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贤上师言教-业因果 20

(4)士用果

士用果者,若造何业,彼业即成诸多增长后,于累世多生中,无边际苦海里接连经受,以及复操恶业日益增长,从而于无边际轮回中漂流。

士用果上的因果条理,就时间的流程,把握两阶段的脉络。先是此生由造业众多地增长,致使未来在很多生当中,连成无边际的苦流,要一个一个经受;其次第二段的条理,就是在受苦时又造业,还是旧习不改,这样使得业辗转地增长,从而会在无边际的轮回里漂流。

这里先要看到这种业起什么样的作用。首先,对象就是随便造哪种黑业或者有漏业,假使不遮断的话,它会相续不断地发展的。因位上造作等流是一步接一步,非常多同类型的业要发作的,这样就会辗转增长。那么业势力集聚多了以后,注定将来一生一生、一段一段的寿量里,会出现各种的苦报,这些苦报连起来没有边际。在这个当中,是一个一个苦的历程都要经受的。

这就像一个人抽烟,先抽第一根,这就是造了抽烟的业。那么这个业不会停在那里的,它是由于习性力量的推动,造作等流果不断地发作。也就是从他抽第一根开始,不截断的话,发展到一生抽了一万根烟,天天不断地抽,这叫“彼业增长”。那么,抽了烟都是恶趣,一万根烟那样抽下去,注定将来在好多生当中沦落恶趣。一生一生的苦报连起来,它是一个非常旷远、漫长、看不到边际的恶趣的连续剧。而这个上面是逃不过去的,一个一个都要受,都要经过的。

那么,到了受苦的那个时候,比如又是做人,或者做鬼等等,他还是那个习性,又要造恶的,越来越增长,越来越增长之后,这种错乱连环链没完没了。这样就造成,一直在轮回里被业浪不断地推、不断地漂,因此叫做“永漂轮回”,有这么可怕。

那么,整个时间上的流程,以及种类上的数量,这样两条交织的缘起明白以后,就知道恶业造不得。因为造一个恶业,它会产生什么样的大作用呢?就是像这样无尽地发展业果,无尽地错乱的循环、恶性的循环,漫长得见不到边。

这是个总结,对于以上异熟、等流诸多果的一种总体性的思惟。反正你造了一个业,牵牵连连发生的是不可思议的后果。所以,轮回的业不能够多造,像古人说的,一念迷就陷到了无数的生死里爬不出。公案里讲到,修行人因为当时的一念,导致九十一劫一直流转生死。《杂宝藏经》里讲,祇夜多尊者九十一劫前是长者子,当时厌舍五欲,很想出家。他那时如果出家一定能断烦恼,证得圣果。但父母不允许,逼他成家。他娶妻生子后,还是要求出家,当时父母就叫他的儿子抱住他,哭着说:“父亲!您既然生下我,为什么现在又要舍弃我去出家?如果一定要走,那就先把我杀了再走!”他看孩子这样心就软了,非常悲伤,不忍心走,说:“孩子!我不出家了,我会陪你过完这一生。”由于当时起了爱,没能出离,结果一直在六道里轮转,感受各种剧苦。尊者说:后来我五百世转生为狗,经常饥渴难忍,记得只有两次得到饱足。一次是遇到一个喝醉的人,酒肉吐了一地,我吃了他的呕吐物,这是一顿饱餐。另一次是遇到夫妇二人,丈夫在田里干活,妻子在家中煮饭。忽然妻子有事出门,我就乘机入内,偷吃他们家的饭菜。那次虽然吃饱,但因为食器的口小,我的头钻进去就出不来了。这时丈夫回到家看到了我,一怒之下,就用刀把我的头砍断在容器中。

这就看到,尊者当时因为没出成家,那当然在世间,业造得很复杂,一堕下去就出不来了,之后几十个大劫流转生死,是这么厉害,所以,轮回的业是造不得的。又好比说,一念错失导致万劫沉沦,所谓“一点偷心,万劫缠绕”,或者说当初只是一念迷,导致万劫羁留在生死里。诸如此类都是讲,这个业是厉害的,你不能随便造。

以抽烟为例,很明显的,以为抽第一根烟不要紧,没想到抽第一根烟的后果成了这么大,导致无数劫在那受尽了苦。有的人说,我邪淫一次不要紧,结果导致他不断地邪淫,之后罚落到地狱里,多生多世就在那里受苦,一个一个都要挨、要受的,那个报应太惨重了。然后,转到人当中还喜欢当妓女,做淫欲事业等等,习性不改,重操淫业,又不断地增长,就像这样。由于当时控制不住,而这个事情有一种不断推动的力量,就像多米诺骨牌一样,一个倒一个,一个倒一个,接连不断地推下去的,这就叫做“因果可畏”。

再举例说,比如想:“我上一次网可以啊,要尝试一下。”没想到一上了以后,从此他的人生完全变了,这个人的心、业,乃至整个命运都变了。从此他不修行了,在这上面迷乱再加迷乱,造了无数的业,业沉重得难以返回,就以此陷落。那么这样的话,他的识田里原本就有无数的恶习,在这种状况下纷纷现行,控制不住的,然后受报无穷。好不容易爬出来,有可能那时候就没佛、没法,是个黑暗之世,那样的话又要堕下去,又是造大量的业。不是说在恶趣受完了苦他就变好了,而是像在监狱里受完了刑,出来还做坏事一样,还是会一样地造恶。

这样就导致,一生当中没有好好修行,随便造恶业,哪一个上面给搞动了,就好像中了毒一样、中了疯病一样。一下子收不住的话,就接连不断地发展这个业,之后不断地出现果,而且因小果大,每一个业一堕下去就是多少万年等等。这样的话,这个轮回的连续剧,一集一集都要演,一个一个的历程都需要经过的,都需要在自身上受的。受的时候如果就能了还好,但实际心完全是乱的,根本不知道什么是法,都是非理地起心,再继续造恶,这样就导致没完没了了。

这都是要让我们从总体上认识因果的可畏。前头逐步地讲了异熟果、等流果、增上果,以及等流果中的造作、领受两个方面,但是还没合成起来。这一合成就知道了,它们都是相连的,在一个上面会发生这些作用,而且是恶性循环、连绵不断的。所谓“学坏容易学好难”,学好三年,学坏三天。一下子掉进去,自己就感觉越来越堕落,因上越来越堕落,果上当然越来越堕落。堕落受苦的时候不会说自动变好,那个心识都麻痹了。就好比堕到地狱里的时候,佛很慈悲,就在你的手上写一个字,但是你根本学不会的,也不会念佛、不会念咒的,就没得救;必须等到业轻了以后,到相应程度才可救。

就像这样,一下去就是万劫沉沦。这里描述成,这样发展下去,会在漫无边际的轮回苦海里一浪一浪地漂,就是说没有主动力的,业的力量一直推着在不断地漂流。这就叫一个闪失导致无数劫回不来,无数劫中就走这种路,就受这种苦,因此,警诫学人切莫轻易造业。

第二、所修善业 分二:一、业相;二、果相

以上讲述了所断的十种恶业,包括业相和果相两个方面,这样对于恶业这一个范畴里的缘起发生了认识。之后,要了解所修的方面,就是所谓的十善业,对此也要认识业相和果相。由此知道,心上出现怎样的业叫做“十善”,所谓的一般和殊胜的差别又如何;再者,如果这样行持十善业,将发生什么样的果报,如此便认识了第二部分的涵义。

一、业相 分二:(一)一般十善;(二)殊胜十善

仅止无行,一般十善;止行兼具,殊胜十善。

(一)一般十善 分三:1、总体相;2、差别相;3、受律仪的状况

1、总体相

第二义应修十善者,总之,由认识此等十恶的过患,起诸断心真实受取律仪,即是十善业。

十善业,首先总体地认识体相。这里以两个条件和一种相状,引导我们在心上认识,怎样的法叫“十善业”。

两个条件:一、知过患;二、受律仪。所谓“知过患”,就是如前所说,按照十恶业与四果报的对应,明确地发生了对十恶业过患的认识。比如,杀生有怎样的异熟果、等流果、增上果和士用果。这些认识了以后,觉得假使去造杀生,那就跟服剧毒一样,只是自取毁灭而已,在这个上面会发生无量的果报,有剧烈、漫长等等的那些苦相。这样认识之后,接着就会有意识想到,这个是要断掉的。在这之后,接着就要受律仪。所谓“受律仪”,就是心里起一个“我从今以后不作杀生等等”的这种断的心,当一起了这个心,就是真实地受了不杀生的律仪。

十恶每个方面,都如此地知了过患、受了律仪,就是十善。所谓的“律仪”,关键要起断心,针对每一种恶业起了一个“我要断掉它”的这样的心,然后就开始立誓愿,这个就是善的体相。总之,由知过患发胜解,从而发起断恶的欲;以这个断的欲起断的心,以此心中受取律仪,这个就是善的体相。

2、差别相

包括不作杀生、不作不与取等十相。

十善的差别,就十恶的每一个方面都起了断心,之后截断恶的相续。

比如,过去断有情的命,现在起了一个“我要断掉这种恶行”,发生了不断命的善。或者,过去不与地去取,偷取、骗取等等,现在起了一个“我要断掉偷盗”,以后凡是不与的就不取,不属于我分内的就不取,这样就有了不盗的善。“等”字包括其他,比如,了解了邪淫的过患以后,就觉得这个是毒一样的,我要断掉这个邪淫,以这个誓愿,就截断了邪淫的恶,这样就有一个不淫的善业。其他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都要这样认识。心上不生贪心、害心、邪见等,也应当这样认识。

3、受律仪的状况 分二:(1)受取律仪的方式;(2)一分受也具大利

(1)受取律仪的方式 分二:1)自受;2)依他受

1)自受

具体而言,这不需要从如上师、堪布等前受取。也就是心作是念:我尽此形寿一切时中,或者我于如是时、如是处中,或者我对如是如是有情,断除杀生,是诸如此类的善业。

受取律仪的方式,可分自受和依他受两种。先说自受,就是说,不像其他的受戒,必须要依人而受等,这里受十善的律仪没有这个必要条件。也就是,可以不需要在上师、堪布等这样的境前受,是可以自己受的。

在所受律仪的情形上,也有满分受、一分受等的情况,以不杀生为例来说明。上等,自己这样起心:“我从今以后,尽形寿不断有情的命!”这样就是满分的受。假使不能这样,那也可以一分受。也就是,对于处、时、境的三个方面,都可以取某一个部分。比如,我现在立誓在这个地方不断有情的命,比如在这个道场不杀生。或者,在这个时间段里不杀生,比如在某个佛教的佳节、吉日等中不杀生,譬如一月神变月不杀生。或者,对于如是如是的有情不杀生,虽然全部做不到,但我不杀鱼、不杀猪、不杀牛等。如此起一个部分的断心,也都属于善业。

2)依他受

又如果能从上师善知识或者三宝等前取受,力量会更大。

依他受,指在上师、堪布或者三宝所依等前受。这样由于有一分境缘的力量或增上缘的力量,使得受的力量更大。

这就说出在两种受当中,若能依他而受,可以在受律仪上有更大的作用力。

因此,仅仅自己不杀生还不足,心上要发起一个“无论如何要断除这个恶业”的誓愿。

这里要辨明未作恶和断恶的不同。未作恶不是这里的善,也就是仅仅没作还不够,需要有一个断的誓愿。

以杀生为例,今天没遇到杀缘,譬如,没有想要活杀一只鸡等等,这样只是一个无记状态,没有作杀生,但不算是善。如果起了这个心:“我今天无论如何也不杀生,我立愿!”那这样就有一个不杀的善。所以,这里初步的善,要从是否具有断恶的心来看,如果具有断心就是善,不具断心只是没作不是善。其他也如此,未偷与断偷不同,未邪淫与断邪淫不同等等。总之,前者只是未遇造恶的缘而没造恶,由于并无善心故,不属于善;后者是发生了断恶的心,具善心故,属于善。

因此要把握这个要点:在修十善的时候,一定要有这种誓愿,也就是,或者尽形寿,或者于某时、某地、某境等,发出一个“无论如何我要断掉这个恶!”有这种断恶的心。一定要有这个断恶的心,才是修了这个善。

(2)一分受也具大利 分二:1)正说;2)公案

1)正说

在家人等不能永断杀业,也可从每年中选一月神变月、四月萨迦月这样的月份立誓断除杀生,或者每月的望日和晦日中行不杀生,或者在此外的年、月、日等中发誓断杀,这都能得到大利益。

接着要认识到满分善和一分善的差别,而且要知道,做不到满分善,行持一分善也有很大的利益。

就杀生而言,如果是在家人的身份,以及“等”字所摄的其他的情况,使得自身没有办法做到尽形寿毕竟不杀生,那么,假使能够行少分的善,也是有利益的。也就是说,在一年当中的藏历一月和四月这种殊胜的日子里,立愿断杀。或者每个月的望日和晦日(望日是十五,晦日是月末二十九或三十),这个时辰很重要,处在这个时间里得功德大,因此在这个日子里发愿断杀。或者其他的年、月、日等当中,感觉自己在这个时候可以做,或者这时做的利益大等等,如果在这个时间里,自己能发一个愿“我就要在这个时候断杀!”那么这样,其实也是有大利益的。

2)公案

以下举一个公案作为证明:

从前,印度嘎达亚那尊者面前有一个涅巴城市里的屠夫,夜晚持不杀戒,后来他受生孤独地狱,白天在炽燃的铁屋里受苦,夜晚却居在无量宫里,由四个天女围绕受诸快乐,就像这样能得利益。

以前,印度嘎达亚那尊者面前有一个叫“涅巴”的城市,这里面有一个屠夫持夜晚不杀生戒。这使得他堕在孤独地狱里的时候,白天铁屋子烧起来,受着烧燃之苦;可是一到晚上,境界一下子转成了非常地悦乐,那可能是一座辉煌无比的无量宫,还有四个天女围绕以后享乐。

从这里可以看出因果不虚,恶是恶报,善是善报。这个人真的是善恶夹杂的典型,白天操刀杀生,夜晚持不杀戒。法界就判白天既然杀了生,白天被火烧;夜晚持了不杀戒,夜晚享福。就像这样,连持这么一点,也都使得他堕在孤独地狱里面竟有这种享受。

(二)殊胜十善 分二:1、体相;2、差别

1、体相

因此,所谓十善即是断除十恶,并且实行其对治品之白法。

这里讲到,殊胜十善止行兼具的善行特点。“止”指停掉黑的方面,“行”指行持白的方面。我们心中有杀生、偷盗等的黑的业种,在消极上要止息掉这些黑的;不仅如此,纯白的护生、布施等,要在积极上行持起来,这样止行兼具,叫“殊胜的十善”。

所谓“对治品”,指护生是害命的对治、布施是偷盗的对治,乃至正见是邪见的对治。就发生的积极善法有对治相应恶法的功能,称为“对治”。

好比一块画布,对于那个黑所表示的污染的方面,全部要擦掉,接着,还要以白所表示的那些庄严的色彩,需要画上。这样在我们心中去掉黑的方面,断掉了恶的业种,同时要熏上善的业种,这样有一个纯白的积极的行善,它就成了殊胜的善业。

2、差别

即是需要先断除杀生,而后善护有情性命,此是身分第一善;需要先断除不与取,而后行持布施,此是身分第二善;需要先断除欲邪行,而后守持净戒,此是身分第三善。需要先断除妄语,而后说诚实言,此为口分第一善;需要先断除离间语,而后化解怨结,此为口分第二善;需要先断除粗恶语,而后说和雅言,此为口分第三善;需要先断除绮语,而后勤行念诵,此为口分第四善。再者,需要先断除贪欲,而后持守舍心,此为意分第一善;需要先断除害心,而后修饶益之心,此为意分第二善;需要先断除邪见,而后于相续中依止正见,此为意分第三善。

所谓的殊胜的十善就是十断十行,要求在止恶以后再行善,任何一个方面都要有这两个修行。次第上当然先止后行,恶的都还没止掉,善的就难以行;恶的止掉,障碍就拿掉了,然后还要积极地发展善。那么,这条路一直走到二地的时候圆满。消极上把所有的恶全断掉,积极上把所有的善都行起来,这个就是庄严的戒德。所谓的戒,建立在因果上面,建立在对缘起的胜解上面。

那么,所谓的“需要”,就是要做到,先是粗分上做到,然后在细分上做到。所谓的十善,不是只是一个人天乘的教法,而要知道它是五乘共基,它是需要发展的。当有了小乘的内涵的时候,配合在出离心、人无我慧上,它就是小乘出世的善;配在大乘的大悲心、菩提心、法无我慧上,它就成了大乘的善。

做到的关键——开发信欲

要做到当然有前提:一、胜解;二、欲,两方面。

在止恶上,先是对于十恶的过患发生胜解,之后出现一个断的欲,这就是戒的内涵了。因为戒是以誓愿为体的,所以要有一个很大的道心。譬如像《念处经》这样,很细地观察到了,所谓十恶四果,每一个恶有四种果,异熟果是怎样的,一条一条,非常清楚,然后从恶趣死了以后,等流果、增上果、士用果是如何的,那就可以看得很清楚。宁玛派的四果,其实是依据《念处经》为主的。所谓“士用果”也是的确能够看得出来,因为《念处经》是从时间的纵向上观察的,前生、此生、来生一连串怎么辗转发展的,就知道那个恶是一路一路接,然后果是一路一路连。这个样子一看就可怕,必须要断,因为过患见得太清楚、太明确。这个因果的相非常明显以后,断恶的欲就出来了,这叫“由胜解发展欲”,这个欲就是“我一定要断掉它!”这样子出来的时候就是受律仪了。之后,以戒的力量遮掉了杀生,这一分就是消极的断恶。由因果的教理作为发展的根子,这样就能够做到。

黑的息除以后,就要发展白的,白的就是相反的那个善的方面要让它开发出来。当恶没有断掉、没有止住的时候,它成为障蔽,使得善的力量无法发挥,譬如正在杀生的时候,这个就障碍了护生;但是止掉了杀生以后,那个护生就容易发展。

那么这一部分的发展,当然也是同样的道理,是从白业果的思惟上面来开展的。也就是以《念处经》为根本,比如讲行善的时候,如何得到天人的果报,这会非常仔细地描述,在那个上面也能够对业果看得非常清楚,由此发生很大的行善的欲,这就是由胜解到欲。胜解,就是借助佛的教量,很清楚地了认,很多次数地看到,结果每一次都看到白业上的因果律的条理,屡屡观察屡试不爽,就发现这里面有贯穿在白范畴里的因果律。之后,扩充到所有白法的方面,全数都有这样的因果的条理,在这个上面会发胜解。发了胜解以后,看到因果是极其大的,比如它的决定性,它的增长性,无限蔓延性等,这样就可以看到,一定要种下善种。那就有一个修的欲了,哪怕全数的做不到,我也要一分开始进入,这样的欲就对了。就跟世人想求财的时候,做不了大富翁也要做小富翁;又像世人求学的时候,做不了大学问也要挤进知识的行列,也要熏上一些知识;或者做功德的时候,我虽然达不到最高,反正觉得好我就要挤进去,这样的话就有了欲。有了欲以后,就开始要在相反的护生上面做,这个时候充满欢喜、勇悍,特别乐此不疲,这样子就发展了积极上的护生。

十断十行

总体地发生了这个认识后,我们就要在支分上,首先把握住“十断十行”,其实是二十重的观念。

在止恶的观念上,按简明的说法来说,就是断杀、断盗、断淫、断妄、断离、断粗、断绮、断贪、断害、断邪。自己发勇猛心一定要断,这样就有学因果的非常大的愿望,因为不学因果是没法断的,在里面无法生根的。学了因果,先是观念建立,这叫“开发胜解”;之后发生很大的道心,这叫“出现断恶的欲”,它就是戒的内核;之后再受律仪,从此之后真的是把这些邪行全断掉。这些都是由业果愚发展出的邪恶之行、堕恶趣的因素、无量苦难的大根源,因此一律断。那么,由于各人的善根、积习、助缘等有所不同,具体断的状况也不能一概而论,但是总体的道上是这样的。然后,根利的能够很快断掉,根钝的、积习深的就是渐次地断,长年在这上面努力,逐渐地就能断掉。

然后,所谓的“十行”, 简明地来说,就是行仁、行义、行礼、行诚、行和、行雅、行法、行舍、行利、行正。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要竖立十大观念:

一、护生观念。对一切众生的生命都要保护,积极地去营护,当它们遭受到各种生命困难的时候,都伸出援助之手,设法护惜它们的命。

二、布施观念。不是盗取而是发放,有财尽量地发放。效仿过去的善人,无粥施粥、无桥施桥、无衣施衣,就是这种观念,对于匮乏者尽量地施舍。

三、梵行观念。不仅要守礼法,有夫妻之道,不能够淫外色,或者在时、处等方面有不正的性生活,进一步还要渐次断淫等,守持梵行。

四、诚实观念。不是像现在的人随便地乱说话,而是守住诚实的道,事事都问良心,都是从本心里发出的。而不是为了自身的名利、趋避等等,采取说妄语的手段。总之事事守诚实之道。

五、和合观念。任何处都是要与人和睦相处,在各个家庭、团体等当中,需要让人心和合成一家,这就是和合的观念。

六、文雅观念。不能学现在的媒体流传的那些粗俗的话、痞子的话等等,凡是那种刺激性、伤害性的话语都要断掉。然后说文雅的语言,就是很雅正、有一种心灵的美好,出现的是美善的言词。

七、法语观念。断除一切非法的语言、不具义的语言,说的都是与法相应的语言。在西藏来说就是要念诵,念诵不是别的,就是要念诸佛的法语,效仿过去的大德,口要说的是法的语言。

八、舍心观念。不是一味地贪取,而是要舍掉。在传统的儒道两家非常好的道德上面就要明白,对于世间法,不是贪婪、发展,而是要知足;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上升到佛家,就是要舍开。消极上,全部都不能够越限的,尽量做减法,所以是减的观念。然后这还不够,真正要落到大乘佛法上,还要积极地舍,舍身、舍财、舍善根,这就是修舍心。一切处都是舍,吃饭的时候也是想到一切舍,做了功德也是想到一切舍,施一件衣服也是想到一切都舍。这个首先要熏习善的习性,之后在这条路上发展,方向上不是贪,而是舍。

九、饶益观念。对他人不是采取为了私利而谋害的心,而是要采取割让、舍己,设法地把自己的东西给别人,设法地对他作饶益,这样就从害心上翻转过来变成饶益。首先要建立饶益的观念、在一切处利他的观念。

十、正见观念。一切世间的邪说所建立的各种理念等等,这些都是属于邪见范畴。比如,在世俗谛上说没有因果、苦乐颠倒、可以发展自我主义等等,这些都是邪见。再进一层细的方面,认为有法,是常是断等等都是邪见。因此要知道,方向上一定要心中依止正见,在观念上就要知道,不但是粗的邪见不能依止,连细的也不能依止。在这上面要知道,我一定要取得正见,当取得一分正见的时候,时时把持这个正见不丢掉,这就叫正见观念。

像这样,要极其充分地去发展善行,它的根源是善心,而善心上其实就是信和悲或者信和欲。信就要发展胜解,白业果上首先充分地去作抉择观察,一条一条地确认到它的因果条理,而且真实不虚。发现这上面完全没有差错的,发现缘起贯穿在一切的白业白果上。之后又知道,下一粒种子,会发生像参天大树那样看不到边际的果,就知道业的相续性是非常厉害的。这时候就知道,必须在自心中熏善种,这个发生的就是信心。那么,这个引导的次第就放在果相里面,对于白业上的异熟、等流、增上、士用的四重果相,一一发生体认,然后结晶成一个非常巨大的因果的胜解,首先由这个途径取得信心。那么有了信心之后,他的欲就要开展出来了,这个欲是一个悲,这个悲就是从邪的、苦的方面反转过来的一种道心。有了这个欲——善法的欲以后,他就开始会立愿,“一定要这样行善!”以这个愿的推展,会一步一步地加深加广。那个数量,就像经商者对于财富有欲以后,昼夜不断地在财富上发展,同样,他会昼夜不断地在善上发展,然后发展成一个善的富翁。最终达到二地菩萨善行圆满的地步,一切处身口意的善全部都发展出来了。

好身、好口、好心

我们从十行再说三好。这就明白,所谓的善就是要身好、口好、心好,身有三个好,口有四个好,心有三个好。这就懂了,如果我的身体没有去作杀生,对于生命爱护,这就表示我有一个很好的身,这个身是一个善的身,这是第一个善的身。第二,我不去作不与取,不义之财不取的,非分之财不取的,下至连念头都不起了,然后一切时都是去作惠施,有什么都是尽量地施舍,这就是我身的第二好。如果我这么做,我是一个好的身,假使我去偷盗,我是一个邪的身。我去护生是个好的身,我去杀生是个恶的身。再说,我这个身去作邪淫是不干净的身,我这个身如果守礼法,那我是个善的身。

口的四个上面,我的口说妄语是不好的口,我的口说诚实语是好的口。再者,我的口去说离间的话是很邪的口,我的口去说和合的话是善的口。再者,我的口说粗恶的话是不好的口,我的口说文雅的话是好的口。再者,我的口说绮语是不好的口,我的口说法语是好的口。

再看心,我的心贪婪,想拿到别人的好东西,这个是不好的心,我的心有什么都舍,是好的心。有财就是想要舍给人,一衣一食都是想舍给人,有房子、车子都想舍给人,有什么好东西都想舍给人,是好的心;再进一步,连我的身体都能奉献,给三宝、给众生做事,这是好的心;或者有善根全数舍掉,这个是好的心。再者,我就想,在各种的竞争当中,自我不甘委屈,受到一点点的不公,我就要反击、要损害,这个是不好的心。假使我是想,处处以体恤之心要作饶益,尽量给人家作利益,这是好的心。再者,我的心里熏了那么多邪见,非常地刚强,执著邪的观念,这是不好的心。假使守持法界的真理,一直依着因果的见、空性的见等,这是好的心。处处都是这样的见、这样的看法,“这个都是因果,过去造了这样的业就有这样的果,怨不得人的,要忏悔!将来也不是靠诡计、邪巧、侥幸等来得到,我们一定要种善因”,这样就是依止因果正见在行持的。或者说“这是空性,人没有、法没有”,就像这样,这就是依正见。

像这样,我们如果能够秉持十善道,就有很好的身,干干净净的,很纯善的;很好的口,非常地纯洁,又良善;非常好的心,没有染污的,很纯洁的、很善良的、很正确的。

思考题

1、十恶业士用果的因果条理如何?结合譬喻、实例从前后两阶段思惟。

2、一般十善:

(1)十善业的体相是什么?其差别相有哪些?

(2)受十善律仪有哪两种方式?具体如何受取?

(3)未作恶和断恶有何不同?

(4)什么是满分善?什么是一分善?以公案说明,行持一分善也能得大利益。

3、殊胜十善:

(1)殊胜十善的体相是什么?

(2)做到断恶行善的关键是什么?具体如何发展?

(3)如何建立殊胜十善的二十种观念?

(4)什么是“好身、好口、好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