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乐集 14

第七大门中,有两番料简:第一门中、此彼取相,料简缚脱;第二、次明此彼修道用功轻重而获报真伪,故劝向彼。

第七大门有两层内容:第一门中,说明此方和彼方的取相,有系缚和解脱的差别。也就是于此方秽土取相就受系缚,于彼方净土取相则得解脱,缘起上有极大的差别。其次,说明缘于此土修道用功重而获报伪、缘于彼土修道用功轻而获报真,因此劝导行者趣向西方,这也是缘起上的重大差别。

第一、此彼取相,料简缚脱者。

若取西方净相,疾得解脱,纯受极乐,智眼开朗。若取此方秽相,唯有妄乐、痴盲、厄缚、忧怖。

第一、此土彼土取相的系缚与解脱的差别。

如果我们的心取西方净相而修行,就能快速得解脱。一生西方就纯受极度的无漏之乐,而且智眼开明,速得大道。如果心取此方的秽相,只能得到妄乐、痴盲、厄缚、忧怖的结果。

“妄乐”,就是只得到一种虚假的乐,就好比皮肤病瘙痒得到一点舒服那样。其实这是一种病态,过后又会落入苦中。所以,此界的乐是虚假的显现。如果耽著在这上面,就会有难言的失落之苦,或者会陷在很深的过患里。而且它是“痴盲”状态,也就是越缘着此土各种五欲等虚诳的相,越会变得愚痴、盲目,看不清真相。比如对于此世界显现的各种快乐、温馨、成功、幸福、有意义等虚诳假相,本来毫无实义如空花水月,众生都痴迷不休,从而更加重他愚痴的障碍。

“厄缚”,就是会因为贪欲造很多生死的业,以这种业力牵制,将来会遭遇各种厄难,比如生、老、死、病的苦,器界上各种地、水、火、风的灾难,人世间各种纠纷、争扰、战争等,始终从这种因上的惑业、果上的取蕴苦当中摆脱不出来。“忧怖”就是常常充满各种担心、忧虑、恐怖,例如对生存的担忧、死亡的惧怕,各种所求不得的苦闷……如果是堕在三恶趣就更加苦不堪言。

所以,取此土的相跟取彼土的相,在缘起上截然不同。智者明达了缘起的差别后,在此土就一心缘想西方清净的相。我们时时处处把自己的环境都观成西方:屋子是西方的无量宫,听到的音声、鸟声都是西方的水鸟宝树所宣法音,光明是佛的无漏净光,我们自己的身也观成西方莲花化现的清虚之身、光明之体,我们吃的饭就观成是西方百味具足的妙味珍馐,我们穿的衣就想成是西方柔软的天衣,我们经行就好像在西方的净土里行走,睡觉也想就是在净土当中休息……在在处处都这样缘想西方,就能快速得到往生。一旦往生,就真实领受极度的无漏之乐,打开智慧眼目而能速得大道。

问曰:依大乘诸经,皆云无相乃是出离要道,执相拘碍,不免尘累。今劝众生,舍秽忻净,是义云何?

对此,有人就问:依照大乘经都说无相是出离的要道,执相是妄自拘缚,自己陷在妄执当中,不免有各种尘缘障累。现在你反而劝导众生舍秽求净,你看又有秽、又有净、又有舍、又有取,都是著相的修行,这有什么用意?

答曰:此义不类。何者?凡相有二种:一者、于五尘欲境,妄爱贪染,随境执著。此等是相,名之为缚。二者、爱佛功德,愿生净土,虽言是相,名为解脱。

答:虽然都是取相修行,但是缘起上有截然不同的差别:一个是往系缚的方向走,不断地流落生死;一个是往解脱的方向走,终究会证得大涅槃。善导大师说“住相证果”,是具有大义的。

具体有哪两种相呢?一、对于世间的五欲境界生起了一种虚妄的贪染爱心,就随着这些五欲的境执著,像这些能所的相就叫做系缚。由于粘著在世间尘境里,不断地起惑造业,之后一定是落在这个三界里。所谓“爱不重不生娑婆”,有一爱就必生此界。就十二缘起来讲,一旦有了“爱”这一支,就有了能生因,之后发展到“取”,势力加强到达“有”支,必然要生在三界里。当然,这里的爱,是特指三有爱。

二、爱佛的功德,愿生净土,虽然也是相,但这叫做解脱。也就是以这样的法爱或者说对于佛功德、对于净土的爱,会生到净土,然后得佛力加被后,会开发心性而解脱。以下对这个问题再细致地解释。

何以得知?如《十地经》云:“初地菩萨,尚自别观二谛,励心作意,先依相求,终则无相,以渐增进,体大菩提。尽七地终心,相心始息。入其八地,绝于相求,方名无功用也。”是故论云:“七地已还,恶贪为障,善贪为治;八地已上,善贪为障,无贪为治。”

怎么知道取净相是解脱呢?就像《十地经》所说:“初地菩萨尚且分开来别观二谛,励心作意,先依着相求,终究达到无相,这样渐次增进,契会大菩提。一直到七地最后一刹那心,这个取相的心才真正停止了。入到八地不会有任何取相之心时,才叫做到了无功用地。”所以论中说:“七地以下,以恶贪为障碍,以善贪为对治;八地以上,以善贪为障碍,以无贪为对治。”所以不要说得太早,一开始就要修无相心,这是不了解次第。就像不能今天看到孵蛋,明天就要出小鸡,它是有过程的。七地以下要利用善贪来修道,而不是舍掉。八地以上才去解决善贪的问题,要用无贪来对治。我们现在相差太远,善贪发起尚且困难,还谈不到对治。

况今愿生净土,现是外凡,所修善根,皆从爱佛功德生,岂是缚也!

我们现在愿生净土是一个外凡的地位,所修的善根都是从爱乐佛功德而生的,哪里是系缚!就当前位来说,它正是恶欲的对治。

故《涅槃经》云:“一切众生有二种爱:一者、善爱;二者、不善爱。不善爱者,唯愚求之;善法爱者,诸菩萨求。”

所以《涅槃经》说:“一切众生有二种爱:一是善爱(善法欲);二是不善爱(不善法欲)。不善的爱只有愚痴的人才会去希求。因为这个没有一点好处,对于各种不善法或者说世间染境的贪爱,只会使人系缚在生死中受苦,它的方向完全是向下坠落的。而善法的爱是菩萨所希求处。”

一开始不能什么爱都没有,心里无动于衷,那就不对了。首先,你要对善法有一种欲乐,特别希求它,这样你才有精进。在这上面精进地修习时,它就能对治过去恶的习性,变成善的习性。之后才是把善的取相心拿掉,那就能变成完全清净。这个修道是有次第的,不能一开始就说:我不要爱乐善法、不要精进修行。那就完全堕在一个顽空里了。

是故《净土论》云:“观佛国土清净味,摄受众生大乘味,类事起行愿取佛土味,毕竟住持不虚作味。”有如是等无量佛道味,故虽是取相,非当执缚也。

所以《净土论》中说:“这里有观佛国土的清净法味、有摄受众生的大乘法味、有仿效诸佛功德而发起修行愿取佛土的法味,有为佛力毕竟住持而不空过的法味。”像这样,在这个取相观修当中,就有无量的佛道法味。先以有相行作为前方便,而能在法道上不断地升进。所以,这虽然是取相,但是不能简单地认为它全是执相的束缚、在当前位就要舍掉。当然,它也是一种细的束缚,但这是需要在后后位再作遣除的。

又彼净土所言相者,即是无漏相,实相相也。

而且西方净土所说的相是无漏相、实相相,并非此土的有漏相或者虚诳相。也就是说,它纯粹是由佛法身智慧所流现的,所以即相即性,不可思议。

第二段中,明此彼修道用功轻重,而获报真伪者。

这里在比较此土和彼土修道差别上,可以看到,缘于此土用功重却获报伪,缘于彼土用功轻却获报真。懂得这个差别后,我们会一心向往西方。

若欲发心归西者,单用少时礼观念等,随寿长短,临命终时,光台迎接,迅至彼方,位阶不退。是故《大经》云:“十方人天,来生我国,若不毕至灭度,更有退转者,不取正觉。”

首先看心缘取西方修行的状况。如果你已经发了心把生命归向西方,只要用少许时间礼拜、观想、缘念等,随着你的寿命或长或短,一旦到了临命终时,佛就现身以光明台来迎接,须臾间就到了西方,就入了不退转地。所以《无量寿经》上说:“十方人天来生我国,如果不毕竟到达灭度之境、还有退转,我就不取正觉。”

这说明缘取西方修道,只要用短短的时间做一些修行,这一生一结束就生到了西方,得到的果报是永远不会退转,所谓一得永得、一了百了。从此之后,毕竟证到大涅槃为止,绝不会有落空的时候。

下面再看在此土用功的结果:

此方多时具修施、戒、忍、进、定、慧,未满一万劫已来,恒未免火宅,颠倒坠堕,故名用功至重,获报伪也。

在此方虽然很长时间修了很多的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但是没有满一万劫以来,还是常时都免不了落在三界火宅里,颠倒堕落,所以叫做用功很重但获报虚伪。

这是讲,就一般的三大阿僧衹劫成道历程来看,非常难走。用了很多心血但还是出不了火宅,而且在这里颠倒堕落的机率很大。

《大经》复云:“生我国者,横截五恶趣。”今此约对弥陀净剎,娑婆五道,齐名恶趣。地狱、饿鬼、畜生,纯恶所归,名为恶趣;娑婆人天,杂业所向,亦名恶趣。若依此方修治断除,先断见惑,离三途因,灭三途果;后断修惑,离人天因,绝人天果。此皆渐次断除,不名横截。若得往生弥陀净国,娑婆五道,一时顿舍,故名横截。五恶趣者,截其果也;恶趣自然闭者,闭其因也,此明所离。

再者《大经》中说:“生我国者,横截五恶趣。”这里,相对弥陀清净剎土而言,娑婆五道或者六道都叫做恶趣。也就是,地狱、饿鬼、畜生纯粹是恶业所归向之处、纯受苦报,当然叫做恶趣;娑婆人天是善、恶、不动诸杂染业所趣向处,也叫恶趣,因为并没有脱离轮转恶趣。

如果按照此方修道断障的情况来说,首先断除见惑,远离三恶趣因、灭除三恶趣果;之后断除修惑,远离人天之因、绝离人天之果。这样渐次断除而出离三界,这不叫做横截。如果往生弥陀净国,一时间顿然离开了娑婆五道,再也不会流落在五道生死里了,所以叫做横截。截断五恶趣,是截掉他的果报;恶趣自然闭,是关闭他的因门,这就是所离之处。

也就是,我们这一生上尽一形、下至十念,如果与佛愿力相应而往生,那一时间恶趣的果就没有了,生死的果也没有了,生死的因也没有了,这叫做横截。这是就断这一分来说,下面说到得这一分。

升道无穷极者,彰其所得。若能作意回愿向西,上尽一形,下至十念,无不皆往。一到彼国,即入正定聚,与此修道一万劫齐功也。

“升道无穷极”这句话,是显明往生西方后的所得。如果你能够作意回愿求生西方,上尽于这一生寿命修行、下至于临终十念,无不皆生西方。一到了西方,就入了正定聚,和此间修道一万劫得到相同的功效。这就揭示出心缘西方的确是用功轻而获报真、用力少而成功速。因此,这是一条成道的捷径,也是适合一切人修持的易行道。所以我们应当用心把握,争取这一生就能生入佛国解脱成道。

第七大门的两番料简都是在比较两土的利弊:同是取相,一是系缚,一是解脱;同是修行,一是用功重而获报伪,一是用功轻而获报真。如何取舍,应该是不待而言的。

第八大门中,有三番料简:第一、略举诸经来证,劝舍此欣彼;第二、弥陀释迦二佛比较;第三、释往生意。

第一、略举诸大乘经来证,皆劝舍此欣彼者。

一、谓耆阇崛山说《大经》二卷;二、《观经》一部,王宫、耆阇两会正说;三、《小卷无量寿经》,舍卫一说;四、复有《十方随愿往生经》明证;五、复有《无量清净觉经》二卷,一会正说;六、更有《十往生经》一卷。诸余大乘经论,指赞处多,如《请观音》《大品经》等。又如龙树、天亲等论,叹劝非一。余方净土,皆不如此丁宁。

一、略举诸大乘经来证明,佛在说这些经时,都是劝导舍离此方、欣求彼方。

这里略举六处:一、在耆阇崛山说《无量寿经》二卷;二、《观经》一部,在王宫、耆阇崛山两会宣说;三、《阿弥陀经》,在舍卫国一会宣说;四、复有《十方随愿往生经》也可作明证;五、《无量清净觉经》二卷,一会正说;六、还有《十往生经》一卷。其余大乘经论,指归、赞叹西方处很多,譬如《请观音》《大品经》等。又如龙树、天亲等论典,也都再再地赞叹导归,其他净土没有这样叮咛嘱咐。说明就本土众生而言,特别与西方阿弥陀佛的国土有缘,而且也特别容易往生,往生后又有得大利益。因此,佛菩萨在这些经论里都劝导众生舍此欣彼。

第二、弥陀释迦二佛比较者。

谓此佛释迦如来,八十年住世,暂现即去,去而不返。比于忉利诸天,不至一日。又释迦在时,救缘亦弱,如毗舍离国救人现患等。

第二、弥陀与释迦二佛比较,此土的释迦佛住世八十年,暂时显现就离开了,去而不返。住世的时间,以忉利天的时间衡量,还不到一日。又释迦在世之时,救的因缘也弱,比如毗舍离国救人现前的疾患等。

何者?时毗舍离国人民,遭五种恶病:一者、眼赤如血;二者、两耳出脓;三者、鼻中流血;四者、舌噤无声;五者、所食之物化为粗涩。六识闭塞,犹如醉人。有五夜叉,或名讫拏迦罗,面黑如墨,而有五眼,狗牙上出,吸人精气。良医耆婆,尽其道术,所不能救。时有月盖长者为首,部领病人,皆来归佛,叩头求哀。

举一例子说明,当时毗舍离国人民,遭受五种恶病:一、眼睛像血一样红;二、两耳出脓;三、鼻子里流血;四、舌噤,发不出声音;五者、所食的饮食都变成粗涩。眼等六识闭塞,就像醉酒的人一样。有五个夜叉,或者叫讫拏迦罗,像墨一样的黑脸,长着五只眼睛,狗牙向上翻出,专门吸人的精气。当时良医耆婆,使尽了他的医术,也救不了毗舍国人民的疾患。当时有一位月盖长者作为首领,带领着病人,都来投靠佛,叩头哀求救护。

尔时,世尊起无量悲愍,告病人曰:“西方有阿弥陀佛、观世音、大势至菩萨,汝等一心合掌求见。”于是大众皆从佛劝,合掌求哀。尔时彼佛放大光明,观音、大势一时俱到。说大神咒,一切病苦,皆悉消除,平复如故。

当时,世尊起了无量悲愍,告诉病人说:“西方有阿弥陀佛和观世音、大势至菩萨,你们一心合掌祈求见到三圣。”这样大众就听从了佛的劝导,合掌哀求西方三圣降临救护。当时阿弥陀佛放大光明,观音、势至一时到达,宣说大神咒,一切病苦都得以消除,恢复了往常的健康。

然二佛神力,应亦齐等。但释迦如来不申己能,故显彼长,欲使一切众生莫不齐归,是故释迦处处叹归,须知此意也。

然而二尊佛的神力应当是相等的。但是释迦佛没有显示自己的能力,而是特意显出西方三圣的威神,这是为了使一切众生无不归心西方,所以释迦佛处处赞叹指归,要知道佛的用意啊!

是故昙鸾法师正意归西,故傍《大经》奉赞云:“安乐声闻菩萨众,人天智慧咸洞达,身相庄严无殊异,但顺他方故列名。颜容端正无可比,精微妙躯非人天,虚无之身无极体,是故顶礼平等力。”

因此,昙鸾大师真实发心归向西方。他依据《大经》赞颂说:“安乐世界的声闻、菩萨以及人、天,这四类众智慧都无碍洞达,身相庄严无有差异,只是随顺他方,所以列了这样四种名字。譬如,说到人天,也并非三有所摄的凡夫之身。圣众们容颜端正、无可比拟,精微的妙躯并非有漏人天身,所谓虚无之身、无极之体、金刚那罗延身,寿命长达无数劫。所以顶礼阿弥陀佛不可思议的平等力,使得往生者都出现了这样的功德庄严。”

第三、释往生意者,就中有二:一、释往生意;二、问答解释。

第一、问曰:今愿生净土,未知作何意也?

第三、释往生意,其中有二:一、解释往生的意趣;二、问答解释。

第一、问:现在切愿求生净土,不知道这里有什么深意?

答曰:只欲疾成自利利他,利物深广。

答:求生净土的意愿,唯一是想迅速成办自利利他,出现极深广利他的能力和事业。

十信三贤,摄受正法,契会不二,见证佛性,明晓实相,观照晖心,有无二谛,因果先后,十地优劣,三忍三道,金刚无碍,证大涅槃。大乘宽运,欲无限时住,为尽无边生死海故。

具体来说,往生西方就是为了得到十信三贤地位,摄受正法,契会无二本性,见证佛性智慧德相,明晓实相,观照、明了自心,以及有、无二谛,因果先后的缘起之相,十地胜劣的差别相,成就三忍三道,以金刚喻定无碍证得大涅槃。在自利成就时,便能以大乘道极为宽广地运度一切众生,自身的普贤行愿是想在无边际的时劫海当中安住,为欲穷尽无边生死苦海之故。

问有三番:

问曰:愿生净土,拟欲利物者,若尔,所拔众生,今现在此。已能发得此心,只应在此拔苦众生。何因得此心竟,先愿生净土?似如舍众生,自求菩提乐也。

下面有三番问答。

问:愿生净土是准备要利益众生,如果是这样,所拔济的众生,现在就在这个世界里,你已经能够发起菩提心,只应当在这里直接救度苦众生。什么缘故发了心之后,还先愿往西方去?好像舍弃众生,自求菩提乐。

答曰:此义不类。何者?如《智度论》云:“譬如二人,俱见父母眷属没在深渊。一人直往,尽力救之,力所不及,相与俱没;一人遥走,趣一舟船,乘来济接,并得出难。

回答:为普度故求生西方,这和小乘舍弃众生、自求涅槃乐是不相同的。什么缘故呢?因为菩萨救济众生是有时位差别的,应该明确自己当前身份上应该先做什么。这就像《智度论》里说到:“比如二个人,都见到了父母眷属陷溺在深水当中,一个人直接跳下去,尽全力来救度,结果因为他能力不够,和父母眷属一同溺在水中;而另外一个人,他用智慧观察,跑到很远的地方,找到了一艘舟船,乘着船来救济父母,彼此自他都能够脱离苦难。

菩萨亦尔,若未发心时,生死流转,与众生无别。但已发菩提心时,先愿往生净土,取大悲船,乘无碍辩才,入生死海,济运众生。”

菩萨也是如此,在他还没有发心的时候,他在生死中流转,和众生没有差别。到他已经发起菩提心时,他首先希求生到净土,学到本事之后再取大悲船、乘着无碍的辩才,入在生死海里,救济运载众生出离苦海。”

这样看来,往生西方是为了真正彻底、圆满、普遍地救度众生。为此,首先要生到佛国成就自己的道力,得到无生忍,这样再来救度众生,那就具有特别大的能力,而且没有任何后患,也能救起无数的众生。

二、《大论》复云:“菩萨生净土,具大神通,辩才无碍。教化众生时,尚不能令众生生善灭恶,增道进位,称菩萨意。若即在秽土拔济者,阙无此益。如似逼鸡入水,岂能不湿也。”

第二、《智度论》又说到:“菩萨生净土后具足大神通无碍的辩才,在教化众生的时候,尚且还不能使众生生善灭恶、增进道位,称合菩萨的心意。如果很草率地就在秽土拔济,那就没有利益,就好像逼着鸡入水一样,哪里能不沾湿羽毛呢?”也就是,菩萨草率地入到秽土里度生,他哪里有道力能使得自己入尘无染呢?

三、《大经赞》云:“安乐佛国诸菩萨,夫可宣说随智慧,于己万物亡我所,净若莲华不受尘。往来进止若泛舟,利安为务舍适莫,彼己犹空断二想,然智慧炬照长夜。

三、《大经赞》云:“安乐佛国的诸菩萨可以随着智慧宣说各种法要。就自身来说,已经证了空性,没有了我,也不会把万物执为我所。因此在这个世俗的尘境里,心地清净湛然,像莲花不受尘染那样,也就是不会著相起惑造业。动静往来好像泛着虚舟一样,这是务求利益安乐众生,心地平等舍掉了合我意和不合我意的任何偏执。彼此犹如虚空、断除了二想,也就是没有什么能所或二边的想法,燃着明炬照耀长夜的愚暗。

“三明六通皆已足,菩萨万行观心眼,如是功德无边量,是故至心愿生彼。”

“往生后已经具足了能彻照过去现在未来三世的智慧,又具足了极广大的天眼、天耳等六神通,此后能够披大誓铠甲,修持菩萨万行,常常在观心中不迷失。像这样具有广大无有边际的大功德藏,因此完全能够成满自他二利。因此至心发愿求生西方佛国。”

第八大门中有三番料简,前两番说明释迦佛一贯都是着重劝导众生求生西方的;第三番料简解释了往生的目的是为了救度众生。因而无论是随顺佛的教导还是悲悯有情,都要往生净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