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佛警策 4

元虎溪尊者优昙普度大师莲宗宝鉴节要


在家菩萨奉佛持戒,逐日营办家缘,未能一心修行者,须早起焚香,参承三宝,随意念佛,每日黄昏亦如是礼念,以为常课。

在家菩萨要奉持佛的教诫,每天还需要营办生活的琐事,如果不能一心修行,就应当早起烧香,敬奉三宝,随顺心意念佛名号,每天黄昏也要同样礼拜念诵,作为常课,这是每天不可缺少的功课。如同每日三餐都不可缺少,一天不吃就饿得慌,没有精神做事,然而吃饭只是为了滋养肉身,修净土的功课则是净土食粮,如果间断,净土的法身慧命也就无法增长,因此,每天早晚应做功课。

如或有干失时,次日当自对佛忏说。

如果有时事忙,没有做好功课,第二天就应当在佛前忏悔、述说,然后把功课补齐。


此法门要不妨本业,为士者不妨修读,为农者不妨耕种,为工者不妨作务,为商者不妨买卖,晨参夕礼之外,更能二六时中,偷那工夫,持念佛号百声千声,志诚为功,期生净土。

这一法门的特点是不废世法而行佛法,不离生活而成佛道,所以它对于在家人来说非常适合、方便。要想不离世间而成就出世解脱道,净土法门由于有阿弥陀佛本愿摄持,只要具足信愿,每日保持净土功课,自然临命终时蒙佛接引,且一旦往生,便超脱生死,故可谓是极其善巧,是成办解脱的一个捷径。

净土法门不妨碍你本身的事业,对于读书人,不妨碍进修、攻读;对于农民,不妨碍耕种;对于工人,不妨碍作务;对于商人,不妨碍经商买卖。但需要保证早晚功课,早上礼敬三宝、念佛、诵净土经卷等,夜晚也如此。坚持功课到临终,就符合了往生净土的条件,也是随顺了佛的教导——一向专念,信愿具足。如果对此有足够的重视,还能在此之外每日二十四小时中,抽一些闲功夫用于念佛,在百忙之中也要持念百声千声,至诚用功,以期往生净土,那么这些就都能成为净土资粮。

凡修净土之人,灼然是要敌他生死,不是说了便休,当念无常迅速,时不待人,须把做一件事始得。若信得及,便从今日起,发大勇猛精进,莫问会与不会,见性不见性,只执持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如靠着一座须弥山相似,摇撼不动。

修净土的人,的确是要敌得过生死,不是说完了就结束的,应当忆想无常迅速,时间不等人,很快这一生就会结束,要趁着有限的光阴,成办往生净土、解脱成佛的大事,这是在一切事中最重要的。如果相信持佛名号能了脱生死,就从今天开始,发大勇猛精进,不管会和不会、见性不见性,只是执持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就像靠着一座须弥山,无论遇到什么样的顺逆境风都不动摇。也就是说,一直坚持到底,是苦是乐,总是要坚持这一句佛,认为它最重要、最第一,如同自己的命根,其它总是若二若三,不关什么大事。

专其心,一其意,或参念、观念、忆念、十念,或默念、专念、系念、礼念,念兹在兹,常忆常念,朝也念,暮也念,行也念,坐也念,心念不空过,念佛不离心,日日时时,不要放舍,绵绵密密,如鸡抱卵,常教暖气相接,即是净念相继。

引起重视后,就要专一自心,不论参念、观念、忆念、十念,或者默念、专念、系念、礼念,都要把这一颗心放在阿弥陀佛上,念佛心在佛,常忆、常想佛,早上也念,晚上也念,走也念,坐也念,心念不空过,念念在佛、不离自心。如此日日时时行持不懈,不放不舍,绵绵密密地念下去,犹如母鸡抱蛋,要让热气相接,不可冷却,同样,一天一天持念下去,念佛的热气不断积聚,净土的胚胎就会形成,净业也就容易成熟。

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一时勇猛如同一股热气,中间不幸被其它境缘打失,勇猛便容易消减。由此可知,难在能够相续,如果特别重视这件事,小心保护自己的净业,才会容易成熟。这净念相继即是一大要点。而且,事在人为,只有自己肯去保护,才会一直保持热气,就如同世人贪著五欲、迷恋声色等,热气十足,因为他有欲乐,愿意这么干。

更加智照,则知净土即是自心,此乃上智人修进工夫。

如果再加上以智慧观照,就能了知净土即是自心,这是上智人修进的工夫。

如此抱得定,做得主,靠得稳,纵遇苦乐顺逆境界现前,只是念阿弥陀佛,无一念变异心,退惰心,杂想心,直至尽生,永无别念,决定要生西方极乐世界。果能如是用功,则历劫无明,生死业障,自然消殒,尘劳习漏,自然净尽,亲见弥陀,不离本念,功成行满,愿力相资,临命终时,定生上品。

如果能这样抱得定,做得主,靠得稳,纵然遇到各种苦乐顺逆的境界,只是如护命根般念一句阿弥陀佛,没有一念改变的心、退惰的心、杂想的心,如此念念坚持,直到尽寿为止,再没其他念头,就决定往生极乐世界。果真能这样用功,当积久功深时,自会产生极大效果,历劫的无明、生死业障都可以冰消瓦解,无数的尘劳习漏都可以自然净尽,也就是各种业障、烦恼、习气都可以消除,得以亲见阿弥陀佛。不离开这一念,功行圆满,以愿来发起行,以行来完成愿,有如此决定的志愿,一心抱定净土宗旨,当临命终时就一定能上品往生,顿时高登圣地,可谓是善用人身、不负此生,终于完成超出历劫轮回、显发自性、迅速成佛的大愿。这些都是由遇到不可思议的净土法门而成就极其殊胜的义利。

若念佛之人,尘垢未净,恶念起时,须自检点,或有悭贪心、嗔恨心、痴爱心、嫉妒心、欺诳心、吾我心、贡高心、谄曲心、邪见心、轻慢心、能所心及诸逆顺境界随染所生一切不善之心,设或起时,急须高声念佛,敛念归正,勿令恶心相续,直下打併净尽,永不复生。

念佛人还要常常绵密地观照自心,是恶念,就要及时打拼干净;是善念,就要维持,使它相续深厚。这就是念佛人要净治心地,以心净故佛土净,以心净故与弥陀清净本愿相合,所以,清净心地是修道的基础,一定要在清净心上来念佛。

此处,大师特别地开示念佛人要常常反省自心。由于我们是凡夫,尘垢并没有消尽,往往还会生起恶念,需要时时检点“我是在生起什么样的心”。我们要能认识烦恼,而且不让它存留。

如果心里耽著财物、地位、面子等,就是悭贪的心;或者认为别人未满自己的意,自己已经吃亏,由此内心厌恶、忿怒不平等等,就是嗔恨心;或者不知道眼前的五欲境界、男女、名利等等都虚假不实,反而产生一种痴爱,比如爱儿女、爱丈夫、爱虚荣、爱打扮、爱享受等等,就是痴爱之心;或者见到别人的圆满,有功德、有长相、家庭美满等等,心里就无法容忍,则是嫉妒心;或者有欺诳心,就是自己假装具足功德来蒙骗别人;或者有吾我心,就是认为有我而分判自他、辨别亲疏,发起比较、竞争等等;或者有贡高心,只要自己有一项功德,就以为自我如何如何,表现出一种高慢的外相;或者有谄曲心,就是心地不正直,心口不一,心里想一套,口里却说另一套;或者不正直,为了保护自己的虚荣、面子,绕着弯子说话;或者有邪见心,执持不正见,将此世间视为常乐我净,认为没有因果,认为可以随心所欲等等,都是邪见;或者有轻慢心,瞧不起别人;或者有能所心,总是心攀缘在境界上面,起各种分别,境界如何,我的心如何,都是能所心;还有随染缘产生的一切不善心,这些全是生死的根本。

假使有其中任何一者生起时,自己不注意观照,就常常会陷落在烦恼里面,三十分钟、四十分钟,有的甚至是由于我执作怪,仅仅在面子上无法忍受而长期陷在烦恼的心境中,这些都不是修净土的心、修净土的人,而是完全跟随烦恼转,时时增长生死。

所以,当烦恼心生起时,就要立即高声念佛,把念头归在纯正当中,把邪念归到正念当中。不应随顺邪念转,也不应使恶心相续,这就如同两军交战,一声佛号是心中的正念,要积极地提起、不断地相续,才能把恶念打拼干净,使它们永不复生。

所有深信心、至诚心、发愿回向心、慈悲心、谦下心、平等心、方便心、忍辱心、持戒心、喜舍心、禅定心、精进心、菩提心及一切善心,常当守护。

生起深信心、至诚心、发愿回向心,也就是具备《观经》中所说的三心。如果一心想趣向净土,或者真心真意地在阿弥陀佛面前礼敬、持诵,或者至诚地发愿回向,对于这些善心、求生净土心就应当支持。如果支持它、滋润它,它的力量就会增长,以后就能更强大地现起,所以是需要守护的地方。还有与圣道相应的大乘慈悲喜舍之心,或者与真心相应的无我、谦下心,以及待人平等的心、给人方便的心、处处为人着想的心,或者遇到寒热病苦等能安忍的心,或者遭受辱骂能柔顺忍辱的心,又有坚持戒行的心、喜舍的心、禅定的心、精进的心,乃至为利一切有情愿证菩提的心,以及一切利他的善心,当其生起时就要好好守护。

更要离非梵行,断恶律仪,鸡狗猪羊,慎毋畜养,畋猎渔捕,皆不应为。当随佛学,应以去恶取善为鉴戒!

再者,还要远离非梵行,就是断除一切贪婪、淫欲、追求世法享受等的行为;还要断除各种损他损己的恶律仪行。不畜养鸡狗猪羊,不打猎、捕鱼,也不要上网沉迷于各种的五欲娱乐,这些都不应当做,以免失坏净心净业、与净土不相应,反而增长生死中的习气。如果这类习气增长过量,将来就会往恶趣中堕,往生死中堕。所以要保护好清净的心地,在此清净心中常随佛学,学佛因地的出离心、菩提心、大悲心,以及各种菩萨行。同时,以去恶取善作为一面镜子,常常警戒自心。总之,念佛人要注意平时的修心,这是修行的根本。

真信修行之士,只要记得这一句阿弥陀佛在念,莫教失落,念念常现前,念念不离心,无事也如是念,有事也如是念,安乐也如是念,病苦也如是念,生也如是念,死也如是念,如是一念分明不昧,又何必问人觅归程乎?

具有真实信心的修行之士,只要记得让这一句阿弥陀佛在念,它就像生命一样不可失落。它在就是希望,它在就是净土真因,它在就是解脱妙道。守住一句阿弥陀佛,常常让这一句佛现前,也就是让“南无阿弥陀佛”六字历历分明。佛号现前,佛就现前,也是佛的愿力现前、佛的加被现前、净土的真因现前,也是觉悟现前。

我们应当领会到,一句阿弥陀佛就是殊胜的般若,是殊胜的净心法,是殊胜的妙功德藏。要如同口含一颗如意宝珠般爱护,绵绵密密地护持,它就能够潜移暗长。譬如,我们身上的毛发,虽然没感觉到它生长,其实刹那刹那都在生长。同样,持这一句阿弥陀佛能够转业识心为光明藏,能够秘密地转移根身器界,最终,净土的根身器界乃至无量功德——光明、相好、神通、智力等,全部会由此而现前。可见,一句阿弥陀佛的确是本师释迦佛在五浊恶世所得的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它以无量光寿为体、代表着阿弥陀佛,更直接地说,它就是佛的正觉,就是十二光德所摄的无量无边的功德海。把它秘密地放在自己的心田里,不断地念,就是不断地在滋长圣因。

了解到这些以后,我们就能生起一种强大的信心、欲乐来持念,这时就是趣入了正行。由于信心和愿力已经生起,自然会非常珍重这一声佛,念念不离心,如鸡抱卵,如龙含珠。由于已经具备念佛的欲乐,你就会常常在念,没事的时候也是在念,有事的时候也是在念,紧紧地抓牢这一句佛,就如同紧握一个宝贝不愿意丢弃一样。只是这一句阿弥陀佛,安乐也这么念,苦恼也这么念,生也这么念,死也这么念,一直念到底,念到一念分明不昧,又何必向人问归程呢?这就是归家之路,是见性之路,是与佛相应之路,是开净土莲花之路,是成佛之路。


清蕅益智旭大师灵峰宗论节要


念佛求生净土,乃一门圆摄百千法门,非举一废百也。但必一门深入,念佛为正行,余一切戒定慧等为助,正助合行,如顺风之舟,更加板索,疾到岸矣。

念佛求生净土一门叫做大总持门,在这一门中圆摄了百千法门,而不是单举这一门废弃一切门,此中关要应当认清。但也一定要一门深入,以念佛作为正行,其它一切戒定慧等作为助行,正行和助行配合起来,就如同顺风的舟船,再加上努力以板桨划动等,就能快速到岸,这就是正助配合的道理。

修行的主线要分明,信愿要坚定,正行要突出,也就是一般以持名念佛为正行,再加上平常的持戒、修福等作为助缘,心的方向上是以信愿摄持、唯一趣往西方,又有众福滋润相续,以忏悔消除障碍,再加上发菩提心展开心量与佛相应等等,如此正助兼修功效巨大,能够快速到达彼岸。犹如船只已经扬帆顺风般,自心已经与阿弥陀佛的愿海相应相顺,就会一直去往西方。心意坚定,意为具足了信愿。然后开动主力,就是一心念佛,直下跟阿弥陀佛相应,加上平常用心积资忏罪,很容易快速发生功效,好比顺风行舟,旁边再加上船桨来划一般,使这艘内心的大船不断地往西方进趣,直至到达彼岸,这就是能够把握缘起、善加修持之人。也就是说,明白这件事如何操作之后确定方向,就能事半功倍,因为缘起完全如理、相顺、顺应的缘故。

念佛之法虽多,持名最为简便,持名之法亦多,记数尤为稳当,真操实履之士,岂求异愚夫愚妇哉?

念佛的法门很多,观像、观想、实相、持名,其中以持名最为简要方便。口中六字洪名一出,就已经入于正修;一念接一念地相续,还能不妨碍日常之事,凡是做些不用心的事都可以边做边念。走也可以念,坐也可以念,上厕所可以念,洗菜、做饭、洗衣服等都可以念,只要内心安定、稳重,就可以配在事上来修。而且它极其方便,碰到繁忙的时候,中间休息都能见缝插针地修此持名法门,或者等车、买东西、排队等等,都可以念佛,即使出声不方便,心里还可以秘密地执持。

作为在家人,要懂得“废时利用”,平常有很多时间都是没加以利用就让它过去了,但是若用于念佛,即使是几分钟、十几分钟都能成办殊胜的净土资粮。在家人上下班在公交车上浪费许多时间,如果能用于念佛,就等于上班的时候做了一堂早课,下班的时候又做了一堂晚课。过去在公门里的人常常这样干,例如有些诵《法华经》的人,他骑着马要上班的时候,在马上的一段行程中就诵完了一卷《法华经》,或者诵《心经》、《金刚经》也是如此。如果懂得以这种方法修持净业,的确可以边做事边持名念佛,不相妨碍。可见,它也是极其简易的。

持名的方法很多,计数尤为稳当,所以真操实践的人,他不会为显示和愚夫愚妇不同而故作玄妙,而是踏踏实实地用计数的方式拴牢自心,每天完成一定的量,一句一句地念,稳稳当当地求生净土。然而,现代很多人首先就学不著相,实际上他散漫、任性的习气非常重,如果不计数就根本没有保障,他可能很快就不再念,而计数至少能保证一定的量,如果常年相续,质也在里面。

出三界火宅,有横竖两途:以自力断惑超生死者,名竖出三界,事难功渐;以佛力接引生西方者,名横超三界,事易功顿。远祖云:“功高易进,念佛为先。”经云:“末世亿亿人修行,罕一成道,惟依念佛,可得度脱。”

出三界火宅有横竖两条路:凭自力断除烦恼、超越生死,叫竖出三界,事情难,功夫需要逐渐积累升进;以佛力接引往生西方叫做横超三界,事情容易,功行也可以顿然成就。所以远公大师说:功高易进,以念佛为先。经中也说:末世亿亿人修行,很少有人成道,唯一依靠念佛能够度脱生死。

古人用小虫钻出竹子的譬喻来形容横超和竖出的差别:凭自己的道力需要经过资粮道、加行道、见道,然后断除从粗到细所有三界的烦恼,犹如小虫要从最下一节开始,向上逐节咬破,最终才能出来,以此比喻竖出三界;横超是由于有大方便门,这个小虫只要从旁边咬一个洞就能钻出,不必要向上一节一节地突破,以此比喻一生坚持念佛功行,一直以信愿把持,不断地念,念到临终就能出现缺口,也就是以阿弥陀佛的大愿力摄持,脱出三界。常人对于后者横超更容易办到,而且功行顿速,在临终的时候一念间就能顿超生死,登上出世间的胜妙净土,从此不再流落三有而到达不退地,这就叫做事易功顿。

易,只要能念六个字就可以行持,下至于蜎飞蠕动都能成办,当然可谓容易。不像其它法门必须首先开解,具足见解以后才能修持,否则落于盲修,之后再通过不断地积攒功行,才能够一节一节地过关,可谓非常不易。念佛无论士农工商、智愚贤劣,只要他有信心,愿意念、愿意往生西方,一开口念六字,就已经踏上了正途;而且它可以不废弃世事来修持出世间法,所以叫做事易,只要愿意,人人都可以做到。

所谓功顿,就是临终时与阿弥陀佛相应,下至至心一念,就已经了脱生死,所以是顿然凭佛力直超生死。

功高易进,意为念佛的功德高超又容易升进,是一个首要的法门。佛在《大集经》中也说,末世亿亿人修行,少有一个成道,就是因为其他门极难,只有依靠功高易进的念佛可以度脱生死。

如乘船渡海,不劳功力。

如同乘坐舟船渡海,有船载托的力量,就不必辛苦费力。

如果要自己从此岸游到彼岸,中间有很多难以渡越的风浪,而且路程长远、体力有限,还没渡到中间就已经力竭而死。同样,由于凡夫业障深重、道力浅薄,想在这一生以自力完成超越生死的路,恐怕还没到圆满心愿的时候就已经到后世了。

然而,犹如凭借轮船的载托力量,只要以一定的资金买上船票,就可以安闲、平稳地到达彼岸。同样,我们的心如果乘上阿弥陀佛大愿船,这一生的确就是生也乐,死也乐,无论在什么时候都有保障、有希望,能依靠佛陀大愿的力量安安稳稳地在临终直接往生西方。

夫能笃信西方捷径,至诚发愿,一心念佛求往生者,真大丈夫矣。倘信不真,愿不切,行不力,佛虽大慈为舟,如众生不肯登舟何哉?

虽然说起来容易,但是也必须自己有一种坚信心,深信西方这条路是捷径,的确是特殊的法门,之后,以至诚心来发愿,特别有一种欲乐想要成办这个法门的利益。以此希愿之心,一心念佛求生极乐世界,才真正是大丈夫。假使自己信心不真实,愿不恳切,行持又不努力,虽然佛有大慈悲作为舟船,但是众生不肯上船,也没有办法。

所以,净土法门是以信愿行为纲宗。首先,对于佛的圣教量、佛的无上愿力(即智悲力)深信不疑,相信这是特殊法门,能够即生超脱生死,一旦往生,就得到极其殊胜、不可思议的出世间解脱与成佛的利益;之后,有一种真切希求往生的希愿,这种衷心的愿望如同商人求财、色鬼求色般完全占据自己内心;不但有信愿,还切实地实行,也就是真正开始行动,真正为净土积集资粮,力求与阿弥陀佛相应。如是具足信、愿、行,就是把握了净土大道的纲宗,决定能够临终往生。相反,如果没有落实到信愿行的三要点上,即使如何在表面下功夫,口里如何吹嘘等等,都是虚假的因,以此不可能成办往生。

所以,此法门需要自他二力合修,就弥陀本愿深重、具有大力、能够摄持业重众生往生净土的角度来说,我们高赞它为他力法门。但实际上他力不离自力,在自力方面必须要具足信愿行。以自他二力和合、达成相应,就决定能够往生。如果光有他力,自身发不出真信、切愿和实行,阿弥陀佛也没办法。假使不需自身的条件就能够被拉往净土,佛陀具有最广大、圆满的大悲心,以及最无上的力量,应当把全法界的一切众生都拔济到极乐世界,然而现前十方六道中还匍匐着无量无数的众生。可见,必须众生自己愿去,所谓“把手牵他行不得,但当自肯乃相应”,我们应当着力在自身上培养信愿行,以净土的真因来达成往生。

欲速脱轮回之苦,莫如持名念佛,求生极乐世界;欲决定生极乐世界,又莫如以信为前导,愿为后鞭。

要想快速脱离轮回苦,不如持名念佛,求生极乐世界;而要想决定往生极乐世界,就不如以信心作前导、愿作为后鞭来保证往生。

总之,在信、愿、行三要道中持名念佛,求生净土,的确就能快速脱离轮回。也就是生起信心导引在前,又有发愿作为后面的鞭策,时时引领自心往极乐世界走,就决定能够往生极乐世界,因为“信愿是缘起”的缘故。

信得决,愿得切,虽散心念佛,亦必往生。信不真,愿不猛,虽一心不乱,亦不得生。

此处指出“往生与否,全凭信愿之有无”。信得决定,无有怀疑,信得过释迦牟尼佛的圣教、阿弥陀佛的本愿、十方诸佛的证成,信得过不可思议的法门、缘起和利益。在此之上若能深心切愿往生,就如同希求脱离牢狱、返回家乡般,即使是散心念佛,也一定往生。相反,信得不真,愿得不猛,即使功夫上达到一心不乱,也不能往生,因为信愿缺乏的缘故。

具足信愿,心就在西方,就是接通了往生的缘起,是真正朝往西方前进,也是真正启开了西方宝池中的莲花。信若不真,愿也不猛,即使看起来再如何如何,也不是生西方的人。好比对于世间的某一党派,真正拥有信心和心愿,就属于党派中的人;没有信愿的,即使其它方面再有怎样的能力,也不属于此党派中的人。

能有真切的信愿,死心塌地向往西方,就是净土的铁党分子,功夫差一点都不成问题,决定会往生。如果不是净土党分子,没有入净土党,就不可能往生,因为是没有真心的党外人士。

云何为信?一信阿弥陀佛愿力,二信释迦文佛教语,三信六方诸佛赞叹,此而不信,真不可救,故须先深信,勿起疑惑。

什么是信呢?就是要信得过佛的愿、佛的话、佛的教导。此法门是极不可思议的行境,即使十地菩萨也不能全分测知,唯佛与佛乃能究竟证知,所以必须要信解佛的话。

首先是相信阿弥陀佛的愿力真实不虚,只要我信愿求生,下至十念,都一定能被拔济而生入净土,之后得不退转而成佛。其次,要信释迦文佛的教言真实不虚,佛是想给予我们真实利益,所以教导我们念佛求生西方。再者,信十方诸佛出广长舌赞叹决定不虚,诸佛如何劝导,我们如是依教奉行、随顺而修,就决定不会落空。如果对弥陀愿力、释迦圣言、六方佛赞叹都不相信,就真的成为不可救药了,所以,深信不疑极为首要。


云何为愿?一切时中,厌恶娑婆生死之苦,欣慕净土菩提之乐,随有所作,若善若恶,善则回向求生,恶则忏愿求生,更无二志,是名为愿。

什么是愿呢?就是一切时中厌离娑婆生死的苦难,欣慕净土菩提的安乐。无论做什么,如果是善就回向求生,恶就忏悔求生,再没有第二个志愿,由此唯一趣向极乐世界,再不选择其它刹土,更不选择在此世界投生,如此将自己的志愿确定下来,就叫做愿。

信愿既具,念佛方为正行,改恶修善皆为助行。随功力之浅深,以分九品四土,纤毫不滥,只须自己检察,不必旁问他人。

信愿具足并越来越真切以后,念佛才是正行,才算走上了往生的正途。如果信愿不具,光是念佛,其实还不能成为即生往生的具足因。也就是没有信愿而念佛,虽然可以种下远因,可以修福报,可以得到很多好处,但是由于自心不肯去,就不可能被勉强拉去。自己愿意走这条路,才会上路并实现结果;自己不想走这条路,即使念佛也不会达成往生。

念佛成为正行时,改恶、修善、回向等都可以成为助行。随着自身修进功夫的深浅,相应就有九品、四土的果位差别,一丝一毫都不会错乱,这便是缘起无虚误的道理。怎样种因,就怎样得果,功行上有什么差别,果报上就有相应的差别,即所谓“果随因行,丝毫不爽”。只应当在自己的心地上去检验,不必去问别人,心上如何起心修行是因,以此因来决定果报,绝不是通过其他方式来决定。总而言之,因缘全在于自心。

谓深信切愿念佛,而念佛时,心多散乱者,即是下品下生。散乱渐少者,即是下品中生。便不散乱者,即是下品上生。念到事一心不乱,不起贪嗔痴者,即是中三品生。念到事一心不乱,任运先断见思尘沙,亦能伏断无明者,即是上三品生。故信愿持名念佛,能历九品,的确不谬。

如何来检验自身的功行以及往生的品位呢?如果有深心切愿念佛,而念佛的时候内心多有散乱,就是下品下生;散乱渐渐减少,就是下品中生;已经不再散乱,就是下品上生。念到事上一心不乱,不再被其它境缘所转移、不再起贪嗔痴时,就是中三品生。念到事上一心不乱,能够任运断除见思、尘沙烦恼,也能伏断无明,就是上三品生。所以信愿持名念佛能够遍于九品阶位,的确无有错谬。

此处所说蕅益大师在持名功夫上分成的九品,以及各自所得的果位差异,我们不能简单将其等同于《观经》的九品。九品可以有多种涵义,按照心上持名功夫的浅深而分,当然和《观经》九品不同。


又信愿持名,消伏业障,带惑往生者,即是凡圣同居净土。见思断尽而往生者,即是方便有余净土。豁破一分无明而往生者,即是实报庄严净土。持到究竟之处,无明断尽而往生者,即是常寂光净土。故持名能净四土,亦的确不谬。

信愿持名的法门不仅能够遍于九品,而且能够证到四土,其中情形即是:当信愿持名消伏了业障,而带惑往生,就是凡圣同居净土;如果断除见思烦恼而往生,就是方便有余净土;进而豁破一分无明而往生,是实报庄严净土;持到究竟处,无明断尽而往生,则是常寂光净土。所以,以持名一法能净四土,也是的确不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