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发菩提心文 7

思人间苦

粪秽丛中,十月包藏难过;脓血道里,一时倒下可怜。

十月住胎包藏在母亲子宫的粪秽丛中,苦不堪言。一旦住胎期满,头向下倒着从脓血道里挤出,可怜全身青瘀,哇哇哭叫。

这两句是讲住胎和出胎的痛苦。首先看住胎之苦。“粪秽丛中”是讲母亲子宫里污秽不净。“十月包藏难过”:十月住胎要感受很多难忍的痛苦,尤其在六根长成的阶段,住胎的苦受十分强烈。母亲喝冷一点,全身像被冻在冰里一样;母亲吃热一点,又像被大火焚烧一样;母亲吃得饱了,像一座山压在顶上;母亲肚里饿了,又像被悬在空中;母亲走得快了,好像被大风卷走一样。总之,包藏在黑暗、狭窄、臭秽的母胎中,极为难过。

后一句讲出胎之苦。“脓血道”是指母亲的产道。到了临产之际,以业风推动,胎儿的头部转动朝下,从母亲的产道中出来。一个几斤重的胎儿要从狭窄的骨轮中挤出,可想而知,有多么危险。母子俩就像去鬼门关走了一趟一样,经过巨大的挣扎,终于倒着头生下来了,叫做“一时倒下可怜”。

少也何知,东西莫辨;长而有识,贪欲便生。须臾而老病相寻,迅速而无常又至。

小时候懂什么呢?连东南西北都分不清。长大之后,开了见识,贪欲又随着萌生起来。正追求名利、美色,贪著享受,转眼间,衰老和疾病已经找上门来。很快,死亡又降临了。人的一生就这样匆匆走过。

风火交煎,神识于中溃乱;精血既竭,皮肉自外干枯。无一毛而不被针钻,有一窍而皆从刀割。龟之将烹,其脱壳也犹易;神之欲谢,其去体也倍难。

到了死时,体内风火交煎,神识昏乱,没有正常的知觉;精血枯竭的缘故,皮肉从外往内一层层地干枯。四大分解时,没有一个毛孔不像被针钻那样疼痛,每个孔窍都像被刀割般地痛楚。乌龟被烹煮时,活活剥壳还容易一些,神识将脱体离去时,比这更为艰难。

思生死苦

这是观察流转生死的全景。

心无常主,类商贾而处处奔驰;身无定形,似房屋而频频迁徙。大千尘点,难穷往返之身;四海波涛,孰计别离之泪?峨峨积骨,过彼崇山;莽莽横尸,多于大地!

我们的狂心安定不下,它像商人般四处奔波。我们的身体没有固定形态,好似房屋频频搬迁。旷劫的轮转中,大千世界的尘埃也难数尽往返之身;四海的波涛怎能计算别离之泪;每一世抛下的骨架,堆起来高耸云天;一具具尸体挨着铺开来,满过大地。

《菩萨处胎经》云:“吾从无数劫,往来生死道,舍身复受身,不离胞胎法。计我所经历,记一不记余,纯作白狗形,积骨亿须弥。以利针地种,无不值我体,何况杂色狗,其数不可量,吾故摄其心,不贪著放逸。”(我无数劫来往返生死道,舍一身受一身,总不离胞胎之法。若不记其它,只记我曾受生过的白狗身,堆积骨架有上亿须弥山之多。如果把这些白狗身铺陈于地,以利针插下,处处可遇我的身躯,何况做杂色狗,更是不可计数。我因此而收摄住自心,不敢再贪著放逸。)

《除忧经》云:“数于地狱中,所饮诸烊铜,虽大海中水,非有尔许量。生诸犬豕中,所食诸不净,其量极超过,须弥山王量。又于生死中,由离诸亲友,所泣诸泪滴,非海能为器。由互相斗诤,积所截头首,如是高耸量,出过梵世间。为虫极饥虚,所啖诸土粪,于大乳海中,充满极高盛。”(后两颂意思是:在六道中因斗诤被截断的头颅,堆积起来,高过梵天;做昆虫饥饿时啖食的土粪,能填满大海,高高隆起。)

问:为什么受每一类苦都无量呢?

答:我们轮回转生没有初始,由于无始以来结生相续,我们转世无量;由于转世无量,我们所受的每一类苦都无量。

综观三世,轮回是无边无际的苦海,堕在这生死海中最可悲哀。生死本来纯粹是苦性,哪里有真实的安乐呢?一切想在生死中寻觅安乐的行为,就好像在厕所里寻找香气一样可笑。

向使不闻佛语,此事谁见谁闻?未睹佛经,此理焉知焉觉?其或依前贪恋,仍旧痴迷;只恐万劫千生,一错百错。

假如没听过佛语没看过佛经,谁目睹过这旷劫生死的流转,谁觉悟这惑业苦辗转相连的规律。如果依旧贪恋、痴迷,只恐怕万劫千生,一错百错。

问:为什么不闻佛语就不见此事、不知此理呢?

答:我们为业为障,没有宿命通不见前世,又无天眼通不见来世,所以鼠目寸光,只能见到今生一段,以这样狭窄的心识怎么能发现由十二缘起流转生死的现象和规律呢?佛则是一切智,现量照见一切众生无始以来生死流转的情形,并由此而演说了有漏皆苦的法义。我们唯一依靠佛陀教法的光明,才见到轮回流转的真相,觉察到旷劫生死的苦难。

文中,“贪恋”对应十二缘起中的爱取,是能取后有生死的因缘。“痴迷”,就是把纯苦性的轮回视为有安乐,把无实义的生死视为有实义。“一错百错”:一回错了造成一百回的错。“一错”是指一次方向错了,轮回本该出离,却贪著它,这是方向上的错误,由这一贪著就掉入生死之中。“百错”,就像一次被水冲走就会不断被漂冲一样。

问:我们不改变现状,真会万劫千生、一错百错吗?

答:我们过去就是因为爱著生死而流转了无量世。如果我们不扭转这种方式,那就会由无欺的缘起律重演过去的悲剧。也就是,如果没有对生死发厌离心,没有通达无我,而仍然像过去那样贪执轮回,那么以爱取为因,必然取后有生死,而且在贪执的同时又加强同类习气,来世仍会以贪执取后有,这样辗转不断,百劫千生也不得解脱。中峰禅师诗云:“尘沙劫又尘沙劫,数尽尘沙劫末休,当念只因情未撇,无边生死自羁留。”(尘沙劫数完了,还有尘沙劫;数尽了尘沙,也没数尽生死的劫数。当念只因一念未撇下贪爱,便把自己羁留在无边的生死中。)《华严经》云:“汝应忆念为诸欲,徒耗诸身前边际,今求菩提具禁戒,由禁于此摧诸欲。”(你应该忆念,曾为五欲浪费了此身前的所有身体,现在为求无上菩提,理应具足禁戒,由禁戒而摧伏种种爱欲。)《中观四百论》云:“未来无边际,常时为异生,如汝过去世,理应勿复尔。”(如果仍旧贪恋世间,未来还会有无边的生死,就像你前世常时做凡夫那样,所以,应以前者为鉴,不应再爱著生死。)

人身难得而易失,良时易往而难追。道路冥冥,别离长久;三途恶报,还自受之。痛不可言,谁当相代?兴言及此,能不寒心?

暇满人身就像优昙花那样,极难出现,又极易消失。有因缘好修行的好时光,容易一晃就过去了,一旦浪费,就再难挽回。

人身这一失去,就落入幽暗无光的恶趣之途,百劫千生也难再复人身。三恶趣的恶报还要独自去感受,真是苦不堪言,谁能代替呢?说到这里,能不寒心吗?

(2)为度自他而发菩提心

是故宜应断生死流,出爱欲海,自他兼济,彼岸同登。旷劫殊勋,在此一举。是为发菩提心第六因缘也。

因此,应当截断生死流、超出爱欲海,把自他有情都一同度到彼岸。旷劫以来的奇特功勋,在此一举。以上是发菩提心第六因缘。

无始以来一直未解决的生死问题,能够了断,就是旷劫殊勋。古德说“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待何生度此身”,“身”是指五取蕴,只要五取蕴存在,就会无休无止地流转下去,所以要努力修道来止息五取蕴。

我们了解了自己的生死苦后,推己及人,就知道众生个个都有五取蕴苦,由不忍众生长劫漂流生死,就会发悲心拔除一切众生的生死之苦,进一步发增上意乐,由自己一人承当起这个重担,再由增上意乐的推动,誓取佛果。这就是由念生死苦而发起菩提心。

7、尊重己灵故发菩提心

云何尊重己灵?

怎样由尊重己灵而发菩提心呢?

首先思维自性是佛,不知尊重而沦为生死凡夫。其次不甘埋没,尊重己灵,发起决定作佛之心。

“己灵”:自己的性灵,也叫佛性、如来藏。它非土石冥顽不灵,而是灵明的觉性,因此叫做性灵。这是自性住种性、是成佛的本源,当然要尊重、爱护。

谛闲大师解释:“尊是尊崇,重是郑重。世人不知自己心性是佛,一味向外驰求,自暴自弃。现在省庵大师提出‘尊重’二字,意思是让人归到一念,不要东奔西驰,不要东想西想,收在一处,一心不乱,此心当下和释迦如来平等无二。”

(1)悔悟心性埋没

谓我现前一心,直下与释迦如来无二无别,云何世尊无量劫来早成正觉,而我等昏迷颠倒,尚做凡夫?又佛世尊则具有无量神通、智慧、功德庄严,而我等则但有无量业系、烦恼、生死缠缚。心性是一,迷悟天渊,静言思之,岂不可耻?

思维:我现在这一念心性直下与佛无二无别,为什么佛早成正觉,而我们昏迷颠倒至今仍做凡夫?佛具有无量神通、智慧、功德庄严,而我们只有无量业系、烦恼、生死缠缚。心性是一样的,迷悟却有天渊之别,静下心来想想,怎么不羞耻呢?

这一念心性不在过去、不在未来、不在外面,所以说“现前一心”。它在凡不减、在圣不增,所以直下与佛无别。佛在腊八日,夜睹明星豁然开悟,说:“奇哉!奇哉!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唯以妄想执著不能证得,若离妄想,无师智、一切智、自然智自得现前。”可证众生与佛心性无二。

“但有无量业系、烦恼、生死缠缚”:“但”指凡夫现相只有三种杂染——业杂染、烦恼杂染、生杂染。果上,多生累劫跳不出生死,叫缠缚;因上,具有生死之因——业和烦恼。这三种叫做业障、烦恼障、报障。

问:怎么只有业、烦恼、生死缠缚呢?不是本具与佛同等的心性吗?

答:虽然从本体上说,众生心性与佛同等,但就现相而言,众生迷失本性,以无明为因,只显现惑、业、苦的杂染境界,所谓法身流转五道,不名为佛,只名众生。

譬如无价宝珠,没在淤泥,视同瓦砾,不加爱重。

就像一颗无价宝珠陷没在淤泥里,把它看成破砖烂瓦,不加爱惜尊重。(“无价宝珠”比喻一念心性。“淤泥”比喻烦恼。“瓦砾”喻八识。)

意思是,不知尊重己灵,反而随顺迷乱因缘,起贪、嗔、痴,造杀、盗、淫,显现生老病死的凡夫相。这样枉自沉沦,便是辜负己灵。

(2)尊重己灵而发菩提心

是故宜应以无量善法,对治烦恼。修德有功,则性德方显。

既然知道自己心中有颗无价宝珠,就应该善加爱护,令其显发。怎样显发呢?就是以无量善法对治烦恼,在修德有功时,显发自性功德。

《彻悟语录》云:“生佛不二,平等共有者,唯此现前离念灵知耳。诸佛以随悟净因缘,悟之又悟,净之又净,悟净之极,故其灵知横遍竖穷,广大无外。众生以随迷染因缘,迷之又迷,染之又染,故其灵知局然促然,介尔微劣也。然即此介尔灵知,与诸佛广大灵知,觌体不二,毫发无差,使其得随悟净之缘,业尽情空。则此介尔之灵知,当下转为广大无外之灵知矣。(众生与佛不二、平等共有的,唯是这现前离念的灵知。诸佛因随觉悟、清净因缘,觉悟又觉悟,清净又清净,悟净到极点,所以灵知横遍十方、竖穷三际、广大无外。众生因随迷乱染污因缘,迷乱又迷乱,染污又染污,所以灵知狭小短促,微小下劣。然而,这微小灵知本和诸佛广大灵知本体不二,没有毫发许的差异。假使能随觉悟、清净的因缘,使令业尽、情空,微小灵知当下便转为广大无外的灵知。)

这样就知道,我们要多利他多积累福慧资粮,随顺觉悟清净的因缘,来助发自性;如果颠倒分别,起烦恼造恶,随顺迷乱染污的因缘,就会障蔽佛性。所以“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才是尊重己灵。随意造恶埋没佛性,则是作践自己。

如珠被濯,悬在高幢,洞达光明,映蔽一切。可谓不辜佛化,不负己灵。是为发菩提心第七因缘也。

就像宝珠埋在淤泥里,应该想方设法把它取出来,清洗干净,然后高悬在胜利幢上,内外透彻、放大光明、胜伏一切(“珠”喻心性,“被濯”喻无量善法对治的修德,“洞达光明、映蔽一切”喻性德显发。),这才不辜负佛的教化和自己的佛性。这是发菩提心第七因缘,就是由尊重己灵而发起作佛之心。

总之,了义经中宣说了一切众生都具有如来藏,我们听闻之后,知道显发了自己的自性就是成就菩提,由此发起苦行求道的勇悍之心,就是由尊重己灵而发起菩提心。

8、忏悔业障故发菩提心

云何忏悔业障?

怎样由忏悔业障而发菩提心呢?

首先审查自己的业障程度,其次由因推果,测知未来遭受的果报,由此认识到自己业障深重,必须发菩提心来对治罪业种子。

(1)审查业障程度

如何审查呢?就是三个推知,由小罪推知重罪,由短时推知长时,由粗戒推知细戒。

由小罪果报推知重罪果报:

经言犯一吉罗,如四天王寿五百岁堕泥犁中。吉罗小罪,尚获此报,何况重罪,其报难言!

经上说犯一个恶作罪需要堕入地狱在约四天王天五百岁(约人间九百万年)的时间里受苦,连造微小的恶作罪都受报如此惨重,何况犯僧残罪、他胜罪等。

由短时造罪推知长时造罪:

今我等日用之中,一举一动,恒违戒律;一餐一水,频犯尸罗。一日所犯,亦应无量,何况终身历劫,所起之罪,更不可言矣。

我们对戒律不够尊重,并没有遵照戒律认真行持。一举一动时常违背戒律,连吃饭、喝水都在犯戒。统计下来,短短一天中就造下了无数罪业,何况一生乃至生生世世,所造的罪业更是尽虚空界无法容纳。

由粗戒推知细戒:

且以五戒言之,十人九犯,少露多藏。五戒名为优婆塞戒,尚不具足,何况沙弥、比丘、菩萨等戒,又不必言矣。问其名,则曰我比丘也;问其实,则尚不足为优婆塞也,岂不可愧哉!

且不谈很高的戒,单单以最粗的五戒来说,十人有九人违犯,而且犯后少有坦白发露,多半覆藏于心。这样连居士五戒都不具足,何况沙弥、比丘、菩萨戒?(就是这些戒中犯戒和没如法忏悔的地方非常多。)问起是什么身份,都说是比丘,以戒的标准来衡量,尚不足为满分优婆塞,怎么不惭愧呢!

(2)观察未来果报

当知佛戒不受则已,受则不可毁犯;不犯则已,犯则终必堕落。

要知道,佛制戒律不受则已,受了就不可毁犯;不犯则已,犯了终究要堕恶趣。这是因果的必然规律,并不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

这样衡量下来,我们的业障非常严重,五戒尚持不圆满,何况三乘种种戒律;一天都犯这么多戒,何况终生乃至历劫;造一个恶作罪都要感受漫长、惨重的果报,何况种种重罪?

这样严重的罪业,如果不忏悔,决定会感召恶趣果报,但要净除罪业,单凭微小的对治法到哪一天才能忏净呢?所以,唯有发菩提心,才能有力净治罪业,否则前途不容乐观。

(3)净障必须发心

若非自愍愍他,自伤伤他,身口并切,声泪俱下,普与众生求哀忏悔,则千生万劫恶报难逃。是为发菩提心第八因缘也。

如果没有哀愍自他犯戒之苦,身口并切、声泪俱下,普与一切众生求哀忏悔。来摧伏罪业种子,那么千生万劫的恶报无处可逃,一旦罪业成熟,只有泪流满面地自食苦果。这是发菩提心第八因缘。

“自愍愍他,自伤伤他”:哀愍自伤的同时,也愍怜一切造罪众生。“身口并切”:忏悔时身恳切、口恳切。“声泪俱下”:一边发露一边哭泣。“普与众生求哀忏悔”:与一切众生一同忏悔,代一切众生忏悔。

犯戒罪垢,不发菩提心则难以清净。必须发起菩提心,借助发心的威力加以忏除。《入行论》云:“菩提心如末劫火,刹那能毁诸重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