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贤上师言教-业因果 18

G绮语 分二:a认识;b运用

a认识

以绮语的等流,自己的语言不威重,而且辩才微劣,以此缘故,已说质直语他人也不信重,以及例如在大众中发言时,出现自身辩才微劣。

这里绮语领受等流的认识分两层:一、前相;二、后相。“以此缘故”之前是前相,之后是后相。前相出自《法轨》,后相是由此引出,普贤上师解释的是《十地经》的经文,那里说到绮语的报应是言无人受、语不明了。

一、前相

由于过去说绮语的等流果报,会发生同类的报应的相。在恶趣受了大苦转到人间的时候,还以这个绮语余业势力的作用,语言上有这样的苦相:说话不威重;其次,说起来辩才微劣,没有无碍演说等的能力。

二、后相

“以此缘故”:由于话不威重、辩才微劣的这个原因,因此,虽然是很质直地在说,没有说谎,一五一十地按照事情本来在宣说,可是别人不信重的,说了半天,人家一句也不重视,当然心中不会去信用它;其次,辩才微劣的原因,就会出现这样的现象,比如在大众里要发言,发现说起来语言不明了,没有好大的辩才,这样当然人家听起来不会受感动、感发,自身没有摄持力,或者发展到自己也是胆怯、没信心,说了以后自己都感觉没什么用处。那么这样就是绮语的等流果继续发生的后面效果的相。

业相和果相要作关联思惟。从前说绮语,当时的等起,就是以烦恼喜欢宣说一些无系属的胡乱的话。那么,这个一说了以后,人的心不相应正理,属于随意放任这个心,反正心里想什么就说什么,乱说的,这样子就有报应,那它就会形成语言的障碍。到此生就出现报障了,发现说话没有份量、不具威德。其次,过去的语业不清净,导致丧失了语言能力,没有一个无碍的慧辩,对于某一种事理宣说的时候,能够有条有理、符合法义、无有障碍地、非常微细广大地开展。那么,他的这个语言就没有效力了,也就是,说的话别人不会去信重,没有一种语言的摄持、感发、宣扬的能力。用时代的话来说,就是阿赖耶识染了病毒了,因此在病毒没有清除之间,运转就不灵,因而发生的效果微劣。

b运用

语言的障碍出自自身的黑业,因此,治本之道唯有净除阿赖耶识中的业种,对此追悔并立愿行持具义的语言,由此才能翻转业流。那么,我们能在这上面努力地去做,当然会消除语障,在现生就得到改良,好的能重新开发出辩才来。如同古人修行,修好了以后开智慧、出辩才,原先口很讷,说不出什么,但是后来却能无有障碍地作佛法的演说。

说具义语,如《十地经》所说二地菩萨的德相:“性不绮语,菩萨常乐思审语、时语、实语、义语、法语、顺道理语、巧调伏语、随时筹量决定语。是菩萨乃至戏笑尚恒思审,何况故出散乱之言。”我们从当前因地就要如是立愿随学。二地菩萨有非常大的语言的德相,在不绮语方面,常常乐意说那些,经过审细思量而说出的有意义的话、契合时机的话、真实的话、具有意义的话、具佛法内涵的话、随顺道理的话、巧能调伏他者的话、随时经过衡量而出现决定的话。下至在开玩笑的时候,都能处在谛审的思量当中,何况会故意说那些散乱的话呢?因此,我们应当如是随学,从目前的程度,就要随力随分地去掉杂乱的绮语。

在当今时代,人很多时候都是以笔说话,因此,在电脑、手机上不要涉及不具佛法内涵的话题、不具意义的话题,一定要截断绮语。否则,心相续中会染上不可计数的病毒,导致将来出现语言的残障。

H贪欲 分二:a认识;b运用

a认识

贪欲的等流果者,心中所愿不成,常常不欲反临其身。

此处贪欲的等流报相有二:一、所愿不成;二、不欲降临。这里要用观察智慧悟到法界的条理。因果律有正反两方面,这里是缘起负面的条理。这些话都是相等的,因果律的惩罚即是天理的惩罚,即是自心上的治罚,即是缘起负面的作用力,即是公平法则里违背真理的不虚的报应。

贪欲就是私欲,不合天理,有非分的占有的邪欲。一旦起了贪欲的业,那就一定会受到同类的治罚。私欲的业种没清除的时候,就有一种阻力,也就是法界不允许私欲的实现,因此将来在内在就会发现,心里有什么所愿的时候,就不让它实现,这个就是障碍的力量;而且,心里不想要的事情就降临在头上。

反面要认识到,如果不这样治罚,那就没法遏制私欲的泛滥。人们都会以为,我们可以以一种非法的手段来满足私欲,可以非分地占有他人的所有,可以用很多的私心巧计等等。因为没有什么治罚的,因此它就大量地泛滥,从而小人得势,可以大肆其道了。因而,对这种东西决定要惩罚,而且必须加倍地遏制私欲的横行。所以,凡是想以私欲实现所愿,在缘起上完全是颠倒的,这种情形就像想求果而灭种一样,想出饭而蒸沙一样,也就是它会使得所愿没法实现;再者,反而使得各种不想要的降临在头上,这就是天律的惩罚。

b运用

如果我们在人生之中,心上的所愿没法实现,反而各种倒霉的事情降临在头上,要知道,原因是内在有一种阻力。也就是从前做过昧良心、违天理的事情,没有忏悔,这个业种还蓄积在心中。当时是想用私欲非法地占有他人所有,当这个业种没忏除的时候,就有一种报障堵住了缘起的实现,导致心里想的都没法顺利地成办,反而引起各种不如愿的事情出现。

因此,根治之道就是在心上忏除过去这种私欲的业行,自己痛加忏悔。从前就是这样,以私欲想非分地占有,这些全数都要忏悔,净除相续中的业种。而且,反面要多做没有私欲的利他的事情,做什么都不杂私欲,就是要作奉献。那么这样子,这个障碍就会清除,随着净化的程度,就越来越会顺利。修得好的话,就像袁了凡那样,心中的所愿都会如意地实现。

I害心 分二:a认识;b运用

a认识

由害心故,心多恐惧,多遭恼害。

法界是公平的,在公平法则里有属于缘起负面的一半,那些都是违理发生的阴性范畴的报应。这里害心有两大作用力:一、造成心理病态;二、造成业缘病态。心理病态,就是常常有很多恐惧、畏惧;业缘病态,就是遭遇很多损害。

害心的等流就是会发生同类的病态心理。心中常有一种恐惧、畏惧,怕怕的。这就是原先起了害人的心思,因此,缘起上的反作用力就出现非常多的担心、害怕。总是想“会不会别人害我?在那儿会不会被杀、被毒?”或者“这个天阴阴的,会不会有鬼?”等等,心里常常害怕的,这个就是心理的等流。这不是造作等流,造作等流是过去起害心,现在一见到什么还是喜欢害人;这个是领受等流,法界是公平的,如果害了人,就常常感觉非常地害怕,这就叫做“负面另一半的法则”。

我们通过对比来发明这个道理。假使行善,那么胸襟磊落、俯仰无愧,他到哪里无所畏惧的,这个就是法界公平法则里属于正一方的法则,它是属于阳性范畴,都是非常健康、光明、安稳的。而阴性的范畴,就是非常害怕的、恐慌的、病态的、阴暗的,所以,起多了害人的心,就成了这样一种阴性的病态心理。

再者,业缘上的反应,所谓“得道者多助”,凡是多做利人的事,就感得多方面资助的力量,人心就是以善意而对待,因此会招来非常多的利益。而所谓的阴性的方面,采取的是一种不合天理的心术、权谋等等,那么这样感召的全是恼害的力量,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损害、那样的恼乱等等。

总而言之,以害心的等流,会有这样心上的、业缘上的苦相。

b运用

如果自身感觉心里老是有一种恐惧症,或者在业缘上常常受到损害,要发现是自身上的原因所致,也就是,这是由害心的缘起力所现。因此,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只有在自身上先忏悔前愆,净除赖耶中的业种;假使无法避免,也要安忍顺受、不起怨尤。心上的问题要在心上解决,赖耶中的业种要由忏悔来净除,一面励力地忏悔、求佛菩萨加持,一面多行利他的事业,这样来改良命运。

J邪见 分二:a认识;b运用

a认识

由邪见故,住于恶见,以欺诳故,自心出现错乱。

邪见的领受等流果,将出现与因业同类性的果上的病态状况。有两种病态:一、见解病态,心住在恶见当中;二、心理病态,内心错乱或者心地谄曲。

造了邪见业,在地狱等恶趣受了很漫长的苦后,转生在人间,也有俱生的见解和心理的病状。见解的病态,就是一直处在恶鄙的见解状况里,思想特别有问题。比如就是喜欢邪着看问题,颠倒真理,无意义说成有意义,恶的看成善,邪的视为正等等。这种思想病态俱生就是那样的,这是前世邪见的报应力,导致出现一种思想上的病态。这是一种大的病,一直陷在那种恶鄙的见解状况里,或者对万法看法的病态里。

其次是心理病态。原因是,以缘起上欺诳的作用力,导致内心出现错乱,就好像脑袋倒过来看世界那样,心是颠倒的,《十地经》上说是“其心谄曲”。凡是诳骗多了,心就错乱了,或者没办法与正理相应,怎么也正不过来、顺不过来,都是邪邪的眼光、很扭曲的心地的状态。

错乱和谄曲是从不同角度描述,可以会通。“错乱”,指心全是错的状态,在心理的病态上,由前面根本的见解引生出来,有各种心续上乱的状态。比如,对善应当是欢喜的,却不欢喜;对恶应当远离,却支持等等,就像这样,都是这个心已经错乱了。又比如持“杀生应理论”,那么这种邪见熏习以后,一见到杀生是非常兴奋的,而且他反面的错觉力非常地大。就像这样,都是指心地已经变坏了。又如持着一种自由放逸论,非常地放肆,这个时候,以这种欺诳的力量,心产生一种错觉,就认为这个是有意义的,完全没有什么因果律,可以随便地纵欲,随便地做,那么这种也都是心上面谄曲了。

有人问:住在鄙恶的见解中,似乎是说造作等流,不是领受等流啊?

要认识等流的相。同类造作的现行,那就是造作等流。前世喜欢持邪见的话,今生还是特别喜欢持恶见,往往很快就适应颠倒的见解,对此爱乐、执持、宣扬等等,这样叫“造作等流”。而俱生就有的见解的病态、心理的病态,这是属于受报。如同天生的斜眼、倒眼等那样,老是陷在一种恶鄙的见解当中,或者很邪的看法里,天生就是那样邪邪地看,颠倒地执持,有非常大的邪性。这是属于业报的残障,而且是根本上的报障,这是领受等流。

b运用

要深刻认识到邪见的大过患相、大病态相,诚心忏悔止息,这是消极上的。在积极上,就要发愿常持正见,而且着手修学。

(3)增上果 分二:1)总体认识;2)分别认识

1)总体认识

增上果者,即是成熟于境的果分。

增上果是指环境上成熟的果相,即业具有一种制约力,不但出现自身身心上的报相,还左右着环境上的报相。

感果是综合性的。譬如一个天人,由造大善业,此生生天,不仅在他的根身上成熟果报,还在境上显现妙果。在一个天人的环境里,有宫殿、园林、甘露、妙音等等,都是让人欢喜的,这是由善业的力量制约着境上的显现。缘起的条理是没有紊乱的,以一个大的善业、纯的善业,就普遍地现出都是那么地惬意、欢喜的境相,以及以此得到的悦意的感受。如此在环境上成熟的果,叫做“增上果”。

所谓众生业感在器世间实现的情形:

众生都是随着业而现身在世界中,业力同类的,彼此气息互相流通。而且,自身那个气的集中点特别有一种摄持,仿佛就觉得有各个的身体,这就是有情界。而在身体范畴之外的其他的气,彼此交相重集,仿佛有各种物质,这就是器世界。那么器世界的状况,就是自身的业成熟位出的气息在外部呈现相状,而且由众生的同类业感会出现相应的相,这个相跟业是相应的,所谓“因果相当”,这是业感缘起。而每一种业,它会出现对应的状况,缘起不紊乱,这叫“条理”。以此我们逐渐地来认识,十不善业各自业成熟的气氛所显现的器世间的苦相。

2)分别认识 分十:①杀生;②不与取;③欲邪行;④妄语;⑤离间语;⑥粗恶语;⑦绮语;⑧贪欲;⑨害心;⑩邪见

①杀生

由杀生故,所生之地心不欢畅,且具深谷、悬崖等害命因缘。

这里果相有二:一、环境困厄;二、多诸害命因缘。

因果关联的观察:因上断命的这种业非常具有伤害性,它使有情陷入彻底绝望的境地,如果有命,还有希望;没有命了,那就全部都完了。再者,杀的时候造成有情心理上的惶恐、紧张。在造业者的心上熏下了这样的业种,当它成熟,一变出这个环境的时候,那个感觉就是非常不舒畅、非常困厄。也就是,如果行善,以福业感得的环境,心旷神怡,境界开阔,心一下子能够放开的、舒畅的,这个是善业所感。但是,以杀生的业种一变的时候,就感觉一点都不畅快,那种死的环境,感觉就困在里面,没法伸展开来。这是由于杀生的业种,就必然这样变的。也就是说,要断掉有情的命根,造成的心理上的困厄是非常大的,不要说真正被钢刀断喉,就连听到都忐忑不安,极度地惶恐。那么以这种造业,报现的环境,周边的这些境相,感觉心都是一种往里头困住的力量,心情没法开展的。

其次,多诸害命因缘。这里举了两种环境的险恶,比如有悬崖、深谷等等。走在那里非常地危险,一脚踏空就掉到万丈深渊里。“等”字包括其他的水、空气、食物等的方面,受用的时候会发生断命的情形。除了在行走上的危险性,还有在这个环境里面的各种饮食、药果等等缺少光泽,它们的势力、威德、果都是很差的,难以消化,而且吃了会生长疾病等,这样导致在这里生存很快会死亡。这些都属于害命因缘。

②不与取

由不与取故,所生之地,庄稼遭遇冰雹、干旱,树不结果,发生饥馑。

这里要观察不与取这个业行上的因相、因果的条理。因相是不与而取,本来没有给你的,却以强取、盗取、骗取等途径来取得;在果上因果律的反应,就是应当有的要被夺去。

这里举了三类现相:一、种植了谷物、蔬菜等的庄稼本来应当有收获,却突遭冰雹、干旱或水涝等,就这样子被侵夺而无所得;再者,种下了绿树,本来到了时节应该果实累累,却一个果也没有;再者,民以食为天,生而为人应当有起码的食物,却发生饥馑,连食物也不得。除这三类之外,还有果实鲜少、果不滋长、果多变坏、果不贞实、多有雨淋涝灾、果多干枯等等。这些都属于应与而夺的报应的相。

③欲邪行

由欲邪行故,当住有便秽、污泥等不适意处。

这里要注意,欲邪行这个业上的因果的条理。因是欲邪行,指由淫欲驱使,在境门、时门、分位门等上做不正的行淫。由这个恶业,在境上成熟的果相,就是相应地要住在有大小便、污泥等污秽的不适意处。“等”字包括地方很狭窄,或者发出恶臭等等各种不可爱乐的环境状况。

因果的不紊乱的条理性,这里有两条:一、淫欲是不净之行,故感得有粪尿、污泥等;二、所谓的“邪行”,是一种性交不卫生的状况,次数多、时辰不适合、对象不适合、行淫处不适合等等,这些都是违背卫生法则,因而,感得的那个果相,环境不适宜居住。实际也就是在那个地方住的时候,身心是不乐的,或者多有很多不卫生的现相。“卫生”,不是像现在说的比如地板很光滑,卫生的实际涵义是营卫生命。那么行淫不正,对于对方会造成身心上很大的苦痛,会戕夺性命等,诸如此类是不卫生的邪行;感得的是很污秽、很不适意等等不卫生的果相。

思考题

1、绮语的领受等流果是什么?如果自身上有这些果报,怎么做才能改善?

2、贪欲的领受等流果是什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报应?认识过患后我们该怎么做?

3、以害心在人间会领到哪两种报应?认识过患后我们该怎么做?

4、以邪见在人间会领到哪两种病态状况?认识过患后我们该怎么做?

5、解释增上果的涵义。

6、由杀生感得所处的环境如何?为什么?

7、由不与取感得所处的环境如何?为什么?

8、由欲邪行感得所处的环境如何?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