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四、不可思议分三

菩提品第十

上述九种成熟,显然主要在胜解行地,但总的来说,菩萨之地、根究竟成熟应在十地边际,其后获得大菩提果,故成熟品后再说大菩提品。

丙四、不可思议分三:一、略说所得究竟果;二、广说彼自性;三、以赞无上菩提劝发菩提心而摄义

丁一、略说所得究竟果

一切难已行,一切善已集,

一切时已度,一切障已断,

成就一切种,此即为佛身,

譬如大箧开,众宝无不现。

因为菩萨一切难行已行持,一切善根已集聚,一切时劫已经历,一切障碍已断尽,故此后成就一切种智,此一切种智即为佛身,犹如大宝箧已打开,无量不可思议的菩提分宝无不现前。

大乘施舍身财受用等精勤行持六度正道所摄的无量苦行,在声缘乘中决定无有,如经云:“为利众生,我所施之眼,若作堆积,高过须弥山王;所献之血,深于四大海水。”如是以持戒、安忍等行无量苦行,如众经广为阐述的那样,以六度、菩提分等积累无边善根,历经无量劫长久精勤,断除无量障碍,故证得远离一切障垢、通达一切所知的智慧,犹如盛满种种珍宝的宝箧已完全打开,可真实现前各种珍宝一般,如是真实宣说究竟之佛果。

总之,彼义为:行持常人所不能为的无量地、度、菩提分法等超越声闻之善根,具足一切最极希有之善根,且都积累圆满,故名善业无量;何谓无量时?并非中劫,而是大劫,亦非一大劫、百大劫,而是三大阿僧祇劫中修持,时间极其漫长,凡夫心不可思议;何谓无量障?由于一切众生相续中皆具有无始串习而来的烦恼、所知二障,且以所缘、能缘等来划分,故障碍之量无边无尽;所谓离一切障无垢之相,即以一至十地的智慧依次遣除其所断诸障,以金刚喻定摧毁最后最微细的所知障无明习气地后,现前成就正等正觉位,至此所断圆满、证悟究竟,犹如打开盛满具有能赐一切所欲之妙力的各种如意宝之宝箧一样,现前了十力、四无畏、十八不共法等一切究竟果法的功德。

丁二、广宣大菩提之自性分二:一、以十功德总说;二、宣说具彼功德之菩提本体、因、果等六相

戊一、以十功德总说分十:一、不可思议之功德;二、二利圆满之功德;三、最胜皈依处之功德;四、转依之功德;五、周遍之功德;六、事业无分别任运成就之功德;七、甚深难测之功德;八、法界真如不变之功德;九、无量圆满之功德;十、成熟众生之功德

己一、不可思议之功德;己二、二利圆满之功德(二科判义及二义之归纳合于两颂解释)

白法为佛身,非无亦非有,

佛为法宝因,法则善根因。

具法亦离法,如藏亦如云,

生法雨法雨,故成如是譬。

前两句显示不可思议功德,次二句显示二利圆满功德,最后四句归纳二义。

具有地、度、力、无畏等一切无漏白法之自性,即为佛身,然彼并非无有真如法界,亦非如凡夫遍计所执那样的实有,故离有无,不可思议;佛说一切教法,具一切证法,故为法宝之因,此是自利圆满,又佛所说法宝则是众生心田善根生长之因,此是他利圆满。

如是诸佛具一切所知法亦离一切法,犹如宝藏能出生无量教法、证法,亦如雨云能雨无尽法雨生长众生善业果实,以此二义故能成立如是二种譬喻。

正等觉远离二取,或远离有无,故为不可思议。因获正等觉时,断除二障,无有能取所取的遍计执自相,具有圆成实之自相,故名超越有无二边。也就是说,所谓正等觉即是远离二我之真如,清净客尘垢染,如《慧光庄严经》云:“恒常无生法者即是善逝,一切诸法即是善逝。”如是佛陀法身远离生灭之相,故《能断金刚经》云:“诸以色观我,以音声寻我,彼生履邪断,不能当见我。应观佛法性,即导师法身,法性非所识,故彼不能了。”如是若按真如实相来衡量,一切显现法即是自性正等觉。除真如法界外,无有任何他法存在。如有存在,则应不成立一切法无自性与无生,或者,即是并非如凡夫遍计所执那样的存在。

正等觉是由修持地、度、菩提分法等而产生的,虽然成佛时,即是具地、度、菩提分、十力、四无畏等一切无漏白法之自性,然并不能以二取遍计的境界来表达佛之波罗蜜等的境界,比如虽是布施之自相,但却没有布施之佛、受施众生、所施之物的三轮二取所缘的自相,故正等觉非是遍计二取意识所能思维之境,如是佛是无二取自性之不可思议者。

佛之威力是成就二利任运圆满。为何如是说呢?以佛宣说教法以及具足证法——十力、四无畏等无量珍宝作因缘故,正等觉成为各种如珍宝般的功德之来源,故已成就自利圆满;是一切众生之善法果实成熟之因故,正等觉如云,具有他利圆满之威力。

最后归纳两颂的意义。

正等觉佛陀具一切所知法,又远离一切法。因为一切法与法性真如无异,故具一切所知法,这是从尽所有性方面衡量;然从如所有性方面衡量,则远离一切法,因为在真如中,没有任何能取所取以及二法自相。如是无二之正等觉犹如大宝珠,出生广大大乘教法以及地、度、力、无畏等无量证法,故喻如珍宝之源;由于对一切众生以初中后善能遍善说无量法门,普降无尽大法雨,是一切众生善业果实——白法无漏波罗蜜的种子广大增长之因,故如雨云一般。

己三、最胜皈依处之功德分三:一、成办自利;二、成办他利;三、是故成为无比之皈依处

庚一、成办自利

诸佛常救护,众生三染污,

诸惑诸恶行,及以生老死。

诸佛恒常救护众生于三染污中,即于诸惑之烦恼染污中救护,于诸恶行之业杂染中救护,以及于生老死之生染污中救护。

自皈依佛后,非是短时之皈依,佛陀可恒常于无明及贪等诸烦恼中救护,且于十恶五无间等一切有漏恶业,以及衰老、死亡等障碍中,也能给予救护,如是最终成佛时则断尽烦恼染污、业染污、生染污,所以彼皈依者在获得果皈依时,已达自利圆满,故成为自皈依。相比之下,世间人为恐怖所迫,逃至荒山岩洞等处寻求庇护,以及皈依世间君主、诸神、梵天、大自在天,则不可能得到如是救护。

庚二、成办他利

诸灾及恶趣,身见亦小乘,

如是诸众生,一切皆救护。

诸佛普遍于诸灾、恶趣、外道、身见、小乘中对众生作救护,如是诸众生,得佛加持,一切皆可得救护。

成佛之后,对众生可作五种救护:

①于诸灾中救护:当众生遭遇一切世间危害时,以善逝之加持,盲者得视,聋者得声,狂者得正,哑者能言,乱者得定,形残者得具足;又各种瘟疫天灾等,以佛之莅临,当即消除;何人祈祷,亦能遣除一切罪障。

②于恶趣中救护:善逝以身放光,照触地狱等恶趣众生,彼处众生触光即脱苦而升善趣;在地狱中仅忆念佛或闻佛名,亦可得解脱。

③于外道中救护:对修外道等非解脱方便之苦行或守颠倒戒律之人,令离恶道,转入善趣及解脱道中,如是令得救护。

④于身见中救护:对具我、我所执之身见(萨迦耶见)者,说人无我空性法,安置彼等于小乘涅槃而救护。

⑤于小乘中救护:将已入或欲入声闻乘的不定种性者引入大乘,如是于小乘中救护。

由以上可知,正等觉佛陀是一切有情的殊胜皈依处。

庚三、是故成为无比之皈依处分三:一、真实义;二、承许是殊胜皈依处;三、承许是大皈依处

辛一、真实义

佛为胜归处,无比故无上,

如前种种畏,无不令脱者。

佛是殊胜皈依处,以无与伦比,故为无上,他是能令如前所说的种种怖畏无不解脱的救护者。

归纳上述之义,一切世间皈依处自不必说,诸声闻所皈依之偏堕寂静涅槃虽为超世间之皈依处,但无法与佛相比,故唯有佛是殊胜的皈依处。为何这么说呢?因为遭遇危害、内心恐怖、困于身见等恶见网、堕入小乘、感受恶趣痛苦、误入非解脱方便的一切众生蒙佛加被,无不于生死及生死因之烦恼、业障中彻底得到救护,故佛成为众生的殊胜皈依处。

辛二、承许是殊胜皈依处

诸佛善满身,一切世间胜,

妙法化众生,以度悲海故。

以诸佛成就功德圆满之三身,能以妙法度化众生,且彻底度越大悲海岸,故为一切世间中最殊胜的皈依处。

之所以称佛是殊胜的皈依处,实因佛在自利、他利方面均已究竟。成佛时,获得十力等一切果法功德极为圆满的三身,故已自利究竟;为了利他,令一切众生趣入契经等十二部经,以此方便善能调伏众生,且随顺众生的界、根、意乐而行调化,故以能令众生相续成熟的无碍智慧以及何时亦不舍弃一切众生的究竟大悲二者究竟圆满地利他。因为具有二利究竟的功德,故承许佛是三有中最殊胜的皈依处。

辛三、承许是大皈依处

尽于未来际,普及一切生,

恒时利益彼,是说皈依大。

于十方三世所摄的一切世间界中,能普令一切众生的所有危害彻底遣除,且令众生获得世出世间的一切圆满,由具如是威力,故承许佛陀是大皈依处。

己四、转依之功德分二:一、真实宣说转依;二、宣说彼之超胜差别

庚一、真实宣说转依

二障种恒随,彼灭极广断,

白法圆满故,依转二道成。

二障种子无始以来恒时随逐,彼以能灭之对治——一至十地之极广大智慧而彻底断尽,尔时转依所现前的无漏白法究竟圆满故,即是佛陀。彼依于根本慧定极清净出世智道以及后得位极广境界智道而得成就。

何者心相续中无始轮回已来恒时随逐之烦恼、所知二障种子(习气),于一地至十地边际之间,由广大二资粮所生起的超世间殊胜智慧,无有执著相,等同虚空极为广大,每一地均有上上智等九品,故断除一切相之功德具足,如是断尽所有所断,使所境五蕴转依为法界极清净的自性、能境心识转依为四种智慧,此五者称为转依。

总的来说,处显现之器世界、有境显现之八识以及身显现三者所摄的一切不清净法,本来就安住于自性真如界中,只因二障盖覆,故使彼自性不能如实证悟,倘以修道断除诸障,令诸显现现为无量无边的清净相,则是所谓的转依。若从如所有性的角度而言,无有能所二取,于平等性中本无动摇;同时,从尽所有性的角度而言,一切所知法犹如幻相,虽无错乱而显现,无有偏堕之相的平等。如是转依所现前的无漏白法功德——十力、四无畏等,声闻缘觉没有,故圆满成就如是殊胜功德者,名为佛陀。

彼之本体,诸菩萨于入定时,以清净无分别智证悟诸法无缘等同虚空;于后得时,则有能证悟无边所知法虽有显现然同幻化的清净世间智慧。此二种智慧通过修道能够获得。在成佛时,则入定与后得无别,以自然本智或不可思议大智慧一时照见一切尽所有法、如所有法。

庚二、宣说彼之超胜差别分二:一、如来转依超越声缘转依;二、如来转依功德之十种差别

辛一、如来转依超越声缘转依

彼处如来住,不动如山王,

尚悲乐灭人,况着诸有者。

无著释云:“此偈显示如来转依诸转中胜。何以故?如来转依住无漏界处,如山王镇地安住不动。如此转已,见于声闻缘觉乐寂灭人,尚生怜愍,何况远边下贱、著有苦恼众生。”

如是证悟法界的善逝如来安住于无漏界中,好似于须弥之巅俯瞰十方,能见远近一切贤劣色法一般,如是善逝住于较声缘转依更为殊胜、超越的如来转依,如立山王之顶,对一切众生皆以大悲垂念,即便欲求自利寂灭的声缘同样以大悲怜愍。因彼声缘舍离大悲,故对无始轮回中的众生亲友未作饶益,且因不具证悟法无我的大智慧,未能断尽所知障,故不能得一切智智。所以对彼等声缘,如来尚以大悲愍念,何况贪爱有苦正流转于生死中的众生,如来心中悲愍更不待言,因为他们连三根本苦也尚未解脱。

辛二、如来转依功德之十种差别

他利无上不转不生

① ② ③ ④

广大无二无住平等

⑤ ⑥ ⑦ ⑧

殊胜遍授,是说如来转,

⑨ ⑩

显示十功德,差别义应知。

若问:如来转依具有何种殊胜功德?

答:具有十种转依功德,即:

①他利转:恒时唯一利益有情,故为转于利他。

②无上转:如来之转依于一切世间及出世声缘转依等法中最为殊胜,故名无上转。

③不转转:众生起烦恼,有三种因,即接近外境、非理作意与烦恼种子未断。而如来之转依何时亦不趣入生烦恼之因。

④不生转:获得如来转依后,一切烦恼、恶行毕竟不起,并且由彼等得以退转,此转依仅得一次,便于轮回未空之间定无退失、恒无间断,故名不生转。

⑤广大转:即转依已,示现先得大菩提、最终般涅槃故,然成佛后,于一切世间,对须以殊胜化身调伏的所化众生,恒时演示大菩提。

⑥无二转:在胜义中无有所转之得菩提及般涅槃二者,因为已证轮涅二法平等,故名无二转。

⑦无住转:由转依已,有为无为俱不住故,名无住转。

⑧平等转、⑨殊胜转:虽然仅从已断烦恼障种子之解脱这一点而言,与声闻缘觉有相同之处(平等转),但如来之转依已断尽所知障,其力、无畏等功德已远超声缘,故名殊胜转。

⑩遍授转:对一切众生,随各自种性、根机、意乐,相应传授三乘法门,故名一切乘遍授转。

如是十种差别承许为如来转依,因此如来转依具有最胜功德,因遍转一切对治法门,应知是为广大转依。

己五、周遍之功德分二:一、真实义;二、遣除疑惑

庚一、真实义

如空遍一切,佛亦一切遍,

虚空遍诸色,诸佛遍众生。

犹如虚空三时恒时周遍瓶柱等一切有法,如是无漏法界如来之转依过去、现在、未来恒时周遍十方三世所摄的一切有法,三世所摄的一切法均不超越真如,并且由彼法界自性清净,故成佛时与成佛前,在本体上并无差别,比如虚空无差别周遍于红白美丑、长短方圆的一切色法,如是善逝如来法界周遍于贤、中、劣等诸有情界相续,也周遍于彼法性之自性。

正等觉是法界中客尘清净的自性,于一地证得法界遍行义时,获得对自己与对一切众生平等之心,我即众生,众生即我,故无有分别心证悟平等。在十地次第修持彼义,最后圆满时,成就佛位,圆满证悟一切众生一切法均为正等觉菩提自相的自性,故名周遍于一切众生。

庚二、遣除疑惑

譬如水器坏,月像不现前,

如是众生过,佛像亦不现。

譬如火聚性,或燃或灭尽,

如是诸佛化,或出或涅槃。

譬如水器破坏,月影不能现前,如是以众生过失,佛像亦不显现;譬如火性,有时炽燃,有时灭尽,如是诸佛教化,有时示现出世,有时示现涅槃。

如果说如来的自性周遍于一切众生而无有差别,那么一切众生应当恒时证悟自心法性的如来自性,并且,为何不见如来之色身?

答:实因一切众生之相续为障碍所遮,故不能证见如来,好比虚空虽然明月高悬,但水器若坏,水都流泄,月影也无法映现,同样众生相续若未积累福慧二资,且有惑业、罪障,则彼等恶劣众生如破器不能蓄水,相续无有信心、等持等净水,故不能显现如来之自性与色身。所以能否见如来之色身,并不在于如来是否周遍一切法,其因只在能见如来之资粮是否具足,所化众生何人具足自会现见,而不具足者终不能见。又如有干柴时火可烧燃,若无薪柴火自熄灭,同样,哪里有所化众生,如来的色身便会示现出世,而在无有所化的世界与时劫,彼色身也自然示现涅槃而隐没。

己六、事业无分别任运成就之功德

以下从传法、显示各种事业、无有间断、显示增减之相四方面进行阐述。

意珠及天鼓,自然成自事,

佛化及佛说,无思亦如是。

依空业无间,而业有增减,

依界事不断,而事有生灭。

无著释云:“譬如如意宝珠虽复无心,自然能作种种变现,如来亦尔,虽复无功用心,自然能起种种变化;譬如天鼓虽复无心,自然能出种种音声,如来亦尔,虽复无功用心,自能说种种妙法。……譬如世间依空所作无时断绝,诸佛亦尔,依无漏界而作佛事亦无断绝;譬如世间依空所作有增有减,诸佛亦尔,依无漏界而作佛事亦有生灭。”

诸声闻人仅为自利精勤,他们证得涅槃时,断除了一切利生之事。相比之下,如来成办利他事业无有勤作分别念,任运相续不断,因此比声闻殊胜。

如同由天之福德所感的天鼓,在帝释天尽情享受五欲之时,虽无人击,自然发出与五欲之乐相应的妙音,而当天人不想受用五欲时,其声亦自然止息。当天人战胜非天时,天鼓鸣响胜利妙音,而对放逸者,其音自然演说苦空无常。如是,如来安住于无漏法界中,无有分别念,虽然没有对众生宣说此法彼法的分别勤作,自能相应众生的种种意乐而宣说法门。

如同大宝珠无有勤作,自然光照十方,如是如来利益众生时,虽无造作此事彼事的分别念,但能如宝珠,任运显现各种身语意的事业,利益所化。

如同虚空中显现器世界的成住坏空,并不断显现一切有情的行住等所作,如是如来虽安住无漏清净法界,无有丝毫动摇,然同时尽虚空遍法界,佛之事业相续无有间断。

虽然相续无有间断,但依所化之相,又有如来事业现与不现的增减之相。如同虚空界中内外有法生住之所作由坏而空,如森林被焚、有情死亡、先前存在之法被毁灭,及内外有法得以新生一样,如是于无漏法界中,如来色身在种种世界示现化身等事业,亦以有所化而示生、无所化而隐没。

己七、甚深难测之功德分四:一、相甚深;二、处甚深;三、业甚深;四、总说三种甚深

庚一、相甚深分四:一、清净相;二、胜我相;三、无记相;四、解脱相

辛一、清净相

如前后亦尔,及离一切障,

非净非不净,佛说名为如。

如同前际之法性,后际亦如是,故非新生之清净;以离一切障垢之真如名为佛陀,故亦非有客尘染污之不净。

自性清净的真如,从凡夫地乃至成佛之间,始终无有差别,彼空性自性光明者,何时自相本体亦无有迁变,然离一切客尘垢障之真如方许为如来,具客尘垢染时不名如来界,故自性清净是本来清净,并非新生清净,亦非未来因客尘染污而不清净,因此名为清净相甚深,因为“本来无垢而清净,为何一切众生不成佛;又若于未来垢染清净时方成佛果,则应成不是本来清净。”如是(看似矛盾之处),智慧浅薄的人难以真实了达。

辛二、胜我相

清净空无我,佛说第一我,

诸佛我净故,故佛名大我。

第一无有二我之清净真如本体,佛说即是诸佛我之自性,由诸佛此我最得清净,故称佛为大我。

彼空性自性光明在自现客尘垢染得清净、证得无有人法二我的有法自性或本性殊胜的自相本体时,诸如来证得极其清净之本体,此即是有法本性、无误真如本体之大我。分别念执著的二我并非大我,因其无实有故;而无二我的真如远离有无二边,是无误之实相,故现证彼义即是胜我,又名大我。

辛三、无记相

非体非非体,如是说佛体,

是故作是论,定是无记法。

非有人法实有自体,非无真如离戏自性,如是故说佛体非体非非体。是故若作是论:“如来涅槃是有是无?”则定是不授记之法。

因此如来非以人法自性而实有,然并非没有真如离戏之自性。在名言中,依靠二取的分别念,把如来执为某个补特伽罗的个体相续,如是因贪执二边,对如来如是提问:如来涅槃后是否出世?如来涅槃后是有是无?对这些问题,不作任何授记,因为如来本离有无二边,不可安立任何出不出世的名言。如果所问是化身于世间出不出世,则于何处若有所化之境与时间,乃至有情边际间再再出世,但应知化身应世与凡夫死后转生截然不同;如果提问者心中是想:与凡夫死后受生那样,如来涅槃后是否出世,则可回答:如来本来无有自相的生灭,因为如来即真如自性故。

辛四、解脱相

譬如铁热息,譬如眼瞖除,

心智息亦尔,不说有无体。

譬如息灭铁热、清除眼翳,热、翳无实体,故不可说有体,然非无息除之体,如是佛之心智解脱,同样不可说有体,以贪热及无明翳灭故;亦不可说无体,以心智解脱有故。

譬如被火烧热之铁块,其热后来散尽,又如眼病者前所现的毛发消除,铁是清凉性,不可说热息,因为此时铁块清凉,热量于前已灭,如何能说平息呢?如石女儿既无,则其死亦不成立一般。同时又不可说热未平息,因为若热未息,则应存在。同理,眼病者前所现之毛发也应如是了知。

如是,佛陀的解脱之心如铁一般,其上贪心的火热已经消失;佛陀的智慧或者解脱智慧,则如眼目,其上如毛发般的无明完全灭尽,不可说有,亦不可说无,当证得心解脱与智慧解脱时,贪心恼热与无明毛发已经断除,因为此时已不存在,故既不能说已息灭,也不可说未息灭。心解脱与智慧解脱,前之本性后来依然存在故,如果单从不清净到清净的心之相续而言,可说断除与解脱;但如果是从真如的本体衡量本来解脱那样,则现前佛果时,并不是新得解脱。

在坚慧论师的注释中如是说道:远离了见修道的所断二障,即为心解脱;对解脱,真实认识解脱之自性,即为智慧之解脱。

庚二、处甚深

诸佛无漏界,非一亦非多,

前身随顺故,非身如空故。

诸佛安住无漏法界之相,以随顺因地之身故,非是一体;以如虚空般非身故,非有多体。

安住于无漏法界的诸佛如虚空般,因真如法身中同共一体,无有分别偏堕之身,亦无我执,故非有他体的诸多如来。又于往昔从胜解行位至十地间行菩萨道时,各有不同身相,彼菩萨成佛时,虽然名言假立称为如来,然此如来亦非一体。因此,安住于无漏法界之相非一非多,离思议境,极为难证,故为甚深。

庚三、业甚深分十:一、菩提分如宝源业;二、成熟众生业;三、入究竟业;四、说正法业;五、幻化等业;六、入智慧业;七、无分别业;八、诸相并照业;九、不入智慧业;十、解脱虽同智慧有别之业

辛一、菩提分如宝源业

譬如大宝藏,众宝之所依,

净界亦如是,佛法之依止。

清净法界之大菩提能出生十力、四无畏等如来一切果功德法,以具此业,故大菩提如大宝藏为百千珍宝之所依(来源)。

辛二、成熟众生业

譬如密云布,洒雨成百谷,

净界亦如是,流善熟众生。

譬如浓云密布遍洒甘露成熟百谷一般,诸佛从清净法界流诸善根成熟众生的相续,此即是成熟众生之业。

辛三、入究竟业

譬如日月盈,皎净轮圆满,

净界亦如是,善根聚圆满。

犹如浑圆之日月,无丝毫欠缺,皎洁光净极其圆满,如是由清净法界,如来究竟圆满福慧二善根聚,具有入究竟业。

辛四、说正法业

譬如日轮出,流光照一切,

净界亦如是,流说化群生。

如来以遍知一切所知的智慧,流现宣说正法的光明,使十方大地众生的相续生起证悟真实义的光明;又如须弥山腰的日轮于四大部洲,虽仅唯一且无有大小之别,但如来日轮能普照十方无量世间故,此大日轮于世间未曾有可比喻之物。

辛五、幻化等业

譬如日光合,同事照世间,

净界亦如是,佛合同业化。

无著释云:“譬如多日多光一时和合同作一事,谓干熟等,如是多佛多智一时和合同作一业,谓变化等。”

譬如日轮所放无量光芒无有分别、和合一体,彼等光芒恒时无有不同所作,共同具有能令五谷成熟、泥潭干涸、世间照明等业用,同样安住于无漏清净法界以往昔身相而立名的无量诸佛,于真如法身本体中一味无异。所谓调化众生的事业一致,是指对十方一切众生以智慧光明善加普照,一佛如显现化身作成熟众生的事业,则因法身无别,无量诸佛亦同作此事,融为一体,即是能作、所作、智慧都融为一体,无有分别。

本颂宣说了幻化,即传法成熟所化、显示神变等如来的一切事业无一不是所有如来的事业总集。

辛六、入智慧业;辛七、无分别业;辛八、诸相并照业(此三科判义合于一颂解释)

譬如日光照,无限亦一时,

净界佛光照,二事亦如是。

无著释云:“譬如日光普照无有分限亦复一时,如是佛光普照,无限一时,亦复如是。”

①入智慧业:譬如一线日光照临,则其他所有光线也无先后同时照临一般,同理应知,随众生请问,一佛现出有利所化的酬答智慧时,无量诸佛的一切智慧与彼智慧融为一体,无有先后,一时显现。

②无分别业:譬如日光照射,并无照明此方彼方的分别,同样如来智慧饶益一切所化时,无有我与我所执,虽无分别,任运能照。

③诸相并照业:譬如日光照射一处,能令彼处众生同时现见一切色法,如是如来智慧一时并照十方三世一切所知法,并非以先后次第证悟不同所知,亦非证悟一法时不知他法的有限智慧,实于一刹那悉证一切所知,如同明镜无有先后一时万相并呈一般。

辛九、不入智慧业

譬如诸日光,说有云等翳,

净界诸佛智,说有众生障。

譬如日轮虽放无量光芒,但以浓云、房屋、山洞所障,日光不能融入,如是诸佛的智慧光芒虽然无限,但众生被罪障遮蔽,故不能显现,即不能成为可见如来化身以及闻法等的法器,具有罪障之人,如来慧光也无法融入其心。

辛十、解脱虽同智慧有别之业

譬如滋灰力,染衣种种色,

净界行愿力,解脱种种智。

无著释云:“譬如别衣由滋灰力,有处得种种色,有处不得种种色,三乘净界亦尔,由行愿力,诸佛解脱得种种智,二乘解脱不得种种智。”

譬如将白布打结后染色,解结后会出现未打结处已染色,打结处仍为白色,在同一白布上有染未染色的差别,如是以往昔因地发愿与二种资粮的差别,故出现解脱中的智慧明不明显的差别。诸声缘断尽轮回痛苦根本之烦恼障,已得解脱,佛亦断烦恼障及其习气,解脱了轮回,然佛断尽所知障、获得以宿愿与二资圆满而现前的大智慧,故有成熟众生相续的智慧,能显现幻化神变等相续不断的显现,这些声闻缘觉并不具足。

庚四、总说三种甚深

无漏界甚深,相处业三种,

诸佛如是说,譬如染画空。

一切安住于无垢法界的诸佛,宣说如是佛之四种相甚深、处甚深以及十种业甚深,如同于虚空染画一般,难以作到。因为法界寂灭一切戏论,欲以分别念来描绘法界,实如虚空无法染色一般,无有可能,但对诚信不可思议者来说,就象在虚空上染画,极为希有。如是而宣说甚深功德。

己八、法界真如不变之功德

一切无别故,得如清净故,

故说诸众生,名为如来藏。

诸法本性真如法界,于一切众生心相续中,本来就无差别地存在,然以客尘垢染清净的真如名为善逝,以是义故说一切众生也具有真如自性光明如来藏。因此,无漏法界如来藏三世无有迁变、无有盈亏,是故善逝清净究竟的智慧身恒时寂静不变也由此成立。

己九、无量圆满之功德分二:一、圆满之差别;二、分类

庚一、圆满之差别

声闻及缘觉,菩萨与如来,

初化退世间,至佛退菩萨。

如是佛变化,无量不思议,

随人随世界,随时种种现。

在声闻、缘觉、菩萨、如来四种圆满之中,初者声闻之圆满(变化)能退一切世间圆满,乃至诸佛之圆满能退一切菩萨圆满,为何如是呢?因为诸佛随顺种种根性之人,随顺种种地域世界、随顺种种时节,如其差别而作种种变现,是故佛之变化无量并且不可思议。

藏译:

以声闻圆满,映覆世间者,

以缘觉圆满,复映覆声闻,

彼较菩萨者,一分尚不能,

彼又较如来,一分亦不能。

诸佛之圆满,何何处如何,

几何几时转,许难思无量。

诸声闻福智神通之圆满,能映蔽世间二资与仙人神通等圆满;而缘觉之圆满复能映蔽声闻之圆满,较彼更殊胜广大,然与菩萨二资、神通等圆满相比,却千万分不及其一,乃至算数譬喻亦不能及。彼菩萨之圆满,较佛二资、神通、力、无畏等无量究竟功德之圆满,又不及其一分。因菩萨功德之圆满虽极无量,然与佛功德相比,似一微尘比无边世界,相差极其悬殊。

诸佛之圆满乃为无量,因为:以普利一切众生故,为利众生所作的事业无量;于周遍虚空之无量世界,佛之事业也是无量;所示现的工巧、种种、殊胜化身以及以种种方便游舞,等同所化界一样无量;以缘一切有情作利乐故,利益之量无法计数;以众生界不可尽故,乃至众生界未空之间,利益众生恒时不断。如是佛之圆满,为何而转,于何处转,如何转,量几何而转,时几何而转,均超声闻缘觉之行境,故许为不可思议;以其广大,故许为无量差别。

庚二、分类

由转依所获之圆满,可分八类,以下逐一解释。

如是五根转,变化得增上,

诸义遍所作,功德千二百。

①五根转:眼等五根转依清净时,得两种增上:一一根均能互用余根之境(诸义遍所作),可获千二百功德之殊胜圆满。在得转依前,眼根仅取色法,不能取声等余根之境;而得转依后,眼根能取色声香味触五境,故能遍见一切根境义。坚慧论师在其注释中承许一根亦具千二百功德,并说在《陀罗尼自在王经》及《妙法莲花经》中广说此义,须参阅二经。又有认为所指是妙相及随好共计一百一十二功德,或说是地之功德等。如是诸说不是从诸根功德方面来解释,故于此处不合理。应以前代论师所说为应理。以眼根为例,六方的每一方又分十方,五根境中不算色法,其余六十方位之声香味触四境悉皆能取,故眼根具二百四十功德,如是五根功德数共计有一千二百。

眼根取六方×(十方)×(声香味触四境)=二百四十功德

五根×二百四十功德=一千二百功德

若谓:此处唯识宗不承认眼根色法及外境色法,如是诸根如何转依呢?

答:《入中论》云:“能生眼识自功能,从此无间有识生,即此内识依功能,妄执名为色根眼。此中从根所生识,无外所取由自种,变似青等愚不了,凡夫执为外所取。”如是即以阿赖耶上所具能取、所取的习气,变现内外的六种生处,由生眼识之依——内在的种子安立为眼根,眼识所现外境色法,安立为色境。其余诸根与此相同。故就显现而言,由内外生处的分类,何时以无颠倒智慧断除内在的颠倒贪执,即是转依。

如是意根转,变化得增上,

极净无分别,恒随变化行。

②意根转:以大乘观点而言,末那识即是意根,为意识所依,如同眼根是眼识之所依。如是,末那识未转依时即是我见,何时我与我所执转依为平等性智时,与转依五根之圆满等同而随行,如意根在未转依时随五根趣入一切根境一样(恒随变化行),此时不分别能取所取的智慧,无有烦恼、所知二障,极为清净,获得殊胜自在(极净无分别)。

如是义受转,变化得增上,

净土如所欲,受用皆现前。

③义受转:义即五境,受即五识。五根识与色等五境转依时,能随欲受用根识的境界,如同清净刹土,获得所欲受用皆如愿现前之自在。坚慧论师在注释中说道:“色等六境与五种根识得以转变。”不净根识除各自所取外,不能取余法;获得转依时,每一根识均能了知一切外境。

如是分别转,变化得增上,

诸智所作业,恒时无碍行。

④分别转:第六分别意识得转依后,则获得对一切所知法恒时无碍的智慧,且对显现化身诸所作业亦得无碍自在。

如是安立转,变化得增上,

住佛不动句,不住于涅槃。

⑤安立转:所依阿赖耶识(安立)转依时,安住于如来不动无垢法界,获得不住轮涅二边的殊胜涅槃之圆满。

如是欲染转,变化得增上,

住佛无上乐,示现妻无染。

⑥欲染转:男女二根相触之交媾转依时,获得安住如来离戏等持之无上安乐,见女人不起贪欲,于此获得自在。

如是空想转,变化得增上,

随欲一切得,所去皆无拥。

⑦空想转:虚空想得转依后,成就于虚空中所欲皆得的虚空藏等持,无碍穿行于虚空山崖等。分别色法者,若欲显现,则于虚空能现任何色法;若不欲显现,则以身灭等持,一切法如虚空般荡然无迹。于此能得自在。

如是无量转,如是无量化,

不思议所作,诸佛依无垢。

⑧无量转:依上述为例,应知处、身、分别念、色境等显现之所知法无量,由无量转故,得无量清净。如来的无垢处中具有无量的他法转依,也具有利乐所化无边所作的无量圆满功德。如是诸佛不可思议所作,一切皆依无垢法界。

如上已述于佛位获得无量功德圆满后,再说成熟有情。

己十、成熟有情之功德分七:一、如何成熟之作业;二、已成熟之补特伽罗;三、显现各种成熟之方便;四、无分别而成熟;五、无偏堕之成熟;六、间接展转而成熟;七、不满不增不减相续不断而成熟

庚一、如何成熟之作业

令集亦令长,令熟亦令脱,

熟熟不无余,世间无尽故。

无著释云:“此偈显示次第成熟因。未集善根者令聚集,已集善根者令增长,已长善根者令成熟,已成熟善根者令解脱,使得最极清净。如是十方诸佛各各善说,熟已复熟,不般涅槃。何以故?由诸世间无有尽故。”

藏译:

于十方世间,佛陀以善说,

增善之世间,令行胜清净;

未集胜善者,令行增胜善;

未熟令其熟,行常非无余。

若问:成佛时,在何种世间成熟有情呢?

答:非于无边界之某一方隅,而是普遍十方一切方隅。

问:何人成熟?

答:佛陀。

问:以何方便成熟?

答:善说圣法——经典。

问:如何成熟?

答:对在胜解行地至十地之间六度善根增长的世间众生,使其善根不断增长,最终趣入清净涅槃而作成熟;对未发心及未入道的众生,即往昔未集善根的世间凡夫,令彼等发心入道,并不断增上善根、趣入殊胜而作成熟,如是令未成熟众生得以成熟。

如是成熟众生的事业恒无间断,然欲无余尽熟一切众生,则实不可能,以众生无边无有减退、法界无生故无增长故。诸法虽无自性,然显现不断,故轮回、涅槃的显现无有穷尽。

庚二、已成熟之补特伽罗

难得已具得,处处为物归,

希有非希有,由得善方便。

极为难得的无上菩提果已具足相应,由此相应故,再恒时于十方世界处处作为无量众生的皈依处,如是获得自他二利圆满,故极希有。然由得善方便故,亦非希有。

藏译:

如是世间处,诸能依恒时,

大菩提难得,具希有胜德。

恒常及坚固,成无怙者救;

希有行善轨,故无有稀奇。

如是于一切世间诸方所处三时之中刹那亦不间断,均有已成熟菩萨能得极难得的无上菩提果,以获得力等殊胜功德,世间凡夫、声闻缘觉无故成为希有。又乃至轮回未空之间,彼者不间断存在,故是恒常;何时亦无失坏,故是坚固;能令感受轮回痛苦的众生获得寂灭一切痛苦的涅槃,故成无怙者之皈依处。

相续不断地在每日每一刹那,亦有众多补特伽罗能得彼者,极其希有!然已成熟菩萨以发心已,行六度所摄二种资粮之深广妙道,修习圆满后获得如是胜果,亦无甚希有,因为具足殊胜因,则殊胜果必当出生,是缘起之法性故。

庚三、显现各种成熟之方便

转法及法没,得道亦涅槃,

处处方便起,不动真法界。

为了调伏不同所化,如来于一刹那中有处示现转无量法轮,有处示现正法灭尽,有处示现得大菩提,有处示现入于涅槃。若见众生可得成熟,如来随彼住处,处处方便教化,然于真如法界中不动而安住。

如来于某地一时之中无有先后地演说百千不同的法门,就所诠义而言,有蕴、界、处、缘起、谛、地、波罗蜜多等众多法门;就能诠句而言,则有百千品颂等,如是广转法轮。与此同时,于他方刹土示现自兜率降生赡部洲;于各别刹土中,未现十二相成道,仅现菩萨相;于各别刹土中,示现各种受生之行为,即行持菩萨本生行,于某世间刹土中行持布施波罗蜜多,广施身财受用成办利生之事。如是示现行持持戒、安忍、精进、禅定及智慧波罗蜜多,显现高贵、低贱、中等的各种生处;于个别刹土中示现成就大菩提果位。又于其他刹土中示现获得缘觉、声闻菩提之相。总之,为调伏所化,显现成就所有三种菩提之相。坚慧论师在注释中说:“显现大菩提果,彼义即是于某些刹土示现涅槃之相。”

此诸事业无有先后,虽一时同现,然佛于无漏处——真如清净法界中,未曾少许动摇,如是一切事业悉皆无勤任运自成。

庚四、无分别而成熟

不起分别意,成熟去来今,

处处化众生,三门常示现。

诸佛虽然不起“此是我往昔所成熟,此是未来当成熟,此是现今正成熟”等的分别寻伺,亦无分别念勤作,然于无限之无量诸方,尽未来际,恒常以三乘无漏善法(三门)成熟无量众生。

庚五、无偏堕之成熟

如日自然光,照暗成百谷,

法日光亦尔,灭惑熟众生。

如同日轮无有勤作,于十方恒放无量光芒,令大地百谷悉得成熟,如是具十二部经之无量法门的佛陀慧日,亦放射出开演能息一切痛苦的涅槃之道的正法光芒,于浩瀚无量的诸方,无有偏堕地成熟一切有情。

庚六、间接展转而成熟

一灯燃众灯,极聚明无尽,

一熟化多熟,无尽化亦然。

比如一灯可燃不可思议不计其数的无数盏灯,然初灯不因所燃增多而灭尽,如是已究竟成熟的一佛能出生众多成熟菩萨,每一菩萨又能成熟众多有情,彼等有情亦能成熟其他诸众,如是展转,乃至尽未来际,出生无数的成熟者。如是成熟,无有穷尽,无有间断。

庚七、不满不增不减相续不断之成熟

巨海纳众流,无厌复无溢,

佛界摄众善,不满亦不增。

比如虽然恒时不断纳入百川之水,但大海从未满溢,亦无厌足,恒时能纳;虽有众多大河来汇,然海水依然不增不变,如是虽有垢障得清净之无量声闻、缘觉、菩萨恒时不断趣入涅槃,然无漏真如如来界既无满足,亦不增长,此即是希有殊胜也。

戊二、宣说具彼功德之菩提本体、因、果等六相分二:一、真实义;二、别说分类

己一、真实义分六:一、大菩提之本体;二、大菩提之因;三、大菩提之果;四、大菩提之业;五、大菩提之具有;六、大菩提之分类

以下四颂的内容可归纳为宣讲清净法界之义,先示此义,后说大圆镜智等四种智慧。关于彼者,《圣佛地经》云:“如来之地摄于五法,即法界清净、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对彼义,本论归纳而作抉择。

庚一、大菩提之本体

二障已永除,法如得清净,

诸物及缘智,自在亦无尽。

有为、无为、有漏、无漏法所摄的一切所知法之自性——远离一切边戏的空性,即是真如,因彼即是无误实相、实际与胜义故,虽然真如自性无有任何差别,但以各种有法安立为法。佛与众生之真如虽无他体差别,然具自现颠倒客尘垢染的众生相续之真如,名为有垢真如,其障碍即是客尘,可以断除;而法性则永时亦无迁变,何时众生各自相续的烦恼、所知二障得以清净,彼时法界极为清净之体相,即名如来之菩提。此颂讲了真如转依。

彼成就菩提者入定缘清净法界,获得无分别智慧的无尽自在;后得智则缘无分别智慧亦获得无尽自在,以后得智能无倒了知无分别智慧之相。依照坚慧论师的注释,“诸物及缘智”中“物”即阿赖耶识依他起之自相,其转依为无分别智慧,后得智了知彼义,应如是解释;“缘”应释为无分别智缘法界。虽然二释略有不同,然义实无相违,因为获得二种自在无尽应解释为入定及后得之二种智慧故。

总而言之,在如来地,入定与后得再无轮番,故以一智慧,就如所有性以无分别之方式证悟,就尽所有性以一切智智之方式证悟,这就是于彼二获得自在无尽之自相。如是以有法与法性无异,故在究竟转依时,于如是证悟法性中虽无动摇然同时无勤任运能遍知一切有法的彼二智慧自在之体性身或法身,即是大菩提的自相,乃为大菩提之本体。

庚二、大菩提之因;庚三、大菩提之果

一切种如智,修净法界因,

利乐化众生,此果亦无尽。

恒时修习一切入实相智慧门,即是清净法界——大菩提果之因;为教化众生,恒时惠予利乐,无有穷尽,即是大菩提之果。

现前大菩提果之因:对大乘经所说空性真如,以闻思修作抉择,经胜解行地积累二资并作修持已,于初地能生现证真如的超世间智慧,而后乃至十地边际,以种种方便修持,最终真实究竟证入法界。

大菩提果位:即于一切时惠予一切众生暂时、究竟二种利乐,乃至轮回未空之间恒时无尽的果位。

庚四、大菩提之业;庚五、大菩提之具有

发起身口心,三业恒时化,

二门及二聚,方便悉圆满。

由清净法界发起身业、口业、心业恒时教化众生,具有三昧门与陀罗尼门、福德聚与智慧聚,如是一切方便悉皆圆满。

大菩提之业即恒时示现种种身相、语传授正法、意加持的化身事业方便的作用。身化现方便之作用,即应以如来身得度者,即现如来身度化之,如是乃至示现天龙等种种身相;如是以真实语金口亲宣,或从虚空、墙壁、树林等发出法音;以意加持他心,愚者亦能证悟甚深法义,如佛加持舍利子、须菩提等,令其宣说般若经。所谓“业”,即是方便;所谓“化”,即是了知作彼化现之方便,或指以种种幻化事成为调伏众生的方便。

大菩提具有首楞严、虚空藏等无量三昧门与无尽藏、无量门等无量陀罗尼门,以及无量福慧二资粮聚,即是方便圆满之义。

庚六、大菩提之分类

自性及法食,变化位差别,

此由法界净,诸佛之所说。

分别是以自性、法食、变化三位之差别安立法报化三身,此三身之所说完全是指法界清净诸佛,以法界不清净则不能成立三身故。

大菩提之分类者:从本性或自性角度安立为法身;从显现角度安立为圆满受用大乘法之报身;从以种种化现利益众生的角度安立为化身。如是以六种安立所宣说的此三身,即是如来之清净法界。也就是说,法界清净大菩提是以本体等六种方式来抉择的。

己二、别说分类:一、宣说所依三身;二、能依四种智慧

庚一、宣说所依三身分二:一、略说;二、广说

辛一、略说

性身及食身,化身合三身,

应知第一身,余二之依止。

诸如来身可分法、报、化三身。

①自性身:即法身,何时阿赖耶识上所具的能取所取垢染被断除后转依为如实证悟法界的大圆镜智,彼时佛智慧的空分安立为自性身,明分安立为法身。实际,此二者是有法与法性无别故,无论如何宣讲,应安立为现空双运之本性清净,不能观为现空分离,此即是一切论典之最深密意。

②报身:何时末那识转依为平等性智,及意识转依为妙观察智,彼时地上菩萨圆满大乘佛法的受用身(食身),称为报身。

③化身:何时五种根识转依为成所作智后,可显示自兜率天降生等各种方便,成熟赡部洲等一切有情,即名为化身。

应知第一之法身是其余二种色身的依止,亦即由极清净的大菩提于净与不净二种所化前流现出报、化二身。

辛二、广说分二:一、各别宣说三身;二、归纳宣说及说三平等、三恒常义

壬一、各别宣说三身

食身于诸界,受用有差别,

众土名身业,一切皆异故。

无著释云:“食身于一切世界中诸徒众、诸刹土、诸名号、诸身、诸业,如此诸受用事悉皆不同。”

具体来说,报身于一切清净世界中,摄受种种不同相的大菩萨眷属众;其刹土各不相同,有水晶、黄金、琉璃等各种形色;其名号亦有多种,如大日如来、无量光佛等;其身相显现各异,有白色身、金色身等;圆满正法受用,即对有者宣说智慧波罗蜜多,对有者宣说《十地经》等诸种大乘法门;其事业亦随所化众生的意乐,有见大身者,有见小身者,如是随顺所化众生的意乐,显现相应的种种身相,传授相应的大乘佛法等,并不是固定一种显现。

平等微细身,受用身相合,

应知受用身,得是化身因。

藏译:

自性身平等,微细彼相连,

众乐示圆满,许是报身因。

自性法身无论于何处,均一味平等无有差别,在具二种清净的法界自性中,无有不同的显现。所谓“微细”,即法身难知,不是声闻缘觉等的境界。与报身相连的法身,实际是出生报身之因。云何是因?因为由现证法身而出生彼等流果——报身故。为使登地菩萨圆满获得所欲之大乘法而显现的报身,是彼等菩萨能圆满正法受用之因;报身佛的眷属——诸菩萨心相续中圆满一切大乘法,是彼报身的所作。这是因为:外之受用刹土清净、内之受用大乘妙法,此二受用为能如愿领受,即是报身所作之必要。(“应知受用身得是化身因”者,由所欲受用一切示现故。)

化佛无量化,是故名化身,

二身二利成,一切种建立。

无著释云:“由化身诸佛于一切时化作无量差别,佛由此化,故名为化身。二身者谓食身、化身;二利者谓自利、他利。食身以自利成就为相;化身以他利成就为相。如此二利,一切种成就故,次第建立食身及化身。”

诸佛随类调化,化无量身,不仅有殊胜化身,也化天身、畜身等种种众生相,这些都是佛的化身。自利圆满与他利圆满,即是二利圆满,普遍安住于报化二身,因为:如来自利圆满后,于清净刹土为一切清净眷属设甘露宴广宣大乘妙法,报身是恒常安住之究竟色身故;又以化身利益不清净的眷属,令其成熟,故为利他圆满。以上是从主要角度而言。

法身则无有自利、他利的不同分别,因为它是出生圆满二利之二种色身的所依。

工巧及出生,得道般涅槃,

示此大方便,令他得解脱。

无著释云:“复次化身者,于一切时教化众生,或现工巧,或现出生,或现得菩提,或现般涅槃,如是种种示大方便,皆令众生而得解脱,此是利他成就相。”

化身是以显现工巧、出生、得菩提、般涅槃四种方式来利益众生的,尽未来际恒时化现的此等化身均是令一切众生于涅槃界得解脱的大方便。显现工巧,即现为木匠、陶师、乐师等;显现出生,即自兜率降生于王族、婆罗门种性等;显现得道与涅槃,即示现成正等觉,最后示现涅槃。

壬二、归纳宣说及说三平等、三恒常义

应知佛三身,是佛身皆摄,

自他利依止,示现悉三身。

应知一切佛身以三身已圆满尽摄,因为作自他利益为报化二身、彼二身之所依为法身故。一切佛的法身归摄为一,无量报身摄于报身中,无量化身摄于化身中,因此佛身无有不摄于三身者。

由依心业故,三佛俱平等,

自性无间续,三佛俱常住。

所谓一切善逝平等,其义由三:

①依(或处)平等:即清净法界于法身中平等无有分别。

②密意(或心)平等:即一切报身之意趣无有大小、贤劣之别,共一意趣——利乐一切有情故;

③事业平等:即一切化身的事业均平等能调伏一切众生。

所谓一切善逝身恒常,其义由三:

①自性常住:法身自性无有生灭,故是自性常住;

②无间常住:报身一切时不间断传法,故为无间常住;

③相续常住:即虽于某处不显现,然同时显现于他处,以此等方式,乃至众生界尽,化身恒时不断显现,故为相续常住。

因此佛之三身都为平等、常住。

庚二、能依四种智慧分四:一、略说;二、广说;三、成就如是智慧之因;四、佛智是一切道之究竟

辛一、略说

四智镜不动,三智之所依,

八七六五识,次第转得故。

阿赖耶识转依所得大圆镜智,于法界清净中恒时不动,乃至轮回边际,无有出入而安住。其余三种智慧,住于并依止大圆镜智,因为有出入,故为动摇。何为三智?即次第转第七末那识得平等性智,转第六识得妙观察智,转前五识得成所作智。如是八识所转得之智慧唯此四种。

辛二、广说分四:一、大圆镜智;二、平等性智;三、妙观察智;四、成所作智

壬一、大圆镜智

镜智缘无分,相续恒不断,

不愚诸所识,诸相不现前。

镜智诸智因,说是大智藏,

余身及余智,像现从此起。

此二颂显示转第八识得大圆镜智及大圆镜智的作用。

大圆镜智于一切境界不作分段缘取,恒时相续无有间断,彼不愚迷能了知一切,同时于所知诸法不会现前执著诸相。大圆镜智是平等性智等诸智之因,故说是大智藏。因受用身等身像、平等性智等智像,一切均从此智生起,故称此智为大圆镜智。

大圆镜智虽现一切所知法,然无能取所取之分别,不执著我,以无勤作故亦不执我所,好比明镜俱现万相,然彼镜中影相不成实有,且对彼等无有分别念与勤作,如是大圆镜智无有缘取此境、不缘彼境之差别,于一切境均无偏袒、无间断而能缘取。彼智三时恒常出现,故是常住;远离烦恼所知二障,故缘一切所知法不愚无迷乱,能如是证悟也。彼智之相,即恒时对诸所知法无有此者、彼者的分别念,不以贪执而取,于彼所缘无有相执,虽显而无偏袒之分别故。

因为大圆镜智是其余三种智慧的因,故称为一切智慧大宝之源,犹如大海。彼智又称报身如来,因彼是报身佛之究竟施设故。为何立名为大圆镜智?因为,犹如明镜可现万相,此智能现一切所知法,彼等如所有法平等证悟、尽所有法无乱证悟、任运利益所化之三种智慧的影相(或体相),全由彼根本(或所依)出生,由此名为大圆镜智。

壬二、平等性智

众生平等智,修净证菩提,

不住于涅槃,以无究竟故。

大慈与大悲,是二恒无绝,

众生若有信,佛像即现前。

此颂显示转第七识得平等性智及平等性智的作用。若登初地现前一切众生平等智,且进修此智至极清净,则证无上菩提。彼时由众生无尽,故无究竟;以无究竟故,不住于涅槃。以证平等性智故,大慈与大悲二者恒时无有断绝,众生若有信愿,则如其所信,佛像即现彼前。

所谓平等性智,即于一地证悟自己与一切众生平等,二至十地之间修持自他平等,修至最极清净时则断尽我与我所执的微细客尘,此时承许转依为清净如来地之平等性智。由于已寂灭轮涅二缘,无有所住之究竟,故成不住有寂二边,证悟轮涅无别之平等性,承许此为平等性智的本体。

恒时具有大慈大悲,随顺众生各自的意愿,而显现种种形色的佛身,具有如是的作用。

壬三、妙观察智

观智识所识,恒时无有碍,

此智如大藏,总持三昧依。

恒在大众中,种种皆示现,

能断诸疑网,雨大法雨故。

所谓妙观察智,即恒时无碍通达一切所知法的自相与共相的智慧。此智犹如大宝藏,是无量总持、三昧的来源(依处)。

妙观察智的作用是:恒时于一切如来眷属之坛城中,显示外在的种种欲妙财富,即净土宝地、如意妙树、甘露普流、庄严无量宫、无漏色声香味触云聚等一切圆满财富;又显示内在法财,即无倒真实传授一切深广法的自相与共相,普降能断一切眷属海众相续中疑惑的大乘正法大雨。

壬四、成所作智

事智于诸界,种种化事起,

无量不思议,为利群生故。

所谓成所作智,即于无边世界显现身语意各异的种种化身,其数无量,不可思议,如此普利一切众生。

如来之化身之所以多种、无量、不可思议,是因为:恒时为利益意乐、根机、种性不同的众生,如是所作的事业也分多种,应以佛身得度者,即现佛身度化,应以菩萨身得度者,即现菩萨身度化,如是化现声闻、缘觉、天等一切众生相后利益众生,总之显现种种不同的幻化,故名“种种”;彼化身之数无法计算,已超百千等有限之数,故名“无量”;“诸界”之义即教化区域不只是一刹土或百千有限刹土,而是过恒河沙数的十方浩瀚无边刹土,其中显示种种幻化的佛化身,应知恒时均为不可思议。

辛三、成就如是智慧之因分二:一、异熟因;二、能净因

壬一、异熟因分二:一、真实义;二、旁义

癸一、真实义

摄持及等心,开法亦作事,

如是依四义,次第四智起。

以善摄持听闻之法故,修自他平等之心故,不顾利敬开示清净之法故,作有情所需之事故,如是依四义,次第能生起大圆镜、平等性、妙观察、成所作四智。

凡夫依止善知识,以闻思修大乘法的方式行持,是得大圆镜智之因,由彼因逐渐使阿赖耶识转依为大圆镜智,故由摄持正法产生出大圆镜智。其余三智也可依此类推。在凡夫阶段,待人如己,发悲愍心而修持,为获得平等心而修习,故能生平等性智;在胜解行地,闻受正法后为众生无倒善为演说,故能生妙观察智;如是自己去成办饶益一切众生的所作,故能生成所作智。

以上四因次第能获四种智慧,故于凡夫阶段,为得无上四种智慧,发起无上菩提心后,尽力修持如是四因,为成就彼等智慧而回向,由因果不虚之缘起,未来依彼善根决无空耗、定能成就彼等智慧。

癸二、旁义

如果认为是由别别他体的有情获得无上智慧时成为各个他体相续的众多如来,那么如来也应成有形相的补特伽罗,彼者的蕴、界、处之法也成为种种自相故,是有为法、无常法。如果是这样,那么经中所云:“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怎能应理?

如果成佛时没有他体,那么不同众生为求证佛果而修道,岂不成为无义之举?

答:乃至存在人我、法我的执著相之间,会有他体相续的补特伽罗以及其蕴界等诸法的显现;然于胜义谛中,无有人法之本体,是二种无我之自性空性光明故。如是现证时,远离人法二执,在如来地,诸佛是法界自性智慧身,不可思议,具一切相故,无有任何平庸分别念所致的人、法之自相。因此,诸佛在胜义谛中无他体,然于名言谛中能假立为有他体。此理以颂宣说即是:

性别及不虚,一切亦无始,

无别故不一,依同故不多。

对此,有者认为:“在某一世界,某尊佛成正觉时,他方世界无有他佛出世故,一切世界之中仅有一佛,是彼佛于他方刹土以化身作事。”又有认为:“无始轮回之中,唯有一佛出世,是此佛于一切佛刹为利一切众生作种种佛事。”还有认为:“获得究竟地的如来并非只有一尊,断我执离二障的法身应有种种各异之体。”

以上断言如来是一或异的观点均不应理。为何这么说呢?下面以“性别、不虚、无始、无别”五因成立诸佛非一,以法界体同成立诸佛非异。

①性别:性即具有种性,别即不同有情。于此世界,会有具种性的无量众生当来成佛,以众多不同有情具佛种性,故其果佛陀不应只有一尊。

②不虚:如经烹调之美食,何人食用均能饱腹、养身,同样,二种资粮,何人积累都具大义且可成佛。如果佛仅一尊,那么众多补特伽罗为成佛而积累二资应成无义之举,但此非理,故佛非仅一尊。

③一切:诸佛初发心欲求无上菩提时,即发誓愿:愿我成佛后,亦令一切众生入菩提位。此誓愿于如来地已究竟圆满,如果仅此一佛,无其他众生成佛,那么彼佛连一众生亦未度脱至佛位故,其最初发心应成尚未圆满,然此非理,因诸佛利生宏愿已究竟圆满故。故佛非仅一尊。

以上破除了“世界仅有一佛、其余世界无有他佛”的观点。其实,所谓“一世界中,无有二佛及二转轮王”仅是针对一个四洲世界而言的,在千百万四洲世界中,以相同数目的化身,同时一一显现化身佛降生等事业,如《摄大乘论》中所说。以下破除仅从时间角度衡量,承许无始以来仅有一佛存在的观点。

④无始:因为“不积福慧二资而成就正等觉”绝无可能,且积累二资须由其他佛传授,它不可能自生,所以于此佛之前,应有其他古佛出世,犹如轮回之无始,如来也是无始已有,故无始以来仅有一佛的观点不应理,而展转不断有多佛出世是极应理。

⑤无别:若说有其他佛无福慧二资,是义不然,故佛非仅一尊。

由上述诸理,故知绝非仅有一佛,实有无量诸佛。但在获得二障垢染极为清净的法界殊胜无漏自性时,于彼处无有少许异体之分别,如来是以真如二净无为法安立的,于此境界中,如来无有多分,一切如来于法界真如无相自性光明中一味平等(依同故不多)。此义如前所述。

壬二、能净因

能获得具无二自相之大菩提自生智慧一切智智,是由五种波罗蜜多,以及超越彼等且能清净余波罗蜜多之根本智慧波罗蜜多。此处,宣说究竟大智慧成就之因——智慧波罗蜜多。

分别若恒有,真实则永无;

分别若永无,真实则恒有。

若恒时存在二取分别,则永不能见真如实相。若永无缘能取、所取等遍计二法之相,胜义中圆成实或真如、圣谛、实相必定恒时现前,名为胜义,此是从所缘境角度而言。不缘任何戏论相之无分别智慧是最胜之能缘、如实抉择实际之智慧,此真实无缘智慧在一地时获得。无缘远离一切戏论,即是大乘的清净见,即《般若经》云:“未见任何缘,是为最胜见。”

欲修最上修,不见一切修,

欲得最上得,不见一切得。

不见能取所取二相之修,即是殊胜最上之修,因为相应修持本性真如故,无有修者、所修、修习之三轮。真实之无缘唯于二至十地间出现,而相似之无缘在胜解行地亦有。

果地的诸如来法自性远离诸缘,无有真实成实之所得,此即是得果之最上者。乃至未断贪执所证法之见,不能得正觉,证悟无得之自性方能得正觉。《般若经》亦云:“不住为最胜住,无得为最胜得。”如是觉悟基道果诸法远离一切戏论之真如平等性,能得如来大智慧果。若有相、想,则远离果智,不能证道。若证悟无相,则速获彼果。

尊重及长时,观佛希有法,

缘此速得佛,去佛菩提远。

无著释云:“若有菩萨于佛世尊极生尊重及长时正勤观佛未曾有法,缘此观心及长时精进而谓:我当速得无上菩提,应知如是菩萨去佛菩提则为甚远。”

“尊重”义即对如来诸法产生执著,或梵语“格日”有尊重之义。依本颂义,虽然具足希有无上菩提之十力等法,但观彼难修,故为“尊重”;须三大阿僧祇劫修习,故为“长时”;所修境之相及“我为无上菩提而勇猛精进故当速疾成佛”,如是藐视他人。诸菩萨若具此种慢见,且心住所缘,则已远离无上菩提,乃至未断缘境与我慢之间,不能真实得菩提道故。

观法唯分别,此义如前知,

菩萨无分别,说彼速成佛。

对于如前所述有所缘的诸种见解,见彼仅是自心分别假立,此外无有成实,故证悟一切法唯心,对此心亦无相执与贪著的菩萨,以无分别智慧即得速入无生法忍,说彼定能速成无上菩提。

辛四、佛智为一切道之究竟

应知诸河水,别依亦别事,

水少虫用少,未入大海故。

一切入大海,一依亦一事,

水大虫用大,亦复常无尽。

如是诸别解,别意亦别业,

解少利益少,未入佛体故。

一切入佛体,一解亦一意,

解大利益大,极聚亦无尽。

在有情地时,由于各自分别念之力,显现出异体相续及种种法,然一切法是以分别念安立或以意识假立,无有任何诸法各自的本体或自性故,彼分别念依无分别智慧次第净修寂灭人、法等各种戏论的真如,如是清净二取之障垢故愈加增胜时,获得真如法界中无有不同之平等性。

譬如,诸河未入大海前,以东西诸地之分划,有不同方位;且有深浅、大小等差别;观待大海,彼河流域为小;彼水各有功用,有能生风、能生胆者、能生涎者,能灌溉、洗涤等,为不同众生能作各种所用;仅是虫、蛙、蝌蚪等水生动物的生存所依。

彼河入海后,与大海融为一体,一切依于金刚地基,故无方分;海水深广,无有别体;海水同一咸味,一切海流皆有潮汐之作用;一切海洋生物大至鲸鲨小至鱼虾等,海水均成彼等之共同受用。

同样,未得究竟如来地时,诸菩萨各自五蕴所依互不相同;其智慧亦有利钝、贤劣、大小等差别;以未断尽障碍故,未获一切智智,观待如来,彼智极小;且只能趣入各自当时所作布施等事,以不同方式仅饶益少许所化,只能称为有限;彼等所化之受用不能如佛之利益十方所有诸众生。

彼诸菩萨若能趣入如来清净法界,即大圆镜智等四种智慧之自性,则其所依同为一体,除唯一清净法界外,无有依蕴相续而分的他体;能现前一切所知法于遍知智慧中无有利钝之别;唯是一切智智的本性一体;彼等不同的事业融为一体;一切时中作为十方无量虚空界大有情聚之大受用,即指极其广大无边且恒时无尽的利乐之行。

丁三、以赞无上菩提劝发菩提心而摄义

无比圆白法,众生利乐因,

乐住无尽藏,智者应求发。

如上所述,因为如来自身圆满具足无可比喻的无漏白法——波罗蜜多、菩提分、十力、四无畏等;亦是成办一切有情利乐之因;又因从果之痛苦中获得彻底解脱之安乐、从痛苦之罪业中获得彻底解脱之善根,是何时亦无有穷尽之安乐源泉,故诸具慧菩萨应于自相续中真实求取彼因——发无上菩提心之善根。如是而教诲也。

《大乘庄严经论·菩提品》释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