。

对于实执极强之初学者,应对其宣讲单空。若对其宣说大圆满、大手印,或禅宗一些殊胜之法,彼等根本无法真实修行。让其放松,起不了作用,让其不思维,亦安住不了无作意真实无念之境界。因此,一般愚痴之放松,即口头言不执著、不作意,此等仅为分别心上再加分别而已。对愚者而言,仅于口头言不执著,其实内心充满分别。根本无法安住于真实不作意之修行。因此,对初学者起始便宣说甚深了义之法,无有意义,而应应机宣说单空之法,次第而上,方可利益彼等。《定解宝灯论》云:“有些愚者初不知,一切放松真可笑,众生平庸过放松,流转三界轮回中,无需仍旧再三劝。”众生正因为过分放松,才会流转于轮回中,故不用再劝请彼等无义放松。而应让彼等先修真实胜义之阶梯——相似胜义单空。全知麦彭仁波切于《智慧品自释》中云:“暂时针对无始以来耽著实有之众生,安立无遮,而且能够串习,因若不了知有实无自性,则对自相离戏毕竟无产生定解的机会。”

丁三、遮遣无常有为之执分三:一、略说 二、宣说他宗之观点 三、自宗无垢之观点

戊一、略说

三者,如是本基如来藏如日离云般现前的一切种智,彼是常还是无常?诸经论有时虽说一切种智是常,而有时却说是无常,应知其义如下:

所谓一切种智非为他法,仅是本基如来藏如日离云般显露之法,关于一切种智之自性是常还是无常之法,在众多经论中,有时说一切种智恒常,有时却说是无常,虽似矛盾之观点,然须了知,此主要针对两类不同根机者,而有两种不同说法而已。

戊二、宣说他宗之观点分二:一、安立一切种智是无常法 二、安立种智为常法

己一、安立一切种智是无常法分二:一、从正反二方面安立 二、安立种智无常性之必要

庚一、从正反二方面安立

针对未转依的所化众生,经中说一切种智是无常。其理如《释量论》云:“量非有常性,达有事量故,由所知无常,彼不坚性故。”

针对未转依之所化,即安住于分别念之众生,佛亦于经典中宣说一切种智为无常性,且《释量论》中亦宣说了一切种智为无常的理论根据。法称论师于《释量论》中按观现世量之境界而宣说:“凡是正量决定非恒常性,其之能立根据有二:‘一是通达有事之量故;二为所知是无常之故。’”

以三相理论抉择《释量论》颂词:

一切种智(宗法) 是无常性(所立) 彼是能了所知之能境且所知是无常性故(能立)

即是由发心及修习空性等道的因产生一切种智,无因生是不合理的,以及彼于一切万法是现前的量故,而量如果是无欺智,则没有一个是恒常。

首先,从因缘产生之角度成立一切种智确实是无常之本性,因一切种智不能承许是无因生,应承许是由发无上菩提心及修习空性等道,作为因缘所产生之果。既然一切种智是因缘所作之果法,则应成立是刹那无常法,因凡是能生所生之法,决定是一无常之法。若为常法则决定不能对其有所作用,不能安立能所生关系,否则,若所生是常法,则有以种子能生虚空等过失;二者,若能生是常法,则应成虚空能生莲花等过失。其次,从量之角度成立一切种智为无常之自性,以正量成立一切种智是无常之自性,论中云:一切种智对于万法现前量故,而且量为无欺智,则决定是无常性,无坚固常恒不变之法。“量为无欺智”即一切种智是现量,且对一切万法是心前之真实量,究竟即此一切种智,一切种智对万法皆现量现前殊胜之正量,为无常之自性。

亦即,于存在的且是有的法如是而衡量则为量,由彼行境的所知法是无常故,能知的量也定是无常且是依次而产生。

此从正面成立。何为正量?即如是衡量存在之有法之能境。此处应分清所谓的能量、所量与衡量三者之含义:

比如,道友听我说话。你们未被顺根因缘影响之无患根识即是能量;话中每一字之音声即所量;你们无误了知所讲之话即衡量。

如此能知量与所知法是相互观待,若无所知,则无能知量,且因所量之声音是刹那无常之法,所以能量无患之耳识亦决定为无常法,而且是按照声音之次第、字之相续,能量识亦据此次第产生。比如说:“经堂里有人”,此五字依次说出时,能知之量首先是听到“经”字之识,再是“堂”字之识,……最后是听到“人”字之识,如此前前不同于后后,所以决定是变异之无常性,而且观待所量次第依次产生。如是由于所量之无常性,则成立能量所知法之一切种智亦为无常性,此观待理为极有力之理论。

以下再从反面成立:

若是恒常则无任何作用,以量成立故,以决定没有衡量所境等的一切作用故,一切种智是恒常则不合理,因此成立为无常。

因常法无法对他法起作用,故若一切种智是常法,则无法有衡量所知等作用,如此便不能安立一切种智无欺智慧之名,因此,一切种智为恒常之法不符理证。《大乘庄严经论》中安立诸行无常,详尽抉择了此方面内容,此论中还宣说若为常法其他之过失。若所依之所知法是无常,而能依之智慧是常法,如此则能成立:飞奔之马上有不动之骑马者。此种现象永远不可能成立。

因此,从正反二方面皆成立一切种智为无常之法。

如是诸实有法是无常,无实法虽可假立为常,然而它也没有常基故,则真实的常法任何也不可得。

在观现世量中,仅观待无常而安立常法,如同观待有柱子而安立无柱子般,有实法是无常性,观待有实法之无实法,诸如虚空、石女儿等可假立为常法,因此等假立之常法,无有常基存在,则就找不到任何真实之常法。

庚二、安立种智无常性之必要

此理者,对外道及自心没有转依不可思议法性相的共同乘前,应须如是安立,除此之外,在现相中没有其它任何方便使其现于心识前。

此段说明安立一切种智是无常之必要。应于外道与共同乘前,安立一切种智为无常性,除安立此无常之智慧外,不可思议之一切种智相于现相中没有任何方便,能让其于分别心前显现。

应了知,对外道而言,彼等本身执著一常我,唯以无常之理引导彼等,方有破邪见之机;对内道一些初学者而言,若成立一切种智是常法,则于彼等相续中遂执一切种智是皆无迁变之常法,如此对彼等相续无任何利益,彼等亦不会理解通达。针对彼等,成立一切种智为无常,会有所利益。否则,外道本就执一不可思议之常我,再宣说种智为常法,则于彼等邪见之上再加一邪见,因此唯对彼等成立种智为无常法,打破颠倒之常见等,方可利益彼等相续;复次,对内道下根之所化,仍应宣说为无常法,因彼等亦明了众生是成佛之因,若要成佛必须集聚种种因缘,应发心、修道、忏罪积资,方能得一切种智之境界,令其明白缘起法,故对彼等宣说种智为无常法,是暂时有利无害之善巧方便,而宣说为恒常法,彼等反会堕于粗大之常边或断边。

因此,针对外道与内道下根者,不得不说不了义之方便法,相应观现世量之境界,暂时将一切种智成立为无常法,且安立为有种性,通过积福慧二资之顺缘力,转变为佛陀之智悲力功德,即以凡夫刹那性之无明因缘,转变成刹那性之一切种智。

基以上之必要,印度唯识宗的陈那论师、法称论师等于众多因明论著中宣说一切种智为无常法,雪域后代中观论师克主杰于宣讲因明的论著中,亦通过众多理证,将一切种智抉择为无常性,全知麦彭仁波切亦于《释量论广释·日光疏》中将一切种智抉择为无常性。

己二、安立种智为常法分二:一、以理抉择 二、以教证抉择

庚一、以理抉择

然而若从已转依的智慧的境界而言,则成立一切种智为恒常,因为安立无常的能立是刹那生灭的所知与也依次生起的刹那能境智慧等,此等仅在尚未转依的凡夫前如是显现,在实相义中并非如是成立,即是某法刹那也没有生,又何须说以此组成的时间次第等?比如在梦者前虽有前后时际及无边方分的种种显现,然而此等并不成立。

此宣说他空觉囊派之真实观点,亦即安立如来藏是常住之根据。

然而从已转依的智慧而言,一切种智为恒常之法,其之能立根据是刹那生灭之所知与依此生起之能境智于真实义中皆不成立。因此,于观现世量之境界中,宣说一切所知之智慧应是无常法,因其所知或能知是无常性,或说能境亦为无常性,然讲净见量时,此理并非为真实、究竟之理。何故呢?因刹那生灭之所知法与其能境,于真实义中本来不存在,以所知之刹那性不成立,则能知之刹那性亦不成立。因所知境与能知智是相互观待之法,有者皆有,无者皆无。如此,所知与能知之刹那性不成立,则刹那性所成之时间次第等亦不成立。

譬如梦现,于梦心前可成立前后之时际,以及无边方分之种种显现,然此等于实相中并不成立。同理,观待凡夫之分别心而言,有能取所取之迷乱现相,即存在二取之分别法,然于实相本性而言,无论是能取抑或所取皆平等离一切戏论,为不生不灭之法。

再释实相中不存在刹那性与时间相续之理。名言中一切时间之概念,皆是以无分刹那假立,无分刹那为时间最小之量,众多无分刹那组成秒,以秒组成短暂之时,以短暂之时组成日、月、年等粗大时间相续。然实相中,无分刹那根本不成立,若无无分刹那,则由其所组成之时间相续亦无法成立。以离一多因可遮破实有之无分刹那,如此一体或多体之刹那于实相中皆不成立,或说三世之概念仅是依靠有事之生灭而安立的,唯于成立有事每一刹那之生灭,方能建立相续之概念。若无分刹那不具生灭性,则无法安立前一刹那,后一刹那,则无法成立三世。在名言中如是安立三世,因与果皆已灭尽,为过去;因已灭果还未灭,为现在;因与果皆未生,名未来。或粗大及微细之三世概念皆如此安立,如微细之三世:前刹那已灭为过去;此刹那已生未灭为现在;后刹那未生为未来,唯如此相续不断,方能组成时间相续之流,然胜义中本来是不生不灭,心之本性远离生灭,故根本不可能以有事之生灭成立三世。本来未灭过,故无过去;本来无生,故无现在;将来本无生,故无未来。由此可知,三世之时间概念,唯是众生错觉假立而已,于真实中本来不成立。

因此,于法性无灭之义如是转依的智慧究竟时,是能知与所知无别的智慧身。心之自性或法性双运自性光明即使在尚未转依时也无变易故,称为前后无别的自性住种性。

法性不生不灭义是法性转依而现前的,转依究竟时,即能知与所知不二之无别智慧身,一切能取所取法、能知所知法、法性之本体与自心之状态无二无别,或言自心假立之能知与所知彻底消融于法界,完全显露法性。心之自性与法性转依之自性光明即大无为法,未转依时亦无任何变易,称之为前后无差异之自性住种性。

而变易客尘可分离的诸障垢均是依次显现刹那生灭,轮回涅槃及贤劣等的不平等,虽然在具有二取未能转依的凡夫前如是无欺显现,但是在本性中不成生灭及二取而住于大平等性,彼性中含摄一切变易的方分与时分,彼是在诸圣者各别自证智的行境中存在,不被三时的变易所染污故,于彼为何不立“大常”之名呢?已有且非刹那生灭性故。

按照现相而言,于未转依具有二取之凡众前,客尘障垢均依次显现,而且无欺显现轮回涅槃贤劣等不平等法,于实相而言,本来不成立生灭、二取,安住于大平等性中。因法性遍含三时,不成立二取,故法性圆裹十方,于法性中含摄一切方分与时分,其于圣者各别自证智慧行境中真实存在,不被三时之变异所染污。既然如此,为何不安立“大常”之名?有安立,其理由即是“已有且非刹那生灭故”,而且一切种智是各别自证智慧前存在,非刹那生灭之法,亦非为观现世量之境界面前存在,故此一切种智为常法,且是大常法,根本无法对其安立无常之本性。总之,认识自然智慧之自性,对其安立“大常”之名,或对于一切种智从了义角度而言,即为自然本智全体显露,此甚深之观点,皆从实相方面抉择的。

譬如,此观点在《宗镜录》中亦如是宣说:“智无依止,无形无色,体无来去,性自周遍,非三世摄而能普映三世之法,名曰神通。是故经云:‘智入三世,而无来往,为三世是众生情所妄立,非实有故,为智体无形无色,不造不作,而应群品,名之为神通。圆满十方,无法不知,无根不识,名之神通。’”文中描述了自然智慧之自性,自然智慧无任何所依,无任何所缘,无来无去,周遍一切万法,不属于三时所摄,而能够普应三时之万法,此即本具之大智慧神通。所以,佛经中云:‘智慧入于三时而无来去相,而三时仅为众生妄心所假立,并非真实中存在,因此,自然智慧决定是常法。且自然智慧之本体无形无色,不造不作而普映一切万法,故名神通;智慧圆满十方无一法不了知,无一根不识,故名通。’

所以,此处所宣之理与《宗镜录》一致。觉囊派大德将一切种智安立为大常之殊胜根据即:“已有且非刹那性的缘故”,此理论,遍知多洛瓦、达然那塔等亦如是宣说,于此基础上需要安立时轮金刚所宣之遍空虚空金刚等殊胜密意,此是从了义角度而言的,不但密宗如是宣说,且显宗大乘了义经典中亦宣说此殊胜观点。如《涅槃经》云:“善男子,佛性无生无灭,无去无来,非过去,非未来,非现在,非因所作,非无因作,非作非作者,非相非无相,非有名非无名,非名非色,非长非短,非阴界入之所摄持,是故名常。”

如是,一切变化有实与无实的虚空等时方的一切所知均一味平等地含摄于法性中,而彼法性不被任何变化等法所含摄,如虚空包容云而不被云所包容般。因此,彼法性大平等界光明本基仅是以自然智慧的自性自然周遍一切法俱生而住,然其自性在具有客尘障垢者前不显现。

犹如虚空包容一切色法,然虚空不会被某一色法包容,同理,一切变化之有事法与无事法等,十方一切所知皆是平等地摄于法性中,然法性不会被任何法所含摄,无任何四方之偏堕,故法性大平等界的光明本基仅是以自然智慧之自性自然周遍一切法,且是俱生而安住,彼之自性于具有客尘障垢之众生前不显现。

若以能遣除障垢的五道所摄的断证力,而获得能知所知无别的大智慧时,由自然智慧无变故,获得一切能知在法性胜义中平等一味无别同时无勤任运照知的一切种智。

若以五道所摄之资粮道等,获得殊胜智慧,获得能知所知无二之大智慧,因此自然智慧非为变化、刹那性,故而获得一切能知——于法性中无动摇,无勤任运照知一切种智。

然而由此不成立自然智慧从因中产生,在真实中成立远离客尘的法身是离系果。虽现似由因新生,然仅在尚未转依的现相中如是显现而已,诸甚深经典的究竟密意是在真实义中法性自性法身的本体无有生灭,一切诸法本来平等是正等觉佛,或是本来寂灭的涅槃及自性光明等,此者是诸清净地的菩萨也难以思惟之处,何况平凡人呢?

此段说明自然智慧为大无为法,非因缘所生之有为法,亦非为因缘所作之法。法身智慧自然安立为离系果,似乎为新生之法,然此仅是于尚未转依之现相中,亦即还未转依之显现中如此显现而已。此甚深经典之究竟密意,即于真实义中法性自性之本体,本来无生灭,本来是大涅槃,本来即自性光明,诸法本来平等,为正等觉。此为三清净地之大菩萨们亦难以思议之处,何况一般凡夫。

然而若如理生起信解,则赞叹等同获得不退转授记故,对此理应当生起胜解。

此理常人是无法通达,甚至三清净地之大菩萨亦极难思维,然若对此甚深义如理生起信解,则等于获得不退转之授记,应对此理生起殊胜信解。

庚二、以教证抉择

如是若于如来智慧身观为恒常则生福德。如《决定寂灭幻化等持经》云:“文殊,若善男子,善女人,于天界俱胝劫中,普于十方一一世界四众眷属,如其所求而行布施。若复有善男子,善女人,发饶益他人心已,宣说如来恒常、如来坚固句,其所得福德胜前无量。”

经典中云:文殊菩萨,若善男子,善女人作广大布施,布施时间为天界之俱祗劫,布施对境为十方一一世界中之四众眷属,布施之物为四种眷属之所求物。如是极其广大之布施,所得福德亦非常广大。又有善男子、善女人以利他之心,于人宣说清净之如来藏,尤重宣说如来藏恒常、坚固等文句,所获福德远胜前者无量倍,此为佛陀亲口所宣。

对此内容,大恩上师如意宝开示言:“宣说如来藏恒常坚固等,佛陀本无涅槃,仅于众生前示现隐没,同样正法亦不会隐没,故宣说如来藏恒常坚固之文句,远远超胜一般之福德。”

如上所说,修行诸行无常单空的功德,远胜一般供养功德;如是对此如来观恒常坚固,功德亦如此远胜一般功德,毕竟彼所缘是胜义如来,胜义本性。

《大涅槃经》云:“迦叶,善男子,善女人,当恒一心勤于佛常住二句。”又云:“若人于此不可思议处,精勤作常想者,彼为皈依处也。”等。

佛于《涅槃经》中言:善男子,善女人,应当恒常一心修持佛陀是常住。又言:若有人于此不可思议处,精勤修习常想,遂有殊胜之皈依处。

若将如来身观为无常,则彼人连皈依也没有,观如来身是无常,将会产生无量过失。既依经典所说而了知后,当需对真实义发起恭敬心。

若将如来身视作无常,则如来身为行苦等,如是则此人无皈依处,观如来身是无常,将会产生无量过失。既了知《大涅槃经》经典所说后,当需对真实义心生恭敬。

戊三、自宗无垢之观点

如是如来藏的本体远离一切有无、常断等戏论,二谛无别唯一明点平等性,在彼实相体中现有诸法是一味唯一性,如是而见即见无有破立的真实义,故离一切边执,是为证悟胜义贤妙之见。

如来藏本体远离一切戏论,不偏堕于常断、有无、来去等任何一边,为二谛无别唯一明点,所谓“唯一明点”是任何偏堕、任何戏论皆无之大平等性。于实相本体中,现有诸法是一味之唯一性,即见无破无立之真实义,故离一切边执,即证悟胜义贤妙之正见。

《说菩提分经》云:“文殊,若人能观诸法无不等、无二、无别,是为正见也。”

若能观常与无常为无二无别,此为殊胜之正见。

《虚空藏请问经》云:“知有实无实,安住真实际,见有实无实,智者不执著。”

若通达有实无实皆为相互观待,安住彼等真实之本性而不执著。

《菩萨藏经》云:“胜义中圣者的慧及智前不成立任何所知或所断或所修或所证也。”如是宣说。

须了知,圣者慧智前,不存在任何取舍、不等之法。“慧”常指十度中的第六度“般若度”;“智”是指后得智,或十度中第十度“智慧度”。

此处指佛之如所有智与尽所有智,亦即佛相续中圆满了第六度“般若度”与第十度“智慧度”。于佛智慧前,不成立任何所知法,任何所断法,或任何所修与所证。于佛甚深智慧前,苦集灭道之四谛法,为平等性,非别别存在,无别别之他体法,无所取与所舍,无因果之存在。如此于佛智慧前,无一苦谛当知;无一集谛当断;无一法成修道证涅之本性,故轮涅所摄之苦集灭道等法,皆无二无别,本来一味大平等性,因此,于胜义中圣者佛菩萨前,不会显现不平等法,亦无戏论存在。因于彼等智慧前,万法悉皆为大平等性。

然而以名言量观察善加辨别时,于谛实知为谛实,如知圣道是无欺;于非谛实知为非谛实,如知由修“我”能得解脱等为颠倒之说;于无常知为无常,即知一切有事法为刹那性;于常知为常,即知如来藏自然智何时也无变易;于无者知为无,如知我及能取所取显现的自性不成立;于有者知为有,如知无欺因果缘起显现之理;知一切有情法性如来藏自成功德自性安住等,在名言中真实存在,是不颠倒智的行境。

此段中举了三对例子:1、谛实者知谛实——无谛实者知无谛实;2、常者知为常——无常知为无常;3、于无者知为无——于有者知为有。对彼等善加辨别,谛实与无谛实、常与无常、有与无等即为不颠倒之智。

如是了知,圣道是无欺的,决定会获得解脱,为于谛实了知为谛实;了知外道所宣之“神我”能依彼而获得真实解脱,或五火焚身及行牛禁行等,是非因计因,了知为非谛实;了知一切有为法是刹那生灭,此为于无常了知为无常;了知如来藏自然本智何时亦无变易,了知佛陀之法身是自性常、报身是无间常、化身是相续常,是于常了知为常;了知人我法我皆为遍计法,于实相中二我及二相皆不成立,此为于无了知为无;了知于名言中,有无欺因果之缘起显现,如是因感如是果,丝毫不空耗错乱,了知有情之法性如来藏功德自成安住,为真实有,此即有了知为有。此等为不颠倒智之行境。

如是了知并趣入,从彼获得广大功德,是无痴善根故。

因为善加辨别之智慧,为无愚痴之善根,故如是了知并且趣入,遂能获得大功德。

如是诸经中也从一般和特殊两方面宣说了很多法,尤其虽无人我,而宣说远离我与无我二种戏论的如来藏大我等具有净、乐、常、我殊胜波罗蜜功德,旨在于有无变易无住大涅槃寂静善妙究竟功德了知为有。如《涅槃经》云:“所谓我者,若何法谛实、真实、主宰、无变易,则称为我也。”

于众多经典中,常有一般与特殊两种说法,如一般经典中宣说诸法远离边戏,然对下根者亦特殊宣说相似胜义之单空。又如一般以胜义理论观察时,无论轮回与涅槃,常与无常之一切戏论,悉皆远离,然特殊亦宣说于名言净见量前,存在常法,不存在有变异之无常法等。故于经论中皆有一般与特殊两种讲法,尤其突出之处是虽无我,然于第三转法轮《涅槃经》中宣说,我与无我皆远离之如来藏大我等,以此方式宣说如来藏具有常、乐、我、净殊胜果波罗蜜多。如是宣说有大必要,其目的就是于有者了知为有,有者即无变无住大涅槃寂静善妙之究竟功德。如《涅槃经》云:何为所谓之我?若何法谛实、真实、主宰、无变易,则称为圣我。

丙二、听闻信受之功德分二:一、超胜其他功德之理 二、未信此法之过患

丁一、超胜其他功德之理

如此甚深如来藏之相,闻后仅生胜解信也能出生无量功德。

如是听闻甚深如来藏之体相,闻已思忖:“实际,自己与众生皆平等具有法界殊胜如来藏,若入道修行,仅是时间前后之差别,众生均会平等成佛。”如是思已遂会平等对待一切众生、调伏我慢,对无上殊胜之菩提生坚固之信心,当下即得无量功德。

《宝性论》云:“若人为求菩提果,珍宝严饰黄金刹,佛刹尘数日日中,供养一切诸法王。余人于此仅闻句,闻已生起胜解信,依此所生之福德,较前布施德更多。若有具慧为求取,无上菩提经多劫,身口意业无勤作,能护无垢诸律仪。余人于此仅闻句,闻已生起胜解信,依此所生之福德,较前持戒德更多。若人修持能息灭,三有烦恼火静虑,修持天梵至究竟,菩提不动之方便。余人于此仅闻句,闻已生起胜解信,依此所生之福德,较前静虑德更多。”

大恩上师法王如意宝对此段内容,首先概而言之:世俗中作广大供养,或长时守持清净戒律,以及圆满修持禅定之功德,根本无法与讲闻如来藏四金刚处之功德相比,二者不可相提并论,因后者很深很圆满之故,无法与之相比。对此不必怀疑,亦不必寻思是何因,因此非常人所言,而是导师佛陀亲口以谛实语宣说此功德殊胜圆满,此是补处弥勒菩萨所传,非常人以文字随意涂写,亦非他人道听途说之讹传。一般之传闻可信可不信,亦容许怀疑,然此为佛陀亲口所言:以此讲闻之功德,极其殊胜,非一般布施、持戒、修定之功德可与之相比。此为谛实语,不必有所怀疑,相续中应生诚信,此极其重要。

或有人想:前之布施、持戒、修定所生之福德资粮,如此多,如此不可思议,难道对《宝性论》讲闻一遍之功德能较之更殊胜圆满吗?令人难以确信能具如此大之功德。

对此回言:此可确信,不必心生刹那怀疑。因所谓修善得福,造恶有罪,此为遍知一切微细因果规律之佛陀所言,我等皆信此因果规律,信断恶行善会有果报,我等既然能信佛陀此等语言,如此亦应信此处佛陀所言。

譬如,有人尽力调整自之烦恼心,闭关精进修行二年,亦不如上师与弟子一起讲闻一次《宝性论》的善根巨大,因此,大家应牢记于心且应明白,于如是深山中,共同讲闻之功德不可思议,应仔细观察思维,有如是殊胜之因缘能安住于神山,能听闻《宝性论》等经论,确于往昔积过大福报,应再再心生欢喜。应想:我竟有如此殊胜之因缘,能至五明佛学院,如是断恶行善之道场,故应稳重发誓:永不离开此殊胜道场。一般而言,顶礼、转绕、燃香供佛、朝拜圣地等有一定功德,然与听闻《宝性论》之功德相比,则显微乎其微。于闻思修行以外,世人所作其他善根,远远不如听闻一次《宝性论》之善根。仅听闻一次,闻已心无怀疑,皆获不可思议之善根,远胜布施、持戒、修定之功德,故此确为让人生大欢喜之事。

对此内容,大恩上师又逐一解释,首先是超胜布施功德。

《宝性论》中前二颂:“若人为求菩提果,珍宝严饰黄金刹,佛刹尘数日日中,供养一切诸法王。余人于此仅闻句,闻已生起胜解信,依此所生之福德,较前布施德更多。”

上师开示言:思惟超胜布施功德方面:若有人布施之发心,非为耽著今生之世间八法,亦非耽著来世转生人天之受用,而是受持清净之菩提心;所供之物是以尽十方所有国土微尘数之如意宝珠所严饰的广大黄金刹土;布施之时间为尽未来际无有间断;供养之对境为诸断证圆满的无上法王——佛陀。

常人会想:供养之发心、物品、时间、对境等皆不可思议,供养所获之福德亦决定不可思议,然此种福德仍不如听闻一次《宝性论》,闻已生信之功德,与之相比,前之功德仅为微小之善根。

譬如,有人前往大海之宝州,至后不取如意宝,而仅取黄金。一般而言,能取黄金亦很好,然于宝州不取如意宝,仅取几十斤黄金,智者视此为愚人之行,亦是少见之事。同理,对《宝性论》等不作闻思修行,反对一般之善根狠下功夫,此于智者眼中亦为愚夫之行。又譬如,一净信者,非常勇猛,以不懈之力,从学院至观音桥,沿路不断磕大头,后至观音桥后,又如此磕头直至拉萨,常人视此之善根极大,然佛言讲闻一次《宝性论》之功德远胜上述譬喻。一般礼佛,时间长也好,路途极遥也罢,如此不断礼拜,虽功德极大,然与讲闻《宝性论》之善根相比,前者则显微小,无法相比,犹如外之虚空与芥内虚空,差距如此悬殊。

因此,从将来可获之善根而言,且现在我等已圆满获得了此宣说四金刚处之善根,故应再再生起欢喜心。此金刚处现已听闻,若能无疑信受,则绝对走向解脱殊胜之道。

《宝性论》颂词中间二颂:“若有具慧为求取,无上菩提经多劫,身口意业无勤作,能护无垢诸律仪。余人于此仅闻句,闻已生起胜解信,依此所生之福德。较前持戒德更多。”

颂中“为求无上菩提”为持戒之所为;“经多劫”为持戒之时间;“身口意无勤作,能护无垢诸律仪。”是持戒之体性。大恩上师言:此宣入超越持戒功德,若有人非盲从他人发心来持戒,亦非为希求天人之福而持戒,亦非怖畏恶趣之痛苦或为今生远离病痛等而持戒,唯一发心愿无边无量之众生获得无上菩提而持守净戒。且持戒之时间非一朝一夕,而是历经多劫之漫长岁月,严格行持,串习稳固后,三门无须功用加行,不必勤作,自然远离罪垢,不损戒律,不染罪垢。如此清净之持戒,譬如,清净受持比丘二百五十条戒、比丘尼三百六十四条戒、沙弥十戒,如此持受净戒于未法时期,皆会获得难测之无边功德,然此等仍不如听闻金刚处后,产生胜解之功德。

《宝性论》颂词后二颂:“若人修持能息灭,三有烦恼火静虑,修持天梵至究竟,菩提不动之方便。余人于此仅闻句,闻已生起胜解信,依止所生之福德,较前静虑德更多。”

此颂宣讲超胜修定之功德。“能息灭三有烦恼火”——此讲静虑之作用,指能息灭如火般之欲界、色界、无色界的三有烦恼。“修持天梵至究竟”——此明静虑之自性。非一般之静虑,而是修持天住之四禅、梵住之四无量等,已达究竟。“菩提不动之方便”——此明静虑之所得。即以无上菩提果不动摇之方便。如此修持之福德极其广大,然其仍不如听闻四金刚处,闻已生信之福德广大。如此我等了知,确实对此大乘了义之经典,如理如法传讲闻思,其所生功德确实不可思议。大恩上师言:现有些喇嘛言:人多之处易散乱,故应前往寂静山林中,闭关实修。彼等虽口中如是言说,入山闭关后,却无能力调伏烦恼,仅是控制身语。身于深山中,整日睡大觉,亦无法作其他功德,有些虽止语然亦不念咒。亦有人自言自语,如此虚度光阴,八九年后,此人从山洞中出来,便自吹自擂:“我已于某某山中闭关九年。”自他皆认为闭关功德很大,然此与讲闻《宝性论》之善根相较,仅为极小之善根。于山上长时闭关修定,别说四禅八定,就连欲界‘欲心一境’亦未修到,如此闭关仅是身于山中不为人所见,根本无法与听闻本论之功德相比。因为此为遍知佛陀与弥勒菩萨所言,以菩提心摄持,于漫长时间中修四禅八定,远离一切烦恼,此等善根皆不如听闻四金刚处时心生信解之功德。

大家应细思深察以上所言。若此大悲世尊亲言还需证实的话,你们可问文殊菩萨、弥勒菩萨、金刚手菩萨等,是否能获如是功德,此等大菩萨们决定会证明,佛语为谛实,非虚妄性,我等可发誓作证!可如世间赌咒,上至万代宗亲所积之善根,下至口中念一遍观音心咒之善根,此等悉皆合集而发誓:布施、持戒、修定之善根与听闻本论的善根相比,决定后者更圆满、巨大。因此若未修行禅定,仅口言修定,至山中闭关,如此言说无有必要。萨迦班智达曾言:“若未调伏之猛兽,虽然住于森林中,心性亦是极凶暴;若已调伏之良驹,即使行于城市中,行为亦是极调柔。人格高尚智圆者,即使住于城市中,亦可弘法利众生,修行调伏自烦恼;反之,人格恶劣智浅者,身于山中虽修行,烦恼日渐速增盛。人格既不稳重,又不具智慧者,其心态亦极易变化,别人言:你应马上去闭关,你应去某某处修某一法。其闻言心遂起变化,此种人犹如空中之叶随风而飘。故你们不要妄想独立去修一甚深之法,仍应稳重安住于此殊胜道场,此是我对你们的忠告。

常言闭关九年,不如转一次法轮之功德,此转法轮非为从怀中取一经轮,东摇西摆地转,而是上师如理传法,弟子们相续中生起法义,成熟相续,此方为真正之转法轮,尤其年青人需要再三闻思,老人亦应如法听闻此等甚深之佛法,积累殊胜善根,定能往生极乐刹。

大恩上师所言非常殊胜,且对我等初学者或一凡夫修行人而言,此等金刚句极其重要,不能凭口头禅,凭妄想而决定何为殊胜之修行,而应如大恩上师所言,于经论如理闻思或传讲,如此遂获殊胜福德、无量功德。

如是若于甚深难量者,知而生信有大义利,而且宣说胜乘精华不退转之狮子吼如来藏教言是甚深希有故,往昔未曾修习且慧劣者难以生信。

有福慧者依止大乘善知识,对大乘了义甚深之法,无疑生信,遂获大利,反之,若无福慧之众,对此甚深法难以起信。正如《宝性论》所言,若于甚深难量如来藏之相,听闻且信解有极大功德。此功德超胜未与如来藏法相应之布施等福德聚,同时正因此宣说胜乘不退转如来藏教言极为甚深稀有,故说往昔未曾修行且智慧低劣者难以生信。若此连大菩萨们亦难以思维之甚深如来藏教言,竟然能够听闻,闻后未疑而生信,此定为往昔多劫中积过殊胜之善根,曾修习过此殊胜法,具殊胜福德因缘之果。甚深难信之法竟已信,此明具善根;希有难遇之法竟已遇,此明具大福德、大因缘。反之,无此殊胜善根者,则难信此法门。

丁二、未信此法之过患

如《宣说如来经》云:“于我此智慧,愚夫心生疑,不能住此境,如射空自坠。”

于我佛之智,及如来藏法门,业障未尽,又无福之凡夫,心生怀疑,其心不能安住产生信解之境界,其心愚痴,犹如箭射虚空,无法住于空中,终会下坠。

《细研磨经》云:“如是彼等愚人将堕恶趣,为魔加持故,觅求彼过,于如来所说法之人亦欲觅求过失。”

彼等愚人为魔加持之故,于如来藏等法门,非但不生信解,反生无义怀疑、邪见等,寻觅法之过,且对说法者亦觅其过失,言彼戒律不净,未通法义等,如此遂成转生恶趣之前相,故言彼等愚人将堕恶趣。

《梵天请问经》云:“显扬善说圣法时,具罪之人执非理,无信于法生疑虑,俱胝劫中成痴狂。心无信故成罪人,心嗔不护他人意,舍弃一切精华已,无信心故取渣秽,倨傲以及恒具慢,无有信心不敬他。”

“善说圣法”:即我等本师释迦佛,以无上之智善说清净圣法。

此等圣法极为难得,如初本师发无上菩提心,为求一偈法,以自之身体越过量同三千大千世界之火坑,如此难行能行,积累资粮,才成就殊胜佛法。如此殊胜之法宣说显扬时,具障者往往执为非理,彼等无有信心,于正法生颠倒疑惑,以此等恶业,于俱祗劫中转为疯狂者。由于内心于正法无信心之故,而成造罪之人,此等心态变得极复杂,常起嗔怒不护他人心意。

“舍弃一切精华”:即舍弃一切经典了义之心要;“取渣秽”:即仅针对下根者宣说不了义法,恒时执取。此二之义:舍弃一切了义精华后,以无信心之故,执取不了义之法,此人恒时具傲慢,不恭敬大德、成就者、智者等,如此遂造众罪业,须了知,此等皆是为魔加持之结果。

又云:“彼等以非法句诤,于诸佛教作染污,犹如外道生疑虑,觅佛法过相违已,无信之人法亦舍。”

《梵天请问经》又云:彼等以非法词句诤论,玷染无垢教法,如外道于内道之法,心生怀疑,甚至于佛法亦寻其过失,作相违之事,故无信之寻思者连正法亦会舍。

《制罚破戒经》云:“舍利子!沉于生计,耽执诤论,于自他作害之士夫非是圣士,彼等将充满赡部洲等。”

沉于生计,耽执诤论者,即沉浸于现世之资财者,学佛亦仅是作口头之诤论,未修戒定慧三学,此等众非但不能利于他人,甚至无法自利,自欺欺人而已,非圣士夫。此等众将遍满南赡部州。

有许多人为名闻利养,建塔修庙,实属自利求世间八法,此等悉为不善之非发心,故我等应常反观自心,提正知护正念,作为修行人或闻思或修正法,稳重安住做一真正修行者,护持正知正念,不要依靠佛法而造重罪。

思维如是所说之理,在五浊兴盛,且诸入教者颠倒四依,而使殊胜大乘宗的关要大多已失坏而变成相似法之时,对大乘命根般的此法甚至有痛惜心的人也颇为罕见。

思维上述之理确为如此,现今末法时代五浊兴盛,且一切入教者亦颠倒四依,依人不依法,依语不依义,依不了义不依了义,依识不依智。真正有缘者观照时便会了知,末法时代种种颠倒之恶相已现前,大乘殊胜之关要多数已失坏,而成相似法。

而今,没有很多真正精通三藏,真正开悟者宣说解脱道次第,而是有很多未精通佛经之密意,未通达佛法关要者,遂与人以自己体悟的诸多分别念诠释经论。

虽表面宣讲不可思议大经大论,弘扬大乘殊胜之法,然此大乘宗之关要多已失坏,而成相似法,对此如大乘命根般的如来藏法门,甚至连爱惜者亦少见难遇。

丙三、著论之缘起

然而以入于前译持明传承教下之力,及得以见闻许多传承教言如意宝,以及顶戴莲花王自在补处文殊童子现为人相的遍知金刚威严(蒋扬钦则汪波)等众多真实善知识莲足的善缘力,年龄和智慧都尚未成熟的我,对此甚深处生起些许辩才。

全知麦彭仁波切言自己入于前译宁玛巴持明传承之教下,曾阅读所有梵文译为藏语的佛经甘珠尔以及菩萨所著之论典丹珠尔,(其传记中曾言:全知麦彭仁波切三日阅完甘珠尔,二十五天阅完丹珠尔,且于阅完甘珠尔后,一切经典内容铭记不忘,后阅丹珠尔亦如是。)或见或闻众多如如意宝珠般传承教言。他老人家是前译三大译师转世,于此却谦虚而言智未成熟,其实他老人家于三日内阅完甘珠尔后,时有僧人疑问:“如此快便阅完?”麦彭仁波切回曰:“只需阅一下书名,内容便明朗现前,大概阅一下书名、后跋、总纲或要义时,所有书中内容,无论是能诠句,还是所诠义悉皆真实显现。”后有一次,他老人家给有缘补特伽罗念甘珠尔传承时,虽边上有僧人翻甘珠尔,然他老人家不看一字,如背书般念诵甘珠尔,如此不可思议的麦彭仁波切亦言:“得以见闻许多传承教言如意宝。”

然后,他老师家“顶戴莲花王自在补处文殊童子现为人相的遍知金刚威严(蒋扬钦哲汪波)”,言及根本上师法名时,麦彭仁波切以莲花王自在,莲花生大士补处以及文殊童子现为人相的遍知金刚威严等恭敬词修饰根本上师——蒋扬钦哲汪波。全知麦彭仁波切于蒋扬钦哲汪波前显现得殊胜加持下大彻大悟。

全知麦彭仁波切言:“依靠如意宝般的前译教法之理,以及见闻诸多教言传承如意宝,且顶戴以根本上师蒋扬钦哲汪波为主的诸多真实善知识之善缘力,年龄与智慧还未彻底成熟的我,对于此甚深处亦产生些许辩才。”从此句可知,麦彭仁波切著论时年龄尚轻,而且此亦为表谦虚之句,而实际上,麦彭仁波切之智慧与文殊菩萨无二,或说与普贤王如来无别,亦是不可思议之大德,不可能智慧不成熟,然须如此了知,谦逊是大德不共之品格。

如是对远离诸边双运极无所住之相——法界自性住种性义,善加宣说乃为狮子吼。

所谓狮子吼即指能摧伏一切他方,而自方不为所摧之善说,以下通过教证抉择。

《梵天请问经》云:“天子!宣说于任何法不贪著,彼等为狮子吼;宣说于任何法生贪著,彼等非狮子吼,而是狐狸鸣,引起任何边见之言说,彼等非狮子吼声。”

若对任何法不贪著,不执有不执无,不执亦有亦无,不执非有非无,不执四边而宣说明空双运,此即狮子吼;相反,若执有无二俱,非二俱之四边非为狮子吼,而是狐狸之鸣叫,引起任何边见之言说,皆非狮子吼。萨迦法王言:“耽著今生非佛陀,耽著轮回非出离,耽著自利非菩提心,耽著实执非正见。”故凡有耽著之法,皆非狮子吼,执著不作意,不思惟之止息念,亦非狮子吼,佛亦如是宣说。

《大涅槃经》云:“狮子吼者,宣说一切有情有如来自性,如来常住,定无变易。’又云:‘善男子!虽于空旷处多有宣说,非狮子吼,然于众多智者眷属中宣说,乃为大狮子吼。彼狮子吼者,不说一切诸法无常、苦、无我、不净,而唯说如来常、乐、我、净。”

所谓狮子吼,即宣说有情皆具如来自性,宣说如来常住,宣说决定无变,虽于空旷处多有宣说,然此非狮子吼。于众多智者眷属当中宣说,此方为大狮子吼,此句意为是于具大福德尊胜大众当中无任何怖畏,无任何怯弱心。于梵天转法轮亦无些许怖畏,对了义之明空双运有不可思议之定解,不可思议修行之功德,真正有证悟功德或完全通达大乘了义经典甚深密意,如此其心中无有怖畏,无有怯弱,甚至于梵天前转法轮亦无怖畏,此即大狮子吼。

诸如此等狮子吼之喻义已作广大宣说,应当了知。

不止以上两部经,还有其他经中详广地宣说了狮子吼之喻所含之意义,须了知此等内容意义。

如是公正合理地宣说了如来藏之相,虽与某些人不相合,然是建立了真实的道故,他人心中不应愤怒,如《入中论》云:“论中观察非好诤,为解脱故显真理,若有解释真实义,他宗破坏亦无咎。”

全知麦彭仁波切合理宣说如来藏之体相,虽与某些人(执如来藏为单空或如来藏与空性相违之实有法、或执如来藏智慧为常者)见解不相合,然因建立了真实之道,故他人不应心生恼怒。如龙树菩萨于《中论》中演说了诸多中观之理,破诸外道之见,亦破有事宗之观点,此亦非为龙树菩萨好诤,而是为解脱众生之故,以言说观察之理显示真理,显示胜义之空性,如是解释真实义,破坏他宗亦无有过失。诚如全知所言:“我无贪嗔之烦恼,无自宗他宗之偏执,依照佛陀了义之经典与续部,还有荣索大班智达,全知无垢光尊者之观点,公正合理地宣说如来藏之体相。于此过程中,凡破坏与此如来藏不相合之见,我亦无有过失,如日轮遣除黑暗般,无任何过失。”

如此之举也是护持正法,《三摩地王经》云:“何为护法耶?即于讥毁佛法者,如法而降伏。”

如此宣释真实了义之见,颠破非真实了义之见,此亦为护持正法,诚如《三摩地王经》所言:“何为护持正法?即对讥毁佛法者,如理如法胜伏。”此即真正大德护持正法之事业,护法住法。

也是住持正法,如《虚空藏请问经》云:“何人已得佛菩提,佛法法相彼尽持,何人极知无垢际,彼者尽持诸佛法。”

何人已获无上之大菩提,彼人无余住持一切佛法法相,何人极为通达无过失之佛法,彼者尽持诸佛之教法。

如是持法者能报佛恩并能获得无量福德,《宣说如来大悲经》云:“如是恒持佛法者,以法定超非资财,何者受持佛法藏,彼等报答诸佛恩。”

真正如理如法弘扬佛法,利益众生,修习佛法功德,一方面成就佛陀之恩德,另一方面同时获得无量之福德,此亦通过教证证明。经云:如是恒时护持佛法者,修行佛法决定超出轮回,此非以资财超出轮回,何者受持诸佛之法藏,彼人即报诸佛之恩德。

《虚空藏请问经》云:“如千俱胝劫宣说,佛陀智慧无边际,如是受持如来教,所得福德无有量。”如是所说故。

犹如于一千俱胝中,宣说佛陀之智慧亦无边际般,如是受持如来教法,所得福德亦无限量。

于彼胜乘诸教典,虽具略说之辩才,

年龄学问未成熟,狂僧我语谁人信。

对于殊胜之教典,即大乘显宗法门与密宗法门,对于胜乘之教典,虽具有略说之辩才,然因年龄与学问尚未成熟,故狂僧我所言,何者能信?

【现今众生逐名声,远离辨理非理慧,

多数嫉妒魔所扰,我知非是善说时。】

未法时代,现今之众生好随名声,虽有持戒清净,通达三藏之善知识,然不去依止,偏追随大名声,富财物者,此为未法时期众生颠倒之恶相。

于某人某宗派而言,多数不能辨别真理非理,了义不了义,远离此辨别是非之智,大多为嫉妒魔所扰,即使是真理,亦为宗派执著所缚,不会真实承认。如此五浊黑暗世,我亦知非宣说善法之时,然为何造此论,宣说此如来藏之法门呢?

【然而殊胜师本尊,于心莲上恒敬供,

诸善教句及其义,心中明而极明现。】

虽说五浊黑暗世,宣说此法有颠倒之过,然对于殊胜上师(蒋扬钦哲汪波),殊胜本尊文殊菩萨,于自心莲花上恒时恭敬供养。

全知麦彭仁波切于幼年起,因一直于心间恭敬祈祷文殊菩萨与护法神格萨尔王等,故佛陀所有三藏经典,诸善教之能诠句于心中明显,其所诠义亦于心中明朗而显。此非以寻伺之方式,而是于大圆满智慧中自然流露。此强调殊胜之缘起,因恒时对殊胜的上师与殊胜的本尊等作恭敬供养祈祷,故一切佛法之能诠句与所诠义于心中恒时明而极明现之方式不肯隐没,如是遂无他法,唯撰写此论。写就后仍有其意义,其意义从两方而言:一者于己成就大利益;二者宁玛巴有缘弟子,若对此甚深了义教法闻思修行,其相续中遂充满法喜,增上功德,因此而造此论。

【彼时善说纳受修,长时欢喜后时际,

于他刹中佛法理,胜喜犹如上弦月,

甚深究竟此教言,具慧生喜此乃是,

非堕有寂边之乐,故诸善缘当欢庆。】

于心蕾上再三恭敬供养祈祷殊胜之上师本尊,一切经典之句义皆明朗而显,一时想生生世世修行佛之善说,弘扬佛法,且于后际于其他刹土中,发心弘扬佛法之正理。对此法生起如上弦月般日渐增上之欢喜,心中祈祷上师祈祷本尊,后之所为皆如法行持,且回向有缘众生遇此正法。如此究竟甚深之教言,具慧者决定心生欢喜,此非堕于有寂边之安乐。非有寂之安乐能比,轮回中有漏之安乐,小乘阿罗汉入灭定之安乐,根本无法与之相比。

丙四、回向善根

【祈愿舍离诸边执,显空双运狮吼声,

降伏恶见野兽群,佛教精华十方兴。】

祈愿并回向,此远离一切边执之显空双运狮子吼,降伏一切恶见,佛教精华于十方界兴盛弘扬。

此论由受持三学宝藏的法友格南劝请说:“于‘佛陀法身能现故’等文句之义,按您心中如何显现而造。”于此恳请者前僧人无垢智慧(全知麦彭仁波切)自然显现径直而录出。增上善妙!

此论原本曾混入上师(蒋扬钦哲汪波)的著作中,二十四年后拣出原本,当善贤和尚龙多欲付梓之际,与最初祈请者及具慧拉布罗珠同时聚会,彼等复祈请说:“请您务必增补”等语。如是祈请后,于最初原本上归摄文句并增添一二关要。

胜生铁兔年四月下旬吉祥时,于降魔胜利洲中,无垢智慧文殊欢喜金刚(全知麦彭仁波切)二日中从原文录毕。芒嘎郎!(愿吉祥!)

2002年藏历6月23日

于西藏昌都日通藏医院圆满译毕

甲三、尾义

遍行如来藏是三世诸佛之精华,一切显密诸法之关要,补处弥勒菩萨于《宝性论》中以三大理论建立——一切有情具有殊胜法界如来藏。此三大理论即为建立一切有情具有如来藏之大纲要,全知麦彭仁波切以大圆满之大智慧,圆满对三大理论撰著符合诸佛心意之善说。破除执如来藏实有、单空以及无常三种邪分别,显示承许众生具有本体空性自性,本具功德之殊胜如来藏,非但无任何妨难,且具真实之能立,以现量、比量、教量成立清净道谛。故此为能胜伏一切增损之邪见,而不为一切所胜伏,如狮子吼般殊胜之论,故名《如来藏大纲狮子吼论》。

正因以无任何理之妨难,且有正确能立之方式认定为了义,故我等随顺全知麦彭仁波切之言教,以闻思断除增损,善妙了知必将生起不退之信念。此种信念,或现在生起或将来会有,如此于甚深如来藏之体相闻已生信,确实如《宝性论》所言般具有无量功德。

最后,至诚将此闻思善根、三世一切善根,悉皆回向十方自他一切有情:暂获增上生之安乐,究竟现前如来藏之面目,情与无情同圆种智。

祈愿:三世诸佛之心要,

佛法广弘十方界,

普利无边诸有情。

此福已得一切智,摧伏一切过患敌,

生老病死犹波涛,愿度有海诸有情。

2005年农历三月初五

于喇荣五明佛学院金刚萨埵殿堂圆满讲授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