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贤上师言教-寿命无常 37

三、从结局看到,成无上乐和成无边苦的差别

结局要看到,如果为法难行,在这过程中能克服一切困难,各种苦都能安忍而受,那最终会得到无上喜乐,如同诸佛诸祖那样。什么原因呢?法的功用是寂灭掉苦和苦因,在这个过程中,只要能忍一时之苦,就会逐渐地去掉大苦、中苦、小苦,最终连微细苦都去掉。为法难行忍苦能去掉长劫的生死大苦,就像治病要接受手术、吃药那样,所以,忍一时之苦能得无上的乐。

譬如要去掉求现世的颠倒心,那就要忍一时之苦。一方面要苦思,把这个道理想透,知道颠倒的所在;一方面要苦练,把习性转过来。如果发展一段时间,真正转了过来,那就从往恶趣奔的苦缘起中脱出来了,能得到人天安乐。如果进一步对轮回苦和业因果去苦思、苦练,那又能把往轮回去的心挽回来,把求来世乐的心退下来,往解脱道上走。这样为法难行,吃一时之苦,改掉颠倒心,能解决长劫的大患,最终一定是解脱、成佛。

我们要为法难行而受多门的苦。譬如在学法时,得到一个善,得到一个法义,就要勤苦地加以修持。心中有一种颠倒,就要勤苦地把它视为仇敌,坚决地消灭掉。而且,一直要管住自心,一直按照法去转,像戒毒瘾一样戒掉各种非法行为,戒一次就好一次,就得一次安乐。再者,在恶念起的时候,要以苦行把它禁止掉,不要让它起言行,颠倒地随自我发生骄狂、虚伪、散乱、放逸等,要用勤苦的心把它转过来。还要忍耐身体、生活等上的各种苦,一直坚持不被名利所染,耐住寂寞。在走这条非常深远的菩提道期间都要苦行,持住自心,安置在法上,好自为之。一直有一种“视苦为宝”“视苦为得大乐根源”的心,这样才会一级级地通过。

透过了四外前行,整个心就转成了唯一向往解脱、菩提。有了这个纯真的道心,它会把自心往上托,而法乐也会越来越清净、殊胜,之后往正面走的心力会越来越强。这就是由于吃一时之苦,把颠倒习转过来了;忍一时之苦,把心从求现世——恶趣苦的根源中拔出来,从求来世——轮回苦的根源中拔出来了。

之后一心归依,完全与法相应。以这种归依心,昼三时夜三时一直缘在法上。然后发菩提心,把心整个转向求菩提、度众生上。之后还是要为法苦行,励力地以四对治力来忏悔无始以来的粗细业障,而且修曼扎集大资粮。像这样,忍一时之苦,坚毅地去修行,内心的资粮会越来越充实,业障越来越减薄。长年修持下去,信心、恭敬心等各方面的善心都会日益增长。之后与上师大宝相应,完全被上师摄持、加被,从而开发本性。一旦现见本性就能了悟自己是佛,从此念念护持,不再随虚妄之流而转。像这样,忍一时之苦,将成为人上之人,各种颠倒会全部化掉,越来越殊胜、越来越安乐、越来越圆满,最终将达到大乐之地。

这就看到,它是一条由苦到乐到大乐的路。“苦”指为法苦行,时时处处都要舍身为法,为法舍掉一切虚假的名利享受。它是大义之路,最终会得到无上喜乐。

另一条路要看到,为了私欲而用各种机巧来营办,暂时快乐,但会导致后面无边际的苦。这上一方面不是真实的乐,另一方面也没有私我。然而人的私心一旦出来,有了私欲以后,就想为私我来寻求这种快乐,用各种机巧来成办。凡是为私我来做的,全部要跌入生死苦海里,没有一点真实安乐的自性。它是一种自我意志,认为我可以这样做,这样私心一动,根本想不到正法。

私心是妄为的,他会想出各种办法,在求名求利上动各种心机,铤而走险或者自以为是地去做,这么一做就要感召生死的果报。如果不符合因果律去做,那就要跌到恶趣里。要知道,这些并不是真实的乐,投机取巧、耍手段、搞歪门邪道等,虽然暂时好像做成了这种乐,但毕竟一做就结罪了,违背了法道,违背了天理。要像这样看到这是一条死路。

在这上面一条条去分析就知道,人为了现世乐就起了私欲——一种无理的求取冲动,譬如造杀盗淫等,就会感召无边无际的恶趣苦。或者一念私心逃避责任,为自我辩护等,都是往下走的。或者只是一个私欲,通过行善的方式来得到名誉、享受,只不过暂时受益一下,毕竟是坏苦,无法持住,之后又落入苦中。总之,这条路上不可能有真实安乐。或者造非福业来求取乐,似乎得到一点现世乐,但所作是罪业的缘故,在这个乐过后就要陷入深深的苦海里。或者造福业来求取乐,但毕竟是因缘法,因缘一尽就没有了,在这样的生灭法里得不到真实安乐。反过来,只有止息掉为私我的各种冲动、各种私欲私智等不合法道的颠倒心行,然后才能还归法性,而法性是没有生灭的,这上面才有真实的乐。这样辨清以后,要一心走圣贤的法道。

四、从圣凡的典型看到圣人之路和凡庸之路的差别

这里要看到圣凡两条道路。圣的路是要息灭苦因、虚妄分别和依此形成的各种习气。凡是走圣路的,首先都是为法难行受各种苦。释迦佛作为第四导师示现在这个世间,成道的历程是出家、舍离五欲、孤身苦行,之后才得到无上大乐,这个无上大乐是由苦行而来的。所以,它的无常性是先苦后乐,苦只是一段,得了乐以后一得永得,再也不会落入苦中,这就是圣路。佛是这样示现的,历代成道的祖师、得大成就的先德们全是这样走的,要从这里看到圣道的典型。

不但要从道理上观察、决定,还要阅读佛的传记、诸祖师的传记、成就大德们的传记,去看就会发现,这是三世诸佛共通的路。因为我们已经沦落到颠倒界里,有暖软习气、享乐习气、贪著小名小利、虚妄狡诈、贪婪诳骗等的各种习气,而且好逸恶劳,这就必定要通过难行才能消业障、开智慧、积福德,必然要受多门的苦才能一道道过关。这就要看到,凡是成道者都立了无上志,为了寻求无上菩提得无上乐,舍弃一切世间小乐,为法不惜身命。

另一方面也要看到凡的典型,可以从佛经中的各大公案里看到,也可以从历史中出现的各种人物身上看到,也可以从身边的事例中看到。他们走的是凡路,非常短视,只求现前一时之乐或者升天之乐,然而最终都跌入无边的苦中。什么原因呢?就是因为出了一个私我,出了私欲、私心巧计等的颠倒心识,然后一变就成了各种机巧、谋略,之后铤而走险,行各种艰险的道。像这样,他无视因果律,无视无我真实义,这种无明的力量一冲就出了行,而这个行无非是为私我寻求乐。最短视的是寻求现世乐,几乎没有不堕恶趣的,这最可怕了。或者不求现世乐求来世乐,然而也是为私我的缘故,纵然来世做国王大臣、富豪高官,甚至升天,也终将在福报穷尽时重新跌入苦中。总之,由于违逆了天理本性,起了一个法界里本来没有的私我,然后以非常偏的心为我求利益,智慧一变和无明和合,就出现非常多的私心巧智,总是为自我争取,为自我掩饰,为自我搞各种歪门邪道,走这条路最终会陷入到无边苦海里。要像这样通过各种传记、事实去做观察,会非常明显地看到这是一条由乐到苦的路,那种乐不是真实的乐。

下面讲讲米拉日巴尊者成道的传记。他的确是为法难行受多门的苦,最终得到了大自在,即身成佛,得到无上喜乐。这就是我们要追随的道路。

米拉日巴苦行传

米拉日巴祖师幼年就没了父亲,遗产被伯父、姑母侵占。他奉母命学恶咒报仇,诛死了三十多人,放雹让几百亩地颗粒不收,乡人都说可杀。

他也知道自己罪不可免,就去求能解脱的办法。寻访玛尔巴大师说:“我是有罪的人,愿以三业供养,请传大法,并赐给饮食和住处。”玛尔巴说:“两者不可兼得,你想要法还是食物?”当时祖师心和口自己商量:“法可用来忏罪,长养慧命,他处得不到;食物能养口腹,没法消业,而且到处都有很多。”就毅然说:“我本是罪人,我宁可舍食来依法。”因而在旁边的村落里做佣工,得钱后买了一个铜锅作供养。玛尔巴敲着锅的四个耳朵,往里面倒了酥油来燃灯。说:“你给我在南边建一座方形的屋子。”等到建成说:“你再给我在东边建一座圆形的屋子。”等建到一半时又说:“前面是戏说的,你再给我在西边建一座莲花形的屋子。”这次建到快一半时,玛尔巴呵斥说:“谁教你干的?赶紧拆下石头,运回原处,一块都不能乱放。另外,给我在北边建一座三角形的屋子。”说后怒目喷唾液,暴怒得不得了。

当时,米拉日巴已经积劳过度,背部肿起、溃烂,可以望到胸部。然而他知道自己罪重,想得法,竟然三次安忍,暗自流泪,特别后悔自己当初的暴行,造了大罪。师母和亲属们都暗暗地帮他运石砌墙。等砌到数仞高时,被玛尔巴看到,又呵骂,让他背回原处。当初以几个人的力气才能背动,现在让一个残废人背回去,这种辛苦就更难承当了。师母哭泣说:“我曾经见到马背腐烂,悲哀哭泣,一定要给它卸下负担;现在我见到人这样,却不能帮他卸下!唉!你师父本来是个没事的人,以没有事还让你建屋;建屋也没有什么多的事,又要让你拆掉。他怎么搞的?是别有用心吗?你还是忍耐一番吧!”米拉日巴说:“我本来是罪人,受这点小苦无以赎罪。”

当时有某甲来求法,米拉日巴想随从他也得一点法。玛尔巴问:“你有什么供养的?”他一无所有,只好退下。之后又有某乙来求法,师母以她的私房财产松耳宝石——玛尔巴从来不知道的,给了米拉日巴。玛尔巴当然有神通,当即彻知,打了他一顿。当时,米拉日巴想从窗户跳出去自杀,师母急忙来阻拦,私自取来玛尔巴去印度求法时所得的那诺巴祖师的璎珞,而且假造一封玛尔巴的信,让大弟子多巴给米拉日巴传法。才到的那时,多巴让米拉日巴放雹。当时他心有疑虑,但不敢不从。当时就杀死了数不清的人畜,拿着骨骸回来。多巴一弹指顷就让这些白骨各自恢复肉体而回去。米拉日巴很惊叹他的神异。米拉日巴得法后,修很久也没有应验,多巴知道一定有缘故,但也不敢怀疑到玛尔巴。

当时,玛尔巴要给孩子完婚,招来多巴,而且嘱咐把米拉日巴带回,以为可以传法了。到的时候,玛尔巴责备妻子犯了窃璎珞的罪。米拉日巴知道祸要临头了,于是逃走,拔利刃想自杀。多巴马上过来夺了他的利刃,两人相抱痛哭。玛尔巴这时才叫他进来,给他传胜乐金刚,弹指间现二十四坛城。灌顶完毕,玛尔巴才道出一心要成全他的密义,说:“当初我在那诺巴祖师那里受了二十四次大苦,小苦无数次。那诺巴受帝洛巴的暗示,要他从悬崖跳下去,应声就坠下,骨头都摔碎了,帝洛巴飞过去救接,然后才传他《恒河大手印》。现在你也可以说是行了苦行。”说完师徒对哭,知道法是不可轻易得到的。“你如法修去,空锅供养预示着你要饿修;四耳表示将来名闻四方。此后提供给你住处、食物,你尽管安心闭关去吧!”

米拉日巴在关中都有现量证德。忽然梦到母亲去世,房屋倾倒,庭院荒废,杂草丛生。玛尔巴命他归去,赐他一个秘囊,悬记将来闭关、度生的种种事。他回到家乡,就像梦里见到那样,母亲果然去世,他抱着母亲的骸骨痛哭。在自心、上师、母亲骸骨和法身四无差别上入了大超度定。到了一个七时,托某个朋友给母亲建塔。然后按上师的嘱咐,独自前往深山闭关。在路上念及无常更加想着出离,就作了一首歌:“吾母在时,子远辞矣!今子归时,母已逝矣!母子纵聚,亦何益矣!唯修胜法,庶几契矣!”

当时尊者到了深山。有朝南的岩洞,温暖的阳光可以暖身,有野麻可吃、岩浆可饮,就不想迁就人世间的事,做个彻底的舍世者。他作了《无贪歌》来说明自己的誓愿,唯一为法而行,不再为世间的衣食、生死等。他以歌言志:“我立誓住在这无贪的茅棚里,从春到冬,四季都如此。这里将载着我的修行,载着我的死亡,彻始彻终,终不改变。要说享乐也没有什么与别人不同,要说为法苦行也没有与人相同。我将以实修和取得实证来度过我的一生,从始至终都是修法、证法,再没有其他事了。如果我这样死去,也合乎我的初衷、心愿,我就是要为法而生,为法而死。那时留下的遗骸,骨肉喂老虎,筋脉喂虫子。没有人来看视疾病,没有人为我送终。只要一息尚存,我这为法的志愿终不因为穷而有困惑。在这山谷当中,智风悲雨相续不断(一直住在智和悲的修持中)。”

由此尊者不出洞坚修了十年。某天夜晚,有个小偷迷路进到山洞里,想得点东西。尊者笑道:“我白天尚且得不到一个东西,你夜里怎么能得到呢?”小偷也偷偷地笑着出去了。过后有猎人因追赶野兽经过洞口,见到尊者身体绿得像鬼,颧骨突出,眼睛凹陷,除了皮以外,全身都长着长长的毛,就想以枪壮胆。尊者说:“我是米拉日巴。吃野麻将近十年,所以身体是绿色的。你进洞吧,我给你讲讲世间苦。”猎人讨要饮食,尊者用石头击火,在罐子里煮野麻。猎人问:“这是米吗?”尊者说:“这也算是米。”猎人问:“有盐吗?”尊者把野麻碾碎放进去,说:“这也是盐。”猎人又问:“既然没有米,那有面吗?”尊者把长段的野麻放进去,说:“这也是面。”猎人笑道:“师父这样吃就像画饼一样,随便画几笔就可以充饥。”

尊者原先有妹妹和未婚妻,听说他在洞里,就从远处讨饭过来看他。见到他裸体,觉得很羞耻,就给他募了一匹氆氇。尊者把氆氇寸寸撕开,分别套在男根、鼻端、手指、脚趾上。说:“哪里只是男根可羞,这个、这个全是父母生的,我没有什么高低的分别。”他把衣食看成像游戏一样。人们都以此为惋惜。妹妹劝他给某喇嘛寺做给侍。说某某喇嘛多阔气、排场大,有伞盖盖着头顶,穿着虎茵缎裙,出入都有一千多人跟着。尊者说:“我是遵从上师的教令,舍弃衣食、语言,唯一修持圣法,当然不乐意这些。”

未婚妻给他要来牛奶、美酒。尊者喝了以后,诸脉痛而且乐,觉得身体庞大,包罗虚空。由此想起了上师曾经赐给的一个秘囊,把秘囊打开来一看,见到上面写着“此时要受用妙食”。当时尊者如法观想而行,脉的粗细结都开解了,看轮回、涅槃就像昨晚做的虚幻梦一样,烦恼和智慧自然合了,当时力大无比,能够空中飞行。他就想出山来度众生。既而转念说:“与混世貉于一丘,不若处岩为众修。决出弟子自来求,我求童蒙殊不须。”(尊者想:如果出山在世俗里混,那就和俗人成了一丘之貉,不如处在岩洞里为众生修持。要决志求解脱的弟子自然会来求我,我去求那些幼稚无知的人大可不必。)

后来姑母也来归依。这样度了仇家以后,度的山神、非人、畜生、饿鬼、魔军等不可计数。但尊者并没有建立道场,招揽群众,他去来都无不是在深山岩洞里。所住过的山有外的六座山、内的六座山、密的六座山,住过的洞有外的八个洞、内的八个洞。途中遇到可度的有缘者,都以兰若、黄金、衣食等来挽留尊者,但尊者都严厉拒绝了。尊者要示现圆寂时,也一定要前往仁杰甫洞。(可见,尊者一生以道为怀,不入世俗杂染境。的确是一心依法,法依于穷,穷依于死,一直住山洞,不与俗人交往。他是为法苦行到底、一心出离的榜样。)

尊者圆寂后,天人来作供养,分发舍利。在释迦世尊之后,人和天人相会唯有此次。那时,尊者在荼毗的火光中现身,对首座弟子惹穹巴开示说:“首在放下衣食。”(这就是入道首要的地方,要放下衣食,做个舍世者。)弟子等都见到光明中的大坛城、大塔。得亥母法的,见到塔中上师现为亥母;得喜金刚法的,见到上师为喜金刚。有笔墨无法写尽的瑞相。

思考题

1、结合前行的修法细致观察:为法难行是一个由苦到乐的过程,最终会得到无上乐。

2、为什么求现世乐会导致无边际的苦?

3、什么是“圣路”?为什么走圣路必定要受多门的苦?

4、什么是“凡路”?结合佛经、历史记载、身边事例观察:走凡路最终必定落入苦中。

5、阅读米拉日巴尊者苦行成道的传记,注意体会:

(1)尊者为法忍苦的心志如何?

(2)尊者求法修法的过程中受了哪些苦?

(3)尊者最终获得了怎样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