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贤上师言教-暇满难得 5

五根门随一不具足,则不成出家律仪之器。并且胜解和恭敬的所依——佛的色像等遇见,闻思的境——善说法宝看书、听闻等的缘分不具足故,是不堪为正法之器。

心要提示:

注意从起点上比较根具功能与否在修法上的极大差别,由此认识到根功能圆满的涵义。

这一段祖师以最低化抉择,让我们明白根缺不堪为正法之器,这又透过佛法僧三要点来说。

如果五根里面有一个不具足,譬如眼瞎、耳聋、身残、意呆等,就不作为出家受律仪的根器,不能入僧数,这样就没办法在道上发展,不是根器的缘故。就像车子有问题,无法在大道上行驶,也因此不可能逐步前进,越过一山又一山,穿过一桥又一桥,而到达目的地。

再者就佛宝而言,假使是瞎子就见不到佛像,而佛像代表佛,是发生胜解和恭敬的所依。众生见了佛像马上能引起心中的善根,他会意识到这是一位伟大的导师,不可思议,之后就会起胜解和恭敬,以佛为师,从此会开启他的正法修行之路。如果佛像都没见过,那就很可怜,没有因缘是难以出胜解和恭敬的,所以学法一开始要用相来引就是这个道理。就像《法华经》说的,当众生见到塔庙,一称“南无佛”,或者一个小低头、小礼拜、小供养等等,就已经种下了成佛的因而必将成佛,可见相的表示力量有多大。“所依”表示它是住持三宝,透过相来引众生的善根,引发佛性的觉悟,之后会开启法上的运作回归自性本元。但是,如果连佛像都看不到,那缘分就不具足,在法上面一点都不能趣进。

再说,闻思的境缘就是善说法宝,“善说”指佛语,“宝”就是特别珍贵、稀有、有力用等等,法宝能有效地指示解脱和成佛之路。教法在指示修行的途径,而修行的途径就是怎样去掉颠倒心,恢复本来,怎样发展佛性中的无边善根,怎样回归法界等等,都要透过善说的法宝来作指示。所以把法宝譬喻为地图,它是一切行进道路的指示。或者它是指月的标,能够标出性天朗月,也就是自身的本性等等,它是非常重要的。

如果根缺了,就不能看经书、听讲解等等,这样没有闻思的机缘,就出现不了定解,定解没出来,就不能肯定要这么走,因此,在佛法的道路上一步也没办法行进。“等”字还包括身根有残障,没办法礼拜、结印、合掌、打座等等,意根有残障就不能理解,当然更没办法在这上面发展思维、抉择、观照等等。像这样,以学法的缘分不具足,他就不是修法的根器。就像一辆车子轮胎坏了或者引擎坏了,最根本的功能上出了问题,那这个车子就没办法开,这就叫做它不是运载或者行驶的器具。

反面能够透出,我六根健全,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具足,堪为出家律仪之器。而且,眼明、耳聪、心灵、身健等等,这样我修行是非常有力量、有缘分的。看书、听法、思维、礼拜,遇见诸佛圣像,持诵咒语佛号,结印,打座等等,都能无障碍运行,真是一辆极好的“修行跑车”。这样就能了解修法根功德圆满的内涵。

通过极点抉择,可以看出根缺和根具有天壤之别。根缺就像残废人,一步也走不了,根具可以畅通无阻地前进。前者表现出完全无能,完全被挡在门外,后者表现为可以随意进入,日日夜夜不断在上面行进。根缺就像没有入场券,五根缺一就不能出家受戒,之后对于解脱道只能远远地看着,根本没办法迈进。或者六根有残缺,那在闻思修、与三宝结缘,产生胜解、恭敬,由此修道等方面,都是寸步难行。

根缺和根具的强烈对比是:根缺做一点都不可能,譬如盲人一个字也看不到,从生至死对此绝缘;而眼根具,从生至死可以随意运用眼根,什么都能看。或者对聋子来说,一句法也听不到;而对于耳聪者来说,从始至终可以无碍地听受法义。对于呆子来说,一句法也理解不了;对于意根灵敏者而言,从人天乘一直到无上佛乘之间,对无量法义都能展开思维、抉择,获得定解,开启解慧等等,乃至最终发生彻证彻悟,这是多么不可思议。或者对于身根残缺者来说,没办法结印、礼拜等等;而对于身根具足者来说,十万个手印都可以结,无数个大礼拜都可以行,一天八座都可以打。

像这样,根具者在道的行进上有非常优越的条件,真正是天之骄子,是世上功能最强的修法飞车,而根缺者就被挡在门外,他由于过去的业障,得不到修法的入场券。这么看来就要知道,根具叫做“修法的根功德圆满”,或者工具极其圆满。要像这样从最低化、起点化上面获得定解。

所谓业颠倒,即是对于生为猎人、妓女等的种姓而从小入于业颠倒的道者而称呼的。然实际上,凡是三门与法相违的所作所行,是入业颠倒故,如此是先未生起,而后容易生起,故对于自相续不违正法需要励行。

心要提示:

注意因位观察行为机制的颠倒和行为习性的颠倒。

这部分要透过行业颠倒和为法颠倒两部分来观察抉择,从而认定自身是否具有意乐圆满的条件,以及如何纠正,日常中应当注意什么。

尊者首先说到,所谓业颠倒,是对于身为猎人、妓女等种姓,从小就入在业颠倒道里的人称呼的。这是大致按照古印度或古藏地等的情形来说的。以印度来说,种姓很稳定,生在哪一家就做那种行业,这种叫做“行业颠倒”。

这里关键要注意“从小”两字。小少串习如天成,生在猎人家庭里,从小就学会打猎,这个邪意乐不断串习,成年后就会秉性坚固,由于他的意乐是喜爱残杀,所以与法不相顺。之后形成了很强的等流,他就不断地做违背法的事,没办法纠正过来。又譬如生为妓女种姓,母亲是妓女,女儿也成妓女。由于从小耳濡目染风月之事,心灵就不断受染污,等积到一定程度,邪性坚固,就没办法转入正道。“等”字还包括父亲是老贼,儿子是小贼,从小就学怎么偷,一直在这上面串习,结果邪性难改。可见习性串习到一定程度就没办法转移,这时根本不能入道,这种就叫做意乐上残缺。

这里要古为今用,尊者的指示是说,从小串习颠倒意乐,形成坚固的等流就没办法逆转,因此暂时来看,意乐是非常有障碍的,与道背道而驰。比如一个人几十岁才来学道,一生串习成的颠倒业习非常难改,意乐上不太圆满,甚至相当有问题。结合当今时代来说,“从小”两字就要想到从小受了邪教育,熏成一些颠倒的知见、意乐等,结果处处成为入道的障碍。

譬如享乐主义很盛,认为应该享受,他的意乐是求取所谓高品味的现代生活、特别多的五欲享受,这就跟入道的少欲知足完全相违。由于他的意乐倾向于要多欲,把生活搞得多么好,执持这种邪的知见,三乘圣道中的出离之道就没办法进入。他的心不断被贪欲席卷,一生大部分时间都投入到贪婪当中,而他却毫不自知,就是因为意乐偏了。像这样就形成很大障碍,根本没办法修道。就本法来说,没办法进入外前行的修法。现在很多人都处在自欺状态,认为我只修高法,基础法不需要。其实他是意乐颠倒了,连基本的崇尚少欲的善意乐也没有。

或者崇尚自由主义。从小受到媒体的熏染,认为可以自由、任性、任意施展、表现,按自己的意愿去做,这些跟因果法则完全相违。因果法则是决定的理,一切处都要顺着善恶法则来做,凡是善的就能做,凡是恶的就不做。所谓利他是善,自私是恶,必须熏好这个原则,对于忠孝仁义等基本世间善崇尚,才可能入正道。而当今社会不是这样,宣传张扬自我,怎么有个性、能显示就怎么做,做出各种荒诞的、与法相背的行为。这样串习成性以后,就很难跟佛法相应。

很多人并不崇尚善,而是崇尚知识、能力、自我表现或者标新立异等等,这种东西熏多了,就形成一种颠倒的秉性。

这里的“业颠倒”关键落在意乐上,因为业行的根本是意乐,是意乐推动自己去做的。媒体作为邪师处处教唆这种意乐,自心又没有观照缘起的深刻智慧,这样,听任很表面的、诱惑性的言论,自心就中毒了。经过长期熏染,一直这样运行,形成了秉性,就很难救了。所以今天做教化的事相当困难,很多人虽然入了佛门,但由于从小受邪熏,十几年接受世间教育,后来进入社会,经过各种自染染他等等,形成了很多邪的意乐、想法,每一个都障碍法道。

比如,本来名言中有尊卑、伦理,但串习了自由、平等这些看似合理实际颠倒的想法后,就感觉师徒之间没有上下级别,一味地要求自由意志,这样就违背了法道。由于不尊师、不重法的缘故,任何法都没办法纳入。或者以自我为中心,谁都要随顺我,我得到了表现才有意义等等。这就跟舍己为人,或者谦让、孝悌、忠厚等等完全相违,连世间善道都不能入。像这些都是由于受了邪熏,自心时时入到业颠倒的道,也就是与安乐法则相违的道,与天理缘起相违的道里面去了。所以对于这一条,要针对时代做新的诠释。

现在还有一种娱乐化的种姓倾向,是特别大的学法障碍,就是找感觉。影视、电子游戏、各种竞技等等都在提供感觉,刺激人的感官,所以很多人是一种顺世外道的见,认为有感觉就好,没感觉就不要。但是,暂时因缘聚合产生的感觉属于现世范畴,是一种当前的感官乐受,把这个定义为意义,就与圣道大相径庭了。

如今末法时期,一个人从小这样熏习,熏了几十年已经成了业颠倒的种姓。他的运行规则是:有感受我就要,没感受我不要。这样的话连后世都不会去想。如果严格地用法的尺度去考量,这就是外道见,而且是很低的外道见,称为“娱乐外道”或者“找感觉外道”,与圣教完全相违。圣教需要皈依,它的缘起法则建立在非常深远、亘古不变的铁律上面。只有以理对这个深信以后,才开始去寻求,尽形寿守持它,一言一行遵循它,他会有一种不变的准则。

而娱乐外道的倾向,是有感觉就要,没感觉可以扔,也就是建立乐受为意义,建立感觉为意义,这样的话,世间伦理以上,各种世出世间的圣道规则,这些根本的东西就被他摧破了。譬如家庭方面,由于崇尚爱情、情趣,而不重伦理,就不晓得要守住德性才有做人的根本,结果很多家庭都摧跨了。在依师学道方面也是重视感觉,感觉好就要,感觉不好就不要,不重人的德性,这样会很快舍弃老师。或者他会追求感官上的刺激,觉得圣教是古古旧旧的一套,根本意识不到它的大义,所以皈依发不起,业果就更加免谈。他不知道这里有一个不变的因果律,必须念念遵循,否则无法脱离恶趣。

像这样,人心已经成了业颠倒的状况。业的根源是意乐,这个意乐就变成了要感觉,什么感觉有趣、刺激我就要,认为这样就有意义。但是感觉是泡沫,一刹那就没了,下次又要制造新的感觉。他以感觉为意义就不可能有皈依,不可能有因果的胜解信,以及在善上的操守,结果人心就没办法入道,成了无暇之人。

总的要知道,这里的“业颠倒”就是行为模式的颠倒、运作机制的颠倒。运作机制的后面是意乐,也就是一种现代的自由意志,或者各种思想背景下的意志,是这种力量驱使人心在非法道上走。由于它的惯性太强、等流力太强,就跟法道背道而驰。从他内在的运作机制和走向上看,一直在非法上走,所以叫做无暇。

我们对它的认定,不能停留在古西藏时的状况。古西藏的社会环境非常单纯,说到“业颠倒”,只需要提到猎人、妓女或者小偷等的种姓,但现在的情况不是这样。如果光是这么讲,就会认为我们都不属于业颠倒者。实际上现在的情况非常严重,什么原因呢?“从小”二字表示我们从小受到邪的熏染。由于各种世间学说、立论都在非法方面引导,而且媒体大面积、高密度地轰炸,从小就习惯那种颠倒的行为模式,内在养成了很牢固的行动机制。由这种机制的驱使,就只会入在颠倒道里,这就叫做当今时代的业颠倒相。

在这一点上要非常仔细地观察,才会发现问题的严重性,才知道是什么吞噬了我们修法的时机,是内在一种什么样的障难控制自心没办法转入法道。作为一个有灵性的人应当深思,要看到其中的问题。

然实际上,凡是三门与法相违的所作所行,是入业颠倒故,如此是先未生起,而后容易生起,故对于自相续不违正法需要励行。

心要提示:

在细分上观察,由于以往内心受邪法熏染,已经建立了无数行为颠倒的机制及习性,时时可能遇内外缘而现行,落入无暇。因此,须努力做到自相续与正法不相违。

这一段是尊者在指示微细之处。凡是身口意三门跟法道相违的行为,全部落入错误的行为机制、模式和运作当中。

法道是纯正的路,是顺合天理、顺合缘起律的路,必须要按这样走。从粗分的十善业道开始,逐步进入细分的四谛道,再是六度道,最后是本性之道,全部都要顺合缘起、顺合天理来做。但是现代人受的邪熏染过多,自由意志特别强,他习惯运用颠倒识,运用无始以来的错乱习气,这个坚固成性就成了入法的障碍,三门的做法都跟法道相违,堵住入正法的路了。

譬如享乐论过强就堵住了出离,不能一心解决生死问题,所作的因都是爱染、贪执,多数是堕入恶趣的,少数也只是在人天里面求点福报等等,再没别的。或者,如果持“找感觉主义”,整天寻求感觉,一直处在飘忽不定,没有皈依的状态里。这时候心无法落在理智之道中,无法住在为道的誓愿中,连一分道的内涵也没有。这种人一点操守也没有,连人伦之道都守不住,根本没规则。

或者自我意识过于强盛,处处以我为主,那善就根本无法开发。他处处都要显耀自己,要得到一个位置、地位等,否则绝对不干,或者马上起烦恼,跟无我、谦卑、利他等等完全相违,也就无法转入法道当中。或者凭着自我设想,想怎样就怎样。我有一个思路、一个创意、一个想法,为了突出它要怎么样等等。这样的话,时时处在虚妄分别识的运作当中,根本认识不到真理大道。他无法遵守法则,无法继承传统,一直在小分别心的运作当中,这就很难入道。或者知识化的倾向很重,一直在分别心的伎俩,以及口头谈说上驰骋,并以此为荣。这就没办法顺着古圣先贤的轨道,在自心上一点一点地效仿。这方方面面的机制使得三门一直飘在外面,做一些无意义或者违背法的行为,入了非法运作的轨道,这就叫做业颠倒,导致当代人很难真正进入法的修持当中。

一个为法的人要有皈依、有志愿,要以法为操守、为原则,任何处都是依法的,这才可能顺着菩提道一级一级的台阶往上走,才能够升华。人不能随顺自己的意识,就像《四十二章经》所说:“慎勿信汝意,汝意不可信。”因为凡夫是从清净法界里沦落下来的,他最大的行为驱动力是无明,又分成业果愚和真实义愚,这是非常危险的。不经过法道的纠正,人就没办法升华、回归、转凡成圣。

现在学习大圆满龙钦心髓,从前行到正行极其完备、能够迅速回归法界的妙道,如果陷在业颠倒中不能回转的话,那实在是很可惜。也就是内在还是顺着颠倒的机制走,成了非常大的障碍。因此尊者教导我们,即使现在没有生起,后面也很容易生起。

我们是凡夫,尤其当今时代的人,在世间几十年熏习邪观念,养成了很多错乱冲动,动不动就会发作。他处处表现出现代意志,表现出非常强的自私、随意、任性,或者按照自己设想的一套去认定、去做,而且没有法的机制切入人心,这时就会发生业行的颠倒。很多人在修行过程中出问题,就是因为他的人生机车里装了很多邪机制。虽然暂时在法的道路上运行,但没走多久就抛锚了,或者翻车、坠崖,跑到歧途里等等,因为内在的邪机制没有被摧破,所以常常容易发作。而且,他的叛逆性、随意性非常强,这些都是过去熏在识田里的习性、错乱性所造成的影响,这些就叫做人身上的业行颠倒机制,这是对于当代业颠倒的诠释。

这里要把握因位细分的状态。业颠倒就因位而言,是行为机制的颠倒、行为习性的颠倒;就观念的熏习而言,往往会造成机制的颠倒;就串习力而言,就造成了习性的颠倒。这些埋藏在我们心里,有无量无数那么多。如果它出现的时候没有防范住,那就入了业颠倒的道。由于颠倒与法道相反,所以这些状态全部落入无暇。而且,一念间没防犯住就会被卷进去,几小时、几天、几月甚至几年,都处在无暇状态中。无暇状态就是修法是零,而非法上面是百分之百。所以从细分上观察,时时都要努力做到自己的身心跟法道不相违,这样才真正安住在法道里,属于有暇状态。

如果细分上不注意把握,就很容易随过去的习性、机制的冲动而转。由于不具备忆念、正知的检查力,又没有很深刻的胜解信左右自己的心,那就时时都会随着业力的犯起、习性的冲动,而卷入非法的道里,这就叫做“业行颠倒”。由于因位上有机制和习性的颠倒,果位上马上就会出来,之后就被带走了。这样的话,时时都可能处在无暇状态。

这里一定要懂得祖师说的两个理由:一、凡是三门跟法相违的作为,全部叫做业行颠倒;二、自己心里的习性是很重的,所以时时都可能出现,即使前面没出现,后面也容易出现。为了使自己不落入无暇状态,应当时时警惕、策励,不让自己的身心跟法相违,这叫做暇满上的细分控制。一定要这样做,才可能争取到圆满的修法人身。否则,大把大把的时间全部浪费在非法状态里,都是往恶趣和生死的方向走。

下面要从业行颠倒的抉择,回到“意乐殊胜圆满”这个题目上,而且要比较具足圆满意乐和不具足之间的悬殊差异。譬如一个学生对物理有意乐,这个意乐驱使着他在物理方面不断学习、钻研、实验等等,使得他在物理领域里发起无数行为,这样他就有这方面的无数因缘,决定他将成为一名献身物理的人。意乐的门一打开,行为就发出来了。而另一个学生对物理学没有意乐,那他根本就不入门,他行为的重点就不在物理学的学习、研究、实验等上面。但他从小喜欢经商,以这个意乐驱使,他将来就会在商场上奔波一世。像这样,意乐决定了行为,它是先导。

放在修作佛法上看,善意乐最重要,因此晋美朗巴祖师说“于善胜解”,用现代话来说就是崇尚善,以善为第一。有了这样的心以后就要知道,五乘正法都建立在善上,以善为所依,只不过配合不同的见地行持善。有了善以后,心就一直缘着善去了。一切法的心要就是善,这样他会昼夜在善上面努力。他会从人天善发展到小乘善、大乘善、离相善等等,逐步回到自心的本善。可见,对于善有意乐,才能入到正法的修行里面。如果人心不善,那连一点法的行为也不会出现。

譬如儒道,如果对于孝悌忠信等有崇尚的心,那他一生一世都会在儒道上实践,他会做成一个正人君子、一个世间圣贤。就佛道来说,一定要对三士道有一种崇仰、坚信、胜解的心,才会驱使他献身于正道。譬如有下士的意乐,一心修持来世义利,遇到什么都想着尽量多行善,来培植往后人天身的根基,这样逐渐得到善趣的果。或者他要成就出世间果位,一心修持出世间善,也就是他以无我为根本,时时不要有我,之后去掉私我的贪著,一心修持戒定慧,趣向截断轮回之流的寂静界。这就是声闻缘觉的善,也是共中士道的善,以此会引向解脱,日日夜夜发起解脱道上的行为。再者,大乘菩提心的善,它是万善之王,也就是他发起了极广大的善心,为了利乐一切父母有情,断掉他们身上所有三界六道里的苦果和习气,安置在不住两边的正等觉果位,是如此大的善心。他崇尚菩萨道,崇尚大的善心,这种胜解会引着他在大乘道上发展。之后入于金刚乘或者禅宗的道,就要相信自己心的本性本来是佛,一切善本来具足,不加任何分别识的染著,完全是顺乎本性的善,这样就回归自性了。

像这样,具足很殊胜的对于善的意乐,之后就会一心献身法道,这就使得人身成了百分之百的具法人身。以这种强大意乐的导向力,使得他的心分分秒秒都在法行上走。他真正成了一名“士”,成了一名为道献身的人,以道为第一,就会有噶当四依中的“心依于法”,成了一名法道上的行者,这都是由意乐的驱使而出现的。而不具足善意乐的人,他的心不崇尚善、不趣向善,对于善没有欣求的力量,这样就全部落在善外面去了。心一旦行持邪行,就与法道背道而驰,这样一生一世都在邪法里转,非常可怜,一点实义也没有。要像这样了解。如今我们内在对于善有一种胜解或者崇仰、崇尚的心,这就是具足意乐的圆满。

 


思考题:

1、从最低化、起点化上比较,根缺与根具在修法上有什么差别?

2、业颠倒中:

(1)尊者讲的业颠倒指哪些情况?为何障碍入法道?

(2)当今时代业颠倒的情况有哪些?为何障碍入法道?

(3)反省自身是否有行为机制和行为习性的颠倒,如果有,是从小熏习什么颠倒意乐造成的?它是怎么障碍自己入法道的?

(4)在细分上观察,什么是有暇,什么是无暇。

(5)我们为什么容易落入无暇?应如何防护?

(6)从正反面观察,为什么在修行佛法上善意乐最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