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乐集 10

自下第四,引圣教证成,劝信求生者

以下第四番料简是引圣教证成,劝导后代生信、求生净土。

依《观佛三昧经》云:“尔时会中,有财首菩萨白佛言:‘世尊!我念过去无量劫时,有佛出世,亦名释迦牟尼佛。彼佛灭后,有一王子,名曰金幢,骄慢邪见,不信正法。有知识比丘,名定自在,告王子言:世有佛像,极为可爱,可暂入塔,观佛形像。时彼王子从善友语,入塔观像,见像相好,白言:比丘!佛像端严,犹尚如此,况佛真身!比丘告言:王子!今见佛像,不能礼者,当称南无佛。

依据《观佛三昧经》所说:“当时法会中有一位财首菩萨,对佛说:‘世尊,我回忆过去无量劫的时候,有一位佛出世,也叫做释迦牟尼佛。佛灭度后,有个王子叫做金幢,骄慢邪见,不信正法。有位比丘善知识,叫做定自在,告诉王子说:世上有佛像,极为端严可爱,你可以暂时进塔看看佛的形像。当时王子听了他的话,进到塔中观看佛像,见到佛像非常庄严,他说:比丘!佛像都这么庄严,何况佛的真身!比丘说:王子!你现在见了佛像,如果不能礼拜,应当称南无佛。

‘还宫系念,念塔中像,即于后夜梦见佛像,心大欢喜,舍离邪见,归依三宝,随寿命终。由前入塔称佛功德,即得值遇九百亿那由他佛。于诸佛所,常勤精进,恒得甚深念佛三昧。念佛三昧力故,诸佛现前,皆与授记。从是以来,百万阿僧祇劫不堕恶道,乃至今日,获得首楞严三昧。尔时王子者,今我财首是也。’

‘再说,那位王子回到宫中,心里一直系念塔中的佛像。就在这天后夜,他梦见了佛像,心大欢喜,舍离邪见,归依三宝,随寿命终。由于他前次入塔称念佛名的功德,使他值遇了九百亿那由他佛。在诸佛前,常时勤精进,恒时得到甚深念佛三昧。以念佛三昧功力的缘故,诸佛现身在他面前,都给他授记。从此以后,在百万阿僧祇劫的时期当中不堕入恶道,一直到今天为止,他得到了首楞严三昧。当时的王子,就是我财首的前身。’

“尔时会中,即有十方诸大菩萨,其数无量,各说本缘,皆依念佛得。

“尔时大会中,当即有十方来的诸大菩萨,无量无数,他们各自都说到宿世的因缘,都是依于念佛而得到成就的。

“佛告阿难:‘此观佛三昧,是一切众生犯罪者药,破戒者护,失道者导,盲冥者眼,愚痴者慧,黑暗者灯,烦恼贼中大勇猛将,诸佛世尊之所游戏,首楞严等诸大三昧始出生处。’

“佛说:‘这观佛三昧,是一切众生犯罪者的良药、破戒者的保护、失道者的向导、盲冥者的眼目、愚痴者的智慧、黑暗中的明灯、烦恼贼中的大勇猛将、诸佛世尊所游戏处、首楞严诸大三昧最初发生之处。’

“佛告阿难:‘汝今善持,慎勿忘失。过去、未来、现在三世诸佛,皆说如是念佛三昧。我与十方诸佛及贤劫千佛,从初发心,皆因念佛三昧力故,得一切种智。’”

“佛告诉阿难:‘你现在要好好地受持这个法,千万不要忘失。在过去、未来、现在的三世佛都宣说念佛三昧,我和十方诸佛以及贤劫千佛,从初发心时起,都是因为念佛三昧功力的缘故,得证一切种智。’”

可见念佛三昧之重要。对众生有极大利益,十方三世一切诸佛都因念佛三昧力而成佛、都宣说念佛三昧。

又如《目连所问经》:“佛告目连:‘譬如万川长流,有浮草木,前不顾后,后不顾前,都会大海。

又如《目连所问经》中说:“佛告目连:‘好比万川长流,在这滔滔的江水当中,漂浮着很多草木,这草木被激流所冲,前面顾不上后面,后面顾不上前面,都同样无自在地会入了大海。(“万川长流”,指极广阔的生死流转的区域,这里有各种上下生趣的众生类,为惑业力所漂,都各自无自在,前面顾不上后面的,后面的顾不上前面的。就像一个家庭,大限到来各自去,谁也顾不到谁,因为都是为业所束缚的不自在者,只不过暂时偶尔地聚会在一起。或者像世间相有高低贵贱等的各种人,但其实大家都是为业流所漂的凡夫。)

‘世间亦尔,虽有豪贵,富乐自在,悉不得免生老病死。只由不信佛经,后世为人,更甚困剧,不能得生千佛国土。

‘世间生死流转的状况也是如此。虽然也有些豪贵者,暂时富乐自在,但是不管是尊卑贫贱等的哪一流人物,都无法脱免,或者都共同汇入生老病死的苦海。而且由于他们不信佛经,没有入解脱正道,所以后世做人时,比现在还要来得困苦,无法生到千佛国土。因为他们没有信心和切愿的缘故。

‘是故我说无量寿佛国,易往易取。而人不能修行往生,反事九十五种邪道,我说是人名无眼人,名无耳人。’”

‘所以,我现在为众生宣说阿弥陀佛国土,这是很容易去、很容易取证的。可是人还是不能修行往生,反而从事九十五种邪道,我说这样的人叫做没眼的人、没耳的人。’”就像瞎子、聋子一样,听不懂大教的涵义,也看不到真正大义的道路,反而去走邪道,葬身于万劫不复的深渊,这就是众生可悲愍之处。

经教既尔,何不舍难,依易行道矣?

佛既然如此苦切地教导我们,我们为什么不舍开这个难行之道而依易行之道呢?应当在此生依于易行道,信愿持名,那么临终时就有真实的成果出现。如果依难行道,以眼下众生的根性很难即生证果,几乎是不可能的。

以上是第三大门的四番料简。在辨明难行道、易行道之后,阐明凡夫众生从无始劫已来,轮回无穷,受生无数,感受无量大苦,所以依圣教说明念佛简便易行又极为殊胜,劝后代生信求生净土。可见大师一番悲心深切。

安乐集 卷上


安乐集卷下

唐并州玄中寺道绰禅师撰

第四大门中,有三番料简:第一、依中国三藏法师,并此土大德等,皆共详审圣教,叹归净土,今以劝依;

第四大门中,有三种差别内容:

第一、依据印度三藏法师和本土的大德等,他们都对圣教有详细的研究,共同赞叹导归净土,现在也劝导学人依奉大德们的所为一致趣向西方。这里,“中国”指佛法的中土,即印度。

第二、据此经宗,及余大乘诸部,凡圣修入,多明念佛三昧以为要门;

第二、依据此经,以及其余诸部大乘经,对于凡、圣修持证入的状况,多数是阐明以念佛三昧为要门。

第三、问答解释,显念佛者得种种功能利益不可思议。

第三、以问答解释的方式,显示念佛者获得各种不可思议的功德利益。

以下对于这三番料简作具体的解释。

第一、依中国及以此土大德所行者

余五翳面墙,岂宁自辄?但以游历披勘,敬有师承。

第一、依印度和本土大德所行来做劝发。

首先,道绰禅师说:我是一个五根都有翳障、如同面墙般有障碍、不能见知诸法力用的人,哪里敢擅自裁决、判断呢?但因为我有多年的游历,也经过很多阅读和勘验,我是恭敬地守着从祖师传下的法门。

何者?谓中国大乘法师流支三藏;次有大德呵避名利,则有慧宠法师;次有大德寻常敷演,每感圣僧来听,则有道场法师;次有大德和光孤栖,二国慕仰,则有昙鸾法师;次有大德禅观独秀,则有大海禅师;次有大德聪慧守戒,则有齐朝上统。

那是怎样的师承呢?这里谈到六位大德:首先,是印度来华的大乘法师菩提流支三藏;其次,有呵弃名利的大德慧宠法师;又有大德平常开演经教时,每每感得圣僧来听,那就是道场法师;又有和光同尘、独步高峰,为南北朝二方钦仰的大德昙鸾法师,“孤栖”,指他的成就很高,无人比肩;又有大德禅观造诣独深,即大海禅师;又有大德,聪慧守戒,即齐朝的上统法师。

然前六大德,并是二谛神镜,斯乃佛法纲维,志行殊伦,古今实希。皆共详审大乘,叹归净土乃是无上要门也。

这六位大德都明彻地照见了二谛实义,能够把握佛法的纲领和要髓,而且他们的志愿和行持都是超迈绝伦,是古今稀有的大德。他们这些修行高超的大德,对于大乘经义都有非常详细如量的了解,都共同赞叹、归仰净土是无上的要门。

这样我们就知道,净土法门实际是极其甚深、要妙,连这些教观有成就的大德们,他们真正能认识到净土是无上要门,而一致赞叹导归,因此我们需要高度地敬重弥陀大法。

问曰:既云叹归净土乃是要门者,未知此等诸德,临终时皆有灵验已不?

问:既然你说这些大德都赞叹、导归净土作为无上的要门,那不知道这些大德自身如何修行?在临终都有灵验出现吗?

答曰:皆有不虚。如昙鸾法师,康存之日常修净土,亦每有世俗君子来呵法师曰:“十方佛国,皆为净土,法师何乃独意注西,岂非偏见生也?”

回答:都有真实的灵验。比如昙鸾法师,在康存之日常修净土,也每每有世俗的君子来呵斥法师说:“十方佛国都是净土,法师为什么独独注意西方,这不是偏取一方吗?”

法师对曰:“吾既凡夫,智慧浅短,未入地位,念力须均。如似置草引牛,恒须系心槽枥,岂得纵放全无所归。”虽复难者纷纭,而法师独决。

法师回答说:“我既然是一个凡夫,智慧浅短,没有证入圣者地位,因此,自己的念力需要很好地安排。”要有平时一贯倾注的地方,这是“均”的意思。就好比我们一个凡夫肯定要养生,那么每天少不得三餐饭,这是主食,必须均衡到量,否则就养不好身体,在此之外会加一些其他菜蔬等。同样,我是一个凡夫,没登地,那么自己有自知之明,这个有限的念力应当有主次之别,平常就应当一贯性地放在一个重点上用,否则什么也无法成就。

“就好比一个牧牛人要养一只牛,他要拿着草来引牛,恒时心要关心马槽里的草料有没有,能不能让牛吃到,不能随便放着牛根本不管束,那牛就会饿死。”意思是,我们要考虑自己这一生怎么来得到成就,我是一个凡夫,不是随意能入十方世界的,所以目前我一直专注在西方、成办这件大事。每一天我要喂这头牛若干粮食,也就是蓄备一定的资粮让它吃到,这个净土的身才会逐渐地长养、成熟。否则漫无所归,每天都不在净土的修业上照料、长养,净土的莲胎就无法成熟,最终就要落到一无所有。

虽然很多人有各种各样的难问,但是法师以智慧都能独立决断,就证明他的智慧非常明了。对于整个净土法门的关键非常地清楚、有定解。

是以无问一切道俗,但与法师一面相遇者,若未生正信,劝令生信;若已生正信者,皆劝归净国。是故法师临命终时,寺傍左右道俗,皆见旛花映院,尽闻异香音乐迎接,遂往生也。

所以,一切僧俗只要跟法师有一面相遇,都得到很大加持。没有生正信的,法师会劝导他生起正信;已经生起正信的,法师会劝导他一心归投净土。由于法师自行、利他的功行非常圆满,所以到了临命终时,寺院旁边的出家、在家人都见到空中显现幡盖、妙花、光明映照着院落,大众都闻到异香、音乐,是在这样的瑞相当中迎接法师而得以往生的。

余之大德,临命终时,皆有征祥。若欲具谈往生之相,并不可思议也。

其他大德在临命终时也都有祥瑞征相。如果要具体地谈往生之相,都是不可思议的。这就证明这些大德平生见地是决定的、志愿是坚决的,而修行也是踏实的,所以临终时都得到了往生的奇特之相。

第二、明此彼诸经多明念佛三昧为宗者,就中有八番。初二明一相三昧,后六就缘依相明念佛三昧。

第二、明诸部经典多数阐明以念佛三昧为宗旨,这里有八番内容。前两个说明一相三昧,后六个就因缘、依行相或事相来阐明念佛三昧的大义。

第一、依《花首经》:“佛告坚意菩萨:‘三昧有二种:一者、有一相三昧;二者、有众相三昧。一相三昧者,有菩萨闻其世界有其如来现在说法,菩萨取是佛相以现在前,若坐道场,若转法轮,大众围绕。取如是相,收摄诸根,心不驰散,专念一佛,不舍是缘。如是菩萨于如来相及世界相了达无相。常如是观,如是行,不离是缘。是时佛像即现在前而为说法。

第一、依《花首经》,佛告诉坚意菩萨:“三昧有二种:一、一相三昧;二、众相三昧。‘一相三昧’是指有菩萨闻到某世界有如来现在正在说法,菩萨缘取佛相、使其现在心前,所观佛的相,或者坐在道场中,或者转法轮,为大众所围绕。菩萨一心取这样的佛相,收摄诸根,使得心不向外驰奔散乱,专心系念这一佛,不离开所缘。像这样,菩萨对于所观的正报的如来相和依报的世界相都了达本是无相。常常这样观、这样行,不离开所缘。这时,以佛的悲愿,佛像就会现在他面前给他说法。

“‘菩萨尔时深生恭敬,听受是法,若深若浅,转加尊重。菩萨住是三昧,闻说诸法皆可坏相。闻已受持,从三昧起,能为四众演说是法。’佛告坚意:‘是名菩萨入一相三昧门。’”

“‘当时,菩萨生起很深的恭敬,听受了佛像所说的法,无论深浅,转而更加尊重、恭敬。菩萨安住在三昧中,闻到佛说诸法都是可坏相,也就是一切因缘所生法都是坏灭性,不可能常存,没有坚实可得。像这样,闻后受持,在他起定之后,能够为四众演说此法。’佛告诉坚意:‘这叫做菩萨入一相三昧门。’”

第二、依《文殊般若》明一行三昧者:“时文殊师利白佛言:‘世尊!云何名为一行三昧?’佛言:‘一行三昧者,若善男子、善女人,应在空闲处,舍诸乱意,随佛方所,端身正向,不取相貌,系心一佛,专称名字,念无休息。即是念中,能见过、现、未来三世诸佛。何以故?念一佛功德无量无边,即与无量诸佛功德无二。是名菩萨一行三昧。’”

第二、依据《文殊般若经》阐明一行三昧的修行相状和利益。当时文殊师利对佛说:“世尊!怎么叫做一行三昧呢?”佛说:“一行三昧,是指善男子、善女人应当在空闲之处舍掉杂念,随着佛所在的方所,身体端坐正面对佛,不取佛的相貌,系心在一尊佛上,专称他的名字,念念相续没有间断。就在他念佛的净念当中,能够见到过去、现在、未来三世诸佛。什么缘故?因为念一佛功德无量无边,和念无量诸佛的功德没有差别。这就叫做菩萨一行三昧。”

以上说明一相三昧的行相。接下来的六个,是就因缘的各个方面或者依感应、因果、伦理等的情形,来阐述念佛三昧的大义。

第三、依《涅槃经》,佛言:“若人但能至心常修念佛三昧者,十方诸佛恒见此人,如现在前。”是故《涅槃经》云:“佛告迦叶菩萨:‘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常能至心专念佛者,若在山林,若在聚落,若昼若夜,若坐若卧,诸佛世尊,常见此人,如现目前,恒与此人,而住受施。’”

第三、依据《涅槃经》,佛说:“如果一个人能够至心常修念佛三昧,十方诸佛恒时见到这个人,就好像当下显现在他前面那样护念他。”所以《涅槃经》当中,佛告诉迦叶菩萨:“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常能至心专念佛,或在山林,或在聚落,或是夜晚,或是白天,或是端坐,或是躺卧,对于这样至心念佛的人,诸佛世尊常常见到这个人,好像就在眼前看到那样清楚,恒时都会安住接受这个人的念佛供养。”也就是,只要人至心念佛,佛的一切种智当下就彻见这个人,而且跟他没有任何距离,佛当下就住在他的心中,住在他的面前加持他、护念他。所以不要以为佛都在天边,因为诸佛如来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是心作佛,是心是佛。我们的心念佛的时候,就有佛在心中护念。

第四、依《观经》及余诸部,所修万行,但能回愿,莫不皆生。然念佛一门,将为要路。何者?审量圣教,有始终两益。

第四、依《观经》和其余诸部经所说,所修的万行只要能回向愿求往生,都无不往生。但是在一切万行中,念佛这一门是根本的要路。为什么说它是要路呢?因为审细地衡量圣教,专一念佛有始和终两种利益。

若欲生善起行,则普该诸度;若灭恶消灾,则总治诸障。故下经云:“念佛众生,摄取不舍。”寿尽必生,此名始益。

始、终两益分别来说。如果想发起善心修行,那么以念佛这一门,能够普遍地含摄一切诸度。如同祖师们说到,念佛这一门含有了六度,比如放下身心就是布施,心里不再起贪嗔痴就是持戒等。引蕅益大师、莲池大师的话都可以证明。就灭恶消灾来说,以念佛这一门能总的对治一切障碍。所以在《观经》里说:“念佛众生都为阿弥陀佛的光明摄取不舍。”到他寿命穷尽时,一定能生到净土。这叫做“始益”,是指凡夫此生初始发起念佛所得的利益。

也就是,念佛当中包含了断证二门,证能包括六波罗蜜,断能够总的对治各种障。而且以专一念佛,时时都在弥陀光明的摄取、护念下,这样恒时与佛最直接地联络,临终时就顺利得以往生。这叫做凡夫此生初始念佛位的利益。

言终益者,依《观音授记经》云:“阿弥陀佛住世长久,兆载永劫,亦有灭度。般涅槃时,唯有观音、势至,住持安乐,接引十方。其佛灭度,亦与住世时节等同。

所谓最终的利益,依据《观音授记经》中所说:“阿弥陀佛在极乐世界住世的时间非常漫长,经历了兆载永劫,然而最终也还是有灭度。当弥陀入涅槃时,国土中只有观音、势至住持安乐世界,接引十方众生。佛灭度也和住世的时间等同,非常漫长。”

“然彼国众生,一切无有睹见佛者。唯有一向专念阿弥陀佛往生者,常见弥陀,现在不灭。”此即是其终时益也。

“然而当时佛国的众生,一切人都不会再睹见阿弥陀佛,只有那些一向专念阿弥陀佛而往生的人,会常常见到阿弥陀佛还一直在安住而没有灭度。”这就是最终的利益。

所以缘起很稀奇,如果心非常纯、一心念阿弥陀佛,没有什么别的想法,那就是跟弥陀的关系最深了。佛在世的时候,就以光明摄受这个人。所以,在《观经》和善导大师举经证里常常都是这样讲,弥陀的光明就是摄取念佛众生不舍。这并非有偏心,而是世俗缘起上能够一心归仰,跟佛的相应度就很深。像这样,其他人都见到佛灭度了,但是一向专念阿弥陀佛的人,常见阿弥陀佛在而无灭度。

所修余行,回向皆生。世尊灭度,有睹不睹。劝后代审量,使沾远益也。

修其他行门回向净土,都得以往生,但是阿弥陀世尊灭度时,就有再见到佛和不再见佛的差别。可见,专一念佛与弥陀的因缘甚深。劝导后代的学人审量,使得都能沾到久远处的利益。

第五、依《般舟经》云:“时有跋陀和菩萨,于此国土,闻有阿弥陀佛,数数系念。因是念故,见阿弥陀佛。既见佛已,即从启问:‘当行何法,得生彼国?’尔时,阿弥陀佛语是菩萨言:‘欲来生我国者,常念我名,莫有休息,如是得来生我国土。当念佛身三十二相悉皆具足,光明彻照,端正无比。’”

第五、依《般舟经》所说:“当时有一位跋陀和菩萨,在我们这个国土,听说有阿弥陀佛,他数数不断地系念佛。以他专一系念的缘故,就见到了阿弥陀佛。见佛以后,他亲自向佛请问:‘要行什么法能够生到佛的国土?’当时,阿弥陀佛跟他说:‘你想生到我国土,常常念我的名字,不要间断,这样就能生到我的国土。你要念佛身三十二相悉皆具足,光明彻照,端正无比。’”

从这可以看出,阿弥陀佛希望众生常念他的名字而不间断,这样就和佛一直保持联络,联络越来越深,最后确确实实能安安稳稳地往生,到了最后自己心里都有把握。所以,人生很短暂,你能把住这个要门,就直接上了弥陀大愿船,你能天天坚持不断,可以保证你往生,这是阿弥陀佛说的。

而且,弥陀化身的善导大师解《观经》的时候,最后也点明佛的本愿就想众生一向专念弥陀名号。当时经文里释迦佛对阿难说:“汝好持是语。持是语者,即是持无量寿佛名。”善导大师解释说:“这是正明付嘱弥陀名号流通于遐代。上来虽说定散两门之益,望佛本愿,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由此可知弥陀法门的心髓所在。因为佛无量劫以前立愿时,确实想以光明和名号救度众生,他说:我一成佛就立名无量寿,众生闻此而皆来生我国。四十八愿也处处能够看到佛是以名号度生的。为什么呢?因为他要实现普度十方世界下至于蜎飞蠕动的旁生,都能够即生生到远超三界的殊胜净土,这是多么不可思议的事。所以他要发明一个极其奇特简易的方便,那就是弥陀名号。这使得任何人都可以修,而且一修确实得佛力加持,确实在这一个名号里能得到转凡成圣、即生解脱,多少万劫难修的事变成一生中很简易就成办了,所达到的功德完全一样,这就不可思议了。

从这里我们更要加强信念。因为当时跋陀和菩萨亲自问弥陀世尊,佛就告诉他:你就常常念我的名字,不要间断,就能生到我的国土。从这也可以看到,《无量寿经》三辈往生都提出一向专念,这是有大秘密的。所以一定要把握这条要路,那么这一生确实就能很顺利地往生,没有什么忧愁、恐惧或者难行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