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陀四十八愿大义 6

第十二、光明遍照十方愿

设我得佛,光明有限量,下至不照百千亿那由他诸佛国者,不取正觉。

此即愿当来成佛,色身光明普照十方无数净秽国土。

法藏菩萨的大愿不是只救一个地球上的众生,不是只救一个三千大千世界中的众生,也不是只救东方、南方等局部地区的众生,而是要普救全法界的一切众生。那么,以什么方便来达到普遍摄受众生的目的呢?即发愿成就色身的光明,普照到十方无数佛土。如果这种光明有限量,最低不能照到百千亿那由他佛国,就不取正觉。

这一愿极其惊人,因为这不是发愿成就法身无量光,而是发愿成就色身无量光。就法身而言,心性寂而常照,称为光明。以心性无量之故,光明则无量。诸佛都已彻证心性本体,都可称为无量光。而此处发愿成就色身光明无量,其用意是为能普遍摄取十方世界中的念佛众生,使之得以往生。总之,这是为利益无量众生,而誓愿光明无量。

在本愿的成就文中,讲到诸佛的光明,有的照到几十里、几百里、几千里乃至于照到一个佛国、十个佛国、百千佛国等,在量级上有很多差别。汉、吴两译中说到,诸佛光明所照远近,是源于前世求道,所愿功德大小不同。至成佛时自然显现,不必预计安排。阿弥陀佛威神光明最为第一,诸佛光明所不能及(魏译)。其佛光明普照佛刹无量无数不可思议(唐译)。

在吴译本中,有一段愿文:“使某作佛时,令我顶中,光明绝好,胜于日月之明百千亿万倍,绝胜诸佛。光明焰照,诸无央数天下,幽冥之处皆当大明。诸天人民、蜎飞蠕动之类,见我光明,莫不慈心作善者,皆令来生我国。”从中看出法藏菩萨誓愿成就的光明有炽盛、遍照、摄受利生三种妙德。

炽盛,指光明超胜日、月之光百千亿万倍,且胜过诸佛光明。遍照,指光明普照无数世界,令幽冥之处悉皆明朗。摄受利生为光明之德益:“见此光明,无不慈心作善”,即加持众生灭除其心中垢染、发起善心;“皆令来生我国”,指光明摄取众生,往生净土。如《观经》云:“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往生礼赞》云:“弥陀世尊,本发深重誓愿,以光明名号,摄化十方。”

第十三、寿命同佛永久愿

设我得佛,寿命有限量,下至百千亿那由他劫者,不取正觉。

此文即愿当来在净土成佛时,色身住世的寿命无量。就如同《法华经》所说:“山海慧如来,寿命无有量,以愍众生故。”法藏菩萨发起此愿的悲怀是:若教主佛住世的时间短促,则教化事业必定短暂,有很多众生将难以值遇佛。当众生善根还处在薄弱的阶段,就像一个婴儿不能离开母亲,时时需要母亲照顾、抚养,才能长大成人。同样,初学菩萨在尚未入法位的阶段,必须常常依止佛不离开。这样由佛护持、保养,使得他的道力增强,逐渐达到坚固,之后才能独立。以此缘故,法藏菩萨发愿色身住世的寿命无有限量,这都是愍念众生的缘故。

此愿的利益是能在未来无量无边阿僧祇劫中,永远给十方世界的众生作依止处。十方世界无论哪个有情只要他想依止阿弥陀佛,就有机会即生生在佛的足下。从此一直在佛身边闻法、修行、成就,不会处在无依无怙、不得佛摄受的状况当中。因此赞叹佛色身寿命无量为利他无上恩德。

总结:阿弥陀佛的悲愿是要做到普度十方三世的一切众生同成佛道,为此以成就无量光、无量寿作为大悲利他的根本。即:成就无量光,在空间上遍照十方无数世界,普遍摄受念佛众生;成就无量寿,在时间上尽未来无数大劫给众生作依怙。如此横遍竖穷,大悲周遍入于无量时空,展开无穷无尽的事业,普度十方有情疾成佛道!

第十四、声闻广多无量愿

设我得佛,国中声闻,有能计量,乃至三千大千世界众生,悉成缘觉,于百千劫,悉共计校,知其数者,不取正觉。

此愿大意为:假使我成佛,我国中的声闻若能算出他们的数量,乃至三大千大千世界的众生都成了缘觉阿罗汉,这些阿罗汉们在百千劫中共同计算极乐世界声闻的数量,假如能计算出来,我就不取正觉。

本来,声闻行者的种性偏小,要让他发菩提心,趣入无上菩提,有很大难度。而法藏菩萨在此发愿摄受无量声闻众往生净土,成就菩提。这种愿力实在不可思议。

我们学习四十八愿时,能一愿一愿地认真思维,就会确认到弥陀愿海的确是“一乘悲愿”,是普度一切众生同成佛道。那么,在一切众生当中,有三类障难现象,所谓的二乘、女人和根缺。即:或者由于六根不具,学佛存在很大的障碍;或者由于所依身——女身的过患,带来成佛的障碍;或者以种性偏小,也成为入佛的障碍。法藏菩萨要实现普度众生同成佛道的大愿,特别怜愍这些有障难的众生,发愿以无上神力来消除他们的障难,使他们都能迅速成佛。本愿说的是普度声闻成佛。后面还有两愿,是发愿使女人转女成男、往生成佛,以及让菩萨一切生中远离根缺的障难。

有人说:无论《阿弥陀经》《无量寿经》,还是龙树菩萨的论,都在说极乐净土的声闻无量无边,好像以声闻众多为奇特,这是什么原因?

答:《往生论注》上这样解释,譬如鸩鸟飞入水中,以它的毒力使鱼蚌都死去,而犀牛触及水时,能使已死的鱼蚌都复活。这是指,本来偏于小乘的行者很难发起菩提心,但以弥陀神力加被竟能使声闻发起菩提心。这是佛力极其不可思议之处。

有人问:《往生论》上讲“女人及根缺、二乘种不生”,而这里却说佛国有无量声闻众,两者不矛盾吗?

答:这里说的声闻并不是真实的声闻。《往生论注》上讲,这就好比佛到了天上,跟天帝谈话的时候,称他为“憍尸迦”,其实这是他前世做人时的名字。但到了这一世还称他为“憍尸迦”,就是用他前世的名字来称呼他。与此类似,有一类前世偏重于修学小乘法的行者,被弥陀愿海摄受而往生到了净土,还以他前世的名字称他为声闻,但不是声闻种性。

而且,阿弥陀佛普度众生是观机施教,对于前世串习小乘法很多的众生,先给他传四谛等法,让他先断烦恼障,但这并非只停留于小乘的地位。比如《观经》讲中品上生的情况时:对于小乘根性回向往生的这类凡夫,到他临命终时,佛为他讲苦、空、无常、无我等,而他往生之后,到莲花开时,便听到众多的音声在赞叹四谛,当即便证得阿罗汉果。因为这类行者首先断烦恼的缘故,也称其为声闻。

其次参照宋译经文,里面明显讲到:“我得菩提成正觉已,所有众生令生我刹,虽住声闻、缘觉之位,往百千俱胝那由他宝刹之内,遍作佛事,悉皆令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一方面,从断烦恼的程度说他“住于声闻、缘觉之位”。另一方面,这些圣众既然能去百千俱胝那由他的佛刹作无量佛事,那就不是阿罗汉的行为,而是大菩萨的行为。因为,声闻行者不闻他方佛名,也不能普作上供下化的佛事。

由此可知,只是从宿世偏重于修学小乘法而称之为“声闻”,或者以往生之后为其先说四谛法而断烦恼障,称其为声闻、缘觉。但是按发心和行为衡量,既然能去无量世界遍作佛事,那就是菩萨的行为。

总之,这是在发愿成就光明无量和寿命无量之后,又发愿成就眷属无量。那么,西方净土的声闻众到底有多少呢?就连无数位缘觉阿罗汉集合起来在百千劫中共同计算也无法算尽。声闻众尚且无量,何况菩萨众!正如《阿弥陀经》所说:“诸上善人俱会一处。”这是无量无边的圣众清净海会,其中像弥勒菩萨那样的一生补处菩萨都多得不可计数,只能以“无量无边阿僧祇”这样大的数字来表述。

所以我们要从“声闻无量”这一愿体会到弥陀的普度悲愿。佛的心愿是将一切种类的有情都摄持到自己的净土,入于大乘一味善根界,而共同趣证菩提。由此便成就了西方净土眷属海会极其圆满的功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