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贤上师言教 - 轮回过患54

十二缘起

分四:一、支分差别;二、支分略摄;三、几世圆满;四、此等摄义。

一、支分差别 分十二:(一)无明;(二)行;(三)识;(四)名色;(五)六处;(六)触;(七)受;(八)爱;(九)取;(十)有;(十一)生;(十二)老死。

(一)无明 分三:1、体性;2、差别;3、无明缘行之理。

1、体性

“无明”即是不明了人无我,而将多体、无常的五蕴执为常、一的我见。轮回根本的无明就是萨迦耶见,在此基础之上还有不明了业果而执为无因、邪因等,这就是无明的体性。

2、差别

无明包括两种愚蒙:一、业果愚;二、真实义愚。也就是对业果的愚蒙和对无我真实义的愚蒙。

3、无明缘行之理

由业果愚能招集堕恶趣的业行,由无我真实义愚能招集往善趣的业行。

(二)行 分二:1、体性;2、差别。

1、体性

“行”即是业,也就是造作的意思。

2、差别

行有三种:一、能引恶趣的非福业;二、能引欲界善趣的福业;三、能引上界善趣的不动业。

(三)识 分二:1、体性;2、差别。

1、体性

“识”,指阿赖耶识。

2、差别

识有因位识和果位识二种,就所生之处而言,又可配在受生恶趣和受生善趣两个方面。

受生恶趣的因位识和果位识:如果对于从不善业起苦苦果的因果律愚蒙,就会造作增长不善业,在造业后的第二刹那,业习气熏习的现法识即是因位识;这个识经过滋润到了成熟位,未来世在恶趣处结生的识是果位识。

受生善趣的因位识和果位识:由于对无我真实义愚蒙的势力,又不如实了知善趣实际是苦性从而妄执为乐,为了我得乐的缘故就会造集福业和不动业,在造业后的第二刹那,业习气所熏的现法识是因位识;这个识经过滋润到了成熟位,于欲界、上界的善趣结生的识是果位识。

(四)名色

“名”指受、想、行、识非色的四蕴,“色”指色蕴,“名色”就是指五蕴。如果生到无色界,那就只有色种子,而没有真实的色。此外在其他生处受生时,都会出现的羯罗蓝、安部陀等各分位的色,对此应当按照《入胎经》等中所说色蕴发展的各分位状况如实地来了解。

(五)六处

“六处”,指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按四生而言。如果是胎生,最初识入精血成为羯罗蓝位,之后色蕴将随着名蕴——受想行识而与日俱增,逐渐地成就眼、耳、鼻、舌四处,身、意二处在入胎初始的羯罗蓝位就已经具有。如果是化生,在结生的时候诸根会顿时现起,没有这样渐次形成的过程。卵生和湿生除了不是住胎的方式(湿生是借暖气和湿的因缘受生,卵生是蛋生),此外各分位发展而成就六处的情形与胎生相同。

名色与六处的体性差别:成就名色,指最初得到蕴身的自体;成就六处,指完成了蕴身的差别。如同花种植入土地时随即得到花的自体,但未成就花的差别;经过若干时节的发展,圆满地出现了花蕊、花瓣、花枝等的支分,由此成就了花的差别。

另外要注意,此处所说的六处,主要是针对人类而安立的,其他生命形态会有所差别。比如,在无色界就没有眼、耳、鼻、舌、身五种有色的根。

(六)触

“触”,指根境识和合,而分别可意、非可意、中庸三种境。

“以六处为缘生触”是一种省略说法,实际是指根、境、识三者作为因缘,当它们和合的时候就会发生触。

(七)受

“受”,指由根境识和合分别三种境作为因缘,而生起的苦、乐、舍三受。

受的差别是,以触及可意境为缘,发生乐受;触及不可意境为缘,发生苦受;触及中庸境为缘,发生舍受。

(八)爱 分二:1、体性;2、差别。

1、体性

“爱”,指于乐受起不离爱、于苦受起乖离爱。也就是,以乐受为缘,就会发起爱与其不离的心;以苦受为缘,就会生起爱与其分离或避开它的心。

这里要明确,只有无明与受和合才会生爱,如果没有无明,虽然有受也终究不会生爱。这里的“无明”指无我真实义愚,即有我执的时候,一产生乐受就会爱著;如果没有我执,光有乐受也不会为我而生爱。

再者,触和受有什么差别呢?触是境界受用,受是生受用或者异熟受用。也就是,当已经现前这样的境界时,与之接触就是前位的境界受用;而随后会发生苦乐等的受,这就是异熟受用。譬如,在一位天人面前,呈现出天宫、天乐以及众天女等的境相,这是境界受用;随之发生了很快乐的感受,这是他的果报受用或者异熟受用。这两者圆满就是受用圆满。

2、差别

相应三界有三种爱,即欲爱、色爱和无色爱。

(九)取 分二:1、体性;2、差别。

1、体性

“取”,指对四种境起了四种欲贪。也就是以爱为因缘,推进发展到心对此一直取著的程度。

2、差别

取有四种。

一、欲取:指欲著在色声等的欲尘上。也就是对于五欲的取著。

二、见取:排除根本萨迦耶见之外的其余恶见,在这些恶见上出现了欲著的心。也就是取著这些见解。

三、戒禁取:与恶见相属的恶戒恶禁,对此发生了欲著的心。也就是对于一些邪的禁戒,由于爱而发生了很大的取著心。

四、我语取:指欲著萨迦耶见。也就是心一直计著我、我、我,这样发生根本的取著“我”的心理活动。

(十)有 分二:1、体性;2、释词。

1、体性

“有”,指往昔造作业行在识中熏建了业习气,其后经由爱、取如水般地滋润引发,终于到了具大势力能引生后有的分位。

2、释词

“有”是在因上假立果名。也就是,当因的业势力已经强大到必定感生后有的分位时,就在这样的因上立果的名字,叫做“有”。

(十一)生

“生”,指识在胎卵湿化四种生中最初结生的刹那,也就是四种有中的生有。

(十二)老死

“老”,指诸蕴成熟转变成其他相。广义是指受生第二刹那一直到死之间的本有,狭义是指身心出现了衰退相的阶段。

“死”,指弃舍同分诸蕴。也就是,取得一世蕴身以后,当同分相续到了最后,引业穷尽之际,相续就会断灭,这就是死。

二、支分略摄 分二:(一)摄为四支;(二)摄为三道。

(一)摄为四支 分五:1、摄为四支;2、归摄必要;3、引之道理;4、生之道理;5、成办之义。

1、摄为四支

十二支可略摄为四支:能引支、所引支、能生支、所生支。

能引支:无明、行、因位识二支半。

所引支:果位识、名色、六处、触、受四支半。

能生支:爱、取、有三支。

所生支:生、老死二支。

2、归摄必要

十二支归摄在引、生两重因果中,实际是为了显示一重受生因果的相。摄为两重因果的必要,在于显示因和果的两种差别,由此就能非常具体地显示出如何完成一重受生因果。

首先就果而言,为了显示引果苦谛和生果苦谛体相的差别,安立了两重因果。也就是,果位识、名色、六处、触、受这四支半在所引位只有种子,还没有成就各自的自体,属于未来会发生的苦;生和老死二支则是已经生苦的分位,现前即是苦。譬如,花种子在现前位只有种子,虽然有引出根茎枝叶等的功能,但还没成就根茎枝叶等的自体。同样,果位识到受这四支半只是引果苦谛,也就是把能引苦果的种子立为苦谛,能引出将来的果位识等的苦果,但现在还没现前苦果。当花种子经过滋润到了成熟位,已经出现根茎枝叶等的自体时,这就好比生果苦谛,已经生出了生和老死的苦果报。总之,所引和所生的差别,即是种子位和成熟位的差别。

其次就因而言,为了显示果的受生有两种因,也就是能引种子的因和能令种子所引果报生起的因,所以安立两重因果。譬如花有两种因:一、能引出花种的因,如同能引;二、能开花的因,也就是以水滋润等,如同能生。由无明起行,只是引出了将来发生果报的苦种子,所以是能引种子的能引因;之后经过爱、取的润发,才使得种子成熟而生出果报,这就是能生出苦果的能生因。这两种因配在一起才能出现最终的受生。

3、引之道理

以下由四相了知能引和所引的涵义。

一、何为所引

问:在十二缘起支中,哪几支属于所引?

答:果位识半支,加名色、六处、触、受四支,这四支半是所引。这四支半在所引位只有种子,还没有成就自体。

二、以何而引

问:以什么能引出果位识等的种子?

答:以无明为缘所生的行支。也就是由无明驱使造业,以这个业就引出了种子。

三、如何而引

问:能引是以什么方式引出了所引?

答:引种子的方式,是由行在因位识中熏建业习气。也就是造业后第二刹那,业习气就熏入了因位识中,以此就出现了所引的种子。

四、所引之义

问:所引的意义是什么?

答:在因位识中熏入的业习气,具有变现出果位识等的功能,如果遇到爱、取、有这三个能生支来滋润,就能够转成果位识、名色、六处、触、受这些果的自体。

4、生之道理

以下由三相来认识能生和所生的涵义。

一、以何而生

问:以什么能生后有?

答:以爱为缘所生的取支。也就是有了爱以后,再进一步串习成了取就能够感生后有。

二、何为所生

问:所生的是什么?

答:生和老死。也就是后有从生到老死之间的一系列果报。

三、如何而生

问:能生是以什么方式生出了所生?

答:过去造业在识中熏入的业习气,经过爱、取的数数滋润,当它的势力已经增长到堪能引发后有时,随即就会发生果报。

5、成办之义

对此从引、生善趣的情形和引、生恶趣的情形来认识。

一、以恶业引、生恶趣的情形

由业果愚无明发生了不善行,在识中熏建了恶业习气,使得有可能出现三恶趣中的果位识、名色、六处、触、受这样的果报,也就是已经引出了会发生恶趣这些果报的种子。接着,如果这个恶业习气经由爱、取的水数数润发,而逐渐变得有决定感果的大势力,那就一定会在来世的恶趣中感得生和老死。

以四支来说,由业果愚无明起不善行,在识中熏建恶业习气,是能引支;以此就有了功能,可能造成三恶趣的果,也就是果上的识等的四支半,这是所引;经由爱、取数数润发,已经到了有大势力决定感果的业的分位,这是能生;由此就在来世恶趣中感得生和老死,这是所生。

二、以善业引、生善趣的情形

这又要从两个方面来认识:(一)引、生欲界善趣的情形;(二)引、生上界善趣的情形。

(一)以善业引、生欲界善趣的情形

由无我真实义愚无明,为了自己得到欲界的安乐,发起欲界所摄的持戒、布施等的福行,以此就在识中熏入了妙业习气,有了成就欲界善趣的果位识、名色、六处、触、受这四支半的功能。再经由爱、取数数润发,使得福业的业习气逐渐变得有势力,由此来世就在欲界善趣中生起了生和老死。

举例而言,某人不了知无我,想为自己求得欲界天的安乐果报,为此作了布施等的各种善行,作了之后就在识中熏入了妙业习气,这是能引支;已经有能生欲天果位识、名色、六处、触、受等各种福果的功能,这是所引支;之后还以爱、取不断地去滋润这个善业习气,使得它逐渐地变得非常有势力,这样就完成了能生支;结果来世就生在了欲天当中,以及当它成熟之后发生老死,这是所生支。这就是以善业引生欲界善趣的情形。

(二)以善业引、生上界善趣的情形

由无我真实义愚无明,为了自己求得上界的安乐,发起了上界所摄的奢摩他等的诸不动行,由此就在识中熏入了这样的妙业习气,使得有功能可以造成上界天的果位识、名色、六处、触、受这四支半。再以爱、取数数润发,使得不动行的业习气逐渐变得有势力,来世就在上界天中生起了生,乃至达到老死位。

配四支来说,以无明出不动行就在识田中熏建了妙业习气,是能引支;随着就引出了能发生上界天果位识等的种子或者功能,这是所引支;然后,以爱、取不断地润发不动业的业习,使得它强而有力,这是能生支;以此就在来世出现了上界天的生,以及时间一到就出现老死,这是所生支。以上说明了以善业引生上界天果报的情形。

(二)摄为三道

十二有支可以摄在烦恼、业、苦三道中。

也就是,无明、爱、取这三支是烦恼;行、有二支是业;识、名色、六处、触、受、生、老死这七支是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