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贤上师言教-寿命无常 47

十二、觉受现证

觉受和现证无常故,当送达法性尽地。

“觉受”,指随着修会出一些诸如不起念头、轻安、心清明等的感受,但这些还会消失,不是真的,就像影子跟随人一样。“现证”,指亲证了五道十地的相应功德。资粮、加行二道的现证是无常性,出世间见、修二道显出的明分是无为法,不是无常性。后得位积资净障出现的各种功德,也有逐级向上的变易,前面没有的后面出现,后面有的再往后增长,有“由少分到多分到满分”的变易,从缘起现相上看会有无常性。以这个缘故,在修道上要达到法性尽地为止。如果已经送达大圆满最高果位,那就达到了永乐之地,这是真常大乐之地,是我们要求证的地方。

真实法取到极处时不必再修死的悲观

彼时生死之媒已倒下,已得乐死之把握,已持无死之坚地,如雄鹰高空远飞一样,所以从那以后不需要修“会死哟”这样的悲观。

“彼时”,指前面十二项都做到了,以至最后达到法性尽地的最高境界,由此就会有后面“生死之媒倒下”等大自在的境界。

“生死之媒已倒下”,就像媒婆能将男女双方联姻,譬喻生和死之间的联结已经倒下,生也不必要,死也不必要。“已得乐死之把握”,指以前乐生恶死(喜欢生厌恶死),感觉无法把握死,对此有非常深的恐惧,现在证了无死的果位,所以没有了死,归于寂灭之乡,这是非常欣喜的事。到了法性尽地,已经得到欢欣乐死的自在,没有死的恐惧了。“已持无死之坚地”,指开始执掌本性的国政。本性之地没有生灭、断续、迁变,叫做“坚”。“持”指过去背觉合尘迷失了本性,现在回来了,而且住在本位不再迷失。“如雄鹰高空远飞一样”,这是指佛地非常高,一举数万里。表示住在法界中刹那不动摇的同时,能遍在十方三世行一切佛事业,这种作事业的量是不可思议的。

以这个缘故,从此以后再也不必修“我会死哟”这样的悲观心。死的事情没有了,一切都是大安乐、大自在,还需要修什么呢?好比有病要修悲观之心,寻求从病中脱出的方便,之后精勤于治疗、恢复。当已经没有病,还需要修“我有病、我很苦”吗?不必了。像这样,这时就达到了大乐之地。

这里要看到前后的鲜明对比。过去由于被烦恼和业的力量紧紧束缚,一点不自在,到死的时候很悲惨,所以,为了应对死一心修法。最后达到法性尽地,消尽了虚妄,就像雄鹰在高空翱翔一样,得到了大自在的境界。这多么明显,过去那么沉重,一点不能动弹,现在没有了死,一点负担障碍也没有,也就不必再修“我会死哟”的悲观心了。

像这样,以修死作为因,最后会达到无死,以害怕死的悲观作为因,最后会达到无死的境地,那时是真正的乐观。当死来临时,只是在众人面前好像有死,实际入了不生不灭的本性之地。这时就飞到了高空,表示消尽了一切虚妄,契合到法界的圆融之体。法界全体起用的状况不可思议,只能用“雄鹰高空远飞”来表达,那是大自在的境界。我们一直要对准这个目标,努力完成大道,那时就彻底得到大欢喜、大自在了。所以,最开始修乐观是不对的,要修悲观,因为问题还在,自己是具缚凡夫;这样去修,最后就是完全乐观,一点怖畏也没有。应当看准这条路线,知道修死取法要取到什么地步。我们事先必须明白这一点。

如至尊米拉云:“吾因畏死入山住,修而复修死无定,得持无死性坚地,今时已无死畏矣!”

米拉日巴尊者说:“我是对死的确怕了才来到山中,对于死无定期的无常法不断地修,以此我证取了无死本性的坚固地,现在死畏丢掉了,没有了!”

道的四重因果

这里开示了道的四重因果关系。首先是畏死而逃入山中。也就是想到自身的遭遇,一旦死亡来临就要堕恶趣,由于对死很害怕,所以就入山修持。如果没有修到法,那绝对没法过去。这就是以畏死而入道。

第二重因果,指不断地修死无定期,由此发起了精进力。这是连续不断地修持,常常提起“今天会死吧?”“现在会死吧?死的时候只有修法才能抵对”。这么一提就截断了散乱于现世的心而住在法中,这叫“以修死无定期发起恒常的精进”。

第三重因果,由于恒常精进修持圣法的缘故,在因缘集聚之际,住于无死本性坚固地,由此就持了本性之地。由于见到性体本来没有生死,它是金刚体,就有了第四重因果关系——见了本性之后就能了生死。“了”就是见到本无生死,心不再妄动,生死的错觉也就没有了。由于见本无生死故,死畏就从心中消失了。

以上米拉日巴尊者告诉我们,怎么以无常死想来入道;常常提起死无定期,在每一个时位都提起它,让心住在法中,这样来发起精进;以精进力会持到无死的本性之地;由于见到本无生死,死畏由此断除。也就是先利用死畏,最终消除死畏。

初中后三阶段未达到相应的修行标准前需修死无常

无等达波仁波切金口也说:“起初要为生死之畏所驱,如鹿子逃脱地牢一样;中间要做到死而无悔,如农夫努力耕耘一样;最后要做到心安无事,如大事圆成的士夫一样。

这里要由阶段和状况来认识修量。阶段分三:初期,中期,后期。状况又要结合譬喻来了解。

初要生死心切,如鹿子逃脱地牢

最初阶段修死无常要发生的心态,是被生死的怖畏一直驱使着,像鹿子逃脱地牢一样。这种心境透过譬喻来了解。鹿子知道待在地牢里说不定哪天就挨宰,命运很悲惨。它知道在地牢里的结局唯一是死,所以特别迫切地想逃离。这里又有“欲逃”和“为逃”两种。“欲逃”指意乐心态,一心想逃出去,不愿待在里面。“为逃”指行动,它为了逃出想尽一切办法,只要有一丝可能性就必然把握。

结合自身的命运来看。我们就像那只鹿子,待在轮回地牢里,随时会被阎罗王宰杀,命运很惨。这时,生死的怖畏一直驱使着自己,不想在世间待,一定要超出苦海。这又分别和总两方面。从特别而言,这一生随时会死,死苦很快来临,因此,一想到死,就想一定要度过这个难关,不然太惨。总的来说,轮回就是生死苦圈,三界就是大屠宰场,无论在哪里,最后都要挨一刀。这种生死大怖畏逼在心里,会有两种心态:一、欲出;二、为出。“欲出”,指不想在世间待,一心想超出世间;“为出”,指为了出离死的怖畏全力以赴,想尽办法,要有这样的心。这是初期要发生的心态、心境。

就像晋美朗巴祖师,小时候每年都会做同一个梦。梦到大火周遍焚烧整个世界,自己一心想脱离火海逃到千万里之外。这就表示想出生死苦海,不耽恋什么。生死怖畏一直驱逼着心要解决这事,对现世法来世法毫无兴趣,一心想出苦海。这是初期要达到的修量。

中要死而无悔,如农夫努力耕耘

中间阶段要做到死而无悔,即就算死也不后悔,指尽心尽力,每天都努力了,一点不浪费地在摄取实义而修法,就像农民每天努力耕作一样。这又要从正反面来了解。正面来说,如果农民在春天播种之后到秋天收割之前,中间都尽心尽力,该做的全做了,那到时不会后悔,即使没有丰收,也是天命。反面来看,如果在这期间没有尽心尽力地做,本来该丰收却没有丰收,反而欠债等,那来年生活会非常窘困,特别苦,那时会后悔:当初为什么不努力做呢?要是好好做的话,现在就很安乐了。

同样,我们短暂的暇满光阴、屈指可数的岁月,是由一天一天合成的。我们在生死怖畏的驱使下想解决这个问题的话,首先要知道,不可能凭空脱出生死之难,一定要修法才行。如果每天都忆念死随时会来,现在就会来,那这种迫切感就会驱使自己一定要好好珍惜今天的时间,修到殊胜妙法。这样尽心尽力去做,一天一天都修死无定期,当即提起往念死上转的欲。一想到死就放下世间事,一心趣向法;想到法有最大利益,最为殊胜,就把全副精力投入到修持中。即使突然死掉也心中无悔,因为已经尽了心。至于得不得成就、得多大成就,那要看因缘,而生不生后悔,就看你尽没尽到心。如果在修法上没尽到心,当然死时很后悔,而天天都尽到了心,即使死也不后悔。一定要做到日日努力地去做,一点不浪费,那最终是不会后悔的。这是中间的标准。

后要无事心安,如士夫大事圆成

最后的标准是达到心安无事,就像已经圆满完成大事业的人一样。也就是,出生死得菩提的壮举已圆满完成,从此再没有事了,心安下来了。所谓“大事已毕、所作已办、梵行已立、解脱已得、菩提已证”等等,最大的事情完成了。真是不愧此生,在佛法里得到了实义,一生圆成大道。就像藏人做完大事情,会说:“哦呀!结束啦,可以了呀!”已经没事了,要做到这样。这是最后的标准。

再者,起初要明知无有空闲,像身体的要害被箭射中一样;中间要做到无散修习,像死了独子的母亲一样;最后要做到明知无有所作,像家畜被怨敌驱走的牧人一样。”未如此生起之间,需唯修此死无常。

这是另一组开示三阶段要达到的标准,也有意义和比喻两方面。

初要知无空闲,如箭中要害

首先要做到一种明知,像身体要害被箭射中了一样,知道没空管其他,非常紧急,马上要死,一定要找到营救的方法。这就是念死,知道死即将临头,一定要找到对付死的办法。进一步又要想到:我造了很多堕恶趣的业等,万一死来了,那都是要命的,所以现在没时间做其他,一定要先解决这个问题。这就是有一种明知,知道没空做别的,这是最紧要的。

中要无散修习,如母死独子

其次要做到无散修习,就像死了独子的母亲一样。她的心唯一专注在念子上面,不再想别的。面前有再好的美食、音乐等,心都不会散在上面,她的心非常专注,只有“儿子死了”这一个念头。同样,一想到死即将来临,心不会散到别的地方。就像公案里所说,囚犯顶着装满油的碗,国王下令:滴出一滴就要砍头。那他一心专注在这上面,不会散到别的地方,对旁边的境相视若无睹、置若罔闻。同样,念死的心非常迫切,一心要解决死的问题,而只有法能够度过死关,这时他的心一点不散在非法境上,一心一意地修持。这就是中间阶段要达到的标准。

后要知无所作,如丧尽家畜

最后阶段要生起一个“无作”的明知。就像牧人本来有很多牛羊等家畜,每天都围绕家畜放牧。包括怎么让牛羊吃草,怎么把它们带回来,又怎么安置它们休息等等,整天围绕牛羊做很多事情。当牛羊被怨敌赶得一只不剩时,他就坐在这里彻底没事干了。这是表达无作。

这里的“明知无作”,应该指大彻大悟。那时虚空粉碎、大地平沉,身心世界一齐消殒,在大光明藏里一切假相都没有了,那还要在假相上求什么做什么吗?不必了。唯一住在本性里,没别的可做。再不会向外求什么,去营造好的,回避不好的等。过去以为有这些法,就想在这些法上趋利避害,想达成自己的愿望,由此就发展出无数的所作,一个接一个。当所有法一齐消殒,只有不二的真心,再没别的,那时当然没有围绕假法的所作。或者本性是本有的,毫不欠缺,客尘是本无的,丝毫没有,有什么要做的?证知了无作就达到了不死的本性之地。

像这样,在达到初、中、后三段相应修行的标准之前,都需要修死无常。也就是,都要以这种悲观想引着心随时处理死的问题,应对死的问题,为死作准备,直到最后达到了大成就才可以放手。由此要了解到,修死无常在初中后的阶段都十分重要。

第二、思维猛利欲的因

世尊也说:“若多修了无常,则是于一切诸佛已行供养;若多修了无常,则令一切诸佛心得庆慰;若多修了无常,则得一切诸佛授记;若多修了无常,则为一切诸佛加持。譬如诸迹之中象迹最胜,如是内佛教法修的一切想中,唯修无常之想为殊胜。”

这一段佛的金言中说到多修无常的利益,有五条:(一)为供养诸佛;(二)令诸佛庆慰;(三)得诸佛授记;(四)得诸佛加持;(五)总结说一切想中无常想殊胜。以下分别解释:

(一)多修无常为供养诸佛

供养是“会趣极果”的意思。“向佛供养”,就是向本来、向极果作供养,表示趣向佛,将成佛。当人们发起供养心,就表示对佛有信心、有敬仰,表明他将会成佛。所以《法华经》说:若人一低头、一供养、一称名等,皆将成佛道。

多修无常就是对一切诸佛作供养。因为修无常就开始敏锐地感觉到,目前所处的境界是苦的、不自在,并非自性。由修无常会开始回头,希求脱离生死幻境,会出现回归大自然本性的趋势。也就是想回归本来之地、不死本性,这就是供养佛。多修无常,会越来越体会到生灭无实义、生死非家园。当内心的善根萌动,这时就想寻求法来息掉生灭状况,回归到不死本性。像这样,它与本性相应、与一切佛相应,它是往极果回归、往本性回归的,因此是供养一切佛。

(二)多修无常令诸佛庆慰

多修了无常的话,就使一切诸佛得了庆慰。诸佛出世无非是要引导众生出离生死迷梦而还归本性,最关键的入门就是无常观。当看到行者殷勤、大量地修无常,这时诸佛就感到庆慰。好似长长地吐了一口气:“这个孩子有救了,他会回来的!”就好比世人行善天人欢喜,行者修解脱道会一直得到诸天庆慰,乃至诸佛庆慰,就是由于他会回归。

多修无常,从深上透彻到在内外一切处、一切时,都能见到无常性,从广上透彻到下至阿鼻上至有顶之间,看到一切器情诸行全是无常,从细上彻到一刹那,从粗上彻到一切相续。这样多修无常,就会逐渐看破有为法的本相,知道它是不可靠的,不能附著在里面,对它寄予希望或求取。心中会彻底显出世法和出世法、轮回道和解脱道的界线,它的力量足以消掉对生死法的一切耽著。

原先一直以为这些法是常的、靠得住,当看到了无常就开始退回,开始往本性回归,开始息灭掉由常执引生的各种惑业苦。看到无常非本性就要回归,看到生死的严峻就要解决。以这种善根,就开始展开还归本性的无量修行,会趣向道谛、灭谛。因此,一切诸佛都得到庆慰,感觉他能够回来了。

(三)多修无常得诸佛授记

如果非常深广、不断地修无常,把它作为极大的主题多修的话,就得到一切诸佛授记,诸佛都授记此善男子必将成佛。

多修无常就开启了正法之门,从此一心向往灭谛,一心修持能灭掉生死幻境的道谛。也就是往不生不灭的本性回归,去掉大规模流向生死的业流,会从粗到细、从末到本回归。当看到现世法都是无常的,这时就歇掉了对现世的耽著,再看到轮回法都是由惑业力幻变的,缘生缘灭,毫无实义,就会从中抽身,开始思维什么是真实义、真实法,由此他会归依,一心修持能回归本性的法。由这种觉悟,当然必将成佛,得到一切佛的授记。

多修无常的巨大善根力能使人看清真妄,使人一心依法,一心往本性回归。当善根发展到猛利恒常的地步时,就不往生灭法上转了,而是念念都住在法上,住在道谛或者它的随顺分上等等,最后就不再走入造作迁变里去了。以这个缘起,他会逐渐逆流而返,当升到一定程度,就变成了不退转、决定成佛的趋势,所以得一切诸佛授记。

(四)多修无常得诸佛加持

多修了无常的话,最初入法,中间精进,由此发生返本还原的欲乐、一心依法的心等,种种都是得诸佛加持的因。由于行者的善根大辐度拓广、加深,道心日益精一、痛切,对法视若至宝,对世间弃如唾液,这样一心向法,行难行之行,为法苦行,有这样的善根力,当然得一切诸佛加持,所以修无常是开启加持之门。

(五)一切想中无常想殊胜

“诸迹之中象迹最胜”,大象极具智慧,能预知哪里有危险而绕开,唯一选择安稳之路,所以,沿着它的足迹走是最好的。同样,如果沿着无常想的足迹前进,每一时、每一分位都以无常心开启,那心会马上远离对生灭法或非法的耽著,一心转向法,这样就避开危险处而走到安稳处了。

有了无常想,马上能判明非法与法、虚假与真实。从最近的死无常来看,无常想一起,马上知道自己会死。一看到死就知道现世法没意义,毫不犹豫地舍掉;一看到真实法——道谛和灭谛是趣向无死的,它的根本和随顺都是往寂灭无死之地回归,往永恒大乐之处回归,一得永得,有无量的利乐,因此一心往法上走。这样以无常想严密地控制心,当它彻入骨髓时,再一提起马上脱开现世法,一心趣向圣法。就像常执、对生存的执著成为习性时,心一起就往现世法上奔,求现世欲乐,同样,死无常想一旦达到了恒常猛利,一起就直接往法上走,彻底退掉了现世心。就像米拉日巴尊者所说:我由于对死无定期修了又修,所以有恒常的精进力修持妙法,最终得了无死果位。像这样,如果跟着象迹般的无常想行进,它会从现前到究竟把行者护往无死安乐之地,因此,它是最好的足迹。

我们的心有各种走法。如果以为名誉、地位、财富、感观享乐等现世法里有乐,那就是非常危险的足迹,跟着它走会堕入恶趣深渊。如果以为三界里有安乐,希求来世得人天乐,这也是危险的脚印。它只是比前者晚一步堕落而已,先给你一段快乐假相,之后也要堕入恶趣。只有无常想的脚印最殊胜,念念顺着无常想给我们的指示、导向去走的话,就念念都走在法上,这样尽其一生,寿量与修量等同,的确走得最安稳、最具实义。因此要知道,我们心上的脚步以无常想最殊胜,因此时时都要贯彻无常观。

像这样,在内佛教法修的一切想中,无常想特别殊胜。“内”指往解脱走、往成佛走,“外”指在解脱之外、成佛之外。内外教导师的修证不同。内教导师彻证了本性,他的教法都是直接或间接引导众生还归一真法界如来藏心。外道导师没证得本性,最多达到神我等,没见到真如的缘故,他所施设的教法不能让人证入本性而回归。

在佛所施设的回归之路中,无常想贯彻始终。最开始由它入门,中间由它策发精进,最后由它作为证入平等性的资助,所以,它是从前到后贯彻始终根本性的法。由于不可缺少,没有它就没有后面,因此称为“殊胜”;由于它贯彻始终,因此称为“殊胜”;由于有了它,其他功德都能顺利发生,因此称为“殊胜”;由于以它能够直接带入解脱之路、证空之路、成佛之路,它能挽回众生的颠倒心、乐著生死心的缘故,因此称为“殊胜”。

基于修无常的缘起,心会全面地投入法道之中,将贯彻“心依于法,法依于贫,贫依于死,死依于岩”的四依法,一心追随古佛圣贤之路。这样的话,他就会舍掉一切虚假法,以无坚之身摄取一切坚实义,一心投入修法的路途,摄取归依、持戒、修定、修净土、修光明、修法财等的圆满之路。由于它是开启一切圆满之门,故说“唯修无常之想为殊胜”。由于法的幅度、渗透面可以渗到三界一切处,因此,在任何处都能了解到有为法是生灭性、靠不住而回归真实法。或者以见到它的生灭性作为因,在任何处都可以悟入空性,以及知道随着生灭延续下去都是苦,会明白苦集二谛的缘起等,反过来会知道道灭二谛。

总之,它的开发性极大。就像前面讲到的,一段一段都在揭示无常这个最大的事实。另一方面都在引着心往法道回归,而且能开发智慧,开发出离心,开发慈悲心,开发取心要欲等等,会出现全面的开发。或者会出现大道心,出现追随诸佛菩萨之心,时时为了出离生死而一心修解脱道。诸如此类,都可以由修无常而开发,所以它极其殊胜。其他法没有像这样初、中、后一味贯穿,处处作为修法助缘,周遍地推起无量法行,因此称它为“极其殊胜”。

又《律本事教》中说:“于我眷属犹如贤瓶比丘舍利子、目犍连这样的一百位,布施斋饭及物品,不如一刹那间忆念有为无常尤为殊胜。”

前后相较:前者供养境是舍利子、目犍连这样如贤瓶般的一百位比丘,供养物是斋饭和物品,供养时有一定时间;后者作的是法供养,念一切有为法无常,时间是一刹那,而后者超胜前者。正如《普贤行愿品》所说:“诸供养中,法供养最。”

“有为无常”指我们所见、所接触的任何事,包括内情外器的一切法,凡是因缘所作都是无常,不可依靠。像这样,从地狱到有顶之间,所有有为法都是无常的。如果在一刹那中忆念,那当即就会止息掉对现生、来世各种客尘法的欲求,觉得这不可靠而急求出离,初者要求解脱,次者要回归法性。这样来忆念一刹那的话,由于缘起的方向是解脱,因此极为殊胜。

“贤瓶”又叫“如意瓶”,比喻如意出生福德,指舍利子、目犍连具大功德,成为让人如愿获得福德的福田。人中有摩尼宝,天中有如意树、如意瓶等,都是一类比喻。对这样的圣者比丘们布施斋饭、物品,当然非常殊胜,达到一百位,福德量就更大。然而,一刹那间忆念“有为无常”比前者更为殊胜。要想到,供养圣者所花的时间量,较一刹那而言,不知道是它的多少万亿倍。

可见,心真正能够念起“一切有为法无常”,是极其殊胜的。因为单以求福的心供养大福田,只是耽著现世欲乐,想升官发财,或者耽著来世欲乐,想来世做高官富豪或者升天等,这上面不容易出现出世法的内涵。而一刹那念到“一切有为法皆无常”,就直接踏在出世道的欲乐上了。心马上知道一切有为法都是无常的,生死可怕,一心想超出。所以,从它具有出世心内涵上看,当然更殊胜。虽然前者供养那么多位圣者比丘,花了那么多的心思,但由于欲不行,远远比不上一刹那忆念无常殊胜。

诸法都是因缘性,其中欲是枢要,它决定了缘起的走向。缘起一旦达到出世间层次,再多的世间修福加在一起也比不上它。可见,修无常拓开了广大的见解,得到了定解以后,一念间就到出世间缘起上去了,所以非常殊胜。我们常说出家非帝王将相之所能为,乃大丈夫之事,就是因为他的心量大、志愿大,眼界非常高远,这样一刹那的缘起就超过世间做有漏有为法福德的量。像这样,要知道修无常想极为殊胜。

思考题

1、(1)为什么达到法性尽地时无需再修死想?为什么此前一直要修无常死想?

(2)修死无常初中后三阶段的修量分别是什么?

2、一一思维世尊所开示的五条多修无常的利益,并分析多修无常具如是利益的原因。

3、为什么对舍利子、目犍连等一百位贤瓶比丘供养斋饭及物品,不如一刹那间忆念有为无常殊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