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贤上师言教-寿命无常 50

要想一生完成大道,当然须要念念在法、心心在道,要以猛利的修法欲胜伏一切非法因缘,之后全身心投入法道中,每天昼夜勤修才有成道的可能。而要让心完全住在法上,又必须以时时念死——“当下会死”来策励心不散于非法,从最粗的求现世欲到细的求来世欲等,一切世间欲全部要消干净。

这里的“单刀”就是念死,而要让念死贯彻到一切时、一切阶段,就必须由念死的猛利欲来驱使。不断地修猛利欲,它就逐渐增长。就像世人不必刻意,自然处在念生上面。今天要吃什么、玩什么、享受什么、求取什么等,全是由念生的欲引发的。这个欲支使他一天24小时,包括梦寐之中,一直追求现世法。现在要把这么浓重的心翻转过来,一定要有与念生的欲同等的量,乃至胜过它的量来敌过它。之后念死的欲占主导地位,它控制心一起就是念死,一想就是“我要修法,为来世、为解脱、为成佛来修法”。有了这样的心,就完全排开由现世欲引领的求现世法的非法行为,而转到法道中。这就可以看到,念死的欲要达到何等猛利的程度才行。

因此,本法的要求极高。既然修即生成就的法,那就要做能即生成就的人;既然要做能即生成就的人,就要有念念在道的道心;既然要有念念在道的道心,就必须发起生死的痛切,在一切时中但念无常;而要发展念死的欲,就必须了解修无常的利益。也就是,修念死的欲来自于对修无常极殊胜利益的胜解。

这又要从两方面发生决断。也就是,修无常是一切圆满之门,不修无常、发不起无常想成为一切衰损之门,根本的道心是从修无常开始的。对于道人而言,修无常是最重要的。有了它,就会初中后的一切法道上逐步开展、逐步升进,会越来越深,发生全面修法的动力;没有它,无论外在做多少闻法、修法等,都成了法油子的因,也就是根本不往心里转,真正支配心的是现世欲,在法道上全是空白。

基于这种大义的认识,就知道修无常太重要了,由此就会发猛利心:“我一定要好好修无常,全面地修无常,不断地修无常,念念修无常!”像这样会起猛利欲。因此,下面分次第来引导:一、全面认识无常观的利益;二、从欲这个根本发生正反两方面的确认。

一、全面认识无常观的利益

心要指示

我们前面结合佛经祖语,从广的方面多角度观察了修无常的利益,下面还要指示心要,来产生贯通的认识,从而发生胜解。

缘起的枢要在欲上,一个“欲”字就抓住了心。之所以说在一切想中无常想最重要,就在于必须以无常想来发生道心。没有道心一切都免谈,修法缘起上是空白。一旦有了道心,一心为法,以这个欲的驱使,最初会想:“只有法有利益,一定要修法。”这就成了入法之因。中间由这个欲的推动,精勤地修法,就出现了精进或者修法的助缘。最终也是由这个欲的推动,要证得不生不灭的本性,它就成了要现证平等性的道心,一股勇猛求证的欲乐。这一切都是由欲来推起的,换一个词叫“志愿”,即为道之志、修法之志。

再者,镮甲精进、加行精进、不退转精进,也是由一个“欲”字出来的。这个欲到了猛利的程度,就抓住心一心依法,其他丝毫不依,一心缘法转。所以,欲是道的枢要、动力的源泉,没有它就成了死人、假人,哪里会发生道上初中后的一切功德、修证呢?没有它就像缺少命根一样,因此它最重要。

这里没谈到欲,只谈到无常法,实际要看到,无常法就是要发展道上的欲。在普贤上师的言教里,一个“欲”字贯穿始终,想了无常以后,马上有取心要欲、修法欲。也就是放一头取一头,无常是从消极方面说,欲是从积极方面说。当观察到了无常,从最粗的死无常来看,就发现一切现世法都没意义,这样就能放下,一心求对后世有利益的法,这就初步入法了。进一步看到整个轮回法都是生灭性,没有一点意义,下至阿鼻上至有顶全是虚假的,就会彻底放下世间法,一心寻求出世大义,他会勇猛地修解脱道,有一心依法的志愿。最后看到生灭性全是虚妄的,不生不灭的本性才是真实的自己,现在全数以假为真,认准一个假的,一点意义也没有,这时就一心要证取本性,修道的欲就达到极处了。以这个欲推进,最终会证得光明法身。

总之,从无常这一面就看到所有生灭法都没意义,会彻底放下;另一面看到只有法有意义,由此发生一心依法求道的志愿。(“道”和“法”是一个意思,中国文化说“道”,印度文化说“法”。)这样就有了根本的道心,也就是一心修法、一心为法、一心证法的心。从中就出现了入法的因、修法的缘、证本性的强大动力,在这上就出现了精进。因为由欲就转起了勤,所以初中后的精进全是由它发生的。或者,消极面上斩断此生的绳索,像扔唾液一样舍弃,世间法丝毫不沾,等起完全往法上转,所以能退掉一切世间耽著。由以上种种可以看到,就是一个“欲”字在起作用。

这样了解心要以后,就知道欲是道的灵魂,志愿是道的根本或命根。不修无常就发展不出欲,连最粗分为法的道心都不发生,因此全然成了死人。由于无常想在道上像命根一样重要,因此博朵瓦尊者说:若论修一法,无常最重要。

以修无常发展出来的痛切的生死心,将会引生法道上从始至终返本还源的志愿,会心心在法、念念在道,一心往法性回归。就像吃一滴毒素最终会腐遍全身,又像种一粒种子会长成参天大树,基于对生死的警醒、了认,会发展出完整的法道,因此说是一切圆满之门。

古往今来的所有成道者,都是由于发现了生死的可畏、无实义,自身所处的全是无意义境、错乱境,之后发起了无上道心,由此还归法界的。所以,无常修到量,一定会踏上古圣先贤的道路,这样当然成了向一切诸佛供养,令一切诸佛庆慰,得一切诸佛授记,得一切诸佛加持。由于发生了返本还源的道心,当然与诸佛的本怀相契,与诸佛心相应,将与诸佛同住法界。因此,犹如一切足迹中象迹最胜,一切想中无常想最胜,因为它将引领自心走上返本还源之路。由此也知道,发生一念“有为无常”的忆念,当下会走上还归之路。开始感觉到这个世界不可靠、无意义、是苦的,发生了向道之心。所以,一刹那忆念无常超过向一百位如意瓶般的圣者作供养的福德。诸如此类,都要从无常观开发根本道心上来会取、来断定,这样我们会对于无常观的全面利益发生定解。

二、从欲这个根本发生正反两方面的确认

这又分二:(一)从反面抉择,如果没有生起无常观,一切闻法、修法全成了法油子的因;(二)从正面抉择,生起无常观的修量,则启开了趣入一切法道的大门。

(一)从反面抉择,如果没有生起无常观,一切闻法、修法全成了法油子的因

是故,相续中未生起一个不虚假的无常之想的话,无论做多少外现的闻法修法,最终都成了法油子的因。

“是故”,指由心上修道的缘起律决定,无常想是道的起点。当无常想真实生起,就有了往后道上初中后一路的进展,因为他有真实求法的心。如果一直按照真实的路线发展,每当闻一个法、修一个法,就都会在自心上出现相应的胜解、欲、勤、果,由此心与法一致,成了真正的道人。然而,如果没有生起不虚假的无常想,那就没有道心的起点。所谓“虚假”,是指口里可以假说,心里可以假想,但不是真的,如同虚假地说“我爱你”一样。这样也可以说一千遍、一万遍,然而没有真实内涵。

由于道的起点是虚假的,因此往下一路可以高速地、大密度地发展外现的闻法、修法,然而都是虚假的,也就是内心和外现成了两条线。内心由于没有缘起的起点,如同没有种子就不会有根、茎、枝、叶、花、果那样,一路从粗到细、从浅入深、从末到源的各级道上的三缘起链——胜解、欲、勤、果都成了空缺,因此内心的进展是零。然而外现却是高速度、高密度不断地发展,这样成了心法不相干。由此就可以证成,此种状况无论做多少外现的闻法和修法,终究成了发展为巨大法油子的因。

这一条是否可信呢?以下再引当巴尊者的金言来证实。

当巴金口亲言:“藏人修法没见一个念死的,也未见一个留世的。

当巴尊者以讽刺的口吻痛陈了藏人修法的状况:没见到一个念死的,也没有见到一个留世的。由于连第一根本颠倒——常颠倒都没破除,心几乎全是被求现世法的欲所驱使,都落在积财、图享受、图名利等上面。因此,几乎全部陷入非法中,出现了基本全军覆没的惨状。

也就是要看到,对于一般凡夫而言,生起念死心极难,因为这跟我们一贯熏成的念生习性相反,无始劫来养成的习性如油入面,极难拔除。像这样,连最基本的大观念都搞错了,一直念着“生存的意义是很好的,现世法很有意义,人活一生就是要求这些”等等,念念都是起不死的心、图现世乐的心。由这种颠倒的欲驱使,整个缘起路线全错了,都落在非法的轨道里,没有法道的真实缘起。非法是真实的、深层的、不断辗转增长的;法上却是虚假的、浅面的、毫无进展的。因此,就会有“总之”以后的状况。也就是,法上的性格成了油滑,全是戏弄,罪上成了喜爱、贪得无厌,一直沉浸在求世间法的欲乐和行动中,这就造成了非常大的假相。

总之,穿著法衣后喜爱积累财富,是认为以此可以在阎罗王前量财赎罪吧?对好的一切物品收集保管的做法,是认为可以在地狱中密谈量财免刑吧?见到此等藏地修法者的话,真想笑哈哈!谁具多闻骄慢高,谁善修习积资财,谁依静处多喧杂,谁离故乡无羞惭,此等于法是油滑,此等于罪是喜爱。虽见他人亡,不知自将死,因此,错误最初是由心续中未起无常之想所引起的。”

“穿著法衣”,表示自己有极大的取心要欲、行法之欲,因此抛下俗装,毁形出家,为了在这一生中一心修法,摄取到最大的意义。像这样却喜欢积累财富,那一定是认为,将来在阎罗王面前就是以财物量财赎罪,有实义,来世会有更好的前程,所以现在特别喜欢积财。因为财物有实义,所以有取财的欲,不然为什么这么做呢?你们这些穿著法衣、想寻求深远大义的人特别喜欢积聚财物,是不是这个原因呢?

“量财赎罪”表示天理法则,在阎罗王审判时,计量你有多少财就免多少罪,大财免大罪,小财免小罪。也就是有特别大的积财欲,日夜不断地积财,那积得越多,你就越超脱,越能得安乐,这叫“量财赎罪”。你肯定认为财有实义,一以贯之地去推,积得越多就越有实义,就越能免罪得乐,这样当然发起极大的取财之欲。像这样,所谓的修法者把法认定在财上了。

“量财免刑”,指和狱卒秘密地做交易:这个好东西免多少刑,那个好物质免多少刑。也就是,对一切高级物品都尽量收集保管,真的认为到地狱里可以跟主管密商、量物免刑吧!不然传了法以后为什么还做这种事呢?一定是认为这很有实义,在地狱中能免除刑罚,所以才尽量把一切好物品都收集保管起来。

当巴尊者见到藏地修行人穿的是正法表征的法衣,做的却是非法之事,满世界都是这样,真想哈哈大笑:真是太讽刺了!看看这些“两层系统”的修法人吧。表面系统都在做法,内在系统全做非法。外现都是闻法、修法,听了很多,看起来非常会修行,又住在静处,远离家乡,但内心一步也没前进,反而退步很多。骄慢发展得越来越大。表面装着非常会修行,内心对于财富贪得无厌,有一个还想要一个,有一般品质的还想要高等品质的。再者,好像在静处特别安静,实际内心喧闹不停,有各种贪嗔、妄想、追求名利等。似乎远离家乡,实际内心一点没有羞愧,对于造罪、起恶心等不感觉惭愧。像这样就成了法油子,表面是这样,里面是那样,这叫做“此等于法是油滑,此等于罪是喜爱”。

这是由什么造成的呢?见到别人死不知道自己死的缘故,从来没念过死,不感觉生死可怕,不感觉自己是病人,要赶紧修法医治。这就是最初没生起无常想,没发展出道心所引起的。既然连丝毫道心都没有,哪里会念念在道?哪里会想到用法来对治自己的毛病呢?里面最重的是我执、烦恼,深层系统发展的全是苦集,外表系统看起来都在修道灭的法,实际丝毫不是。

这里进一步要看到缘起的不可逾越。如果没发起真切的无常想,那就没有求法的欲,在缘起上空缺了,连基层的修法欲都没有,那中层、高层的就更加免谈。由此,信、欲、勤、果所有道的内涵都出现空白。这样的话,外现再多的闻法、修法,也终究成了法油子的因。一个个因积聚起来,法油子就越来越大、越来越恶劣、越来越顽固,最终油得不得了,没办法医治。

(二)从正面抉择,生起无常观的修量,则启开了趣入一切法道的大门

是故,修无常想者,也是开启修一切法的前行之门。

金刚句的意义很深,它揭示了心上道的缘起,枢要就在欲或道心上。修无常能出现道心,因为已经知道生灭法无意义,只有道有意义,只有法可依,当这个抉择达到完全确认的地步,就由胜解发生欲了,之后就想一生献身于道。这种真切的道心或一心依法的心起了以后,就开启了修一切法的前行之门。也就是,已经建立了入学前的志愿,由此会全身心投入修道中。尽此一生乃至尽未来时劫,这个人完全转成了道人、修法者。

用世间譬喻来说。譬如一个学生在内外因缘聚合的情况下,确立了做科学的志愿。这里面有老师的教导、自身的种姓,加上他做了一些科学实验,钻研了一些科学原理,心里认可这是最具实义的,超过其他一切,结果再不想做其他,发生了唯一做科学的志愿,这叫做“出现了欲”。这个欲引着他的心一直往科学上走,这就叫“开启了一生做科学的前行之门”。从此,他会去钻研一个个科学理论,会有一次次的学习、深造、发明等等。这一切科学上的发展都是由欲驱使的,所以欲叫做“缘起的枢要”。当确立了欲或志愿,达到了坚不可摧的地步,就打开了一生做科学的前行之门。

我们以此去看,心里最重视什么,它就表示志愿所在,以这个欲驱使,一生的重点就投注在这上面。现在要转成修法人、佛道行者,关键就在欲上。怎么启开欲呢?关键在胜解上。最初位的胜解在哪里呢?关键要看到法和非法的差别。从无常上看到,一切生灭法最后都靠不住、没有坚实,由这个判断,就把非法或苦集所摄的法都放下了。另一方面看到,唯有不生不灭的本性是自己要求取的,或者以道谛和灭谛为系统的整个教法、证法有真实义,从哪方面衡量都是唯一有意义的。两方面一对比,直接会确立为法的志愿,会出现真正的道心。由这个心驱使,将一生昼夜修法,出现寿量与修量相等的情形,成了一心向法、一心行法的人,再也没有第二个重点,这就表示有志了。

无常想配在深浅各种道上,有不同的道心表现。最基层的是观到现世法到临终时毫无意义,这是最初端的启发;随后发现,只有法靠得住,这会发生最基层的道心。如果不发生这个道心,那根本不入士的行列,不算修法人,只是在外面参观游玩一下,内心的重点还是搞现世法。就像当巴尊者所说,对于法是油滑,对于罪是喜爱,喜欢求现世的名利、权位、五欲享受、知识等,这不算是修法人。但由于过去种了一些善根,还会在佛法里兜一兜,实际只是个影像,没有内涵。真正的修法从发生无常的修量开始,已经立志要修法,心的重点在法上了。最低一分是为了后世断恶行善,进入下士行列,除此之外都不算入了修法的门。因此可以看到无常之重要,有了它才入了道法的修途,才打开了一生修法前面的门。

譬喻很明显。反面是帕当巴所见的西藏修行人,由于没有一个念死的,所以都成了法油子,做的尽是非法之事,证明连法道的一分都没有入。正面的譬喻就像晋美朗巴祖师,他很小的时候见到有十个人去希日巴瓦达寺院出家,结果途中死了一个人。他当时想:“这么无常,要及早出家修行。”之后迫不及待地把发髻散开来。这就是起了无常想,有了道心。由于幼小的心灵已经触碰到无常,之后他生死心切,唯一求解脱,从此就展开了一生修行的道路。这就表示,以当时这一个想,修行的门就打开了,当然后面还有一系列初中后的过程,但正是这种真切的道心时时驱使他往真实法上靠。他出家后就感觉,整天这样混是不行的,形式上求法、听法、受灌顶、念诵等,实际是受了常执魔的现量欺诳。所以,无常想一直驱使他要闭关、住山,在心中实证法。

从这里就看到法道的缘起,最开始一步就是畏生死心。无常死想一旦起来,就驱使着心入法;这个心没起来,那无论在什么佛教场合听多少法、修多少法,心都无动于衷。畏生死心都没起来,实际连法道的门都没打开,一直在门外转,绕来绕去,绕多少劫还是在门外绕。我们必须知道缘起上的重点。

有人向格西博朵瓦请问净除恶缘的教授。博朵瓦金口说:“你若多思维死无常,而生起一个于死决定的心,则出现断罪无难、行善无难。彼之上若多修慈悲,于心续中生起的话,则出现利益有情无难。彼之上若多修诸法实相空性,于心续中生起的话,则出现净除错乱无难。”

这里引用博朵瓦格西的教授。要知道,我们的如来藏随着无明的缘流落下来,有由细到粗的次第。所谓“恶缘”就是无明,有粗有细。随着恶缘一直在颠倒中起心动念,出现邪胜解、邪欲、邪勤,这样一路下去。现在反转过来就叫做“净除”,当逐级消除了错乱力量,就能够还归法界,返回的次第要由粗到细。在了解三级教授时,都要把握是怎样的无明起了邪胜解,由此出现邪欲、邪勤。要净除时,根源上怎么把无明转成明,之后怎么顺着明行系统来发展,也就是怎么建立正胜解、正欲、正勤,这样就能反转。始终要把握“胜解、欲、勤”的缘起链。

1、第一级教授

第一级教授是多修死无常,净除认为现世法有意义,从而追名逐利、造罪离善的状况。现在多修死无常,先起见解再起欲,把邪见解和邪欲转掉,之后除罪行善就不困难。

要看到,最初以非常粗的无明认为自己不死,而眼前的五欲、名利等特别诱人,自己认定这些最有意义,不顾一切想要求到,由此起贪嗔痴慢嫉等各种烦恼,造罪离善。怎么止掉这股邪欲呢?一定要转掉邪胜解。怎么转邪胜解呢?就是多修死无常。之后就知道我会死,今天就可能死,死的时候现世的五欲名利等毫无意义,只有修正法才有前途,后世能够离苦得乐。

见解转掉后,就知道自己过去特别颠倒。在这世上很快要走,那时两眼一闭,两手一撒,拼搏一生得到的功名、事业、爱情、享乐等毫无作用,都是空忙。如果为了现世五欲名利等造罪远善的话,那就会堕恶趣。有了这种胜解,心就转过来了,不再把意义建立在现世法上,知道求现世的过患非常大,求一时之乐将招来万劫深殃,这就把邪欲转成法上的欲了。这时会想:求一时的名利没意思,我要趁人生有限的光阴多修一点法。初步的修法就是好好忏除过去的一切罪,从此再不造恶,多修善。像这样,以此胜解所起的善法欲为动力,行善不难,除罪不难。

2、第二级教授

第二级教授是多修慈悲。首先明确,这个恶缘——更细的无明就是执著自我。世俗中不晓得一切有情都曾做过自己的母亲等,胜义中不明确有情本来是佛,由此就以一己为重,认为我最重要,其他有情都与我无关。随后发生的欲是,凡是对我有利的,会不惜一切去取,再怎么样都甘心;凡是对我有损的,马上避开。对于诸有情的做法恰恰相反,心很冷淡,凡是要利他就缩回来,不愿意做,很难发利他心奉献自己,做他利非常困难。

现在要看到,这里的无明,一方面在于不知道有情跟自己的关系,而且不知道有情身上纯苦无乐,悲的力量没发出来。在缘起上,不知道他爱执是一切利乐之源,我爱执是一切衰损之本。在实相上,不了解众生跟自己本是一体。这些“不了知”是更细的无明,认自我为第一,缘起上也错乱了,认为尊重自我、为自我谋利是天经地义的,对此充满了欲乐。而其他人都与我无关,因此,要办有情利就没动力,或者不敢牺牲、不敢做。

现在要净除这种无明,首先要修慈悲。慈悲又建立在胜解上,从各个方面都可以引发慈悲的力量。比如修知母、念恩、欲报恩,之后起慈悲心。那时看到诸有情都是对自己有大恩德的母亲,想到舍母就不算人,然后想:我该怎么来报答呢?现在诸母有情几乎都是纯苦无乐的状况,我岂能无动于衷?一想到母亲的恩德,对他的遭遇就于心不忍,这时就会出一个欲或慈悲(慈悲就是为有情拔苦与乐的欲)。慈悲的欲逐渐增长,当增长到胜过自私的欲时,做利乐有情就一点也不困难。

首先,在胜解上破掉邪胜解——以自我为重,然后在欲上破掉邪欲——对自己全分投入,对利他丝毫不干。或者在缘起上看到,越是放下自我利他,越是出现利乐,一切利乐都是从放下私我开始的,一切衰损都是从爱执自我而来的。如果在缘起上认定了这一点,起了胜解,那对于自私就不喜欢了,想要舍掉;对于利他就很喜欢,一心想增长。当力量增长到一定程度就以慈悲为主,那时做利他就不困难了。

3、第三级教授

这里的恶缘是更细的无明——法我执。自从一念无明,本来没有二妄现为能所的二,本有的智光成了妄见,灵明的空性成了顽然无知的虚空,以无明力凝结成了四大。这样心对着境,认为里面出的各种妄相都是真实的,从而缘它起各种分别、执著,以这个错乱的力量由细至粗、由因至果一层层地发展下来。

现在要知道,这里的缘起链是先起了邪胜解,以为面前真的有境有相。之后出了邪欲,总想抓取它,而且起各种分别执著,以缘起的力量,就会出各种错乱相。如来藏随着这个很细的恶缘,不断地现出各种错乱相,这就叫“无中现有”,全是迷乱。现在要净除这个相,使它返回本源,那就要釜底抽薪观空性。当空性观在心中生起,那时自然见到本来没有境,由此就会歇下攀缘心,因上分别执著的状况会歇下来。因上的错乱力量歇了下来,果上的错乱相就会逐渐消除。就像眼病者去掉了眼翳,毛轮的乱相会消除一样。这样净除错乱就不困难了。

如是心续中生起无常的话,则出现像给呕吐患者布施油食那样,彻底退掉对此生世间一切事业的耽著。

这样的无常想在相续中生起的话,就会彻底退掉对此生世间一切事业的耽著,达到的心理状态,就像给呕吐病患者布施油食那样,不是想取,而是想尽快舍掉。譬如藏人做的很浓的酥油汤,或者用面粉做成陀陀里面放很多酥油,他一闻到浓烈的酥油味就想吐,看一眼都不能接受,何况吃下去?那时像翻江倒海一样,五脏六腑都要吐出来,是这样不肯接受的状况。像这样,在欲上已经发生彻底的转变,过去是欣求的欲,现在成了是厌患的欲。

以前感觉世间事真好,名誉、权力、地位、爱情、感官享受、财富等,什么都想要。就像一般人看到油食特别喜欢,迫不及待地想吃到嘴里、尝到味道那样。但是,当生起了无常的胜解,再一见到就知道过患太大了,一旦沾上决定没有好果子吃。就像宗喀巴大师在《道次第》里所讲,真正生起无常想时,感觉世上的圆满如同临杀饰以庄严。又像前面所讲的譬喻,就像一头用来祭祀的猪,先前让它吃得很好,到了日子就要宰掉作祭品。三界轮回里的任何圆满都像这样,先给你好吃的、好玩的,让你有好感觉,之后宰掉。这样看清后根本不愿接受,因为一旦上了套,命运是那般悲惨。

就像前面所讲,墓魄知道当国王的苦处,会一下子堕入地狱千万年,因为处在权力的高位,后边际就是堕落。在这个过程中,我执借着权位极剧膨胀,或者变得自以为是,认为自己可以随意掌控一切,根本不知道天理、因果律,随意发一个命令就要堕落,等着当祭品了。又如顶生王,他拥有四洲的疆域,最后上到三十三天跟天王分座而治,然而最终不得满足,堕在地上,一无所有。又像那些具财富者,最终破产自杀,因钱财造下多少罪,或者后边际落得一无所有。像这样,钱财就像毒蛇一样,最终会把自己毒死,结局就是穷困潦倒。又想到爱情、家庭等,最终就是妻离子散,落得孤苦伶仃,非常难忍,所以根本不想要。就像一般人看到黄澄澄的酥油特别想吃,胆病患者看了直恶心,简直要吐掉,难以接受,因为后面的苦太大了。

又好比追求荣誉,一下子在人群的空中闪亮登场,过后像流星一样殒落。那些名人们丧失名誉后都饱尝忧苦,见不得人,甚至因无法接受自己而自杀。名誉越大,人的贪心就越大,越要显耀自我,最终难忍的苦就会降临在身上。所以,名誉就像宰人的刀,最后会把自己杀掉。或者看到结亲最终都变成怨;有生都变成死;各种感官享受最终变得特别难受,苦逼在心上,无法忍耐那种寂寞忧苦。

总之,世人一心想追求的东西,自己要看到它的后边际就是苦。营造任何世间事业,最终全部要垮掉,那里面埋藏着巨大的倒塌之苦。这样看清后,对世间事就毫无兴趣,只想抽身出来,不要入在这个可怕的缘起圈里,一旦沾上很快就要亡身、遭难,是这种状况。近的从此生的世间事中彻底退下来,广的从整个轮回事中退出来,已经发生厌患,所以决定有一百八十度的转弯,从欣求欲转成厌患欲,这就叫做“退心法”。

思考题

1、为什么修无常能开发修道的欲?此欲或志对于修道有何重要意义?

2、为什么没有生起无常观,一切闻法、修法全成了法油子的因?

3、为什么生起无常观的修量,则启开了趣入一切法道的大门?

4、从正反缘起观察,博朵瓦格西开示的净除恶缘三级教授的涵义。(反:无明→邪胜解→邪欲→邪勤。正:正胜解→正欲→正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