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发菩提心文 1

劝发菩提心文讲记

省庵大师 著

智圆法师 编述

介绍作者

省庵大师是汉地净土宗第十一代祖师。清朝康熙二十四年(1686年)诞生在江苏常熟的书香家庭。

大师从小不食荤腥,少年时代就有出尘的志向。父亲很早去世,母亲十分贤明,知道他宿有善根,就叫他出家修道。

七岁时,礼清凉庵容选为师。聪慧过人,读过的经典都能过目不忘。十五岁剃度,精通世间典籍,擅长写诗、书法,但没有片刻忘记过生死大事。

有一天,大师在普仁寺见一位出家人扑地而死,猛然觉悟人世无常,从此修持也更加精进。大师持戒精严,不离衣钵,日中一食,常常终夜不卧,终生不懈怠。

二十四岁,听闻教法,依渠成法师听讲《法华玄义》,又随绍昙法师学习唯识、《楞严》。昼夜精研方等经典,历时三年,对性相二宗通达透彻。

二十八岁,在崇福寺亲近灵鹫和尚,参念佛是谁的话头,功夫绵密。不到四个月,恍然契悟说:“我梦醒了。”从此辩才无碍、善说法要。灵鹫和尚欲传衣钵,大师却无意接受。

后来在真寂寺闭关,白天阅读三藏,夜晚专心念佛。三年闭关圆满,大众恭请开讲《法华经》,大师升座开演经义,口若悬河,有如泉涌。从此利众生事业日益兴盛。

又过了几年,大师到宁波阿育王寺赡礼佛舍利。二月十五佛涅槃日,集合出家、在家四众,广修供养,自己在舍利塔前燃指供佛,发四十八愿,感得佛舍利放光。大师作《劝发菩提心文》,激励四众同发菩提心,文章极其生动感人、字字血泪,许多念诵者都感动落泪。

大师受请住持各大寺院,每到一处,都使该处清规整肃,模范一新。每天讲《法华经》、《楞严经》等,前来听经求教者云集一处。

后来退隐到杭州仙林寺,不出门精修净土。后受弟子祈请,住持凤山梵天讲寺。大师摒除外缘,纯提净土,与大众结长期念佛会,严格制定规矩,昼夜六时,互相策励。人们都说是永明大师再来。大师先后十余年住持古刹禅院,度化了许多人。

雍正十一年腊月初八,大师告诉弟子:“我明年四月间要走了。”此后开始闭关,昼夜持念佛号十万声。

第二年四月十二日,大师对大众说:“我又见西方三圣降临,我是否要去净土了?”说后留下偈言:“身在花中佛现前,佛光来照紫金莲,心随诸佛往生去,无去来中事宛然。”又说:“十四日我决定往生。你们集合大众念佛。”

十三日,大师不再进食,闭目端坐。次日五更,沐浴更衣,面朝西方结跏趺坐。接近中午时,远近弟子集聚身边,哭泣顶礼请求:“愿师住世,救度众生。”

大师睁开眼说:“我去了就来,生死事大,各自净心念佛。”就这样,口念佛号安详示寂。世寿四十九岁。

全文分三:

一、序分 二、正宗分 三、流通分

一、序分分二:

(一)恳劝听察 (二)教理劝发

(一)恳劝听察

不肖愚下凡夫僧实贤,泣血稽颡,哀告现前大众及当世净信男女等,惟愿慈悲,少加听察。

省庵大师说:不肖愚下凡夫僧实贤,泣血磕头,哀痛告诉现前大众及当代具清净信心的善男信女等。唯愿大家慈悲,抽点时间听我讲讲,同时做一点观察。(单听不观察不能引生定解,而没有定解就不会视菩提心为大乘心要,顶戴奉行,所以听后还需要思察。)

“不肖愚下凡夫僧实贤”是大师的谦辞。(“不肖”即不像,比如父亲有道德,儿子不像父亲,叫做“不肖”。)“不肖”是说自己不贤,不像诸佛菩萨。“愚下”是说自己没智慧。“凡夫”是说自己非圣人。“实贤”是法名。“泣血”是把血哭出来。“稽颡”即双膝着地、以额头触地给大众顶礼,表示至诚劝请大众发菩提心。

《法华经》讲常不轻菩萨见众生就恭敬顶礼说:“我不敢轻于汝等,汝等皆当作佛。”省庵大师这时的心情就像常不轻菩萨那样,以满腔赤诚来唤醒大众的善根。

“泣血”是大悲心的反应。没得到名利、地位,失去了轮回中的圆满,并不值得哭泣,该悲泣的是有情本具佛性,却无始轮回至今,枉受辛苦,仍不愿回头发菩提心,照这样下去,还要千生万劫漂流生死。省庵大师不忍众生沉沦苦海,感同身受,就泣血稽颡劝请大家发菩提心。

(二)教理劝发

问:为什么要依圣教和正理劝发菩提心?

答:因为像发菩提心与成佛、度众生的关系、不发心会造成何种结果、菩提心有何种作用等等,都牵涉到极深奥的缘起,只有依靠圣教和正理才能引生认识。

问:如何劝发呢?

答:首先标明发菩提心是大乘入门,其次由正反面的理由证明其成立,最后得出结论:欲学如来乘,必发菩提心,不可缓慢。

以下就按“立论”“理由”“结论”分段讲解。

1、立论

尝闻入道要门,发心为首;修行急务,立愿居先。

我听经论上说:大乘的入门以发菩提心为首要;修行最紧急的事是首先建立大愿。

这里,道是指大乘成佛之道。在布施、持戒、智慧等的众多法中,哪一法是入大乘道的首要之法呢?就是发菩提心,没有它,无论修什么都不算大乘。发心之后趣入六波罗蜜多的修行,又是以什么为首要呢?还是发菩提心,没有菩提心摄持,就不算波罗蜜多之道。

修大乘要发大愿,不发愿则不可能修菩萨行。想想连度众生、成佛的愿都没有,能修什么大乘呢?我们知道有了愿心才有行心,没有立愿,不论说修什么大乘,都是自欺欺人而已。

《宝性论》云:“信解大乘为种子。”《入行论》中说,在发心的当下就成为佛子,诞生于佛的家族中。阿底峡尊者说:“以发心区分大小乘。”《广论》中认定入大乘门是发菩提心。密续也强调入密乘的首要条件是发菩提心,不发菩提心则无资格修持密法。宗大师说:如果能由勤修引发真实的菩提心,那么由菩提心的摄持,小到布施乌鸦少许饮食,也能列入菩萨行。相反,没有菩提心,纵然以充满三千大千世界的珍宝而行布施,也不算入了菩萨行。像这样,没有菩提心,净戒乃至智慧,修持本尊、气脉、明点等等,都不能列入菩萨行。

2、理由

正面:

愿立,则众生可度;心发,则佛道堪成。

建立了大愿,就可以度一切众生;发了菩提心,就能成就无上佛道。

这里包含了深广的缘起道理,就是圆满的利他从发菩提心显现;圆满的自利从发菩提心产生。

譬如,枝叶花果都要从种子中产生,没有种子则一无所成,发菩提心就是成就一切佛功德法的种子,成佛、度众生的种子是菩提心,无量波罗蜜多的种子是菩提心,三身、四智、相好、净土的种子还是菩提心,因此,《华严经》说菩提心犹如种子,能生一切诸佛法故。

世俗菩提心有两方面的德相,就是希求利他之心和希求佛果之心,一旦发起具有这二种德相的菩提心,就是种下了一切佛法的种子,将来以愿力推动,会逐步利益众生、成就佛道。

利他方面,菩提心是能带给众生无量利益的源泉。只要发心者不舍弃誓言,它就会不断发挥作用,由愿轮常转就可以救度众生。比如,到了初地是以这愿力度化众生,到了二地仍是以这愿力度化众生,如此辗转升进,愿力日益坚固、广大、圆满,最后成佛从菩提心中圆满出现一切利他事业,以愿力在无勤作、无分别中任运度化一切众生。

比如,观世音菩萨因地发十二大愿,这些愿在五道十地中辗转利益众生,到了佛地,更是“千处祈求千处应,苦海常作度人舟”。又如,《金刚经》说:无论卵生、胎生、湿生、化生(欲界众生),或者有色(四禅色界天)、无色(空无边处天)、有想(识无边处天)、无想(无所有处天)、非有想非无想(非想非非想处天),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按这样发愿,可以度化一切种类的众生。心是无比微妙的,发什么愿就往什么方向发展。发誓度众生,就可以度众生;发誓成佛,就可以成佛。以哪种发心就造成哪种结果。

“心发,则佛道堪成”:发了菩提心就能成就无上佛道。《菩提心义》云:“此菩提心能包藏一切功德法故。若修证出现,则为一切导师。若归本则是密严刹土。不起于座,能成一切佛事。”“若人求佛慧,通达菩提心,父母所生身,速证大菩提。”

反面:

苟不发广大心,立坚固愿,则纵经尘劫,依然还在轮回,虽有修行,总是徒劳辛苦。

如果不发广大心、不立坚固愿,那纵然经历微尘数劫,也依然还在轮回,虽然有修行,也总是徒劳辛苦。

广大心是指发起“众生无边誓愿度,佛道无上誓愿成”的心。《普贤行愿品》所说“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愿乃尽,以虚空界、众生界、众生业、众生烦恼无有尽故,我此大愿无有穷尽,”即是广大,包括所缘众生无量、所成佛道无上、所发愿力无尽等等。坚固愿,如经云:“假使热铁轮,在我顶上旋,终不以此苦,退失菩提心”,即纵遇命难也不退转的愿心。

问:为什么不发菩提心,虽有修行,总是徒劳辛苦?

答:如果我们心中没有成佛、度众生的愿望,那我们就只有自私自利的发心,想追求的就只是轮回中的圆满。以这样的发心能获得实义吗?比如,费尽心机当选为总统,但过不了几年,这个果就荡然无存了,这不是徒劳辛苦吗?或者,发心要做大富翁,最后创造了一大笔财富,但到来生呢?不都没有了吗?相反,为了成佛度众生而发心,以这个因缘最终会成就菩提,这样的果会坏灭吗?这不是究竟实义吗?

《四百论释》中讲了一个比喻,一个愚人用尽力气在山尖上堆起石堆,最后石堆不必勤作一时间就全部垮掉了。轮回里的事业就是如此,比如到了劫末,三禅天之下的器情万法荡然无存,从这个大的坏灭相往回看,追求三有中的圆满都是徒劳无义的。所以,不发广大心、不立坚固愿,再怎么追求世间的圆满,也只是徒劳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