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乐集 8

又问曰:如上所言,知生无生,当上品生者。若尔,下品生人乘十念往生者,岂非取实生也?若实生者,即堕二疑:一、恐不得往生;二、谓此相善,不能与无生为因也。

又问到:像上面所讲的,了达了生即无生,应当属于上品往生。(所讲的这个生,实际去寻找的时候没有生,这就叫“生即无生”,但不是落在断空上。如果能了达生即无生,就会得到上品往生。)但对下品生的人来说,他不了解空义,只是乘十念念佛而往生的,他的心不是在取著实有的生吗?如果执著有个实有的生,那我们就有两种疑问:一、以这样执著实有生的见,恐怕得不到往生;二、因果怕不相合。因为因上是一种取相的善,而果上是得无生,有相的善不能作为证入无生的正因。因此我们有怀疑。

答曰:释有三番:一、譬如净摩尼珠,置之浊水,以珠威力,水即澄清。若人虽有无量生死罪浊,若闻阿弥陀如来至极无生清净宝珠名号,投之浊心,念念之中,罪灭心净,即便往生。

答:有三番解释,第一番解释回答第一个疑问;后两番解释回答第二个疑问。

一、好比清净的摩尼珠放在浊水里,以宝珠的威力使得水当即澄清。虽然人有无量生死罪业的浊染,如果他闻到了阿弥陀佛至极无生清净摩尼宝珠般的名号,并以信心把名号投到他的秽浊心中,念念中都能够灭除罪染、使心地清净,因此他能够当即往生。

这里要了解弥陀名号不可思议、至极无生清净的道理。弥陀名号的本体是阿弥陀的果觉。就现相而言,他已经净除了最细一分垢染,到达了一个任何生相皆不可得、最极清净的果觉境界。从这里流出与本体不二的名号。而这个名号投注在行者的心中,它有同化力量,使得行者浑浊的心顿时变为清净。所谓“佛号投于乱心,乱心不得不佛”,以佛号的加被力念念中能够除灭罪障,使心地住在清净里,因此能得以往生。不要轻视这个持名之行,净土宗的妙道正是“从有生证无生,从有念入无念”,这是它的稀奇之处。

二、如净摩尼珠,以玄黄帛裹,投之于水,水即玄黄,一如物色。彼清净佛土,有阿弥陀如来无上宝珠名号,以无量功德成就帛裹,投之所往生者心水之中,岂不能转生为无生智乎?

其次,就像清净的摩尼珠,用玄黄的布帛包裹投在水里,水就映现出如同布帛一样的玄黄色,这就是同化作用。这是指,一旦得到阿弥陀佛方便神力变现的名号、净土净相等,就能加被自己的心现起同类的庄严,这叫“加持”。彼清净佛国有阿弥陀如来无上宝珠名号,用累劫以来修集的无量功德成就的布帛来包裹。换言之,这是外现为六字音声的名号,其实体性就是佛的果觉,它里面含摄了弥陀的无量功德。把这个投在往生者的心水当中,哪里不能转有生为无生智呢?

三、亦如冰上燃火,火猛则冰液,冰液则火灭。彼下品往生人,虽不知法性无生,但以称佛名力作往生意,愿生彼土。既至无生界时,见生之火自然而灭也。

第三,就像在冰层上燃火,火势猛利时,冰块就会融化,冰一融化火也随着熄灭。下品往生的人处在生死界的坚冰当中,虽然他不了解法性无生,但是他有缘闻到了佛号,不断地称念佛名,以这个功德力作意往生,即回向愿生极乐世界,这就像冰层上面燃起了火。由于这个信愿念佛坚持不断,即火越烧越旺,最终就能生到无生妙界。那时,此界五蕴的坚冰全都融化不见了,当初求愿往生、以为有生的这个心,这时自然也化为乌有了,因为已经到了无生妙界。

但是当初在娑婆的时候,他不懂,心里一直想要生那里,这就叫做“见生之火”,这是一种妄情。但不要紧,借妄破妄,一直执持名号,到了真正已经化解了三有的坚冰,出现了净土时,那个见生的火自然也没有了。因为已经到了无生法界,不可能再起心还以为有什么生。

这就是极其善妙的方便,使得下根人也都能修,而且往生后能证入无生。不然,按照一般情况来讲,要靠自力真正证悟空性是非常困难的,所以下根者就都绝份了、没希望。但是弥陀法门下至动物都能修,只要你有心、念得出六个字就可以,往生了以后就一定能开悟。所以此事不可思议。

又问曰:依何身故说往生也?

又问:依什么身来说往生呢?

答曰:于此间假名人中,修诸行门,前念与后念作因。

答:依此虚幻的五蕴、假名为补特伽罗的行者,以修各种净业行门为缘起,在细分上前念给后念作因,到了临终时,以前一念此世的蕴修净业为因,后一念就是净土的蕴现前为果。这就是往生的情形。从始至终没有补特伽罗“我”,但是以缘起不坏的缘故,的确有如是修净业、如是得往生的因果,而且前后是一个相续,在名言中就称为“此人修净业而得以往生”。

秽土假名人,净土假名人,不得决定一,不得决定异。前心后心亦如是。何以故?若决定一,则无因果。若决定异,则非相续。以是义故,横竖虽别,始终是一行者也。

对于秽土虚妄五蕴而假名为人的此者、往生净土后就清净蕴而假名为圣众的彼者,这两者的关系不能说是真实的一,也不能说是真实的异。在细分上讲,从此界到彼界整个过程中,前刹那心与后刹那心的关系,不是一也不是异。为什么呢?如果是一,那两者相同,就不能安立为因果,因为因果的相是因灭后才有果生。也就是,如果决定是一,要么始终是此界人没有彼界人,说不上往生的因果;要么唯有彼界人没有此界人,也不是由此界人往生。如果是异,那就成了两个不同的实体,因此此界人修净业,与生在彼界的人就成了别别无关的两个人。等于说张三修净业李四往生,既然李四可以往生,那一切的他相续皆可往生。因此,承许他体,就会有前后不是一个相续的过失。所以,前后蕴不是一、不是异。

“横竖虽别”,是指横向上某时的色受想行识五蕴是多体的,并非独一,竖向上前后刹那的蕴也是多体的,不是一,然而并非是无关的他体,是一相续,所以可以安立从始至终是一个行者。“一相续”就是此人积聚因缘,只会在他后有的显现上成熟果报,不会在其他不积聚因缘的蕴上成熟果报,因此前后叫做“一相续”。

又问曰:若人但能称佛名号,能除诸障者,若尔,譬如有人以指指月,此指应能破暗也。

又问:单单念个佛名号就能除障的话,那有人以手指月,这个指也应当能破暗。因为名号只是一个指示符号,如果念念名号就能起到作用,那以手指指月,手也应当能像月亮本身一样破暗。意思是,单是念“阿弥陀佛”这些字,并不等于就是阿弥陀佛、就能遣除诸障。

答曰:诸法万差,不可一概。何者?自有名即法,自有名异法。

回答:诸法千差万别不能说成一种情况。也就是你的提问里意义和譬喻不是同类,因此,你的譬喻不能作为能立的因。为什么呢?因为有名即法、名异法两种情况。在意义上,以名即法故,称名能除障;在比喻上,是名异法故,指月不能破暗。

有名即法者,如诸佛菩萨名号、禁咒音辞、修多罗章句等是也。如禁咒辞曰:“日出东方,乍赤乍黄。”假令酉亥行禁,患者亦愈。

所谓“名即法”,比如诸佛菩萨的名号、禁咒音辞和佛经的章句等,这些都是名字或者声音,然而它有法力作用,而且非常殊胜,有各方面的作用。比如禁咒音辞里说:“日出东方,乍红乍黄。”这些只是口中念念,但是在酉、亥两个时辰行禁就能使病痊愈。

又如有人被狗所啮,灸虎骨熨之,患者亦愈。或时无骨,好攋掌摩之,口中唤言:“虎来!虎来!”患者亦愈。或复有人患脚转筋,炙木瓜枝熨之,患者亦愈。或无木瓜,炙手磨之,口唤:“木瓜!木瓜!”患者亦愈。吾身得其效也。何以故?以名即法故。

又比如有人被狗咬了,热了虎骨敷在上面,患者就能痊愈。如果当时没有虎骨,用手去摩擦这个伤处,口里念着:“虎来!虎来!”患者也能痊愈。又比如有人脚扭筋了,热好木瓜枝敷在上面,患者也能好。或者没有木瓜,手烫热了以后,在上面摩擦,口里说:“木瓜!木瓜!”患者也能痊愈。我是亲身得到效用的。什么缘故呢?因为口里念这个词,就能招来这个法,名即法故,就一定有作用。

有名异法者,如以指指月是也。

又有名异法的情况,比如以手指指月,这是一个名或者符号,但是手指指月并不能起到月亮的作用,也就是不可能以手指就破除黑暗或者带来清凉。

又问曰:若人但称念弥陀名号,能除十方众生无明黑暗,得往生者,然有众生称名忆念,而无明犹在,不满所愿者,何意?

又问:如果有人仅仅称念弥陀名号,就能遣除十方众生无明黑暗、获得往生,但是见到有众生称名忆念,但心里还有无明,不满所愿,这是什么原因呢?

答曰:由不如实修行,与名义不相应故也。所以者何?谓不知如来是实相身,是为物身。

回答:这是因为他不如实修行,与名号之义不相应的缘故,所以就不产生功效。如果如实修行,当然称名忆念能够破除无明和满足所愿。以下具体说到,不如实修行的原因有两个方面:第一、是行者不知道如来是实相身,是为物身,对于名号没有起胜解。“实相”是指如来的法性法身;“为物”是指如来的方便法身,也就是如来从本体起妙用,化成了名号,这个名号本体就是阿弥陀如来。就像蕅益大师在《要解》里所说:“光则横遍十方,寿则竖超三际。”无量光寿即法界体,即以此体作弥陀名号。或者说,名号即本师所得无上正等正觉。这说明名号即实相、即正觉。如果对名号生了信仰,一心执持,至心持念肯定起作用,由于你不信任它,因此就起不了作用。

复有三种不相应:一者、信心不淳,若存若亡故;二者、信心不一,谓无决定故;三者、信心不相续,谓余念间故。迭相收摄,若能相续,则是一心;但能一心,即是淳心。具此三心,若不生者,无有是处。

第二方面,就修行状况而言,行者身上有三种不相应,因为因缘不具的缘故,不出现果报。必定具足因缘,才能出现它的功效。因缘主要在信心上,所以这里谈到行者在信心上有缺陷,所以不发生力量。哪三种缺陷呢?一、信心不淳,有时有、有时没有,非常薄弱;二、信心不一,也就是没有决定的信,三心二意;三、信心不相续,也就是常常被其他的心念间断。因此,修行远远不到量的缘故,不能达到明显的功效。

反过来,次第收摄三种因:如果信心能相续、一念接一念不被其他念杂乱,信心就是一,就是没有二种心;如果能做到纯一的信心、有决定的信心,那就是淳厚心。在信心上有这样的相续心、专一心和淳厚心而不能往生,绝无是处。以缘起律不奏效的缘故,但这决不可能。因此众生称名忆念,达不到目的,是由于缺乏自身方面的因缘。

总而言之,要成办这件事,需要自己的信心圆满等因缘,这样与万德洪名和合就能起到作用,不能单方面来说。名号已经达到圆满,佛方面的因素没有差别,但是就行者自身的心量有无数差别的缘故,得到的功效也有无数差别。所以在缘起律的认识上不能只看一方面,缘起以和合为相,必须要知道因、缘的程度如何。

以上第二大门里有三番料简,第一、指示发菩提心是修行净土法道的最佳等起;第二、破除障碍行人求生净土的九种邪执;第三、广施问答,释去疑情,能净除障碍求生净土的各种邪见及疑惑,使行者信心清净,一心求愿往生。

第三大门中,有四番料简:第一、辨难行道、易行道;第二、明时劫大小不同;第三、明从无始世劫已来,处此三界五道,乘善恶二业,受苦乐两报,轮回无穷,受生无数;第四、将圣教证成,劝后代生信求往。

第一辨难行道、易行道者,于中有二:一、出二种道;二、问答解释。

第三大门中,有四番料简。第一、辨难行道、易行道分二:一、出二种道;二、问答解释。

(一、出二种道。)

余既自居火界,实想怀怖。仰惟大圣三车招慰,且羊鹿之运,权息未达,佛诃邪执,障上求菩提。纵后回向,仍名迂回。若径攀大车,亦是一途。只恐现居退位,险径遥长,自德未立,难可升进。

我既然居住在这火界中,或者三苦炽燃的生死界里,实在是心怀恐怖,后来有绵延不绝的大苦在等待着。仰惟大圣释迦,以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的三车来招引劝慰,引我等出离火界。然而,声缘二乘羊车、鹿车的运载,只是权且到达一个脱离分段生死的休息地,并未达到无上果地。佛呵斥局限在小乘中不求上进是一种邪执,障碍了上求菩提。纵然这些小乘得道者在灭尽定中起定后回向于大乘,仍然叫做“迂回之道”,相比于直接入大乘而言,还是走了一条弯道。如果直接攀上大车,也是一大途径。只恐怕我现在还居在退转位,进进退退,十分曲折,难以升进,而要从生死到菩提之间是有很多的险径,路途非常遥远,既然自己的功德很难建立,那就难以在道上升进。

是故龙树菩萨云:“求阿毗跋致,有二种道:一者、难行道;二者、易行道。”

所以,龙树菩萨在《易行品》里说:“求不退转有两种道:一者、难行道;二者、易行道。”

言难行道者,谓在五浊之世,于无佛时,求阿毗跋致为难。此难乃有多途,略述有五。

“难行道”,指在五浊增盛的时期无佛的时代求不退转,这是很困难的。这个难有多方面的因素,简略叙述有五种。

何者?一者、外道相善,乱菩萨法;二者、声闻自利,障大慈悲;三者、无顾恶人,破他胜德;四者、所有人天颠倒善果,坏人梵行;五者、唯有自力,无他力持。如斯等事,触目皆是。譬如陆路,步行则苦,故曰难行道。

哪五种呢?一、外道法显现成妙善的相,能引诱菩萨的心,坏掉菩萨的正法;二、容易落于声闻自利的小道,障碍大慈悲;三、外在有很多无赖恶人,会破坏菩萨殊胜的德行;四、所有人天的安乐都是一种颠倒性的善果,诈现是乐,实际是苦,一切乐受和舍受都是苦的因,而且在乐坏灭以后直接堕入苦中,所以这些诈现为安乐的欺诳性的果,会引得人发心欲求,坏掉了修证涅槃的梵行;五、只有自力,没有他力摄持,在道上也障难重重。像这些方面,眼睛接触到的地方都是。就像在陆地通过步行到达远方,一步一步地行进,克服各种障难,相当艰苦,这叫做“难行道”。

言易行道者,谓以信佛因缘,愿生净土,起心立德,修诸行业,佛愿力故,即便往生。以佛力住持,即入大乘正定聚。正定聚者,即是阿毗跋致不退位也。譬如水路,乘船则乐,故名易行道也。

“易行道”,是指以信仰阿弥陀佛为因,发愿求生净土,之后为成办往生起心建立功德,修各种行业,以弥陀愿力摄持的缘故,在这一生命终时,就能生到佛国。一往生又得弥陀佛力住持的缘故,当即就入了大乘正定聚。“正定聚”就是阿鞞跋致不退转位。就像从水路乘船到达远方,那就非常安乐、容易。因为不必靠自力,只要坐上船,结果一帆风顺,船就带着你到了彼岸,这是船力载托或摄持的缘故。同样,我们乘上弥陀大愿船,以佛力摄持的缘故,不会遭受很多生死中的风浪,它能在临终的时候直接就生入到净土,又得到佛力的缘故,我们就乘着佛力,当即就入了不退转地,而且能快速圆成菩提,所以这叫做易行道。就好像人坐在船上借船力而行那样,不是像陆地行走,光靠着两脚非常劳苦地运作,一步步地到达果位。

(二、问答解释。)

问曰:菩提是一,修因亦应不二。何故在此修因向佛果,名为难行,往生净土期大菩提,乃名易行道也?

有人问:果是同一菩提,它的修因也应当不二呀?为什么在此土修因趣向佛果是难行,而往生净土希求大菩提是易行道呢?

答曰:诸大乘经所辨一切行法,皆有自力他力、自摄他摄。

回答:大乘经里所辨明的一切修行方法,都有重在自力、重在他力或者为自方所摄、为他方所摄的各种差别,并不是一概而论的。

何者自力?譬如有人怖畏生死,发心出家,修定发通,游四天下,名为自力。

对于自力、他力的方式,这里用譬喻来说明。比如,有人首先非常害怕生死,就发心出家,在山林里修定,修成了就能发起神通,结果以神通力周游四天下。由于从始至终都是自心励力修行而得到这样的成就,这叫“自力”。

何者他力?如有劣夫,以己身力,掷驴不上。若从轮王,即便乘空,游四天下,即轮王威力,故名他力。

又譬如有一个力量弱小的人,凭自己的力量,连驴都骑不上。但如果随从轮王坐在轮宝上,当即就能凌空飞行,短时间遍游四天下。这是仗着轮王的威力、倚仗他的福德力所出现的轮宝,结果迅速做到了周游四天下的结果,这种情况叫做“他力”。

众生亦尔,在此起心立行愿生净土,此是自力;临命终时,阿弥陀如来光台迎接,遂得往生,即为他力。

众生修道也是这种情况,就净土法门而言,其实也是自力、他力合修的法门。就自方而言,在此土了解了娑婆苦、极乐乐,结果发起了欣厌之心,起了想生净土的心、建立净土的修行,一心求愿往生。所以信愿行三方面都属于自力;以自力的缘故,临命终时,阿弥陀如来显现光台来迎接他,于是得以往生,这是他力,指得到佛力摄持而当下往生。

故《大经》云:“十方人天欲生我国者,莫不皆以阿弥陀如来大愿业力为增上缘也。”若不如是,四十八愿便是徒设。

所以《大经》中说:“十方人天欲生我国者,无不都以阿弥陀如来大愿业力作为增上缘而得以实现。”如果临终不是以极强的佛力摄持而往生的话,四十八愿,特别第十八愿所说的至心十念、得生我国,完全是一种虚假的设施,并没有真实的意义了。

语后学者,既有他力可乘,不得自局己分,徒在火宅也。

所以,我这里告诉后代的学人,既然有优厚的佛力可以倚仗,使得你迅速得以超生净土、了生脱生,那就不要局限在狭小的自身方面,拒绝佛力,使得自己白白地在火宅里一再地受生死苦的焚烧,亿万劫里也难以跳出。因此,智者应当深明事理,在辨别了自力、他力的关系以及佛力给予何等优厚的加持以后,应当一心归投佛力,这样能够迅速证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