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贤上师言教 - 轮回过患42

3)以理抉择,入法门后作世间俗事实为颠倒 分二:①由正反面思惟而认定;②特别依《米拉日巴道歌》思惟如何为圣者所讥。

①由正反面思惟而认定

是故,财宝、受用、喜乐、声誉等出生之因,于自己,有一个往昔积善之果的话,不欲也强生;无彼的话,任作几许精勤、修作,也所欲不成,而唯一汇聚不欲故,若不依于无尽之财——知足之财后修真实之圣法的话,入法门后,还成办此生俗事的话,则唯是自苦,为圣者所讥。

体会金刚句

首先要明白金刚句的结构。它是一个微妙的图案,指示了缘起上甚深的道理,由此会发现自身行为上极大的偏差,这又是就真实的理路,也就是我们心中本身的缘起法则上要去认识的。那么我们怎么来读懂这样一个图谱呢?就是要首先知道文句的前后关系,知道心上正反面的缘起法则,然后回到自身上来看,就会明白是怎么颠倒的了。

下面具体来看金刚句的指示。“是故”是承接前面,以对于所欲不临、不欲降临这两大苦发起了定解,由此就会得到下面的认识。接着是一整句连下来的,“故”以前是理由,“故”以后是结论。而理由里面的“有彼”“无彼”,是表示正反面缘起决定的相,它的关键就在人欲和天理的辨别上。“财宝、受用、喜乐、声誉等”,是今生的所求,在缘起的法则上有它的因,心里不想它也必定要来;没有它的因,作多少的精勤、修作也丝毫不可能出现,而且唯一集聚不想要的。这个因就告诉我们,偏离了缘起正道,无论起多少的欲、起多少的勤、起多少的修作,全数都是枉然的。这样就知道,在不具正因的情况下,无论作多少,都丝毫不得果,反而出现各种的邪果。以这个缘故就推出下面了:假使不歇掉这个私欲,依止知足后修真实的圣法,或者入了法门后还在成办此生俗事的话,那当然唯一地是自苦了,成为圣者所讥。最后一句连到后面米拉日巴尊者的道歌,那里会有具体的指示。也就是如何成为所讥呢?那就是表里相反——表面入法门、里面办俗事而出法门,这样就出现各种的颠倒之相、无数的丑陋,而成了圣者讥讽之处。以上简要地指示了金刚句的结构。

逐层细致抉择

接着还要细致地体会。“财宝、受用、喜乐、声誉等”,指的是现世的名利、五欲享受,这是无数众生念念希求之处,因此,他的心整个地摆在了现世法上面。而在非理求取现世法的整个缘起线路上,丝毫法的内涵没有,因为所谓的正法,最少要有共下士以上的内涵,而它根本的区分点,在于意乐上已经不以此生的福乐为主,心的重点全数放到了后世以上。

接着又要体会,这些现世福乐出生的因是什么?这里首先有个疑问:为什么这里金刚句用的是“往昔积善之果”,而不说“往昔所积的善业”呢?这要明白,在今生此时要出现这些相的话,一定要由宿世积善到了成熟位有了那个果,才会出来。就像种了种子之后,当配合上水、土等助缘,已经具足因缘,又没有违品障碍,到了立即要出现果的那个时位,就叫“有了那个果”,那时候你不想让它生,它也决定要生的。反过来说,只是种了种子,假使助缘没配上,或者有违品,比如把种子用火烧坏、装在盒子里等的话,它还是不能生,或者不可能即刻生。因此这里要注意,用的词是“往昔积善之果”,就像我们说:“你现在有福报的话,不想要也会来。”这个“福报”是指果位上的事。因此,财富、受用、身心的喜乐、很大的名誉,以及“等”字包括的地位、权势等等,这些要即刻出现的话,它的因就是要有这个福果或福报。这是在成熟位上指示的。

接着继续从缘起上观察。在我们自己这样一个相续当中,假使有出现财富的福果,那即使没有起一点欲,它也会强生。也就是以因缘的势力已经集聚故,你不想要它也要来,它自动就会送上来的。就好比灯泡、电源、开关、线路等已经因缘集聚,开关已经按下去,那不想让灯光出现也不可能,这叫“不欲而强生”。因此在这种状况下,就像袁了凡的传记里所显示的那样,你就是不想要,它也一定会来,决定在因缘和合的时候,就会那样出来。所谓的“强”,就是说缘起律是无法违逆的,连诸佛也不可能违越缘起,因缘一旦和合的时候,是必然要来的。就像顶生王,当他的福果已现的时候,他口里说一下,天空中就要降七宝雨。就好比水、火、米、锅、时间、人工等的因缘已经和合的时候,你一个念头不必想:“饭啊!快点熟吧,我希望你熟!”它就自然熟了,这叫“不欲也强生”。

接着还要从反面来认识。假使在自己的相续里,当前还没有这种宿善的福果的话,那心里再怎么想:“财富快一点来吧,天上快一点降七宝雨!给我高级的五欲享受,我要那样的豪宅、小车,要非常丰富的五欲生活。我要得到身体的乐、心上的喜,我一定要有好大的名誉,一定要做闪光的名人,我要登到那样的高位!”世人就是这样希求的。但是,还没到那个成熟位的时候,无论心中起多少精勤、作多少修作,也是丝毫也不会出现,而唯一地汇聚那些不欲的事,就是在此愿望之外的各种果或者不欲会汇聚过来。这就是思惟前面两苦之后会达成的认识。也就是在缘起律上,如果因还没到成熟位的时候,那再怎么想、再怎么勤、再怎么作,也是丝毫不现的,唯一出现的是此外的东西。

接着要认识,以这个道理所要得出的结论。首先要认识什么是“无尽之财”。所谓的“无尽”,是说它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一种精神上的财富,这个财富就叫“知足”,就是没有欲,不必在这上动一个念头。而这种财是别人无论如何都拿不走的,无论在何时、在何处、在何种情形下,只要有知足,心就是安的、就是乐的。它有别于那种把乐建立在外在欲的满足上,而是把乐定义在欲的放下上面。因此,一个知足者,无论住什么样的房子、吃什么样的饭菜、穿什么样的衣服、怎么样行住坐卧等等,全然是安乐的,这种财就叫“无尽之财”。

这样从缘起上去衡量的话,以不合天理的私欲所发起的所有作为,都是不可能实现一点果的。那么这样的话,你不歇下来,依知足之财去修真实的圣法、真实的安乐之道的话,虽然自己入了法门,穿法衣、捧法本、修法行,这些都已经在作了,而内心的重点却在成办此生的俗事,也就是出现了各种的欲,希求世间的名利享乐,然后作各种各样的精勤、修作,那这样的话就只是自苦,因为在缘起上一点不会实现,而且全然汇聚的是不欲的东西。然后圣者就讥笑说:“好可怜!好愚痴!他说是入法的人,可是丝毫都不修法,心上没有法的内涵,只是披着法的外相去做俗事,太颠倒了!”这样就叫“为圣者所讥”。

②特别依《米拉日巴道歌》思惟如何为圣者所讥 分四:A思惟智者颠倒之相;B思惟护戒僧颠倒之相;C思惟现仙人仪形者颠倒之相;D摄要思惟。

入法门后做俗事,是这里的讥笑之处。法和俗是一对,两者的方向完全相反。比如,晋美朗巴祖师在很小的时候,一见到别人出家,就迫不及待地要剪头发,就是想入法门,去掉这世俗上的事。入法门当然跟世俗完全相反,假使入了法门以后还做俗事,那就是可笑的事了。这里米拉日巴尊者针对这一点作讽刺。

A思惟智者颠倒之相

至尊米拉云:“总之如来为人主,说法摧坏八法故。于今诸称智巧者,八法岂非皆增长。

总之,如来人主是为了摧坏世间八法而说各种法的。他是人主、世间主,就是要引领世间的众生入到法道里。没有佛的引导,众生都在忙世间法,这连苍蝇、蚊子都知道,它们也想在现世里面求一点乐,然后为此而精勤、修作,这没有法的内涵。我们得了人身,已经到了人畜分界的时候,实际也是天理与人欲交战的时候,这时应当作一个超越畜生的法行。如果仅仅求现世的名利,那叫“俗”,没有法的内涵。入法门跟世俗一刀两断,就是要彻底走一个相反的路,不做这些俗事,唯一作法事。

如来看到众生是这么愚痴,他为了摧灭世间八法,宣说各种法门来引导我们。世间八法有正反两方面——称讥、毁誉、苦乐、利衰,总的来说,就是名利和名利的相反、五欲和五欲的相反,那么世间八法就是忙这个。人基于凡夫心的本能,就是想要乐不想要苦。因此,为了要乐,他一直盼望这些所欲降临,起各种的心,采取各种的方式、做法;不欲就是苦,他是拼命想避、不想要的。围绕着这样的所欲和不欲在转,以一种最短浅的眼光、最现世的目的,就想求取到现世的这些法,这些就叫“俗事”。那么与此相反,就是下士以上的内涵,不再求此生的名利,而是要寻求来世以上的利益,那这样就开始相应到法道,不能和私欲结合。这时是法上的欲,起码要行一个人天正道以上的法。那么要得到人天的福乐,也是要断恶修善的。

现在如来作为人主,他要引导人类走真正的安乐之道,返回到法界本身,为了摧灭粗细的八法,宣说了各种各样的法。有的除贪,有的除嗔,有的除痴,有的宣说世俗谛上缘起的法则,有的宣说胜义谛上的空性等等,这样的话,都是要消除世间八法的。那么,这些法经过如来宣说,结集者集成了经教,菩萨们为了阐扬、光显圣教的道理作很多论典,后世的祖师为了接引当代者,讲很多的教授等等,这些总集起来就是法典。那么去学习这些,自身逐渐地就成了一个智者,然而这个智者本来学的是摧灭世间八法的正法,你没见到他的八法反而越来越大了吗?

这意思是说,学过大经大论,通过佛教考试得到了名誉、地位,在自己和人们的观念里就说:这是一个智者。之后这些智者们的名就大了,因为有人恭敬,在名利上就特别突出。原先是普通身份,现在身份高了,好多人都恭敬、膜拜,好大的供养送上来等等,发现好名的心很快就大了。不像以前,人是朴素的,心是低下的,现在这个心马上就高了。无论是内在的心态,还是外面的知识、学问等等,会发现好名的心在增上、慢心在增上。这里面只不过两种,要么成君子,要么成小人。小人就是求利的心非常浓厚,这种智者到后面就沦落了,希望有好大的物质享受,求利的心越来越增长,非常想要钱。要么就非常好名、好地位、好恭敬。这个时候名利心就不断地在增长。那么,这是不是一个可笑之处呢?

本来是学摧灭世间八法的教典,而且在这上面已经认为是智者了。因为在学习这些的时候有高下之分,只有那个学得好的才能当智者,学得不好的就不能当智者。当了智者,有名有利有地位,被供奉在一个很高的宝座上,这样的话,那个好名的心马上就增长了。就像悟达国师得了个沉香宝座,他就有一点沾沾自喜,虽然表面不露出来,但毕竟是尊贵的象征,那就不一样了,结果马上遭报应,有了人面疮的事情。从这可以看到是怎么好笑的。

B思惟护戒僧颠倒之相

如来护持诸‘尸罗’,为断世间事故说。今日持戒诸大德,俗事岂不皆增多。

如来以身作则,自己守护律仪,这样来引导众生。必须具足别解脱的戒行,这样才能从身口意各方面免除尘劳的系缚,一心修行,迅速地达成解脱。他是为了断掉世间的事或者作业,来说这个律仪的。但是,现在所谓护戒的诸僧,搞的世间事难道不是更多了吗?米拉日巴尊者就是这样作讥讽的,他的笑里面带着泪。也就是说:“你看,你们都是守戒的人,佛是为了让人断世间事来制戒的,你们怎么搞的世间事越来越多了呢?”

本来一个人只需要非常简单地维持此世的生存,然后尽量避免世缘的牵绕,因此要远离。现在他外现一个护戒的身份,这叫“入了法门”,这个法就是到道谛和灭谛的内涵。道,就是无我空慧为主的无漏戒定慧增上三学;灭,就是由这样行道以后,连苦的根都断掉了,达到了彻底地寂灭苦,这就叫“出世的法”。入了法门,就表示进了这个门就要达成这个法,是完全要从世间法里出来的。而现在这样受了戒以后,里面根本就是一个现世的心。主要的关键,就是因为没有思维苦谛,因此出离心根本没有,占主导地位的就是现世心,它是心中的首领、指挥者。外面看起来具足什么样的戒行、威仪,显现成什么样子,好像特别清净,其实里面非常混浊,那就是一个现世心的机制在起作用。就是说,这个欲上根本没有变过,俗心没有变成道心的缘故,以它的力量,搞世间的事情不是越来越增加了吗?

本来是要减少、减少,最终减少到零,压根就不去牵扯轮回的因缘,现在看到不是更多了吗?一个变两个,两个变三个,然后变十个、百个,变得完全充满了。你看看,本来是要远离,而这些人现在迷在了网上,他们在干什么呢?就是想买这个、要玩那个。或者你看他现在成了什么样的世间团体的主人呢?他经营什么样的世间事呢?从小的一个家宅,到大的一个世间圈子,有好多好多的联系,好多好多的经营,全数都是追求现世名利享受的事情。那么,这不是好笑的事吗?

C思惟现仙人仪形者颠倒之相

昔时仙人(佛陀)之仪形,为断亲属系故说。今日诸仙人形仪,守护岂不皆增多。

往昔佛现仙人仪形,这是三世诸佛的大仙幢相。什么样的仪形呢?就是剃除须发、披著法衣等。那么佛现这样的相,让人们感觉这是一个仙人幢相,其实它是如来应世的一个表相,也是引导众生要以这种仪形来一心行解脱道。佛是以自己这样做的方式来引导别人,就是为了断亲属的系绳来说的。

我们看过佛传,比如佛自己就是这样出家的。他自己把头发剃掉,天人捧接。原来是王子,穿的是珍贵名服,以各种璎珞来庄严,现在把这些都拿掉了,叫车夫拿回去,自己穿坏色衣,然后远离了宫城。他本来拥有万里江山,有那样贤妙的王妃,最高级的五欲享受,即将做转轮王,世间的名利达到高峰了,他的父王对他又是那么疼爱,所有人都围绕他。但是他感觉这样不行,之后他现仙人仪形,彻底地一刀两断,要断掉亲戚的系绳,也是引导后世弟子,应当要这样做。因为圣道三要的第一要就是出离心,没有这个,后面的一切都无法建立,根本谈不上什么道。

后世所谓的追随者们,如来现怎样的形,自己也现那样的形,所谓“金刀剃下娘生发”等,这样就是现仙人仪形,堂堂的僧相。那么,现今现仙人仪形者,护情面不是越来越大了吗?“护情面”,就是指护亲属和施主的情面,这就是世间法。往昔仙人的仪形,这是不得了的,表示彻底出家,再不回来了。他的相就是要辞亲割爱,一出了这种形仪表相,就说明他是彻底地出去了,再不回来了。在印度人的观念里,假使那一家前面有那个人,后来没有了,他们就会说:“你家那个人是死了还是出家了?”他们的观念里只有两种,要么就是死了,见不到人,要么就是出家了,他也不会再来,只有这两种情况。这说明一现仙人的仪形,就再也见不到了。

藏文上是“极为出”,这不是一般的出离,这几个月出去,以后还回来,它是极为出,跟亲属的关系一刀两断。为什么要这么做呢?就是要极为出离这个家的增长贪嗔痴的因缘。假使在家里、在家乡,那有好多亲友为主的关系,这上面会不断地增长贪嗔痴,合意的一方就起贪,不合意的一方就起嗔,然后愚痴地认为这上有安乐、有实义、有永恒等等。一落到“家”,它是非常大的一种土壤,一种增上贪嗔痴的因缘,所以要远离才能寂静,是这个目的要极为出离。否则人在短暂的一生,如何能够达成证道解脱呢?那是不可能的。

那么佛自己是这样做的,他要引导众生,现仙人仪形者,就是穿坏色衣,住静处,托钵乞食,跟家里完全没有关系了。而现在剃发、穿坏色衣等现仙人仪形者,本是入了法门要修出世法,修道谛和灭谛为内涵的法,那是以出离心为道心、为根本的动机,但现在却不断地在护俗家的亲属和施主们的情面,这些心不是越来越多了吗?本来你现这个形,就是表示这个人已经不会再来了,跟我们的联系全部都断了,好像死了一样,而这个人却不断地连着这么多的亲属、这么多的施主,他的系绳是越来越多、越来越牢,这不是可笑吗?

D摄要思惟

要之若不忆念死,修何圣法皆鄙劣。”

“要之”就是总结要义。上面举了各种现相,实际是一以贯之的,就是心上的欲没变掉,俗和道之间没转换过。不念死就是念生,念生就只有一个现世的心。认为生很好啊,既然我生在这个世上,那当然要营造人生的幸福,这是最现实的事了。因此,所谓的“念生”,就是求现世名利,这上面丝毫法的内涵也没有。那无论你作什么样的圣法,心中都只是一个现世心占主导地位。因此,修再怎么殊胜的法、超越的法、高尚的法等等,都是鄙劣的。

因此,法和非法的简别是在心上,而根本上是道心还是俗心又是在欲上。如果欲没变过,心里有非常大的欲望,蠢蠢欲动就是想求现世名利,一见到这么五光十色的现世生活,有那么多高级的享受、娱乐,有那么大的名誉光环、崇高的地位等等,这些全数落在现世法上。前行的修法,第一个就要扼断现世心,这个就是缘起上的要害。如果没扼断它的话,修一切法都是下劣的。后面仲敦巴尊者会说,你这样做不殊胜,那样做不殊胜,放下今生!放下今生!原因就是要把现世心扼断,如果这个心没断,真正的道心是不会出来的。

基本的道心,也就是往来世以上的道上走的欲都没有的话,那尽管你学的是好高的法,在别人面前也会夸耀那些好高的见解,好有自我形象感的,因为学了法以后,要借这个来充实自我,借这个来放大自我。那么这样无论做什么,心上是骗不过去的,那是一点都没变过,最喜欢的就是现世名利,因为没有前行的修量,根本没退掉过现世心,时时都是它在占主导地位,而以它去寻求现世名利都是鄙劣的。因此,不在外相而在内心,是决定有这么一个事的。

要除掉现世心,或者对于生抱着幻想、憧憬一直发展成无穷无尽的欲望,这个首先必须透过对缘起一分的透彻认识来转移。当然,前面《无常》等也一直在说怎么退掉现世心,这里就人间的苦谛而言,一定要在所欲不临、不欲降临这两个苦谛上得到定解。如果这上面没有去掉,那私欲是退不下去的。必然要有深彻的智慧,首先要通过如理地观察来引发定解,就会发现,如果脱离法之外,光是凭着第六意识的想像,以此自我的贪好发生欲,自己想我要这么求那么求,这样的话一点意义也没有,因为凡是所欲的不会以这个来降临,凡是不欲的也不会以这个来遮退。由此就会发现,这样得到认识之后,发现没什么想的,凡是与正理不合的欲,全数都是一种错乱的冲动、盲目的冲动、无始俱生以来习性的冲动。从今生的范围来说,从小到现在为止,一直寻求的就是名利,这就是没扼断它的原因。当它没扼断的时候,你再怎么说,其实道心没有发展,都是一个俗心,以此一碰到就发动,毕竟这些五光十色的让自我荣耀、高大、扩张的东西,是最让人上瘾的,也是无始习气最深之处。

这样的话,没有真实地修心,外面做好多好多,成了智者,有了地位、名誉等等,那当然烦恼水涨船高。原来还是朴实的人,没有那么高的架子,现在架子高高的;原来对名没那么贪求,现在贪得不得了,稍微有点跟自我违逆、扫一点面子的事情,那简直没有办法接受,这就表示好名的心重。原来不过是简单的衣食住,能维持基本生活就可以,现在享受的是越来越高级了,那不是利的心在增上了吗?原来还常常起念:“我要入法门,要好好修。”说的是法上的事、道上的事。现在入法门过了三月五月、三年五年,发现道的心没有了,俗的心是越来越强,最后就完全陷落了。这就可以知道,这里面前行非常重要,前行根本上是要培养道心的。道心一旦没有,在缘起上根本没办法控制住内心的能量唯一地往法上走,这样的话,那当然成道是不可能有希望的。这就是修苦谛的重要所在。

再说,所谓的修法不能以世俗的心作主导。好比艺术还是个小技,但是像绘画的时候,就千万不能沾俗气,一沾俗气就没什么可看的了。那么修道是无上神圣的事情,更是沾不得一点俗气的。不念死的人基本完全是在念生,而念生就是念名利,这样的话,无论修什么法都绝对不会入品的。这就导致出现非常让人遗憾的事。因为在所有现法的形相的人群当中,比如在在家身份中,千万人中难得一个高士,而在出家人中,千万人中难得一个高僧。为什么不能高起来呢?就是因为道心没有发展,在最开始的阶段里,五年十年,如果这上面没有得到坚固的话,那是不保证的,这样就会出现圣者所笑的事情。因此,修道不能不讲究次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