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乐集 3

第八、明弥陀净国位该上下,凡圣通往者

第八、说明弥陀净国包摄了上下各种品类,凡夫圣者都能生到此国土中。

今此无量寿国是其报净土,由佛愿故,乃该通上下,致令凡夫之善,并得往生;由该上故,天亲、龙树,及上地菩萨,亦皆生也。是故《大经》云:“弥勒菩萨问佛:‘未知此界,有几许不退菩萨,得生彼国?’佛言:‘此娑婆世界,有六十七亿不退菩萨,皆当往生。’”若欲广引,余方皆尔。

现在这个无量寿的国土是其果报或者受用净土,由佛特别愿力摄持的缘故,往生之流通摄了上下各种品类,连凡夫行了净业的善行也都能往生。又由于它包摄了上品圣流的缘故,像天亲、龙树以及上地菩萨等,也都能生入此土。所以在《无量寿经》里说到:“弥勒菩萨问佛:‘不知道这个世界有多少不退转菩萨生到彼国?’佛说:‘这个娑婆世界有六十七亿不退菩萨都会生到弥陀佛国。’”如果要广泛地引证,其他各方世界也是类似的情形。

问曰:弥陀净国既云位该上下,无问凡圣皆通往者,未知唯修无相得生?为当凡夫有相亦得生也?

问:弥陀清净国土既然摄受上下各种品位的众生,不论凡夫、圣者都可以往生,不知道唯一是仅仅修无相能往生,还是凡夫以有相之行也能往生呢?

答曰:凡夫智浅,多依相求,决得往生。然以相善力微,但生相土,唯睹报化佛也。

回答:凡夫智慧浅,多依于有相之行来寻求往生,这样修决定能往生。但是以有相的善行力量较弱,所以只生到有相土,唯一睹见报、化二种色身佛。

这里明显看到,其实强调报佛、报土,是指弥陀成佛的根本处,出现的是报身,所住的是报土,但是也不否认从这个报佛还现有化佛。

是故,《观佛三昧经•菩萨本行品》云:“文殊师利白佛言:‘当知我念过去无量劫数为凡夫时,彼世有佛,名宝威德上王如来。彼佛出时,与今无异。彼佛亦长丈六,身紫金色,说三乘法,如释迦文。

所以,在《观佛三昧经·菩萨本行品》中说到:“文殊菩萨对佛说:‘我想起过去无量劫做凡夫时,那时期,有尊佛叫做宝威德上王如来。彼佛出世的时候,与今天的情形没有差别。那位佛陀也是高一丈六,紫金色身,宣说三乘法,如释迦文佛一样。

‘尔时彼国有大长者,名一切施,长者有子,名曰戒护。子在母胎时,母以敬信故,预为其子受三归依。子既生已,年至八岁,父母请佛,于家供养。童子见佛,为佛作礼。敬佛心重,目不暂舍。一见佛故,即得除却百万亿那由他劫生死之罪。从是以后,常生净土,即得值遇百亿那由他恒河沙佛,是诸世尊亦以相好度脱众生。尔时童子一一亲侍,间无空缺,礼拜供养,合掌观佛。以因缘力故,复得值遇百万阿僧祇佛,彼诸佛等亦以色身相好化度众生。从是以后,即得百千亿念佛三昧门,复得阿僧祇陀罗尼门。既得此已,诸佛现前,乃为说无相法,须臾之间,得首楞严三昧。

‘当时那个国家有一位大长者,叫做一切施,他有个孩子,叫做戒护。此子在母胎中时,母亲以敬信的缘故,预先给孩子受了三归依。孩子生下来后,长到八岁,父母请佛到家里供养。当时童子见到佛,给佛作礼。由于他敬佛的心很深重,眼睛一直看着佛。以见佛的缘故,当即除灭百万亿那由他劫的生死之罪。童子以这样敬佛灭罪的缘故,这以后常常生在净土,而且能够值遇百亿那由他恒河沙数诸佛,这些佛也是以相好度脱众生。当时童子一一亲自侍奉诸佛,没有空缺过,都是在诸佛前礼拜供养,合掌观佛。以这种因缘力,又能值遇百万阿僧祇佛,那些佛也同样以色身相好化度众生。从此以后,他就得到了百千亿念佛三昧门,又得了阿僧祇陀罗尼门。已经证得这种功德后,诸佛现身在他面前,给他传无相法,他须臾间就得了首楞严三昧。

‘时彼童子,但受三归,一礼佛故,谛观佛身,心无疲厌。由此因缘,值无数佛。何况系念,具足思惟,观佛色身?时彼童子,岂异人乎?是我身也。’

‘当时那位童子只是受了三归,一次礼佛的缘故,以深度的恭敬谛观佛身,心没有疲厌。以这个因缘,他后世值遇无数佛。何况能一心系念于佛,具足思惟而观佛色身?当时那位童子,哪里是别人?就是我的前身。’

“尔时世尊赞文殊言:‘善哉!善哉!汝以一礼佛故,得值无数诸佛,何况未来我诸弟子,勤观佛者,勤念佛者?’

“当时世尊赞叹文殊说:‘善哉!善哉!你往昔世以一次礼佛的缘故,值遇了无数诸佛。何况未来我的弟子们,精勤地观想佛身、精勤念佛,那当然更是如此了!’

“佛敕阿难:‘汝持文殊师利语,遍告大众及未来世众生:若能礼佛者,若能念佛者,若能观佛者,当知此人与文殊师利等无有异,舍身他世,文殊师利等诸菩萨为其和上。’”

“佛敕令阿难:‘你要记住文殊师利的话,普遍地告诉大众和未来世的众生:如果有人能够礼佛,有人能够念佛,有人能够观佛,要知道这个人和文殊师利没有差别,当他此世寿尽,舍身于他世的时候,文殊师利等诸大菩萨成为他的阿阇黎。’”

以此文证,故知净土该通相土,往生不谬。若知无相离念为体,而缘中求往者,多应上辈生也。

以这段经文证明,净土也包括相土在内,以有相行得生净土无有错谬。如果能了知无相,以离念为修行体性,而以此求往生,多数应属上辈往生。“缘中”,就是以此因缘,或者以这种修行来求往生。

是故天亲菩萨论云:“若能观二十九种庄严清净,即略入一法句。一法句者,谓清净句。清净句者,即是智慧无为法身故。”

因此,天亲菩萨在《往生论》中说:“如果能观察净土二十九种庄严清净,随即摄略而归入于一法句中。一法句,是指清净句。清净句,就是智慧无为法身。”所以,二十九种庄严都能入在“智慧无为法身”这一个句子里,换句话说,这一切都是智慧无为法身所现。

何故须广略相入者?但诸佛菩萨有二种法身:一者、法性法身;二者、方便法身。由法性法身故,生方便法身;由方便法身故,显出法性法身。此二种法身异而不可分,一而不可同,是故广略相入。

为什么需要广略相入——广摄入略、略开出广呢?这是因为诸佛菩萨只有二种法身:一、法性法身;二、方便法身。“身”是所依或积聚义。换言之,只有法性和方便这两类。

法性是一切法所依,称为“法性法身”。从中流出的方便无量无数的积聚,称为“方便法身”。由法性法身为根源,就能现出方便法身,也就是名号、光明、音声等等无数方便利生的妙相;而由这个方便法身又能显出法性法身,也就是由所显示的无数利益众生的方便力用,就显出了法性法身有不可思议的功德。这就是由体起用、由用显体的意思。

这两种法身,说异却不可分离,说一却不可混同,所以须广略相入。名言上立他为异,但实际上并不是独立分开的两种体;说他以无二而立为一,但也不是混同一气,毕竟体用宛然,所以需要广略相入,也就是交融为不二。

菩萨若不知广略相入,则不能自利利他。

菩萨如果不能了知广略相入的涵义,就不能做到自利利他。原因是,不知广略相入,就不能证取三身不二的体性或者入不二门,因此不能自利;再者,不知广略相入,就不能从体起用、全用在体,因而难以做到究竟利他。

无为法身者,即法性身也。法性寂灭故,即法身无相也。法身无相故,则能无不相,是故相好庄严即是法身也。法身无知故,则能无不知,是故一切种智即是真实智慧也。

“无为法身”指的是法性身。“无为”是指非因缘造作。由于法性非因缘所作、寂灭的缘故,就没有一切二边的相;而以法身无相故,因此能无不现相,也就是一切相都能现。意思是,正是了无一相可得,所以能现一切相。在一切皆不是的同时,能够一切都显现,这叫“无不相”。因此,所现的色身相好庄严就是法身,并非离法身外别有色身。

又法身无有缘相的知,因此能无不知。若有缘相的知,只是了知一点所缘妄相,不可能遍知十方三世一切法。因此一切种智正是真实智慧。

“一切种智”是对一切法、一切相无不了知,是一个遍智的体性,当然属于非妄知的真实智慧。妄知只是攀缘心、有所缘的心,不可能遍知一切的;以缘虚妄影像的缘故,并非真实智慧。

虽知就缘观总别二句,莫非实相也。

虽然依照教法的因缘,教导学者分别来观总句和别句。“总句”指一法句、清净句、真实智慧无为法身。“别句”指三庄严所摄的二十九类庄严相。但别和总并非是分开的,总是别之总,别是总之别。总而言之,它是不二的,一切无不是实相。

以知实相故,即知三界众生虚妄相也。以知三界众生虚妄故,即起真实慈悲也。以知真实慈悲故,即起真实归依也。

因为了知实相的缘故,就知道三界众生都在如梦般的虚妄相里。实相就是真实智慧,妄相就是虚妄分别。由于了知众生都陷在虚妄的幻境里,不得出离——一直在虚妄的迷梦当中醒不过来,相续不断地受着幻苦,所以就起了真实慈悲,誓愿把他们从这样虚假的苦流当中拔济出来。由于了知了真实慈悲的涵义,所以就起了真实的归依心,誓愿自他一切都归于真如实际,也就是归于真实的净土。净土就是心地,证到彻底时,无非是一真法界。常寂光土就是它。

今之行者,无问缁素,但能知生无生,不违二谛者,多应落在上辈生也。

今天的行者,不论出家、在家,只要能够了知生无生的妙义,不违于二谛,多数应当落在上辈往生当中。

第九、明弥陀净国,三界摄与不摄。

以下讨论弥陀净土是否属于三界所摄。

问曰:安乐国土于三界中,何界所摄?

问:安乐国土在三界里属于何界呢?

答曰:净土胜妙,体出世间。此三界者,乃是生死凡夫之暗宅。

回答:净土胜妙的体性超出世间或者三界道。对此先要了解三界的体性,之后会明确净土不是三界所摄。“三界”是生死凡夫的黑暗住宅,也就是从凡夫的生处来立名。“暗”是指陷在不见真实义的愚暗当中,从因至果都像迷梦一样。因为不了解无我,就以我执起各种有漏业,导致陷在这样虚妄的境界里;又特别由于不了知业果,造作非福业,导致陷在恶趣的暗宅里。总而言之,从上到下,无非是虚妄的我执起惑造业变现出的虚假、迷梦般的现相,所以称为“暗宅”。

虽复苦乐少殊,修短有异,统如观之,莫非有漏之长津。倚伏相乘,循环无际;杂生触受,四倒长拘;且因且果,虚伪相习,深可厌也。是故净土非三界摄。

从“虽复”以下说明三界的共相。就差别而言,当然在上界、下界里,在受用的苦乐上稍有差别,在寿命的长短上也有差异。但是从全局来观察,任何一类众生都是在有漏因果的长河当中,相续不断地流转。

“倚伏相乘”,就是指祸福交替,苦乐相随。“循环无际”,指惑业苦三者如同钩索连环般,一环扣着一环,从因起果、感果又造因,无法截断。由于在这个缘起上没有截断的机制,就使得它相续不断地发生,造成了无边际的苦流。

“杂生触受,四倒长拘”,这是指众生果位的状况:非常杂乱地生起各种触和受,而在发生苦、乐、舍三受时,仍然一直被常乐我净四倒所拘束,无法脱开。也就是,根源上由于愚蒙不了解这世间的现相都是无常、苦、无我、不净的,颠倒地认为这里是常存的、清净的、有可得的安乐、有主宰者的我……这样一来,由于根源上的无明没有断,就会不断地起各种错乱的冲动,起惑造业,一直被系缚在有漏的因果当中。

而且它的体性都是无而现有,都是一种幻觉。“且因且果,虚伪相习”,因上是一种虚假的分别,果上是一种虚假的变现。总而言之,这里无一可取,没有任何清净的法,对此我们应当深深地厌患。综上所述,净土绝不属于三界体性的法。

又依《智度论》云:“净土果报,无欲故,非欲界;地居故,非色界;有形色故,非无色界。”虽言地居,精胜妙绝。是故天亲论云:“观彼世界相,胜过三界道,究竟如虚空,广大无边际。”

又依据《大智度论》所说:“净土的果报不是三界所摄,因为这里没有贪欲的缘故,不属于欲界;有地居的缘故,不是色界;有各种形色的缘故,不是无色界。”虽然说到“地居”,此处并非轮回,并非三界里的地居人天,而是极为精胜绝妙之地。因此,世亲菩萨在论中说:“观察阿弥陀佛这个世界的相状或者状况,胜出三界的有漏因果之道。这国土的量究竟犹如虚空,广大没有边际。”

是故《大经赞》云:“妙土广大超数限,自然七宝所合成,佛本愿力庄严起,稽首清净大摄受。”

因此,昙鸾祖师在《大经赞》中说到:“西方妙土广大超出数量限度,是由佛无漏心所现的自然七宝所合成的清净刹界。以佛本愿力而现起如是三种庄严——佛庄严、菩萨庄严、国土庄严,因此顶礼清净大摄受的阿弥陀佛。”也就是,佛以建立如是庄严清净的国土,摄受一切凡圣得以往生。“大”是表示愿海普度下至地狱、上至十地之间的无数众生,或者说一经往生,就得到了摄受而住于不退转地。前者是范围上的大,后者是力用上的大。

“世界光耀妙殊绝,适悦晏安无四时,自利利他力圆满,归命方便巧庄严。”

“这个世界是光明充满的,所现的形色显色都是精妙绝伦、圆明具德的。往生者在这里身心十分适悦,没有丝毫的有漏苦感(晏安,表示住于寂静、安然),这里没有有漏共业所现的春夏秋冬四季等时轮的变易。这是阿弥陀佛自利和利他达到至极圆满地步的表现,因此归命西方导师——方便巧庄严的无上圣德。”这个“方便”就是从真实法身中流出无数清净相、微妙相。这些相都是圆明具德,或者说都能够摄持众生的心,顿时转为清净体性、合于涅槃理体,因此称为“巧庄严”。

以上第一大门讲了九小门的内容。包括净土如何相应时机与根机;应当如何如理听闻净土法门;听闻此法是大善根故,教诫珍惜闻法的因缘;辨明《观经》的宗旨、立名方式,并简别说者是世尊;辨明弥陀及净土是报是化、何者往生;净土是否三界所摄等的一系列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