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贤上师言教-寿命无常 31

是故心作是念:恒无衰坏天地众生普应供养的无上正等觉位,我唯修此。

(原译文改成这个。)

这里关键是要发展出道心来。过去以为那里有殊胜的高位、势力、权威等,特别想求,求到时以为得了实义。现在看到一切世间地位都是坏灭性,最终一无所有,心就冷了,觉得在这条路上再怎么求都是错的,只是由常执发生非理作意,再由非理作意发生的无数幻想、妄动而已。当消灭了幻想,不再求这些,这时该求什么呢?佛法告诉我们,积极方面还有无上正等觉位要求。

首先要认识到,无上正等觉位跟世间地位的差别。只有认清了这是真实、殊胜的地位,才会把原来那股劲全部移到求佛果上来,发展出道心。人都有一股能量,过去跟无明结合,就使劲地求世间高位。现在反过来见到真实义后,就一心勇求佛法上的真实位。这是解的转移,从邪解变成法上的胜解;又是欲的转移,从邪欲变成善法欲;又是勤的转移,从邪勤变成正勤。这样,心的能量就开发了,开始转入法道中。因此,进而要了解我们要求的是什么。

过去误以为由惑业力显现的高位非常伟大,喜欢坐在上面。现在发现它是欺诳的,福德力一消失,罪业马上现行,让人堕下去,非常惨。而且,正因为曾经有过地位、名誉等的风光,堕落时就感到格外惨,就像天王堕到驴胎里那样,非常可怜。这就发现它是坏灭的、是骗我的。有福德时万众拥戴,处处鲜花掌声,福德一尽就根本没人理,比街头乞丐还可怜,这表明它不是真正的应供处。再者,这是愚痴性、无明性的东西,怎么能归心于它呢?然后看,真实的地位是什么?那就是常无衰坏、为一切众生所应供养的无上正等觉之位。

“无上正等觉”:对下而言称为“无上”;现见真谛,对邪而言称为“正”;证得平等性,不住二边,对偏而言称为“等”或“遍”,能遍观诸法;“觉”是灵明之心,这里指无上正等觉。蠢动含灵都有佛性,从菩提而言佛和众生本来无二。佛性被无明覆蔽就成了虚妄、迷惑,这是邪觉,不叫做“正”。声闻缘觉只断掉了人我执所起的烦恼障,以及一分法我执所起的所知障,还有“轮回是所舍、涅槃是所取”等的偏执,不叫做“正”。菩萨证得了法界平等性,但还没有圆满,不叫“无上”。只有达到佛果,一切客尘消尽,本心彻底显发,无有超出其上,才称为“无上正等觉”。

对此由三分意义来认定:一、常;二、应供;三、金刚宝位的体性。首先它是大常,恒无衰坏。什么缘故呢?一切客尘现的虚假地位相都是有为法,缘散即灭,必定会坏掉。而佛果是一切客尘全部消尽时,显现出的无为法本性,这是永远不坏的。这样的本心是无为法,一旦彻证到它,就不再退到虚妄分别中,所以叫“无衰无坏”。就像太阳彻底显露时,黑暗不住,证到它时再也不可能退到虚妄分别里,不会衰、不会变坏,因为无为性体彻底彰显的缘故。其次,由于此时已断尽一切障碍,无余显发一切种智,他是最尊贵的,堪为一切众生的福田,所以是天地众生普应供养之处。“位”指无上极位,或者说回归到法身本位,这就是无上的法王位。

认定了这是真实的金刚宝位以后,就一心趋向修证此位。世间位都是会变坏的、无有实义、不属本来、属于迷失、执假为真,所以不再寻求它,对比以后,一心寻求无上正等觉位。也就是基于对地位的了解,辨明真妄后,唯一寻求无上宝位。

最后再引《憨山大师年谱》的两段事例来作启发。

憨山大师说:我十岁时,母亲督课很严,很苦,就问母亲:“读书干什么?”母亲说:“做官。”我问:“做何等官?”母亲说:“从小官做起,有能耐的话可以做到宰相。”我说:“做了宰相又怎样?”母亲说:“罢!”我说:“可惜一生辛苦,到头罢了,做他何用?我只想该做个不罢的。”母亲说:“像你这不才子,只能做个挂搭僧。”我说:“什么是挂搭僧?有什么好处?”母亲说:“僧是佛弟子,行遍天下,自由自在,随处有供。”我说:“做这个恰好!”母亲说:“只怕你没这个福。”我说:“怎么要福?”母亲说:“世上做状元常有,出家做佛祖哪里常有呢?”我说:“我有此福,只怕母亲舍不得。”母亲说:“你如果有此福,我就能舍。”当时我心里就有这观念了。

又在十二岁这一年的十月,当时到报恩寺,见了太师翁。太师翁见到就欢喜地说:“这个孩子骨气不凡,如果做一个俗僧,是可惜了,我要请老师教他读书,看他成就如何。”当时无极大师初次在寺院开讲,太师翁带我去拜见。刚好赵大洲在,一见就欢喜地说:“这个孩子将做人天师。”又抚摸我问:“你爱做官还是要作佛?”我应声说:“要作佛!”赵大洲说:“这个孩子不可轻视,要好好教他。”

由这两则案例我们就能懂得普贤上师引导的心意。这里要转成汉人的心态,整个来说就是“不做官要作佛祖”“不做世间强人伟人,要作佛祖”,要发展这样的心。憨山大师是极好的榜样,他从小就明理,关键在一个“罢”字。罢就是无常,一生辛苦到头罢了,没有了。马上就觉悟:这样做它有什么用?这是没有意义的。不罢的是什么呢?就是恒无衰坏的地位。佛祖是什么呢?就是金刚宝位。尊贵是什么呢?就是天地众生普应供养。像这样再再去体会,发展出无上道心,要做天人师、佛、世尊,一直要起这个观念。怎么来引发这一点呢?就像大师幼年时看到的,世间的一切地位、权势等全部会空掉、衰变消亡。看清它无意义后,就把心转过来,一心希求出世作佛祖。像这样再再地引起这样的大志气、大道心,一旦建立起道心来,我们就得到了心髓。

(六)怨亲无常

如是怨亲也是无常,往昔圣者嘎达雅那前去乞食,见到某家有个主人怀里抱着一个儿子,吃一鱼肉,样子像吃得很香,一条母狗在啮嚼鱼骨,他用石头打狗。尊者神通观察,见到那鱼是他这世父亲转的,而那狗则是这世母亲转的,前世杀害自己的怨家因为有命债而转为儿子。尊者见而说偈:“边啖老父肉,边打亲生母,怀中抱杀敌,妻子啮夫骨,欲笑轮回法,(亲怨妄假立。)”

首先要看到怨没有常性、亲也没有常性,怨亲唯一是随自心假立而现的,这又要透过从远到近的观察来确认。确认以后,就要发展出对众生平等慈悲的心。

观察分两大部分。首先结合公案看前世今生间的怨亲不定,前世是怨,今生成亲,前世是亲,今生成怨,这是隔世观察;接着是一世观察,在一世的显现里就有亲变怨、怨变亲的情况,从中发现怨亲都是假的。然后就要纠正自己的心态,转到法道上。

那一天嘎达雅那尊者照常出去乞食,他看到这样一幕情景:有一个主人抱着儿子,津津有味地吃着鱼肉,看起来很香。当时面前有一只母狗在咬鱼骨头,他就打这只母狗。尊者当即以神通观察,发现那条鱼是他这一世父亲转世的,父亲去世不久就转成这条鱼;过来吃鱼的母狗是母亲转的,转在他旁边当狗;孩子还小,抱在怀里,这是前世杀他的怨家,转成儿子来还命债。

这个情形太稀奇了,事隔几年就转成了这一幕情景,实在荒唐!从前杀他的怨仇,这回为了还命债变成怀里抱的儿子,整天说“乖、乖、乖”。从前生养自己的母亲,现在变成一只狗。父亲却变成了鱼,自己在啃着父亲的肉。之后把鱼骨头扔下去,狗马上去吃,这就是妻子在吃丈夫的骨头。轮回实在太可笑,因此尊者说了这一首偈:以前是杀自己的怨敌,恨之入骨:“见到你我要剁了你!”结果转世变成孩子,抱在怀里:“乖乖乖,亲亲你”。从前是丈夫,海誓山盟:“我永远爱你,我属于你!”现在丈夫变成鱼,边啃边想:“好吃!好吃!再多一点就更好了!”过去是亲生母亲,现在变成了狗,一看到就嫌弃:“馋狗,你又来了!”然后拿石头打。从前是父亲,现在觉得这个肉很好吃,吃得很香。轮回就是这样,业缘一变就出现另一个,早就不认识了。可见业力幻现的相没有一点常性,马上面目全非,所以不要执著暂时的怨亲。

“欲笑”的涵义

尊者的口气是:怎么搞的?刚刚还是一家人,现在怎么变成这个乱七八糟的样子?老婆吃老公,抱着怨家认儿子,又吃爸又打妈,这到底是怎么搞的?哈哈!轮回太荒诞、太可笑了!

或者这么想:这分别心像疯子一样,前面还说“亲爱的”,现在就啃着骨头想:“好吃!还有吗?”前面说“你杀了我,我一定要报仇!”这回抱着儿子:“乖乖!”这分别心像疯子一样,前面叫“娘”,后面就说“该死的狗”;前面还说“亲爱的”,后面就成了“我要吃你”,这不就是没有理智的疯子吗?尊者看到分别心这样疯觉得很好笑。

人们在疯癫的分别心中,认为什么都有一个常性。认为亲是永远的亲,“海枯石烂不变心,我永远爱你!”爱个什么呀?爱两下,下一世就变成恨了。刚说完“我恨你!恨你!”过两天又变成了宝贝儿子,爱得不得了。所以要知道,一切亲怨都是虚假的,它是分别心的伎俩。分别心是生灭的,两下子就变了,这上面有常吗?这样就明白它没有常性,不要堕入庸俗的世间情感里,分帮分派、分亲分怨。世间充满了这样的关系,团体、派别等都是分别心的荒诞剧,不要相信它,应当等视一切众生都是父母,以慈悲心来对待一切。

再举一个事例。杜顺和尚是文殊师利菩萨的化现,华严宗初祖。有一次乞讨到施主家,施主抱着孩子求和尚消灾延寿。和尚久久看着,说:“这是你的怨家,要给他忏悔。”斋饭完毕让施主把孩子抱到河边。当时和尚把孩子抛进水里,夫妇捶胸嚎叫。和尚说:“你儿还在。”用手指指着,孩子就变成了身高六尺的成年男子身,站在水波间嗔责地说:“你前世取我的金帛,把我推到水里溺死,若不是菩萨给我解怨,誓不饶你!”夫妇才默然信服。

从这里要看到人心的虚假。前世为了金帛的利益,把对方推入水中杀死。这一世对方讨债转为儿子,只认为他是我生的养的,视为宝贝,爱著不已,当和尚把孩子扔到水里时痛不欲生。之后忽尔间现出前世怨家的相,指着这个愚人说:“你前世害我,不是和尚解怨,我饶不过你!”当时他的心就歇下了。生死剧就是如此,亲变怨,怨变亲,或者亲变成中庸的普通关系,又由普通关系转成亲,再由亲转成怨等等。像这样,看到前后世业的变现,就知道并没有固定的亲怨关系。

具慧者知道后,终究不要起贪,对亲人止息爱分别。如果能看到前后世,那家家户户都是荒唐可笑的,尽是怨家在结亲、亲人在结怨,关系变来变去。这都是无明力起惑造业来变的,所以,不要认眼前的亲是固定的亲,它是无常的,一下子就会变掉,也不要视眼前的怨为真实的怨。这些都是轮回的闹剧,应当平等善待普天下的一切众生,对每一个有情都怀着大慈悲心来做利益。

在现生中也多有杀身仇家,后来作了和合的朋友,结成亲家,比其他朋友还好;又见到虽然是父母兄弟,但为了一点微薄的财物和受用而怀恨之后,一者对另一者作尽损害;以及虽是一家人或亲戚,但以少许骤生缘而成为怨敌,以一杀一。

再移到最近的今生,也可以看到怨亲不定的现相。过去有杀身之仇,后来和好,而且彼此的儿女结亲,成了很亲的亲家,比其他朋友还要亲密,这种现相也很多。反过来,虽然是父母兄弟一家人,但为了一点财产受用没有分均匀而怀恨在心,一个对另一个尽量地作损害,这就是由亲转成怨。还有特别近的,一下子就翻脸,虽然是一家人或亲戚,但以一点点突发性的因缘就成了怨敌。譬如一下子意见不合,说话争吵,马上就打架成了仇人,最后发展到一个要杀另一个。可见,任何怨亲都没有常性。

怨亲在于人心的建立。人心一变就可以由怨成亲,比如认为他是自方,对我好或者适合我意,就会转成亲;也可以一刹那间由亲成怨,认为他有意伤害我就立为怨。可见亲怨只在一念间,心念一转就变掉了。譬如刚刚还很好,像亲兄弟一样,突然间一阵口角,马上非常不高兴,就成了怨家。这就看到怨亲没有恒常性,只是分别心计执出来的,不表示什么,只是一个念头在骗自己,此外没有自性。

因此,任何怨亲都无有常,由此心作是念:我要以慈悲之心护一切有情。数数思维。

这里说到,任何怨亲都没有常性的缘故,心里起观念:对于一切众生,我都要用慈和悲来护他。“因此”以前是看清真相,明白它的理趣,之后就要发生如理的观念。我们原先对待众生的心态有问题,有偏执或者不契合无常的道理。现在知道了亲怨无常,心就要与之相应地发生转变,这就叫“转心”,非常关键。

入手时,首先要看到过去的错误所在。以前在人类或众生类里分党,一类是亲,一类是怨。对于亲当然以慈心、悲心来爱护,他有苦我要拔,我有乐要给他,自从认定了他是亲,自然有一分慈悲。但是,这个慈悲不平等、不周遍,对待另外的中庸者和怨家,就不以慈悲对待了。认为他是我的怨家,我怎么能对他好?甚至起幸灾乐祸的心,他有苦,巴不得他再苦;他缺乐,我才不给,这就是偏执的心态。

现在怎么转呢?我们的分别心认为,这个是亲就一定是亲,那个是怨就肯定是怨,两者截然不同,所以面对他们的态度完全不一样,这是世俗人惯常的心态。包括自身在内都是如此,会把众生分类,采取的态度是不一样的。现在要把眼光拉长,看到整个轮回变换的情况,就会发现亲不固定是亲。譬如,这位亲人曾做过一百世怨家,也做过很多世亲人。在做一百世怨家时,用刀杀我、用毒药害我,做各种诽谤、打击来伤害我。这么一想:原来他是怨家转成的亲。再换过来看这位“怨”,知道他一百世做过我的母亲,是那般慈悲养育。一想到亲,我们的心又转了:原来他对我有那么大的恩德。

像这样,从整个轮回中转生时和我的关系,以及当时做利益和损害的差别上来看,那就扯平了,是差不多的。这样的话,何必对一者特别好,对一者特别不好呢?这样就想到:这种心态是颠倒的,它是一种“近视”心态。分别心执取现前一小段,并固执地这么认为,这个是亲,那个是怨,使心发生了偏差,它是不如理的。当拉长镜头,看到整个亲怨不断地变化,就发现没必要去立一个固定的亲或者怨,对一者好,对一者坏,对那个贪著得不得了,对另一个又嗔恚得不得了。这都是世俗情态,特别有问题。

发现问题以后就想:我现在要改变心。要以什么心来对待有情呢?以慈悲心。慈悲心又要怎么起呢?大家同是天涯沦落人,在轮回里都缺乐具苦,都有离苦得乐的愿望。所谓“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众生都怕苦想要乐,跟我一样。我想要乐,他也想要乐,因此我应该把乐给他;我有苦想离,他有苦也想离,因此我应该为他拔苦。像这样来引生平等的大慈悲心,对一切有情都平等爱护。就像世尊因地那样。譬如《贤愚经》里讲到的金毛兽等,猎人伤害它,但它还是忍苦去帮助猎人,哪怕遭杀身之祸,受那么重的苦,它心里还是想:将来我成道时先利益你。像这样,世尊就是我们的榜样。

总之,首先要对怨亲无常产生认识,得到定解,之后就要以此定解来转心。一次又一次不断地这样去想,把过去的心态完全变掉。

夙孽记

这是明朝一户大家庭中发生的家庭情杀案,包括前后两世的各种无常情形。里面的人物关系复杂,希望大家先作预习,首先看好原文和授课资料,到时一听就明白;如果没有提前看好,由于情节错综复杂,那到时就会空掉,接下来的评论也接不上。

这个公案非常难得,情节也相当精彩,价值超过十个国际大片。大片多数都是虚构的;而这是真实的轮回案例。大片基本都跟前行的修心、解脱无关;而这跟前行的修心切实相关,尤其在修无常、出离心、慈悲心等上都大有关系。我会对此做详细的解析,大家预习好了,到时一听会得到很多启发。由于它是很大情节的展开,如果能一一看到是怎么发生、怎么转变、怎么应对,那就会清晰地了解到亲怨无常,产生家庭是轮回中的一环等的认识。

当看清了轮回的真相,就会明白我们对待众生最大的错误在哪里?它的根子在什么地方?是怎么一路错下去的?了解后会幡然醒悟,知道过去的观念、做法错了,都落在很邪的心当中。现在要转成正,怎么来行大公无私的道?怎么平等善待一切有情?等等。对这一个公案想透了、领会到了,会得到很多的启发和认识,从而转变心态,转变颠倒的集谛系统。这些都可以通过认真地体会、参悟而在自心上开发出来。

平望黄景范,生于崇祯辛未年(1631),寓居南浔。于壬辰年(1652)二十二岁时,六月十九,头觉渐眩。二十二晨,忽头痛,即时倒地。

黄景范在明朝崇祯年间出生,住在南浔。二十二岁这年六月十九,头渐渐觉得很晕。二十二号早晨忽然头痛,当即倒在了地上。

昏晕中见一人披发流血,手持大刀,喊曰:“还我命来!”忽见老僧,右手执杖,左手持珠,喝曰:“且住且住!”其人曰:“我受怨七十余年,今日相逢,如何住得?”僧举手云:“阿弥陀佛!饶人是福,怨怨相报,有何了期?”其人曰:“是是!奈我心放不下,如今不伤他命罢了。”遂以手取舌,用刀割去。僧曰:“罢罢!还他罢。”其人曰:“还便还,且待我恨气消。”遂持舌奔去。

景范在昏晕中见到一个人披头散发流着血,手里拿着大刀,喊道:“还我命来!”忽然见一位老僧右手持着锡杖,左手拿着念珠,喝道:“停住!停住!”那人说:“我受怨七十多年,今天相逢,怎么能停?”僧人举手说:“阿弥陀佛!饶人是福,怨怨相报何时有了期?”那人说:“是是!奈何我心里放不下,如今不伤他命就是了。”就用手拉出景范的舌头,用刀割掉。那老僧说:“罢罢!还他吧!”那人说:“还就还,但要等我恨气消了才行。”这样就拿着舌头奔去了。

僧将去,顾范曰:“你还认得我么?我乃当初云栖老人也。你如今不必忙,百日内自有消息。”

那老僧要离开,回头看着景范说:“你还认得我吗?我是当初的云栖老人。你现在不必忙,百天之内自有消息。”

景范醒,见众人环立,欲言不能。舌仍在也,惟喉胸略痛,别无他苦。

景范醒来,见到大家围立在左右,想说话却说不出。舌头还在,只是喉咙、胸部有点痛,没有其他苦。

夜卧,恍惚见一女子,窗外叫曰:“你好睡也。”手撒泥沙。觉遍身麻痛。忽有武士持白伞来遮,连夜如是。景范不知其故。

那天夜里睡卧,恍惚中见到一个女子在窗外叫道:“你睡得很舒服呀。”手里撒着泥沙。景范觉得全身都麻痛。忽然有个武士拿着白伞来遮,连夜如此。景范不知道是何缘故。

武士曰:“我奉觉王命来,手中所持,悉怛哆般怛罗也。”景范思是楞严咒心,平日常诵,今或者宜诵咒乎。

武士说:“我奉了佛的命令来,手里所持的是悉怛哆般怛罗。”景范想:“这是楞严咒心,平时我常诵,今天或许应该诵这个咒吧。”

明日,虔诚持咒,夜见武士持伞倍大。次日又持,但见伞。明日又持,至夜不见伞,并不见女子。遂每日默持,病虽未愈,亦无奈何。因一心省察过愆,尝忆老僧百日之言以自慰。

第二天虔诚持咒,夜里见武士拿着比前面大了几倍的伞。第三天又持,只见到伞。第四天又持,到晚上不见伞,也不见女子。于是每日默持,病虽然没有好,也无可奈何。由此一心省察过失,常回忆老僧“百日必有消息”的话来自作安慰。

至七月望日,延僧礼忏,询悉云栖老人即莲池和尚,在云栖设教。景范念切,至见于梦寐。

到了七月十五请僧人礼忏,询问云栖老人的详细情况,得知即是莲池和尚,在云栖寺设立教法。由于景范心念急切,致使在梦中见到。

时母忧景范病不愈,问诸卜人。曰:“有神明作祟,兼有心愿未完。”景范思神明见咎,当斋戒省过,不宜杀生祈祷,反造罪。至于心愿,惟正月初曾梦一人云:“汝夏秋间有难,若书莲经一部可免。”欲书未果,遂拟八月初七书起。

当时母亲担忧景范的病一直不好,就问占卜人。占卜人回答:“有神明作祟,而且还有心愿未完。”景范想:神明要责难我,应当斋戒,反省罪过,不应该杀生祈祷,反造罪业。至于心愿,只是正月初曾经梦到一个人说:“你在夏秋之间有难,如果写一部《妙法莲华经》可以免难。”自己想写没有实现,就拟定八月初七开始写。

至夜,忽梦伊父向之流泪。遂欲以书经功德,仗佛神力,使伊父存则还乡,亡则超升。即择十二辛亥日,是伊父本命日书起,限九月二十九日而毕。

到了那天夜晚,忽然梦到父亲对着他流泪。他就想以写经的功德,仗佛神力,父亲还在的话使他返回家乡,死去的话得到超生。这样择定十二辛亥日——父亲的本命日开始写,到九月二十九日完成。

乃于二十九日午后,忽心痛呕血。更余,忽觉身坠床下。见一老人,同一僧至,向景范笑曰:“什么来由恋这苦本?你如今怨债已清,可同我到主人处走走,可静心听我诵经。”因诵《金刚经》。一面闻其诵经,随其行路,诵完而心痛忘矣。

到了二十九日写完经的午后,忽然心痛吐血。到了夜里一更天的时候,忽然觉得身体掉到床下。见到一个老人同一个僧人过来,对景范笑着说:“什么来由恋这苦恼的根本?你现在怨债已清,可以跟我到主人处走走,可静心听我诵经。”因而僧人诵《金刚经》。景范一边听他诵经,一边跟着他走,诵完经时,景范的心就不痛了。

僧止步,谓老人曰:“尔同彼进去,求掌簿人为他说明因由。”

当时僧人停住脚步,对老人说:“你跟他进去,求掌簿人给他讲明前世的因由。”

遂入内庭,老人同景范跪阶下。见一人冕旒坐帐中,侍卫甚众。老人通说来意。有一戴大冠朱衣者,执簿至阶下,谓景范曰:“汝欲知因果,可听我言。”叫左右唤刘之麟。

再说他们进了内庭,老人和景范跪在台阶下面。见到一个人戴着礼冠坐在帐子里,身边有很多侍卫。老人通说了来意。有个戴着大冠穿红衣服的人,拿着簿子到台阶下,对景范说:“你想知道因果,可以听我说。”叫左右唤刘之麟来。

俄一人至,即割景范舌者。朱衣人曰:“昔有刘大臣,号公超,家世北京,生于嘉靖二年(1523)。大臣有三子,长子之麟,金氏所生,将满月而金氏死。继娶陶氏,即生之宝,后生之茂。

很快一个人过来,就是那个割景范舌头的人。红衣人说:“昔日有个刘大臣,别号‘刘公超’,家住北京,生在嘉靖二年。刘大臣有三个儿子,长子之麟是金氏所生,快满月时金氏死了。接着续娶陶氏,生了之宝,后来又生了之茂。

及长,父为之麟聘柳青臣女,又为之宝聘周氏女。柳氏色美而才,周氏丑恶而拙。及成婚,柳氏丑其夫,之宝嫌其妻。陶氏性悍而智,窥知隐情,常与柳氏言之宝美丽,设计使叔嫂通焉。

等到孩子们长大,父亲给之麟聘娶柳青臣的女儿,又给之宝聘了周氏女。柳氏美貌有才华,周氏丑陋笨拙。等到成婚后,柳氏嫌弃丈夫之麟相貌丑,之宝嫌弃妻子周氏又笨又丑。刘大臣的继室陶氏(之宝的母亲)性格强悍有智谋,暗中觉察出隐情,就常常跟柳氏说之宝相貌好,设计让叔嫂通奸。

周氏有言。柳氏闻之,饮周氏酒。腹痛,疑有毒,往诉陶氏。恐隐事泄露,乃以好言安慰,留饮房中。至夜半,忽以刀刺其心,埋之床下。明日,乃佯寻周氏不见,遂扬言随人私奔去了。之宝遂与柳氏日厚。

这两人一来二去,周氏也发觉不对劲,常常有怨言。柳氏听到后就请周氏喝酒。周氏喝了肚子痛,怀疑柳氏下毒,就去陶氏那里告状。陶氏恐怕秘密泄露,就好言安慰周氏,留她在房里喝酒。到了半夜,忽然用刀刺周氏的心,然后埋在床下。第二天假装找不到周氏,就说‘周氏随人私奔去了’。这以后之宝就跟柳氏日益亲密。

之麟微闻其风,陶氏恐事败,匿之宝床下,佯与之麟议擒之宝,而酒醉之。陶氏忽扼其喉,叫之宝曰:‘下手下手。’之宝遂砍兄头,与陶氏潜开后门,扛尸至二三里外,弃在街上。

后来之麟也听到一些风声,陶氏怕事情败露,把之宝藏在床下,假装跟之麟商量怎么捉之宝和柳氏的奸,把之麟灌醉。陶氏忽然扼住之麟的咽喉,叫之宝说:‘下手!下手!’之宝就砍掉了哥哥的头,和陶氏偷偷开了后门,把尸体扛到两三里外,扔在街上。

明日,路人多来相报,收尸归葬,竟不知其由。奴婢在房中走动者,之宝恐其泄露,或暗杀毒害。

第二天,路过的人很多来相报,通知去收尸归葬,都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在房间走动的几个奴婢,之宝怕他们泄露隐情,就暗杀毒害掉了这些奴仆们。

后陶氏说其夫,使柳氏与之宝成婚。婚后,家中百般作祟,禳祷无应。

后来,陶氏说动了她的丈夫刘大臣,让柳氏跟之宝成亲。婚后家里常常有鬼作祟,怎么祈祷禳灾也没有效应。

将及三年,之宝年二十五矣。一日,有僧手执铁杖,到门化缘。之宝以僧言奇异,乃引入内,问:‘我家多怨鬼,师能治乎?’僧曰:‘治鬼甚易,先当治心。心为万类之主,心邪邪至,心正邪灭。’乃问:‘如何是正心之法?’僧曰:‘天理人心,四字明白,便是正心之法。’又问:‘如何作为,乃合天理?’僧曰:‘但当平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之宝低头半时。

这样闹了大约三年,之宝也到了二十五岁。有一天,有僧人拿着铁杖到门口化缘。因为僧人说话很奇异,之宝就引他进来,问道:‘我家有很多怨鬼,师父能治鬼吗?’僧人说:‘治鬼很容易,先应当治心。心是万类之主,心邪邪至,心正邪灭。’就问:‘怎样是正心之法?’僧人说:‘天理良心四个明明白白的字,就是正心之法。’又问:‘那怎么做才合天理呢?’僧人说:‘你的心要平,要正直,自己不想要的不要强加给别人。’之宝低头思考了半个时辰。

僧曰:‘我来化缘,你若肯舍,诸鬼齐休;若不肯舍,未有了期。’之宝问:‘化何物?’僧曰:‘柳氏。’之宝曰:‘柳氏乃我妻子,如何可舍?’僧以杖点之宝心曰:‘天理人心,你舍不得,他人如何舍得?’之宝大惊。僧遂趋出,随出寻之,已不见矣。

僧人说:‘我来化缘,你如果肯舍,这些鬼都会罢休;如果不肯舍,那没有了期。’之宝问:‘化什么东西?’僧人说:‘柳氏。’之宝说:‘柳氏是我的妻子,怎么能舍?’僧人用杖点着之宝的心说:‘天理人心,你舍不得,别人怎么舍得?’之宝大惊。僧人就走了出去,之宝跟着出去找僧人,已经不见了。

思考题

1、(1)世间地位为什么不可保信、依怙?

(2)解释“无上正等觉”的涵义,并以常、应供、金刚宝位这三点来认定其体性。

(3)思维以上道理后抉择:我们应当求什么?

2、(1)结合公案思维,在转世过程中怨亲是怎样变换不定的。

(2)现世当中怨亲是怎样变换不定的?举自己见闻的事例作观察。为什么说怨亲只是由分别心所假立?

3、(1)过去我们由执著怨亲,发生了怎样的心态?这种心态为什么不合理?

(2)由观察怨亲无常,应当对一切众生发起怎样的心?如何发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