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贤上师言教-听闻轨理8

第二六垢者。如《释明论》云:“慢及无正信,于法不力求,外散及内收,疲厌皆闻垢。”于说法师思惟我胜而起骄慢,于法及师,不生正信,不励求法,心散外境,五根内收,法期延长,则起疲厌,此为六垢皆当断除。

所断的第二部分,是学人心中六种不清净的状况。按照世亲菩萨所造《释明论》所说,第一是心中有骄慢,也就是对于说法师,思维我比他更厉害,我的功德更殊胜等,而起骄慢之心。二、无正信,就是指对于法和法师不生真实的信仰或者信受,它也成一种垢染。三、不力求,就是不励力地求法。四、外散,指心驰散在外境上。五、内收,指根内收过度。六、疲厌,指时间延长,心里起了疲厌之心。这就是闻法时的六种垢染。如果被这种垢覆盖住了心,那就没办法领取到法的甘露,所以一定要断掉它。

首先,譬如心想:我超过了这个法师,起了慢心,就没办法领到法,因为慢心很高,心态比法师都高,那怎么倒得进去?必须心态低下才有法的进入,所以慢是最障道了。

其次是不能发起正信,那无论传什么法也发生不了功德。因为没有信心,就不会产生希求、恭敬、精进修等等。信心如种子,没有信心就像种子烧焦了,不会生白法。

三是没有希求,坐在讲法场所就像一个画上的人一样,是一种没有心的人,那也没办法产生教学上的利益。教学是一种互动,师长传这个法,他是非常希望学人能够照法修行,但是这也没办法硬按牛头吃草,必须学人自身有非常踊跃的求取之心。由于他非常要,老师一教他就会执取,而且纳受在心上。希求,他就有取受的意向或者缘起;不希求,说再多也像在狗前放青草一样,他不会受用一分。没有希求,以下的一切学法、修法都不成立。好比世间学拳,如果有希求,在教的时候他希求了解行拳的方法,教了以后他希求能够实证到拳的境界。就像这样,我们学修心的法拳时,如果有希求,就会特别想求到最珍贵的修心之法,在取到以后,还会特别希求付诸实践,在自身上修出这样的功德,达成离过证德的所愿。

总之,希求就是希圣希贤,特别向往圣贤之道。就本法而言,特别希求大圆满的前行法,认为这是修正行的前驱部分,有了它,就能够顺利进入大圆满的正行修法。他对于前行特别重视,认为这是一个基本功,所以在这上面特别希求得到法要,特别希求按这样修,打好基础,特别希求自身成为大圆满法的真实法器。有了这些希求,法就能直接纳在心上;如果没这些希求,讲再多也不过是听一些知识而已。

第四心散外境,就是心根本没办法专注在法上,所以不可能领取到法。五根内收,处在一种昏沉、睡眠的暗昧状态,心中就显不出法义,也收不到法益。或者时间长了已经起了疲厌,那也没办法再纳受法。

总而言之,心里有这些障垢,就会障碍受取法的状态,所以它叫做垢染。就好比一个容器有很多污垢,那就没办法装干净的甘露。或者镜面有很多脏垢,就没办法显出影像。就像这样,我们需要清洁心地,去除这六垢,就变成了非常有吸收力的相续,再去听法,法的甘露就能充分入在心相续里面,而且从始至终发生极好的作用。就像肠胃很清净的话,吃一点东西就能完全吸收到营养,如果肠胃里面已经毒化了,有各种各样的染污,那吃再多也没办法吸收,因此首先要净除六垢。

又诸烦恼中,慢嫉二者极难认取,当于自身精详观察。自己于世于法,随有少许功德,遂念我亦有此有彼,特加执著,则不见己过,不知他德。故当断除慢已,常处卑下。

在诸烦恼里,骄慢和嫉妒是非常难认识的,所以要在自身上仔细观察、反省。如果自己在佛法、世间法上面各有少许功德,就想:我也是这样的,或者想:他有什么我也有什么,这样特别执著的话,就见不到自己的过失,也不知道他人的功德。尤其在学法时,以为法师不过如此,我也有这样的功德,为什么我要听他的?我为什么要俯首称臣?这样的话,就绝对见不到法师的功德,而且看不到自己的过失,也就没办法受取法了。甚至以为我比他更行,那就根本没有受教的机会了。

只要被慢心障住,就根本看不到自身的缺点,也见不到对方的功德,这以后就不会生信心和恭敬。无论听多少法,都成了他发起骄慢的因素,会招致非常大的罪业,因为对于法和法师不敬,是失坏善法的根本。这种骄慢状态会沉没法故,你暂时有的功德,也会以此而丧失,没有的功德也不可能生起,所以是一个极大的障碍。

若无正信,则绝入法之门。故于正信四相之中当持不退之信。

其次,谈到信心。“信为道源功德母”,有了信心才会真实发起欲,发起恭敬,发起精进等等。十一善心所以信为首,解脱的五根也是以信为首,它是开端,能打开功德之门。如果没有信心,那就已经断掉了入法的门径。所以,在正信的四相当中,也就是敬信、欲信、解信、不退信里面,要持不退信。

法道上的事情都有很重大的关系。就好比世间已经定了母子关系是不能变的,或者伦理上的夫妻关系也是不能变的,同样,我们在佛法上,有法的授受,领过法恩,或者你要学法,这条路就如同皈依那样,是永远不变的。所以,我们对于佛法、对于法师的信心永远不能退,因此要持的是不退信,一退了就非常危险。在信仰的原则上不能有任何变动,哪怕断头也不能退失。所以这里劝导学人,一定要持一个不退信。

励力求法为一切功德之依处,故由上中下三等策励,而有上中下三品求法者。若不励力求法,则于正法根本不能成就。如世人口语亦云:“法非私有,勤者得大。”

第三种垢染是对法不希求。这里从正反面来解释。对于法励力寻求是一切功德的依处,所以是由学人心中上中下三种策励或者希求程度,判断为上中下的三种求法者。如果上中下三品的励力希求都没有,那根本就不算是求法者,对于正法根本不能成就。就像世间口语所说:法不是私有物,精勤的人就得到大。法谁都可以修,就像大海的水谁都可以饮用,有希求的人就饮用的多。按照你的希求决定受用的大小,得益的大小。上等希求就得上等利益,中等希求得中等利益,下等希求得下等利益,没有希求就不得利益。连一点想饮水的欲都没有,当然是丝毫也不会饮的。而有希求他会尽量饮,希求大他会畅饮。因为法是公有的,谁都可以学,谁都可以修,精勤的人就得到大利益。

我等大师为求得四句法故,于自身上剜肉成碗,置千灯芯,及身跃入火坑。又于身上,钉千铁钉等,依百种难行之门而求请法。故如颂云:“纵遇火聚刀刃亦直越,乃至趣死仍勤求正法。”

再引用本师释迦佛因地求法的例子。如同《贤愚经》所说,为了求得四句法,在自己身上剜肉成碗,放置灯芯,以及身跃入火坑,在身上钉千铁钉等,依各种难行之门来求法。在这《贤愚经》的第一品已经做了详细解释,这里不再重复,大家应当去看法本和讲记。因此就像《二十誓愿颂》所说:“纵然遇到火海、刀的利刃也要越过,乃至死亡之间寻求正法。这是一个最大量的描述。

如是要有大的励力求法,不顾一切艰苦寒热。

第四外散。对于以下引导文的涵义,我们要分四方面来契入,也就是产生四个方面的认识:一、外散的体性;二、外散的种类或差别;三、外散的过患;四、发起断除外散的决心。

一、外散的体性。指六识向外发散,著在六尘的假相上,没有住在法上,这就是学法不干净的心态,叫做外散的垢染。换句话说,如果我们的六识著在其他虚假的境相里,那就没有住在法上,以这样不清净的心态不能住持法,因此必须净除。

二、外散的种类或差别相如何呢?这可以分成两段来说。首先要了解五根识向外著在五境上,也就是眼识著色,耳识著声,鼻识著香,舌识著味,身识著触。特别是第六识著在三时的影像境上,也就是第六意识充满了幻想能力,会著在过去的影像境上,也会著在现在的影像境上,还会著在未来的假想境上。心落在这里就成了外散的障垢,这个心态发展多了,就成了受持法的障碍。

人的幻想能力很强,可以坐在那里打几个小时的妄想,有时不断地想过去,有时会想未来,有时对现前的事不断地去想。这样一想心就散乱,根本不在法上,最后心态就非常杂染。还有些人喜欢闲逛,到欲尘的海洋里,眼睛喜欢著色,耳朵喜欢著声等等,心也是一下子就乱掉了,处在非常杂染的状态。这些都是受法的违品。尤其今天物欲非常增盛,各种各样的杂染境引诱六识在境相上耽著、狂奔,增上它的力量,导致没有心力住在法上。所以对现今人类来说,这是最迫切的问题,如果这个障碍不消除,学法就只是儿戏而已。

第三要知道外散的过患,只有对它有深刻的认知,才会下决心断除外散。尤其今天的人不愿听受教导,必须通过自己理智地分析,一直到自心肯承认的时候才会转弯。很多人不断往欲尘的海洋里跳,唯恐陷得不深,这就非常可怕。我们要从中看到,识驰散在外的六境里是一切轮回迷陷的根本,是一切苦恼的根源,由此发现这非常危险,从而回心转意,切不可听从现代邪说的蛊惑。

实际上,现代人以为的幸福快乐、生活意义等等,无非就是一种散乱。但是人们连最初步的法相都不认识,非常愚昧。我们一定要深刻洞察到这个现相的本性、作用、导致的结果等等,有了全盘的观照后,一定会在观念上有极大的变化。观念一变,行为自然会转变。这时跟过去的想法完全不同,看到五彩缤纷的现代生活,感觉就只是一个苦海,自己投入进去,决定会葬身其中,万劫难以挽回。在这以后,就要发起断除外散的誓愿。这样的话,才能截断这种错乱的行为。

以上总的说到以四分义来契入这段法义。

于外六根境其识驰散,是乃一切轮回迷现之本,一切苦恼之源。譬如眼识著色则如蛾死灯下,耳识著声则如兽遭猎杀,鼻识著香则如蜂闭花笼,舌识著味则如鱼著铁钩,身识著触则如象陷淤泥。

识驰散在外是轮回一切迷现的根本,一切苦恼的根源。打比方,眼识著在色里,就像蛾死在灯里一样;耳识著在声尘中,就像兽被猎人宰杀;鼻识著于香尘,就像蜜蜂闭在花笼里;舌识著了味尘,就像鱼著于铁钩;身识著触,就像象陷在淤泥里。

这里要继续观察:轮回错乱的显现从哪里来?一切苦恼从哪里来?就是从著相而来。种种外相都在引诱人,一切生死的根本、一切苦恼的来源就是心逐取外相,而被宰杀。这是发生一切祸患的根本处。这个譬喻很好,人经不起诱惑,外面显现的境似乎实有,而且那么好,妄识就著在上面,结果在这里就被魔王给诱惑了,自己就葬身在这些欲尘里。这都是指示我们是怎么样迷失掉的,怎么样出现了苦的轮转,怎么样被魔王给逮住了。

比如引诱飞蛾,只要以它最贪著的光色作为诱饵,飞蛾一见,觉得那非常好,直接就飞了过去,结果马上就葬身在灯火之下。它感觉这是好的,实际是个陷阱,是使它丧命的根本。野兽听到琵琶声,觉得这非常美妙,它以为这是最能使它得安乐的,所以一直著在声尘上,不能离开。它没想到在声尘后面,猎人的枪已经对准它了。蜜蜂特别喜欢花香的气味,所以它也经不起诱惑,它以为那里有最好的东西,这种迷人的幻相使得它遭到灭顶之祸。它没想到那是个陷阱,直接就奔赴进去了。结果已经陷入了花笼里,飞不出来,时间一久就闭气身亡。这是讲它在里面得不到空气,闭了气就倒在花蕊里面。鱼贪著味尘。钓鱼的人用钩子钩住诱饵,垂钩三尺,鱼感觉这有个很好的东西,它不知道这个后面就是丧身之祸。它径直奔赴过去咬,结果就被钩走了。象贪著触尘,它看到前面的泥非常软,就想让身体跟它接触,结果沉重的象身直接陷入泥里。

这都是在所谓美妙的五欲后面有致人死地的陷阱,它是埋葬我们法身慧命的根源,因此叫做一切苦恼之源。《楞严经》里说了两种根本,一种是说生死的根本以攀缘心为自性。各种色声香味触五欲的妙境都在诱惑我们的心,我们没看清它幻相的本质,以为那里有实义,直接奔赴过去,结果就陷溺了,从这里出现了生死,已经上了生死阎魔的钩了。换言之,你一著相就已经陷入生死圈了,所以它叫做迷现之本。

不要以为这只是讲一个闻法轨理,这是讲甚深的法理,直接在给你指示什么是生死,怎样得涅槃。就是在境面前你不能动心,不能著相,一定要保持清醒。如果你知道了,它对你无利无害;如果你不知道,被它所诱惑,直接就陷入生死。这样了解后,我们无论在闻法、说法、修法任何时候,就要知道我现在是随顺本性之道,我修大圆满就是要还归本性,如果我在闻法、说法、修法的时候还执著虚假的外相,那完全是背道而驰。

总之要知道,面前现的相都是虚假不实的,前五识缘着境相驰散在这里面是生死的根本。或者说从这里发生了苦苦、坏苦、行苦等无量诸苦。怎么讲呢?你缘现前的五欲起了贪嗔,造非福业,就直接堕恶趣,造成苦苦。缘美妙的欲尘,心想:我通过行善来获得,结果以这个贪欲会让你出现坏苦。也就是会迷在暂时出现的乐受里面,结果它成为后期变坏之苦的根源。以我执住在愚痴里,会变起后后的五取蕴,结果在这个迁流当中,一切刹那都是苦因,因为都埋着苦的种子。

像这样,我们就是在境相上起了执著才起惑造业的。如果境相上看空了,有什么可执著的?那就息灭了苦,也就还归本性了。由于你以为外面有境,你的心才不得停息,一直有向外追求的心。这个心停不下来,它会不断地造作生死业,因此它成为一切苦恼的根源。相反,你知道这个境是虚假的,心歇息下来就会还归本性。

“迷现之本”是说,我们就是从这出来的。“迷”就是错乱,指二取。如果学过《辨法法性论》等论典或者金刚乘教义,就知道迷现之本,是本来无二,忽然生了一个妄见,这叫妄识,《起信论》里叫做“能见分”。以这个妄见就感觉面前好像有个境,这实际是心幻变出来的相,心外没东西,结果就立了境界分。这样就出现了能所,这个叫“迷现”。如果还在加强这个习气,就会在果位再次现起“二”的妄现,辗转不断。我们不能再加深这种错乱,因此,一切时要截断外散的心,也就是向外逐求的心,或者称为攀缘心。

其余又有随过去习气而伺察,于未来烦恼之将迎,缘现在境相妄分别,是等一切,随于闻说观修正法之时,悉皆当断。

说过了前五识外散于五境以后,继续指示第六识怎么外散,它是缘三时的影像境而散乱。第六识的境是法尘,不是五尘,它以分别为能思。它打妄想的空间特别大,会想着过去的事,会迎接未来的事,还会对于现前的境起分别,这都是第六识的作业。如果第六识没有守好,就会著在法尘的影像上,其实这里都是虚无所有,什么也没有的。

法尘只是自现的一个影像,一无所有,但是人痴迷的时候就一直缘着三时的境不断地散乱,这也是一切迷现的根本,也是发起一切苦恼的根源。人没这些分别就不会苦了,也不会造业,不会起烦恼,不会有无量无边的苦患。这都是由第六识先起分别,之后引起了执著,然后心就交织在这一股劲头里,一直拔不出来。这就是自性的力用和无明结合,结果就变成了一种错乱的力量,和一种特别虚幻的妄自苦恼的受用,这都是众生一念迷失而陷在这样自苦的境地。

我们现在要窥破自己的心,它是怎么样流落生死的?首先说它随着过去习气而伺察。曾经经历过的事会熏下习气,这里的“习气”可以解释成耽著过去的习气,随这个习气伺察,就是不断地想过去的事,分别计较不已。这就是陷在想阴里,是一种病,它让你远离法。或者解释成,过去的习气泛起来的时候,你又会随着它去伺察,想这想那。

于未来烦恼之将迎”也可以做两层解释。在境上解释,就是根本没发生的未来事,自己的心却有意地去缘取,想象自己未来将成什么什么。从心上解释,就是自心去迎接未来的烦恼,缘着未来境烦动恼乱,就叫做“未来的烦恼”。本来你歇下来什么事也没有,但是一想到未来,有时充满了贪欲,有时充满了想象,有时充满了担忧,有时充满了执著。这都是缘着未来境有各种的烦恼。譬如对于竞争对手,一想到我将来可能会被挤掉,就有一种担忧;或者想未来会如何成功,有一种贪欲。以这种过度贪欲的驱使以及过分的自我执著,他会想未来我会多么成功,我会做到天王、做到富豪等等,这些全是沉迷未来境的烦恼。本来一无所有的事,就是由于自己的痴迷,主动去迎接这些,才会幻想不已。

缘现在境相妄分别”,缘现在的境相起各种分别。现在的境相也如同幻事一样,因缘和合时会在我们心前出现错觉的境相。就像以手按压眼球的因缘,当即在空中会出现很多星星或者亮点,这显然是错觉的境,什么也没有。那么我们日常所见的这些境相,都是由于错觉的力量无而幻现的,这是一种病相。但是我们的第六识已经成了病态,不认识这是假的,还不断地在这上面妄加分别。

有个东西,你可以分别它是此是彼,但是没有东西,你还在不断地分别,就很荒唐了。譬如眼前出现一个石女儿的假相,但石女没有儿子,可见石女儿是没有的,而你却在不断地分别他多么可爱,他和我有什么关系。同样,这世上的一切情景就像海市蜃楼,什么也没有,但是人痴迷于幻相的时候会不断地分别。

总而言之,缘着三时的分别,都是一种病态,我们不能去发展它。如果串习的习气深了,以这个妄想的力量只会加重错觉,所以它叫“迷现之本”。而且由分别引执著,以执著引苦痛,所以它又是苦恼之源。试问:一个无心的木人,它看这些东西会起分别吗?它有什么苦恼?什么也没有。再说,圣人面对这些境的时候见而无见,心根本不会附著在上面。就像幻师明知都是幻相,不再做分别一样。那有什么苦?哪里会再次出现错觉?但是如果你的习气不断熏习,不要说白天,梦里都会现各种相,这都是以习气的力量自然变现出来,这就叫迷现之本,都是遮障我们本面的因素。

我们现在已经开始修学大圆满,从前行进去的时候,要一路随顺还归本性的法道,不能再痴迷在各种幻相里,流连忘返。“无始劫来生死本,痴人唤作本来人”,这个“生死本”就是指六识。我们以为它是真正的自己,以为在这里得到了享受,特别愚痴地就被幻相骗走了,然后就在这里迷失了,不断地生死不已,这是我们最大的过失。

因此下面说到,以上五识著于五境,六识著于三时的法尘境,这一切无论是在听闻、讲说、观修等任何时候,都必须断除。

换句话说,你的心不能沉溺在这里,它是非法的道,我们应该一心住在直接或者间接引至成佛的法道上。而所谓的成佛就是还归本性。直接就是直下给你指示,让你见到自心的本来面目;间接就是逐渐修心,去掉一重一重的颠倒,使它越来越趣近于现见本面。我们要走的路就是大圆满的前行和正行。既然如此,我们何必再去追逐这些虚假的幻尘呢?这是无量的衰损。我们本来住在大圆满中,就是因为这个因素而完全迷失掉了,所以它完全跟我们的法道相违。因此这里祖师强调,无论在听闻、讲说、观修等任何时候,六识缘六境的错乱一概要断掉,否则你是没有机缘修大法的。

思考题

1、心被慢烦恼障蔽会导致哪些过患?反省自心是否有此垢染,如果有应如何遣除?

2、在学法时,无正信有什么过患?为何要持不退信?

3、从正反面思维励力求法的必要,并反省自己属于哪种情况。我们应如何随学本师而发起上品求法之心?

4、关于外散:

(1)什么是外散?反省自己是否有此垢染。

(2)为什么说前五识著于五境及第六识著于三时法尘境是一切轮回迷现之本,一切苦恼之源?对此反复观察思维引生定解而立誓截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