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贤上师言教-寿命无常 39

这节课再补充“堆积皆倒塌”这一科下的内容。前面只做了字面解释,离修法的指示还很远。我感觉对淳朴的藏人来说,从一个“堆积皆倒塌”就能认识到,连那么大的宫殿、寺院都毁于一旦,那我这么小的房屋有什么好执著呢?之后的确可以很快发出离心,前往异地他乡,选择清净的山林,住在山洞里过一辈子。然后一心依法,不求衣食名利,一直到死。这是非常大的善根,心很淳朴才做得到。

对现代汉人来说,距离这个要求似乎有千万里,所以这一条看起来难度特别大。因为现在社会发展的方向、人们的见解等跟修法完全背道而驰。人们都拼命地经营家业、事业、感情、娱乐等,唯恐不多、不新、不高,在这上面趋之若鹜、发之若狂。而且,这种颠倒观念已经强化到成病的地步。一想到要离开五欲窝,到寂静、没有声色的山林里,还要住山洞,只有几件衣服、一点口粮,此外什么也没有,不要说去住,就连一点向往的心也发不起;不要说发心,一想到就害怕。像这样,要看到当今时代我们内心的真实状况。

但要知道,不会因为时代改变,修行的要求就随之降低。也不因为我们耽恋五欲、越陷越深,不出离就能得到解脱。也不因为口头上说一些虚假言词,就能够即生成就。必须在自心上开展出一条道路,真实接近这个目标,才能从五欲的淤泥里爬出,才能一心依止清净正法。要有十分强大的胜解力量才能转动心,只有心真正肯了、特别愿意,认为这有极大的利益、是最好的生活,但愿早日实现,那么心力才会加强,才能逐渐从欲尘中走出。再逐步加强,才可能成为具出离行的行者。

“堆积皆倒塌”这条法则,实际是无常在堆积物上的表现。对藏人而言,最大的家业之一就是造一个很大的石堡,之后发展出家庭、眷属等,心就耽著在家宅上。然而今天汉人的情形变得复杂得多。家宅意味着世俗生活的全部,“堆积”指不断地积累、组合,来做成某种世间有为法。

人的颠倒在于把眼前的美景执为最现实的安乐,为此整个身心都扑在上面不断地经营。愚蒙处在于不知道后边际的结果。这些都是由因缘的力量在住持,因缘一散当即谢灭变得一无所有。而且在追求的过程中,发展出贪、嗔、愚痴、嫉妒、竞争、散乱等的各种烦恼,发生各种业,深陷在苦集当中。要看到这里全是苦和集,没有一点法的内涵,结果就是长劫陷在生死里。要从中发出离心的话,一定要见到它的无义、它的过患,这又要从无常看到它的无义,从苦集看到它的过患。

现在学无常,要看到每一次用尽心力去经营、去堆垒、去塑造,最终都塌落一空,由此发现这实在没意义,要从无意义方面去想。譬如从小就寻求知识,从拼音开始不断地积累,有了很多的词语、很多的概念。像这样学习数理化、英语、中文等,不断地积累知识。然而到年老时发现,这些都没有用,很多都记不得了。曾经学过那么多数学,到现在只是做一点加法减法,此外那些知识都消散了,再也不做了,没用了。

再要看到,读了那么多年书,总是先去上学,然后放学。从进校到出校都是由业缘支配的,过后就一无所有了。这就发现,学校的生活没有任何意义。然而现代文化一直鼓吹这很有意义,让我们把心投入其中,以为它真的有实义。还用各种假相制造名誉、成就感,以此作为个人身份的标志。我们就这样迷陷在里面了。这里的“堆积”就是一个字一个字地学,一道题一道题地做,一节课一节课地听,一套卷子一套卷子地考,这就叫“堆积”。到了后面就倒塌了,一无所有。

经营家庭也是这样。一开始两人相爱,这里面有很多经营的过程,最后发现一无所有。因缘一散,不但没得到安乐,反而出现非常大的忧苦。只是因缘积聚时有那么一点感觉,过后就没有了。再者,为了一个家要耗费多少心力,要准备房子、车子。为了买房一直攒钱,买到后又要装修等,在屋子上做各种经营,这些都叫“堆积”。所谓的“倒塌”,就是最终房子里没有了主人,送到火葬场烧成灰了。我们看到后边际就发现,所作的这一切一点意义也没有。

或者经营事业。首先成立一个公司,之后雇员工,开展各种产业等,也是白手起家一步步地积累,就像一层楼一层楼地盖房子一样,一级级地发展上去。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因为这是有为法的世界,需要人一点点地去积聚才能造成,然而所造成的是因缘和合的法,不是真实的法,哪里能保住呢?过后发现一点也没有了。就好比藏人建房。一块块地堆石头,把它们打磨光洁,让整个石堡看起来巍峨高显、有表现力,自我感觉荣耀。他们是高原的人,没有太多的想法。而我们是现代社会的人,在物欲繁华的年代里,就想打造一个大的自我、大的事业、大的成功,这个打造就是堆积。事业一步步地发展,就是一层层地堆起来,每个细节都要求非常精致,一直追求更大、更新、更高的生活。整个身心都投放在这里,乐此不疲。

其他方方面面都是如此。譬如上网看电影、了解时事新闻、打游戏等,这些也是经营。上去以后,随着因缘不断地积聚,整个过程就不断地在展开,到了最终就是结束,一关机什么也没有了。耗那么多心力在这上面,最终一点意义也得不到。再看它的后边际,就发现所有的影片、娱乐等最后都是“再见”,一无所有了。

再说经营容貌等。每天在梳妆台前化三、五个小时的妆,这么多小时就是在经营一张面孔。这也要一点点堆积起来,涂化妆品、涂口红、描眉等。然而到了晚上一卸妆,就什么都没有了、倒塌了、洗掉了。每天都重复做。她只看到现出来的假相,感觉化得很好,多漂亮,然而过后全没了。由于不承认这是虚假的有为法,到后面全部坏灭一空,结果整个心都沉溺在里面了。

或者经营衣服。为了穿得时尚、体面要积聚很多因缘。上衣、下衣、帽子、鞋子等全部堆起来,在多少细胞合成的身体外面包几层,一层层堆起来,成了一个艺术品。但后面发现,每一次都是堆积一次再倒塌一次,再堆积一次又倒塌一次,任何意义也没有。我们凡夫小孩一直做这些无意义的事,在诸佛菩萨眼中,我们做的这一切就像小孩堆沙子一样,堆完了风一吹就没有了,再堆,风一吹又都没有了,一辈子在堆沙子和沙子倒塌的过程中寻找意义。然而这里全是非法。我们的暇满年华就这样耗尽了。

或者经营美餐。也是先要去买、洗、切、烧、煮、炒等,做好后端上来,正餐、糕点等各式各样的食品在桌上堆得满满,花了很多心思,以为能够享受快乐。但要知道,再好的美食过喉三寸都变成了非常肮脏的东西,最后变成粪便拉出来。这就看到,经营出来的美餐最终成了粪便,有什么意义呢?

或者经营聚会,也要积聚很多条件。要唱歌、跳舞、喝饮料、搞节目、布置屋子等,花上一整天。这些因缘积聚起来时,大家以为很幸福。但要看到它的后边际,当时间一到聚会结束,倾刻间全部散掉,一点也没有了。

或者心情低落,感觉没意思,就想去逛逛街、购购物、开车出去兜风,或者全家出去旅游等等。这些是对环境的耽著,想寻找一种感觉。这也要有很多条件才能堆起来。堆起来以后似乎有了什么,但过后又一无所有。

像这样,要看到整个现代生活,社会上鼓吹的各种理念,所谓的成功、有意义、有价值等,全部是在打造、在营造。这一切都是有为法,不可能脱离因缘自然就出来,必须人一步步去做。人的妄想非常大,他认为要用自己的意识拼博、争取,在方方面面去做,认为这就是意义。然而凡是因缘造作出来的假相,过后决定一无所有。由于在这上看不破,我们就深陷在巨大的现世法的戏论网中。这上面有层出不穷的戏论,建立这个有意义,需要去打造,那个有意义,需要去营造,还有很多未来的事情,需要去发展、去创造,这样永远不可能有修清净法的时候。即使自己认为在修,心也完全耽著在现世法里,难得有几个清净的念头,这样是绝对修不到法的。

那么现在怎么办呢?如果要经营事业,就要看到那些巨大的事业、巨大的打造全部倒塌了。譬如在商业圈里,多少大富豪过段时间就从舞台消失了,再也找不到这个人、这个公司,全部被取代了。或者要经营容貌,那就看世上曾经最美的那个人,他的美丽艳压群芳,但现在到哪里去了?没有了。在这上面堆积无数次,终归是倒塌。或者想经营屋子,那就看最高级的豪宅最终的结局如何。或者想得到学问,那就去看最大的学问家。他最终躺在医院的病床上,心力衰竭,连话都说不出,意识无法运转。他的思想、学术到哪里去了?一点意义也没有。或者想在政治上打造,那就去看世上最大的政治家,也是到了一定时候全部倒塌。

这么一类类去想,才知道“堆积皆倒塌”的涵义。之后就想:我这么一点小的生活、事业、学术,有什么好经营的呢?要从这里出离,之后才会发生一心修法的志向。当看透了一切堆积法全是要倒塌的,之后就再不想干了。因为这一切都没有用,每堆一次最终都要倒塌,就像智慧成熟的人,再也不想做小孩堆沙子的游戏一样。

我们要重新建立观念,之后才会想到:我要像噶举先德那样。远离故乡,离开原先最耽恋的生活区、娱乐区、事业区。然后选择一个异地,那里不牵涉轮回的业缘,这样在缘起上就隔离了。否则一旦卷入其中,就像卷入到漩涡里一样,各种力量、因缘会抓住自心,使我们不断地陷入愚痴状态,发展的全是贪嗔痴、染污业,非常危险。所以,首先要出离重染污圈,它是发展轮回事业最密集的因缘圈。之后去静处,那里没有业缘的牵扰,才可能真实修法,这才是这一生的意义。总之,要看到那边全体没意义,这边全体有意义,都是百分之百,之后一心趣入到修法当中。

为了修法,一定要有环境的保护,切断过去的染污缘,投入到新的因缘当中。这就要过山洞的生活,它是最彻底的,也是获得成就最开始最重要的条件。到这里就远离了染污的红尘,各种杂染的眷属、发生贪嗔等的根源——网络、手机、电视等全部远离,在衣、食、名三方面全部减到最低。这时的心就叫做“断后继念”,再不想什么了,一心修法。然后实践噶当四依,把生命全部投入到法上,坚守法道的原则。而且在这上面要做一个彻底的,这就是我们修心的方向。这个心一定要发展出来,而且要修到非常淳厚,这样就有了出离行,法道才可能贯彻在分分秒秒当中。之后才谈得到修法成就,否则连一分成就也得不到。

先德典范

噶举先德首推米拉日巴祖师,他是出离精修的典范。数十年住山,不与世俗为伍,得到即生成佛,连最后圆寂都是前往仁杰甫洞,无论弟子们怎么挽留,他都守住这条原则。他在“心依于法,法依于穷,穷依于死”上做到了彻底,的确是远离染污世间,一心修持圣法。而且亏减衣食、名誉,一直法依于穷。

传记里讲到,尊者那么多年住山洞,身上的衣服都破破烂烂了,最后变成裸体,他也不下山,守住一个“穷”字,怕与世人交往损坏修行,彻底断掉了攀缘心。吃的东西没有了,他也不化缘,以荨麻为食,吃得全身都是绿色,让人怀疑是鬼。他穷到什么都没有的地步,小偷夜晚来偷,尊者说:“我白天自己都没东西,你夜晚还能得到什么?”小偷也笑了:“原来他比我还穷!”再说,他舍弃衣食、名誉,唯修圣法,并不羡慕别人当大喇嘛,非常显赫气派,有人打伞,穿很好的绸缎等,出入前呼后拥。他弃绝了名利,因此能够一直修到死,得到无上成就。

我们读祖师的传记,不光是哭泣、景仰,还要励力效仿。我们也应当做祖师的化身,撷取传记中的教言,一分一分去效仿,这样才能走上诸佛菩萨的道路。

著名的藏史《土观宗派源流》中说:“竹巴噶举的法嗣非常广遍,大概有灵鹫飞十八天路程的面积。谚语说:‘藏人半为竹巴,竹巴半为乞士,乞士半得成就。’此语风行全境。”

竹巴的“竹”翻译为“龙”。这个传承从十二世纪开始,由林钦日巴·贝玛多杰开创,由他的上首弟子章巴嘉类·益希多杰传出。章巴嘉类依上师的授记,到达拉萨河下游朗木地方建寺时,有九条龙就地飞天,顿时雷雨交加,因此该寺以“竹”为名。这个传承被称为“噶举派龙的传承”或“竹巴噶举”。

在竹寺周边聚有五万弟子,章巴嘉类给予教导后,他们都能生起厌离世间贪欲、舍命修行和敬信上师的道心,当时能现起大手印即证悟的约五千人。他吩咐弟子们应当终生修行,而且分批派出前往各处圣地苦修。所以,在他住世期间,西藏就流行这样一句谚语:“一半的藏人是竹巴行者,一半的竹巴行者是行乞的苦行者,一半的苦行者是成就者。”这说明,能得到证悟的人都实修小乘所提倡的出离行和自甘贫穷,一直到死之间守住法道。这就是金刚乘中的小乘。

接着还要看古禅师们怎么守持离欲的德行。下面我们把眼光转向汉地。从汉朝到唐朝时期,有很好的小乘、大乘共同修行的风气,因此出现了很多成就者。他们并没有排斥小乘,而是励力实行。譬如很多唐代禅师虽然具足大乘菩提心,然而都具足小乘离欲的功德。

清护禅师一生不穿绢帛,仅仅以纸布做衣服穿(禅师一生不穿好的丝织品衣服,只是以纸布做衣,守简约的道)。居海禅师穿麻衣、草鞋。智封禅师十年只吃山中野树的果实、饮涧水。慧满禅师立了俭约的志向,只蓄两根针。冬天乞讨破衣服来补一下穿,到了夏天就舍去。常常乞食。在外面住不超过两天,到了寺院就劈柴做木鞋,有时候住在古墓中。一生心无怖畏,身上没有虱子,睡觉不做梦。灵祐禅师最初去沩山,跟猿猴为伍,吃橡栗充饥。南岳玄泰上座从未穿过丝织品的衣服,人们都叫他“大布衲”。他发誓不立门徒,对各方来参访的人都以友谊相交。临死时没有一个人在身边,当时临时叫来一个人给他举火。有偈说:“不用剃头,不用澡浴,一堆猛火,千足万足。”到临终我不用剃头也不用洗澡,反正一堆猛火烧掉,就千足万足了。

怀海曰:汝等先歇诸缘,休息万事,不念名闻、利养、衣食,不贪一切功德、利益,不为世法之所滞。粗食接气,补衣御寒,足矣。

百丈怀海禅师说:你们求悟本心,首先要歇下诸缘,各种世间事都要放下。心里不念名闻利养,不讲究衣食,不贪一切功德利益,心不能滞著在世间法上。如果嗜欲特别大,念念都在欲尘中奔驰,那怎么能见本性?怎么能悟到本来呢?那是往生死去的方向。我们要悟道见本性,在衣食受用上应当减之又减,减到最低。只要吃一点粗食,能接得过这口气,也就是能延续生命,不至于耽误道业就足够了。再者,穿打补丁的衣服,能御寒就足够了。如果一直讲究五欲,还想悟道证果,那真是痴人说梦!

无业国师曰:如今天下解禅解道,如河沙数,纤尘不去,未免轮回。思念不忘,尽须沉坠。

无业国师说:现在天下解得禅和道的人像恒河沙数那么多,其实,只要有丝毫烦恼和业的尘垢没有去了,也不免轮回。对世间五欲法、名利享受,还在思念不能忘怀的话,那全部都要沉沦,要颠倒坠落下去。

只如野逸高士,尚不赴征。且看大德,得意以后,茅茨石室,向折脚铛子里煮饭,吃过二、三十年;名位不干怀,财宝不为念。

像过去的隐逸高士,尚且不赴皇帝、高官等的征请,能保持自洁清高,脱离尘垢。何况那些大德,在得了祖师西来的心意,知道了佛出世说法的用意、自己的本心后,都是在茅棚石屋当中,在折脚的锅里煮饭,吃过二、三十年;心里根本不杂功名利禄的念头,根本不想财富享受、高级资具等。

兄弟论实不论虚,只者口饭身衣,尽是欺圣罔贤求得来。他心慧眼观之,如吃脓血,死后依前,再为蝼蚁,从头又作蚊虱。

兄弟家讲实不讲虚,仅仅是这张口吃饭、这个身穿衣,都尽是欺骗圣贤求得来的,也就是欺骗三宝、佛菩萨。不但是欺骗,赖佛穿衣、赖佛吃饭,而且尽讲究好的,那更加是不得了的事。有他心慧眼的人来看,就像吃脓血一样,这种信施等的业债如何能还呢?死后依旧像前面一样再堕为蚂蚁,又重新做蚊虫。这都是不修行、贪享受的后果。

如直下便休息去,顿息万缘始得;否则不如依二教法修行,不妨却得四果三贤。

假使你能直下使这个心休歇下来,顿时止息万缘,这才可能有见性悟道的机会;否则不如依着大小乘教法来修行,不妨还能得四果三贤。

先德云:了则业障本来空,未了还须酬宿债。

就看你了还是未了。如果你能了得自性空,能证入空性,那业障本来空;如果你还没了,心还落在世俗缘起里,那一定要还宿债,因果是非常严厉的。

唐代大梅法常禅师得了马祖禅师“即心即佛”的妙旨,隐居在深山里,没有人知道。一次盐官以信召他,他也谢绝而不去,而且附了一首偈说道:“一池荷叶衣无尽,数树松花食有余。刚被世人知住处,又移茅舍入深居。”他可说是彻底离俗的典范,在衣、食、名上都尽量亏减。他说:“我有一池的荷叶可以做无数衣服,有几树的松花足够吃了,刚刚被世人知道住处,又把茅舍移入更深的山里。”他像这样不出山,多年隐修,可见他守道的志向十分坚贞。

唐代通慧禅师三十岁出家,进太白山,没有带粮食,都是以草果维生。渴了就喝水,要休息就倚着树坐,起来就禅思,经过五年。一次用木头打土块破掉了,廓然大悟。晚年只是一裙一被,麻鞋穿了二十年,布纳补了一次又一次,从冬到夏都不换。这是真正亏减衣、食、住,不染尘缘,一心住在法上,而且,这样开悟的大德一直在心性上用功,长期保养得到了大成就。

龙山和尚深居不出,也没有通路。有一次被洞山见到后,他烧掉屋子,进入更深的山里隐居。这就是彻底杜绝名利,一旦被人发现就有了名,之后有了徒众等,人就会陷在名中,所以他彻底杜绝名,做一个隐者。又比如慧忠,自从在六祖处得了心印后,住在南洋白崖山党子谷四十多年没下山。又比如利踪住在子湖,四十五年不下山。慧朗住在潭州招提寺,三十年不出门一步。大同住在投子山三十年。南泉自己在池阳建了禅斋,三十多年不下山。景钦禅师说:“我四十九年在这里,还有时走作!”无业国师因为唐穆宗强力召请,他说:“你们先在前面走,我现在从别的道去。”于是禅师沐浴、剃发,到了中夜跏趺而坐就走了。竟然以死拒召!

他们都守着清高的道行,几十年住在深山里,不与世俗名利牵扯,所以道是非常清净、非常深厚的。这些都是开悟的大德,然而都以小乘的出离行作为禅道极重要的基础,不敢在这上面轻举妄动。开悟了以后,还要像怀胎护养婴儿那样非常小心,这都是很厚重、长远的心。这跟西藏宁玛、噶举等派的大德们非常相近,都是入山苦修,杜绝名利,损减衣食,一直守着一个“穷”字,一直守着一个“道”字,到死为止。

现代生活与出离行的巨大差距

修习各类无常,就是要引我们首先达成小乘的出离行,这是佛法的基本要求,非常重要。这里谈到,行者要远离故土,选择异地,住在山洞无人知,与野兽为伍。之后减损衣、食、名誉,一心依法来精修。自己发心:在噶当四依法上做个彻底的!实际就是要贯彻头陀行,使心从欲尘中脱离出来,然后就有最大的心力一心专注在法上,这是关键点。否则心没办法控制,就会滑落到欲海当中,都是非法的内涵,这样根本修不成法。

只要把现代生活和十二头陀行做个比较,就会发现我们往往是在相反的方向上走,离修法的要求越来越远。十二头陀行饮食方面有四条:乞食,清晨喝水、过午不食、一天只吃一餐,一座食、不吃任何零食,吃适宜的份量。现代所谓的修行人却完全远离了佛陀的教诲。譬如吃多种多样的菜肴,精心讲究。一天吃三到四餐,餐间还要吃点心。食物的来源有动物、蔬菜,具有荷尔蒙、维他命以及铁等矿物质。大量吃各种零食,很多是有毒素的东西,以及各种餐点,现在还有太空餐等等。而且吃得过多。

衣服方面:头陀行,僧衣是由别人扔掉的碎布和裹尸布缝成的;现代人穿的是最流行的丝织品、羊毛制品等昂贵的衣物。头陀行要求只具三衣;现代所谓的修道人,衣柜里挂满了各式各样的衣服,有各种款式。

再做住处方面的六个对比:一、头陀行只住山洞、森林和空闲处;现代人住在布置舒适的牢固房子里,和家人等在一起。二、头陀行住在坟间;现代人使用各种奢侈品,富裕人家还有花园、游泳池等。三、头陀行住在树下;现代人住在有各种生活用品的舒适房子里,有卫生间、卧室、大厅,里面有浴缸、沙发、电视等,充满了各种五欲。四、头陀行住在露天处,没有任何遮蔽;现代人住高楼大厦,屋子里有冷暖空调系统。五、头陀行随处住,不求舒适;现代人住舒适豪华的旅馆。六、头陀行常坐,住在只够端坐的空间,而不躺下来睡;现代人不满足地球上的生活,还上了月球,睡在有弹簧床垫的高级床上。

这样就看到,传统是怎么要求修道人专注在离欲的梵行中,叫做“抖擞身心出尘劳”,这样心才能拔出来,一心贯注于修道。而现代生活的理念引导人们陷在欲尘里,不必多少时日,人心就彻底成了欲望的奴隶,再也没办法提起心力用于修行。所以,多数人只是口头谈论、实现自我、讲究生活品质,实际是在发展欲望。像这样,完全在与法背道而驰的方向上走。从这里要看到,自身处在什么点上。

思考题

1、结合现代生活,解释“堆积”的涵义。观察自己所执著的堆积物的后边际,看清它无常倒塌的真相。

2、思维噶举先德、汉地古禅师行持出离行的事迹,励力发效仿随学之心。

3、从衣、食、住、名上观察:什么是出离行?为什么修法首先必须有出离行?自身目前具有出离行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