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贤上师言教-业因果 17

F粗恶语 分二:a认识;b运用

a认识 分二:Ⅰ人间的领受等流;Ⅱ其他领受等流果等过患

Ⅰ人间的领受等流

由说粗恶语故,常闻恶声,语多诤讼。

人间的领受等流果,按照《十地经》《法轨》等所说,举了代表性的两种:一、常闻恶声,指常常听到对方给自己说一些不好听的话、刺耳的话、刺心的话等等;二、语多诤讼,就是自己说出去的话,得到的回应都成了一个诤讼的话,或者成了斗端,以此引起彼此之间的斗争。

总的因果律上要体会“等流”二字的涵义,就是与因同类,表达了缘起的无紊乱。因上说了一些粗恶的语言,果上领到的常常就是别人一见到自己,就说那些不好听的话、不和雅的话,这个是由于粗恶语领来的报应。第二个,由于原先说粗恶语的时候,一说出去,凡夫都是有我执,他就要跟你斗一下,为了维护自我。造了这个业以后,那么到恶趣受完苦转到人间的时候,自己的相续里有粗恶语的业种,所以自己说什么话的时候,对方听起来就不好听。由于自己过去损害过人,现在对方自然的反应就是加以恶意,感觉:你这个话是在说什么?在说我吗?那么这个话就引起了斗争。或者以过去种的业种作为内因,这个话作为一个缘,一说出去的时候就挑起了争端,所以叫“语成斗端”。这都是与因的业种同类的反应。

为此应当发生这样的认识:要知道这些全部都是业果的现相,每当自己听到别人说一些不和雅的话、不悦乐的话、很刺激不好听的话,要知道,这是一种因缘和合时的反应。由于过去说过粗恶语,所以绝对就是常常领到这样的话语。要知道,这不能怪对方,而应该怪自己,原因是自己有这个粗恶语的业种,如果不净除赖耶中的业种,它也还是要屡屡地现行,就叫“常”。

“语多诤讼”也是如此。从前说了很多粗恶语的原因,结的缘很不好,对方识中也是潜藏着这种因缘力,那么两者一碰面的时候,自己说一个什么话,哪怕说好听的话,但是回过来的就是一种斗争。一定要消除了这个业种,才能够使得局面发生转变。以同类的业果现相说起。比如说多了妄语,那么对方作为受骗的人,当然他的反应就是“他的话不可靠”。以至于后来自己无论说什么话,非常真实的话,对方也认为“那可能是说谎吧,不要信他!”就像这样,就叫做“领受等流”,自己有这个恶业作为能感,自然就会领到这样的报应。“常、多、都”,都是表示它的那个反应会一直同类地现行。

依照《法轨》,以上讲述了在恶趣受报完毕来到人间,由于粗恶语残余业势力的缘故,还会发生这两大代表所摄的非常多的报应,这叫做“人间的领受等流”。以下普贤上师还补充了其他的领受等流等等。

Ⅱ其他领受等流果等过患 分二:一、总明;二、别明

一、总明

总之,粗恶语于诸不善之中,属过恶重品。

总的来说,身口意有各种不善的造作,其中口说的那些粗恶语,它是过失重的一种。

这意思是,在四种口恶里,恶口是一种较重的过恶。但是,总的来排列的时候,妄语是最大的口恶,因为它扭曲事实;离间语是其次的,它破人关系;那么相对于绮语来说,粗恶语是蛮厉害的,一说出来了之后,它发生的反应和果报就比较重一些,如同下面所说。

二、别明 分二:1、令他心碎及发生嗔恚;2、于高能境缘说粗恶语之过患

1、令他心碎及发生嗔恚

世间谚语也说:“言无刀箭碎人心。”如是将令对方心相续中突发嗔恚。

第一种过患是浅显的例子,在我们的生活中就能够发现的,此后的那个未来很长远的一些异熟果、等流果,那是属于世人难以发现的,所以首先从浅近处认识。

就人心的感受上来说,说粗恶语虽然不带刀,但实际一听到,对方的反应就是,心像碎开一样的,表示刺激力大。再者,一说过去了之后,由于对方的我执很重,会突发起了一阵嗔恚。那个话语一下子过去的时候,所发生的反应会顿然生起嗔恚。“突发”,就是一闻到这种话的时候,以我执的一种反弹,他就会暴发嗔恚。

2、于高能境缘说粗恶语之过患

尤其是于高能境缘,仅说一恶口,也致使多生之中不能解脱恶趣。

高能境缘作为所缘缘,有一种非常大的引发业的力量,叫做“高能境”。“高能”就是厉害,如同电磁场,场强有强有弱,那种很强的就是高能,以此为所缘的时候,会发生很大的作用。总之,就是境缘有很大能量,稍微碰一下就发生很大的作用。比如,三宝、上师、道友等,由于具德、具恩,这些缘起的因素,使得他是一种高能的境。对于这些高能的境,只是说了一个粗恶语,也是需要在很多生当中脱不了恶趣的。在缘起上,又如皇帝的像、国旗等,稍作毁辱就要被砍头或者关押入狱。就像这样,在业的具力门当中,有一种叫“福田门”,以它为所缘稍微作一点的时候,结成业的力量是非常大的。

下面以具体的公案来说明这个问题:

譬如往昔有婆罗门名迦毗梨,于迦叶佛诸比丘中,说马头、牛头等众多恶口,以此缘故,后生为具十八个头的摩羯鱼种,乃至一劫不能解脱,从彼命终复生地狱。

在迦叶佛时期,有个名叫“迦毗梨”的婆罗门,他对于迦叶佛教法下的诸比丘,说了十八种不同种类的恶口,比如说:“你们这些马头怎能了知法与非法!”“你们这些牛头怎能了知法与非法!”等等。以这个毁骂僧众的恶业所感,转生为具有十八个不同种类头的摩羯陀鱼,在一劫当中不能解脱这样的恶趣之身,命终之后还要生到地狱当中。

《贤愚经·迦毗梨百头缘品》也讲到了这个公案。下面我们依据此经来讲讲这个因缘,大家要注意看到因和果具体的相状。

过去迦叶佛时期,有一位婆罗门生了一个男孩,名叫“迦毗梨”(汉义为“黄头”)。他聪明博学,通达很多世间学问,在他的种族中可以说是多闻第一,但唯独比不上沙门。迦毗梨的父亲临终前再三叮嘱:“你千万不要跟迦叶佛的弟子们辩论,因为沙门的智慧很深,你肯定比不过。”

父亲死后,母亲问他:“你原来就非常聪明,现在还有能胜过你的人吗?”迦毗梨回答说:“沙门能胜过我。”母亲又问:“为什么沙门能胜过你?”他说:“我如果有疑问去请教沙门,他们的回答都能让我心开意解;而沙门问我时,我却回答不出,所以我知道自己不如沙门。”母亲又说:“那你为什么不去学习他们的法呢?”他回答:“学他们的经法就要出家做沙门,我是个在家人,怎么能学呢?”母亲就说:“你可以假装做沙门,通达所学以后就回家。”

于是迦毗梨听从了母亲的教导,就假装出家成了比丘,不久就能背诵三藏,而且通达了其中的义理。母亲问:“你现在能胜过那些沙门了吗?”迦毗梨说:“如果论学问,我最殊胜,但是还比不过坐禅的比丘。因为我问坐禅的诸比丘,他们都能分辨解答;而坐禅者问我,我却不能了知。”母亲又说:“从现在开始,以后你如果辩论不过他们的时候,就可以骂他们。”迦毗梨说:“出家沙门没有任何过错,怎么能骂他们呢?”母亲说:“你尽管骂,就能得胜。”

就这样,迦毗梨由于不忍心违逆母亲,后来跟比丘们辩论时,一旦理屈词穷,就立即出口骂道:“你们这么无知,比旁生还愚痴,你们这些马头懂什么法!”就像这样,他骂的时候把百种动物的头都拿来作比喻,比如说“你们这些驴头懂什么法!”等等。而且不止一次地数数讥毁。

这样我们就看到,他在因上对严厉的境说粗恶语,也就是对比丘们说马头、驴头等,而且说了多次。那么以此所感的果报如何呢?经中说:

一次,释迦佛和诸比丘路过梨越河时,有五百位牧牛人和五百位捕鱼人,从这条河里合力拉上来一条大鱼。这条鱼身上长了一百个不同种类的头,有驴头、马头、骆驼头、虎头、狼头、猪头、狗头、猿猴头、狐狸头等。那么这条鱼不是别的,正是迦毗梨的转世,也就是他以恶口骂僧众的罪业,感生为身上长了一百个头的大鱼。而且佛说,在贤劫千佛出世之后,他仍然不能解脱鱼身。

从这个公案就可以看出,缘具力的福田,下一点种就会发出很大的果来。他当初也是为了争名,母亲教他那么说,就可以以这种方式压倒对方,所以他就谩骂比丘“你是牛头”“你是马头”等等。他是不知道有业果,其实这么说了就已经播了种,会导致将来漫漫无期的领受等流果,这是指恶趣的领受等流。一旦对于比丘说了“牛头、马头”等,那当然就领到自身成了那个长了各种头的大鱼。而且,这个业种具有非常强大的功能,导致一个劫都没法解脱。在这之后,还要继续堕到地狱里受苦。可见因小果大,尤其对于具高能的境缘,应当深怀畏惧。就好比不能够直接用手去触高压电一样,否则当即就会被电毙了的。那么他当即就种下了业种,虽然在那一世死掉之前还没看出什么,但是种子已经进去了,到了要换身体的时候,报应就出来了。然后使得他下一世就变成具有各种头的大鱼,而且漫漫无期,可见这个领受等流是非常地厉害。

此外,又有一比丘尼说另一比丘尼为“母狗”,以此五百生受生为母狗。如是等类有许多因缘。

还有一个公案,一个比丘尼对另外一个比丘尼说她是母狗,那么以造这样一个恶口的业,她在五百生当中转生为母狗。就像这样,在《律藏》《贤愚经》等的因果经里,出现非常多的案例。

这里五百生做母狗,也是一种领受等流,因为与她因地说“母狗”的业同类地,自身就变为母狗,这是报应的同类性。虽然在宣说领受等流果的时候,针对人间各说两种,其实这种等流报应在恶趣中都是大量存在的。因为因果的相就是回报,这个报就是同类,它表达缘起律的不紊乱,所以这是一种领受的等流。

这里再旁述一案。唐朝有个道悟禅师,十五岁出家,后来参石头和马祖禅师,大悟了本性,他在荆州郊外结草为庐。有一次节度使亲自来访道,路上特别难走,结果就迁怒于禅师:“都怪这个人,惹得我这么难走!”他那是一种骄慢习气。然后一到的时候,就把禅师绑了,扔到水里,就这样大摇大摆回去了。没想到一回去就见到自己的整个衙门里冒出熊熊烈火,听到空中有声音说:“我是护法天王。”当时,节度使吓得心惊胆战,赶紧忏悔,火焰就全部熄了。他又亲自到江边看禅师,没想到禅师坐在水上,衣服都不沾湿。节度使见到这个情形,就恭敬地将禅师迎回衙门来供养。

这要知道,禅师是悟道的高僧,他这样子起嗔恚,然后把禅师扔到水里,要遭大报应。不说其他的,首先护法就让他的衙门烧得烈火熊熊,所以非常可怕。因此要知道,不必说后世堕地狱受大苦,现世就要受护法的惩罚,会遭遇不幸。

b运用

故当常时学说软语。尤其不知何处有圣者、菩萨,故当学习观一切为清净之相,而宣说其功德及赞叹。经云:“谤一菩萨及说其恶,其过较杀三界众生尤为重大。”如颂云:“谤诽菩提萨埵罪,较杀三界生为大,无义造罪发露忏。”

“故”是承接语,衔接上面的理路而引出下面,也就是由如理思惟而引出如理修行。也就是由于上面合乎正理的思惟,知道粗恶语有在人间的两种领受等流果,以及会刺伤人心,引起堕在恶趣当中的各种领受等流等等,从而发现这是具有极大过患的事情。如果不合乎天理,顺着自身的烦恼习气大发雷霆、大出粗暴之语,这样就发生了很大的过患,因此,应当常时学柔软语和学清净观。

具体而言,第一、常学柔软语。就像《入中论自释》引《华严·十地品》的经文所说的那样,我们也要效仿二地菩萨,从当前的因地就要开始实行。经中讲了二地菩萨口德圆满的相,说到:“性不恶口,所谓毒害语、粗犷语、苦他语、令他嗔恨语、现前语、不现前语、鄙恶语、庸贱语、不可乐闻语、闻者不悦语、嗔忿语、如火烧心语、怨结语、热恼语、不可爱语、不可乐语、能坏自身他身语,如是等语皆悉舍离。常作润泽语、柔软语、悦意语、可乐闻语、闻者喜悦语、善入人心语、风雅典则语、多人爱乐语、多人悦乐语、身心踊悦语。”像这样,常常说能润泽人心的话、柔软的话、使人听了悦意的话、特别喜欢听的话,而且很能输入人心的话、非常文雅的话,大家都喜欢听的,而且听了都身心踊悦的话等等。就像这样,要常学柔软语。

“柔软”是一个代表,其实要说的是一切美善的语言。要知道,语的柔软是由心的柔软而来,不是那么地粗暴,自我意识特浓重,然后动不动就发脾气、指责对方、谩骂他人等等,不是那种烦恼语,而是非常柔软的心地。悲心都是用莲花来比喻,就是非常柔软的,这样有一种哀愍之心,然后视有情为如意宝、为佛、为父母,就像这样,说非常善的语言、柔和的语言、很文雅的语言。

其次,学清净观。要认识两点:一、原因;二、做法。懂得要作清净观的原因,会主动发起修清净观的欲乐;了解了做法以后,我们就能善巧地把握,而在生活中出现普遍的清净观。

原因要知道,圣者和菩萨到底出现在哪里,我们是不知道的,而且,我们没有眼力去发现,因为他们示现的是同类身,犹如世尊现为大鱼身,文殊菩萨显现为猪身等等。由于他们示现的是跟凡人一样的同类之身,并没有多几个鼻子、多几个眼睛的,所以我们不知道。而如果对于真正的圣者和菩萨说了粗恶语,发了嗔恚等,那就跟经教里所说那样,胜过杀三界有情的罪过等等,因此特别要提防。以这个原因,应当采取常修清净观的做法。

所谓的“清净观”,就是普观一切都是清净相,犹如我们观五圆满那样,都是清净的身、清净的语、清净的意;或者说一切的有情都是佛,一切地方全是净土,一切声音全是真言,一切心念全是智慧等等。也就是说,观的不是庸常的相或者凡庸的相,而是清净的相。所谓的“清净相”,就是没有任何垢染,全是佛法身智慧的起用,全是这样的妙用。那佛法身智慧有什么过失?什么过失也没有的。假使你观成凡庸相,比如文殊菩萨现为一头猪,你认为“这头老猪,又傻又笨,这么脏,是一个业障旁生”等等,那这样对这头猪喝斥、打骂等等,就都能做得出来。因为视它为一个有缺陷的相,这个就叫“作庸常观”或者“观凡庸相”,那自然就认为这个是可以随便地践踏、随便地辱骂等等,这样粗恶的语就要出来。但是,如果知道它是文殊菩萨化现的,不是我识前见的这样的相,它实际一点点垢染都没有的,连最细的二取都没有的,纯粹是一尊佛,那当然这个时候观的是清净的相。那没有过失、没有缺陷,又怎么会对它说出一种谩骂的话,指责它的过失?或者说它各种各样的缺点呢?都没有了。因此,这里的关键就是要观清净相。

最后就像《极乐愿文》所说那样,我们从前在愚痴当中,造了很多对于菩萨作诽谤——超过杀害三界所有有情的那种无意义的大罪,我们对于所积集的这种大罪要发露忏悔,从今往后再不复作。

思考题

1、粗恶语的人间领受等流,具体的果相如何?

2、从人心的感受来看,粗恶语有哪些过患?

3、对高能境说粗恶语有怎样的过患?结合实例如理思惟。

4、认识粗恶语的过患后,我们该怎么做?这么做的原因和具体的操作方法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