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师经王略修仪轨·甘露圣瓶 | 讲记22

戊二、法宝 分三:一、献七支供;二、祈赐成就;三、修住持正法普贤愿王

此处缘着法宝献供、求愿成就,无论称名、礼敬、供养,都是向着法宝来做,此外,所谓“通修其余六支”,是缘三宝圣众海会而修。

所谓“法宝”,指教、证二法所摄的一切圣法。“证法”,指圣众相续中的道谛和灭谛的功德,“教法”是其等流的教典。那么,心中在缘法宝为境的时候,就要想到现前海会乃至十方三世圣众相续中的无我智慧等的道谛,以及现前的寂灭法界,这个是我们称名的境,礼敬、供养的境。再者,对于先前迎请至坛场上层当中供奉的经卷,这是表示一切教法,对着这样的教法称名礼供等。要住在这样的所缘当中来修。

己一、献七支供 分二:一、称名略修;二、七支广修

庚一、称名略修

破无明暗最胜灯,除苦恼病稀有药,

一切殊胜妙法宝,礼敬供养我归依。

念七遍等。

此处称名略修。所谓“法宝”之名,前二句宣说譬喻的名称,所谓“最胜灯”和“稀有药”;第三句宣说总体法宝的名称;第四句,缘着这样具德的教法、证法所摄的一切法宝发生信心后,作礼敬、供养,且作尽未来际地归依。

边念偈颂边要忆念法宝的功德,这由前二句显示,先要明确这两句的涵义。“灯”是破暗的意思,“药”是除苦的意思,为何称圣法为“最胜明灯”和“稀有妙药”呢?

称为“最胜明灯”,是因为佛的圣法是由现量见知诸法的体性,之后宣说出来的。也就是,对于世俗、胜义二谛所摄的万法的体性,如实见、如实说,由此,学者也能无误地认识诸法实相。从一分因果到最甚深的法性之间,以法宝的作用,能够破除业果愚和无我真实义愚两大愚蒙的所有无明黑暗,或者说,可以破除客尘增益为有、佛性损减为无的愚暗。就像这样,任何佛法由于佛智慧现量见、如实说的缘故,都是破无明迷暗的明灯,在一切世间的灯当中,这是最胜之灯。色法的灯光只能破空间的黑暗,其他教法的法灯,只能在很有局限的浅的层面上破除无知,只有佛法,它能够破除对一切法体性的愚暗,因此是“破无明暗最胜灯”。

再者,为何说法宝是稀有妙药呢?这是由对治苦的全面性和彻底性而言的。世间不具有真正、全面、彻底地根除生死诸苦的药物,种种的医疗和文化,在治疗病苦的上面极其有限,疗效甚微,甚至非常无能,以及转成负面的效果。而佛所说的稀有的妙法,却是对于三界从粗到细的一切苦苦、坏苦、行苦,能全面地治疗,而且是彻底地疗治,也就是能从根拔除诸苦之根。那么像这样,就知道是非常稀有的情况。

这样认识了,以如来教法的指导如法地修证的话,决定就要出现道谛的智慧,具有全面、彻底破除迷暗和遣除苦恼的能力。这样依道而修,当实证了灭谛的法之时,就彻底达成了破无明暗和除苦恼病的疗效。那么,像这样知道圣法的作用之后,对于全体佛法都作敬礼,都殷重地献上供养,而且尽未来际作全心地归依。

在修的时候有它的缘起,先念德,有一种形象化,特别容易进入的方式,想到最胜灯和稀有药都是法宝的异名,而且是德相的称呼,那么这样子,心很容易起一个信心和敬重。之后念第三句的时候,应当出现全体的法宝的境,包括整个法界当中诸佛所宣说的所有的教法,以及修证出现的证法。对于这些,以一个普贤之心,没有局限、偏向,作三相应法。其中的次第,也是先顶礼,再供养,再归依,缘起上有它的程序。也就是,为了一心作归依,之前要表达自身的诚敬,因此向着所有的法宝,以自己的头行稽首礼(就是把法宝安在头上而行礼敬)。然后应当观想,把世出世间的所有的妙物作供养。这样表达了诚敬,又献上了供养以后,就有了相应的缘起,然后发心:从现在一直到成佛之间,归依所有的法宝。也就是,从今往后都以圣法为道。

庚二、七支广修 分二:一、别修礼敬一支;二、通修其余六支

辛一、别修礼敬一支 分二:一、随念除苦解脱德而行礼敬;二、随念名号所诠德而行礼敬

壬一、随念除苦解脱德而行礼敬

能灭集谛无明种,及除尘劳苦谛根,

佛母智慧到彼岸,三乘妙法我敬礼。

有人问:前面在修八佛时,是随念刹土成佛德而作礼敬,在那里指示了诸佛因圆果满而在刹土示现正等觉的这种无上的功德,发生信心而作礼敬,那么这里,法宝又以什么方式来说呢?这里是从诸佛宣说了三乘妙法,真正达成了引导众生从苦海到达涅槃彼岸,这种能够彻底地达成解脱功效的方面而行礼敬。

“三乘”,即是不同于世间人乘、天乘,属于能寂灭一切生死诸苦的法道,这里是指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这样的出世解脱的妙法。对此,前两句随念三乘妙法除苦解脱的德相,第三句宣说三乘法的主要或根本,第四句前四字缘念三乘妙法的所有主体和支分所摄的内涵。意思是,念到第三句的时候,要突显三乘法道的主帅、根本或核心,念第四句的时候,就是要显出总体,也就是由别而总的一个方式,或者以根本作为一个代表,然后要显出所有的内容。

以佛母般若空慧为主体的出世法道,具有彻底地断集除苦的力用,前两句就是要显示这一点。如何彻底地断集呢?“能灭集谛无明种”,指对于集谛无明愚暗的种子,能做到彻底地灭尽,或者让它到达最后边际。也就是以出世法道的智慧之光,能从最细的程度上灭掉集谛愚暗的种子。再者,从除苦的方面来说,就能将这尘劳苦谛从根子上拔除。也就是,本来这种像毒箭一样射入到相续中的苦的相续,以世间的各种教法或方法没法拔出,而佛法明知一切苦的根子是我执,又能让众生现证到无我的智慧,因此能从根本上拔掉苦箭。

这样明确以后再念第三句,要在三乘的法里面突出主体的般若。也就是现在专门对般若行敬礼,是由于这个所谓的“智慧到彼岸”,就是现量见到人我和法我空性的智慧,那么,以此智慧就能渡越苦海到达彼岸。也就是,能彻底地消掉人我执和法我执的种子,从根拔掉粗细两种苦的相续,由此就到了涅槃的彼岸,她是出生诸佛之母、四圣之母,尊称为“佛母”,这是整个三乘道的核心。那么,就显出了这样的佛母般若的道法,然后连带所有眷属的布施、持戒等道的支分,向着这样的三乘妙法的全体至心地敬礼。

壬二、随念名号所诠德而行礼敬

离客尘垢寂法界,破二障暗真明道,

最胜法性等流教,教证圣法我敬礼。

此处随念法宝名号“圣法”所表诠的德相而作礼敬。

“圣法”,就是在一切法中最好、最上或殊胜者。圣法摄在教法和证法两种内容中,证法又有灭谛和道谛两种内涵。这一颂第一句随念灭谛圣德,第二句随念道谛圣德,第三句随念教法圣德,由仪轨文字的指示,心中随念这样的德发生信心,然后对于这样的圣法至心地礼敬。

为了确认到此“圣法”二字名号所表诠的无上大义,需要先了解微妙文句所诠显的功德,只有发生这样的认识和信心,才会产生具相的礼敬。

一、随念灭谛圣德

“离客尘垢寂法界”。

圣法中证法的果的灭谛是怎样的德相呢?是彻底远离了暂时性客尘垢障的寂静法界。

也就是,以无明力忽然出现的因缘所生的虚假客尘法,即所有种类的粗和细的能所二相,或者变易、分段两种生死范畴里各种虚假的迷梦般的状况,这些彻底远离,现前了本来寂静法的根源处,所谓的离垢法界,即是灭谛。“法界”即是诸法之界,或者说,四圣六凡十法界所有的显现都是由此根源而来,它称为“法界”,即法性之义。

这里怎么来结合灭谛这一分,知道“圣法”二字名号的意思?这里“法”,当然是指证法中的灭谛,所谓的“圣”,也是在一切教法所宣说的所谓的灭或者寂静当中,这是最好的,这样子它叫“圣法”。具体来说,外教如婆罗门等也宣说涅槃,宣说寂静,或者修习无想定到达无想天,认为是到达涅槃之静,此时非常寂静,已经再没有各种苦的扰乱。实际这并非真正的灭谛,这只是如酣睡般,苦的种子不现行而已,一旦定的势力穷尽,如同出了酣梦一样,重新落到粗重的苦的相续当中,这个不是真正的寂静。所有的外教所说的果不出于生死之流,佛陀圣法修证的灭谛之果,的确永远没有了二取客尘法妄动的相,这是真正的寂灭,因此就果的灭的状况而言,这是最上、最好的,称为“灭谛圣法”。

二、随念道谛圣德

“破二障暗真明道”。

圣法中的道谛,是真正能够破除烦恼障、所知障二障黑暗的光明之道。这是由于二障的黑暗基于法我执和人我执而起,道谛无我空性的智慧,就像太阳的光一样,当它一旦出现,决定照破二障的迷暗。由具有破执、离障的作用,赞叹为“真明道”。

“圣法”二字如何忆念呢?就是在一切的道法当中,这是最好的、最上的。也就是,相比其他外道宣说的承许有我的修道,由于没有现见无我妙道的缘故,不会破除二障的黑暗,那种道不是真正的明道,反而是在我执的愚暗当中;佛法指示了空性的正道,一旦见到了空性,那的确就像出了光明一样的,知道整个世间当中没有所谓的人我、法我,所谓的执著,就像对于石堆虚假地见为有鬼那样,或者对于绳子误以为有蛇那样,这种迷暗是会彻底地消除的。这样比较而言,在一切的道当中,佛法说的空性的道是最上、最好的,由此会确认到“道谛圣法”的涵义。

三、随念教法圣德

“最胜法性等流教”。

佛所说的教法是能证法性的等流或者同类因。这是由于导师现量见到了诸法的实相,由此宣说的教法与实相同类相应,称为“等”,如同照片与真人那般;而由这个教法的指示,一定能够证到法性,或者达成证法,这叫做“流”,如同由照片能找到真人,由地图能上道、能到目的地那样。

“最胜”二字显示教法的圣的相。外道导师自身并没有现量见到诸法实相,也就没法无误地宣说教法,学人依此而修也不可能真正地现见真谛,因此并非法性等流。这样比较而言,依照那种教法的指示,绝对不可能证到法性,永远也不可能现见真理;而另一者,由此教法的指导如法地修行,一定会达成现见法性。这样比较下来就知道,佛的教法是最好、最上的,因此就确认教法为圣法的涵义。

“教证圣法我敬礼”。

由前两句随念证法中的灭谛和道谛的圣德,以及第三句教法的圣德,当然就有定解,这叫做“教证圣法”。由此以非常大的信心,发动起善根,向着全体的教证二法的法宝至心地礼敬。

信心起来了以后,当然就是情不自禁以自己的头部,去礼敬所有佛法修证者内心的道与灭,以及表诠这样道灭二谛的所有佛语教法。

辛二、通修其余六支

“现今海会圣众前”等。

这里以“一别二总”的方式,向圣境而修其余六支。也就是特别想到,这里有法宝的圣境,也就是现前海会圣众乃至十方三世一切圣者相续中的道谛和灭谛的功德,以及前面观想在坛场上层供奉的经卷所代表的所有的教法。当然在这里是以这些法宝为所依的境,再扩充到所有的三宝的境前,来修其余六支。

己二、祈赐成就

如来言教真实量,不变谛实胜体性,

以由恭敬作随念,称名礼供具势能。

惟愿今时得受用,善逝教敕不易果,

闻名消愆增功德,愿遍空界法灯燃。

此处,前一颂陈述自身修习信心妙行,具有祈愿的势能。后一颂前三句祈愿得本法之果,第四句祈愿遍虚空界当中炽然地兴起正法。

以能求愿与所求愿两分来显示。能求愿,即随念法宝的谛实体性,生起信心,以此称念法宝名字,向法宝献出礼敬、供养。特别是对这部药师经法,具有真实的信奉心、恭敬心、供养心、归依心,这样子能够产生获得修持本法效力的势能。当具有这样的能求愿的因之后,就再作特别和总体地祈愿。特别,是愿求得这部法谛实佛语所说到的那些真实的利益;总体,是指愿所有世间界兴盛正法。修持时先要通达仪轨微妙的涵义,再以信心与悲心为根本,产生具相的祈愿。信心,指信受如来圣言;悲心,即对自他落入轮回陷在苦难中的状况,有难忍的悲愍之心,利乐之源唯圣法,因此,祈愿能得到法的利益,祈愿正法普遍昌盛。

对仪轨的文句分三段解释:一、具足善根势能;二、愿求本法成就;三、普愿全法界正法兴盛。

一、具足善根势能

“如来言教真实量,不变谛实胜体性,以由恭敬作随念,称名礼供具势能。”

如来彻证万法真如,于一切法,智慧的明见都无碍而转,因此是量士夫,他所说的言教成为真实的教量,即纯粹是诸法真实性的标准。这样现量照见如实宣说的教法,叫做“放之四海法皆准,放之一切处法皆准”,这成为九法界一切凡圣共同要遵守、信奉的,称为“真实量”。“不变谛实”,就是这种无上的教法,过去、现在、未来无论何时都没有变改的,所谓“三世不易、颠扑不破”,这叫做“不变谛实”。总的一代佛教,特别指药师大法,就是这样的“胜体性”。

所谓“善根”,就是信奉佛的言教,尊敬佛的言教。所谓“法”,就是佛所说的话,比如这部《药师经》都是如来所说。心里随念如来言教无上德相最胜体性产生了信心,以此为根本,特别相信、特别恭敬、特别地信受,这样由衷地称念法宝名称、礼敬法、供养法,这叫做“具足善根”。那么,至心地这么做的时候会发生很大的力量,它是能得到法的真实利益的缘起。

二、愿求本法成就

“惟愿今时得受用,善逝教敕不易果,闻名消愆增功德”。

“惟愿”二字表现出信心。佛语谛实,以信心修持必然得极大利益,有这样的信心,就出很迫切的希愿,说到:惟愿今时就受用到善逝教敕不易之果。此果的代表,即是仅由听闻名号就有消除过恶、增上功德等的利益。

“善逝教敕不易果”是信心的表达。善逝是传教者,已经去了无上果地,毫无障碍地现见真理,他说的药师经法称为“教敕”,即具有真理的权威,一经宣布所有的圣凡有情都需信奉,如同世间皇帝的诏书。再者,这部法属于佛力法门,只有佛才彻知,上至十地菩萨都须顶戴,所以,这种谛实法语称为“教敕”,即法界最高层面发出来的谛实之语。总之,教敕即是最高法令。念“不易果”三字也表现了我们对于如来言教的信心。“不易”就是永无变改,即使日月会坠落,如来的言教也永无欺诳,“果”就是本法的成果。

当念到“惟愿今时得受用”一句时,与前面修法一样,都是与一切众生一同修。所以念“惟愿”二字的时候,心中要观想:我和所有的众生,基于对佛力能当下入心、迅速成办具信心的原因,作迫切祈愿,而说今时就要顿时得到药师大法无量的受用。意思就是,前面处处都出现了“我等”二字,此处是省略笔法。但要知道,大乘佛道的修行总是不是一个小我,而一说到“愿”的时候,不是当下这么一个小小的肉体的我、自我中心的我,而是一“惟愿”的时候,就是全法界所有的众生。

三、普愿全法界正法兴盛

“愿遍空界法灯燃”。

心中确信,如来言教最胜谛实体性,它对众生永无欺骗,是一切利乐之源,因此永远是世间的明灯,对于众生界而言永可依止。如来法灯的炽燃,将是整个世界最重要的事。基于这种信心和悲心,自身对于法宝称名礼供所积的善根势能,全数地回向,祈愿尽虚空边际范畴的所有世间界当中(此是形象化的表达,实际指全法界),都炽燃地亮起法的明灯。

“明灯”是法的称呼,传统的明灯就是指油灯之类。那么这样的话,它能炽燃起来,灯的光照遍了最大的范围,也就是佛法最大程度地兴盛于世间。这个灯可以想得很大,就像《普贤行愿品》所说,灯柱如须弥山,灯油如四大海。就像这样,大的、非常炽燃的灯光,照亮到极大的范畴,照破众生心中的愚暗,盛燃起一切修行者内心佛法修证的光明。总之,像这样巨大的法的明灯,在全法界无量刹海中周遍地盛燃起来,也就是非常多的大法灯燃起来了。

思考题

1.什么是法宝?为何称圣法为“最胜灯”和“稀有药”?

2.“三乘妙法”指什么?它的主体是什么?它有怎样的除苦解脱的德相?

3.(1)灭谛有怎样的德相?如何具足“圣法”的涵义?

(2)道谛有怎样的德相?如何具足“圣法”的涵义?

(3)为何称教法为“法性等流”?如何具足“圣法”的涵义?

4.祈赐成就中,能求愿的因是什么?所求愿中,别求和总求分别指什么?