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乐集 1

安乐集卷上

唐并州玄中寺道绰禅师撰

此《安乐集》一部之内,总有十二大门,皆引经论证明,劝信求往。

这部《安乐集》中,总共有十二大门,都是引用经论来证明净土诸多法义的重大,以劝导行者信受净土妙门,依兹立愿而希求往生。这是说,这部论侧重引证经论,来说明净土法门的殊胜,目的在于引发学人的信愿。

今先就第一大门内,文义虽众,略作九门料简,然后造文。

现在首先按照第一大门内众多的文句、意义,简略地归摄为九门加以分别,然后造立文字来作具体阐述。

第一、明教兴所由,约时被机,劝归净土。

第二、据诸部大乘,显说听方轨。

第三、据大乘圣教,明诸众生发心久近,供佛多少,欲使时会听众力励发心。

第四、辨诸经宗旨不同。

第五、明诸经得名各异。如《涅槃》《般若经》等,就法为名,自有就喻,或有就事,亦有就时就处,此例非一。今此《观经》就人、法为名,“佛”是人名,“说观无量寿”是法名也。

第六、料简说人差别。诸经起说不过五种:一者佛自说;二者圣弟子说;三者诸天说;四者神仙说;五者变化说。此《观经》者,五种说中,世尊自说。

第七、略明真应二身,并辨真应二土。

第八、显弥陀净国位该上下,凡圣通往。

第九、明弥陀净国,三界摄与不摄也。

下面就对这九大门的内容,引用经论具体阐述,以此发起对于净土的信愿。

第一大门中,明教兴所由,约时被机,劝归净土者。

第一大门当中,首先说明净土教法兴起的缘由,针对时代和所化机宜,劝导当代众生归向净土。

若教赴时机,易修易悟;若机教时乖,难修难入。是故《正法念经》云:“行者一心求道时,常当观察时方便。若不得时,无方便,是名为失,不名利。”

如果教法相合时节、机缘那就容易修、容易悟,如果教法与根机在时节因缘上不相契,那就难修难入。因此《正法念经》中说:“行者一心求道时,常常要观察时节方便,也就是说要观察因缘是否契合。如果时机没成熟、因缘没有成熟,没有一种方便力,那是一种失误,不叫做有利益。”

何者?如攒湿木以求火,火不可得,非时故;若折干薪以觅水,水不可得,无智故。

这个道理以譬喻来说,比如钻湿木来求火,那是得不到火的,因为非时节故。钻干木才能出火,木头还是湿的时候,时节因缘没有到,这时即使使劲地钻也是没有功效的。如果折干薪来觅水,也是得不到水的,这是无智慧的缘故。因为干薪里没有水,你怎么去折断它也得不到水。

因此作任何事都要观察,是否契合自己当下的因缘。如果所寻求的法非常契机、契合时节因缘,那就用力少而成功多;如果不契合自身的根机,或者不合于时代状况,那也是用力多而成功少的。

是故《大集月藏经》云:“佛灭度后,第一五百年,我诸弟子学慧得坚固;第二五百年,学定得坚固;第三五百年,学多闻读诵得坚固;第四五百年,造立塔寺、修福忏悔得坚固;第五五百年,白法隐滞,多有诤讼,微有善法得坚固。”

佛在《大集月藏经》里早已预断了,佛灭度以后,从整个因缘发展上会有五段时期,有各自的因缘特点,行者必须知道。所谓“识时务者为俊杰”,一个人必须对时代的共同状况和个人的特别状况有一种清醒的了解,才会做出适当的抉择,这非常重要。法不合机,都成了闲言语。

因此《大集月藏经》中说:“在佛灭度后的第一个五百年,我的弟子们学慧会得坚固;第二个五百年就差了一些,学定能得坚固;第三个五百年又更差,学多闻读诵得坚固;第四个五百年,造立塔像、修福忏悔得坚固;第五个五百年白法隐没,善法在世上不流行,有很多的斗争、诤论,很少有善法得坚固。”“坚固”,就是那个时代在那些方面有坚固的品质。

我们观察当今时代的状况,确实如此。现在已经到了末法时期,属于第五个五百年。所以今天善法根本不明显,而且在世间很难流行。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五浊增盛了,譬如烦恼浊、见浊等都非常炽盛,负面的力量很强。整个世间是由众生的心识共同达成它的流向的,互相都有增上缘的作用。当众生的心里有非常大的邪见和烦恼时,就不易接受善法。整个时代的浪潮都在往邪恶的方向发展。

所以,今天的人都具有非常强的我执和竞争心态,都是长养自我、个性,喜欢自由、表现等,很少有善法会成熟为坚固的相。

又彼经云:“诸佛出世,有四种法度众生。何等为四?一者、口说十二部经,即是法施度众生;二者、诸佛如来有无量光明相好,一切众生但能系心观察,无不获益,是即身业度众生;三者、有无量德用,神通道力,种种变化,即是神通力度众生;四者、诸佛如来有无量名号,若总若别,其有众生系心称念,莫不除障获益,皆生佛前,即是名号度众生。”

这部经又说到:“诸佛出世有四种法度脱众生。哪四种呢?一、以口中宣说十二部契经,也就是以传授教法来度脱众生;二、诸佛如来有无量光明相好,一切众生只要能够系念、观察,无不获得利益,这是身业度众生;三、佛有无量德用、神通道力、种种变化,这是以神通力度众生;四、诸佛如来有无量名号,或者总的十号,或者特别的名号,如果有众生一心系在名号上称念,无不除障获益,都能够生在佛前,这就是以名号度众生。”

计今时众生,即当佛去世后第四五百年,正是忏悔修福,应称佛名号时者。若一念称阿弥陀佛,即能除却八十亿劫生死之罪。一念既尔,况修常念,即是恒忏悔人也。

衡量我们此时代的众生,正当佛灭度后第四个五百年,正属于忏悔修福,应当称念佛名号的时期。如果一念称阿弥陀佛,就能除却八十亿劫生死之罪。一念都是如此,何况常念?这就是恒忏悔的人。

这就是依佛经推断,正当第四个五百年是属于忏悔修福的时期,而称佛名号又能够速疾地除灭罪障、获得福德,生在佛前。因此,在此时期以称念名号为契合机宜。

又若去圣近,即前者修定、修慧是其正学,后者是兼;如去圣已远,则后者称名是正,前者是兼。何意然者?实由众生去圣遥远,机解浮浅暗钝故也。

如果距离佛世较近,那么就以前者修定修慧作为他的正学或正修,后者多闻、读诵、忏悔、修福、称名等作为他的兼学或者兼修。但如果是距离佛世已经遥远的时代,那应当反过来,以后者称名为正修,以前者修定、修慧等为兼修。什么缘故呢?这实在是由于众生距离佛世遥远,随着时代一代代地加重染污程度,在解慧上非常肤浅、暗钝的缘故,所以难以契入。而称名非常简要,容易相应、能够修,而且修后有果——临终能生在佛前,这就非常适合。就像今天的人,如果让他去修定修慧,少有人能成就。为什么呢?处在这个时代,心识非常地散乱、顽劣,有很多障碍,所以他在领会佛法时,只是一种表面知识性的理解,真正以静定之心来发起止观,则非常困难。

是以韦提大士自为,及哀愍末世五浊众生,轮回多劫,徒受痛烧,故能假遇苦缘,咨开出路豁然。大圣加慈,劝归极乐。

以这个缘故,韦提希夫人为着自身的离苦得乐,以及哀愍末世五浊众生在轮回里旷劫流转,无意义地感受各种五痛五烧等苦,因此她能假借自己所遭遇的苦缘,谘问世尊开示一条通畅豁然的出生死路。而大圣世尊特别地怜悯加被、劝导韦提希和末世众生一道归入极乐世界。

这也是世尊以佛眼看定末世众生处在很炽盛的五浊状况里,这时只有假借弥陀神力加被,才能够顿消业障而生在佛的净土,超脱苦轮。所以这是极其应合时代机宜的大法。因此,越到末世净土法门越盛行,法期最后的一百年,特留此经住在世间度脱众生。可见时代越浊恶,就越需要依靠这个愿海法门来得到度脱。如果要靠其他的法即生超出生死,就没有多少可能性了。

若欲于斯进趣,胜果难阶,唯有净土一门,可以情悕趣入。若欲披寻众典,劝处弥多,遂以采集真言,助修往益。何者?欲使前生者导后,后去者访前,连续无穷,愿不休止,为尽无边生死海故。

如果想在此土末法时期按照通途的教导来进趣圣道,那是很难达到胜果的。只有净土这一门,特别仗佛慈力加被,极其简易,能够即生成办,所以,我们非常有希望办到这一点,因此一心希求趣入。如果要披寻众多典籍,世尊劝导众生归向净土的地方是非常多的。因此我采集经中佛菩萨的圣言,辅助行者得到修持往生的利益。我的用意何在呢?就是要使得前面往生者能引导后来者,后去净土者能够访问前面往生者,像这样连续无穷,一直不断地推行弥陀愿海法门,使得一代又一代的人能够承前启后,不断出离生死,最终穷尽无边的生死海。

因此,我采集经教撰写这部《安乐集》。

第二、据诸部大乘,明说听方轨者,于中有六:

第二、依据诸部大乘经,显明讲闻的轨理或者方法,其中有六点:

第一、《大集经》云:“于说法者,作医王想,作拔苦想。所说之法,作甘露想,作醍醐想。其听法者,作增长胜解想,作愈病想。若能如是,说者听者,皆堪绍隆佛法,常生佛前。”

一、《大集经》里说,在闻法时,要做三方面的想,如果在心里真实起了这样的心想,就会得到大利益,以缘起相应的缘故。经中说:“对于说法者,要把他想成是大医王,想成他是在拔济我的苦难;对于他所说的法,想成是能够治疗生死病的甘露,想成具有法义精华的醍醐;对于听法者自身,要做我在此闻法中能够增长对于佛法的胜解,而且这样闻法后,能够治愈我内心的烦恼病。如果能这样做三方面的六种想,那么无论是说者、听者都能够绍隆佛法——继承兴盛佛法,常生在诸佛面前。”

第二、《大智度论》云:“听者端视如渴饮,一心入于语义中,闻法踊跃心悲喜,如是之人应为说。”

二、《大智度论》里说到:“听者应当有贤妙的威仪、态度,要端视说法师,如同干渴中饮到了甘霖那般,一心入在所说法语的义味当中,正当闻法时,要起踊跃心,然后做难遭难遇想,心里有一种悲喜交集之态,如果有这样的人,那就应当为他说法。”

第三、彼论又云:“有二种人,得福无量无边。何等为二?一者、乐说法人;二者、乐听法人。是故阿难白佛言:‘舍利弗、目连,何以所得智慧神通,于圣弟子中最为殊胜?’佛告阿难:‘此之二人于因中时,为法因缘,千里不难,是故今日最为殊胜。’”

三、《大智度论》里又说:“有两种人能得无量无边的福德。哪两种呢?一是爱乐说法的人;二是爱乐听法的人(‘乐’字就表示意乐,凡是你对法有真实意乐,那决定得利益,而且在一座中会产生无量无边的福德。所以心非常关键,由于圣法是极其深重不可思议的所缘境,本身是无量利乐的根源。只要心处在一种清净的善意乐当中,那决定能得无量的福报。这就像通常赞叹十法行获利无边那样,尤其对大乘法做听闻、做讲闻,更是不可思议的利益)。

以这个缘故,阿难曾经请问佛:‘舍利弗、目连这两位尊者,为什么他们得到的智慧和神通,在圣弟子当中最为殊胜呢?’佛告诉阿难:‘这两个人在因地时,为了寻求正法,即使有跋涉千里的辛苦,他们也面无难色。也就是为了求法,能够不顾惜一切。由于有这种心力,所以他们今天成为众弟子中上首,在智慧力或者神通力方面,都有特别大的力量。’”

第四、《无量寿大经》云:“若人无善本,不得闻此经,清净有戒者,乃获闻正法。”

四、《无量寿经》里说:“如果人没有善根,就听不到这个大经,只有清净具戒的人,或者说住在持戒大福德中的人,他才能够闻到这样殊胜的正法。”这说明,持戒修福者才能得闻殊胜正法。

第五、云:“曾更见世尊,则能信此事,奉事亿如来,乐闻如是教。”

五、在《大经》里说:“往昔曾经亲见过世尊,才能相信这不可思议之事;曾经奉事过亿万如来,就有善根非常欢喜听闻这样的圣教。”这都说明具善缘者才能有信心、欲乐来听闻净土法。这是非常不容易的。

第六、《无量清净觉经》云:“善男子、善女人,闻说净土法门,心生悲喜,身毛为竖,如拔出者,当知此人过去宿命,已作佛道也。若复有人,闻开净土法门,都不生信者,当知此人始从三恶道来,殃咎未尽,为此无信向耳。我说此人,未可得解脱也。”

六、在《无量寿经》的另一译本《无量清净觉经》里说到:“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了净土法门,心里生起一种悲感和欣喜,身体的毛都竖起来了,就像拔出来那样。要知道这个人过去世已经行过佛道。如果有人闻到开示净土的法门,丝毫不生信心,要知道这个人,才从三恶道里出来,他心中的殃咎、罪业还没有消尽,所以没有信心趣向,我说这个人还不能得解脱。”

是故《无量寿大经》云:“骄慢弊懈怠,难以信此法。”

因此,世尊在《大经》里说:“那些心怀骄慢、秉性恶劣、懈怠无精进力的人,很难相信这样不可思议的法门。”也就是没有足够的善根力就无法承受这种胜法,一心坚定地修持。这都说明能够闻受净土法门,的确是十分稀有难得的。

第三、据大乘圣教,明众生发心久近,供佛多少者。

第三、依据大乘圣教,说明闻法者宿世发心有多长久、供养佛的数量如何。

如《涅槃经》云:“佛告迦叶菩萨:‘若有众生,于熙连半恒河沙等诸佛所发菩提心,然后乃能于恶世中,闻是大乘经典,不生诽谤。若有于一恒河沙等佛所发菩提心,然后乃能于恶世中,闻经不起诽谤,深生爱乐。若有于二恒河沙等佛所发菩提心,然后乃能于恶世中,不谤是法,正解信乐,受持读诵。若有于三恒河沙等佛所发菩提心,然后乃能于恶世中,不谤是法,书写经卷,虽为人说,未解深义。’”

就如《涅槃经》所说:“佛告诉迦叶菩萨,‘如果有众生在半恒河沙数那么多诸佛处发起菩提心,然后才能在恶世当中闻到这部大乘经典而不生诽谤(所以这十分不容易,没有在诸佛面前种善根,在接受圣法时,他就会起诽谤心而无法接受,用一种偏邪的眼光来看待。只有在半数恒河沙那么多的佛面前,一处一处都发起过菩提心,这些善根逐渐累积到量,才能在闻到这部大乘经时,不生诽谤);如果有人在一恒河沙数那么多的佛那里,一次次地发过菩提心,然后才能在恶世当中闻此经不起诽谤,并且能生起很深的爱乐;如果有在两倍恒河沙数那么多的佛那里,一次次地发起过菩提心,然后才能在恶世中不谤这部法,而且具有正解信乐、能受持读诵。如果有在三倍恒河沙数那么多的诸佛处,一次次地发起过菩提心,最后才能在恶世当中不谤这部法,并且书写经卷,虽然为人讲说,还是不了解甚深义。”所以,不但能书写而且能讲,还能够解了甚深义,这的确是非常深厚善根的结果。

何以故须如此校量者?为彰今日座下闻经者,曾已发心供养多佛也。又显大乘经之威力不可思议,是故经云:“若有众生,闻是经典,亿百千劫,不堕恶道。何以故?是妙经典所流布处,当知其地即是金刚,是中诸人亦如金刚。”故知闻经生信者,皆获不可思议利益也。

为什么需要这样较量呢?这是为了显示今天各位闻法者,都是曾经在往世,已经发心、供养了百千万佛的结果(这里百千万是泛指)。又显示大乘经的威力不可思议,所以《涅槃经》里说:“如果有众生闻到这部经将在亿百千劫中不堕恶趣。什么缘故呢?因为这部妙经典所流布的地方,要知道那里就是金刚。那里的诸人也如同金刚。”所以,闻到大乘经生起信心,都获得不可思议的利益。那么同样听闻了净土经教,也应当这样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