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乐集 9

第二、明劫之大小者

如《智度论》云:“劫有三种:谓一小,二中,三大。如方四十里城,高下亦然,满中芥子。有长寿诸天,三年去一,乃至芥子尽,名一小劫。或八十里城,高下亦然,芥子满中,如前取尽,名一中劫。或百二十里城,高下亦然,芥子满中,取尽一同前说,方名大劫。

劫有多大呢?按照《智度论》所说:“劫有小劫、中劫、大劫三种。它的量用譬喻来说,好比方圆四十里的城市,高也是四十里,里面充满了芥子。长寿天三年拿一粒芥子,直到芥子全部取完为止,叫做一小劫。其次,长宽高都是八十里的城市里充满了芥子,像前面一样三年取一粒芥子,全部取完,叫做一中劫。又有长宽高都是一百二十里的城市里充满了芥子,长寿天三年拿一粒芥子,直到取完为止的时间,叫做一大劫。”

“或八十里石,高下亦然,有一长寿诸天,三年以天衣一拂,天衣重三铢,为拂不已,此石乃尽,名为中劫。”其小石大石,类前中劫可知,不劳具述。

“又好比一个长宽高都是八十里的巨石,有一个长寿天,三年下来用非常薄的天衣拂一次,天衣只有三铢的重量。像这样三年、三年不断地拂拭下去,一直到这块巨石全部都拂尽为止,这期间叫做一个中劫。“小石和大石就像前面所说那样,或者是长宽高四十里,或者一百二十里。像这样到拂尽为止的时期,称为“一小劫”和“一大劫”。

第三门中,有五番:

第三门要说明我们从无始劫以来,一直待在三界六道里,依着善恶二种业,不断受苦乐两种报,形成无穷无尽的轮回,受过无数次生死。要讲的是这个主题。

这又要分成五个方面来认识:

第一、明从无始劫来,在此轮回无穷,受身无数者。如《智度论》云:“在于人中,或张家死王家生,王家死李家生。如是尽阎浮提界,或重生,或异家生,或南阎浮提死,西拘耶尼生。如阎浮提,余三天下亦如是。如四天下死,生四天王天亦如是;或四天王天死,忉利天生;忉利天死,生余上四天亦如是。色界有十八重天,无色界有四重天,此死生彼,一一皆遍亦如是。或色界死,生阿鼻地狱;阿鼻地狱中死,生余轻系地狱;轻系地狱中死,生畜生中;畜生中死,生饿鬼道中;饿鬼道中死,或生人天中。如是轮回六道,受苦乐二报,生死无穷。胎生既尔,余三生亦如是。”

第一、无始劫以来,在轮回里无穷尽地流转,受过无数身的状况,按照《智度论》所说来了解。

论中说到:“比如我们在人间,或者先生在张家,后来死了又生在王家,在王家死了,又生在李家。这样穷尽阎浮提世界,有些是重复生在同一个家族,有些是从此家族转到其他家族里投生,又有在阎浮提死掉以后生在西牛货洲。就像阎浮提这样,其他东洲、西洲、北洲也都是如此,不断辗转受生。又有在这四天下死掉,上生到四天王天;又有在四天王天死掉,生在忉利天;又有在忉利天死没,生在其余的上面四种欲天。色界有十八重天,无色界有四重天,像这样在整个三界里从此处死、生到彼处,每一处全都受生过。又有在上界的色界死了以后,直接堕在无间地狱里受生;又有从无间地狱里死去,生在其余业报较轻的地狱;又有在业报较轻的地狱里死掉,投生在畜生当中;又有在畜生道里死了以后,又落入饿鬼界中;又有在饿鬼界里死了,上升到人道和天上……总而言之,像这样不断地在六道里循环轮转,受着苦乐二报,从前到后经受过不见边际那么多的生死。胎生是如此,其余的卵生、湿生、化生也都是如此,每一种生类都受生过无数次。”从这里看出,我们在轮回里已经受生无数次了。

是故《正法念经》云:“菩萨化生,告诸天众云:凡人经此百千生,著乐放逸不修道,不觉往福侵已尽,还堕三途受众苦。”

所以,在《正法念处经》里说:“有一位菩萨化生,告诉天众们说:凡人经过天界有百千生了,一直都是著在欲乐当中,心思放逸不肯修道,沉浸于欲乐的美梦,正在畅饮着五欲的美酒时,不知不觉间天福已经享尽了,结果重新堕入到三恶趣里,受着各种难忍的大苦。”

是故《涅槃经》云:“此身苦所集,一切皆不净。扼缚痈疮等,根本无义利。上至诸天身,皆亦复如是。”

所以《涅槃经》说:“我们这个身是无量诸苦积聚之地,也就是各种苦都集中在这里。就人来说,也是从这一个五取蕴的苦器里,出生老病死、爱别离、求不得、怨憎会、五蕴炽盛的无数苦事、苦感、苦受。在这样一个五取蕴的体性上,色心二法都是不清净的。

就身体而言,是三十六种不净物所合成的,把表皮剖开,各种脏腑、器官、血液、大小便溺等,都是污秽不净的。从我们心识状态来看,无非都是各种烦恼和虚妄的造作。从果位来说,受着有漏的苦乐舍三受,这里没有一点清净的体性。因此,我们处在取蕴苦的不断相续当中,无法摆脱出来,好像完全被行苦所自在,这就叫做“扼缚”。因位被惑业所牵制,果位一直处在这样的受当中,像被绑住一样。或者说一直处在惑业苦的循环链里无法解脱,这种状态就是一直受缠缚的苦的状态。

“痈疮”,譬喻是苦的自性,当加一点凉水就感觉到很乐,其实这是苦的一个缓解位,其实是坏苦性。当加了热水,感觉到非常痛,这好比是苦苦。在没有遇到热水、凉水,处在不苦不乐的状况时,其实是苦因的状态。也就是,痈疮里的病毒丝毫没有解决。因此,由于这种潜在的苦,一旦触及到外缘以后,不断地发起苦苦和坏苦,整个身心状态就像一个毒疮。无始生死以来,一直没有解决它,它不断地演变、发展,但始终就是一个毒疮的体性,所以它就是苦,这上面根本不会出现任何有利益的法。总而言之,它都是苦的,哪里能够得到什么甜味?

一直到诸天的蕴身也都是如此。无非把毒疮放到高级宾馆柔软的床铺上一样,暂时得到一点缓解,没有发作。但是疮依然如故,只要一撤走,又跑到下界粗劣的地上,就会痛得难受。总而言之,我们不过是这样的大毒疮,没有任何乐的自性,所以要对整个轮回发起厌离。

是故又彼经云:“劝修不放逸,何以故?夫放逸者,是众恶之本;不放逸者,乃是众善之源。如日月光,诸明中最,不放逸法,亦复如是,于诸善法,为最为上。亦如须弥山王,于诸山中,为最为上,不放逸法,亦复如是,于诸善法中,为最为上。何以故?一切恶法,犹放逸而生;一切善法,不放逸为本。”

又像《涅槃经》里说:“众生啊!你们应当不放逸地修行。什么缘故呢?因为放逸是发生众多恶法的来源,不放逸是产生各种善法的来源。就像日月光是各种光明中最好的,不放逸法也是在各种善法中最好的。又像须弥山王是在群山当中最高上的,不放逸法也是在诸善法中最高上的。什么缘故呢?因为一切恶法都由放逸而生,一切善法都是以不放逸而出现的。”所以,应当时时不放逸。

也就是说,我们处在轮回的险境当中,有这么大的患难在身上,一不小心又是不断地处在苦集当中,增上苦的循环,见到处境这么危急,我们应当时时都保持不放逸,绵密地观察身心的状态。

第二、问曰:虽云无始劫来,六道轮回无际,而未知一劫之中受几身数而言流转?

第二、问:虽然说到无始劫来在六道里轮回不见边际,但不知道具体在一劫当中受了多少身而说为流转呢?

答曰:如《涅槃经》说:“取三千大千世界草木,截为四寸筹,以数一劫之中所受身父母头数,犹自不澌。”

答:就如《涅槃经》所说:“取大千世界里的所有草木,一一都截成长为四寸的筹,来数一劫里所受身的父母的头数,还是数不尽的。”可见在这一劫当中不晓得受了多少身,大千世界有多少草木,每一个草木都截成四寸,那有多少筹木?一个筹木就算一个头数,这样可以看到受过数不清那么多的身。

或云:“一劫之中所饮母乳,多于四大海水。”或云:“一劫之中所积身骨,如毗富罗山。”如是远劫已来,徒受生死,至于今日,犹作凡夫之身,何曾思量,伤叹不已。

又说:“一劫之中所饮的母乳,汇积起比四大海的量还要大。”又说:“一劫当中死后得到的尸骨,堆积起来像毗富罗山那么高。”像这样从远劫以来无意义地徒受生死,一直到今日还是作凡夫身,我们何曾思量过轮回的苦,为此伤叹不已。

所以,轮回确实是旷劫流转,无边无际,一直到今天都还没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应当知道自己现在是轮回中的身,生死的大患根本没解决。如果今生再不求生净土,那未来还将无休无止地在轮回里受身,这样就是漫无边际的苦。

第三、又问曰:既云旷大劫来受身无数者,为当直尔总说令人生厌?为当亦有经文来证?

第三、又问:你说到旷大劫来受了无数身,这只是你以这种说法使人生厌离,还是也有经文能确证这是事实呢?

答曰:皆是圣教明文,何者?

答:这都是经教明文,可以引《法华经》为证。

如《法华经》云:“过去不可说久远大劫,有佛出世,号大通智胜如来。有十六王子,各升法座,教化众生。一一王子,各各教化六百万亿那由他恒河沙众生。”其佛灭度已来,至极久远,犹不可数知。

如《法华经》云:“过去不可说久远大劫以前,有一尊佛出世,号为大通智胜如来。他有十六个王子,各自都升座讲法,教化众生,每一个王子都教化六百万亿那由他恒河沙数的众生。”这尊佛涅槃到今天为止是极其久远的时期,根本不可能用算数来了解。

何者?经云:“总取三千大千世界大地,磨以为墨。佛言:是人过千国土乃下一点,大如微尘,如是展转,尽地种墨。佛言:是人所经国土,若点不点,尽抹为尘,一尘一劫。彼佛灭度已来,复过是数。今日众生,乃是彼时十六王子座下曾受教法。”

怎么说彼佛灭度以来的时间无以计数呢?它是多么漫长的时间呢?经中说:“总的把三千大千世界的大地全部都磨成墨汁。佛说:一个人经过一千个国土,才下一点像微尘那么大的墨点,像这样不断地进行下去,把大千大地所磨的墨汁全部都滴尽了。佛说:如此这个人所经过的国土,点到和没点到的所有地方全部都析为微尘。一个尘代表一个劫,彼佛灭度至今所经历的劫数超过了这个数量。今天的众生,就是远劫前十六王子座下曾经受过教法的人。”

是故经云:“以是本因缘,为说《法华经》。”

所以经中说:“由于这个往古的因缘牵引,今天再次宣说《法华经》。”

曾经世尊过去世做第十六王子,今天在世尊教下闻说《法华经》的人都是在那时候结过的因缘,可见这是有多少因缘、经过多漫长的劫数而成熟的结果。

《涅槃经》复云:“一是王子,一是贫人,如是二人互相往反。言王子者,今日释迦如来,乃是彼时第十六王子也。言贫人者,今日众生等是。”

《涅槃经》又说:“一个是王子,一个是穷人,这样二个人互相往反。‘王子’是指今日的释迦如来,也是那时的十六王子。‘贫人’就是今天的众生。”

以此类推,法华会上的受教者追溯他的过去世,一直可以推到大通智胜如来的时期,至今已经受过无数的身。其实,在此前还有无数受身,那么我们的情形与此类似,也就是从此身往回追溯,曾经受过无数身,旷大劫来受过无数三界里的身。

第四、问曰:此等众生,既云流转多劫,然三界之中,何趣受身为多?

第四、问:“这些众生可以说是流转了多劫,受过无数身,在三界里以哪种生趣受身的量多?”

答曰:虽言流转,然于三恶道中,受身偏多。

虽然总的说是在三界中流转,但比较而言,在三恶道里受身的比例占大多数。

如经说云:“于虚空中,量取方圆八肘,从地至于色究竟天,于此量内,所有可见众生,即多于三千大千世界人天之身。”故知恶道身多。

依据经教的说明,可以证明这一点。经中说:“在虚空中取一个长宽八肘的柱体,从地面一直升到色究竟天为止,在这范畴当中的所有可见众生多过了三千大千世界的人天数量。”可见,恶道的身是非常多的。

这个量,从横截面来看,只是一个方圆八肘的小范围,而大千世界是一个非常广阔的范围。从地面到色究竟天都是一样的,但平面的宽度上,大千世界远远超过了方圆八肘。极大范围里的人天数很稀少的,而极小范围里的六道数是很多的,这证明除了人天以外的恶趣众生的量非常多。用这个说明,这就是很好的表达。譬如以地球为例,在方圆一里范围的众生数和整个地球的人类数目相比,人类数目极少,而一个方圆里各种昆虫微生物等的数量极其庞大。可见,善趣身很稀少,恶趣身的数量非常多。

何故如此?但恶法易起,善心难生故也。

为何如此呢?就因上观察,恶法非常容易起,善心特别难生。善趣因极少,恶趣因极多,因此在果上恶趣的众生数远多于善趣数。就像经中常常说的,恶趣众生如大地土,善趣众生如爪上尘;或者说恶趣众生就像恒河沙那么多,而善趣众生寥若星辰。这是因为堕落性的力量很大,就像世人说的,“学坏三天,学好三年”。

今时但看现在众生,若得富贵,唯事放逸破戒,天中即复着乐者多。是故经云:“众生等是流转,恒三恶道为常家。人天暂来即去,名为客舍故也。”

今天我们来看现在的众生,如果得到了富贵,就唯一从事放逸、破戒等的邪行,而不会以富贵来修道;生在天上,多数都贪著在欲乐上。因此佛经中说,众生都是一样地流转,恒时以三恶趣为常时居住的“家”,而人天暂时来一次马上又回去了,所以称为“客店”。

所以,到人天来只是做一次客,做完客还是要回恶趣的老家。经上讲,地狱众生刚放出去,过两天又回来了。这是什么缘故呢?因为众生的劣根性很强,受了一点苦想修一点善,但是得到一点好的,马上忘乎所以,又一样地放逸造恶,而且变本加厉,造得更凶,结果直接堕入恶趣。

依《大庄严论》:“劝一切众生,常须系念现前。”

依于《大庄严论》:“劝一切众生常常心要系在法上,使得正念现前,不要迷失。”

所以,在三界当中的事非常危险,因此古人才有“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之说。说明还处在凡夫态的时候,每个人应该有自知之明。自心中的烦恼力量非常大,恶习气很重,所以要长时间反照自心而不能有丝毫懈怠。

偈云:“盛年无患时,懈怠不精进,贪营众事务,不修施戒禅,临为死所吞,方悔求修善,

偈云:“盛年没有疾患时,却懈怠毫不精进,贪著经营各种世间事务,不修施戒禅三福。等到临死要被死所吞掉时,才后悔过去那么好的时光,为什么不好好修善!

“智者应观察,除断五欲想。精勤习心者,终时无悔恨。心意既专至,无有错乱念,智者勤投心,临终意不散。

“智者应当观察,在生时就应当除断五欲的贪想。平时非常精勤地习练自心,狠下功夫,到临终时就没有悔恨,这叫做先苦后甜。因为平时修心,已经修得非常好,没有错乱的念头,一心秉持正念。像这样精勤地制伏自心,把它调练得不散逸,到临终的时候,以这种惯性力,心也不会散乱。

“不习心专至,临终必散乱。心若散乱时,如调马用硙,若其斗战时,回旋不直行。”

“如果平时不习练自心,牢牢把持,使得自心有主,临终的时候就一定会散乱。心如果散乱,就像用石磨调马,不断回旋养成了习惯,如果要斗战时,就只会随旋,而无法直接冲锋。”

因此,要想临终心态安稳,平时必须精勤地修练。练到了一定程度,就能够直心直进,一心住于法。如果平时都是心态乱七八糟,临终就更加糟糕,错乱力一现起来时,根本没有主张,无法调控、把持,那绝对往恶趣里走了。

第五、又问曰:一切众生皆有佛性,远劫以来应值多佛,何因至今仍自轮回生死,不出火宅?

第五、又问:一切众生都有佛性,从远劫以来,经过了这么多世,应当遇过很多佛,为什么一直到今天还是在轮回生死,出不了火宅呢?

答曰:依大乘圣教,良由不得二种胜法,以排生死,是以不出火宅。何者为二?一谓圣道,二谓往生净土。

回答:依据大乘圣教,这是由于多生以来没有得到二种胜法来排除生死,所以就出不了火宅。哪两种呢?就是指圣道和往生净土这两种胜法。

其圣道一种,今时难证:一、由去大圣遥远;二、由理深解微。是故《大集月藏经》云:“我末法时中,亿亿众生起行修道,未有一人得者。”当今末法,现是五浊恶世,唯有净土一门,可通入路。是故《大经》云:“若有众生,纵令一生造恶,临命终时,十念相续,称我名字,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在两种胜法里,圣道一种现在很难证得:一、因为现在的时代离佛世很遥远;二、由于圣教的理很深,而众生的解很微薄,因此难以相应。所以,佛在《大集月藏经》中说到:“在我教法的末法时期当中,亿亿人起行修道,没有一个人得道。”当今正是末法,属于五浊炽盛的恶劣时期,只有净土这一门可以通入而得道。所以《大经》里说:“如果有众生,纵然一生造恶,到了临命终时,有十念至心相续,称念我的名字,如果不往生,我就不取正觉。”这就证明在这个末法时期,以往生净土为当机。就连平生造恶的人,临终回心忏悔愿求往生,以十念称名的因缘,就得到佛力摄受,直接排除生死而生入净土,弥陀愿海法门是如此便捷、容易。

又复一切众生,都不自量。若据大乘,真如实相第一义空,曾未措心。若论小乘,修入见谛修道,乃至那含、罗汉,断五下,除五上,无问道俗,未有其分。纵有人天果报,皆为五戒十善,能招此报,然持得者甚希。若论起恶造罪,何异暴风驶雨?是以诸佛大慈,劝归净土。纵使一形造恶,但能系意专精,常能念佛,一切诸障自然消除,定得往生。何不思量,都无去心也!

而且一切众生,从来不衡量自己。如果依据大乘,对于真如实相第一义空,从来没有用过心趣入。如果说小乘,修入见谛和修道,乃至三果、四果,断五下,除五上,无论出家在家都没有份。纵然有人天果报,也都是行持五戒十善所感,但是真正能够持五戒十善的人是非常稀少的。如果说起恶造罪,那无异于暴风骤雨,极其密集、迅速、猛利。针对这种末法时期的现相,众生修行非常困难、恶性非常坚强,所以,诸佛以大慈心劝导行者归于净土。纵然过去一生当中造恶,只要回心一念接一念专一地缘在阿弥陀佛上,那一切诸障自然消除,决定能往生。这说明弥陀愿力有极大加被众生灭障往生的功能。在这种情形下,我们为什么不好好地思量、考虑,没有一点去净土的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