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乐集 11

第六、依《大智度论》,有三番解释:第一、佛是无上法王,菩萨为法臣,所尊所重,唯佛世尊,是故应当常念佛也。

第六、依据《大智度论》有三番解释,说明为什么要恒时念佛的道理:第一、佛是无上法王,菩萨是法王下辅佐的法臣,菩萨心中所尊重处唯一是佛世尊,因此应当恒时念佛。这也是法的伦理、道理。既然我是法臣,佛是法王,当然我要念佛;或者我是佛子,佛是我父,我当然应当尊重。这样,菩萨应当常不离念佛。

第二、有诸菩萨自云:“我从旷劫以来,得蒙世尊长养我等法身、智身、大慈悲身,禅定、智慧、无量行愿,由佛得成。为报恩故,常愿近佛。亦如大臣蒙王恩宠,常念其主。”

第二、有菩萨自己说:“我从旷劫以来,得蒙世尊长养我的法身、智身、大慈悲身,禅定、智慧、无量行愿都是由佛的法恩才得以成就。为了报法恩的缘故,常常愿意亲近佛而不离开。又像大臣得蒙圣王的恩宠,他以感恩故,常常会念他的国主。”这也是人心自然的反应。

第三、有诸菩萨复作是言:“我于因地,遇恶知识,诽谤般若,堕于恶道,经无量劫。虽修余行,未能得出。后于一时,依善知识边,教我行念佛三昧,其时即能并遣诸障,方得解脱。有斯大益故,愿不离佛。”

第三、有菩萨又这样说:“我在因地遇到恶知识,诽谤般若,堕在恶道里,经过无数劫。虽然修其他的行门,都不可能脱出。后来在某时幸遇了善知识,教我行念佛三昧,当时就能够一并遣除各种障碍而得到解脱。以念佛三昧有如是大利益的缘故,我愿意常不离佛。”

第七、依《华严经》云:“宁于无量劫,具受一切苦,终不远如来,不睹自在力。”

这也是说菩萨一心希求常不离佛的愿行,也是普贤愿的表现。因为值遇佛太重要了。所以《华严经》说:“我宁可在无量劫中受一切苦而能见到佛,终究不愿远离如来、不睹佛的自在神力。”

又云:“念佛三昧必见佛,命终之后生佛前。见彼临终劝念佛,又示尊像令瞻敬。”

又说到:“修念佛三昧一定能见佛,命终以后就生在佛前。一见到人临终,我们应当劝他念佛,而且给他指示佛的尊像使得他瞻礼恭敬。”这样做对他非常好,能得如来悲力加持的缘故。

又善财童子求善知识,诣功德云比丘所,白言:“大师!云何修菩萨道,归普贤行也?”是时,比丘告善财曰:“我于世尊智慧海中,唯知一法,谓念佛三昧门。何者?于此三昧门中,悉能睹见一切诸佛及其眷属、严净佛剎,能令众生远离颠倒。念佛三昧门者,于微细境界中,见一切佛自在境界,得诸劫不颠倒。念佛三昧门者,能起一切佛剎,无能坏者,普见诸佛,得三世不颠倒。”

晋译《华严经》里面说到善财童子求访善知识,到了功德云比丘这里,请求说:“大师!怎样修持菩萨道,归入普贤行呢?”当时,比丘告诉他说:“我在世尊的智慧海中,只知道一个法,叫做念佛三昧门。这修法如何呢?在这三昧门当中,能够睹见一切佛以及佛的眷属和佛所住的庄严清净的佛土。这一法能使众生远离各种颠倒。念佛三昧门,能在微细境界中得见一切佛自在境界,得到乃至诸劫心不颠倒。念佛三昧门,能起一切佛剎而无能坏,普见诸佛,得三世不颠倒。”

时功德云比丘告善财言:“佛法深海,广大无边,我所知者,唯得此一念佛三昧门。余妙境界,出过数量,我所未知也。”

当时功德云比丘告诉善财说:“佛法深广如海,无边无际,我所了知的唯一是这一个念佛三昧门。其余的胜妙境界超出了数量,我还无法测知。”

第八、依《海龙王经》:“时海龙王白佛言:‘世尊!弟子求生阿弥陀佛国,当修何行得生彼土?’佛告龙王:‘若欲生彼国者,当行八法。何等为八?一者、常念诸佛;二者、供养如来;三者、咨嗟世尊;四者、作佛形像,修诸功德;五者、回愿往生;六者、心不怯弱;七者、一心精进;八者、求佛正慧。’佛告龙王:‘一切众生具斯八法,常不离佛也。’”

第八、依据《海龙王经》,当时海龙王对佛说:“世尊!弟子求生阿弥陀佛国,要修什么行能生到彼土呢?”佛告诉龙王:“你要生弥陀的佛国,要行八个法。哪八个法呢?一、常念诸佛;二、供养如来;三、赞叹世尊;四、造佛的形像,修各种功德;五、修功德后回向发愿往生;六、心不怯弱;七、一心精进;八者、求佛正慧。”佛告诉龙王:“一切众生具有这八种修行,就会常常不离佛。”

问曰:不具八法,得生佛前,不离佛不?

问:如果不具这八种法,能不能生在佛前不离佛呢?

答曰:得生不疑。何以得知?如佛说《宝云经》时,亦明十行具足,得生净土,常不离佛。时有除盖障菩萨白佛:“不具十行,得生已不?”佛言:“得生。”但能十行之中,一行具足无缺,余之九行悉名清净,勿致疑也。

回答:一定能生,不必疑虑。怎么知道呢?这可以类比而推知。佛说《宝云经》的时候,也说到了十行具足,能生净土,常不离佛。当时除盖障菩萨请问佛:“如果不具足十行,能不能生呢?”佛说:“能生。”只要你在十行当中,能够做一种行而不缺,其他九行都叫做清净,不必怀疑。

换言之,生净土很方便,在行门上的要求很低。譬如生阿弥陀佛的国土,就《观经》来说,观经三福当中十一种行,只要具足一种就能往生,印光大师在《文钞》里多次讲到这一点。善导大师在《四帖疏》里说:“就此三福之中,或有一人单行世福回亦得生,或有一人单行戒福回亦得生,或有一人单行行福回亦得生;或有一人行上二福回亦得生,或有一人行下二福回亦得生;或有一人具行三福回亦得生。”这里看到,只要在三福中修得一分善行,回向即可往生,这是人人都可做到的。如果是特别高的条件,那凡夫就达不到了。就我们这一世修行的状况来看也是如此,有些人能修一些世间善,有些人有更多的出离行,有些人能够修得起大乘。这上面有很多的层次差别。但是以佛悲愿平等摄受的缘故,你只要真心诚意地想生佛的国土,又有信心,然后你随分随力地修善,佛一定摄受。

又《大树紧那罗王经》云:“菩萨行四种法,常不离佛前。何等为四?一者、自修善法,兼劝众生,皆作往生见如来意;二者、自劝劝他,乐闻正法;三者、自劝劝他,发菩提心;四者、一向专志行念佛三昧。具此四行,一切生处,常在佛前,不离诸佛。”

再者,《大树紧那罗王经》里这样说到:菩萨修四种法,能常不离佛。哪四种法呢?一、自己修善法,兼带劝导众生,都作往生见如来想,就是作意我和一切众生都往生了佛刹,见到如来。第二、自劝劝他,既劝自己的心也劝别人,非常欢喜地听闻佛法,以踊跃的好乐之心听闻正法。这是第二种善行。也就是,在闻法上要劝动自己的心,还要劝导别人,要一再忆念正法不可思议的功德,有非常大的意乐、有非常大的好乐心来闻法。第三、劝自己和劝别人发菩提心。也就是,一再地要想到:我要成佛利益众生,所以我在每一次做功德之前、修法行之前,我要发起菩提心,不但自己发,还要劝别人发。第四、一向专志行念佛三昧。“专志”就是确立了志向,不会转移,我已经立定了志向,一向修行念佛三昧。具有这四个行,将来无论你生在哪里,常常会在佛前而不离开诸佛。

又经云:“佛说菩萨行法,有三十二器。何者?布施是大富器,忍辱是端正器,持戒是圣身器,五逆不孝是刀山、剑树、镬汤器,发菩提心是成佛器,常能念佛往生净土是见佛器。”

再者,经中说到:佛说菩萨的行法有三十二种器。如何呢?布施是大富之器。行布施的时候,身心就成了能感得大富裕的器具。常常布施,将来就会非常富裕,资财不缺。常常能忍辱,这个身心就是得端正的器,也就是从这个身心里将出现非常端严妙好的身相。能够持戒就是圣身器,也就是会从这里出现圣贤的身。常常五逆不孝就是刀山、剑树、镬汤器,也就是从这个身心将来会出现地狱各种苦具等。心里一直发菩提心就是成佛器,也就是从菩提心会出现佛果。最后一句是契合净土的修行,常常能念佛、往生净土是见佛器。也就是我们能不能见佛、我是不是修净土法的根器或者法器呢?那就要看我的心,如果能常常念阿弥陀佛,心里常常有愿要求生佛的净土,这就是见佛的器。我们详细地去看《往生传》,每个往生的实例必然都有这个相。所以他是法器的缘故,一定往生。按照莲池大师《疏钞》里所说,具足信愿行就是净土法器。

略举六门,余者不述。

以上在三十二器中略举了六门,其余二十六种就不在这里赘述。

圣教既尔,行者愿生,何不常念佛也!

以上阐明各部大经多数都是以念佛三昧为修行宗旨。既然圣教里处处这样开示、劝导,行者愿生净土,为什么不时常念佛呢?应当随顺佛的教诲如实地修行。

又依《月灯三昧经》云:“念佛相好及德行,能使诸根不乱动,心无迷惑与法合,得闻得智如大海。智者住于是三昧,摄念行于经行所,能见千亿诸如来,亦值无量恒沙佛。”

又依据《月灯三昧经》所说:我们心里很清净地念佛的相好和佛的德行,比如因地的大愿、大行、果上成就的智悲力圆满功德等。由于心一直这样缘念佛的缘故,能够使自己的诸根不乱动,心马上能够安静,当时心里没有迷惑,就能与法道或者法义相合,这时就会得到闻的大义和智慧,像大海那样无量无边。智者住在这个三昧里,善能收摄心念而不向外驰散,寂静一心而在经行处行走。像这样一心行持,就能见到千亿数如来,能值遇无量恒河沙数诸佛。”

第三、问答解释,显念佛三昧有种种利益,有其五番:

第三、通过问答解释,显明念佛三昧有各种利益。通过五番来进行。

第一、问曰:今云常修念佛三昧,仍不行余三昧也?

问:现在说要常修念佛三昧,是不是不修其他三昧呢?

答曰:今言常念,亦不言不行余三昧,但行念佛三昧多故,故言常念,非谓全不行余三昧也。

答:现在说“常念”,也不是说不行其他三昧,只是修念佛三昧份量多的缘故,所以说“常念”,不是说完全不修其他三昧。

所以,修净土法要注意主次或者正助的关系。以念佛三昧为正修,其他为助修,这就能把握住重点。好比我们吃东西,每顿都有主食和配食,位置要摆好。如果主食没保证,身体就养不好,但也不是拒绝其他辅助的食物。同样,如果我们一心想求生西方,每天要以念佛三昧为重点,也就是要常常在这上面花心思修持,其他方面是辅助它、助长它的,这样辨明主次,多行念佛三昧,就叫“常行常修”。

人的一生很短暂,必须要有重点、有专攻之处。其他方面可以辅助它。譬如说要修净土,修出离心、菩提心等各种修心法门,都是配合在净土修法上,使得我的修法越来越好,起到资助的作用,这样往生的品位就很高,这就叫做“善巧”。好比一个善巧的厨师,很会搭配饮食,每天的主食保证不缺,而且非常到量,同时他又会配各种辅佐的菜肴、饮食,这样主伴结合,就能资益身心。

第二、问曰:若劝常修念佛三昧,与余三昧能有阶降以不?

问:这里劝导常修念佛三昧,是不是和其余三昧有层次的差异呢?“阶降”就是指它的功能、力用等的级别。

答曰:念佛三昧,胜相不可思议。此云何知?如《摩诃衍》中说云:“诸余三昧,非不三昧。何以故?或有三昧,但能除贪,不能除嗔痴;或有三昧,但能除嗔,不能除痴贪;或有三昧,但能除痴,不能除贪嗔;或有三昧,但能除现在障,不能除过去、未来一切诸障。若能常修念佛三昧,无问现在、过去、未来,一切诸障悉皆除也。”

回答:念佛三昧有不可思议的殊胜力用或功德相。这又怎么知道呢?按照《摩诃衍》所说:其余的三昧不能说是非三昧,那又为什么特显念佛三昧呢?这是由于力用上有差别。有些三昧只能除贪,不能除嗔痴。比如住在白骨观的定中,它能除贪,但不一定能除嗔;有些三昧能除嗔,但不能除痴贪,比如修慈心三昧,能除嗔,但不一定除痴;有些三昧能除痴,但不一定除贪嗔;又有的三昧只能除现在障,不能除过去障和未来障。但是念佛三昧是总持法,你只要常修这一法,不论是现在、过去、未来的一切诸障都能去除。”

所以,这就是由于得佛力加被的缘故。由于佛法身智慧的加被不是单方面的,一旦相应,就能除灭过现未的一切障,这就不可思议了!

有些三昧能除现在的障,但是去不了过去的障或者未来的障,但是佛的心本身没有什么时间上的间隔,一旦跟佛的真如心相合,过现未的障都可以除掉。因此,我们要一心修持念佛三昧,得到弥陀神力的加被,过去世很多障碍都能消除。一旦跟佛心契合了,其他业就束缚不住了,未来出现的功德也都是由佛愿力能够赋予的,也就是必然得到不退转。

这里我们要有大智慧。譬如你单单是自己修,只是靠分别心,这样万劫里也难得不退转。但是你跟阿弥陀佛不可思议的法界心相合了,就能让你顿时得不退转。要凭自身除灭各种障难,非常困难。而且渐次的修法都要一分一分地进行,这是很费劲的。但是你修净土的顿教法,跟阿弥陀佛的心一合,就能够除灭烦恼业障。而且它不是只除某一种障碍,要出功德也不是只出某一种。比如通过弥陀愿海你能看到弥陀名号是圆明具德的,各个方面都起作用,除障、增福,转女成男、得财富、得尊贵、常行梵行、修持波罗蜜、往生净土、得不退、得三昧总持等,一个弥陀名号就能全数赋予。所以它称为“万德洪名”。而持名是以名召德,或者说是始觉合本,都透出了法门圆顿的特点。

再说,这法门叫“从事持达理持”、“即凡心成佛心”,也可以看到它重在相应。相应以后,你的凡心会转成佛心,或者你从念念阿弥陀佛的事持当中进入理持,会达到能所双亡,彻见本性,之后就知道自性跟弥陀不二。这样才知道,原来这个念佛三昧是以阿弥陀佛为增上缘力,有极其不可思议的力用、果报等,无数声闻合在一起也无法测度其一分。这样了解后,就知道特赞念佛三昧的道理何在。我们稍许有些理解后,信心就不同于以往。

第三、问曰:念佛三昧既能除障,得福功利大者,未审亦能资益行者,使延年益寿以不?

问:念佛三味既然能除一切障,得到很大的福德利益,不清楚是否也能资益行者,使现生得以延年益寿?

答曰:必得。何者?如《惟无三昧经》云:“有兄弟二人,兄信因果,弟无信心,而能善解相法。因其镜中自见面上死相已现,不过七日。时有智者,教往问佛。佛时报言:‘七日不虚,若能一心念佛、修戒,或得度难。’寻即依教系念。时至六日,即有二鬼来,耳闻其念佛之声,竟无能前进。还告阎罗王,阎罗王索符,已注云:由持戒念佛功德,生第三炎天。”

回答:一定能办到。为什么呢?就像《惟无三昧经》里说:“有兄弟俩,哥哥相信因果,弟弟没有信心,但是对于相法他很精通。因为他在镜子当中见到自己脸上出现了死相,活不过七日。当时有智者教他去问佛,佛回答说:‘的确你活不过七天。如果你能一心念佛、修戒,或许能度过这个难关。’他很快依照教导一心念佛。到了第六天,有两个小鬼来,耳朵听到他念佛的声音,竟然无法前进。回来告诉阎罗王,阎罗王索要符令,符上注明:由于他以持戒念佛的功德,得生第三夜摩天。”

又《譬喻经》中,有一长者,不信罪福,年已五十。忽夜梦见剎鬼索符,来欲取之,不过十日。其人眠觉,惶怖非常。至明求觅相师占梦,师作卦兆云:有剎鬼必欲相害,不过十日。其人惶怖倍常,诣佛求请。佛时报云:“若欲攘此,从今已去,专意念佛、持戒、烧香、然灯、悬缯旛盖,信向三宝,可免此死。”

在《譬喻经》里也有一段证明:有一个长者不相信罪福因果报应,他已经五十岁了,有一天夜里忽然梦到罗刹鬼索要符令,想要来取他的命,超不过十天。他醒来后非常惊慌恐怖,到了天明就寻找相师给他占梦。相师作出卦兆说:“有罗刹鬼一定会来害你,超不过十天。”这个人就更加恐怖惊慌,于是到佛那里请问免难的方法。佛当时说:“你想攘却这个命灾,从今以后要一心一意地念佛、持戒、烧香、燃灯,悬挂缯带幡盖,一心信仰三宝,可以免除这次死难。”

即依此法,专心信向。剎鬼到门,见修功德,遂不能害,鬼即走去。其人缘斯功德,寿满百年,死得生天。复有一长者,名曰执持,退戒还佛,现被恶鬼打之。

当时他就依照佛的教导,一心信向修持,专心念佛以及修持其他功德。罗刹鬼到了他门口,见到他修功德被保护,不能加害,鬼就离开了。这个人以他修法功德满了百年之寿后,生在天上,这也说明念佛现世能够得到消灾延寿的利益。

还有一个傻长者叫做执持,由于退戒不信佛,现前就被恶鬼捶打。

第四、问曰:此念佛三昧,但能对治诸障,唯招世报,亦能远感出世无上菩提以不?

问:念佛三昧是只能现前对治各种障碍、唯一招来世间的福报,还是也能招来深远的出世间无上菩提的果报呢?

答曰:得。何者?如《华严经·十地品》云:“始从初地,乃至十地,于一一地中,皆说入地加行道、地满功德利、已不住道。”讫即皆结云:“是诸菩萨虽修余行,皆不离念佛、念法、念僧,上妙乐具供养三宝。”以斯文证,得知诸菩萨等,乃至上地,常学念佛、念法、念僧,方能成就无量行愿,满功德海,何况二乘、凡夫,求生净土,不学念佛也?

答:不仅能得到世间利益,而且能招来出世间极为深远的无上菩提的极果。也就是要看到,念佛三昧是以佛的加被力,能够解决从现世一直到成佛之间的无量问题。这是由于佛悲力的加被是最彻底的。比如念弥陀名号,在佛号里已经含摄了佛的功德海,所以就能起到现世消灾免难、转女成男、得到福报等,临终能顺利往生,来世也能常行菩萨道,直至菩提间不退梵行,以及得不退转、得三昧、得总持乃至成佛,这都是由于愿海本身这样加持名号的缘故。因此,一心念佛决定能感得出世间深远的利益。

这里大师引《华严经》说到:“从初地一直到十地间,在每一地当中都说到入地的加行道、此地圆满的功德利益,以及圆满后不住此道进一步升进。”结束时都有结文说道:“这些菩萨虽然也修其他行门,但他们的共性都不离念佛、念法、念僧,以上妙乐具供养三宝。”也就是说,每地菩萨都行持念佛念法念僧和供养三宝。以这段经文证明,诸菩萨等乃至登上圣地者,都常学念佛念法念僧,由此才能成就无量行愿,满足功德海。连登地菩萨尚且如此,何况二乘凡夫要求生净土,哪能不学念佛呢?这是说念佛非常重要,每一地的结尾都说,他们都不离念佛等。可见,这是从现前一直到成佛之间必修的法门。你要想得佛力加持,肯定要念佛。而且由得佛力加持故,你才能够成就无量行愿,满足功德海。所以这是一个关键问题。

稍展开来,当然就是要念三宝、供养三宝。在《大乘庄严经论》里面讲,大乘菩萨修持归依,是从初发心一直到成佛之间都不离开,只不过随着修证的深入,他的归依也是越来越深入。

何以故?此念佛三昧,即具一切四摄、六度,通行通伴故。

为什么菩萨、二乘、凡夫,凡是求生,这一切人等都需要念佛?这是因为念佛三昧中具足了一切四摄、六度等行持和功德,这一个法贯通了正行和助伴的缘故。也就是,念佛三昧是总持法,其中含摄了三乘的无量法门,所谓“一门即是普门”,这就是它圆的特点。

第五、问曰:初地已上菩萨,与佛同证真如之理,名生佛家,自能作佛,济运众生,何须更学念佛三昧,愿见佛也?

初地以上的菩萨和佛同等证得了真如妙理,称为“生佛家”。自己能够现身作佛,就是在世间能实现八相成道,救济运度无量众生,何必再学念佛三昧愿见佛呢?

这里问者想不通,那么高的菩萨还要再学念佛三昧吗?还有必要愿见佛吗?好比龙树菩萨这样的大智者,为什么还要愿生极乐、愿见阿弥陀佛呢?这里面也有它的必然性。

答曰:论其真如,广大无边,与虚空等,其量难知。譬如一大暗室,若然一灯二灯,其明虽遍,犹为暗也。渐至多灯,虽名大明,岂及日光?菩萨所证智,虽地地相望,自有阶降,岂得比佛如日明也?

答:就真如而言,这是广大无有边际,等若虚空,真如本来的量是很难测知的,唯有证穷了法界才能彻知真如。所以,在证真如上,只有佛才穷到了它的底源。这就好比一间很大的漆黑房子,如果点燃一盏灯、两盏灯,它的光明虽然遍满了屋子,但还是比较暗淡。逐渐点燃了五盏灯、十盏灯,乃至一百盏灯,虽然说非常明亮,但是哪里比得上日光呢?因为日光极其明朗,彻照四天下,所以虽然都叫做“燃起了灯光”,但是还有照明度的差别。意思是,登地以上就证到了真如,但是在证的量上的确有高下的差别。菩萨所证的智慧虽然一地一地相比,自然是有高下的差别,这些哪里能比无上果位佛的遍智、如同日轮般明朗彻照的境界呢?因此,地上菩萨一样要学念佛三昧,得佛力加被,也一样发愿常见诸佛,以期能迅速完成佛道。

所以要知道,果位力用上大有差别。就像玄沙禅师说:初悟心的人只是因位佛,不是果位佛。也就是从他的道力上来看,与果位佛相差很远。因此,开悟或者登地的圣者也有必要求生净土、见阿弥陀佛。弥陀本愿里很多愿是为圣者菩萨发的,那些高位的、有成就的菩萨,一念弥陀名号,顿时能够证到极其甚深的三昧。这也就是佛力能够很快缩短他成佛的进程,因此有必要祈求佛力加被。

第四大门中,有三番料简,第一、举出精通圣教、具殊胜证德的数位大德,他们是如何赞叹并实修净土的,以此劝导后学趣向净土;第二、引经文证成:净土经及其余大乘诸部经典多数是以念佛三昧为修行宗旨的,并有极大必要,劝导行者求愿往生、时常念佛;第三、通过问答解释,显示念佛者能得种种不可思议功德利益,劝修净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