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乐集 12

第五大门中,有四番料简:第一、泛明修道延促,欲令速获不退;第二、此彼禅观比较劝往;第三、此彼净秽二境,亦名漏无漏比;第四、引圣教证成,劝后代生信求往。

第一、泛明修道延促者,

第一、讲明两种修道方式的长短差别,劝导众生走净土门,速疾获得不退转。

就中有二:一、明修道延促;二、问答解释。

一、明延促者,但一切众生,莫不厌苦求乐,畏缚求解,皆欲早证无上菩提者,先须发菩提心为首。此心难识难起,纵令发得此心,依经终须修十种行,谓信、进、念、戒、定、慧、舍、护法、发愿、回向,进诣菩提。然修道之身,相续不绝,迳一万劫,始证不退位。当今凡夫,现名信想轻毛,亦曰假名,亦名不定聚,亦名外凡夫,未出火宅。何以得知?据《菩萨璎珞经》,具辨入道行位法尔,故名难行道。又但以一劫之中,受身生死,尚不可数知,况一万劫中,徒受痛烧。

首先说明修道的延促或长短。这里先标明通途的修道进程,再说明特别求生净土的进程。只要是众生,无不厌苦求乐,畏惧生死的系缚,希求解脱,都希望能早日证得无上菩提,得到大安乐的境界。为此,首先需要以发菩提心作为先导。但这菩提心很难认识,又很难发起。纵然你能发得起菩提心,按照经教,终究需要修十种行,所谓信心、精进、正念、持戒、禅定、智慧、施舍、护法、发愿、回向,这样来进趣菩提。要一直保持修道的身而不失掉,生生世世相续不断地修,经过一万劫才证得不退位。

当今的凡夫现在叫做“信想轻毛”,也叫“虚假名字的人”,也叫做“不定聚”,就是处在修行不定的状态,也叫做“外凡夫”,没有出离火宅。怎么知道呢?依据《菩萨璎珞经》,具体地辨明了法尔应有的入道的修行地位,因此就能认定,一般的凡夫就处在这种地位上。在这个地位起修,连菩提心都很难认识、很难发起,何况发起以后,还要生生世世保持修习,不失掉暇满身,经过一万劫才能证得不退的地位,这就非常悬了,也非常难以达到,这叫“难行道”。

而且在一劫当中就已经受了不可计数那么多的生死,何况一万劫,要受那么多的生死,其中不知道要无意义地受多少五烧五痛等的苦。以下再说明易行道的状况。

若能明信佛经,愿生净土,随寿长短,一形即至,位阶不退,与此修道一万劫齐功。诸佛子等,何不思量,不舍难求易也!

现在换一种方式来求证。只要你心里能够非常明白地相信佛经,或者世尊在净土经里的教导。佛那么说,你就那么相信,佛叫你发愿求生,你就发愿求生。像这样,你只要深信了佛,这么去做,那必然就会这样实现,而且非常快,非常便当、容易。也就是随着你这一生的寿命,或长或短,只要你尽了这一个形寿,当即就生到净土,登上了不退转。所以这十分容易,而且你所得到的成果跟前者修道一万劫达到相同的效果。前者保证那些条件后,一万劫达到,如果没保证,那更加不知道需要多少劫了。而后者就相信佛说的话,相信弥陀愿海,而且持佛名号发愿求生,就一定能往生。这个条件一般都能做得到。而且即生当中不过短暂的几十年或者几年,命一断就生到了弥陀净土,登上不退转地。这么看来,的确非常容易。

佛子等为什么不思量两者的差别,为自己抉择好一条道路呢?为什么不舍难求易呢?这么便当,阿弥陀佛累劫的功行,就为我们成办这件事。弥陀大愿已经圆满成就,你只要踏上佛的慈航,当即就生入净土,以佛力的住持就再也不会退。净土的因缘极其殊胜,它汇聚了无数不可思议的因缘,能使我们的心完全被摄持住,所以是以佛力故,速得不退转。

讲到这里,已经一再强调要依靠佛、得佛力加被非常重要。更要晓得,登地以后每一地都不离念佛。就是说,我们处在迷梦中,要让它彻底觉醒,一定要依靠大觉世尊的加被,这是唯一一个疾速的途径。

如《俱舍论》中,亦明难行、易行二种之道。难行者,如论说云:“于三大阿僧祇劫,一一劫中,皆具福智资粮,六波罗蜜,一切诸行,一一行业。皆有百万难行之道,始充一位,是难行道也。”易行道者,即彼论云:“若由别有方便有解脱者,名易行道也。”

又如《俱舍论》中也说到了难行、易行两种行道的方式。难行,如同论中所说:在三大阿僧祇劫每一个劫当中,都要具足福智资粮、六波罗蜜、一切诸行、一一行业,都有百万难行的道,这样满足了才圆满一位,这就叫难行道。易行道,在该论中说:如果有特别的方便而得解脱,这叫易行道。

结合净土法来说,这个特别的方便就是阿弥陀佛无量劫成就的方便。好比,今天的科技发达,成就了各种方便,你只要愿意使用,瞬间就能达到过去很长时间才能达到的效果。同样,只要借助弥陀愿海这一方便,就能得到极大、难以想象的利益。

今既劝归极乐,一切行业,悉回向彼,但能专至,寿尽必生。得生彼国,即究竟清凉,岂可不名易行之道?须知此意也。

现在既然劝导、归向极乐,无论你修什么行业,都可以回向往生。只要你至心专一地归心净土,寿终以后一定往生。一生到净土,就得到了究竟清凉,再没有任何有漏法的热恼,这不是易行的道吗?实在是很容易啊!就我们凡夫份上,这确实非常容易,你只要称佛的名号,念念缘着佛,即使你观想不很清楚也不要紧,只要这句名号念得清楚就可以了。这是人人都能办到的。如果道法很深细、很难行,一般凡夫的心太粗了,就达不到,会修不起来。但净土法门在因地的行持这么简易,一到了临终,当即就蒙佛接引,一瞬间就生到了净土。一生到净土就完全保险了,这里再也没有任何有漏法,究竟清凉。世上还有比这更容易的修行之路吗?这当然叫做“易行道”。可惜人都不看重。

二、问曰:既言愿往生净土,随此寿尽即得往生者,有圣教证不?

问:既然你说愿往生净土,随着此生寿命终尽就能够往生,这有没有圣教的证明呢?

他还是不太相信,说得太便当了吧?其实就是这么便当。

答曰:有七番,皆引经论证成。

答:这里分了七段,都引经论来证成这一点。

一、依《大经》云:“佛告阿难:‘其有众生,欲于今世见无量寿佛者,应发无上菩提之心,修行功德,愿生彼国,即得往生。’”

首先依据《无量寿经》所说,佛告诉阿难:“如果有众生想在今世见无量寿佛,应当发无上菩提心,修行功德,愿生彼国,那么他就能在临终当即得到往生。”这证明此生愿往,就得以往生。

故《大经赞》云:“若闻阿弥陀德号,欢喜赞仰心归依,下至一念得大利,则为具足功德宝。

昙鸾大师在《大经赞》里说:“如果闻到阿弥陀佛万德洪名的德号,心里非常欢喜、赞叹、敬仰,一心归依,下至起一念心就得到大利益,这就叫做具足功德宝。”所以这法门十分殊胜,真正有信心、欢喜、敬仰心,确实能得到利益。你只要生一念,就可以往生。这不就是善导大师经常说的临终下至至心一念,就可以往生吗?一念中实现不见边际那么多的解脱和成佛的利益!所以这叫“具足功德宝”,它是大如意宝。就像一个人百年辛勤,只能发一点小财,但是他一旦得到如意宝,顿时就升为大富。同样,对弥陀法门真正生了信仰,那确实如世尊所说,得到不可思议功德之利。

“设满大千世界火,亦应直过闻佛名,闻阿弥陀不复退,是故至心稽首礼。”

当看到这具有无上的大利益,它能迅速给予我们解脱成佛的大义,因此佛接着说,“即使整个大千世界都充满了火海,也应当直接趟过去闻到阿弥陀名号。因为一旦你以信心闻受阿弥陀名号,你就不复退转,所以应当至心稽首顶礼无上名号阿弥陀佛。”

二、依《观经》,九品之内,皆言:“临终正念,即得往生。”

二、依据《观经》,九品中都说到,临终以正念就得以往生。可见非常容易。这并不是如有人错解,把它判为别时意趣。实际上就是凡夫身份,临终遇到了因缘,善根一旦发起,能够信愿至心称佛名号,就能往生。

三、依《起信论》云:“教诸众生,劝观真如平等一实。亦有始发意菩萨,其心软弱,自谓不能常值诸佛,亲承供养,意欲退者。当知如来有胜方便,摄护信心。谓以专意念佛因缘,随愿往生。以常见佛故,永离恶道。”

三、依据《起信论》所说:“教导众生,劝导观真如平等实相。但也有初发心菩萨住在娑婆世界,遇到寒热、风雨不时、饥馑等苦,或者见到众生可怕,为三毒贪嗔痴所缠缚,邪见颠倒,背弃善道,习行恶法,菩萨心生怯弱,自认为不能常值诸佛,亲自承事供养,怕不能成就清净信心,生疑虑而想退心的话,要知道如来有殊胜方便摄护信心。这是说,以专心念佛因缘,随愿往生佛的国土。以常见佛的缘故,永远脱离恶道。”

四、依《鼓音陀罗尼经》云:“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我当为汝演说,西方安乐世界,今现有佛,号阿弥陀。若有四众,能正受持彼佛名号,坚固其心,忆念不忘,十日十夜除舍散乱,精勤修习念佛三昧。若能令念念不绝,十日之中,必得见彼阿弥陀佛,皆得往生。’”

四、依据《鼓音陀罗尼经》,当时世尊告诸比丘:“我要为你们演说,西方极乐世界现在有阿弥陀佛住世,如果有四众能够真正地受持彼佛的名号,心意坚固,忆念不忘,在十天十夜里舍诸散乱,精勤修习念佛三昧。如果他能够做到念念不绝,那在十天当中一定会见阿弥陀佛,都能够往生。”这也证明,的确是此生用十天坚持念佛的功行,就能见佛,就能往生,可见是能一生成办的。但是人发不起狠心,真能发起狠心,专心至诚地念上十天,就能得往生的果。但一般人求财、求学等可以拼十天,而为了解脱、成佛不能拼,这就说明人的善根还是不够。

五、依《法鼓经》云:“若人临终之时,不能作念,但知彼方有佛,作往生意,亦得往生。”

五、依据《法鼓经》所说:“如果人在临终时,无法清楚地念出这句佛,但他心里还知道有佛,有往生的作意,也能够往生。”

六、如《十方随愿往生经》云:“若有临终,及死堕地狱,家内眷属,为其亡者念佛,及转诵斋福,亡者即出地狱,往生净土。况其现在自能修念,何以不得往生者也。”是故彼经云:“现在眷属,为亡者追福,如饷远人,定得食也。”

六、如《十方随愿往生经》中所说:“如果有人临终以及死后堕入地狱,家里的眷属为亡者念佛和诵经、斋僧、修福等,以功德力加被的缘故,亡者就能够出离地狱,往生净土。别人帮助修念尚且能够往生的话,何况现前自己能够一心修念,怎么不得到往生呢?”一定是能得到的。所以这部经说:“现在眷属给亡者追荐修福,就好比供给远行人路粮——追祭祖先或者远方的亡灵等等,他们就一定能得到享用。”

第七、广引诸经证成:如《大法鼓经》说:“若善男子、善女人,常能系意,称念诸佛名号者,十方诸佛,一切贤圣,常见此人,如现目前。是故此经名大法鼓,当知此人,十方净土随愿往生。”

第七、广引诸经证成。如《大法鼓经》所说:“如果善男子、善女人,常能系心称念诸佛名号,那么十方诸佛、一切贤圣恒时见到这个人,就像现在眼前那么清楚。要知道,佛有遍照的智慧,任何人在念佛的名号时,当即现在佛的心前,佛也一定给予护念。所以这部经叫做‘大法鼓’。要知道,系心念佛的人能够随愿往生十方净土。”

又《大悲经》云:“何名为大悲?若专念佛相续不断者,随其命终,定生安乐。若能展转相劝行念佛者,当知此等悉名行大悲人也。”

又如《大悲经》中所说:“怎么叫做大悲呢?如果有人专一念佛相续不断,那在他命终一定能生到极乐世界。如果他不仅自行念佛,还能辗转劝他人行念佛,要知道这些人都叫做行大悲者。”这要知道,我们不仅是自己念佛,还要劝他人念佛,这其实就是在行持大悲之道。因为这是让人真正上了弥陀愿海的慈航,他一定能够实现离苦得乐的愿望。这样做的人就叫做“行大悲人”。

是故《涅槃经》云:“佛告大王:‘假令开大库藏,一月之中,布施一切众生,所得功德,不如有人称佛一口,功德过前,不可较量。’”

所以《涅槃经》中说,佛告诉大王:“假使打开巨大的库藏,在一月当中布施一切众生,所得的功德不如有人念佛一声,超过前面不可计量那么多的倍数。”所以,念佛一声的功德如此巨大,这也是因为缘念不可思议的三身四智果位的阿弥陀佛或者其他诸佛的缘故。

又《增一阿含经》云:“佛告阿难:‘其有众生,供养一阎浮提人衣服、饮食、卧具、汤药,所得功德宁为多不?’阿难白佛言:‘世尊!甚多甚多,不可数量。’佛告阿难:‘若有众生,善心相续,称佛名号,如一构牛乳顷,所得功德,过上不可量,无有能量者。’”

而且在《增一阿含经》里说道:佛告诉阿难:“如果有众生供养整个南阎浮提人类以衣服、饮食、卧具、汤药,他所得的功德多不多呢?”阿难启白佛说:“世尊!他得到的功德太多太多了,无法用数量衡量。”佛告诉阿难:“如果有众生善心相续、念佛的名号,像挤一次牛奶那么长的时间里,所得的功德超过前者无量无边,无人能衡量。”

《大品经》云:“若人散心念佛,乃至毕苦,其福不尽。若人散花念佛,乃至毕苦,其福不尽。”

《大品经》中说:“如果人散乱心念佛,一直到他穷尽苦边际之间,所得的福德仍然没有穷尽;如果有人散花念佛,一直到他穷尽苦边际之间,他的福德不会穷尽。“

故知念佛利大,不可思议也。《十往生经》、诸大乘经等并有文证,不可具引也。

所以,通过以上教言就知道,念佛有极大的利益,其量不可思议。《十往生经》、诸大乘经等都有明文可以证实,难以一一具引。

第二、次明此彼禅观比较劝往生者

但此方秽境,乱想难入,就令修得,唯获事定,多喜味染。又复但能伏业,报生上界,寿尽多退。是故《智度论》云:“多闻持戒禅,未得无漏法,虽有此功德,是事未可信。”

第二、要说明此方彼方,缘此方秽境和彼方净境修持禅观的差别,劝导众生希求往生。

此方娑婆的秽浊境界以杂乱心想难以证入,即使能修成,也只能得到事上的定,一得了定、发了喜乐后,人心多数都耽著在禅味上,无法离开染著。如果更好的,即使能够伏住业,果报生到上界色界、无色界天,那也只是一场大梦而已。等到引业尽了、寿命穷尽时,多数都退堕到下界。所以《智度论》里说:以多闻、持戒和修定,没得到无漏法,虽然有一些暂时的世间功德,但也是无可保信的,也即是靠不住。虽然暂时得一点功力和果报,但不是毕竟的利益或者说决定胜。所谓决定胜,就是说它一向都是殊胜的,不会由好变坏。而这些境界是苦性的,最后会由好变坏,仍然堕到下面的苦境界里,所以靠不住。我们不应当求这种不究竟的果。

若欲向西修习,事境光净,定观易成,除罪多劫,永定速进,究竟清凉。如《大经》广说。

如果换一种方式,想要缘着西方来修习三昧,那么西方的事境是光明清净的,你一心缘着净土的境,很容易成就定观。一旦修成,就能消除多劫罪,而且一定永定,疾速在菩提道上进益,能得到究竟清凉。如《大经》中广说。

这里关键的问题是,所缘的是阿弥陀佛智悲力所现的净土,它是无漏境,光明清净,而且得佛力加持,容易成就三昧。一旦成就三昧,就一成永成了,从此会在菩提道上快速地升进,得到究竟清凉。不像那些有漏果,如同《证道歌》所说:“犹如仰箭射虚空,势力尽箭还坠,招得来生不如意。”因为住相修福不究竟,而且没有佛力加被,趣于有漏境和有漏果报的缘故。

问曰:若西方境界胜,可为禅定感,此界色天劣,不应为禅定招?

有人问:西方境界那么殊胜,应当是禅定所感得,此界色界天是下劣之处,属有漏境,不应当是禅定感得吧?

答曰:若论修定因,该通于彼此。然彼界位是不退,并有他力持,是故说为胜。此处虽复修定克,但有自分因,阙无他力摄,业尽不免退,就此说不如。

答:如果就修定的因行来看,也都能通于彼此,都是系心一缘,不令散乱。但是,彼净土界属于不退位,而且有佛力住持自心,以这个缘故说为殊胜。此处虽然也是以修定而得获禅天果报,但是只有自分修有漏法的因,而缺乏无漏佛力的摄持,因此业尽以后,免不了退堕,因此说根本不如前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