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贤行愿初机导引 思考题

(第一篇)

1、解释大、方、广的涵义。

2、解释“佛华严”和“经”的涵义。

3、思维二种解脱的涵义及其关系。

4、思维二种境界的涵义及其关系。

5、为什么说解脱境界不可思议?

6、解释“行愿”的涵义。

7、解释“普贤”的涵义。

(第二篇)

8、趣入普贤行时有哪两大障碍?分别障碍什么?为什么?

9、“心”有哪些涵义?真心和妄心有何差别?

10、举出几种执理废事的谬见,以理破除之。

11、爱执自我会引起什么过患?如何破除这种障碍?

12、执著万法实有是怎样障碍普贤行愿的?如何破除这种障碍?

(第三篇)

13、礼敬愿王的所观境、能观者是什么?无尽的相如何?

14、须以哪两个要因修习普贤行愿?各是什么涵义?

15、学习十大愿王要把握什么根本要点?

16、称赞愿王的所观境、观行之相是什么?无尽的相如何?

17、为什么要对不思议解脱境界发起胜解?这对我们发菩提心、往生净土等有何帮助?

18、供养愿王的所观境、能观之心、观行方式为何?

19、何谓法供养?为什么说诸供养中法供养最胜?

20、思维忏悔愿王中蕴含的四力的涵义(破恶力、恢复力、依止力、对治力)。

21、随喜是什么状态?如何随喜五类众生的善根(佛、凡夫、声闻、缘觉、菩萨)?

22、何谓转法轮?为什么要请转法轮?

23、请转的境是什么?如何请转法轮?

24、为什么现前就要发普贤行愿?这样做对于开发本性有何助益?

25、从三方面思维请住愿王的涵义:

(1)祈请的境;(2)祈请的目的;(3)请住的时间。

26、思维“常随佛学”四字的涵义。你是怎么理解“学”的?合乎它的本义吗?

27、依经文思维毗卢遮那如来因地的修行和果地的事业相,并一一发誓随学。

28、什么是众生?什么是恒顺?为什么对佛说随学,对众生说随顺?

29、众生有哪些种类差别?应以何种态度与行为对彼等作随顺?

30、为什么要像对待佛一样平等饶益众生?

31、为什么说随顺众生即是供养如来?

32、思维以下经文的涵义:

(1)菩提属于众生,若无众生,一切菩萨终不能成无上正觉。

(2)以于众生心平等故,则能成就圆满大悲;以大悲心随众生故,则能成就供养如来。

33、从三方面思维回向愿王的涵义:

(1)所回向的善根;(2)回向处;(3)祈愿处(须展开来逐句思维)。

(第四篇)

34、随顺趣入普贤行愿有何利益?

35、闻信本经有何殊胜功德?

36、思维对本经作十法行的五种果:

(1)增上果;(2)等流果;(3)异熟果;(4)士用果;(5)离系果。

37、修普贤行愿会获得哪些往生净土上的利益?


普贤行愿初机导引(下)

1、数数思维七支行法(包括礼敬支中的总礼和别礼)的涵义,直到熟练掌握为止,并于念诵时真实随文作意。

2、修持七支行法有哪些利益?七支可归摄为哪几类?

3、为什么要修习贤善意乐?如何修炼常随佛学意乐?细致了解之后,数数随文作意串习。

4、修习庄严国土意乐时,应在在器界、情界方面分别希求成就何种相?

5、从所缘和行相两分,数数思维利乐有情意乐的内涵;并数数串习此意乐。

6、思维不忘宿命、出家持戒、随有情语言说法、勤修六度和断除菩提心违品这些愿的涵义;思维这组大愿是如何围绕不忘菩提心而发起的。

7、“自在无碍行愿”总的涵义如何?具体涵义如何?分别以什么比喻表示?

8、在利益有情愿中,具体如何祈愿拔苦、与乐?时、空、种类上的周遍相如何?掌握后这些内涵之后,数数如是祈愿。

9、思维披精进甲愿的内涵,并数数串习此愿。

10、思维会遇同分菩萨愿的内涵,并数数串习此愿。

11、为何发愿令善知识欢喜?具体如何发愿?

12、从供养境、供养具、供养时三分,思维见佛供养愿的涵义。

13、思维摄持正法愿的纲要和具体内涵。

14、发愿得无尽藏的理趣如何?此愿和求生净土有何紧密关系?

15、逐条思维“趣入”这组愿的涵义。熟悉之后,自心常常如是祈愿。

16、通过思维明确八种力的内涵,并常常祈愿具足八种力。

17、在“四力”的偈颂中,前三句具体如何发愿?最后一句涵义如何?

18、逐句思维“八海”愿的涵义,抓住每句发愿的要领而随文作愿。

19、如何作随学如来的回向?

20、如何作愿等普贤的回向?

21、如何作愿等二圣的回向?

22、为什么说本经一切发愿可结归为“为得普贤殊胜行”?如何在自心上发起这句愿的内涵?

23、净土愿中包括哪几个发愿?具体如何发起?

24、思维愿边际的涵义,并在念修每一愿时都加上这一内涵。

25、闻信本经有哪些功德利益?为什么会有如此巨大的功德?

26、对本经作十法行会获得怎样的增上果和等流果?原因是什么?

27、对本经作十法行会获得怎样的离系果、异熟果和士用果?

28、修持普贤行愿的究竟果是什么?

29、从以下三方面思维总回向的内涵:

(1)、所回向的善根是什么?

(2)、“沉溺众生”是什么状况?

(3)、我们应当如何救拔苦难众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