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经庄严论 颂词及科判

甲一、论名

大乘庄严经论

缘起品第一

甲二、论体分二:一、如何造论之方式;二、如是所造之论

乙一、如何造论之方式

义智作诸义,言句皆无垢,

救济苦众生,慈悲为性故,

巧说方便法,所谓最上乘,

为发大心者,略以五义现。

譬如金成器,譬如花正敷,

譬如食美膳,譬如解文字,

譬如开宝箧,是各得欢喜,

五义法庄严,欢喜亦如是。

譬如庄美质,临镜生胜喜,

妙法庄严已,得喜更第一。

乙二、如是所造之论分五:一、所安立;二、分别所知;三、所思惟;四、不可思议;五、菩提分之诸法之本体

丙一、所安立(安立大乘经为佛所宣说)分二:一、总说;二、别说

丁一、总说

譬如饮药苦,病差则为乐,

住文及解义,苦乐亦如是;

譬如难事王,因事得威力,

如是难解义,因解得法财;

譬如见生宝,不别则不爱,

如是闻妙法,不觉亦不喜。

成宗品第二

丁二、别说分二:一、宣说破斥邪见之诸种理论;二、教诫应断除对大乘的邪见

戊一、宣说破斥邪见之诸种理论

不记亦同行,不行亦成就,

体非体能治,文异八因成。

诸佛三因缘,现见亦护法,

如来智无碍,舍者不应尔。

非全非不违,非行非教授,

是故声闻乘,非即是大乘。

发心与教授,方便及住持,

时节下上乘,五事一切异。

入自大乘经,现自烦恼灭,

广大甚深义,不违自法空。

有依及不定,缘俗亦不普,

退屈忖度人,宁解大乘义?

广大及甚深,成熟无分别,

说此二方便,即是无上乘。

戊二、教诫应断除对大乘法的邪见。

不应怖而怖,由怖被烧然,

怖引非福故,长时过患起。

非性非法朋,少慧少因力,

怖此深妙法,退失大菩提,

无异即互无,有异即险处,

无譬种种说,续说多门说,

非有如文义,诸佛甚深体,

聪慧正观人,应知不应怖。

随次闻思修,得法及得慧,

此智行此法,未得勿非毁。

不解解不深,深非思度解,

解深得解脱,诸怖不应尔。

由小信界伴,不解深大法,

由汝不解故,成我无上乘,

随闻而得觉,未闻慎勿毁,

无量余未闻,谤者成痴业。

如文取义时,师心退真慧,

谤说及轻法,缘此大过生。

恶意自性恶,不善不应起,

况移于善处,应舍大过故。

皈依品第三

丙二、分别所知分四:一、皈依;二、种性;三、发心;四、修行(二利)

丁一、皈依分三:一、皈依之殊胜差别;二、具有殊胜差别的皈依之自性;三、摄义

戊一、皈依之殊胜差别分二:一、略说四种殊胜差别;二、其义广说

己一、略说四种殊胜差别

若人皈三宝,大乘皈第一,

一切遍勇猛,得果不及故。

难起亦难成,应须大志意,

为成自他利,当作胜皈依。

己二、其义广说(依略说次第)分四:一、一切遍差别;二、承许差别;三、得果差别;四、超胜差别

庚一、一切遍差别

众生遍乘遍,智遍寂灭遍,

是名智慧者,四种一切遍。

庚二、承许差别分二:一、宣说真实;二、以喻宣说

辛一、宣说真实

希望佛菩提,不退难行行,

诸佛平等觉,勇猛胜有三。

辛二、以喻宣说分二:一、转轮王子喻;二、大臣喻

壬一、转轮王子喻

发心与智度,聚满亦大慈,

种子及生母,胎藏乳母胜。

妙相成生力,大乐大方便,

如此四成就,是名为胜身。

光授法自在,巧说善治摄,

由此四因故,佛种则不断。

壬二、大臣喻

入度见觉分,持密利众生,

由此四因故,得似于大臣。

庚三、证悟差别

福德及尊重,有乐亦苦灭,

证乐证法阴,习尽有灭舍。

庚四、超胜差别

大体及大义,无边及无尽,

由善世出世,成熟神通故。

戊二、具有殊胜差别的皈依之自性

希望及大悲,种智亦不退,

三出及二得,差别有六种。

戊三、摄义

皈依有大义,功德聚增长,

意悲遍世间,广流大圣法。

种性品第四

丁二、种性分三:一、宣说具有种性;二、宣说不具种性,三、以赞叹大乘种性的方式摄义

戊一、宣说具有种性分二:一、总标略说;二、其义广说

己一、总标略说

有胜性相类,过恶及功德,

金譬与宝譬,九种各四种。

己二、其义广说(依略说次第)分九:一、成立有不同种性;二、成立大乘种性为殊胜;三、种性之自性;四、种性之相貌;五、种性之分类;六、障碍苏醒种性之过失;七、大乘种性之殊胜功德;八、种性之黄金譬喻;九、种性之珍宝譬喻

庚一、成立有不同种性

由界及由信,由行及由果,

由此四差别,应知有性体。

庚二、成立大乘种性为殊胜

明净及普摄,大义亦无尽,

由善有四胜,种性得第一。

庚三、种性之自性

性种及习种,所依及能依,

应知有非有,功德度义故。

庚四、种性之相貌

大悲及大信,大忍及大行,

若有如此相,是名菩萨性。

庚五、种性之分类

决定及不定,不退或退堕,

遇缘如次第,品类有四种。

庚六、障碍苏醒种性之过失

应知菩萨性,略说有四失,

习惑与恶友,贫穷属他故。

庚七、大乘种性之殊胜功德

功德亦四种,虽堕于恶道,

迟入复速出,苦薄及悲深。

庚八、种姓之黄金譬喻:

譬如胜金性,出生有四种,

诸善及诸智,诸净诸通故。

庚九、种性之珍宝譬喻:

譬如妙宝性,四种成就因,

大果及大智,大定大义故。

戊二、宣说不具种性:

一向行恶行,普断诸白法,

无有解脱分,善少亦无因。

戊三、以赞叹大乘种性的方式摄义

广演深大法,令信令极忍,

究竟大菩提,二知二性胜。

增长菩提树,生乐及灭苦,

自他利为果,此胜如吉根。

发心品第五

丁三、发心分四:一、发心之体相;二、发心之分类;三、发心之比喻;四、发心功德之赞叹

戊一、发心之体相

勇猛及方便,利益及出离,

四大三功德,二义故心起。

戊二、发心之分类分三:一、以地分位而分;二、以根等而分;三、以表示仪轨及法性真谛获得而分

已一、以地分位而分

信行与净依,报得及无障,

发心依诸地,差别有四种。

已二、以根等而分

大悲与利物,大法将种智,

胜欲亦大护,受障及增善,

福智与修度,及以地地满,

初根至后竟,随次解应知。

已三、以表示仪轨及法性真谛获得而分

友力及因力,根力亦闻力,

四力总二发,不坚及以坚。

亲近正遍知,善集福智聚,

于法无分别,最上真智生。

诸法及众生,所作及佛体,

于此四平等,故得欢喜胜。

生位及愿位,亦猛亦净依,

余巧及余出,六胜复如是。

生胜由四义,愿大有十种,

勇猛恒不退,净依二利生,

巧便进余地,出离善思惟,

如此六道理,次第成六胜。

戊三、发心之比喻

如地如净金,如月如增火,

如藏如宝箧,如海如金刚,

如山如药王,如友如如意,

如日如美乐,如王如库仓,

如道如车乘,如泉如喜声,

如流亦如云,发心譬如是。

戊四、发心功德之赞叹分八:一、远离菩提心者失坏四安乐;二、生起胜义菩提心时不怖轮回恶趣苦;三、菩萨安住浊世不失善根之理;四、菩萨于轮回不论兴衰不退菩提之行;五、广说视投生如入花园;六、菩萨于施身等苦不生疲厌退转之心;七、未经俗交菩萨成众生不请之友;八、教诫菩萨须百倍精进

己一、远离菩提心者失坏四安乐

思利及得方,解义亦证实,

如是四时乐,趣寂则便舍。

己二、生起胜义菩提心时不怖恶趣轮回苦

最初发大心,善护无边恶,

善增悲增故,乐喜苦亦喜。

己三、菩萨安住浊世不失善根之理

爱他过自爱,忘己利众生,

不为自憎他,岂作不善业。

己四、菩萨于轮回不论兴衰不退菩提之行

观法如知幻,观生如入苑,

若成若不成,惑苦皆无怖。

己五、广说视投生如入花园

自严及自食,园地与戏喜,

如是有四事,悲者非余乘。

己六、菩萨于施身等苦不生疲厌退转之心

极勤利众生,大悲为性故,

无间如乐处,岂怖诸有苦。

己七、未经俗交菩萨成众生不请之友

大悲恒在意,他苦为自苦,

自然作所作,待劝深惭羞。

己八、教诫菩萨须百倍精进

荷负众生担,懈怠丑非胜,

为解自他缚,精进应百倍。

二利品第六

丁四、修行分三:一、总说二利圆满之修行;二、别说成办他利之修行;三、显示大乘修行之殊胜而摄义

戊一、总说二利圆满之修行

大依及大行,大果次第说,

大取及大忍,大义三事成。

戊二、别说成办他利之修行分六:一、趋入利他之相;二、利他之分类;三、利他成立为殊胜;四、菩萨修行之殊胜相;五、修行无有间断;六、利他时不厌众生邪行

己一、趋入利他之相

他自心平等,爱则于彼胜,

如是有胜相,二利何差别。

于世无怨业,利彼恒自苦,

悲性自然起,是故利他胜。

己二、利他之分类

善说令归向,令入亦令调,

令成亦令住,令觉令解脱,

集德及生家,得记并受职,

至成如来智,以是利群生。

己三、利他成立为殊胜

不倒及不高,无著亦通达,

能忍及调顺,远去亦无尽,

应知此八义,成就彼十三。

己四、菩萨修行之殊胜相

习欲大可畏,有爱动而倒,

乐灭断烦恼,大悲求佛法。

世间求自乐,不乐恒极苦,

菩萨勤乐他,二利成上乐。

己五、宣说修行无有间断

异根于异处,异作有异行,

凡是诸所作,回以利众生。

己六、利他时不厌众生邪行

众生不自在,常作诸恶业,

忍彼增悲故,无恼亦无违。

戊三、显示大乘修行之殊胜而摄义

胜出与寂静,功德及利物,

次第依四义,说大有四种。

真实品第七

丙三、所思惟分三:一、思惟所证之真实;二、思惟所修之六神通;三、思惟一切功德获得之因——成熟自相续

丁一、思惟所证之真实分三:一、真如体相;二、抉择二无我;三、宣说如何证悟真实性的次第

戊一、真如体相

非有亦非无,非如亦非异,

非生亦非灭,非增亦非减,

非净非不净,此五无二相,

是名第一义,行者应当知。

戊二、以理抉择二无我分二:一、抉择人无我;二、抉择法无我

己一、抉择人无我

我见非见我,无相非无缘,

异二无我故,解脱唯迷尽。

己二、抉择法无我

云何依我见,不见苦自性,

迷苦及苦者,法性与无性。

云何缘起体,现见生异见,

暗故不见有,亦复不有见。

生死与涅槃,无二无少异,

善住无我故,生尽得涅槃。

己三、宣说如何证悟真实性的次第

福智无边际,生长悉圆满,

思法决定已,通达义类性。

已知义类性,善住唯心光,

现见法界故,解脱于二相。

心外无有物,物无心亦无,

以解二无故,善住真法界。

无分别智力,恒平等遍行,

为坏过聚体,如药能除毒。

缘佛善成法,心根安法界,

解念唯分别,速穷功德海。

神通品第八

丁二、思惟所修之六神通分七:一、神通之相;二、神通之因;三、神通之果;四、神通之作业;五、神通之相应;六、神通之分类;七、结赞神通之殊胜

戊一、神通之相

起灭及言音,心行亦先住,

向彼令出离,六智自在通。

戊二、神通之因

第四极净禅,无分别智摄,

如所立方便,依此净诸通。

戊三、神通之果

三住住无比,所住善供养,

令彼得清净,是说神通果。

戊四、神通之作业

世生成坏事,见彼犹如幻,

种种他所欲,自在随意成。

神光照恶趣,令信生善道,

威力震天宫,动殿令魔怖。

游戏诸三昧,僧中最第一,

恒现三种化,以是利众生。

智力普自在,刹土随欲现,

无佛令闻佛,悬掷有佛境。

戊五、神通之相应

成熟众生力,诸佛所称誉,

发语无不信,如是说相应。

戊六、神通之分类

六智及三明,八解八胜处,

十遍诸三昧,勇猛资神通。

戊七、结赞神通之殊胜

能安不自在,常勤于利物,

行有无怖畏,勇猛如师子。

成熟品第九

丁三、一切功德之来源——成熟相续分二:一、成熟自相续;二、成熟他相续

戊一、成熟自相续分三:一、总标略说;二、其义广说;三、摄义

己一、总标略说

欲信舍悲忍,念力坚支具,

应知自成熟,此九皆上品。

己二、其义广说(依略说次第)分九:一、欲成熟;二、信成熟;三、舍成熟;四、悲成熟;五、忍成熟;六、念成熟;七、力成熟;八、坚成熟;九、支成熟

庚一、欲成熟

近友闻亦思,胜勇胜究竟,

摄法及受法,说欲成熟相。

庚二、信成熟

如来福智聚,净心不可坏,

速受定智果,说信成熟相。

庚三、舍成熟

善护于六根,离恶 起对治,

乐修诸善法,说舍成熟相。

庚四、悲成熟

见诸众生苦,哀怜离小心,

受身世间胜,说悲成熟相。

庚五、忍成熟

持性数修习,极苦能安忍,

善根恒乐进,说忍成熟相。

庚六、念成熟

报净 善随顺,极入善恶说,

能起大般若,说念成熟相。

庚七、力成熟

二聚界圆满,果起依最上,

世间得第一,说力成熟相。

庚八、坚成熟

深观妙法理,诸魔不可夺,

能与异部过,说坚成熟相。

庚九、支成熟(亦即断所具支分的成熟)

所有善根聚,依勤能发起,

离恶及修善,说支成熟相。

己三、摄义分二:一、成熟自相续;二、成熟之喻

庚一、成熟自相续

如此九种物,自熟亦熟他,

增善增法身,如世极亲者。

庚二、成熟之喻

痈熟则堪治,食熟则堪啖,

众生熟亦尔,二分舍用故。

戊二、成熟他相续分三:一、差别;二、意乐差别;三、加行差别

己一、差别

舍普胜随善,得常渐为八,

如此诸成熟,是说差别种。

己二、意乐差别

利子及利亲,利己三利胜,

菩萨利一切,过彼胜无比。

世间不自爱,何况能爱他,

菩萨自爱舍,但为爱他故。

己三、加行差别分二:一、以六度成熟;二、摄义

庚一、以六度成熟分六:一、以布施度成熟;二、以持戒度成熟;三、以安忍度成熟;四、以精进度成熟;五、以禅定度成熟;六、以智慧度成熟

辛一、以布施度成熟

身财一切舍,平等及无厌,

所乏令充足,安立于善根。

辛二、以持戒度成熟

常与性及满,自乐不放逸,

引入于戒足,二果常无尽。

辛三、以安忍度成熟

不益得益想,极忍解方便,

令彼起随顺,及种诸善根。

辛四、以精进度成熟

久劫行上勤,利物心无退,

令生一念善,况欲善无量。

辛五、以禅定度成熟

得上自在禅,离染及见慢,

现在令归向,未来善法增。

辛六、以智慧度成熟

知真及知意,能断一切疑,

于法令恭敬,自他功德满。

庚二、摄义

善趣及三乘,大悲有三品,

尽于未来际,如是熟众生。

菩提品第十

丙四、不可思议分三:一、略说所得究竟果;二、广说彼自性;三、以赞无上菩提劝发菩提心而摄义

丁一、略说所得究竟果

一切难已行,一切善已集,

一切时已度,一切障已断,

成就一切种,此即为佛身,

譬如大箧开,众宝无不现。

丁二、广宣大菩提之自性分二:一、以十功德总说;二、宣说具彼功德之菩提本体、因、果等六相

戊一、以十功德总说分十:一、不可思议之功德;二、二利圆满之功德;三、最胜皈依处之功德;四、转依之功德;五、周遍之功德;六、事业无分别任运成就之功德;七、甚深难测之功德;八、法界真如不变之功德;九、无量圆满之功德;十、成熟众生之功德

己一、不可思议之功德;己二、二利圆满之功德(二科判义及二义之归纳合于两颂解释)

白法为佛身,非无亦非有,

佛为法宝因,法则善根因。

具法亦离法,如藏亦如云,

生法雨法雨,故成如是譬。

己三、最胜皈依处之功德分三:一、成办自利;二、成办他利;三、是故成为无比之皈依处

庚一、成办自利

诸佛常救护,众生三染污,

诸惑诸恶行,及以生老死。

庚二、成办他利

诸灾及恶趣,身见亦小乘,

如是诸众生,一切皆救护。

庚三、是故成为无比之皈依处分三:一、真实义;二、承许是殊胜皈依处;三、承许是大皈依处

辛一、真实义

佛为胜归处,无比故无上,

如前种种畏,无不令脱者。

辛二、承许是殊胜皈依处

诸佛善满身,一切世间胜,

妙法化众生,以度悲海故。

辛三、承许是大皈依处

尽于未来际,普及一切生,

恒时利益彼,是说皈依大。

己四、转依之功德分二:一、真实宣说转依;二、宣说彼之超胜差别

庚一、真实宣说转依

二障种恒随,彼灭极广断,

白法圆满故,依转二道成。

庚二、宣说彼之超胜差别分二:一、如来转依超越声缘转依;二、如来转依功德之十种差别

辛一、如来转依超越声缘转依

彼处如来住,不动如山王,

尚悲乐灭人,况着诸有者。

辛二、如来转依功德之十种差别

他利及无上,不转及不生,

广大与无二,无住亦平等,

殊胜与遍授,是说如来转,

显示十功德,差别义应知。

己五、周遍之功德分二:一、真实义;二、遣除疑惑

庚一、真实义

如空遍一切,佛亦一切遍,

虚空遍诸色,诸佛遍众生。

庚二、遣除疑惑

譬如水器坏,月像不现前,

如是众生过,佛像亦不现。

譬如火聚性,或燃或灭尽,

如是诸佛化,或出或涅槃。

己六、事业无分别任运成就之功德

意珠及天鼓,自然成自事,

佛化及佛说,无思亦如是。

依空业无间,而业有增减,

依界事不断,而事有生灭。

己七、甚深难测之功德分四:一、相甚深;二、处甚深;三、业甚深;四、总说三种甚深

庚一、相甚深分四:一、清净相;二、胜我相;三、无记相;四、解脱相

辛一、清净相

如前后亦尔,及离一切障,

非净非不净,佛说名为如。

辛二、胜我相

清净空无我,佛说第一我,

诸佛我净故,故佛名大我。

辛三、无记相

非体非非体,如是说佛体,

是故作是论,定是无记法。

辛四、解脱相

譬如铁热息,譬如眼瞖除,

心智息亦尔,不说有无体。

庚二、处甚深

诸佛无漏界,非一亦非多,

前身随顺故,非身如空故。

庚三、业甚深分十:一、菩提分如宝源业;二、成熟众生业;三、入究竟业;四、说正法业;五、幻化等业;六、入智慧业;七、无分别业;八、诸相并照业;九、不入智慧业;十、解脱虽同智慧有别之业

辛一、菩提分如宝源业

譬如大宝藏,众宝之所依,

净界亦如是,佛法之依止。

辛二、成熟众生业

譬如密云布,洒雨成百谷,

净界亦如是,流善熟众生。

辛三、入究竟业

譬如日月盈,皎净轮圆满,

净界亦如是,善根聚圆满。

辛四、说正法业

譬如日轮出,流光照一切,

净界亦如是,流说化群生。

辛五、幻化等业

譬如日光合,同事照世间,

净界亦如是,佛合同业化。

辛六、入智慧业;辛七、无分别业;辛八、诸相并照业(此三科判义合于一颂解释)

譬如日光照,无限亦一时,

净界佛光照,二事亦如是。

辛九、不入智慧业

譬如诸日光,说有云等翳,

净界诸佛智,说有众生障。

辛十、解脱虽同智慧有别之业

譬如滋灰力,染衣种种色,

净界行愿力,解脱种种智。

庚四、总说三种甚深

无漏界甚深,相处业三种,

诸佛如是说,譬如染画空。

己八、法界真如不变之功德

一切无别故,得如清净故,

故说诸众生,名为如来藏。

己九、无量圆满之功德分二:一、圆满之差别;二、分类

庚一、圆满之差别

声闻及缘觉,菩萨与如来,

初化退世间,至佛退菩萨。

如是佛变化,无量不思议,

随人随世界,随时种种现。

以声闻圆满,映覆世间者,

以缘觉圆满,复映覆声闻,

彼较菩萨者,一分尚不能,

彼又较如来,一分亦不能。

诸佛之圆满,何何处如何,

几何几时转,许难思无量。

庚二、分类

如是五根转,变化得增上,

诸义遍所作,功德千二百。

如是意根转,变化得增上,

极净无分别,恒随变化行。

如是义受转,变化得增上,

净土如所欲,受用皆现前。

如是分别转,变化得增上,

诸智所作业,恒时无碍行。

如是安立转,变化得增上,

住佛不动句,不住于涅槃。

如是欲染转,变化得增上,

住佛无上乐,示现妻无染。

如是空想转,变化得增上,

随欲一切得,所去皆无拥。

如是无量转,如是无量化,

不思议所作,诸佛依无垢。

己十、成熟有情之功德分七:一、如何成熟之作业;二、已成熟之补特伽罗;三、显现各种成熟之方便;四、无分别而成熟;五、无偏堕之成熟;六、间接展转而成熟;七、不满不增不减相续不断而成熟

庚一、如何成熟之作业

令集亦令长,令熟亦令脱,

熟熟不无余,世间无尽故。

庚二、已成熟之补特伽罗

难得已具得,处处为物归,

希有非希有,由得善方便。

庚三、显现各种成熟之方便

转法及法没,得道亦涅槃,

处处方便起,不动真法界。

庚四、无分别而成熟

不起分别意,成熟去来今,

处处化众生,三门常示现。

庚五、无偏堕之成熟

如日自然光,照暗成百谷,

法日光亦尔,灭惑熟众生。

庚六、间接展转而成熟

一灯燃众灯,极聚明无尽,

一熟化多熟,无尽化亦然。

庚七、不满不增不减相续不断之成熟

巨海纳众流,无厌复无溢,

佛界摄众善,不满亦不增。

戊二、宣说具彼功德之菩提本体、因、果等六相分二:一、真实义;二、别说分类

己一、真实义分六:一、大菩提之本体;二、大菩提之因;三、大菩提之果;四、大菩提之业;五、大菩提之具有;六、大菩提之分类

庚一、大菩提之本体

二障已永除,法如得清净,

诸物及缘智,自在亦无尽。

庚二、大菩提之因;庚三、大菩提之果

一切种如智,修净法界因,

利乐化众生,此果亦无尽。

庚四、大菩提之业;庚五、大菩提之具有

发起身口心,三业恒时化,

二门及二聚,方便悉圆满。

庚六、大菩提之分类

自性及法食,变化位差别,

此由法界净,诸佛之所说。

己二、别说分类:一、宣说所依三身;二、能依四种智慧

庚一、宣说所依三身分二:一、略说;二、广说

辛一、略说

性身及食身,化身合三身,

应知第一身,余二之依止。

辛二、广说分二:一、各别宣说三身;二、归纳宣说及说三平等、三恒常义

壬一、各别宣说三身

食身于诸界,受用有差别,

众土名身业,一切皆异故。

平等微细身,受用身相合,

应知受用身,得是化身因。

自性身平等,微细彼相连,

众乐示圆满,许是报身因。

化佛无量化,是故名化身,

二身二利成,一切种建立。

工巧及出生,得道般涅槃,

示此大方便,令他得解脱。

壬二、归纳宣说及说三平等、三恒常义

应知佛三身,是佛身皆摄,

自他利依止,示现悉三身。

由依心业故,三佛俱平等,

自性无间续,三佛俱常住。

庚二、能依四种智慧分四:一、略说;二、广说;三、成就如是智慧之因;四、佛智是一切道之究竟

辛一、略说

四智镜不动,三智之所依,

八七六五识,次第转得故。

辛二、广说分四:一、大圆镜智;二、平等性智;三、妙观察智;四、成所作智

壬一、大圆镜智

镜智缘无分,相续恒不断,

不愚诸所识,诸相不现前。

镜智诸智因,说是大智藏,

余身及余智,像现从此起。

壬二、平等性智

众生平等智,修净证菩提,

不住于涅槃,以无究竟故。

大慈与大悲,是二恒无绝,

众生若有信,佛像即现前。

壬三、妙观察智

观智识所识,恒时无有碍,

此智如大藏,总持三昧依。

恒在大众中,种种皆示现,

能断诸疑网,雨大法雨故。

壬四、成所作智

事智于诸界,种种化事起,

无量不思议,为利群生故。

辛三、成就如是智慧之因分二:一、异熟因;二、能净因

壬一、异熟因分二:一、真实义;二、旁义

癸一、真实义

摄持及等心,开法亦作事,

如是依四义,次第四智起。

癸二、旁义

性别及不虚,一切亦无始,

无别故不一,依同故不多。

壬二、能净因

分别若恒有,真实则永无;

分别若永无,真实则恒有。

欲修最上修,不见一切修,

欲得最上得,不见一切得。

尊重及长时,观佛希有法,

缘此速得佛,去佛菩提远。

观法唯分别,此义如前知,

菩萨无分别,说彼速成佛。

辛四、佛智为一切道之究竟

应知诸河水,别依亦别事,

水少虫用少,未入大海故。

一切入大海,一依亦一事,

水大虫用大,亦复常无尽。

如是诸别解,别意亦别业,

解少利益少,未入佛体故。

一切入佛体,一解亦一意,

解大利益大,极聚亦无尽。

丁三、以赞无上菩提劝发菩提心而摄义

无比圆白法,众生利乐因,

乐住无尽藏,智者应求发。

丙五、与菩提相应之本体分四:一、前行(明信品等五品);二、正行(业伴品等四品);三、彼时之功德品;四、行住品宣说十地及究竟果法功德

丁一、前行(明信品等五品)分三:一、因为明信;二、实修为求法、说法、修法;三、令彼等增上者为教授品

第十一品 明信品

戊一、因为明信分二:一、总说;二、别说大乘之净信

己一、总说分三:一、信之二十六种分类;二、信之十六种障碍;三、信之十一种功德

庚一、信之二十六种分类

已生及未生,正受及似受,

他力亦自力,有迷亦不迷,

现前不现前,听法及求义,

观察等十三,分别于信相。

可夺间无间,有多亦有少,

有覆及无覆,相应不相应,

有聚亦无聚,极入亦远入,

复此十三义,分别于信种。

庚二、信之十六种障碍

多忘亦懈怠,行迷并恶友,

善羸及邪忆,放逸复少闻,

闻喜及思喜,因定增上慢,

应知此等过,障碍于信相。

不厌及不习,有厌亦有覆,

无应及无聚,应知障信种。

庚三、信之十一种功德

信有大福德,不悔及大喜,

不坏将坚固,进位并得法,

自利与他利,亦复速诸通,

以此诸功德,赞叹信利益。

己二、别说大乘之净信分二:一、以喻宣说大乘信心之殊胜差别;二、教诫于彼无须畏惧应欢喜趋入

庚一、以喻宣说大乘信心之殊胜差别分二:一、以喻略说;二、其义广说

辛一、以喻略说

狗龟奴王譬,次第譬四信,

习欲习诸定,自利利他人。

具欲彼如狗,奢摩他如龟,

作自利如仆,作利他如王。

辛二、其义广说

如狗恒常饿,苦故不知足;

如龟于水中,屈身而遍住;

如仆恒惧畏,常行为怵身;

如王以令谕,国土掌控住。

如是欲及住,作自他利为,

种种信解等,当恒知差别。

于彼大乘中,如理知胜理,

若此以坚定,恒极求彼者。

庚二、教诫于彼无须畏惧应欢喜趣入分三:一、不应畏惧应趣入;二、得大福德故应欢喜趣入;三、以三功德归纳宣说应趣入

辛一、不应畏惧应趣入

人身及方处,时节皆无限,

三因菩提得,勿起下劣心。

辛二、得大福德故应欢喜趣入

得福由施彼,非由自受用,

依他说大乘,不依自义法。

辛三、以三功德归纳宣说应趣入

大法起大信,大信果有三,

信增及福增,得佛功德体。

述求品第十二

戊二、实修为求法、说法、修法分三:

己一、述求品分五:一、所求之法;二、以何种作意求法;三、求法之差别;四、求法所得之果;五、摄义

庚一、所求之法分二:一、寻求所说之教法;二、寻求所证之法

辛一、寻求所说之教法分三:一、寻求之境——圣教;二、对彼所宣之义寻求得所缘;三、寻求能寻求之作意

壬一、寻求之境——圣教

三藏或二摄,成三有九因,

熏觉寂通故,解脱生死事。

癸一、观待所断的三种道理

癸二、观待学处的三种道理

癸三、观待所知法的三种道理

经律阿毗昙,是各有四义,

具解成种智,一偈得漏尽。

依故及相故,法故及义故,

如是四种义,是说多罗义。

对故及数故,伏故及解故,

如是四种义,是说毗昙义。

罪起净出故,人制解判故,

四义复四义,是说毗尼义。

壬二、对彼所宣之义寻求得所缘

佛说所缘法,应知内外俱,

得二无二义,二亦不可得。

三缘得三智,净持意言境,

了别义光已,安心唯有名。

壬三、寻求能寻求之作意

最初谓种性,所作及依止,

信安及欲生,依定亦依智,

别缘种种缘,通达及修种,

自性与功力,领受及方便,

自在小大等,如是有十八,

尽摄诸作意,行者应勤修。

辛二、寻求所证之法分十一:一、寻求真如;二寻求如幻;三、寻求所知法;四、寻求轮涅;五、寻求唯识;六、寻求体相;七、寻求解脱;八、寻求无有自性;九、寻求无生法忍;十、寻求究竟一乘密意;十一、寻求五明

壬一、寻求真如

离二及迷依,无说无戏论,

三应及二净,二净三譬显,

法界与世间,未曾有少异,

众生痴盛故,着无而弃有。

壬二、寻求如幻

如彼起幻师,譬说虚分别,

如彼诸幻事,譬说二种迷。

如彼无体故,得入第一义,

如彼可得故,通达世谛实。

彼事无体故,即得真实境,

如是转依故,即得真实义。

迷因无体故,无迷自在行,

倒因无体故,无倒自在转。

是事彼处有,彼有体亦无,

有体无有故,是故说是幻。

无体非无体,非无体即体,

无体体无二,是故说是幻。

说有二种光,而无二光体,

是故说色等,有体即无体。

无体非无体,非无体即体,

是故说色等,无体体无二。

有边为遮立,无边为遮谤,

退大趣小灭,遮彼亦如是。

色识为迷因,识识为迷体,

色识因无故,识识体亦无。

幻像及取幻,迷故说有二,

如是无彼二,而有二可得。

骨像及取骨,观故亦说二,

无二而说二,可得亦如是。

应知所治体,谓彼法迷相,

如是体无体,有非有如幻。

应知能治体,念处等诸法,

如是体无相,如幻亦如是。

譬如强幻王,令余幻王退,

如是清净法,能令染法尽。

如幻至如化,次第譬诸行,

二六二二六,一一一有三。

壬三、寻求所知法

不真及似真,真及似不真,

如是四种智,能知一切境。

壬四、寻求轮回与涅槃

自界及二光,痴共诸惑起,

如是诸分别,二实应远离。

得彼三缘已,自界处应学,

如是二光灭,譬如调箭皮。

壬五、寻求唯识

能取及所取,此二唯心光,

贪光及信光,二光无二法。

种种心光起,如是种种相,

光体非体故,不得彼法实。

壬六、寻求体相

所相及能相,如是相差别,

为摄利众生,诸佛开示现。

共及心及见,及位及不转,

略说所相五,广说则无量。

意言与习光,名义互光起,

非真分别故,是名分别相。

所取及能取,二相各三光,

不真分别故,是说依他相。

无体体无二,非寂静寂静,

以无分别故,是说真实相。

应知五学境,正法及正忆,

心界有非有,第五说转依。

圣性证平等,解脱事亦一,

胜则有五义,不减亦不增。

壬七、寻求解脱

如是种子转,句义身光转,

是名无漏界,三乘同所依。

意受分别转,四种自在得,

次第无分别,刹土智业故。

应知后三地,说有四自在,

不动地有二,余地各余一。

三有二无我,了入真唯识,

亦无唯识光,得离名解脱。

能持所持聚,观故唯有名,

观名不见名,无名得解脱。

我见熏习心,流转于诸趣,

安心住于内,回流说解脱。

壬八、寻求无有本体

自无及体无,及以体不住,

如执无体故,法成无自体。

无自体故成,前为后依止,

无生复无灭,本静性涅槃。

壬九、寻求无生法忍

本来及真实,异相及自相,

自然及无异,染污差别八。

壬十、寻求宣说一乘之密意

法无我解脱,同故性别故,

得二意变化,究竟说一乘。

引接诸声闻,摄住诸菩萨,

于此二不定,诸佛说一乘。

声闻二不定,见义不见义,

见义不断爱,断爱俱软根。

二得圣道人,回向于诸有,

回向不思议,二生相应故。

愿力及化力,随欲而受生,

愿力不断爱,化住阿那含。

由二乐涅槃,数数自厌故,

二俱说钝道,久久得菩提。

所作未办人,生在无佛世,

修禅为化故,渐得大菩提。

壬十一、寻求五明

菩萨习五明,总为求种智,

解伏信治摄,为五五别求。

庚二、以何种作意求法

知因及念依,共果与信解,

四意随次第,修习诸善根。

得喜有四种,二恶不能退,

应知随修义,此复有四种。

定作未来行,常观他行满,

信解自第一,知体无上故。

以此诸作意,修习于诸度,

菩萨一切时,善根得圆满。

庚三、求法之差别

求法谓增长,上意及广大,

有障亦无障,及以诸神通,

无身亦有身,得身及满身,

多慢及少慢,及以无慢故。

庚四、求法所得之果分二:一、成就功德;二、遣除所断

辛一、成就功德

为色为非色,为通为正法,

相好及病愈,自在无尽因。

辛二、遣除所断

无体体增减,一异自别相,

如名如义者,分别有十种。

菩萨胜勇猛,二求得真实,

随顺诸世间,功德如海满。

庚五、以宣说求法之殊胜而摄义

菩萨胜勇猛,二求得真实,

随顺诸世间,功德如海满。

弘法品第十三

己二、对众生传讲圣法分五:一、应无悭传讲圣法之理;二、传法之必要;三、如何传法之方式;四、所传圣法之自性;五、摄义。

庚一、应无悭传讲圣法之理

难得复不坚,愍苦恒喜施,

况以法利世,增长亦无尽。

庚二、宣讲圣法之必要

自证不可说,引物说法性,

法身寂灭口,悲流如蟒吸,

彼修得果故,修说非无义,

但闻及不闻,修说则无理。

庚三、如何传法之方式分二:一、菩萨如何传法;二、佛陀如何传法

辛一、菩萨如何传法分三:一、菩萨传法方式之分类;二、义妙;三、文巧

壬一、菩萨传法方式之分类

阿含说证说,谓口谓通力,

通力谓相好,余色及虚空。

壬二、义妙

无畏及断疑,令信亦显实,

如此诸菩萨,说成就应知。

美语及离醉,无退无不尽,

种种及相应,令解非求利,

及以遍教授,复次成就说。

壬三、文巧

不细及调和,善巧亦明了,

应机亦离求,分量与无尽。

举名及释义,随乘亦柔软,

易解而应机,出离随顺故。

辛二、佛陀传法之方式

菩萨字成就,如前义应知,

声有六十种,是说如来事。

开演及施设,建立并总举,

别说与断疑,略广皆令解。

说者及所说,受者三轮净,

复离八种过,说者净应知。

懈怠及不解,拒请不开义,

及以不断疑,断疑不坚固,

厌退及有吝,如是八种过,

诸佛无彼体,故成无上说。

庚四、所传圣法之自性分二:一、总说所传圣法之体相;二、别说密意、意趣

辛一、总说所传圣法之体相

此法随时善,生信喜觉因,

义正及语巧,能开四梵行,

不共他相应,具断三界惑,

自性及无垢,是行为四种。

辛二、别说密意、意趣分三:一、宣说四种密意;二、宣说四种意趣;三、宣说八种对治密意及其功德

壬一、宣说四种密意

所谓令入节,相节对治节,

及以秘密节,是名为四节。

声闻及自性,断过亦语深,

次第依四义,说节有四种。

壬二、宣说四种意趣

平等及别义,别时及别欲,

依此四种意,诸佛说应知。

壬三、宣说八种对治密意及其功德

轻佛及轻法,懈怠少知足,

贪行及慢行,悔行不定等。

如是八种障,大乘说对治,

如是诸障断,是人入正法。

若文及若义,二偈勤受持,

功德数有十,是名胜慧者。

善种得圆满,死时欢喜胜,

受生随所欲,念生智亦成,

生生恒值佛,闻法得信慧,

远离于二障,速成无上道。

庚五、结赞说法功德而摄义

慧善及不退,大悲名称远,

巧便说诸法,如日朗世间。

随修品第十四

己三、修法分三:一、总说;二、别说;三、摄义

庚一、总说分五:一、知一切义;二、知一切法;三、法随法行;四、同得悟入;五、随修相应之法

辛一、知一切义

于二知无我,于三离邪正,

菩萨如是解,是名知义人。

辛二、知一切法

如是知义已,知法犹如筏,

闻法不应喜,舍法名知法。

辛三、法随法行

凡夫有二智,即通二无我,

为成彼智故,如说随法行。

辛四、同得悟入

成就彼智时,出世间无上,

凡住初地者,所得皆同得。

辛五、随修相应之法

见道所灭惑,应知一切尽,

随次修余地,为断智障故。

应知诸地中,无分别建立,

次第无间起,如是说随行。

庚二、别说分三:一、修行之顺缘;二、修行之本体;三、以喻显示如何修行

辛一、修行之顺缘

易求及善护,善地亦善伴,

善寂此胜土,菩萨则往生。

多闻及见谛,巧说亦怜愍,

不退此丈夫,菩萨胜依止。

善缘及善聚,善修及善说,

善出此五种,是名自正胜。

可乐及无难,无病与寂静,

观察此五种,宿植善根故。

辛二、修行之本体(大乘修行的本体即无缘智慧与不舍弃众生的大悲,宣说彼者)分二:一、略说;二、复次广说

壬一、略说

远离于法界,无别有贪法,

是故诸佛说,贪出贪余尔。

由离法性外,无别有诸法,

是故如是说,烦恼即菩提。

于贪起正思,于贪得解脱,

故说贪出贪,嗔痴出亦尔。

菩萨处地狱,为物不辞苦,

舍有发小心,此苦则为剧。

虽恒处地狱,不障大菩提,

若起自利心,是大菩提障。

壬二、广说分二:一、无缘智慧;二、不舍之大悲

癸一、无缘智慧

无体及可得,此事犹如幻,

性净与无垢,此事则如空。

譬如工画师,画平起凹凸,

如是虚分别,于无见能所。

譬如清水浊,秽除还本清,

自心净亦尔,唯离客尘故。

已说心性净,而为客尘染,

不离心真如,别有心性净。

癸二、不舍之大悲

菩萨念众生,爱之彻骨髓,

恒时欲利益,犹如一子故。

由利群生意,起贪不得罪,

嗔则与彼违,恒欲损他故。

如鸽于自子,普覆生极爱,

如是有悲人,于生爱亦尔。

慈与嗔心违,息苦苦心反,

利则违无利,无畏违畏心。

辛三、以喻宣说如何修行

善行于生死,如病服苦药;

善行于众生,如医近病者;

善行于自心,如调未成奴;

善行于欲尘,如商善贩卖;

善行于三业,如人善浣衣;

善行不恼他,如父于爱子;

善行于修习,如钻火不息;

善行于三昧,如财与信人;

善行于般若,如幻师知幻;

是名诸菩萨,善行诸境界。

庚三、摄义

常勤大精进,熟二令清净,

净觉无分别,渐渐得菩提。

教授品第十五

戊三、教授与随示分四:一、如何求得教诫;二、对教诫如理作意;三、由此行道之相;四、教诫的深义

己一、如何求得教诫

行尽一僧祇,长信令增上,

众善随信集,亦具如海满。

聚集福德已,佛子最初净,

极智及软心,勤修诸正行。

自后蒙诸佛,法流而教授,

增益寂静智,进趣广大乘。

己二、对教诫如理作意分二:一、对教诫以思如理作意;二、对教诫以修如理作意

庚一、对教诫以思如理作意

想名及了句,思义亦义知,

法总亦义求,六心次第起。

有求亦有观,一味将止道,

观道及二俱,拔沈并抑掉,

正住与无间,于中亦尊重,

置心一切缘,作意有十一。

庚二、对教诫以修如理作意

系缘将速摄,内略及乐住,

调厌与息乱,或起灭亦尔,

所作心自流,尔时得无作,

菩萨复应习,如此九住心。

下倚修令进,为进习本定,

净禅为通故,当成胜软心。

起通游诸界,历事诸世尊,

最上软心得,供养诸佛故。

未入净心前,五种称扬得,

器体成净故,堪进无上乘。

念念融诸习,身倚及心倚,

圆明与见相,满净诸法身。

己三、由此行道之相

尔时此菩萨,次第得定心,

唯见意言故,不见一切义。

为长法明故,坚固精进起,

法明增长已,通达唯心住。

诸义悉是光,由见唯心故,

得断所执乱,是则住于忍。

所执乱虽断,尚余能执故,

断此复速证,无间三摩提。

远离彼二执,出世间无上,

无分别离垢,此智此时得,

此即是转依,以得初地故,

后经无量劫,依净方圆满。

尔时通法界,他自心平等,

平等有五种,五无差别故。

诸行虚分别,净智了无二,

解脱见所灭,如是说见道。

无体及似体,自性合三空,

于此三空解,此说名解空。

应知缘无相,悉尽诸分别,

此中无愿缘,不真分别尽。

此时所得法,一切菩提分,

应知彼菩萨,同得如见道。

觉世唯诸行,无我唯苦着,

无义自我灭,大义依大我。

无我复我见,无苦亦极苦,

益彼不求报,以利自我故。

自脱心最上,他缚即坚广,

苦边不可尽,如是应勤作。

自苦不自忍,岂忍他诸苦,

此生及穷生,翻彼谓菩萨。

于他行等爱,利彼不退转,

希有非希有,他利自利故。

余地说修道,二智勤修习,

无分别建立,净法及众生。

修位二僧祇,最后得受职,

入彼金刚定,破诸分别尽。

转依究竟净,成就一切种,

住此所作事,但为利群生。

己四、宣说教授与随示的殊胜功德

牟尼尊难见,常见得大义,

以闻无等法,净信资养心。

若于教授中,法门如欲住,

如人拔险难,佛劝亦如是。

世间极净眼,胜觉无分别,

譬如大日出,除幽朗世间。

佛子善集满,成就极广定,

恒受尊教授,能穷功德海。

总摄云:众多净信解,求法及说法,如是而随修,净教授随示。

如是于此宣说第五义庄严——随菩提分之本体,首先发起广大净信寻求深广诸经论之文词以及彼所宣说的内容,求法后为人传讲,对法的意义实修而修行,使修法增胜之因即是领受教授与随示,方可趣入圣地。此等五品乃是菩提分法,实是具方便及波罗蜜多、供养、依止、四无量及菩提分诸品的总纲,是故总标于此处。

丁二、真实随菩提分品分六:一、何者能摄具方便品;二、以此方便所摄波罗蜜多及四摄品;三、供养、依止、四无量品;四、随菩提分品;五、于彼能依功德品;六、行持彼者及地之分位即究竟地品

业伴品第十六

戊一、何者能摄具方便品分二:一、方便所摄之业;二、能摄之三种方便

己一、方便所摄之业

譬如大地种,任持四种物,

如是三种业,建立一切善。

己二、能摄三种方便分三:一、无厌;二、断除小乘作意;三、无分别智慧

庚一、无厌

难行业能行,应形无量劫,

身口心自性,拔彼不退转。

庚二、断除小乘作意

如人怖四害,深防为自身,

菩萨畏二乘,护业亦如是。

庚三、无分别智慧

作者业所作,三轮不分别,

得度净业海,功德无有边。

度摄品第十七

戊二、以此方便所摄波罗蜜多及四摄品分三:一、使自己圆满如来诸功德的六度;二、成熟其他有情的四摄法;三、彼二者之摄义

己一、使自己圆满如来诸功德的六度分二:一、总标略说;二、其义广说

庚一、总标略说

数相次第名,修习差别摄,

治障德互显,度十义应知。

庚二、其义广说(依略说次第)分十:一、六波罗蜜多的数目决定;二、六波罗蜜多各个的体相;三、彼等的次第;四、布施等各个词释;五、对波罗蜜多如何修习之相;六、六波罗蜜多彼等之内分类;七、一切善法归摄于六波罗蜜多中;八、断除六波罗蜜多的违品;九、六波罗蜜多的功德;十、诸波罗蜜多中每一度均可含摄他度故互相决定

辛一、六波罗蜜多的数目决定

资生身眷属,发起初四成,

第五惑不染,第六业不倒。

施彼及不恼,忍恼是利他,

有因及心住,解脱是自利。

不乏亦不恼,忍恼及不退,

归向与善说,利他即自成。

不染及极敬,不退有二种,

亦二无分别,具摄大乘因。

不着及不乱,不舍亦增进,

净惑及智障,是道皆悉摄。

为摄三学故,说度有六种,

初三二初一,后二二一三。

辛二、六波罗蜜多各个的体相

分别六度体,一一有四相,

治障及合智,满愿亦成生。

辛三、彼等的次第

前后及下上,粗细次第起,

如是说六度,不乱有三因。

辛四、布施等各个词释

除贫亦令凉,破嗔与建善,

心持及真解,是说六行义。

辛五、对波罗蜜多如何修习之相

物与思及心,方便并势力,

当知修六行,说有五依止。

辛六、六波罗蜜多之内分类

施彼及共思,二成亦二摄,

具住不悭故,法财无畏三。

六支灭有边,善道及持等,

福聚具足故,二得为二种。

不报耐智性,大悲及法依,

五德并二利,具胜彼三种。

于善于正勇,有信有欲故,

念增及对治,具德彼七种。

心住及念进,乐生亦通住,

诸法之上首,彼种三复三。

正择与定持,善脱及命说,

诸法之上首,彼亦有三种。

辛七、一切善法摄于六波罗蜜多中

一切白净法,应知乱定俱,

六度总三双,是类皆悉摄。

辛八、断除波罗蜜多之违品

檀离七着故,不着说七种,

应知余五度,障治七皆然。

辛九、六波罗蜜多之功德

恒时舍身命,离求愍他故,

因施建菩提,智摄施无尽。

恒时守禁勤,离戒及善趣,

因戒建菩提,智摄戒无尽。

恒时耐他毁,离求畏无能,

因忍建菩提,智摄忍无尽。

恒时誓勤作,杀贼为无上,

因进建菩提,智摄进无尽。

恒时习诸定,舍禅下处生,

因定建菩提,智摄定无尽。

恒了真余境,佛断尚不着,

因智建菩提,悲摄智无尽。

广大及无求,最胜与无尽,

当知一一度,四德悉皆同。

又复分四:一、六波罗蜜多的清净功德尤为超胜;二、宣说殊胜之相;三、以赞叹布施举例宣说;四、别说精进功德。

一、六波罗蜜多的清净功德尤为超胜。

得见及遂愿,并求合三喜,

菩萨喜相翻,彼退悲极故。

自身财眷属,由悲恒喜施,

彼三远离行,何因不禁守。

不顾及平等,无畏亦普施,

悲极有何因,恼他而妄语。

平等利益作,大悲惧他苦,

亦勤成熟生,极远三语过。

普施及有悲,极善缘起法,

何因不能耐,意地三烦恼。

损者得益想,苦事喜想生,

菩萨既如是,忍谁何所忍。

菩萨他想断,爱他过自爱,

于他难行事,精进即无难。

少乐二自乐,着退尽痴故,

是说三人禅,菩萨禅翻彼。

暗触及二灯,如是三人智,

譬如日光照,菩萨智无比。

二、宣说殊胜之相。

依类缘回向,因智田依止,

如是八种胜,无上义应知。

三、以赞叹布施举例宣说。

施一令得乐,多劫自受苦,

尚舍为爱深,何况利翻彼。

乞者随所欲,菩萨一切舍,

彼求为身故,利彼百种施。

舍身尚不苦,何况余财物,

出世喜得故,起苦是无上。

乞者一切得,得喜非大喜,

菩萨一切舍,喜彼喜大故;

乞者一切得,有财非见富,

菩萨一切舍,无财见大富;

乞者一切得,非大饶益想,

菩萨一切舍,得大饶益想。

乞者自在取,如取路傍果,

菩萨能大舍,余人无是事。

四、别说精进功德分二:一、略说;二、广说

(一)略说

(二)其次广说

胜因依业种,对治等异故,

如是六种义,精进有差别。

白法进为上,进亦是胜因,

及得诸善法,进则为依止。

现乐与世法,出世及资财,

动静及解脱,菩提七为业。

增减及增上,舍障亦入真,

转依与大利,六说精进种。

种复有五异,弘誓将发行,

无下及不动,第五说无厌。

三种下中上,由依三乘尔,

亦二下上觉,利有小大故。

财著烦恼著,厌著知足著,

四著不能退,对治分四种。

辛十、诸波罗蜜多中每一度均可含摄他度故互相决定

相摄及差别,依法亦为因,

六度互相成,一切种分别。

己二、宣说四摄分五:一、本体;二、数量决定;三、四摄法之作用;四、四摄法之分类;五、四摄之功德

庚一、本体

布施将爱语,利行并同利,

施平及彼说,建立亦自行。

庚二、数量决定

摄他四方便,即是四摄性,

随摄亦摄取,正转及随转。

庚三、四摄法之作用

令器及令信,令行亦令解,

如是作四事,次第四摄业。

庚四、四摄法之分类分二:一、摄为两类;二分为三类

辛一、摄为两类

四体说二摄,财摄及法摄,

财一法有三,次第摄四摄。

辛二、分为三类

下中上差别,如是四摄种,

倍无及倍有,亦纯合三益。

庚五、四摄之功德

菩萨欲摄众,依此四方便,

大利及易成,得赞三益故。

四摄于三世,恒时摄众生,

成就众生道,非余唯四摄。

己三、彼二者之摄义

不著及寂静,能耐将意勇,

不动并离相,亦摄摄众生。

供养品第十八

戊三、供养依止四无量品分四:一、供养如来;二、依止善知识;三、修持四无量心;四、彼等摄义

己一、供养如来分二:一、供养之本体;二、供养之分类

庚一、供养之本体

庚二、供养之分类

依物缘回向,因智田依止,

如是八供养,供养诸如来。

现前不现前,衣服饮食等,

深起善净心,为满于二聚。

常愿生佛世,三轮不分别,

成熟诸众生,最后十一种。

因果及内外,粗细与大小,

亦远近差别,是名供养种。

供养诸如来,最上由自意,

信心通方便,和合五胜故。

亲近品第十九

己二、依止善知识分三:一、依止善知识的方式;二、彼之分类;三、宣说殊胜差别

庚一、依止善知识的方式分二:一、略说;二、广说

辛一、略说

如前供养佛,略说有八种,

亲近于善友,应知八亦然。

辛二、广说

调静除德增,有勇阿含富,

觉真善说法,悲深离退减。

敬养及给侍,身心亦相应,

愿乐及以时,下心为缘起。

为离于贪着,为求随顺行,

随顺如所教,以此令彼喜。

善解于三乘,自乘令成就,

成生及净土,为法不为财。

庚二、依止之分类

因果及随法,内外与粗细,

胜劣亦远近,是谓种差别。

庚三、宣说殊胜差别

亲近善友胜,自意五如前,

信心通方便,和合等别故。

梵住品第二十

己三、修持四无量心分二:一、宣说四无量心;二、别说悲心

庚一、宣说四无量心分六:一、本体;二、所缘;三、分类;四、果;五、违品;六、功德

辛一、本体

梵住有四种,一一有四相,

治障与合智,转境及成生。

辛二、所缘

乐苦喜烦恼,如是众生缘,

法缘说彼法,无缘即彼如。

及彼如义故,忍位得清净,

身口业所摄,亦尽诸烦恼。

辛三、分类

有动及不动,亦啖及不啖,

应知四梵住,如是行差别。

前六及前二,下地亦下心,

相似等为下,翻下则为上。

辛四、果

所生欲界报,满聚亦成生,

不离及离障,具足五为果。

设遇重障缘,及以自放逸,

欲知菩萨相,梵心无退转。

辛五、违品

四梵有四障,嗔恼忧欲故,

菩萨具此障,多种过失起。

如是诸烦恼,起则有三害,

自害亦害彼,及以尸罗害。

有悔亦失利,失护及师舍,

治罚并恶名,如是六呵责。

后身诸难堕,梵住今亦退,

心数亦苦得,复次三过生。

辛六、功德

善住梵住人,远离彼诸恶,

生死不能污,不舍济群生。

如人有一子,有德生极爱,

菩萨于一切,起梵胜过彼。

庚二、别说悲心分九:一、大悲之所缘;二、缘有情悲心所得之果;三、具智慧之悲心的作用;四、悲心之分类;五、宣说大悲之差别;六、赞叹悲心之功德;七、宣说产生悲心之因;八、菩萨之悲心以平等超胜;九、成立殊胜之悲心

辛一、大悲之所缘

炽然及怨胜,苦逼亦闇覆,

住险将大缚,食毒并失道,

复有非道住,及以瘦涩者,

如此十众生,大悲心所缘。

辛二、缘有情悲心所得之果

障断及觉因,与乐亦爱果,

自流五依故,是人去佛近。

辛三、具智慧之悲心的作用

生死苦为体,及以无我性,

不厌亦不恼,大悲胜觉故。

见苦自性时,知苦生悲苦,

亦知舍方便,恒修不厌生。

辛四、悲心之分类

自性与数择,宿习及障断,

应知菩萨悲,如此四差别。

辛五、宣说大悲之差别分二:一、真实;二、以喻宣说彼之深义

壬一、真实

非等亦非常,非深亦非顺,

非道非不得,翻六悲如是。

壬二、以喻宣说彼之深义

悲忍思愿生,成熟次第说,

大根至大果,悲树六事成。

无悲则无忍,如是六次第,

胜生若不得,成熟众生无。

根生以慈润,茎擢以乐广,

念正则增枝,愿续则长叶,

内缘成为华,外缘成为果,

当知悲根等,如是次第成。

辛六、赞叹悲心之功德分二:一、总说三种异门;二、别说难点

壬一、总说三种异门

一、产生大功德

二、不贪之功德

三、超胜之功德

大悲利益作,谁于他不起,

于苦胜乐生,乐生由悲故。

菩萨悲自在,寂静尚不住,

世乐及身命,此爱云何起?

贪爱非无障,世悲亦世间,

菩萨悲爱起,障尽亦过世。

有苦及无智,大海及大闇,

拔济以方便,云何不障尽?

罗汉及缘觉,如是悲爱无?

何况余世间,岂得不过世?

壬二、别说难点

得悲诸菩萨,舍苦而起苦,

彼初起苦怖,证时欣乐甚。

悲苦最希有,苦胜一切乐,

更乐悲生故,办非有况余。

施与悲共起,能令菩萨乐,

三界中乐受,比此无一分。

生死苦自性,不舍由悲故,

起苦利他因,云何舍不习。

悲施财三果,悲者恒增长,

爱生及摄生,资生复三乐。

悲长及施增,成生亦乐起,

牵来复将去,大悲劝如是。

苦者悲诸苦,不施云何乐,

以令自乐故,施乐拔他苦。

悲者教自施,施彼勿自求,

施报愿不受,有愿还以施。

施及于施果,普施于一切,

彼乐我乐故,施彼我无须。

轻财而以施,来多复来好,

不用而自来,还用展转施。

悲者以大悲,尽施及常施,

应作如是施,慎勿求施果。

若我不乐施,施果不施时,

施无一刹那,以无施爱故。

不作不与果,与果与作者,

是汝观恩过,与我不相似。

无障及净句,利彼亦自量,

无求与无著,悲者如是施。

尽广胜常喜,离着亦清净,

回向于二处,菩提及善根。

有财而自用,及用施众生,

得喜施喜胜,三乐养心故。

辛七、宣说生起悲心之因

悭恶嗔放逸,缘着及邪着,

如是六蔽者,悲令六度增。

苦乐不苦乐,因力及善友,

自体相续流,大悲四缘义。

辛八、菩萨之悲心以平等超胜

行相及思惟,随顺与离障,

不得亦清净,六义悲平等。

辛九、悲心超胜

慈等令无上,自意修亦五,

信心通方便,和合如前说。

己四、彼等摄义

觉分品第二十一

戊四、此菩提分品主要宣说修行,故分三:一、因;二、本体;三、修法能增胜支分

己一、因分八:一、知惭;二、坚固;三、无厌;四、通达论典;五、了知世间;六、了知四依;七、宣说四无碍解;八、二种资粮

庚一、知惭分八:一、知惭之体相;二、惭之处;三、惭之分类;四、无惭之过失;五、知惭之功德;六、赞叹具惭者;七、具惭愧之相;八、愧成为最殊胜

辛一、知惭之体相

治障及合智,缘境亦成生,

菩萨有羞相,如是四差别。

辛二、惭之处

菩萨于六度,障增及治减,

不勤亦勤行,于此有羞起。

辛三、惭之分类

六品及二品,七地与二乘,

亦似则为下,反此应知上。

辛四、无惭之过失

无羞惑不断,三害及六呵,

堕难退苦三,如前十二失。

辛五、知惭有愧之功德

此等一切恶,菩萨若有羞,

当知一切尽,起彼对治故,

天人聪慧生,速满于二聚,

成生不退转,离不离为果。

辛六、赞叹知惭有愧者

有衣翻有垢,凡夫无惭故,

天衣更无垢,菩萨有惭尔。

菩萨惭具足,如空不可污,

欲胜诸菩萨,亦以惭庄严。

譬如慈母爱,惭护众生然,

观生及化生,此事由惭起。

辛七、具惭愧之相

不忍及不行,亦忍及亦行,

当知此四种,是说行惭相。

辛八、惭愧成为最胜

教习于惭羞,亦起五自意,

信法等别故,无上如前知。

庚二、坚固分二:一、略说;二、广说

辛一、略说

诸菩萨无畏,体相及差别,

坚固与殊胜,今当次第解。

辛二、广说分三:一、坚固之体相;二、坚固之分类;三、坚固之无变

壬一、坚固之体相

进定慧三起,勇健勤猛作,

是说无畏相,亦显于众名。

诸有所作中,下动愚则畏,

离三三决定,是名无畏安。

壬二、坚固之分类

自性及大愿,不顾及不退,

闻深亦能化,置彼于佛身。

亦行诸苦行,不舍于生死,

生死不能染,此十是差别。

壬三、无变

恶朋及重苦,闻深不能退,

譬如螽翅风,不动须弥海。

诸说无畏中,菩萨无畏上,

相异坚殊胜,与彼不相似。

庚三、无厌

不退诸菩萨,品类有三事,

于闻进苦故;惭勇为依止;

欲乐大菩提,是说不退性;

未成成极成,差别诸地显。

庚四、通达论典

知法知法业,知相知无尽,

得果及二门,成生亦住法。

庚五、了知世间

身知亦口知,及以实谛知,

菩萨知世间,最胜余无等。

身知则舒颜,口知则先语,

为令成器故,正法随修行。

二知知世生,二知知世灭,

为息复为得,谛知勤修行。

庚六、了知四依

能诠及义意,了义亦无言,

当知此四种,是说四量相。

谤法及非义,邪思与可言,

遮此四事故,次第说四量。

信心及内思,正闻与证智,

菩萨不可坏,依量功德尔。

庚七、宣说四无碍解

于门相言智,通达无比伦,

此即是菩萨,四种无碍解。

能说及所说,说具合三事,

四二复二种,次第三事因。

举法及释法,令解与避难,

建立四无碍,以是义应知。

内证及外觉,故称无碍解,

能断一切疑,此即是彼业。

庚八、二聚

福智为二聚,胜报亦不污,

一切诸菩萨,胜相皆如此。

初二为福体,第六即是智,

余三二聚因,五亦成智聚。

正修及数修,资善名为聚,

自利与他利,成就则名业。

入地入无相,及入无功用,

受职并究竟,二聚次第因。

己二、修行或道之本体分二:一、广说三十七菩提分法;二、要略而说止观二者。

庚一、广说三十七菩提分法

辛一、修持四念住

依止及对治,入谛与缘缘,

作意并至得,随顺亦随转,

觉境及受生,限极将最上,

长时与后证,胜修十四种。

辛二、修持四正断

三舍及入地,住寂与得记,

成生亦受职,净土并圆满。

依止于欲故,起勤起精进,

摄心与正持,十治修如是。

辛三、宣说四神足

分别四神足,略以三事解,

依止及方便,亦成就应知。

禅定所依止,差别有四足,

一欲二精进,三心四思惟。

起作及随摄,系缚并对治,

随次八断行,三一二二成。

能见及能授,游戏亦游愿,

自在并得法,成就此六种。

辛四、宣说五根

觉行闻止观,信等根所缘,

增上是根义,成就利益故。

辛五、宣说五力

应知信等根,垂入于初地,

如前五根障,能羸故名力。

辛六、宣说七觉支

一、何时安立

二、以了知何者而安立

三、安立如何是七觉支

四、七觉支安立摄于五支中

菩萨入初地,建立于觉分,

诸法及众生,于此得平等。

譬如轮王行,七宝为先导,

菩萨趣正觉,七分常圆满。

念伏于诸境,择法破分别,

进速无余觉,明增喜遍身。

障尽猗而乐,诸作从定生,

随时所欲住,弃取皆由舍。

依止及自性,出离与功德,

第五说不染,此分有三种。

辛七、八圣道

一转如前觉,立分二亦然,

次三三业净,后三三障断。

庚二、要略而说止观二者

安心于正定,此即名为止,

正住法分别,是名为观相。

普欲诸功德,是二悉应修,

一分非一分,修有单双故。

能通及能出,无相亦无为,

净土及净果,是二即为业。

己三、修法能增胜支分分四:一、于成就大义费力小且能令欺惑、虚诳无有之善巧方便;二、往昔所受持诸法不忘之陀罗尼;三、能获得未来诸功德之发愿;四、宣说能清净道之三摩地与四法印。

庚一、于成就大义费力小且能令欺惑、虚诳无有之善巧方便

自熟与成生,速果并作业,

生死道不绝,说此为五巧。

菩萨巧无等,差别依诸地,

能成自他利,说是名为业。

庚二、往昔所受持诸法不忘陀罗尼

业报及闻习,亦以定为因,

依止此三行,持类有三种。

二小一为大,一大复三种,

地前与地上,不净及净故。

应知诸菩萨,恒依陀罗尼,

闻法及持法,作业皆如是。

庚三、能获得未来诸功德之发愿

思欲共为体,智独是彼因,

诸地即为地,二果亦为果。

应知差别三,种种大清净,

此业有二种,自利与利他。

庚四、宣说能清净道之等持与四法印分二:一、宣说能境三种等持;二、宣说彼所缘境四法印

辛一、宣说能境三种等持

应知二无我,及以二我依,

二依常寂灭,三定所行境。

空定无分别,无愿厌背生,

无相恒乐得,彼依常寂灭。

应知及应断,及以应作证,

次第空等定,修习有三种。

辛二、宣说彼所缘境四法印

如前三三昧,四印为依止,

菩萨如是说,为利群生故。

无义分别义,不真分别义,

息诸分别义,是名四印义。

一、安立一切有为法无常(“不能”乃至“外亦刹那性”之间以十颂宣说)分二:一、总说一切有为法无常;二、别说彼义。

一、总说一切有为法无常

由起及从因,相违亦不住,

无体与相定,随转并灭尽。

变异因亦果,执持与增上,

随净及随生,成义有十五。

二、别说彼义分二:一、内在诸有为法无常;二、外诸有为法无常。

(一)内在诸有为法无常

初起及续起,长起及依起,

变起与熟起,劣起亦胜起。

明起无明起,及以异处起,

种起无种起,像起十四起。

续异及断异,随长亦随依,

住过及去过,无住无无死。

亦有随心相,行者应当知,

如此九种因,成前十四起。

(二)外在诸有为法无常。(以三颂宣说)

由滋及由涸,性动增亦减,

二起与四变,薪力及渐微,

亦说随心起,及以难问成,

一切诸外法,无非刹那体。

二、成立人无我(“有情唯假立”等十二颂宣说)

人假非实有,言实不可得,

颠倒及染污,染因成立故。

假人与实阴,不可说一异,

若说一异者,则有二过生。

若执人是实,一异应可说,

一异不可说,此说则无理。

异相及世见,圣说亦不然,

火薪非不说,有二可得故。

二有故识起,人缘则非义,

好灭及恶生,言生复非理。

汝执实人中,何业可成立,

无实强令实,违佛三菩提。

若用自然起,即有三过生,

若以人为缘,眼等则无用。

人非作者故,用非常起故,

起非一时故,自起则不然。

人住用先无,人坏则人断,

更有第三体,为缘无此义。

诸法无我印,及说真实空,

有我有五过,是故知无我。

由依染净法,位断说有异,

行异相续异,无实假说人。

不为起我见,由见已起故,

无始已习故,无用应解脱。

惭羞等功德,菩萨常具足,

自利既不舍,亦令他利成。

功德品第二十二

戊五、功德品。此中宣说修持以上净信品乃至觉分品之义的诸菩萨的功德。其义分二:一、修行之功德;二、赞叹之功德。

己一、修行之功德分十七:一、希有;二、非希有;三、心平等;四、利他;五、极利;六、希求;七、不失坏;八、清净心;九、坏失与具增上法;十、假象与真实;十一、调伏;十二、授记;十三、决定;十四、无疑作;十五、恒常作;十六、主要作;十七、安立说法

庚一、希有

舍身及胜位,忍下亦长勤,

不味不分别,六行说希有。

生在如来家,得记并受职,

及以得菩提,四果说希有。

庚二、非希有

离欲与得悲,胜修及平等,

依此修诸度,是行非希有。

庚三、平等心

菩萨爱众生,不同生五爱,

自身与眷属,子友及诸亲。

无偏及无犯,遍忍起善利,

禅亦无分别,六度心平等。

庚四、利他分二:一、六波罗蜜多饶益;二、以七喻宣说饶益之相

辛一、六波罗蜜多饶益

令器及令禁,耐恶与助善,

入法亦断疑,六行饶益事。

辛二、以七喻宣说饶益之相

等心生圣地,长善防诸恶,

教习以多闻,五业如慈母。

令信令戒定,令脱令劝请,

亦为防后障,五业如慈父。

秘深及呵犯,赞持与教授,

令觉诸魔事,五业如善友。

与乐及与利,乐恒利亦恒,

及以不离散,五业如同侣。

成生开出要,忍害与二成,

示以巧方便,五业如健奴。

遍授及示要,舒颜亦爱语,

不求彼恩报,五业如阇梨。

令满及令脱,断障与世乐,

及与出世利,五业如和上。

庚五、报利

不著及不犯,知作亦善行,

如是修六度,是报菩萨恩,

庚六、希求

六增及六减,成生与进地,

大觉是五处,希望有五种。

庚七、加行不空耗之功德

断怖与发心,除疑亦起行,

四事化众生,必定不空果。

庚八、真实加行

离求离后有,遍起诸功德,

修禅舍无色,智合方便行。

庚九、退失及增上之差别

著财与毁禁,慢下将堕善,

啖味亦分别,是退翻为进。

庚十、影相与真实之差别

假许及诈相,诳喜亦伪勤,

身静口善说,是似翻即真。

庚十一、调伏

与彼六度行,除彼六蔽障,

菩萨化众生,地地皆如是。

庚十二、授记

授记有二种,人别及时别,

转记及大记,此复为二种。

八地得无生,断慢断功用,

诸佛及佛子,一体同如故。

刹土及名号,时节与劫名,

眷属并法住,记复有六种。

庚十三、决定

财成及生胜,不退与修习,

定业无功用,六事决定成。

庚十四、无疑应作之分类

供养及学戒,修悲亦勤善,

离諠深乐法,六事必应作。

庚十五、恒常修

厌尘及自省,耐苦修善法,

不味不分别,六行必常起。

庚十六、主要作

法施及圣戒,无生起大乘,

定悲如实智,六行此为胜。

庚十七、安立说法分五:一、安立所说法之异门;二、安立其义所知;三、安立说法菩萨之无量功德;四、安立如是说法之果;五、安立大乘法及归摄

辛一、安立所说法之异门

立法及立谛,立理亦立乘,

五七四三种,建立假差别。

所谓五明处,皆是大乘种,

修多祇夜等,类有差别故。

轮转及空相,唯识与依止,

邪行亦清净,正行如七种。

正思正见果,择法现等量,

亦说不思议,道理有四种。

心说行聚果,五各下中上,

依此三品异,建立有三乘。

辛二、安立其义所知

名物互为客,二性俱是假,

二别不可得,是名四求义。

真智有四种,名等不可得,

二利为大业,成在诸地中。

住持及受用,种子合三因,

依止及心法,亦种为彼缚。

安相在心前,及以自然住,

一切俱观察,至得大菩提。

若智缘真如,远离彼二执,

亦知熏聚因,依他性即尽。

缘彼真如智,观察无异相,

有非有现见,想作自在成。

覆实见不实,应知是凡夫,

见实覆不实,如是名菩萨。

不见见应知,无义有义境,

转依及解脱,以得自在故。

众生同一种,地境皆普见,

此即净土障,应知亦应舍。

辛三、安立传法菩萨之无量功德

应化及应净,应得亦应成,

应说此五事,菩萨五无量。

辛四、安立传法所得果

发心及得忍,净眼与尽漏,

法住学亦断,受用为八果。

辛五、安立大乘法及摄义

缘行智勤巧,果事皆具足,

依此七大义,建立于大乘。

性信心行入,成净菩提胜,

如是八种事,总摄诸大乘。

己二、赞叹功德分二:一、所赞对境菩萨之分类;二、真实赞叹

庚一、所赞对境菩萨之分类

信行及净行,相行无相行,

及以无作行,差别依诸地。

庚二、赞叹此五种菩萨的体相分二:一、以修持诸因——波罗蜜多之大心不退之方式对菩提萨埵释词而赞叹;二、从证悟果之菩提的角度对菩提萨埵释词而赞叹。

辛一、以修持诸因——波罗蜜多之大心不退之方式对菩提萨埵释词而赞叹分二:一、以菩提欢喜等九类赞叹;二、宣说菩萨之异名。

壬一、以菩提欢喜等九类赞叹(以“于欲无贪三业净”等九颂宣说)

不着及清净,降嗔与勤德,

不动并见实,有欲名菩萨。

随摄及无恼,耐损并勇力,

不放逸多闻,利彼名菩萨。

厌财及舍欲,忘怨亦勤善,

巧相无恶见,内住名菩萨。

具悲亦起惭,耐苦及舍乐,

持念并善定,不舍名菩萨,

除苦不作苦,容苦不畏苦,

脱苦不思苦,欲苦名菩萨。

乐法及性法,呵法亦勤法,

自在法明法,向法名菩萨。

财制护善乐,法乘于此七,

七种不放逸,是故名菩萨。

不遂及小罪,不忍退亦乱,

小见及异乘,七羞名菩萨。

今世后世舍,起勤亦得通,

等说及大果,七摄名菩萨。

壬二、宣说菩萨之异名

应知诸菩萨,亦名摩诃萨,

亦名有慧者,亦名上成就,

亦名降伏子,亦名降伏持,

亦名能降伏,亦名降伏芽,

亦名为勇猛,亦名为上圣,

亦名为导师,亦名大名称,

亦名为有悲,亦名大福德,

亦名自在行,亦名正说者。

辛二、从证悟果之菩提的角度对菩提萨埵释词而赞叹分二:一、真实;二、其分类

壬一、真实(以五颂宣说)

实觉大义觉,一切觉恒觉,

及以方便觉,五觉名菩萨。

随我及小见,及以诸识身,

亦于虚分别,四觉名菩萨。

无境及真义,永无亦圆满,

亦说不可得,五觉名菩萨。

成就及处所,胎藏随次现,

及以断深疑,五觉名菩萨。

壬二、宣说以十一种了知得菩萨之名

得不得及住,于自亦于他,

有说与无说,有慢及慢断。

未熟亦已熟,如此十一种,

一切皆能觉,是故名菩萨。

行住品第二十三

戊六、行为及究竟品分四:一、菩萨之兆相;二、菩萨投生种种身相;三、得地之相;四、以赞叹究竟功德之方式宣说

己一、菩萨之兆相

内心有怜愍,爱语及勇健,

开手并释义,此五菩萨相。

己二、菩萨投生种种有情身相

菩萨一切时,恒居轮王位,

利益众生作,在家分如此,

受得及法得,及以示现成,

三种出家分,在于一切地。

应知出家分,无量功德具,

欲比在家分,最胜彼无等。

爱果及善根,涅槃欲令得,

未净净极净,谓在诸地中。

欲乐及平等,增上与徒众,

四心于诸地,摄受一切生。

业力及愿力,定力亦通力,

依此四种力,菩萨而受生。

己三、诸菩萨安住之地分二:一、略说;二、广说

庚一、略说

庚二、广说分八:一、地之体相

辛一、地之体相

证空证业果,住禅住觉分,

观谛观缘起,无相无功用。

化力净二门,及以菩提净,

以此诸所说,立地相应知。

辛二、安立诸十地补特伽罗

初三三行净,次三三慢断,

后三觉舍化,第十有四名。

辛三、十地中能圆满修学三学之理

随次依前六,见性修三学,

随次依后四,得果有四种。

辛四、无漏五蕴于诸地中如何净修之相

见性净三身,亦在前六地,

余地净余二,远离五障故。

辛五、安立功德成就及未成就之相

未成就成就,成复未成成,

如地建立知,分别无分别。

应知诸地中,修习及成就,

此二不思议,诸佛境界故。

辛六、得地之兆相分二:一、宣说真实兆相;二、宣说具兆相地之功德

壬一、宣说真实兆相

明信及无劣,无怯亦无待,

通达及平等,离偏亦离著。

及以知方便,亦在圣众生,

如此十种相,地地皆圆满。

有欲无六障,其次无乱慧,

不漂亦不回,事友及供养,

回向将生胜,修善与戏通,

功德藏如是,佛子十六相。

壬二、宣说具兆相地之功德

地地升进时,度度有五德,

二及二及一,应知止观俱。

辛七、地之释词

见真见利物,此处得欢喜;

出犯出异心,是名离垢地;

求法持法力,作明故名明;

惑障智障薪,能烧是焰慧;

难退有二种,能退故难胜;

不住二法观,恒现名现前;

杂道邻一道,远去名远行;

相想无相想,动无不动地;

四辩智力巧,说善称善慧;

二门如云遍,雨法名法云。

为集诸善根,乐住故说住,

数数数无畏,复以地为名。

辛八、四种所得地

由信及由行,由达亦由成,

应知诸菩萨,得地有四种。

诸度诸觉分,诸通及诸摄,

为大亦为小,俱入亦俱成。

敬佛品第二十四

己四、以赞叹究竟功德之方式宣说

合心及离心,不离利益心,

怜愍诸众生,救世我顶礼。

一切障解脱,一切世间胜,

一切处遍满,心脱我顶礼。

能遮彼惑起,亦能害彼惑,

染污诸众生,悲者我顶礼。

无功用无著,无碍恒寂静,

能释一切疑,胜智我顶礼。

所依及能依,于言及于智,

说者无碍慧,善说我顶礼。

能去及能闻,知行知来去,

令彼得出离,教授我顶礼。

众生若有见,知定是丈夫,

深起净信心,方便我顶礼。

取舍住变化,定智得自在,

如此四清净,世尊我顶礼。

方便及归依,清净与出离,

于此破四诳,降魔我顶礼。

于智亦于断,于离亦于障,

能说自他利,摧邪我顶礼。

在众极治罚,自无所护故,

离二染正住,摄众我顶礼。

行住一切处,无非一切智,

由断一切习,实义我顶礼。

利益众生事,随时不过时,

所作恒无谬,不忘我顶礼。

昼夜六时观,一切众生界,

大悲具足故,利意我顶礼。

由行及由得,由智及由业,

于一切二乘,最上我顶礼。

三身大菩提,一切种得故,

众生诸处疑,能除我顶礼。

无著及无过,无秽亦无息,

无动无戏论,清净我顶礼。

成就第一义,出离一切地,

于他得尊极,解脱诸众生。

无尽等功德,现在皆具足,

世见众亦见,不见人天等。

甲四、末义

论跋:大乘庄严经论颂圣者弥勒撰造圆满。

唉吗!

多劫积资难遭遇,大乘法要之总汇,

殊胜补处此论义,于彼若作讲与闻,

定获一切大乘法,普作讲闻之功德,

诚如大车无著尊,菩萨地论所宣说。

胜乘甘露法喜筵,为欲普赐无边众,

于胜教法极恭敬,欲利他故撰此释。

以此善如皎月光,开敷众生心莲瓣,

善说妙香遍十方,愿众心垢得清净。

今起吾亦一切生,文殊补处弥勒尊,

青莲慈眼常观照,愿入似海佛子行。

等空无边诸有情,悉入胜乘妙法道,

愿竟圆净熟大海,获得遍知佛果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