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四、行住品宣说十地及究竟果法功德

行住品第二十三

戊六、行为及究竟品分四:一、菩萨之兆相;二、菩萨投生种种身相;三、得地之相;四、以赞叹究竟功德之方式宣说

己一、菩萨之兆相

大悲及爱语,勇毅及伸手,

定释甚深意,此等具慧相。

摄受令信解,不退二摄故,

由意乐加行,当知有兆相。

如同以烟因或相可推知有火般,是对菩萨显示修行六波罗蜜多相应的五种兆相,由了知彼等兆相后,即能算是菩萨。

五种兆相者,即①以具悲心摄受一切有情;②于世间及法的善说爱语具足;③为作他利,任以何种畏惧与痛苦均不怯弱而坚固;④布施己所拥有的恒时无悭而伸手,即是布施;⑤善释佛经密意。此五者是诸具慧菩萨的兆相。此亦,以悲心摄受有情、以爱语信解、以坚固遇苦不厌及以伸手和解释甚深佛经密意二者的方式作财法布施摄受有情故,由初始意乐及后四者是加行,故当知具有五种兆相。

其中,①悲心自性分为具足意乐与具足修行二者,意乐之中,有从不善业中脱离后安置于善业中的利之意乐,拔除三恶趣等痛苦后安置于善趣安乐中的乐之意乐;具足修行者是依靠如是利乐心,以三门安置众生于利乐中,对如是具悲者称为具悲心菩萨。

②爱语之自性也分两种,即世间名言的谈论和传法的谈论,其中初者又分二,即令众皆喜之语者,是面带微笑、亲切问候等令生欢喜;令真实欢喜者,是欲子孙及亲友之兴盛,对收藏、粮食增上等顺其心意说和善语。传法谈论者,传六度、菩提分等法,令诸有情获得善趣与解脱。

③坚固者,以等持、精进、智慧三种力具有坚固而能安忍之本性故,任以何苦何种怖畏均不畏惧、怯弱而不退转。

④伸手之自性者,分广大施与无染施二者,其中初者,内之头目手足等、外之转轮王位等受用尚能施舍,何况余财,此非微小而是广大施;第二,不施有害于今生及他世的毒物、兵器等,唯以清净物、无悭及不望报而施。

⑤善释佛经密意之自性者,以具足四无碍解如理了知意趣、密意等以及无倒宣说甚深义。

①悲心的五种对境是痛苦、作杀生等邪行、放逸、入邪见以及未断烦恼习气的一切凡夫有情;②爱语的所依或对境有五种,即亲切问候等善于向人主动问候,以令亲情及受用增上的语言者令生欢喜,宣说于怖畏中解救的语言者能作安慰,别人虽未特意请求然对其所作主动承诺帮助者能作便利,宣说获得善趣、解脱的圣法;③坚固的所依或对境也有五种,即是轮回之苦、有情之邪行、长久之时、辩论者之反驳、行持广大学处;④伸手的处及所依也有五种,即是如上所说广大布施、无偏堕而施、恭敬而施、无烦恼而施、不求回报异熟而施;⑤善释佛经密意的所依或对境也有五种,即是如来经典具足甚深微妙的现而空、缘起流转还灭是第一依,善巧戒律中堕罪以及于堕罪中还净之法是第二依,诸法的自相与共相是第三依,明辨诸经的密意及词句为第四依,能分别诸法的种种词句为第五依。

①具足悲心之果,现世无怨而安乐住,他世生于善道;②爱语之果,断除四种语罪故,一切生中语言威重、他人信服其语;③坚固之果,现世于所受持的戒律中不失坏,以安忍能摄自他,他世中行菩萨行究竟而不退转;④伸手之果,现世利他,其果于他世中自得广大受用而圆满菩提资粮;⑤善释佛经密意之果,现世以宣说三藏法故遣除他人的未证、邪证及怀疑,他世中也能通达五明。

五种兆相依次如是宣说者,即初以悲心作因而说爱语,以悲心善说的彼等不以轮回苦而生厌离,以坚固者,即以财施摄受有情后,为其善释圣法令得成熟。

若问:彼五法分别为何种波罗蜜多所摄?①悲心者,依种性的种子串习四无量的禅定波罗蜜多所摄;②爱语者,是断除恶口等的戒波罗蜜多所摄,又宣说法是智慧所摄;③坚固者,是以精进、安忍、智慧波罗蜜多三者共摄;④伸手是布施波罗蜜多所摄;⑤善释佛经是以禅定、智慧波罗蜜多所摄。论中所说五种作用以上宣说完毕。

如是具足悲心等前三者的方式,后二者是对有情的增上意乐,由发心欲将有情安置于有余涅槃故,称为利之增上意乐,因为具足不为烦恼所扰之安乐故;由发心欲安置于无余涅槃故,称为乐之增上意乐,因为此是具足远离生老等一切痛苦之安乐故。因此悲心等五法是被利及乐的增上意乐所摄而宣说,彼增上意乐的分类在下文之中由“未净净极净”等宣说,增上意乐的作用则由“诸地中具慧”等宣说。

唐译:

内心有怜愍,爱语及勇健,

开手并释义,此五菩萨相。

略释:菩萨有五种兆相,即是怜愍、爱语、勇健、开手及释义。其中,“怜愍”是以菩提心摄受利益众生,“爱语”是令众生于佛法生起正信,“勇健”是于难行苦行不退屈,“开手”是以财摄受众生,“释义”是以法摄受众生。“怜愍”是意乐,后四者是加行。

己二、菩萨投生种种有情身相

菩萨恒常作,诸转轮胜王,

由是诸生中,入利益有情。

诸地中具慧,出家由授得,

别由法性得,别示现出家。

诸出家类者,具无量功德,

如是勤律仪,增胜在家者。

诸地中智者,愿后世乐果,

愿此生行善,及愿得涅槃,

未净净极净,缘有情意乐。

诸地中具慧,愿及心平等,

作有情主宰,聚眷而摄受。

具慧之业及,复又以愿及,

三昧及自在,许以彼受生。

宣说诸菩萨受生种种有情身相者,对诸有情以慈悲增上意乐坚固的诸菩萨非如声闻舍弃轮回而是不舍轮回为利有情数数受生后成熟诸有情,主要现在家或出家种种身相。诸菩萨时而常作在家转轮王后,彼等于生死中成熟诸有情于善法中作利益。一地等诸地中也出家由和尚、阿阇梨依白四羯磨受得净戒,具足以法性力得无漏戒,以及以化身示现出家身,共有三种。

诸在家者有极多散乱、贪嗔等烦恼及痛苦,诸出家者则具足与上述过失相反的无量功德,如佛在经中所说的越泥坑、度河流、跨不净处及火坑等,以种种异门作了赞叹。以如是之故,精勤具律仪菩萨的所依身胜诸在家菩萨。

菩萨受生轮回之因是欲利乐有情的增上意乐故,宣说彼者。胜解行地与诸十地的诸坚固菩萨,欲安置其他有情于后世或诸他世中之悦意果者,是乐之意乐;欲彼现世趣入无烦恼之善根,是利之意乐,最终欲彼等获得有余、无余之涅槃,此者如上述般也是利之意乐。亦即,欲安置于安乐中的乐之增上意乐,欲令离诸烦恼的利之增上意乐。总之,欲一切有情获得暂时、究竟的利乐,称为增上意乐。

彼增上意乐的分类:在胜解行地未现量证悟发心故,执著见道所断能所二取故,称为不清净增上意乐;一至七地之间,称为清净增上意乐;不退转三清净地时,称为极清净增上意乐。承许诸菩萨如是对诸有情增上意乐。宣说所谓八地等不退地者,获得八地后,不可能退转至有勤作之相故。

如是就对境众生而言,有利之增上与乐之增上二者,就自相续而言,可分不清净、清净、极清净三类,共有增上意乐的五种分类。

依靠彼增上意乐摄受有情者,即是增上意乐的作用。此亦,①以发愿摄受者,在胜解行地时,发心将一切有情安置于涅槃界中,以发愿摄受诸有情;②登初地后,获得对自己与一切众生内心平等故,以平等心摄受;③以成为主宰摄受者,转轮王等诸地主宰具有权势后以财施利益诸有情以及安置十善业中而摄受;④以引导群众而摄受者,成为大众的阿阇梨及和尚后,以说法的方式聚诸眷属弟子而摄受诸有情。如是以此四种摄受而摄受。

菩萨受生之因有四种,①诸具慧菩萨投生者,安住胜解行地的菩萨多数以业因受生,因为彼等内心未得自在故,未必随所欲生无疑而受生彼处,有时虽也可随愿受生,然最主要是以积累福德资粮的业力受生于利益自他的生处。②此外,以愿力受生是入一地及二地诸菩萨者以愿力于人、天、旁生、恶趣、地狱彼彼处利益种种众生如发愿般投生。当世间出现旱涝之灾时,为了断除有情的饥渴痛苦,受生为鱼或象等身后,以自己的肉体令有情满足;在疾疫劫等时,受生能遣除彼等疾病的身体后,以食彼肉能令诸疾疫解脱,又受生为成就密咒者、神医之身后,能灭种种有情疾病等,受种种生。如《说善逝深密经》中所说般。③三至七地之间的诸菩萨以三摩地受生,因为彼等内心三摩地极其堪能故,虽得四禅然不以此受生于色界而受生于欲界中,以及欲生何处以三摩地受生。④安住八、九、十地的诸菩萨者,任生何处、示现何种身是具有自在故,是承许以自在的方式投生。以彼等也显示化身从兜率天降世、入胎等显示种种生。如是《十地经》宣说八地时说:“得寿自在,于不可说不可说劫加持寿量故;得心自在,已于无量无数等持、智观入故;得财自在,已能示现一切世界无量庄严具装饰加持故;得业自在,应时能现业果加持故;得生自在,于一切世界示现受生故;得愿自在,于随所欲佛刹时分,示现成佛故;得胜解自在,已能示现一切世界佛充满故;得神通自在,诸佛刹中皆能示现神通游戏故;得智自在,已能示现十力、四无畏、十八不共法、相好、正等觉故;得法自在,已能示现无边无中法门明故。”如宣说般获得十种自在,如是胜解行地诸菩萨虽也有依愿力投生,但绝大多数都是以业力投生;安住入一地和二地的诸菩萨虽也有以三摩地投生,但绝大多数都是以愿力投生;安住三至七地之间的诸菩萨以三摩地投生;安住三清净地的诸菩萨获得十种自在故,以自在投生。如是诸菩萨依四种受生因于种种生处受种种生时,心清净之小品、中品、大品是以地之次第而如是成立。

唐译:

菩萨一切时,恒居轮王位,

利益众生作,在家分如此,

受得及法得,及以示现成,

三种出家分,在于一切地。

应知出家分,无量功德具,

欲比在家分,最胜彼无等。

略释:以上三偈显示菩萨在家分与出家分。

菩萨在家恒时作转轮王,化导众生行持十善远离十恶,于一切时利益众生。菩萨出家之轨有三分:①受得分,即从亲教师及轨范师处得受清净戒;②法得分,即登初地后尽断因之见道所断、果之过失堕罪从而依法性得无漏戒;③示现分,即由殊胜化身示现出家者。彼二身相比,应知出家分由现世后世当得无量功德故,较在家分殊胜。《郁加长者请问经》云:“住家多恶聚,出家多德聚。”

唐译:

爱果及善根,涅槃欲令得,

未净净极净,谓在诸地中。

欲乐及平等,增上与徒众,

四心于诸地,摄受一切生。

业力及愿力,定力亦通力,

依此四种力,菩萨而受生。

略释:初偈说菩萨五种极大心(增上意乐),即乐极大心、利极大心、未净极大心、已净极大心、极净极大心。①令诸众生获得后世可爱果,是乐极大心;②令诸众生即生行持诸善及得涅槃,是利极大心;③胜解行菩萨的极大心是未净极大心;④一至七地菩萨的极大心是已净极大心;⑤后三地菩萨的极大心是极净极大心。如是五种承许是缘众生利益的极大心。

次偈说菩萨四种摄受众生,①以欲乐心摄受,即以菩萨心摄受众生;②以平等心摄受,即入初地得自他平等心摄受众生;③以增上心摄受,即居主位以自在力摄受众生;④以徒众心摄受,即摄受为弟子而摄受。

末偈说菩萨四种受生,①业力生,即胜解行地菩萨业力自在随所欲处而受生;②愿力生,即登地菩萨愿力自在,为成熟众生而受旁生等生;③定力生,即得定菩萨定力自在,舍上界于下界受生;④通力生,即得神通菩萨通力自在,能于兜率天等示现诸相而受生。

己三、诸菩萨安住之地分二:一、略说;二、广说

庚一、略说

性相有情及学处,五蕴成就及兆相,

释名以及所得者,由彼等为依及地。

十地以八义宣说,何等八义?即地之体相、补特伽罗、学处、蕴、成就、兆相、释名、所得者,由彼等宣说是安住及地。犹如何处安住之基——大地上有情与无情的草木等生而安住故称为大地般,同样,以诸菩萨心之小、中、大三品清净之差别产生世间与出世间一切功德故,称为地。

庚二、广说分八:一、地之体相

辛一、地之体相

由证胜空性,住业不坏失,

由住定极乐,其后生欲界,

由是菩提分,回向轮回者,

心无染污者,成熟诸有情,

所为意乐生,护离诸染污,

一行道相属,无相定一道,

无相任运成,佛土亦极净,

此后于有情,令成熟成就,

三昧总持等,菩提清净也,

以此等安立,当知地性相。

一地时现量证悟人法二种无我故,能证悟殊胜空性,此是一地体相。如是获得一地,《十地经》云:“意乐及增上意乐坚固,心力与智慧力极为显明,证悟三世平等性。”即是证悟人无我故,意乐坚固;证悟法无我故,增上意乐坚固。又证悟人无我故,心力极其显明;具有证悟法无我之智慧故,智慧力极其显明;证悟三世一切有法一味空相故,称为了知三世平等。

如是得一地后,得二地时,观知善恶业果报、苦乐异熟决不空耗,一切时中唯行十善业道,不善业道于梦中也不会行持故,第二地安立为诸业不空耗之体相。如是二地菩萨断除杀生等业,一切时不退转,即是刹那害心尚不产生,何况真实损害众生等。如经云:“一切众生堕恶趣者,莫不皆以十不善业,是故我当自修正行,亦劝于他令修正行”等乃至广说。

三地之体相者,安住四禅的安乐,于彼禅定中无有退失之同时,在获得彼禅定后,投生欲界中。经云:“菩萨如是见如来智慧无量利益,见一切有为无量过患,则于一切众生生十种哀愍心。何等为十?所谓见诸众生孤独无依,生哀愍心……”乃至“听闻彼法后心生定解、独自安住静处”等乃至“成就初禅、二禅、三禅与四禅,产生静虑及解脱”等广说般。

其后第四地之体相者,以智慧现前诸菩提分后,以悲心在轮回中善于回向之体相。有者反问:“诸菩提分法是从轮回中出离之道,彼者如何能回向轮回而成轮回之因呢?”答:“比如不为善巧方便摄持的剧毒虽是死因,然以善巧方便摄持之毒却成妙药,同样,未以大悲方便摄持的修持菩提分法者是出离轮回之因,而以大悲摄持的修持菩提分却成为受生轮回之因,因为诸菩萨不舍轮回修菩提分也以大悲摄持,为利益有情修持故,彼等菩提分成为不背离轮回而观照轮回之因,故回向于轮回,如是如大疏中所说般,经中亦云:“佛子,菩萨住此第四地,观内身循身观,勤勇念知,除世间贪忧。”等乃至“菩萨修行如是功德为不舍一切众生故,本愿所持故,大悲为首故,大慈成就故,……”等广说般。

第五地之体相者,心无杂染者堪能成熟诸有情而安立。彼亦,此地具足烦恼对治,修四圣谛故,无有贪等烦恼而通达经典及种种工巧明,且以三乘法成熟诸有情。经云:“彼发起正念、智慧、证悟之心力、作意故不退转,彼者善解此是苦圣谛。”等。又云:“常勤修学殊胜行法。佛子,此菩萨摩诃萨为利益众生故,世间技艺靡不该习。所谓文字、算数、图书、印玺、地水火风、种种诸论,咸所通达。又善方药疗治诸病,癫狂、干消、鬼魅、蛊毒悉能除断。文笔、赞叹、歌舞、伎乐、戏笑、谈说,悉善其事……”乃至“但于众生不为损恼,为利益故,咸悉开示,渐令安住无上佛法。”

第六地之体相者,以为利益有情故意受生轮回时,修持缘起法、能严禁杂染不为其染污而安立。彼亦,安住六地诸菩萨受生三界之中,并非以业惑力无自主受生,而是以福慧大资粮摄受故,不失坏正知正念而为利有情当受生于彼彼处,如是特意思维而故意受生且安住多次修持缘起故,能严禁杂染不被染污。经云:“佛子,此菩萨摩诃萨如是观已,复以大悲为首,大悲增上,大悲满足,观世间生灭,作是念:世间受生皆由著我……”等广说般。

第七地之体相者,与一行道相连,一概决定无相安立。一行道者即是第八地,在未至彼道之间,菩萨别别相续的精勤等有异相故,不是一行道,获得八地后无分别智慧平等任运故,无勤及无有不同相续的执著相故,一行道者犹如一切河流流入大海融为一体般。与一行道相连者,即是第七地,因为即此无间得第八地故,在获得第七地时,通达经藏等诸法义也无相而一味,是无相一概决定道。经云:“佛子,譬如有二世界,一处杂染,一处纯净,是二中间难可得过,唯除菩萨有大方便神通愿力。佛子,菩萨诸地亦复如是,有杂染行,有清净行,是二中间难可得过,唯除菩萨有大愿力方便智慧乃能得过。”此经说明了第七地是与一行道相连之义。无相一概决定之义,经云:“佛子,菩萨住此地,善净无量身业无相行,善净无量语业无相行,善净无量意业无相行故,得无生法忍光明。”

第八地之体相者,由无相且无有以勤作之动摇及净修佛国净土安立彼者的体相。安住第八地时,无相无分别智慧无勤作任运成就,能净修佛国刹土器情清净。经云:“佛子,菩萨成就此忍,即时得入第八不动地,为深行菩萨,难可知无差别,离一切相、一切想、一切执著,无量无边,一切声闻辟支佛所不能及,离诸喧诤,寂灭现前。譬如比丘具足神通,……”等广大宣说。犹如入灭定者无有动摇分别念及想,如是远离一切想之勤作及事业犹如睡眠者梦见自己为大水所冲为从彼解脱而奋勤,当彼醒来时无间即离此勤作,如是欲救度以烦恼四流漂流的诸有情而作大勤作,然得第八地时无间远离一切特意勤作之心;犹如远航之船未至大海,须用力排牵,一旦入海,被风轮吹动,不须勤作便能于海中自然航行,如是至第八地时,以无勤方式入一切智智,此前以勤作不能如是成就力。虽如此,然以任运无分别等持力无有勤作能净修佛刹等。如经云:“修行受生无量、清净刹土无量、成熟有情无量。”等。

得第八地后第九地之体相者,以获得四无碍解于传法无碍能成办成熟诸有情而安立。如是经云:“佛子,菩萨住此善慧地,作大法师,具法师行,善能守护如来法藏,以无量善巧智,起四无碍辩,用菩萨言辞而演说法。此菩萨常随四无碍智转,无暂舍离。何等为四?所谓法无碍智、义无碍智、辞无碍智、乐说无碍智。此菩萨以法无碍智,知诸法自相;义无碍智,知诸法别相;辞无碍智,无错谬说。乐说无碍智,无断尽说。”等乃至广说。

第十地之体相者,获得无量三摩地、陀罗尼门而安立,即是得十地时,菩萨的三摩地所谓“无垢”、“大乘光明”等无量三摩地门均能获得,彼等三摩地称为产生神通等无量功德之因或处之门;如是能获得无尽宝箧陀罗尼、无边门陀罗尼等无量陀罗尼门,以彼等陀罗尼受持如来所传法之句义,是为诸有情传授种种法门之因故,称为门。经云:“佛子,菩萨摩诃萨以如是智慧入受职地已,即得菩萨离垢三昧……一切佛皆现前三昧。”等。“有无量百千阿僧祇解脱门,皆于此第十地中得。如是乃至无量百千阿僧祇三昧门、无量百千阿僧祇陀罗尼门、无量百千阿僧祇神通门,皆悉成就。”

第十一如来地者,断除二障及习气故,以具足尽无生智慧之大菩提极其清净之体相而安立。《解深密经》云:“一地、二地断除如外皮之熏习,三地以上断除如果肉之熏习,复断如核心之熏习,断除一切熏习之处,我说即是如来地。”

当知以彼等如是安立了从一地乃至佛地之间是如何之体相。

唐译:

证空证业果,住禅住觉分,

观谛观缘起,无相无功用。

化力净二门,及以菩提净,

以此诸所说,立地相应知。

略释:此二偈宣说菩萨十一种住相,即是十一地,以“安住”各“地”故。

⑴“证空”显示初住相,即初地菩萨安住于人法二无我空性中。

⑵“证业果”显示第二住相,即二地菩萨证知善不善业及其果,诸业不坏能护净戒微细过亦不染。

⑶“住禅”显示第三住相,即三地菩萨能受欲界而不退失禅定安乐。

⑷“住觉分”显示第四相,即四地菩萨能入生死而不舍离觉分。

⑸“观谛”显示第五住相,即五地菩萨以种种明教化众生,烦恼唯心,并无受缚之实有人我。

⑹“观缘起”显示第六住相,即六地菩萨能不起杂染心而依修持缘起法受生于轮回中。

⑺“无相”显示第七住相,即七地菩萨修行虽尚有功用然与一行道相属多住于无相。

⑻“无功用”显示第八住相,即八地菩萨虽净佛土而无起作、多住无功用。

⑼“化力”显示第九住相,即九地菩萨具四无碍解能成熟一切有情。

⑽“净二门”显示第十住相,即十地菩萨三摩地门陀罗尼门极为清净。

⑾“净菩提”显示第十一住相,即十一地佛一切智智障断究竟。

辛二、安立诸十地补特伽罗

菩提萨埵净见者,极净戒及安住者,

无法慢于心染污,清净无差异我慢,

得一刹那慧及舍,净佛土成熟有情,

善巧大力身圆满,善巧示现授灌顶。

安立初地补特伽罗者,称为见清净菩萨,因为获得证悟二无我的无分别智慧故。

安住第二地者,称为戒律清净之补特伽罗,因为微细罪堕染污亦不生故。

同样,安住第三地者,是恒常入定之补特伽罗,任生何处均于禅定及等持中无退失故。

安住第四地者,是对圣法断除我慢之补特伽罗,因为此亦在第三地时,对圣法恭敬而寻求,如此以具有善巧观察的智慧昼夜闻法、求法、思惟法义、修持法义,为法,内外有事不可施者丝毫亦无,对传法者恭敬承侍不能作者丝毫亦无,但念法及传法者极为难得罕见故恭敬而受,不恭敬与傲慢之相丝毫亦无。经云:“若有人言:‘汝身能入此炽燃纯大火聚,受如是苦,我当为汝授如来所传之法、说菩萨之法清净修行。’彼菩萨为获得宣说菩萨行的佛法一偈之义,假使三千大千世界大火满中,敢从梵天世界投身而下,何况一般火坑。纵然地狱有情之一切众苦齐降亦不舍弃求法,何况烈火焚身之苦。”得第四地时,观知如是以猛厉发心寻求正法也是散乱,也是我慢,故称为断除我慢的补特伽罗。

安住第五地者,称为无有他相续之我慢补特伽罗,因为彼时得十种清净心平等故,能通达三世诸佛的相续与三世诸佛之法以及安住五地诸菩萨的相续与彼等诸法皆为清净体相,无异体故,是于相续之差别无有我慢的补特伽罗。十种清净平等心者,《十地经》宣说第五地时云:“佛子,菩萨摩诃萨第四地所行道善圆满已,欲入第五难胜地,当以十种平等清净心趣入。何等为十?所谓于过去佛法平等清净心、未来佛法平等清净、现在佛法平等清净心、戒平等清净心、心平等清净心、除见疑悔平等清净心、道非道智平等清净心、修行智见平等清净心、于一切菩提分法上上观察平等清净心、教化一切众生平等清净心。菩萨摩诃萨以此十种平等清净心,得入菩萨第五地。”其意也过去佛等佛法清净,如是获得第五地诸菩萨也能获得,我等亦同诸佛不久当能如实获得如来三学等清净法,如是获得净心。

安住第六地者,称为无有杂染与清净异体之我慢的补特伽罗,因为由安住此地时获得十种平等、证悟缘起性空故,空性中无有以无明缘行等安立之黑法以及无明灭则行灭等安立之白法的二者之相,证悟一切均无生空相一味故,无有杂染与清净异体的我慢或执著状态。对此第六地菩萨,以十种平等趣入者,如《十地经》云:“佛子,菩萨摩诃萨已具足第五地,欲入第六现前地,当观察十平等法。何等为十?所谓一切法无相故平等,无体故平等,无生故平等,无灭故平等,本来清净故平等,无戏论故平等,无取舍故平等,寂静故平等,如幻、如梦、如影、如响、如水中月、如镜中像、如焰、如化故平等,有无不二故平等。菩萨如是观一切法自性清净,随顺无违,得入第六现前地,得明利随顺忍,未得无生法忍。”

安住第七地者,称为能生诸如来法之因——相应菩提分诸法于一刹那中能修的智慧获得之补特伽罗。经云:“佛子,此十波罗蜜,菩萨于念念中皆得具足。如是四摄、四持、三十七品、三解脱门,略说乃至一切菩提分法,于念念中皆悉圆满。”

安住第八地之菩萨,称为安住舍、净佛国土之补特伽罗,由任运安住无有任何相之无分别等持故安住无勤作之舍且净佛国土故,如经中所说,以入海之船的比喻说明无有勤作以及已能示现一切世界无量庄严具装饰加持。

安住第九地之菩萨,称为通达成熟有情之补特伽罗,由得四无碍解对诸有情广说大法而善成熟故。

安住第十地之菩萨者,称为得神通大势力、得法身之因陀罗尼、三摩地之身圆满、安住兜率天宫之中、入母胎乃至示现成道等善巧示现诸佛事业、诸佛光明大灌顶之补特伽罗。经云:“佛子,此地菩萨智慧明达,神通自在,随其心念,能以狭世界作广世界,广世界作狭世界,……”“此十为首,有无量百千阿僧祇解脱门,皆于此第十地中得。如是乃至无量百千阿僧祇三昧门、无量百千阿僧祇陀罗尼门、无量百千阿僧祇神通门,皆悉成就。……”“复次佛子,是菩萨住此菩萨法云地,于一世界中从兜率天退、入胎住、初生、出家、得佛道、请转法轮、示大涅槃,一切佛事随所度众生,得智自在。”等;“此三昧现在前时,有大宝莲花忽然出生,其花广大,量等百万三千大千世界……”“佛子,如转轮圣王所生太子,母是正后,身相具足。其转轮王令此太子坐白象宝妙金之座,张大网幔,建大幢幡,然香散花,奏诸音乐,取四大海水置金瓶内,王执此瓶灌太子顶,是时,即名受王职位,堕在灌顶刹利王数,即能具足行十善道,亦得名为转轮圣王。菩萨受职亦复如是,诸佛智水灌其顶故,名为受职。具足如来十种力故,堕在佛数。佛子,是名菩萨受大智职。”

唐译:

初三三行净,次三三慢断,

后三觉舍化,第十有四名。

略释:此偈宣说依十地境界安立菩萨之名。

①“初三三行净”:即初地名为“见净”,由初地菩萨获得人法二见之对治智慧故;第二地名为“戒净”,由二地菩萨微细犯垢永无体故;第三地名为“定净”,由三地菩萨诸禅定、三摩地得不退失故。

②“次三三慢断”:即第四地名为“断法门异慢”,由四地菩萨于诸经法破起慢故;第五地名为“断相续异慢”,由五地菩萨入十平等心于一切相续得平等故;第六地名为“断染净异慢”,六地菩萨如性本净、客尘故染,能住缘起法之真如,不起黑白之差别故。

③“后三觉舍化”:即第七地名为“得觉”,以七地菩萨住无相之力,能念念之中修三十七菩提分故,是得相应一刹那之慧;第八地名为“行舍”,以八地菩萨任运住无相故,亦名“净土”,以八地菩萨方便行与不退地菩萨合故;第九地名为“化众生”,由九地菩萨能成熟一切众生故。

④“第十有四名”:一名“大神通”,十地菩萨得大神通故;二名“满法身”,十地菩萨具无量三摩地门、陀罗尼门故;三名“能现身”,十地菩萨住兜率天等示相身故;四名“受职”,十地菩萨于诸佛处得受职故。

辛三、十地中能圆满修学三学之理

由证法性此,增上戒及心,

随修增上慧,是智行境二,

行知法真如,及解无明中,

见智行境故,彼二地中有,

以诸学及修,别有四种果,

无相加行等,其中有果一,

彼自无加行,及清净佛土,

是为果之二,成就熟有情,

成就定总持,是为圣果也,

此四种果等,究竟依四地。

在十地中对三学能圆满修学之理:初地时,现量证悟法性真谛者,是能清净一切学处之根本;其余此第二地中,能学增上戒之学处,梦中尚不现失坏戒律之行,何况真实,如是戒极清净;在第三地,学增上禅定学处,由得不失坏之禅定与三摩地故;在第四、第五、第六三地,中主要学增上智慧学处,即第四地修三十七菩提分之殊胜智慧,修持菩提分智慧的行境分为两种:第五地学法性真如与圣者四谛,第六地对于“不知——无明等顺转、了知——以智慧力无明灭故行灭等还灭”的如是缘起之义如理趣入,即由智慧的境界是四谛与缘起二法故,彼二者是第五第六二地中所有。在后得位行持诸学处,及在入定时修持无分别智慧,由此能获四种果,即虽安住于无相中然有勤作故,第七地为第一果;彼无相无勤任运以及净佛国土之第八地,承许是第二果;第九地以四无碍解传法能作成熟有情,是第三果;成就殊胜诸三摩地、陀罗尼的第十地,是第四果,是一切地之顶的圣果。如是此四种果是依于第七地至第十地之间的四地。

唐译:

随次依前六,见性修三学,

随次依后四,得果有四种。

略释:此偈宣说菩萨随地修学及学果。

“随次依前六,见性修三学”:菩萨于初地通达真如,第二地学增上戒,第三地学增上心,第四第五第六地学增上慧,智慧有二境,一者法实——苦等四谛,二者缘起——逆顺观十二因缘,此二境也在第二第三地中,是故彼地亦建立增上慧,然由第四地中菩提分慧增上、第五地中谛观慧增上、第六地中缘起观慧增上,故此三地建立增上慧学。

“随次依后四,得果有四种”:依第七地得无相有功用住是第一果,依第八地得无相无功用住是第二果,依第九地得成熟众生是第三果,依第十地得二门成熟是第四果。

辛四、无漏五蕴于诸地中如何净修之相

由证得法性,修行戒蕴也,

其后修定蕴,及修智蕴也,

由是于余地,四障及障得,

二障中解脱,及修解脱智。

第一地证悟法性时,是一切无漏蕴之所依故,如是证悟后,在此第二地中净修戒蕴,第二地后,三地中净修定蕴,第四第五第六三地中智蕴净修,如上述般。彼等地之外,于其余第七第八第九第十等四地之中净修解脱四障的解脱蕴,即于七地等四地之中,获得无相、无勤作、能成熟有情、陀罗尼及三摩地四种果,对此会出现获得彼等功德之障碍,起微细相、勤作、未获成熟有情之无碍解、陀罗尼与三摩地未得自在四种,而依次获得七地等四地、从彼等违品障碍中解脱后,则是不起微细相等,故彼等四者净修解脱蕴。佛地之中,以金刚无间道摧毁微细所知障——显现二取之迷乱习气故,对一切所知从障碍中解脱故,是净修解脱知见蕴。如是安立从七地至十地之间净修解脱蕴、于如来地已净修解脱知见蕴。解脱者是断除罪障之择灭无为法,彼者如何能安立是蕴呢?反驳:梵语“布木德”指解脱,有“断除”与“净信”二义,此处指净信,故可安立为蕴,注释中如是宣说。虽于一切勤作中解脱,然具无勤任运成就智慧故,与断尽所断的无遮单空不同,故彼解脱所断的智慧可从断德的角度安立为蕴。

唐译:

见性净三身,亦在前六地,

余地净余二,远离五障故。

略释:此偈宣说菩萨随地修习无漏五蕴。

初地见性,第二地中戒身(戒蕴)清净,第三地中定身清净,第四第五第六地中慧身清净;后四地及佛地解脱身、解脱知见身清净,由离五种障故,所谓五障,即是第七地中以执相无知为障,第八地中以功用无知为障,第九地中以不能化生无知为障,第十地中以未净二门无知为障,佛地中以碍障无知为障,谓此无知能碍声闻、缘觉境界智,诸佛知一切境无碍,由解脱此障故。

辛五、安立功德成就及未成就之相

于诸地当知,未成就成就,

成就亦复许,未成就成就,

如何立成就,以作意分别,

知故彼自中,无别故当知,

各别自证故,诸佛之境故,

于诸地中修,成就亦难思。

胜解行地与十地共有十一地,当知此等诸地可摄为未成就与成就二分。何等二分?即胜解行地虽假立名地,然未入圣地故,称为不成地或未成就地,因为未证法界遍行体相、由此未成立现见真谛故;初地以上是已成就,因为现见法性真谛故成为出世间圣者,且各地所证也已现前而成就故。已成就的彼等十地观待功德大小也承许可分为成就与未成就,即不清净七地具勤作故,未得无相瑜伽任运成就,故未成就;三清净地则无相瑜伽无勤任运自成故,称为成就地。

能成就彼彼圣地者,即是按每地所属地之功德、该地所断之过及所修之法。经中如何安立那样,彼心中明现,上地功德是如何以及能得彼者之法是何者,对彼等作意者,称为如何安立般作意。比如一地所成之法,即作意一地的功德及彼所修之法,一地所具有的能得二地的因之诸法也作意者,是安立作意。作意一地之功德者,也如经云:“诸佛子,有情极其积累善根、积累广大资粮。”等。作意一地所获得二地之因者,经云:“佛子,菩萨摩诃萨已修初地,欲入第二地,当起十种深心。何等为十?所谓正直心、柔软心、堪能心……”等。或者,为了证悟各地之义,随名句文身如何宣说思惟而作意者,是随如何安立而作意。如是由作意地如何安立能成就此地时,一切地与地之安立唯是自心及自心中显现外,别无其义存在故,了知彼等地也是自己分别念所假立故,无有所取,若无有所取,则能取彼者也了知如是不成立。对能取也无分别念故,当知无有二取。由如是各地之作意及彼也唯是自心及无二取,成就一地等;诸余者也如是观修,故当知成就各地。

如是修地及成就以平凡不可思议,因为诸地是得彼彼地之圣者各别自证智所证故,彼等地的安立也是诸佛境界故,诸地的彼彼修持以及修持究竟而成就地,也以诸凡夫及声缘不可思议。《华严经》云:“如空中鸟迹,难说不可见,十地义如是,不可得说闻。”

唐译:

未成就成就,成复未成成,

如地建立知,分别无分别。

应知诸地中,修习及成就,

此二不思议,诸佛境界故。

略释:此二偈说菩萨随地成就未成就。

“未成就成就”:彼胜解行地是未成就,此外诸圣地是成就。

“成复未成成”:在上述成就地之中又有未成就与成就两种,即七地以下名未成就,有功用故;八地以上名成就,无功用故。

问:前说欢喜地以上也是成就,其意义如何?

答:“如地建立知,分别无分别。”即由于地建立中了知唯是识之分别,于此分别亦无分别,所执能执俱无体故。

菩萨在各地之中各有修习及成就,应知地地都不可思议,因为诸菩萨内自证智是诸佛所知、非余人境界故。

辛六、得地之兆相分二:一、宣说真实兆相;二、宣说具兆相地之功德

壬一、宣说真实兆相

有现相信解,不退及不下,

不依他之性,现证一切者,

一切心平等,无引无贪著,

知方便生处,为一切中相。

如同由水鸟推知有水、由烟推知有火般,宣说以何相了知得地。上述五种兆相是得地与未得地菩萨总的兆相,此处则宣说诸得地的十种兆相。

①所得地的所断、所证及所修法都能心中现量显现,对得十地具有信解,是第一相;②由现见真谛对大乘深广诸法无有怖畏与怯弱,是第二相;③对寒热疲劳等及布施头脑手足等苦行与痛苦心不下劣,由此无有厌退,是第三相;④依二资力虽已自证法性,对已成就诸地不依他能宣说其安立相、修持彼义不依任何他缘之自性,是第四相;⑤得一地时,也获得善巧通达诸余地成就的一切安立,因为由入定中安住无分别智慧力,于后得位以清净世间智了知成就其余诸地之方便故,乃至各地之上地能成就之方便,如经中所说以一地者入二地之方便正直心、柔软心等十种,以二地者入三地之方便清净心、安住心等十种等,如是对于一切地成就上地之方便的安立极为善巧者,是第五相;⑥无边有情与我无有分别,得心平等,是第六相;⑦无引者,诸入地者具足圆满福德资粮,以智慧资粮证悟一切法空性,对任何法也无贪嗔故,不以赞叹与安乐高慢,也不以不赞叹及痛苦而心怯弱或失落,任何外缘也不能转变,是无诱或无引之第七相;⑧入诸地者,具足出世间如来与诸菩萨之圆满受用故,梵天、帝释、轮王之受用也视如粪土后无有贪著故,舍弃彼等为人布施及作出家,是第八相;⑨了知成就无上菩提之方便——三轮无分别智慧者,是第九相;⑩唯除为利有情以愿力受生于佛不住世之世间,一切生中受生如来眷属坛城中,是第十相。承许如是十相是安住十地之菩萨的共相。

不仅有此十种兆相,在各地都产生获得十波罗蜜多之十六相者:

非无欲心及无贪,无悭吝嗔恚懈怠;

无非慈悲之意乐,不为恶慧分别夺;

慧非散乱乐不夺,不为诸痛苦所损;

极善依止善知识,欣求闻法勤供佛;

但凡善知胜方便,正福德摄极广大;

由共他作日日中,回向圆满之菩提;

由生善处常为善,神通功德作游戏;

佛子众中住上首,当知是为功德藏。

⑴在一切地,对修持十波罗蜜多非无欲乐而具殊胜欲乐者,是总说;分别者,⑵第一地中获得布施波罗蜜多清净故,对身及受用无有贪著;⑶第二地中戒波罗蜜多清净故,梦中也不作十不善业故对人无有损害、嗔恚之心;⑷第三地中安忍波罗蜜多清净故,根本无有嗔心;⑸第四地中精进波罗蜜多清净故,无有懈怠;⑹第五地中禅定波罗蜜多清净故,增上具有四无量心故,无有非慈悲之意乐;⑺第六地中智慧波罗蜜多清净故,不为以邪慧如净乐常我之恶分别或颠倒分别以及执著有事的分别所夺。如是与六地、六波罗蜜多对应而有六相。在诸十地中,从布施到智慧波罗蜜多之间,由彼等增上殊胜而宣说,一切地中都具有修行十波罗蜜多。

此后的六相如何计算,大疏中未明说故,其他论疏中虽有不同算法,然⑻第七地中得善巧方便波罗蜜多清净故,无有以声缘心散乱;第八地中得力波罗蜜多清净故,⑼不为缘安乐之贪所夺,⑽以痛苦亦无损害,因为从平等无分别智慧任运自成中无动摇之同时,显示梵天、帝释、转轮王等,一刹那顷化现刹尘数身,也无有分别念;⑾第九地中以愿波罗蜜多,依止诸佛菩萨善知识精进闻受一切法门,⑿对所有十方世界的诸佛,以鲜花、妙香等无量供品精进供养。⒀第七地中了知圆满正等觉之殊胜方便,普以三世自他所集一切福德总摄一处诸极广大,与一切有情共作,日日之中也为无上圆满菩提而回向,⒁且以愿力受生于善妙生处,⒂及以力波罗蜜多胜伏违品后恒时行持善法,此三者虽然主要与第七、第九、第八方面对应,然受生善妙之处与恒时行善二者摄于同一所依中而算为一。⒃第十地中智波罗蜜多清净故,以诸神通功德游戏,亦即“一微尘中遍容无间世间界故示现广大、无量世间界也摄于一微尘中故示现微小等”以种种游戏的佛子十地菩萨,彼具有三摩地、陀罗尼之广大功德故,当知是其余一切菩萨之上首,是一切功德之宝藏。

如是各地彼彼波罗蜜多增胜故,彼等波罗蜜多功德的兆相也如是主要净修,然而一切十地中都有修行十波罗蜜多故,当知同等具有十六种兆相。

唐译:

明信及无劣,无怯亦无待,

通达及平等,离偏亦离著。

及以知方便,亦在圣众生,

如此十种相,地地皆圆满。

略释:此二偈说菩萨入地十种相,即入地菩萨地地皆有十相:①明信,②无劣,③无怯,④无待,⑤通达,⑥平等,⑦离偏,⑧离著,⑨知方便,⑩圣众生。

①明信:即于自地得现量见之明,于诸法中遣除无知故;于其他地得信,于后后诸地生起愿乐故。

②无劣:即闻深妙法不惊怖。

③无怯:即行持种种难行极为勇猛。

④无待:即由自己现证彼地,起自地之行不依他教。

⑤通达:即能通达一切地趣入其上地之方便。

⑥平等:即得一切众生与自己平等之心。

⑦离偏:即不以称讥、毁誉、苦乐、利衰而心生高下。

⑧离苦:即得转轮王等位亦无爱染。

⑨知方便:即了知诸法不可得之无缘智慧是成佛之方便。

⑩圣众生:即恒生于诸佛坛城之中。

唐译:

有欲无六障,其次无乱慧,

不漂亦不回,事友及供养,

回向将生胜,修善与戏通,

功德藏如是,佛子十六相。

略释:此二偈说菩萨地中十度相。诸菩萨于诸地中成就十度,有十六种相,即⑴有欲乐,行诸度故;⑵无悭,离布施障故;⑶无违,离持戒障故;⑷无恚,离安忍障故;⑸无懈,离精进障故;⑹慈悲,离禅定障故;⑺无恶慧,离智慧障故;⑻无乱慧,离异乘心故;⑼不漂,不为人天胜乐醉其心故;⑽不回,不为不成就苦及难行苦退其心故;⑾事友,依佛所示善知识听闻大乘故;⑿供养,供养三宝故;⒀回向,善巧方便故;⒁生胜,此显示愿波罗蜜多之相,离八无暇不离诸佛菩萨故;⒂修善,此显示力波罗蜜多之相,无间修诸善根故;⒃戏通,此显示智波罗蜜多之相,游戏诸大神通功德故,菩萨若得此相,则为一切众中上首,当知是为功德宝藏。

壬二、宣说具兆相地之功德

诸地一切中,具慧之功德,

于此观二者,许为五种也。

诸圣者十地中具慧菩萨彼彼地之功德者,即是寂止分两种功德、胜观分两种功德以及止观二俱分一种功德,承许有五种功德。依寂止分之二种功德者,由心堪能力,一一刹那也能摧毁灭尽一切烦恼障所知障的熏习恶取处之所依,是第一功德,以胜解行地的寂止与胜观虽能伏熏习相然不能断根,一地之后一一刹那中彻底摧毁;如是远离色法、非色法、有为法、无为法等种种异体而感受心一缘安住无相的法乐,是第二功德。此二者是寂止之功德。胜观分之二种功德者,虽然诸法无相中一味,然获得十方三世一切所知法诸教法的无量安立无偏正法光明;虽未经观察与清净位相同的诸因相现前。寂止与胜观二者共摄者,断德解脱与证德法身之因摄令辗转增长,是第五功德。

此五者的本体,前文已述。以此等五种功德诸菩萨内在以感受而知故,也可作为得地的兆相。坚慧大疏中仅说三种功德,此后之文不全。

唐译:

地地升进时,度度有五德,

二及二及一,应知止观俱。

略释:此偈说菩萨度度五功德。

“地地升进时,度度有五德”:即菩萨于一一地修一一度,于一一度都具有五种功德——灭习、得猗、圆明、相起及广因。①灭习者,一一刹那灭除依中习气聚故;②得猗者,离种种相得法乐故;③圆明者,遍知一切种不作分段故;④相起者,由入大地无分别相生故;⑤广因者,为满为净一切种法身福聚智聚摄令增长故。

“二及二及一,应知止观俱”:此五功德,应知初二功德是寂止分,次二功德是胜观分,第五功德是止观分。

辛七、地之释词

接近菩提故,见利有情故,

生起极喜故,称为极喜地,

坏戒离异垢,无故无垢地,

广大法之相,作故发光地,

如是菩提分,极烧如光者,

具彼故彼地,烧二故焰慧,

能成熟有情,自心将护故,

诸具慧难胜,是故难胜地,

由依般若度,轮回与涅槃,

二者此现前,称为现前地,

一行道相属,故称远行地,

二想不动故,说为不动地,

无碍智善慧,此地善慧也,

如云二种法,遍空法云地。

于种种修善,喜故常一切,

依故菩萨地,许为所依也。

不畏无量障,于彼等无量,

后行增上故,彼中许为地。

①由见自利接近获得无上菩提,即决定能获得且见能利益众生故,生起极喜,故称极喜地;②二地以离坏戒及小乘作意勤作之垢故,称为离垢地;③三地以由无量等持力获得无量法且为人普照正法光明故,称为发光地;④四地中以如此修持相应菩提分法而能焚烦恼障、所知障具如光般,彼地焚烧二障故,称为焰慧地;⑤五地由证悟四地,“能成熟诸有情且能以诸有情之邪行安忍及严护自心”彼二者是极难行故,以诸具慧菩萨承受难行故,称为难胜地;⑥六地依智慧波罗蜜多,缘起以顺生而轮回、以还灭而涅槃、彼二者的自性次第现前后,不住轮涅故,称为现前地;⑦七地与一行道八地相属,即与彼接近,是彼前无间故,勤作修行之究竟故,称为远行地;⑧八地无有六地以下的有相之想及七地无相勤作之想,以彼二者不动摇任运成就无分别智慧故,称为不动地;⑨九地具足四无碍解之殊胜善慧故,称为善慧地;⑩十地犹如虚空大云遍满,以如大云之无量陀罗尼三摩地门周遍心相续的法界虚空之法或遍一切界故,称为法云地。

诸菩萨安住于彼等十地,此“住”的意义如何?对于彼彼地所摄的二种资粮的无量种种善根修行,由内心极欢喜恒常安住故,承许是菩萨安住诸地。为何称为地?梵语“布木”,是世间有情及花草树木等无量法的所依,若依彼者无有堕落之怖畏以及成为处所、行境由此至彼之基,如是菩萨诸地也是无量所化士夫的依处,因为是能令无畏之处故,成为具有于上上地的功德无量阶段,对彼等上上升进或进入之所依故,菩萨安住彼等,承许是地。

唐译:

见真见利物,此处得欢喜;

出犯出异心,是名离垢地;

求法持法力,作明故名明;

惑障智障薪,能烧是焰慧;

难退有二种,能退故难胜;

不住二法观,恒现名现前;

杂道邻一道,远去名远行;

相想无相想,动无不动地;

四辩智力巧,说善称善慧;

二门如云遍,雨法名法云。

略释:此五偈释菩萨之名。

①“见真见利物,此处得欢喜”:菩萨于初地中一见真如,即见自利,因为往昔未见今时始见、离菩提近故;二见利物,即见利他,因为一一刹那能成熟百众生故。

②“出犯出异心,是名离垢地”:菩萨于二地中出两种垢,一出犯戒垢,二出起异乘心垢,由出二垢,故名离垢地,如《十地经》云:“我等应得应净一切种智故勤精进。”

③“求法持法力,作明故名明”:菩萨于三地中得三摩地自在力,于无量佛法能求能持,得大法明为他作明,由能以法自明明他,故名明地(发光地)。

④“惑障智障薪,能烧是焰慧”:菩萨于四地中以菩提分慧为焰自性,以惑智二障为薪自性,此地菩萨能起慧焰烧二障薪,故名焰慧地。

⑤“难退有二种,能退故难胜”:菩萨于五地中有二种难,即勤化众生心无恼难、众生不从化心无恼难,此地菩萨能退二难于难得胜故,名难胜地。

⑥“不住二法观,恒现名现前”:菩萨于六地中依般若力,能不住生死涅槃二法,如此观慧恒现在前,故名现前地。

⑦“杂道邻一道,远去名远行”:菩萨于七地中近一行道,故名远去。问:谁是远去?答:功用方便究竟此远能去,由此远去故,名远行地。

⑧“相想无相想,动无不动地”:菩萨于八地中有相想及无相有功用想二种想都不能动,由无此动故,名不动地。

⑨“四辩智力巧,说善称善慧”:菩萨于九地中四无碍慧最为殊胜,于一刹那顷三千大千世界所有人天异类的异音异义异问,此地菩萨能以一音普答众问遍断众疑,由此说善,故名善慧地。

⑩“二门名云遍,雨法名法云”:菩萨于十地中由三摩地门、陀罗尼门摄一切闻熏习因,遍满阿赖耶识之中,譬如浮云遍满虚空,能以此闻熏习云,于一一刹那,于一一相,于一一好,于一一毛孔,雨无量无边法雨,充足一切可化众生,由能如云雨法,故名法云地。

唐译:

为集诸善根,乐住故说住,

数数数无畏,复以地为名。

略释:“为集诸善根,乐住故说住”:诸菩萨为了成就种种善根,于一切时乐住一切地,故诸地名为“住”。

“数数数无畏,复以地为名”:“步弥耶”名为地,“步”者数数义,“弥”者实数义,“耶”者无畏义。①诸菩萨欲进求上地,在一一地中数数断除障碍,数数证得功德,是名数数义;②地以十数为量,诸菩萨在一一地中了知断除尔所障碍,了知获得尔所功德,知此不虚,是名实数义;③上地是无畏处,诸菩萨畏于自地中退失自他二利功德,进求上地,是名无畏义。由此三义故名为地。

辛八、四种所得地

得地由信解,入诸加行中,

证故及诸地,成就等分四。

有情信大乘,及信小乘者,

二者之所求,调伏故智者,

四行如经说,随顺而说也。

对大乘法义获得信解,即是胜解行地;获得行者,在胜解行地中趣入十法行;获得证悟者,从一至七地之间证悟法义故;获得成就者,是三清净地,因为无分别智慧无勤成就故。如是依信解、正行、证悟、成就是得地的四种异门。

相应菩提分的行为若广说则有无量,摄要略说即是:对大乘具有信解者,行持六波罗蜜多的行为;对小乘具有信解者,主要行持三十七菩提分;彼等二者为欲求力之门行持神通;为了诸所化调伏而成熟,行持四摄法。如是菩萨的四种行为如《宝髻请问经》所说,在本论中也随彼经而宣说。

宣说地道之法相应菩提分的自性宣说完毕。

唐译:

由信及由行,由达亦由成,

应知诸菩萨,得地有四种。

诸度诸觉分,诸通及诸摄,

为大亦为小,俱入亦俱成。

略释:菩萨四种得地差别即是由信得、由行得、由通达得、由成就得。①由信者,以信得诸地故;②由行者,以正行得诸地故,即菩萨于大乘法有十种法行,能生无量功德聚,依此法行得地,故名行得;③得通达者,通达第一义谛乃至七地,名通达;④得成就者,即八地至佛地名成就得。

次说菩萨四种修行差别,总说一切菩萨行不过四种——波罗蜜行、菩提分行、神通行、摄生行。说波罗蜜多行为求大乘众生,说菩提分行为求小乘众生,说神通行为令两种众生得入佛法,说摄生行为令两种众生成熟佛法。


敬佛品第二十四

己四、以赞叹究竟功德之方式宣说

于上述之果无上菩提的诸功德赞叹的诸颂者,是经十地后获得果之功德相,即是从四无量至六波罗蜜多之间的功德以及乃至如来地的体相差别以两颂宣说。

于有情具慧,具得及离想,

具不离之想,利想向汝礼。

具体赞叹如来四无量功德者,对一切有情恒常具有慈悲,以此总说。别说者,慈无量者,愿有情获得安乐之心;悲无量者,愿有情远离痛苦之心;喜无量者,愿有情不离安乐之心,彼三者是愿有情安乐之心;舍无量者,愿有情无有贪嗔烦恼、住平等舍之心 。故向如是对一切有情具足利乐之心的佛陀您以三门恭敬顶礼。

能仁解脱障,映覆诸世间,

汝智遍所知,心解向汝礼。

从有色观色解脱至灭尽解脱之间的八解脱,以内色想胜伏外小色法等形色的八胜处,地水风火空识蕴黄白红十遍处,此等是能获得等持幻化自在之道故,依解脱发起、依胜处加行、依遍处成就,如来的彼三者在无分别智慧中本来任运成就,较世间及诸声缘所修的法超胜,能仁佛相续中具有的八解脱非但解脱各自的违品,且能从一切二障习气中解脱;同样,八胜处非但胜伏形色,且能胜伏一切世间;以遍处——地等显现不仅遍少许境,尊胜佛陀以遍知智慧遍一切所知故,心于三摩地、烦恼障、所知障中解脱者,向您顶礼!

有情一切染,无余尽摧毁,

断染于有染,具悲向汝礼。

无烦恼者,诸声缘只为防止其他有情缘自己产生烦恼,如来之无烦恼则能摧毁一切有情的所有烦恼,为具烦恼有情专至彼前摧毁其相续中的烦恼。对一切具烦恼有情具悲者,向您顶礼!

任运及无贪,无著及恒常,

安住于诸难,作答向汝礼。

愿智者,若人对声闻发问等时,彼只能专门思惟后,以入禅定之方式,仅知少分,不能无碍通达一切所知,也不是恒时入定,不能答一切所问。佛之愿智则有相反的五种差别,即无勤任运成就,不具烦恼之习气或不由入定故无有贪著,断除所知障故于任何所知法均无碍,恒时入定无有动摇,能答一切有情种种发问者,向您顶礼!

所说能所依,能说语及智,

智慧常无碍,善说向汝礼。

四无碍解者,所依法与能依义二者是所说之法,佛语一切有情皆能了知之词、遍知一切所知法之无边辨才二者是能所之法,此智慧恒常无碍能善说一切圣法者,向您顶礼!

由至而知行,以彼语善说,

来去及出离,因此向汝礼。

六神通者,以神足通至所化处后,以他心通知彼相续中的八万四千心行,以天耳通用彼等各自的语言,以宿命通知诸有情由何处至此,以天眼通知未来趣生何处,以漏尽通善说教诫于轮回出离之方便法者,向您顶礼!

有情若见汝,明知是士夫,

见即生净信,事业向汝礼。

具足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者,有情若见您身,将善知此是所谓的大丈夫、圣士夫,仅见即生净信者,向您顶礼!

受住以及舍,示现及转化,

于定及智慧,获得向汝礼。

四种清净者,即以所依或处或身清净,于能受新身、以身随欲安住及随舍寿命获得自在;以所缘清净,对前无者新幻化、前有者转化为他法获得自在;以心清净,对三摩地获得自在;以智慧清净,对不可思议获得自在者,向您顶礼!

方便护清净,出离大乘中,

极欺诳有情,破魔向汝礼。

十力者,以知处非处智力了知因与非因故,能摧破于转生善恶趣之因或方便欺诳之魔,即非善趣因之杀生供施等对获得善趣之方便欺诳,对如是者摧破;以知业报智力,显示除业力外以大自在天等不能自在救护故,能破于怙主欺诳之魔;以知染净一切禅定智力,摧破以仅得四禅八定解脱轮回而观清净、对清净欺诳之魔;以其余七种智力摧破对依大乘出离欺诳诸有情之魔,即以知一切界智力了知种性,以知种种净信智力了知信心,以知种种根机智力了知所化信心等差别之根器差别,以知宿命智力及知死生智力了知道之依,以知遍行道智力了知道之自性,以知漏尽智力了知出离之果后于诸所化如是宣说故,摧破以大乘道出离外误置他处欺诳魔,顶礼如是具十力功德者您!

自他利中智,断障出离等,

教示他外道,不动向汝礼。

四无畏法者,自说于自利证德圆满,具一切智无畏;自说于自利断德圆满断二障及习气无畏;为人说正道无畏者,能真实宣说从轮回出离之道;为人说正道障碍无畏者,正道障碍或能障之我见、贪等诸烦恼从轮回中解脱之能障,如是以具正量的真实语宣说。对彼等,以天魔、梵天、沙门、婆罗门、外道等以“非如是”之相应道理之反诤,何时亦不动摇者,向您顶礼!

不护不失念,众中三宽闲,

破除二染污,摄众向汝礼。

不护者,于身语意根本无垢故,无有任何惧人了知的担忧而隐藏或防护故,三门一切所作均无隐密或自护而安住的同时,产生过失时不具足故意舍置,而于眷属众会中无畏如狮子王,以自在语而说法;不会对闻者生贪、对不闻圣法者生嗔以及对闻不闻二者生贪嗔故,具足三种念处故断除贪嗔二杂染,由此二者摄受众眷属者,向您顶礼!

遍智行及住,一切中恒常,

无非遍智行,真义向汝礼。

灭尽习气的遍知者您为应供行于城邑,内住真实三摩地,一切中恒无非遍知之行,在行住等一切威仪中,除安住遍知外不具足故,非遍知过失之迷乱行的施设基等也丝毫无有故,具遍知名之真实义者,向您顶礼!

诸声闻罗汉虽无烦恼然由未断习气故,行走时偶有为狂象或车等所撞、脚踩毒蛇、密林迷路、似猴蹦跳、失声大笑等,或多或少有可能产生未观察的行为,然如来绝无彼等行为。

于有情所作,汝以不失时,

作恒常有义,不忘向汝礼。

不忘失者,为利益一切有情您何时亦不失时,无论何事恒作具义,为利有情不忘失者,向您顶礼!

诸世间昼夜,六时各别见,

心具大悲者,利意向彼礼。

大悲者,于十方所有世界,以昼夜六时为倒恒时各别观照其作用是令一切有情获得利乐故,如是具利乐心者,向您顶礼!

由行以及证,及以智事业,

成声闻缘觉,上首向汝礼。

十八不共法者,以行所摄六法——身无失、语无失、心中念无失、心无不定、无种种想、无不择舍,以证所摄六法——于欲、精进、正念、禅定、智慧、解脱中无有退失,有些论中不算禅定而算解脱知见,共计六法,是不同经之密意,又于过去世无贪无著之智慧,于现在未来亦如是对应,此三者是以智慧所摄之法;一切身事业以智慧为导且以智慧随行,语意亦如是,即是以事业所摄三者。如是佛陀具有与他不共的十八不共法故,成为一切声缘之上首者,向您顶礼!

三身大菩提,得诸相一切,

除有情疑惑,由是向汝礼。

一切种智者,以三身具足大菩提,一切相中殊胜或获得一切相遍知。以获得法身具足法界二清净甚深现证菩提,以获得报身具四种智慧不共现前菩提,以获得化身尽虚空际种种利益有情事业超越世间而现证菩提。二种色身合称为广大现证菩提。如是获得大菩提,其作用一切时中能断诸有情之疑惑者,向您顶礼!

不执亦无过,不净亦不住,

不动于诸法,离戏向汝礼。

六波罗蜜多功德究竟者,不具执著故布施波罗蜜多圆满,如是,不具过失故持戒波罗蜜多圆满,根本不具相续扰乱之垢故安忍波罗蜜多圆满,不具安住舍置有情利益故精进波罗蜜多圆满,恒时于三摩地不动故禅定波罗蜜多圆满,无有于一切法分别之戏论故智慧波罗蜜多圆满者,向您顶礼!

成就胜义者,诸地中出生,

成诸有情胜,作有情解脱,

德无尽无等,诸世间坛城,

现及人天等,普不能见也。

摄如来地之义。如来地的体相差别是:

①自性者,胜义或真如自性清净,离客尘障垢,成就具有二种清净的大菩提。

②其因者,一切地中决定辗转而究竟。

③果者,成为一切有情之殊胜无等。

④作用者,令一切有情趣入解脱。

⑤具足者,十力等功德何时亦无穷尽,具足与声闻菩提无等。

⑥入或分类者,此如来于不净世间示现化身;于清净所化前、如来坛城中也示现者,是报身;法身则除佛外一切天人等一切时不见。

至此,全论虽已圆满,然以增上利益众生的缘起,诸智者末后增添一偈:

如是以彼法身力,随所化之缘如实,

乃至三有界安住,法身事业相续生。

由此宣说事业相续无有间断。

《大乘庄严经论·行为及究竟品第二十释竟》

唐译:

合心及离心,不离利益心,

怜愍诸众生,救世我顶礼。

略释:此偈顶礼如来胜功德。合心是以慈与乐之心,离心是以悲拔苦之心,不离是以喜恒得悦意之心,利益心是以舍远离贪嗔等杂染利他之心,向具如是心之如来顶礼!

唐译:

一切障解脱,一切世间胜,

一切处遍满,心脱我顶礼。

略释:此偈顶礼如来三处殊胜功德。“一切障解脱”显示解脱殊胜,由一切烦恼障所知障得解脱故;“一切世间胜”显示制入殊胜,由心自在随其所缘随意转故;“一切处遍满”显示遍入殊胜,由一切所知境中智慧周遍故。由此三义,心于三处获得解脱,向如是心解脱者如来顶礼!

唐译:

能遮彼惑起,亦能害彼惑,

染污诸众生,悲者我顶礼。

略释:此偈顶礼如来无诤殊胜功德。“能遮彼惑起”即是凡如来所作业能遮止一切众生本应起的烦恼令其不起。“亦能害彼惑”即是彼烦恼若已生起,如来亦能令彼生起对治方便。声闻的无诤仅仅是不作他人烦恼出生的所缘缘,不能令他人生起对治,如来的无诤则不但令彼不起且能令生对治,故为殊胜。在此向如是于一切染污众生偏起悲愍的悲者如来我恭敬顶礼!

唐译:

无功用无著,无碍恒寂静,

能释一切疑,胜智我顶礼。

此偈顶礼如来愿智殊胜功德。如来愿智由五事殊胜,即于起无功用、于境无著,于中无碍、恒时寂静、能释众疑,由此五义故为殊胜,其余声闻的愿智则由须作意方能生起故非无功用,须假定力故非无著,仅知少分故非无碍,仅暂时安住故非恒静,有无知故不释疑。在此向如是具胜智者如来我恭敬顶礼!

唐译:

所依及能依,于言及于智,

说者无碍慧,善说我顶礼。

此偈顶礼如来无碍殊胜功德。所说有两种——所依之法与能依之义,说具有两种——方言与巧智,如来对此“所说”与“说具”,智慧恒常无碍,故为殊胜;说者显示无碍业,开示有方,故名善说。在此,对如是善说者如来我恭敬顶礼!

唐译:

能去及能闻,知行知来去,

令彼得出离,教授我顶礼。

此偈顶礼如来神通殊胜功德。如来以神足通能去往彼彼处所,以天耳通能闻彼彼音声,以他心通能知彼人心行差别,以宿命通能知彼人前世从此因来,以生死通知彼人今世由此因趣往何处,以漏尽通能如实为彼宣说出离之法令得出离,由此而作教授。在此,对如是教授者如来我恭敬顶礼!

唐译:

众生若有见,知定是丈夫,

深起净信心,方便我顶礼。

此偈顶礼如来相好殊胜功德。一切众生若见如来相好,即定会了知如来是大丈夫,并且以相好为方便能令见者对如来生起净信。在此对如是具相好之如来我恭敬顶礼!

唐译:

取舍住变化,定智得自在,

如此四清净,世尊我顶礼。

此偈顶礼如来清净殊胜功德。清净有四种,即身清净、缘清净、心清净及智清净。“取舍住”显示身清净,即如来于自身寿的取身、住舍、舍身均得自在;“变化”显示缘清净,即诸境转变、起化均得自在;“定”显示心清净,即于诸定的出入均得自在;“智”显示智清净、即能知诸境无碍,获得自在。对如此具四清净之世尊我恭敬顶礼!

唐译:

方便及归依,清净与出离,

于此破四诳,降魔我顶礼。

此偈顶礼如来十力殊胜功德。魔依靠四事破坏众生,即是:

①依方便诳惑众生,妄说受用五欲得生善道、不堕恶道。

②依归依诳惑众生,妄说大自在天等是归依处,余处不是。

③依清净诳惑众生,妄说大自在天等是归依处,余处不是。

④依出离诳惑众生,妄说唯有小乘道果是出离,无有大乘。

佛以十种智力破魔四事,即以处非处智力破魔第一事,由开示依善法方便可得生天、非以恶方便故;以自业智力破魔第二事,由开示唯以自善业力生天、非依大自在天等力故;以禅定智力破魔第三事,由具知禅定解脱三昧三摩跋提故,开示以世间定不能断烦恼种;以后七种智力破魔第四事,由下根等令离劣道、上根等令置胜道故,具体即是:

①以知根胜劣智力了知信等小中大之差别而令置于大信之中。

②以知种种胜解智力了知种种胜解差别而令置于大乘胜解之中。

③以知种种界智力了知有情种性差别而令置于大乘道中。

④以知宿命随念智力了知诸所化有情的一切宿命。

⑤以知死生智力了知其来世。

⑥以知漏尽智力了知涅槃之差别。

由此十种智力安置一切大乘种性于大乘道。对如此降魔者如来,我恭敬顶礼!

唐译:

于智亦于断,于离亦于障,

能说自他利,摧邪我顶礼。

略释:此偈顶礼如来无畏殊胜功德。如来说一切智无畏、说漏尽无畏、说尽苦道无畏、说障道无畏,其中智、断是说自利功德,离障是说利他功德。若有外道发难:瞿昙,不具一切智、未尽一切漏、说道不能尽苦、说障不能妨道。如来于此四难能摧伏,故名无畏。对如是无畏之如来,我恭敬顶礼!

唐译:

在众极治罚,自无所护故,

离二染正住,摄众我顶礼。

略释前两句顶礼如来不护殊胜功德,后两句顶礼如来念处殊胜功德。如来在众会中说极治罚,由如来自无所护故;如来远离喜忧二种杂染且正住而不忘念。由此二种功德殊胜故,能摄一切徒众,对如是摄众之如来,我恭敬顶礼!

唐译:

行住一切处,无非一切智,

由断一切习,实义我顶礼。

略释:此偈顶礼如来断习殊胜功德。如来于一切处一切时,行住等事,无非一切智威仪,因为断尽一切烦恼习气故。声闻罗汉没有一切智,烦恼虽断习气未尽,故于行住时或逢奔车逸马即被损害,由彼等非一切智威仪故。如来无有此事,由实有一切智故。对如是具遍智实义之佛陀我恭敬顶礼!

唐译:

利益众生事,随时不过时,

所作恒无谬,不忘我顶礼。

略释:此偈顶礼如来不忘殊胜功德。如来作一切利益众生之事,恒得其时不过其时,此是不忘法业;如来所作,一切时均有义不虚谬,此是不忘法自性。对如是不忘法之如来,我恭敬顶礼!

唐译:

昼夜六时观,一切众生界,

大悲具足故,利意我顶礼。

略释:此偈顶礼如来大悲殊胜功德。如来由大悲故昼夜六时观察众生谁退谁进,对未起善根者令彼生起,对已起善根者令彼增进。虽说六时实际于一切时恒转法轮,由大悲具足故,此即是大悲业;于一切众生常起利益之心,此即是大悲自性。对如是具足大悲之如来,我恭敬顶礼!

唐译:

由行及由得,由智及由业,

于一切二乘,最上我顶礼。

略释:此偈顶礼如来不共殊胜功德。如来有十八不共法,由行所摄六者是身无失、语无失、念无失、无异想、无不定心、无不择舍,由证所摄六者是欲无减、精进无减、念无减、慧无减、解脱无减、解脱知见无减,由智所摄三者是智知过去无著无碍、智知未来无著无碍、智知现在无著无碍,由业所摄三者是身业随智慧行、口业随智慧行、意业随智慧行,一切声缘较凡夫为上,如来由此四事不共故,于彼上复上,故名最上。在此,对最上者佛陀我恭敬顶礼!

唐译:

三身大菩提,一切种得故,

众生诸处疑,能除我顶礼。

略释:此偈顶礼如来智殊胜功德。一切种智的自性即是三身——自性身、受用身及化身,此智于一切境了知一切种故,一切众生于一切处所生之疑,以此智均能断疑。对如是断疑者佛陀,我恭敬顶礼!

唐译:

无著及无过,无秽亦无息,

无动无戏论,清净我顶礼。

略释:此偈顶礼如来六度圆满殊胜功德。于彼资财无贪染故无著,于身等业永无垢故无过,以世法诸苦不扰乱心故无秽,少有所得不住故无息,心恒寂静不散乱故无动,一切法中所有分别皆不行故无戏论。如来以具离六种障碍而得六度圆满,故名清净。对如是具清净者如来,我恭敬顶礼!

唐译:

成就第一义,出离一切地,

于他得尊极,解脱诸众生。

无尽等功德,现在皆具足,

世见众亦见,不见人天等。

略释:此偈顶礼如来佛相殊胜功德。佛相有六相,即是体、因、果、业、相应、差别,由此六种表知是佛,故说佛相。

①“成就第一义”是体相,由真如第一义成就故。

②“出离一切地”是因相,由出离一切菩萨地故。

③“于他得尊极”是果相,由于一切众生中得第一故。

④“解脱诸众生”是业相,由能令一切众生得解脱故。

⑤“无尽等功德现在皆具足”是相应相。

⑥“世见众亦见不见人天等”是差别相,即化身种种世间界都见,受用身佛大弟子众亦见,自性身人天等一切时不见。此即是三身差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