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乐集 6

第八、较量愿生十方净土,不如归西方者

问曰:或有人言,愿生十方净国,不愿归西方。是义云何?

问:有人说,愿生到十方清净国土,不愿意归向西方。对此如何看待?

答曰:此义不类,于中有三。何者?

答:生十方跟生西方并不类同,有三个方面可以区分这两种发愿和效果的差别。哪三种呢?

一、十方佛国非为不净,然境宽则心昧,境狭则意专。是故《十方随愿往生经》云:“普广菩萨白佛言:‘世尊!十方佛土皆为严净,何故诸经中偏叹西方阿弥陀国,劝往生也?’佛告普广菩萨:‘一切众生,浊乱者多,正念者少。欲令众生专志有在,是故赞叹彼国,为别异耳。若能依愿修行,莫不获益。’”

一、十方佛国不是不清净。但是就初修者来讲,如果所观境非常宽广,心就散漫暗昧;如果境狭小,心就专一。所以求生十方一切净土,观境宽泛,心很难专注而导致暗昧。这是就一般众生而言。所以《十方随愿往生经》里,普广菩萨问佛:“世尊!十方佛土都是庄严清净的,为什么经中偏赞西方阿弥陀佛国,劝导众生专一求往生呢?”佛告诉普广菩萨:“这是因为在这个世界里,众生多数内心非常浊恶杂乱,具正念者很少。我是想让众生立定专一的志愿,心能够系在一个所缘上,所以赞叹西方佛国,这是别有用意。以这种特殊方便,使得众生能够即生生到净土,无不获得大益。”也就是,一往生后,就能得不退转而随意往游十方佛国,广度众生直至成佛。

如果没有把握好,一开始观境太宽泛了,众生的心力无法专一,这样难以达成效果。因此佛说,只要以指方立相的方便,依着自己所立的愿去实修,那无不得到利益。所以我们要听从世尊的教导,按照这个方法专一求生西方,不要自己别生什么异见。

二、十方净土虽皆是净,而深浅难知。弥陀净国乃是净土之初门。何以得知?依《华严经》云:“娑婆世界一劫,当极乐世界一日一夜;极乐世界一劫,当袈裟幢世界一日一夜。如是优劣相望,乃有十阿僧祇。”故知为净土初门,是故诸佛偏劝也。余方佛国都不如此丁宁,是故有信之徒多愿往生也。

第二、十方净土虽然都是净,但是其中的深浅度很难测知。摄受凡夫、以极简单条件而往生的弥陀清净国土,是净土的初门。换句话说,一进了这道门就能真正深入净土了。怎么知道呢?依据《华严经》所说:“娑婆世界的一劫,相当于极乐世界的一昼夜;极乐世界的一劫,相当于袈裟幢世界的一昼夜。像这样辗转地优劣比较,乃至有十阿僧祇那么多的级别。”因此知道西方是净土的初门。所以诸佛偏偏劝导凡夫往生西方。因为凡夫特别容易生入极乐净土。其他佛国都没有这样叮咛、嘱咐,因此具信心的徒众多数都是发愿求生西方。

三、弥陀净国,既是净土初门;娑婆世界,即是秽土末处。何以得知?如《正法念经》云:“从此东北,有一世界,名曰斯诃。土田唯有三角沙石。一年三雨,一雨湿润不过五寸。其土众生唯食果子,树皮为衣,求生不得,求死不得。复有一世界,一切虎狼禽兽,乃至蛇蝎,悉皆有翅飞行。逢者相啖,不简善恶。”此岂不名秽土始处?

三、弥陀国土是净土初门,娑婆世界是秽土末端。怎么知道呢?如同《正法念处经》所说:“从这里往东北方向走,有一个世界,叫做斯诃。田地只有三角沙石。一年下三次雨,每次的降雨量不到五寸。彼土众生只吃果子,以树皮作为衣服,那是很苦难的世界,求生不能,求死不得。又有一个世界,一切虎狼禽兽乃至蛇蝎,身上都长了翅膀,能够在空中飞行。一遇到就相互吃,不知善恶。”像这样的世界当然是秽土的始处,因为非常浊秽。

然娑婆依报乃与贤圣同流,唯此乃是秽土终处。安乐世界既是净土初门,即与此方境次相接,往生甚便,何不去也?

然而娑婆的依报环境,是和贤圣住在一起,所以它是秽土的最后一处。安乐世界属于净土的初门,和此方的境界依次相接,往生是非常方便的,为什么不去呢?

第九、据《摄论》与此经相违,料简别时意语者

依据《摄论》与本经相违,分析别时意趣的话题。

今《观经》中佛说,下品生人现造重罪,临命终时遇善知识,十念成就即得往生。依《摄论》云:“噵佛别时意语。”又古来通论之家,多判此文云:临终十念,但得作往生因,未即得生。何以得知?论云:“如以一金钱,贸得千金钱,非一日即得。”故知十念成就者,但得作因,未即得生,故名别时意语。

现在《观经》里佛说:“下品往生者现生造了重罪,临命终时遇到善知识,以十念念佛就得以往生。”《摄论》说:“这是佛的别时意趣语言。”古来通论之家,也多判这段经文说:临终十念只能作往生因,不是随即就得以往生。怎么知道呢?《摄论》里说:“好比以一钱贸易得到一千金钱,这不是指一天就得到一千金钱,而是指未来某个别时将会得到一千金钱。”由此可知,十念成就只是作了未来成就的因,不是当时就能往生,所以叫做“别时意语”。

如此解者,将为未然。何者?凡菩萨作论释经,皆欲远扶佛意,契会圣情。若有论文违经者,无有是处。

这样理解并不对。如何呢?凡是菩萨造论解释佛经,都是想辅佐世尊立的教法,并契会圣者的密义。使后代学者能更容易领会到佛传法的心意。如果所造的论违背了经旨,那是一无是处的。

今解别时意语者,谓佛常途说法,皆明先因后果,理数炳然。今此经中,但说一生造罪,临命终时,十念成就即得往生,不论过去有因无因者。直是世尊引接当来造恶之徒,令其临终舍恶归善,乘念往生,是以隐其宿因。此是世尊隐始显终,没因谈果,名作别时意语。

现在解明“别时意趣”的涵义。这是说佛通常说法,都是以先因后果的方式阐明,理趣是非常明显的。而本经当中只说到一生造罪,临终十念成就就得以往生,而没有谈到过去有因还是无因。这唯一是世尊为了引接当来造恶的人,使得他在临终能够舍恶归善,乘念往生,所以隐掉他的宿因。这是世尊隐始显终、没因谈果的说法善巧,叫做“别时意语”。

“隐始显终”“没因谈果”是一个意思,就是隐藏初始的因而特显终了的果。意思是不必要在因上说,凡是临终十念能归心净土的,都是宿世有大因缘的人。直接强调临终至心十念就得往生,能够使得造恶之徒幡然醒悟、舍恶归善,以念力而往生。

何以得知?但使十念成就,皆有过去因。如《涅槃经》云:“若人过去已曾供养半恒河沙诸佛,复经发心,而能于恶世中闻说大乘经教,但能不谤,未有余功。若经供养一恒河沙诸佛,及经发心,然后闻大乘经教,非直不谤,复加爱乐。”

怎么知道这一点呢?因为凡是能在临终十念成就的人,过去都有深厚的宿因。当前十念是他一时表现,而有此表现一定是有很深宿根的反应。以《涅槃经》的一段来做观察对照,经中说到:“如果一个人过去曾经供养过半恒河沙数的诸佛,而且在佛前发心,那么他就能在浊恶时期听闻到大乘经教,但只能做到闻了不诽谤,没有其他功德相(但他都要经过那么长时间、有那么大数量的善根才可能有这表现)。又有经过供养一恒河沙数的诸佛以及在诸佛前发心,这等人闻了大乘经教,不但不诽谤,还能够发出爱乐之心(可见他的表现比前者更有善根)。”

以此诸经来验,明知十念成就者,皆有过因不虚。若彼过去无因者,善知识尚不可逢遇,何况十念而可成就也。

这样以经教来检验,就很明确地知道,在临终时能够发起至心十念而当即往生的人,的确有宿世的善因缘,决不可能无因缘这样出现。如果他们在过去生没有宿因,那善知识尚且不能逢遇,何况一听就能生信,以至心十念而成就呢?这种人是宿根深厚者,不是一般庸流可比的。

论云:“以一金钱贸得千金钱,非一日即得”者,若据佛意,欲令众生多积善因,便乘念往生。若望论主,乘闭过去因,理亦无爽。若作此解,即上顺佛经,下合论意,即是经论相扶,往生路通,无复疑惑也。

那么如何会通经论的不同说法呢?只要我们把握住缘起的道理,其实也没有什么矛盾。论中说“以一个金钱的贸易得获一千金钱,并非一日顿时得到”,依据佛说法的用意,是想让众生多多地积善因,这样就能乘念往生;如果按论主来说,隐去了过去的因(实际是大善根之人,临终十念才会往生),这个道理也是不错的。也就是说,今生仅仅是不具信愿地十念念佛种善根,那也不是当下就能往生,还是需要很长时间,积累到一定程度才可能往生。如果这样理解,那就上顺于佛经的旨意、下合于论典的意趣。这就是经论互相辅助。行者都能够生起确信,对于如何往生的理路,心里非常透彻,不会再有疑惑。

以上第二大门的第二科“破异见邪执”从九个方面遮破了邪执,对于行者往生净土遣除了大的观念上的障碍。以下第三科再从诸多细的方面解除各方面的疑惑:

第三、明广施问答,释去疑情者。自下就《大智度论》广施问答。

第三、以下按照《大智度论》多番设立问答,来解掉学人对净土法门的疑情。

问曰:但一切众生,从旷大劫来,备造有漏之业,系属三界。云何不断三界系业,直尔少时念阿弥陀佛,即得往生,便出三界者?此系业之义,复欲云何?

有人提问:一切众生从旷大劫来,种种有漏的业无不造作,被业力系缚在三界里。怎么能不断三界的系业,只是以片刻念阿弥陀佛就得以往生、超出三界呢?这样系业又如何解释呢?

答曰:有二种解释:一、就法来破;二、借喻以显。言就法者,诸佛如来有不思议智、大乘广智、无等无伦最上胜智。不思议智力者,能以少作多,以多作少;以近为远,以远为近;以轻为重,以重为轻。有如是等智,无量无边不可思议。

答:有两种解释:一、就法本身来破疑;二、借譬喻来显示不可思议之事。

首先就法来破除疑情,关键是弥陀如来有不可思议的佛智慧。他的大力加被是我们凡情无法解释的。也就是经上重点强调诸佛特别是阿弥陀佛有不可思议智、大乘广智、无等无伦最上胜智。所谓“不思议”,就是指以佛的智慧力,能以少作多,以多作少;以近为远,以远为近;以轻为重,以重为轻,都能自在地办到。因为此等智慧无量无边不可思议的缘故,我们以思惟、语言无法测度到他的境界,测不到他的边际。所以只有深信不疑,只有以信心来接受,那就能当即成办。

如果不论佛力,就自身来说,那当然你有无数的三界有漏业,不出现一点无漏业,那么临终肯定被业所牵,系缚在三界。不但是一生不会出现解脱的果,无数生都会被系缚在三界里。但是有佛力加入,这情形就完全不同。至于是以何种方式、如何成办,那绝非我们能想像得到的。

这就是不可思议的神功力用。佛力一加在心上,无数的业习不起现行了,就能像大力士拽住小孩的头发甩到清净刹土那样,丝毫不爽。尽法界一切处所里任何具足信愿行的凡夫,下至于恶逆之人、蜎飞蠕动,都能当即得到佛光力用的摄受而能够顿时超离轮回,进入净土,从此以后再也不受轮回因缘的控制。这就是不可思议的功德利益。因此,世尊在此土再再地赞叹,再再地劝信、劝愿、劝行。

自下第二有七番,并借喻以显:

第二有七次借譬喻来显示,的确有不可思议之事,不能什么都按照常规来论定。

第一、譬如百夫,百年聚薪,积高千仞,豆许火焚,半日便尽。岂可得言“百年之薪,半日不尽”也?

第一、譬如一百个人在一百年里聚集薪柴,一直堆到有一千仞那么高,以豆许的火苗焚烧,半天就烧光了。哪里能说“堆了一百年这么高的薪柴,以半天烧不尽”呢?

并不是时间长力量就大,时间短力量就小。只要有对治的话,一百年积累的柴,半天就可以烧完。同样的道理,无始劫来积了很多罪业,以十念念佛念念可以灭除八十亿劫生死重罪。那为什么一念能够消亿劫罪呢?如果单就时间来看,当然是不成比例。但是并非仅以时间来论断,以佛力破障的功能不可思议的缘故。譬如核弹辐射,刹那顷就可以杀伤千万人。同样,一念弥陀佛就灭掉了亿劫重罪,以灭罪力大的缘故,为何不能往生?为何不能排开生死业缚而直下生入净土呢?

第二、譬如躄者,寄载他船,因风帆势,一日至于千里。岂可得言“躄者云何一日至千里”也?

第二个譬喻,譬如把跛脚的人放在船上,因为风帆的势力,一天就能到达千里之外。怎么能说“一个跛脚者哪里一天就能走千里的路程”呢?因为这是凭借船帆的力量,所以进程极快。

同样的道理,你不能认为:一个修道力弱的凡夫怎么可能一天就到达净土达到不退转位呢?这是可以的。借助阿弥陀佛的大愿之船,以他的加被力,十念就能超出三界之外了。你不能认为他还没有无漏定,也没有开出空慧,根本出不了三界的。其实这是可以的。

第三、亦如下贱贫人,获一瑞物,而以贡王,王庆所得,加诸重赏。斯须之顷,富贵盈望。岂可得言“以数十年仕,备尽辛勤上下,尚不达而归者,言彼富贵无此事”也?

第三、好比一个下贱的穷人,得到一种瑞物贡献给国王,国王当时非常庆喜。因为所供献物很吉祥,所以就重赏于他。他在片刻顷就成了大富大贵之人。你哪里能说“我们做了几十年官,从下一级级往上爬,花费了多少辛勤,最终还没有满足所愿就这样告老还乡了,他怎么一下子就变得如此显赫富贵、达成了愿望?没有这事”呢?实际上他是以国王欢喜的力量,顿时飞黄腾达。同样,有人说:我们累劫当中精勤做无数财供养,为什么他一听到阿弥陀佛以后,身心恭敬合掌就超过了我的福德?这是因为他得到弥陀法王欢喜的缘故,直下加被着他的心,他就像贫子得承父业,顿时就变得富贵一样。

同样,这一个大法门能够摄佛功德为自功德,在一念至心念佛中,就积累超过虚空量的大福德。因此,蕅益大师在《要解》说,念念都是大善根福德因缘,就是所谓“万德洪名,以名召德,罄无不尽”。

第四、犹如劣夫,以己身力掷驴不上,若从轮王行,便乘虚空,飞腾自在。岂可得言“以劣夫之力,必不能升虚空”也?

第四个比喻,好比一个没有能力的弱夫,以他身体的力量连驴都骑不上,但他随从转轮王,就能凌空飞行自在。短时间就周游了四大部洲。怎么能说“这么没能力的人,绝对不可能在虚空中飞行”呢?

所以,得不退转有难行、易行两种。你不能认为,一个凡夫怎么可能顿时就得到不退转地?这是由于他的信愿净业与弥陀佛力相感的缘故,已经上了弥陀的飞船,所以就能快速到达不退转地。而且一登了净土之后,显现出极其广大的大乘神通,那的确是在十方法界周游无碍的。《弥陀经》不是说了吗?一饭食顷就能够游行十方佛国。

第五、又如十围之索,千夫不制,童子挥剑,倏尔两分。岂可得言“童子之力,不能断索”也?

第五、就像围了十圈的绳索,一千个力士也没办法拉断,而童子挥着锐利的宝剑,倏尔间就分成两段了。哪里能说“以一个童子的小力量不可能断掉绳索”呢?因为他借助了宝剑的力量。同样的道理,弥陀就是利剑,虽然凡夫的情形是受着千重万重业力之索的束缚,但仗着弥陀名号宝剑,就能够一挥两段,从中超出。

第六、又如鸩鸟入水,鱼蚌斯毙皆死;犀角触泥,死者还活。岂可得言“性命一断,不可生”也?

第六、又像鸩鸟入了水后,以它的毒力感染,水中的鱼蚌当时都毙命而死;而犀牛用角触到了河里的泥,已死的都复活过来。哪里能说“性命都断了,不可复生”呢?同样的道理,二乘种性虽然不具菩提种,但如果对弥陀有信愿,以佛力加被的缘故,他们都能够入于大乘道。因此净土经中说,极乐国中声闻圣众无量无边。

第七、亦如黄鹄唤子安,子安还活。岂可得言“坟下千龄,决无可苏”也?

第七个譬喻,就像黄鹄唤着子安的名字,子安就复活过来。哪里能说“在坟下已经一千年了,绝对没有复活的道理”呢?意义也跟上面一样,主要仰仗他力兼仗自力的缘故。

一切万法,皆有自力他力,自摄他摄,千开万闭,无量无边。

这是对以上法义的总结。总而言之,一切万法都有自力和他力两方面,或者属于自方因素、他方因素的情况。换言之,一切法的达成都是靠着自身的主因和外在的助缘,两相和合而出现果报。在宣说上为了突出它的重点,就有千开万闭,要开的那方面是准备强调的,要闭的那方面是可以不说的,这里有无量无边的情形。在这里要突出佛力不可思议的力用,因此就说到众生心与佛力和合,就会出现净土法门各种超情离见之事。突出他力的缘故,常常会赞叹仗佛慈力或者他力法门;突出自力的缘故,往往会说需要具足深信切愿和笃行等等。

汝岂得以有碍之识,疑彼无碍之法乎!

你哪里能够用凡夫有障碍的妄识去怀疑阿弥陀佛无碍的神智法门呢?这是非常不合理的。就像一个鼠目寸光的人,哪里能够了解到极其深远的事情。或者又像一个瞎子,你哪里知道明眼彻照者的情形呢?所以,必须仰信佛的智悲力量。弥陀智慧和悲愿不可思议的力量,这就是法门的心髓,同时行者以仰信故、诚信故,必然得佛力感应而得到不可思议功德之利。所以,这法门是以具信愿为当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