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寿经大疏 69

接着上节课,继续讲极乐圣众的一切无碍的功德。

  于其国土所有万物,无我所心,无染著心。去来进止,情无所系,随意自在,无所适莫。无彼无我,无竞无讼。

  如果极乐菩萨对国土中的万物,像是宫殿、楼阁、池流、花树、饮食、衣服等有我所的心,就会由此起自、他、亲、疏等想。比如认为,这是我的宫殿,不允许别人随便进来,而且一旦认定这是自己的住宅,心就会有所牵挂,会常常系念在这上面,来、去、进、止心里都有挂碍。但是,极乐菩萨永远离开了我所的心态,不会说这是属于我的,立一个自方和自所有。这就跟凡夫的心态完全不同。

  我们处处执著有个“我”,紧跟着就有了我所,这两个形影不离,其实只是一种妄情。比如,住在一个房子里,马上就认为这是我的房子,穿衣服的时候认为这是我的衣服,取了这个身体后就执著这是我的身体,包括我的名声、我的事业、我的家人、我的财富、我的位子等等。以这个缘故,处处都有一种占有心、竞争心,有一种要维护自己的心态。也因此,整天心里都记挂着它们,为此而紧张、焦虑。稍微有所触碰,就把你给牵住了。你会马上产生一种很愚痴的紧张,然后在这上面不断地起各种分别、计较、执著。比如,你觉得我的财产、我的名誉受到威胁、侵犯了,像这样,稍有一点动静,你心里马上就紧张起来,然后莫名其妙地开始担心、操心,其实就是被那种很可笑的我所的心给骗走了。这就叫凡情俗虑,这种思虑层出不穷,都是由一个我所的心引起的。

  但是,极乐世界的菩萨像莲花一样清净,无论处在什么境界,都不会染上尘垢。意思就是,莲花的根扎在淤泥里,花开在虚空之中,不染一尘,像这样,菩萨们不必要离开世界、众生,在这一切当中随缘应用,但是用过就完了,不会再留恋、耽著,就是因为他的心很空净。也因此,在十方的各种净秽国土里来来去去,都毫无耽著,自在无碍,就像行云流水一样。我们过去说“云水僧”,就是取行云流水的意思,所谓“一钵千家饭,孤身万里游”。整个法界就是你,哪里还有什么执著?哪里还要在这硬去划分疆界,把这个小小的身心假合当成是“我”?其实一切都不是你的,一切都是公有的。我们一定要有公有的心,没有私有的心,你能把私我忘掉的话,就随处无挂碍了。

  极乐菩萨由于已经看空了相,知道这些相只是空花幻影。所以对这一切都没有染著的心。为什么会这样呢?就因为他完全了知现相都是幻事,跟镜中现影像一样,哪里需要去逐取幻相呢?所谓行云流水,就像我们在一条石头路上走过,步步都踏着而不带走一块,同样,大菩萨们在十方世界逍遥自在,处处都是游戏,一切事情都随缘而过,活泼自在,从不会挂着一根丝、一根线。任何时处都不会起凡情俗虑,对于净也不著,对于秽也无厌,无可无不可,自己尚且如虚空般不可得,哪里有什么争讼呢?

  昙鸾大师在《赞偈》中说:“于己万物亡我所,净若莲花不受尘,往来进止若泛舟,利安为务舍适莫,彼己犹空断二想”。

  “于己万物亡我所”,对于一切万物都没有了我所的心,也就是不会起这是我所拥有的,这是属于我的心。因为连“我”都没有了,哪里还有什么要和“我”相连?我们常说,我和我所是双胞胎或者连体婴儿,有了“我”,就有跟它相连的我所,立了一个“我”相,才能观待它而有与之相连的事物。如果连“我”都空掉了,哪里来的我所呢?比如说这是我的家,那这周围就可以说是我家的环境、我家的院落、我家的旁边等等。如果我的家不见了,哪里还有我家周围的环境等呢?所以,这一切都基于处在中心位置的“我”相,它立出来以后,周围一系列的跟“我”相关的法就都出来了,这就有了我所的心,以及执著其他的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等等。相反,一旦把“我”拿掉了,因为没了根本,一切与之牵连的东西就都没有了。

  “净若莲花不受尘”,因为没有了我所,就不会有摄取的心,也因此像莲花一样,在任何尘境中都不受染污。凡夫一遇到什么境缘,马上就会取著。这种取著是一种妄动,它基于缘境相产生的实有感,所以会误以为那是心外可取著的东西。之后在这里分判它的好坏,从而发生执取或逃避的心。像这样,这一切都是因为自心摄取而落在染污中。换句话说,你在世间的尘境里走一遭,心态就已经变得乱七八糟,很多的妄想、执著都起来了。反过来,如果你能识得一切本是虚幻,没有实法,这样心就不执取,就好像莲花的根扎在淤泥里,但花却开在虚空中一样,就不会受一点尘。意思就是,看过就跟没看一样,说过就像没说一样,无论见到什么人、遇到什么事,这一切都视为梦中人、梦中事,同时也不落于偏空,不废弃一切如幻的用。所以说菩萨“从容中道”,不作实有想,度众生不认为实有众生可度。这样一路修证到彻底时,那就是“终日吃饭,没咬一粒米。终日穿衣,没挂一丝纱”“但于事上通无事,见色闻声不用聋”。

  “往来进止若泛舟”,这是形容来来往往,在法界之中游行,就像驾着船在海面上来来回回一样,十分安然。

  “利安为务舍适莫”,一切来回等都是以利益安乐众生为目的。对于一切事都是随缘的态度,没有什么特别要或者特别不要的,只要能够利益众生,怎样都可以现、可以说、可以做,没什么好不好的,哪里需要就到哪里,是这样的态度。“舍适莫”,是说在这上面没有爱憎感。爱憎都是烦恼,菩萨有平等性智,一切处都是平等如如。不像我们,认为什么好就特别喜欢,认为什么不好就不喜欢,或者自己心里建立这是上等、那是下等,这个很有味道、那个枯燥无味,这个亲、那个疏,做这件事功德大、做那件事功德小等等,他都没有这些,所以是一味平等。

  “彼己由空断二想”,“二”是指人、我,或者自、他,能、所。“彼己由空”是说对方和我都是空的,所以没有了“二”的想,一切都是不二的。

  “无彼无我,无竞无讼”,要知道,有我才有彼,既然连“我”都没有,哪里来的彼?同样,没有“我”,哪来的我所?哪里有竞争、是非?所以,知道了无我,把由妄心建立起来的“我”给消除了,这个世界就没有风波了。因为,一切的竞争、是非等全部基于有“我”,如果把“我”拿掉了,那人、我就平等了。

  一切原本都在真如性海之中,你说有什么差别?一旦悟到一切相全是由本性现的,那它们之间还有差别吗?哪里有东南西北、上下十方等的差别?哪里还有一者亲、一者疏,一者厚、一者薄的差别呢?极乐菩萨已经“花开见佛悟无生”,所以是幻游大寂灭海,在这个世界上随缘度生,不会迷失真性。他已经证得一切都是真如本性,所以根本没有高高低低、好好坏坏、自方他方等的心。就像《金刚经》所说,“是法平等,无有高下”。这样才知道,菩萨们都是随意自在,他心里永远如此,不会起各种妄心,凡夫的那一套烦恼心全都没有了。

  于诸众生,得大慈悲饶益之心。柔润调伏,无忿恨心。离盖清净,无厌怠心。等心、胜心、深心、定心、爱法乐法喜法之心。灭诸烦恼,离恶趣心。

  这里以十一个句子来赞叹极乐菩萨的善心功德。我们知道,一切正法的心要就是善心,此处赞叹极乐世界菩萨的功德,就是赞叹他已经成就了善心。其中第一句是总说,后十句是别说。

  “于诸众生,得大慈悲饶益之心”,菩萨对于无量众生常常有拔苦予乐之心,所以对于一切众生证得了大慈悲处处作饶益的心。这也就是《往生论》所说的:“云何回向?不舍一切苦恼众生,心常作愿,回向为首,成就大悲心故。”我们学过《往生论》就知道,回向就是成就大悲心,它包括往相回向和还相回向。这里是指成就之后,所以是还相的回向,也就是要回入生死界。因为回向心是不舍苦恼众生,而极乐菩萨已经成就了大悲拔苦的心,因此,以慈悲饶益心自然会救度一切众生。

  别说的句子里,首先,“柔润”,指柔和善顺,意思是并非刚强难化,而是非常柔和,像水一样。就像《老子》所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水是不争的,而且它居于下面,这就表示柔和。菩萨们没有了“我”,一切都是利益众生,所以在任何处,他都是顺应众生的心来作饶益。也就是不会有刚强难化的秉性,比如以自我为中心,或者到哪里都跟人合不来,像荆棘或者尖锐的石头一样,一碰到就会出血、会造成伤害。菩萨的心非常柔和,能非常善妙地随顺众生,就像《普贤行愿品》所说:“于诸病苦为作良医,于失道者示其正路,于暗夜中为作光明,于贫穷者令得伏藏,菩萨如是平等饶益一切众生。”这就看出,他有一种非常柔软的心。

  “调伏”,指调伏了身、语、意三门的过失,不做粗鄙的恶业。也就是调伏了一切恶习。

  “无忿恨心”,菩萨常常安忍而没有怨恨、怒恼之心。在任何时处,对于任何人、任何事都没有嗔恚、恼恨的心理。

  “离盖清净,无厌怠心”,菩萨远离了五盖,即贪、嗔、睡眠、掉悔、疑,从而心地清净,不会有疲倦之心,这叫做“离盖无怠心”。如果五盖很严重,心就会很混浊,身体也很粗重,这样很快就产生疲倦、懈怠,提不起心力来。但极乐菩萨已经远离五盖,所以常常内心清明、轻安,做什么事都没有劳累感,也不会有懈怠,也因此,菩萨能够常恒精进。所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他有无限的活力,做任何事都没有厌倦感,乃至于尽未来际也不会生一念的疲厌、懈怠。

  “等心”,指圣众们没有怨亲的差别。也可以说,他们在任何境界中都是平等如如,没有这个好、那个不好,这个称心如意、那个不如意,或者这个亲、那个疏,这种适合、那种不适合等的想法,全部是平等的。

  “胜心”,是说他不会发小乘下劣的作意。小乘行人只求自了,只有为自己求解脱的心。也可以说,这里的“胜心”指的就是普贤行愿或者大菩提心。

  “深心”,指悟入甚深法性,心很深不流于表面。“深”就是甚深秘密,意思是他现前了真如妙心。这不是指肉团心、缘虑心,也不是阿赖耶识,而是悟入甚深法性的心,这是非常深的。由于已经见了自己的本性,时时都是称性起修,一切时常观自在,所以是深心。

  “定心”,指极乐菩萨常常住在三昧之中。

  “爱法乐法喜法之心”,是说对于正法爱乐、欢喜的心。

  “灭诸烦恼,离恶趣心”,“烦恼”指因,“恶趣”指果,一切烦恼都无余消尽,从而彻底远离了恶趣,心中没有了杂染的因果法。也就是生死的因和果全都消灭了。

  究竟一切菩萨所行,具足成就无量功德。

  这是赞叹极乐菩萨大行功德成就。

  “究竟一切所行”是指行殊胜,行成就了,就是“具足无量功德”,所以功德殊胜。唐译说:“行智慧行已,成就无量功德。”这是总的标明极乐菩萨成就了无量功德。

  得深禅定,诸通明慧。

  这是说菩萨们定慧具足。

  大乘甚深三昧叫做“深禅定”。“通”,指天眼、天耳等六通。“明”,是指三明,也就是对于过去、现在、未来的法无不彻见、了知,所谓宿住智证明、死生智证明和漏尽智证明。总之,极乐菩萨具足甚深的三昧、神通和智慧的成就。

  游志七觉,修心佛法。

  这是指极乐圣众具足道品的成就。

  “七觉支”是个代表,总的包含了其他的四念处、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八圣道等,这一切叫做“佛法”。菩萨们常常以三十七道品的佛法作为安住之处,就叫“修心佛法”。

  肉眼清澈,靡不分了。天眼通达,无量无限。法眼观察,究竟诸道。慧眼见真,能度彼岸。佛眼具足,觉了法性。

  这里是说极乐菩萨具足五眼,有这样极殊胜的成就。

  “肉眼”指肉身之眼,能够见到现前的色相,极乐菩萨的肉眼分明清澈,就叫“肉眼清澈,靡不分了”。

  “天眼”指天趣的眼。《大智度论》说:“肉眼,见近不见远,见前不见后,见外不见内,见昼不见夜,见上不见下,以此碍故,求天眼。得是天眼,远近皆见,前后、内外,昼夜、上下,悉皆无碍。”意思是说,肉眼只能见近处,不能见远方;只能见前方,不能见后面;只能见障外,不能见障内;只能白天见,不能夜晚见;只能见地上,不能见地下,有这些障碍的缘故,就需要求得天眼。得了天眼以后,无论是前后、内外、昼夜、上下等都能无碍地见到,这就是“通达”的意思。秽土的天眼能见度不超出三千大千世界,而净土菩萨的天眼能见到十方恒河沙数世界,以及其中无量众生死此生彼等的各种情形,所以是“无量无限”。

  “法眼”能见到众生的根性以及各种佛法门类。《三藏法数》上说:“法眼者,菩萨为度众生,以清净法眼遍观一切诸法,能知能行,谓因行是法,得证是道,亦知一切众生种种方便门,令修令证也。”说的是菩萨为了度众生,以清净的法眼能够观到一切道法,知道它们的差别、作用,并能如是去行持。以这种智慧,对于八万四千法门无不观察究竟,非常善巧,知道每一个法该怎么修、怎么行以及最终会达到什么果证。也就是说,哪些法是暂时的,哪些法是究竟的,哪些法适合这种根性,哪些法适合那种根性等等,菩萨对这些都了如指掌,知道行持此法能证得此道。并且知道一切众生的种种方便门,使得他们也来修这种法,从而证得这样的果。

  像这样,极乐菩萨对于一切法门都能了知、能行持,知道各种各样的修行方法和所证的果相,知道根据众生不同的根性来施设相应的方便法门,这种智慧就叫做 “法眼”。就好像一个大医王,能够识别无量病人的病情,然后施以最合适、最有效的医药那样。相反,如果不具法眼,就没有观机的能力,所说的法就不契机,也就不会有实效。而极乐菩萨以法眼观察各种道法时,无不究竟明了,所以叫做“法眼观察,究竟诸道”。这种智慧是世俗谛的智慧,知道各种缘生法的差别,也知道各种根性的法门。菩萨只有去掉了尘沙惑才会出现这种智慧(“尘沙惑”,指菩萨在普度众生的过程中,有像如尘如沙那么多的迷惑)。

  “慧眼”指真谛智,就是能照见空性的智慧。空性指理体,彻见真空理体的智慧叫做慧眼。开了慧眼,就能明了空性,没有慧眼就无法了知空性如何。

  《大乘义章》说:“慧眼了见破相空理,及见真空。”慧眼能见到无相的空性,或者说见到真空。因为这里一尘不染、一法不立,离开了一切边,没有任何相状可得,所以他是寂照的妙体。到了“了了见,无所见”的证境时,就是开了慧眼。

  《大智度论》上说:“为实相故,求慧眼。得慧眼,不见众生,尽灭一异相,舍离诸著,不受一切法,智慧自内灭,是名慧眼。”为了证得实相的缘故,要求证慧眼。得了慧眼就不见众生,任何因缘合成的相,本自不可得,也就寂灭了一、异等一切二边的相。也就是一切观待而立的相都没有了,自他、长短、有无、来去、染净、增减、生灭等本自不可得,由此顿时就舍掉了一切计著的心。“不受一切法”,是说一切法正现的时候,也不会去受取它。不仅如此,智慧也自内而灭了。这里的“智慧”指有所缘的心。一般的智慧,必然是见了某种境才叫做智慧,但这里以无见而称为见,也就是《心经》所说的“无智亦无得”。

  《思益经》中说:“慧眼为见何法?答言:若有所见,不名慧眼。慧眼不见有为法、不见无为法。所以者何?有为法皆虚妄分别,无虚妄分别是名慧眼;无为法空无所有,过诸眼道,是故慧眼亦不见无为法。”慧眼是见了什么法呢?回答是,如果有所见,就都不叫做慧眼,因为根本没见到无缘的法性。其实,慧眼什么法也没见,既不见有为法,也不见无为法。为什么呢?因为有为法都是虚妄分别,没了虚妄分别才叫慧眼;无为法也是空无所有,并非有实法可得,所以也不成为所见之事。这样就知道,这里的“见”是无所见,或者说见即无见。《般若品》也说:“胜义非心境,心者是世俗”,凡是心所缘的、口所说的,都是如幻的世俗,本不可得。见真谛的慧眼,实际就是以它无所见而称之为见的,所以是“慧眼见真,能度彼岸”。

  “佛眼”即如来的眼,指照了诸法实相的眼。《净影疏》说:“佛眼能见真实如来藏中不空实性,明了法性。”佛眼就是见到真实如来藏中不空的真实本性,这就叫做“觉了法性”。“不空”,是说它具有无量恒沙性功德法,也就是“坚凝常住”,如金刚般坚固,永远不会坏灭。其实,它就是妙有、就是光明,是一切万法的本源、本性,所以说是“佛眼具足,觉了法性”。

  以上讲了安养菩萨已经成就了五眼,这是自身智慧的成就。下面要讲,从智慧中起现大悲的作用,也就是以无碍的智慧演说各种佛法,来除灭众生内心的烦恼过患。这都是以智悲双运来救度众生的情况。而且,菩萨因地发四宏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所以下面这些经文也体现了安养菩萨的大愿成就。

  以无碍智,为人演说。等观三界,空无所有。志求佛法,具诸辩才。除灭众生烦恼之患。

  “无碍智”,指无碍度人的智慧。就像《大集经》所说:“无碍智慧无有边,善解众生三世事。”极乐菩萨具有广大无边、能够彻见万法的智慧,善能了达众生过去、现在、未来的一切事,或者说一切众生的根性、意乐、因缘、教导的道法等,都能无障碍地了知。以无碍智,就有能力给各类众生演说离苦得乐的妙法。

  “为人演说”,表明菩萨宣说一切法都是为了把众生引度到解脱、安乐之地。因为众生有各种的根性、意乐、因缘,所以菩萨要以无碍的智慧观到无量众生的根机,从而教导他最有缘、最适合的法门,来除灭他心中的过患。

  “等观三界”以下,是讲菩萨的权实二智。“等观三界,空无所有”指实智,也就是菩萨观三界一切法都空无所有。“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三界无非就是梦幻泡影,全都现而不可得,只是一种虚现,不是实法。这就是照见空性的实智。

  “志求佛法,具诸辩才。除灭众生烦恼之患”是讲权智,也就是度生的智慧。虽然三界的一切苦、集等现相本来没有,然而众生以迷惑的力量,仍然像做噩梦一样,心前有各种错乱的显现。并且在这里面执著、攀求、计较,起各种的贪、嗔等烦恼,遭受各种苦厄。所以,菩萨为了救度众生,立志寻求一切佛法,所谓“法门无量誓愿学”。之后具足了法、义、辞、辩四种无碍辩才,这都是为了能够达到应机自在说法的境界。为的就是以说法的善巧来除灭众生心中的烦恼。众生有八万四千烦恼,所以要宣说八万四千法门,如果所说的法契合众生的根机,在因缘和合时,众生就会不断产生觉悟,由此依止正法修行,便能除灭贪、嗔、痴等烦恼。诸如此类都是菩萨善巧利他的智慧、悲心和方便。

  从如来生,解法如如。善知集灭音声方便,不欣世语,乐在正论。修诸善本,志崇佛道。

  “从如来生,解法如如”,这是指极乐菩萨了知一切法都是由如来或法性出生,由此明了一切法本自如如,也就是菩萨见到了万法的实相。

  “善知集灭音声方便”,这是指菩萨不仅深知诸法实相,而且善巧地了知集灭所摄的音声方便,也就是知道如何宣说四谛教法来引导众生趣入解脱。具体地说,就是知道引导的次第是先说苦谛,再说集谛,之后说灭谛,最后讲道谛,这样就会让众生的心转入到从轮回还灭的解脱道上来。

  意思就是,必须先经由这样一种方便,首先给他解释生死迷梦里的状况,让他确信轮回纯粹是苦,之后他就会发起厌患轮回、希求解脱的心。接着再告诉他造成苦的因是自心的烦恼和业,再追究起惑造业的根源,会发现是我执。然后他就知道只有断除苦根——我执,才能出离苦海,而如果能够寂灭这个万祸之根的苦因,就一定得到真正的寂灭或涅槃,就是能真正息灭一切苦和苦因,由此会对涅槃生起希慕之心。最后要问:如何来证到灭谛呢?就再开示无我正道和各种辅助的道品,由此他就能趣入解脱正道,修持出世间的正法。

  像这样,通过音声传法的方便来让众生生起定解,随后他的心以这种认定就能随顺正道而修行,最终获得解脱。但要知道,这也只是一种方便。真正的法是刚才所说的“诸法都从如来生,万法都如如”。这就是所谓的“一实相印”。虽然开成了四法印而逐步宣说,实际就是“一实相印”,这属于真实的法。

  “善知”,是说菩萨完全懂得该怎么做。也就是懂得引导众生的方便,知道对于像幼稚孩童一样的众生究竟怎么来教导、启发,渐次成熟他的心。

  “不欣世语,乐在正论”,“世语”指宣说不属安乐之道的语言;“正论”则指宣说安乐之道的语言。无论是直接说或间接说,凡是宣说引导众生成佛之道的正体和支分的教法,都属于“正论”。

  菩萨的事业唯一是救度众生,所以他不欢喜无实义的世间语言,唯一欢喜宣扬正法。而随顺众生的根机,就有必要宣说五乘的道法。也就是要首先宣说人天乘的法门,把众生安置在善趣安乐当中,脱离三恶趣大苦;进而要宣说声闻、缘觉乘解脱的道法,把众生安置在解脱涅槃中;又要宣说菩萨乘的道法,使众生发菩提心,修持六度,来趣向佛果;最终要宣说一佛乘的道法,使众生悟入自心本来是佛。通常要像这样引导众生的心,使他逐渐远离颠倒,逐渐显发佛性,证得无住涅槃果。这些教法都叫做“正论”。

  “修诸善本,志崇佛道”,为了利益一切众生的缘故,菩萨乐于修集一切善法,心心念念都希求成就无上佛道。这也就是“念念上求佛道,心心下化众生”的内涵。极乐菩萨心中有永不间断的普贤行愿,对于行持普贤行海,身口意业无有疲厌,有极其勇猛的愿力,所以说“志崇”。

  以上两句也就是“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的体现。即为了实际做到救度一切众生,必须精通一切法门;为了最有效地普度众生,就要成就智、悲、力最圆满的佛果。这就是菩萨的志愿。就像《普贤行愿品》所说:“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愿乃尽。而虚空界乃至烦恼不可尽故,我此大愿亦无有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思考题:

  1、与凡夫对比,阐述极乐菩萨一切无碍的功德。

  2、极乐菩萨成就了怎样的善心功德?请分别解释。

  3、解释“游志七觉,修心佛法”。

  4、“五眼”指什么?具体解释每一种。

  5、极乐菩萨是怎样以无碍智慧演说佛法的?

  6、“善知集灭音声方便”指什么?菩萨是如何以此来救度众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