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乐集 5

第二、明破异见邪执者,就中有其九番:第一、破妄计大乘无相异见偏执;第二、会通菩萨爱见大悲;第三、破系心外无法;第四、破愿生秽国,不愿往生净土;第五、破若生净土,多喜著乐;第六、破求生净土非是小乘;第七、破求生兜率,劝不归净土;第八、会通若求生十方净土,不如归西;第九、料简别时之意。

就中有二:一、总生起,欲令后代学者明识是非,去邪向正;第二、广就系情,显正破之。

此科有二分:首先,总的生起此科,使后代学者能够明辨是非,去邪归正;其次,具体就众生心中的妄情执著,显明正义,以作破除。

一、总生起者。然大乘深藏,名义尘沙。是故《涅槃经》云:“一名无量义,一义无量名。”要须遍审众典,方晓部旨。非如小乘、俗书,案文毕义,何意须然。但净土幽廓,经论隐显,致令凡情种种图度。恐涉谄语刁刁,百盲偏执,杂乱无知,妨碍往生。今且举少状,一一破之。

首先说到总的生起此科,说明为何要破邪执的缘由。这是因为大乘甚深法藏,有浩如尘沙的名相和义理。所以《涅槃经》说:“一个名有无量义,一个义有无量名。”必须周详地审定众多教典的涵义,才能够洞达各部大乘经的旨意。这并非像小乘的书或者世俗的书一览无余,一看文字就能完全测到义理的边际,不必多说什么。但是净土法门幽深广大,经论有显义、有隐义,致使凡情起各种臆想、揣测。恐怕涉及到这些不真实的语言,摇惑初学者的心。多数人如同盲人一样偏执,如果心态落在无知、杂乱当中,不能坚固信愿,就会妨碍往生。现在稍微举其中一些代表性的情况来一一破除,使行者能够去邪归正、坚定净土的行愿。

(第二、广就系情,显正破之。)

第一、破妄计大乘无相者

问曰:或有人言,大乘无相,勿念彼此;若愿生净土,便是取相,转增漏缚,何用求之?

问:有人说,大乘是无相法门,不要念此此彼彼的;如果一心想生到西方净土,就是在取一个妄相,转而增长有漏的系缚,这是没有利益的,何必去求呢?

答曰:如此计者,将谓不然。何者?一切诸佛说法,要具二缘:一、依法性实理;二、须顺其二谛。彼计大乘无念,但依法性。然谤无缘求,即是不顺二谛。如此见者,堕灭空所收。

回答:像这样的邪计、不正的观点是完全不对的。为何呢?因为一切诸佛说法要具有两种缘:一、依据法性实理,即依据真实胜义谛空性的法理;二、必须顺合二谛。那些心里计执大乘无念,是唯一依着法性来说。但是他诽谤依缘而求,这是不顺二谛的。像这种见解就是堕在断灭空当中。也就是,在世俗谛中的确有无欺的缘起,依着相应的因缘必定会出现果,所以众生的心取相修净土,必然会生净土,求生的当下本来和性空缘起之理不相违。但是执理废事,就落在断灭空当中了。

是故《无上依经》云:“佛告阿难:‘一切众生若起我见如须弥山,我所不惧。何以故?此人虽未即得出离,常不坏因果,不失果报故。若起空见如芥子,我即不许。何以故?此见者破丧因果,多堕恶道,未来生处,必背我化。’”今劝行者,理虽无生,然二谛道理,非无缘求,一切得往生也。

所以,《无上依经》当中:“佛告诉阿难:‘一切众生即使起了像须弥山那么大的我见,我都不害怕。什么缘故?因为他虽然没有当即得到出离,由于他深信因果,常不坏因果正见,常修正因,因而不失坏果报(也就是,以因果正见必得人天善趣,会有遇法的因缘而得解脱)。然而即使起了像芥子那么小的空见,我都不赞许。什么缘故呢?因为起这样的空见会破丧因果,认为无因无果,这样肆意妄为多数堕在恶道。在未来的生处里,也一定违背我的教化。’”

现在劝导行者,虽然妙理无生,或者说真实中没有生可得,然而依据二谛的道理,就在空性、无生的当下,在世俗谛当中,如幻的因缘和合时,必然会出现相应的果报。生死因果尚且如此,何况出世信愿念佛的因果呢?因此,并不是不顺着缘起来寻求,就能往生的。相反,只要合乎净土的缘起妙道,一切人都能得以往生,而且往生必定得到大义利。所以要重视缘起,不能忽略缘起。

是故《维摩经》云:“虽观诸佛国,及与众生空,而常修净土,教化诸群生。”又彼经云:“虽行无作,而现受身,是菩萨行。虽行无起,而起一切善行,是菩萨行。”是其真证也。

因此,《维摩诘经》说:“虽然观一切佛国和众生都是空性,然而恒常修持净土,教化众生。”彼经中又说:“虽然行是无作的,然而却显现受种种身,是为菩萨行。虽然行是无起的,然而起一切善行,是菩萨行。”这就是确凿的证明。

虽然在空分上寻找时,行没有什么起相,然而名言谛不坏假名,就对此称呼为“起”。但是这个“无起”并不是像一般人认为的那样落在断空上,所以,《金刚经》里不断地说到离一切相、行一切善的句子。

问曰:今世间有人,行大乘无相,亦不存彼此,全不护戒相。是事云何?

有人问:现在世间有人修大乘无相法,心里也不存彼此,没有什么分别,破戒、护戒都是平等的,根本不护戒相。这事如何呢?

答曰:如此计者,为害滋甚。何者?如《大方等经》云:“佛为优婆塞制戒,不得至寡妇、处女家、沽酒家、蓝染家、押油家、熟皮家,悉不得往来。阿难白佛言:‘世尊为何等人制如斯戒?’佛告阿难:‘行者有二种:一者、在世人行;二者、出世人行。出世人者,吾不制上事;在世人者,吾今制之。何以故?一切众生悉是吾子。佛是一切众生父母,遮制约勒,早出世间得涅槃故。’”

回答:像这样的邪计或者颠倒见解,会有更大的危害。如何呢?如同《大方等经》所说:“佛为居士制戒,不能去寡妇、处女处、沽酒家等,都不能往来。阿难说:‘世尊为哪种人制这样的戒呢?’佛告诉阿难:‘有两种行者:世间行者、出世间行者。对于出世行者,我不制上面的戒;在世间的行者,我现在制这个戒。什么缘故?我看待一切众生如同独子。佛是一切众生的父母,佛这样遮止、制约,是想让众生早日出离世间得涅槃果。’”

可见佛的用心良苦!佛看到众生心上一举一动都有因果,不是顺道而行就是违道而行,不是得乐就是得苦。因此制戒是防非止恶,使得众生离开恶业的系缚,早日超出世间得涅槃果。所以,一切的道都要建立在因果正见上面。

第二、会通菩萨爱见大悲者。

问曰:依大乘圣教,菩萨于诸众生,若起爱见大悲,即应舍离。今劝众生共生净土,岂非爱染取相?若为免其尘累也?

问:依大乘圣教,菩萨对于众生如果起了爱见大悲,就应当舍开他。现在反倒劝众生共同生到净土,这不是爱染取相吗?不但自己在取相,还劝众生也取相,这样如何能免除尘劳的系缚呢?

答曰:菩萨行法,功用有二。何者?一、证空慧般若;二、具大悲。一、以修空慧般若力故,虽入六道生死,不为尘染所系;二、以大悲念众生故,不住涅槃。菩萨虽处二谛,常能妙舍有无,取舍得中,不违大道理也。

回答:菩萨的修行有智、悲两种功用。智是指证得空性的般若;悲是指拔济有情的悲心。菩萨以智悲双运的缘故,不住在三有与寂灭二边。

也就是,以修空慧般若力的缘故,虽然入在六道生死种种尘境当中,但是不会被尘染所缚住。换句话说,就是在尘不染、入俗常真,如同《行愿品》所说“犹如莲花不著水”,虽然在世间里混俗度生,但心不会取著那些虚妄的境界。再者,以大悲愍念众生的缘故,不像小乘罗汉住在寂灭边。以不住生死、涅槃二边的缘故,称之为无住涅槃。

其实,涅槃就是无住,无住就是涅槃。菩萨虽处于二谛中,常常能够不住有无两边,契合中道。所谓“智不住三有,悲不住寂灭”,这就不违大道之理。

是故《维摩经》云:“譬如有人,欲于空地造立宫舍,随意无碍,若于虚空,终不能成。菩萨亦如是,为欲成就众生故,愿取佛国。愿取佛国者,非于空也。”

所以,《维摩诘经》说:“譬如有人想在空旷的地面上造立宫舍,能随心自在、没有障碍地完成。如果想在虚空当中建,那终究无法造成,落于断空的缘故。菩萨也是如此,为欲成就众生的缘故,愿摄取佛国,不是单单落在偏空或者顽空当中。”此空是与妙有不二的空,并非离妙有之外单有一个空。所以,菩萨能够从空出有、空有不二,虽知佛国空,而炽然建立净土摄受众生,因此不必堕在偏空一边。

第三、破系心外无法者。

就中有二:一、破计情;二、问答解释。

第三、破心外无法的观点,其中有两部分:首先,破邪计或妄情执著;其次,以问答的方式来阐明这个道理。

问曰:或有人言,所观净境,约就内心,净土融通,心净即是,心外无法,何须西入?

有人说,所观的净土其实就在我们心中,净土是即心即土,净土本是融通的,心净就是土。心外没有法,哪里需要往生到西方呢?

答曰:但法性净土,理处虚融,体无偏局。此乃无生之生,上士堪入。

回答:你只是就法性净土而言,妙理当然处于虚融当中。“虚”是指空无一相,“融”指融通一切。这个妙体没有任何偏住、局限,不是住在某一边上或某一相上,也没有局限的量。真正契合到了法性净土,那是无生之生,悟心的上士才能证入。

就法性净土而言,确实没有什么方所,不属于东南西北哪一边,也没有什么定相可得,因此在在处处皆是净土。所谓一切皆是常寂光,当然不必远求。但是,没有证得本性的人就需要求生西方净土,得到佛力加被而作为开发的顺缘。所以,这里要分清人,不能一概而论。

是故《无字宝箧经》云:“善男子!复有一法,是佛所觉。所谓诸法不去不来,无因无缘,无生无灭,无思无不思,无增无减。佛告罗睺罗言:‘汝今受持我此所说正法义不?’尔时十方有九亿菩萨,即白佛言:‘我等皆能持此法门,当为众生流通不绝。’世尊答言:‘是善男子等,则为两肩荷担菩提,彼人即得不断辩才,得善清净诸佛世界。命终之时,即得现见阿弥陀佛与诸圣众住其人前,得往生也。’”

所以,《无字宝箧经》中说:“善男子!有一法是佛所悟证处。这是指诸法不去不来,无因无缘,无生无灭,无思无不思,无增无减。”这说到了法性,佛已证诸法的真如性,在这里没有去来、因缘、生灭,或者思不思、增减变异等相,一切皆不是。

佛告诉罗睺罗:“你现在受持我所说的正法妙义吗?”当时十方有九亿菩萨,当即对佛说:“我们都能持受这个法门,而且会为众生流通此法,常无间断。”世尊说:“这些善男子真的是以两肩来荷担菩提,其人以此就得到不间断的辩才,得以善清净诸佛世界。命终时,就能现见阿弥陀佛和圣众住在其前而得以往生(此类往生者都属于上士往生)。”

往生净土有极深广的内涵。常说净土“三身四土”,指弥陀如来现三身四土,普能摄受一切凡圣,故见本心的人也不屈才,以此能迅速见到报身或法身阿弥陀佛,生入实报庄严或常寂光净土。

自有中下之辈,未能破相,要依信佛因缘求生净土。虽至彼国,还居相土。

当然除了上辈之外,还有中下两辈人,还处在不能破相的阶段,这时就一定要依于信佛的因缘求生净土。这时指方立相就特别重要。既然不能离相,一定要缘着一尊佛、缘着西方,在缘起上与佛愿和合就能得以往生。如果不这样缘,堕在断空里,那是什么果也没有,反而流落到生死当中。这种中下辈人,虽然生了净土,还住在相土当中。

又云:“若摄缘从本,即是心外无法;若分二谛明义,净土无妨是心外法也。”

又说:“如果摄缘从本(也就是,就实相而言,缘也是本体),那当然是心外无法,因为体遍于一切,根本没有体之外的法;如果分成二谛来区分,凡夫的心正处在能所习气没有消亡的状况中,这时说‘净土是心外之法’也没什么不符合的。”这个“心”是指凡夫的妄心,有一个对面的净土,然后求往生。

二、问答解释

问曰:向言无生之生,唯上士能入,中下不堪者。为当直将人约法作如此判?为当亦有圣教来证?

问:以上所说的无生之生,唯有上士能入,中下二士不堪能。你这样说,只是就个人的想法这么判定?还是也有圣教的依据?

答曰:依《智度论》云:“新发意菩萨,机解软弱,虽言发心,多愿生净土。何意然者?譬如婴儿,若不近父母恩养,或堕坑、落井、火、蛇等难,或乏乳而死。要假父母摩洗养育,方可长大,能绍继家业。菩萨亦尔,若能发菩提心,多愿生净土,亲近诸佛,增长法身,方能匡绍菩萨家业,十方济运。为斯益故,多愿生也。”

答:首先有《智度论》的依据,论中说:“新发意的菩萨,根机解力很软弱,虽说已发了心,多数求愿往生净土。为什么是这样呢?譬如很弱小的婴儿,如果不依止父母的大恩养育,由于没有独自生存的能力,或者堕在坑中、落在井中、遭到火烧、蛇咬等的障难,或者缺乏乳汁养育而死。所以,一定要借助父母的抚摩、洗浴、喂奶等的养育,才能长大而继承家业。菩萨也是如此,如果能发菩提心,多立愿求生净土,亲近诸佛,增长法身,此后才能绍继光大菩萨的家业,在十方世界里救济度脱众生。为着将来能够成就大功德利益的缘故,多数求愿往生佛的刹土。”

又彼论云:“譬如鸟子,翅翮未成,不可逼令高翔。先须依林传树,羽成有力,方可舍林游空。新发意菩萨亦尔,先须乘愿求生佛前,法身成长,随感赴益。

此论又说:“譬如小鸟,翅羽还没长成的时候,不能逼着它在高空中飞翔,而需要渐次增长能力。首先需要依着树枝跳跃,等到羽毛丰满有力时,才能脱开树枝在空中飞行。新发意菩萨也是如此。首先不能随意在生死界救济众生,需要先乘着菩提愿心求生在佛前,得到佛的摄持养育。等到法身成长,开发了极殊胜的功德后,才能够在十方世界里随感赴益——随着众生的机感而化现在众生界里,做各种利益。”

又阿难白佛言:“此无相波罗蜜,在何处说?”佛言:“如此法门,在阿毗跋致地中说。何以故?有新发意菩萨,闻此无相波罗蜜门,所有清净善根,悉当灭没也。”

而且阿难曾经问佛:“这个无相波罗蜜在什么地位说?”佛说:“这样的法门是在不退转地中宣说。什么缘故?有新发意的菩萨闻到这无相波罗蜜门,所有的清净善根都会隐没。”所以还没到地位时听到了这个无相波罗蜜,结果就堕在断空当中,灭没了善根。

又来但至彼国,即一切事毕,何用诤此深浅理也。

况且中下根人只要生到西方佛国,就万事了毕了,也就是此后就登上了不退转地,刹那刹那都是增益无量的菩提善根,直至成佛而后已。哪里还需要争论是深是浅呢?所谓的深浅只是一时的状况,往生以后浅者也变成深、中下根也变成上根,得佛加被后自然了悟无生的性理,而证入到本性的常寂光土。那时当然是无来无去、无此无彼。同时也能应十方众生的机缘,示现各种的事业相。

第四、破愿生秽土,不愿生净土者。

问曰:或有人言,愿生秽国教化众生,不愿往生净土。是事云何?

问:有人说,我愿意生在不净世界教化众生,不愿意生到净土。对此事如何看待呢?

答曰:此人亦有一徒,何者?若身居不退已去,为化杂恶众生故,能处染不染,逢恶不变。如鹅鸭入水,水不能湿。如此人等,堪能处秽拔苦。若是实凡夫者,唯恐自行未立,逢苦即变,欲济彼者,相与俱没。如似逼鸡入水,岂能不湿?

答:这也要分两种情况来辨别。哪两种呢?一类是已经住在不退位以上的地位,这等人已经有了把握,为了化导杂恶众生的缘故,能够处在世间杂染境里而不受染污,遇到各种恶劣因缘不变心意。就好比鹅鸭进到水里,水不会沾湿羽毛。这些人有能力处在秽土中拔济苦难,当然应当不舍大悲入生死界。但如果是一类标准的凡夫,恐怕修行还没建立,就仓促地去污秽境界里度生,一遇到苦难、障缘,心就会变动。初发心是想救济众生,实际上最终和众生一起陷没。就像逼着鸡入水,哪里能不沾湿羽毛?因此,在是否生净土的问题上,一定要辨明自己所处的阶段,量力而行。

是故《智度论》云:“若凡夫发心,即愿在秽土拔济众生者,圣意不许。”何意然者?龙树菩萨释云:“譬如四十里冰,如有一人,以一升热汤投之。当时似如少减,若经夜至明,乃高于余者。凡夫在此发心救苦亦复如是。以贪嗔境界违顺多故,自起烦恼,返堕恶道故也。”

因此,《智度论》里说:“如果凡夫发心愿意在秽土拔济众生,圣意不开许。”为何呢?龙树菩萨这样解释:“好比四十里的冰层,如果有一个人把一升热水倒在上面,当时好像有少许的冰在融化,可是过了一夜、天明以后,发现冰凝结得比原来还多。

“四十里冰”,表示障缘特别多的秽土世界,染缘炽盛,一遇到就会退心。如果菩萨不明自己的量,草率地利益众生,看起来好像发了特别大的心,连净土也不要去,直接要入到最浊恶的世界里度众生。由于他没有道力的缘故,度不了众生自己反而堕落了。他只有少许的热量,却想融化众生顽劣的坚冰,最开始有一点融化,结果后来自己也变成了坚冰。这表示退转的相。

这是由于秽土贪嗔的境界、违心顺心的因缘特别多的缘故,一遇到违意的境就会生嗔,遇到顺意的境就会生贪,导致自己生很多的烦恼,退堕到恶道里。以这个缘故,初发心菩萨不宜草率地度生。

第五、破若生净土,多喜著乐者

问曰:或有人言,净土之中唯有乐事,多喜著乐,妨废修道,何须愿往生也?

问:有人说,净土里只有快乐,那样享乐心就耽著在上面,会妨碍修道,何必一定要生到那里去呢?

答曰:既云净土,无有众秽,若言著乐,便是贪爱烦恼,何名为净?

回答:你还不知道净土的体性。既然它称名为净土,就是国土里没有众多的秽染之事。如果在净土中,心还著在乐上面,那就是贪爱烦恼,属于不净的法,哪里能叫做净土呢?只要有一点点烦恼、有漏业或者生死的事,那也不叫做净土。因为都属于生死杂染法的缘故,当然是秽土中事了。

所以,在这个问题上有直接的界定,所谓的净土就是超出三界,里面一点惑业苦的杂染都没有。秽就是指惑业苦,有一点点也不叫净土。

是故《大经》云:“彼国人天,往来进止,情无所系。”又四十八愿云:“十方人天,来至我国,若起想念,贪计身者,不取正觉。”《大经》又云:“彼国人天,无所适莫。”何有著乐之理也。

再引经教为证。正是因为净土中没有丝毫惑业苦的杂染法,所以,在《无量寿经》里说:“极乐国的人天,往来进止,心无所系。”四十八愿里也说:“十方人天生到我国,如果起一个念头, 贪计身或者五蕴为我,我就不取正觉。”由于彻底遮除了我见,不会起一点执著我的心,所以惑业苦的染相一点也没有。又《无量寿经》中说:“极乐国的人天,没有亲疏的分别。”也就是没有心上贪嗔等不平等相,不会因为这是可爱境就非常贪著,那是不可爱境就起嗔恚。如果是这样的话,那就是凡夫情态,怎么能说是净土圣众呢?因此,往生后哪里还有染著乐受的道理呢?

第六、破求生净土非是小乘

问曰:或有人言,求生净土,便是小乘,何须修之?

问:有人说,求生净土是自了汉,自求解脱就是小乘,何必要修它?

答曰:此亦不然,何以故?但小乘之教,一向不明生净土故也。

回答:这也是不对的。什么缘故呢?因为在小乘教里,一向不宣说生净土的教法。因此,所谓净土全是大乘教法。

第七、会通愿生兜率,劝归净土者

问曰:或有人言,愿生兜率,不愿归西。是事云何?

问:有人说,我们愿意生兜率天,不愿意去西方。对此事如何看待呢?

答曰:此义不类,少分似同,据体大别,有其四种。

回答:生兜率和生西方不类同,只是有少分的相似,按照它的体性大有差别,可以做这样四种简别。

何者?一、弥勒世尊为其天众转不退法轮,闻法生信者获益,名为信同。著乐无信者,其数非一。又来虽生兜率,位是退处。是故经云:“三界无安,犹如火宅。”

一、弥勒世尊给内院的天众转不退法轮,闻法生信的人都得大利益,这一点与西方世界相同,叫做“信同”。也就是,极乐世界也是转不退法轮,闻法者也都能生信心得利益。

然而不同之处是,兜率天著在欲乐上,没有信心的人很多;虽然生了兜率天,还是处在退转位。所以《法华经》说:“三界无安,犹如火宅。”意思是,兜率天是欲界第四层天,属于三界的范围,因此没有到达不退转位(这是指兜率外院)。

二、往生兜率,正得寿命四千岁,命终之后,不免退落。

二、往生兜率一般得到的寿命是四千岁,命终之后,免不了又退堕到下界。不像极乐净土,一往生后再也不会退入生死,所谓但得往生,就圆成三不退——位不退不堕生死,行不退不堕小乘,念不退,心心入一切智海。

三、兜率天上,虽有水鸟树林,和鸣哀雅,但与诸天生乐为缘,顺于五欲,不资圣道。

三、兜率天上虽然也有水鸟树林,鸣唱着哀和雅亮的音声,但这些音乐只是诸天生起欲乐的所缘缘。天人闻了音乐以后,顺着五欲,不能资益圣道。

若向弥陀净国,一得生者,悉是阿毗跋致,更无退人与其杂居。又复位是无漏,出过三界,不复轮回。论其寿命,即与佛齐,非算数能知。其有水鸟树林,皆能说法,令人悟解,证会无生。

如果一旦往生到弥陀净国,就都是阿鞞跋致,再也没有退转人跟他在一起杂居。而且处于无漏位,超出三界,不会再有轮回的事情。再谈到他的寿命,达到了与佛齐等,无量无边阿僧祇劫,不是算数所能知之。在极乐佛国,水鸟树林都能宣说妙法,使人一闻就得到契悟、解会,契证无生。

四、据《大经》,且以一种音乐比较者,

四、依据《无量寿经》,举一个音乐较量的例子,来显示净土高出天界。

经赞言:“从世帝王至六天,音乐转妙有八重,展转胜前亿万倍,宝树音丽倍亦然。复有自然妙伎乐,法音清和悦心神,哀婉雅亮超十方,是故稽首清净勋。”

昙鸾大师作的《赞阿弥陀》偈赞里这样说道:“从世间帝王受用的音乐一直到第六天的音乐,有八级比较,一级比一级殊胜(也就是,人间的帝王、轮转王、四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总共有八种级别)。逐级比较,上层音乐超过下层亿万倍。极乐世界宝树音声的妙丽又超过他化自在天亿万倍。而且极乐国都是自然妙乐,法音非常清净、和雅、畅悦心神。音声哀婉雅亮,在十方世界里属于第一流,因此稽首极乐世界的清净功勋。”

这一切都是由弥陀的大愿大行所成就,所以完全是清净的体性,超出了有漏欲天的音乐境界。不仅音乐如此,国土的种种微妙庄严都是超出三界道,超过十方世界无数刹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